CN218971340U - 自提升塔筒 - Google Patents

自提升塔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1340U
CN218971340U CN202320153642.XU CN202320153642U CN218971340U CN 218971340 U CN218971340 U CN 218971340U CN 202320153642 U CN202320153642 U CN 202320153642U CN 218971340 U CN218971340 U CN 218971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tower
section
tower section
sel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364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江毅
张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engling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engli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engling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engling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364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1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1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1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提升塔筒,包括塔筒基础、塔筒本体、提升装置和提升筋,塔筒本体包括下部塔筒段和上部塔筒段,本实用新型的自提升塔筒将塔筒设置为两段,并通过在下部塔筒段顶部设置提升装置的方式实现上部塔筒段的自提升,在对上部塔筒段提升完成之后,利用提升筋作为下部塔筒段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进行预应力张拉,节约了塔筒的建造成本。采用一次提升的方式完成塔筒的组装,简化了整体结构和施工过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实际高度可达到200米以上。

Description

自提升塔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提升塔筒。
背景技术
随着风力发电机发电效率的不断提高,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度增加,与之匹配的风机塔筒的高度和截面尺寸也不断增加。常规的混凝土塔筒是在地面上建造各塔筒段或塔筒片,并在施工现场分段吊装和拼接,并吊装风机。相关技术中,高度较高的塔筒,例如高度超过100米的塔筒,需要采用特种设备进行吊装,并且需要高空作业,吊装成本和难度极高。为解决超高塔筒的吊装问题,Esteyco开发了自提升技术,将塔筒分为由内到外的若干塔筒段,并分段进行提升,降低了施工难度。但是Estecyo的自提升技术为了降低提升装置的操作难度需要将塔筒分为由内到外的若干段,则会导致整体结构复杂,建设难度增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自提升塔筒。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包括:塔筒基础;塔筒本体,所述塔筒本体设在所述塔筒基础上,所述塔筒本体包括下部塔筒段和上部塔筒段,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设有第一提升孔道,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设有第二提升孔道,所述第一提升孔道和所述第二提升孔道相对,所述上部塔筒段具有初始位置和预设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下部塔筒段套设所述上部塔筒段;提升装置和提升筋,所述提升装置设置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提升筋的一端与所述提升装置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提升孔道和所述第二提升孔道并锚固在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在所述提升装置和所述提升筋的作用下所述上部塔筒段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上移动实现自提升到达所述预设位置,在所述预设位置,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相互固定,所述提升筋还用于对自提升后的所述下部塔筒段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将自提升塔筒设置为两段,并通过在下部塔筒段顶部设置提升装置的方式实现上部塔筒段的自提升,在对上部塔筒段提升完成之后,可以利用提升筋作为下部塔筒段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进行预应力张拉,节约了塔筒的建造成本。并且,采用一次提升的方式完成塔筒的组装,简化了整体结构和施工过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实际高度可达到200米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提升塔筒还包括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位于所述上部塔筒段的下方用于将所述上部塔筒段顶升至所述初始位置以使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与所述塔筒基础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装置为提升千斤顶,和/或,所述顶升装置为顶升千斤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塔筒段和所述下部塔筒段中的一者设有第一限位销,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初始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塔筒段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销,所述下部塔筒段内壁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下部塔筒段内壁还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上方,所述第一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预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销,所述上部塔筒段设有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三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预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具有第一牛腿,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具有第二牛腿,所述第一牛腿上设有所述第一提升孔道,所述第二牛腿上设有所述第二提升孔道,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提升筋的所述另一端锚固在所述第一牛腿的底部,在所述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牛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牛腿的底部相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部塔筒段的侧壁中设有体内预应力通道,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开口,所述塔筒基础设有与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贯通的锚固孔道,以便在自提升过程中,使所述提升筋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沿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逐渐下移并穿过所述锚固孔道,并且在自提升完成后,使用所述提升筋对下部塔筒段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应力张拉后,所述提升筋的一段作为预应力筋配合在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内,所述提升筋的另一段的顶端锚固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底端锚固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塔筒段的高度为20-120米,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高度为20-120米;和/或,所述上部塔筒段为锥筒段,所述下部塔筒段为直筒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自提升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建造过程图一。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建造过程图二。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建造过程图三。
图8是图7中D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9是图7的E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建造过程图四。
图11是图10的F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建造完成图。
图13是图12中G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4是图2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自提升塔筒100、
塔筒基础1、锚固孔道11、下部塔筒段2、第一限位孔21、第二限位孔22、第二限位销23、体内预应力通道24、第二牛腿201、上部塔筒段3、第一限位销31、第三限位孔32、第一牛腿301、提升筋4、提升装置5、钢塔筒段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根据图1-图14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100。如图2所示,自提升塔筒100包括塔筒基础1、设在塔筒基础1上的塔筒本体、提升装置5和提升筋4。
塔筒本体包括下部塔筒段2和上部塔筒段3,下部塔筒段2和上部塔筒段3采用自提升技术组装并相连。下部塔筒段2位于上部塔筒段3的下方,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相连。塔筒基础1用于支撑下部塔筒段2和上部塔筒段3,塔筒基础1的一部分埋设在地下,或者塔筒基础1全部埋设在地下,以保证塔筒的结构稳定性。
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设有第一提升孔道,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设有第二提升孔道,第一提升孔道和第二提升孔道相对。上部塔筒段3具有初始位置和预设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下部塔筒段2套设上部塔筒段3。
提升装置5设置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在初始位置,提升筋4的一端与提升装置5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提升孔道和第二提升孔道并锚固在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在提升装置5和提升筋4的作用下,上部塔筒段3从初始位置向上移动实现自提升到达预设位置,在预设位置,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相互固定,提升筋4还用于对自提升后的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将自提升塔筒设置为两段,并通过在下部塔筒段顶部设置提升装置的方式实现上部塔筒段的自提升,在对上部塔筒段提升完成之后,可以利用提升筋作为下部塔筒段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进行预应力张拉,节约了塔筒的建造成本。并且,采用一次提升的方式完成塔筒的组装,简化了整体结构和施工过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的实际高度可达到200米以上。
可选地,提升装置5为提升千斤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提升塔筒100还包括上部塔筒预应力筋,上部塔筒预应力筋张拉在上部塔筒段3上,用于对上部塔筒段3进行预应力张拉。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提升塔筒100还包括顶升装置(图中未示出),顶升装置位于上部塔筒段3的下方用于将上部塔筒段3顶升至初始位置,以使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塔筒基础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可选地,顶升装置为顶升千斤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部塔筒段2的侧壁中设有体内预应力通道24,体内预应力通道24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开口,塔筒基础1设有与体内预应力通道24贯通的锚固孔道11,以便在自提升过程中,使提升筋4的一端通过开口沿体内预应力通道24逐渐下移并穿过锚固孔道11,并且在自提升完成后,使用提升筋4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可选地,下部塔筒段2和上部塔筒段3均为混凝土塔筒段,与传统的钢制塔筒相比,混凝土塔筒在安全性、承载力、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着更好的表现,且混凝土塔筒的建设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塔筒段3为锥筒段,即上部塔筒段3的横截面积从下向上逐渐减小形成锥筒型结构。下部塔筒段2为直筒段,即下部塔筒段2的横截面积从下向上相同。
可选地,上部塔筒段3和下部塔筒段2均包括多个在上下方向上依次叠置的塔筒段,每个塔筒段均包括沿塔筒段的周向依次首尾相连的塔筒片。换言之,上部塔筒段3和下部塔筒段2均由多个塔筒段组成,在安装上部塔筒段3和下部塔筒段2之前,先预制塔筒片,多个塔筒片首尾依次相连组合形成多个塔筒段,多个塔筒段沿上下方向依次叠置形成上部塔筒段3和下部塔筒段2。预制的塔筒片可以为实心塔筒片也可以为空心塔筒片。
在实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截面尺寸的塔筒,采用不同的预制方式,例如针对尺寸较大的塔筒,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组装,有利于降低运输及施工难度。针对尺寸较小的塔筒,除了采用上述施工方法外,也可以直接在预制厂内预制成环形塔筒段,然后运输至现场吊装安装,从而简化施工流程,保证施工质量。这样操作,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还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可选地,上部塔筒段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八边形或十二边形。并且,下部塔筒段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八边形或十二边形。
根据塔筒建造要求,每相邻的两个塔筒段之间需要设置粘结层,通过粘接层均匀、密实地填充相邻塔筒段之间的水平接缝内,可以保证相邻塔筒段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塔筒的整体强度、质量及密封性。在施工过程中,每搭建一段塔筒段,该塔筒段都需要重新调平,保证每个塔筒段都是水平放置,防止塔筒段的倾斜,提高塔筒的成型质量。
可选地,上部塔筒段3的高度为20-120米,下部塔筒段2的高度为20-120米。如图1所示,上部塔筒段3的高度可以高于下部塔筒段2的高度。
可选地,自提升塔筒100的高度大于180米。进一步可选地,自提升塔筒100为高度大于200米的超高塔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自提升塔筒100还包括钢塔筒段6,钢塔筒段6位于上部塔筒段3的上方,钢塔筒段6的底部与上部塔筒段3的顶部相连。钢塔筒段6用于承接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安装在塔筒顶端(未示出),风力发电机的机头可以直接固定在钢塔筒段6顶端,也可以通过支撑架固定在钢塔筒段6顶端。钢塔筒段6可以在上部塔筒段3建造完成后安装。
下面结合图1-图14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提升塔筒100的建造工艺和自提升塔筒100的具体实施例,自提升塔筒100的建造工艺具体包括步骤:
S10:如图3和图4所示,构造塔筒基础1,并在塔筒基础1上建造上部塔筒段3并对上部塔筒段3进行预应力张拉;
S20:如图3和图4所示,在塔筒基础1上建造下部塔筒段2,使下部塔筒段2套设上部塔筒段3;
S30:如图7-9所示,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设置提升装置5,设置提升筋4,提升筋4的一端与提升装置5相连,另一端伸入下部塔筒段2中并向下延伸锚固在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
S40:如图10-11所示,提升装置5运作,在提升装置5和提升筋4的作用下,上部塔筒段3向上移动实现自提升,直至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也就是说,上部塔筒段3在提升筋4的提升作用下,从初始位置到达预设位置,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之后,将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相互固定,完成组装;
S50:如图12-图13所示,利用所述提升筋4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也就是说,在使用提升筋4对上部塔筒段3实现提升之后,可以二次利用作为下部塔筒段2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预应力张拉。可选地,提升筋4可以作为下部塔筒段2的体内预应力筋,也可以作为下部塔筒段2的体外预应力筋。
步骤S10中,对上部塔筒段3进行预应力张拉步骤具体包括采用上部塔筒预应力筋对上部塔筒段3进行预应力张拉。具体可以采用体外预应力张拉方式或者体内预应力张拉方式对上部塔筒段3进行预应力张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步骤20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下部塔筒段2的底部支撑在塔筒基础1的顶部,且下部塔筒段2套设上部塔筒段3,并与上部塔筒段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以便上部塔筒段3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0还包括在塔筒基础1构造完成后在塔筒基础1上安装顶升装置(图中未示出)的步骤,即在建造上部塔筒段3之前,在塔筒基础1上设置顶升装置,并将上部塔筒段3建造在顶升装置上方,顶升装置用于后期对上部塔筒段3的顶升。在步骤S30之前还包括采用顶升装置将上部塔筒段3顶升至初始位置的步骤S301。具体地,步骤S301中,顶升装置作用于上部塔筒段3的顶部,通过顶升装置向上推动上部塔筒段3,使上部塔筒段3顶升一定距离后到达如如图5和图6所示的初始位置,在该位置处,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塔筒基础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便于后续将提升筋4锚固在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
可选地,顶升装置为顶升千斤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1还包括将顶升至初始位置的上部塔筒段3进行固定的步骤,使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相对固定,以方便进行后续的安装操作。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之间的相对固定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限位销连接、锚栓连接等。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之间采用限位销限位连接。上部塔筒段3和下部塔筒段2中的一者设有第一限位销,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第一限位孔中以将上部塔筒段3固定在初始位置,也就是说,当第一限位销配合在第一限位孔中,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在竖直方向上实现限位,相互固定,当第一限位销脱离第一限位孔,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发生相对位移。
步骤S301还包括,当上部塔筒段3到达初始位置后,将第一限位销插入第一限位孔中,以使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相对固定;
步骤S40还包括:在提升之前使第一限位销脱离第一限位孔,以使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发生相对位移,避免影响上部塔筒段3的提升。
在图1-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上部塔筒段3设有第一限位销31,下部塔筒段2内壁设有第一限位孔21。如图6所示,第一限位销31位于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其沿径向可伸缩地设置,以便伸入或脱离下部塔筒段2内壁上的第一限位孔21。
优选地,第一限位销31与第一限位孔21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第一限位孔21沿周向间隔设置在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以使到达初始位置的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之间的固定关系更加稳固。
当然,在其他可替代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销可以设置在下部塔筒段2的内部,第一限位孔可以设置在上部塔筒段3的对应的内壁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步骤S40中所述的“将提升至预设位置的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相互固定”的步骤具体地可以采用限位销固定连接的方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部塔筒段2内壁还设有第二限位孔22,第二限位孔22位于第一限位孔21上方,并且第二限位孔22靠近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第一限位孔21靠近下部塔筒段2的底部。第一限位销31还可脱离地配合在第二限位孔22中以将上部塔筒段3固定在预设位置。也就是说,当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将第一限位销31配合在第二限位孔22中,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在竖直方向上实现限位和相互固定,当第一限位销31脱离第二限位孔22,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在竖直方向上能够发生相对位移。
因此步骤S40还包括,如图11所示,在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后,将第一限位销31插入第二限位孔22中,以使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相对固定,完成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的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提升塔筒100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如图11、13和14所示,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还设有第二限位销23,上部塔筒段3设有第三限位孔32,第二限位销23可脱离地配合在第三限位孔32中以将上部塔筒段3固定在预设位置,
因此步骤S40还包括,如图11和14所示,在上部塔筒段到达预设位置后,将第二限位销23插入第三限位孔32中,对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进一步地相对固定,提高组装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12所示,上部塔筒段3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一牛腿301,第一牛腿301位于第一筒底的底部并相对第一筒体向外突出。下部塔筒段2包括第二筒体和第二牛腿201,第二牛腿201位于第二筒体的顶部并相对第二筒体向内突出。第一牛腿301上设有第一提升孔道,第二牛腿201上设有第二提升孔道。第一牛腿301与第二牛腿20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第一提升孔道与第二提升孔道在竖直方向上相对。
在步骤S30中,如图7-图9,提升筋4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二牛腿201的第二提升孔道和第一牛腿301的第一提升孔道,且提升筋4的顶端与设置在下部塔筒段2顶部的提升装置5相连,提升筋4的底端锚固在第一牛腿301的底部。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步骤S40中,当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第一牛腿301的顶部与第二牛腿201的底部相抵,即位于预设位置的上部塔筒段3的顶部与第二牛腿201的底部相抵,从而第二牛腿201能够对上部塔筒段3的提升位置进行准确定位。
优选地,步骤S30中的提升筋4为多条,多条提升筋4沿周向间隔设置。相对应地,第一提升孔道与第二提升孔道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提升筋4沿竖直方向从上至下依次穿过一个第一提升孔道和对应的第二提升孔道后,底端锚固在第一牛腿301的底部,顶端与对应的提升装置5相连。如此可以提高上部塔筒段2提升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上部塔筒段2的垂直度。并且如图11所示,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设有多个提升装置5,各个提升装置5同步运行,保持相同的提升速率,共同牵引着上升塔筒段3上升。
可选地,提升筋4为钢绞线,钢绞线强度较大,可以保证施工安全性。
可选地,提升装置5为提升千斤顶,提升千斤顶为穿心式千斤顶,其特点是可以牵引着提升筋4向上提拉,同时带动上部塔筒段3向上提升。提升筋4贯穿提升千斤顶。提升千斤顶的动力设备优选为液压泵站,通过提升千斤顶的活塞与油缸沿提升筋4的相对运动,使重物上升(连续平移)或适量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中在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并将上部塔筒段3进行固定之后,需要将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进行进一步连接,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可选地,采用锚栓连接或者采用后浇带连接。
因此步骤S40还包括,当上部塔筒段3到达预设位置,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采用锚栓连接或者采用后浇带连接。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采用锚栓连接,锚栓贯穿下部塔筒段2的当第二牛腿201和上部塔筒段3的第一牛腿301以将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锚固连接,保证了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的连接稳定性,可以抵抗较强的外力。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塔筒段3的底部与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采用后浇带连接。后浇带是指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具体地,具体地,在将上部塔筒段3提升至预设位置后,上部塔筒段3的凸缘作为后浇带浇筑的底板,下部塔筒段2的端面作为后浇带浇筑的顶板,上部塔筒段3的外壁和下部塔筒段2的内壁作为后浇带浇筑的侧板,从而将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通过后浇带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分别采用锚固相连和后浇带相连,还可以同时采用二者,即先将上部塔筒段3与下部塔筒段2锚固相连,再浇筑混凝土带,二者结合的方式连接更加稳定,可以抵抗更强的外力,可以增加自提升塔筒100的使用寿命。
在图7-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步骤S50中具体地利用所述提升筋4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预应力张拉。也就是说,在使用提升筋4对上部塔筒段3实现提升之后,提升筋4作为下部塔筒段2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预应力张拉。
具体地,如图8所示,下部塔筒段2的侧壁中设有体内预应力通道24,体内预应力通道24沿上下方向贯穿下部塔筒段,并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如图9所示,塔筒基础1设有与体内预应力通道24贯通的锚固孔道11,如图8-图11所示,提升筋4的一端通过顶部开口伸入体内预应力通道24内。且在步骤S40中,随着自提升过程的进行,提升筋4的所述一端通过改开口沿体内预应力通道24逐渐下移并穿过锚固孔道11,自提升完成后,将提升筋4的一端锚固在锚固孔道11的下方,随后利用提升筋4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体内预应力张拉,如图13所示,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将提升筋4进行锚固。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自提升完成后,可以选择性地将提升装置5拆卸,然后将提升筋4的顶部切断,使提升筋4的一段作为预应力筋配合在体内预应力通道24内,使提升筋4的另一段的顶部锚固在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用于连接下部塔筒段2的顶部(第二牛腿201)和上部塔筒段3(第一牛腿301)的底部。
利用提升筋4作为下部塔筒段2的预应力筋对下部塔筒段2进行预应力张拉,节约了塔筒的建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塔筒基础;
塔筒本体,所述塔筒本体设在所述塔筒基础上,所述塔筒本体包括下部塔筒段和上部塔筒段,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设有第一提升孔道,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设有第二提升孔道,所述第一提升孔道和所述第二提升孔道相对,所述上部塔筒段具有初始位置和预设位置,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下部塔筒段套设所述上部塔筒段;和
提升装置和提升筋,所述提升装置设置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提升筋的一端与所述提升装置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提升孔道和所述第二提升孔道并锚固在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在所述提升装置和所述提升筋的作用下所述上部塔筒段从所述初始位置向上移动实现自提升到达所述预设位置,在所述预设位置,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与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相互固定,所述提升筋还用于对自提升后的所述下部塔筒段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位于所述上部塔筒段的下方用于将所述上部塔筒段顶升至所述初始位置以使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与所述塔筒基础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升装置为提升千斤顶,和/或,所述顶升装置为顶升千斤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塔筒段和所述下部塔筒段中的一者设有第一限位销,另一者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初始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塔筒段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销,所述下部塔筒段内壁设有所述第一限位孔,所述下部塔筒段内壁还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孔上方,所述第一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二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预设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设有第二限位销,所述上部塔筒段设有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销可脱离地配合在所述第三限位孔中以将所述上部塔筒段固定在所述预设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具有第一牛腿,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具有第二牛腿,所述第一牛腿上设有所述第一提升孔道,所述第二牛腿上设有所述第二提升孔道,在所述初始位置,所述提升筋的所述另一端锚固在所述第一牛腿的底部,在所述预设位置,所述第一牛腿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牛腿的底部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塔筒段的侧壁中设有体内预应力通道,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开口,所述塔筒基础设有与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贯通的锚固孔道,以便在自提升过程中,使所述提升筋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沿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逐渐下移并穿过所述锚固孔道,并且在自提升完成后,使用所述提升筋对下部塔筒段进行体内或体外预应力张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预应力张拉后,所述提升筋的一段作为预应力筋配合在所述体内预应力通道内,所述提升筋的另一段的顶端锚固在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顶部,底端锚固所述上部塔筒段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提升塔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塔筒段的高度为20-120米,所述下部塔筒段的高度为20-120米;和/或,所述上部塔筒段为锥筒段,所述下部塔筒段为直筒段。
CN202320153642.XU 2023-01-30 2023-01-30 自提升塔筒 Active CN218971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642.XU CN218971340U (zh) 2023-01-30 2023-01-30 自提升塔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3642.XU CN218971340U (zh) 2023-01-30 2023-01-30 自提升塔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1340U true CN218971340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3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3642.XU Active CN218971340U (zh) 2023-01-30 2023-01-30 自提升塔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13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1546B2 (en) Slip formed concrete wind turbine tower
DK2454427T3 (en) Telescopic towe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KR101756323B1 (ko) 풍력 발전기용 하이브리드 타워 건설방법
US11578698B2 (en) Foundation for a windmill
CN211714003U (zh) 中心筒、塔筒基础和塔筒
CA2880788A1 (en) Precast concrete post tensioned segmented wind turbine tower
MX2010013534A (es) Soporte base para genaradores de energia impulsados por viento.
EP2981654A1 (en) Core component and tower assembly for a tower structure
CN218971340U (zh) 自提升塔筒
CN113152505B (zh) 局部封底的水中超大规模承台组合套箱围护结构施工方法
CN213392499U (zh) 一种免灌浆干式预应力螺栓拼接分片预制装配式混塔
CN219034910U (zh) 爬升式自提升塔筒
CN111197319A (zh) 一种风力发电塔多向预应力预制装配式梁板基础
CN116044672A (zh) 自提升塔筒及其建造工艺
CN115217721A (zh) 八边形截面装配式自提升风电塔筒及其建造工艺
CN215670948U (zh) 一种用于穹顶结构施工的钢索桁架装置
CN113737838A (zh) 一种海上风电机组高桩-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承台基础
CN211547784U (zh) 一种加装电梯整体式预制基础构件和成型模具
CN115977451A (zh) 爬升式自提升塔筒及其建造工艺
CN211898510U (zh) 一种风力发电塔多向预应力预制装配式梁板基础
CN210420850U (zh) 预制高强混凝土组合式桥墩结构
CN218151249U (zh) 圆形截面装配式自提升风电塔筒
CN220769631U (zh) 预装式混凝土双桁架风机抬高基座
CN218151248U (zh) 八边形截面装配式自提升风电塔筒
CN111287908B (zh) 混凝土塔筒的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