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52197U -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52197U
CN218952197U CN202320010602.XU CN202320010602U CN218952197U CN 218952197 U CN218952197 U CN 218952197U CN 202320010602 U CN202320010602 U CN 202320010602U CN 218952197 U CN218952197 U CN 218952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support
steel
upright post
steel upright
foundation p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06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文轶
魏磊
张海洋
曾红兵
陈海银
姜涵
施卫华
陈大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Erju 5th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No 2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06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52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52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521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和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钢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开设与所述连接杆数量、位置、大小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混凝土支撑锚固连接,所述连接板置于所述钢立柱和所述混凝土支撑之间;本连接结构采用多个连接杆对连接板进行预连接,使用时,不需要深挖钢立柱周边土方,避免施工人员下到深坑内焊接连接板和钢立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减少了沟通地下水的风险,简化了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施工工序,减少了土方开挖工程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结构常采用混凝土支撑+钢立柱形式,可提高基坑稳定性,同时通过增加栈桥盖板,可为基坑施工提供便利场地条件或为社会交通提供交通导改空间条件。第一道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通常采用加劲板+柱顶连接钢板+锚筋锚固连接。
混凝土支撑施工通常采用地模法施工以缩短支撑施工时间。地模法施工是在开挖表层土后,浇筑砼垫层作为支撑地模,再施工第一道混凝土支撑梁。通常采用地模法施工时,开挖表层土至支撑底,同时开挖钢立柱周边土方至支撑底以下1.5m,施工人员需要下到1.5m深坑内,再焊接加劲板以连接钢立柱与柱顶钢板,完成支撑与钢立柱的有效连接。柱顶钢板安装完成后,回填钢立柱周边土坑至支撑底,浇筑混凝土垫层作为支撑梁地模。
传统的施工方法需要人工下到钢立柱周边开挖的土方内固定钢立柱与柱顶钢板,操作不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当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施工时,开挖深度较深可能存在沟通地下水的风险,影响施工工期,投入的施工成本也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时需要人工下入钢立柱周边开挖的土方内,施工时间长、施工成本高,地下水位较高时难以实施的问题,提供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和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钢立柱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开设与所述连接杆数量、位置、大小相对应的通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混凝土支撑锚固连接,所述连接板置于所述钢立柱和所述混凝土支撑之间。
本连接结构采用多个连接杆,先将连接杆与钢立柱连接,再使用预开设与连接杆相匹配通孔的连接板,将连接板上的通孔一一穿过对应的连接杆,这样连接板就能搁置在下部钢立柱上,且连接杆能够限制连接板的水平位移,随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支撑施工,将连接杆的另一端锚入混凝土支撑内,确保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稳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在采用地模法施工时,不需要深挖钢立柱周边土方,避免施工人员下到深坑内焊接连接板和钢立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减少了沟通地下水的风险,简化了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施工工序,减少了土方开挖工程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八个,所述钢立柱的四面各设置两根所述连接杆。
采用这种结构设置,在钢立柱的四面各设置两根连接杆,能够确保连接板与钢立柱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钢立柱焊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使用直径为15-30mm的钢筋。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为钢板。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连接有多个固定钢筋,所述固定钢筋与所述连接板之间丁字穿孔塞焊。
在连接板上预连接多个丁字穿孔塞焊的固定钢筋,固定钢筋锚入上部混凝土支撑,确保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更加牢固。
优选地,本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还包括加劲板,所述加劲板位于所述钢立柱和所述连接板的连接处。
采用这种结构设置,基坑开挖后,为了加强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在钢立柱与连接板的连接处加装加劲板,加固钢立柱与连接板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劲板的数量为十二个,所述钢立柱四个面上各设置三个所述加劲板。
在钢立柱的四面各设置三个加劲板,能够增强连接板与钢立柱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通孔为直径30-50mm的圆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连接结构采用多个连接杆,先将连接杆与钢立柱连接,再使用预开设与连接杆相匹配通孔的连接板,将连接板上的通孔一一穿过对应的连接杆,这样连接板就能搁置在下部钢立柱上,且连接杆能够限制连接板的水平位移,随后即可进行混凝土支撑施工,将连接杆的另一端锚入混凝土支撑内,确保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稳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在采用地模法施工时,不需要深挖钢立柱周边土方,避免施工人员下到深坑内焊接连接板和钢立柱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减少了沟通地下水的风险,简化了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施工工序,减少了土方开挖工程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2.在连接板上预连接多个丁字穿孔塞焊的固定钢筋,固定钢筋锚入上部混凝土支撑,确保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更加牢固;基坑开挖后,为了加强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的稳定性,可以在钢立柱与连接板的连接处加装加劲板,加固钢立柱与连接板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立柱与连接板连接时示意图;
图2是连接杆与钢立柱连接立面示意图;
图3是连接板示意图;
图4是连接板立面示意图;
图5是钢立柱与连接板安装立面示意图;
图6是带加劲板的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立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连接板,11-通孔,12-固定钢筋,2-连接杆,3-加劲板,4-钢立柱,5-混凝土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建议再细化一下实施例对特征和效果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6所示,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包括连接板1和八个连接杆2,连接板1为钢板,连接板1采用工厂加工或现场加工,加工时,在连接板1上提前预留八个与连接杆2相匹配的,直径为40mm的圆形通孔11,连接板1上还连接有多个固定钢筋12,固定钢筋12与连接板1通过丁字穿孔塞焊连接,固定钢筋12能够锚入上部混凝土支撑5中,增强混凝土支撑5与连接板1连接的牢固程度。
连接杆2使用直径22mm的钢筋,连接杆2一端焊接在钢立柱4的四个面上,每个面上焊接两根连接杆2。连接杆2焊接完成后,经过通孔11将连接杆2穿过连接板1,这样连接板1就能搁置在下部钢立柱4上,由于连接杆2已经与钢立柱4焊接在一起,连接杆2能够限制连接板1与钢立柱4之间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实现连接板1与钢立柱4的预固定,连接杆2的另外一端锚入混凝土支撑5内,确保混凝土支撑5与钢立柱4连接稳定。
为进一步加强混凝土支撑5与钢立柱4连接的稳定性,在钢立柱4与连接板1的连接处加装加劲板3,加劲板3的数量一共为十二个,钢立柱4的四个面,每个面上设置三个加劲板3。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在采用地模法施工时,不需要深挖钢立柱4周边土方,巧妙的使用连接杆2来限制连接板1与钢立柱4之间水平方向的相对运动。由于连接杆2与钢立柱4的焊接不需要下入深坑内焊接,仅需要在钢立柱4周边开挖供连接杆2与钢立柱4焊接的空间即可,避免施工人员下到深坑内焊接连接板1和钢立柱4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减少了沟通地下水的风险,简化了混凝土支撑5与钢立柱4连接的施工工序,减少了土方开挖工程量,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实施例2
使用实施例1提供的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施工时:
首先,开挖基坑表层土,深度至第一道混凝土支撑下200mm,预留200mm厚的混凝土地模垫层。在钢立柱4周边开挖300mm深的小坑,大小以能够在钢立柱4上焊接连接杆2为宜。
浇筑厚度为200mm的混凝土地模垫层。垫层宽度比混凝土支撑5的宽度宽600mm,即两侧各宽出300mm,以便于作业人员施工。
垫层达到强度后,铺设地板胶,便于土方开挖后垫层混凝土清理。
其次,将连接杆2与钢立柱4焊接,连接杆2单面焊不少于10d,双面焊不少于5d。钢立柱4四面各焊接两根连接杆2,连接杆2伸入混凝土支撑5的长度需满足设计锚固长度要求。
钢立柱4顶部的连接板1可采用工厂加工或现场加工。加工时,在连接板1上提前预留8个直径40mm的圆形通孔11,以便连接杆2安装时穿过。
随后,连接板1安装前仔细核对连接杆2与预留通孔11的位置,确保连接板1安装准确。
最后,钢立柱4安装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支撑5的施工。连接杆2锚入混凝土支撑5内,完成钢立柱4与第一道混凝土支撑5的临时有效连接。
基坑开挖后,焊接加劲板3用于加固钢立柱4与连接板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1)和多个连接杆(2),所述连接杆(2)的一端与钢立柱(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上开设与所述连接杆(2)数量、位置、大小相对应的通孔(11),所述连接杆(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11)并与混凝土支撑(5)锚固连接,所述连接板(1)置于所述钢立柱(4)和所述混凝土支撑(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的数量为八个,所述钢立柱(4)的四面各设置两根所述连接杆(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与所述钢立柱(4)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使用直径为15-30mm的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为钢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上连接有多个固定钢筋(12),所述固定钢筋(12)与所述连接板(1)之间丁字穿孔塞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劲板(3),所述加劲板(3)位于所述钢立柱(4)和所述连接板(1)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板(3)的数量为十二个,所述钢立柱(4)四个面上各设置三个所述加劲板(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为直径30-50mm的圆形孔。
CN202320010602.XU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Active CN218952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0602.XU CN21895219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0602.XU CN21895219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52197U true CN218952197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03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0602.XU Active CN21895219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521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5807B (zh) 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12641473U (zh) 邻近既有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09750681B (zh) 一种填方边坡框架微张拉托定锚板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2234513B1 (ko) 자립 기둥과 저항 기초 블럭을 이용한 블록식 보강토 옹벽 구조물 및 이의 시공공법
CN210031842U (zh) 基于排桩、连系梁和对拉锚索的相临深基坑联合支护体系
KR20200124949A (ko) 앵커 인장식 흙막이 구조 및 흙막이 공법
CN111236952A (zh) 一种全回收装配式矩形顶管工作井钢结构支护装置及其工作井的施工方法
CN110777802A (zh) 深基坑高低跨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319435B (zh) 下穿既有大截面浅埋管廊的地下通道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417300B (zh) 边坡支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8035360B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方法
KR101187170B1 (ko) 마이크로파일로 전달하는 경사기둥과 기초부 연장 기둥을 라멘골조로 이용한 수직하향증축 시공방법
CN108005086B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高支墩反拉式斜撑结构
CN218952197U (zh) 一种基坑混凝土支撑与钢立柱连接结构
CN216999747U (zh) 一种用于支撑基坑的组合式基坑斜桩结构
CN216339582U (zh) 一种用于基坑支护的组合斜向支撑
CN215977295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2534139U (zh) 一种地铁基坑边坡支护结构
CN210946864U (zh) 松软地层景观构筑物基础
CN210368935U (zh) 一种微型桩结构、冠梁结构及微型桩基坑支护体系
CN109680978B (zh) 地下室增层托换施工方法
CN212427117U (zh) 一种基坑止水支护结构
CN217629952U (zh) 一种拉森钢板桩与微型钢管桩组合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20099935U (zh) 一种砂卵石地区有限空间支护的钢管桩支护结构
CN220847623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一体式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