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2407U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42407U CN218942407U CN202223208336.6U CN202223208336U CN218942407U CN 218942407 U CN218942407 U CN 218942407U CN 202223208336 U CN202223208336 U CN 202223208336U CN 218942407 U CN218942407 U CN 2189424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sole
- outer ring
- skid
- side edge
- s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第一支撑部;大底包括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区域的第一大底,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区域的第二大底,覆盖足弓区域的圆形通槽;第一大底触地面以其内侧边缘为中心按照螺旋轨迹矩阵排布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第二大底触地面以其外侧边缘中心按照螺旋轨迹矩阵排布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大底和中底之间,对应通槽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容纳第一支撑部。通过本实用新型,在大底上通过划分区域地设置防滑凸起以增强鞋底的摩擦性能,且在足弓部位设置支撑部以增强鞋底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现有的运动鞋的鞋底大多采用MD、RB、EVA等材料制成的多层粘接或者单层的实心结构,这样鞋底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弹性,起到减震的作用;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运动员做各个方向的爆发性动作。
目前常见的处理方式是在运动鞋鞋底设置防滑纹理,但是,在徒步越野的环境中,鞋底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弹力,最主要的是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及抓地力来配合穿者应对复杂的户外环境,而简单地、不加区分地在鞋底设置防滑纹理,其应对户外环境的穿着需求能力是有限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能够提高防滑性,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以及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中底与大底之间;所述大底包括: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的区域,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通槽,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所述通槽的形状为圆形;其中,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的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单元和第二防滑单元;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弧形第一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一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大;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每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三防滑单元和第四防滑单元;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第二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二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小;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碳板片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
其中,所述通槽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彼此独立且不连接,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分布在对应覆盖足弓的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以及第二分隔带;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脚尖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所述第二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足弓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
其中,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第二支撑部,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形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并环绕后跟向内侧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其中,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区域;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内侧区域还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内侧的区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其中,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
其中,所述运动鞋还包括:第一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所述第三部件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上靠近后跟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固定连接;第二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所述第三部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对应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上靠近后跟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固定连接。
其中,还包括:防护部,沿着前脚掌外侧边缘环绕脚尖至前脚掌内侧边缘,设置在所述前片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第二防滑凸起的设置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或后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而足弓部位设置第一支撑部,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以及第一支撑部3;其中,所述中底2连接于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3设置在所述大底1与中底2之间。
所述大底1包括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前脚掌区域的第一大底11、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覆盖后脚跟区域的第二大底12、以及设置在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的通槽13;其中,所述第一大底11和第二大底12是一体成型,并在对应足弓区域形成所述通槽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13的形状为圆形。
所述第一支撑部3对应所述通槽13的位置进行设置,具体地,所述大底1与所述中底2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13的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4,所述第一支撑部3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4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3为碳板片;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3还可以采用TPU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3的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100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3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4的尺寸,以使得所述容纳空间4容纳所述第一支撑部3的同时确保所述第一支撑部3的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由橡胶材料制成,以保证运动鞋的耐磨和防滑性能;所述中底2采用EVA或ETPU材质制成,以保证运动鞋具有轻便舒适的特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槽13包括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所述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彼此独立且不连接,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分布在对应覆盖足弓的区域。其中,所述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的尺寸相同,还可以不同。
请再次参阅图1,具体地,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覆盖前脚掌的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10。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10以所述第一大底11内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110包括第一防滑单元110a和第二防滑单元110b,所述第一防滑单元110a和第二防滑单元110b的形状均为四边形,且所述第一防滑单元110a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二防滑单元110b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110。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10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如此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弧形第一防滑纹理111,且所述若干条第一防滑纹理111以所述第一大底11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一大底11外侧边缘。每条第一防滑纹理111的长度与弧度均不相同,从所述第一大底11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11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纹理111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大。同样地,每个第一防滑凸起110的尺寸不同,从所述第一大底11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11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110的尺寸逐渐变小。
所述第二大底12对应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20。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20以所述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120包括第三防滑单元120a和第四防滑单元120b,所述第三防滑单元120a和第四防滑单元120b的形状均为四边形,且所述第三防滑单元120a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四防滑单元120b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120。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20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如此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第二防滑纹理121,且所述若干条第二防滑纹理121以所述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每条第二防滑纹理121的长度与弧度均不相同,从所述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纹理121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小。同样地,每个第二防滑凸起120的尺寸不同,从所述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120的尺寸逐渐变小。
进一步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大底11上的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110、以及分布在所述第二大底12上的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120的触地端外缘基本齐平。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防滑凸起110、第二防滑凸起120的设置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或后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而足弓部位设置第一支撑部3,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所述第一大底11还包括第一分隔带14以及第二分隔带15,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14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触地面靠近脚尖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11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11;所述第二分隔带15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触地面靠近足弓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11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分隔带14与所述第二分隔带15彼此平行,且所述第一分隔带14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分隔带15的长度。
请同时参阅图2~3,所述中底2包括:第一外环部21、第二外环部22、以及第二支撑部23;其中,所述第一外环部21环绕所述大底1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所述第二外环部22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21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23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上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外环部22、第二支撑部23均由TPU材料制成。
所述第二外环部2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11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22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所述第二支撑部2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对应第二大底12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并环绕后跟向内侧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对应第二大底12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向所述中底2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二外环部22上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区域;所述第一大底11对应前脚掌的内侧区域还向所述中底2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上对应前脚掌内侧的区域。
请同时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户外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运动鞋4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所述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2,所述后跟42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外环部22上。
进一步地,所述后跟422的中心位置还缝制一提带4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带423由针织材料制成。
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和内侧的表面还分别设置第一包覆片424、以及第二包覆片425。其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4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具体地,所述第一包覆片424由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424a、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424b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424c共同组成,所述第三部件424c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22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环部22上对应第一大底11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42上靠近后跟422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424a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424b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部件424a、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424b以及长条形部件424c彼此收尾相接地共同形成内部具有中空区域424d的第一包覆片424,所述鞋面42对应所述中空区域424d的位置被暴露出来。
所述第二包覆片425的形状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具体地,所述第二包覆片425由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425a、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425b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425c共同组成,所述第三部件425c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21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环部21上对应第一大底11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42上靠近后跟422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425a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4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425b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4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包覆片424由TPU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包覆片425由皮革材料制成。
所述运动鞋400还包括防护部426,沿着前脚掌外侧边缘环绕脚尖至前脚掌内侧边缘,设置在所述前片42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膜426由TPU材料制成。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第二防滑凸起的设置使得运动员在前脚掌或后跟触地状态,运动员向任意方向转动时,鞋底均能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以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灵活运动时保持足够的抓地性和防滑性能,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不会出现打滑的现象。而足弓部位设置第一支撑部,保证了运动员在做各种脚部动作时都能够保持鞋底的稳定性,不会出现过度弯曲而扭脚的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以及第一支撑部,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中底与大底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底包括:
第一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脚尖至足弓上半部分的区域,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
第二大底,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下半部分至脚跟的区域进行设置,其表面设置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位置开始按照螺旋形状轨迹矩阵排布;
通槽,设置在所述大底触地面且对应覆盖足弓区域;所述通槽的形状为圆形;
其中,所述大底与所述中底之间,对应开设所述通槽的位置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支撑部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一防滑单元和第二防滑单元;所述第一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二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一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一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弧形第一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一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大;从所述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
每个所述第二防滑凸起包括四边形形状的第三防滑单元和第四防滑单元;所述第三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与所述第四防滑单元的其中一个顶端固定连接,以共同组成近似“Z”字形状的第二防滑凸起;若干个第二防滑凸起按照具有一定弧度的弧形轨迹依次并排分布,形成若干条不同弧度的第二防滑纹理;若干条所述第二防滑纹理以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并排分布至所述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纹理的长度逐渐增加、弧度逐渐变小;从所述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位置开始向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依次并排分布时,所述第二防滑凸起的尺寸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碳板片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形状为长方形,长边沿着与所述鞋底横断面垂直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尺寸大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彼此独立且不连接,沿着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并排分布在对应覆盖足弓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底还包括第一分隔带以及第二分隔带;其中,所述第一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脚尖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所述第二分隔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触地面靠近足弓的区域,从所述第一大底的内侧边缘延伸至外侧边缘以贯穿所述第一大底。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包括:
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
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
第二支撑部,对应后脚跟部位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形成;其中,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并环绕后跟向内侧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第二大底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
其中,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外侧区域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外侧的区域;所述第一大底对应前脚掌的内侧区域还向所述中底延伸,以对应覆盖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对应前脚掌内侧的区域。
7.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运动鞋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中底包括:
第一外环部,环绕所述大底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
第二外环部,环绕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边缘进行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底外侧边缘近似中心的位置,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表面向后跟方向延伸分布至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环部对应后脚跟中心的位置上;
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所述后跟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鞋还包括:
第一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所述第三部件沿着所述第二外环部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外环部上对应第一大底外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上靠近后跟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固定连接;
第二包覆片,包括:一个近似“M”形状的第一部件、一个近似菱形的第二部件以及长条形的第三部件;其中,所述第三部件沿着所述第一外环部的上表面分布,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外环部上对应第一大底内侧边缘中心的位置上,另一端固定在鞋面上靠近后跟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一部件的“M”字形状的两个顶点分别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二、三个鞋眼扣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部件的一个顶点与位于靠近脚踝位置设置的第一个鞋眼扣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护部,沿着前脚掌外侧边缘环绕脚尖至前脚掌内侧边缘,设置在所述前片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08336.6U CN218942407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08336.6U CN218942407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42407U true CN218942407U (zh) | 2023-05-02 |
Family
ID=86105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08336.6U Active CN218942407U (zh) | 2022-11-30 | 2022-11-30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42407U (zh) |
-
2022
- 2022-11-30 CN CN202223208336.6U patent/CN2189424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123918U (zh) |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8942407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942406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20109255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9088527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20109257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942387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21082882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9249326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20109250U (zh) |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942402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6123907U (zh) | 一种具有支撑性的轻便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9719890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6123917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9719896U (zh) |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9088526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9088515U (zh) |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942403U (zh) |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999675U (zh) | 一种轻便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9088523U (zh) | 一种具有缓震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8737489U (zh) | 一种能够提高防滑性能的户外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 |
CN215455776U (zh) | 一种具有包覆性的运动鞋 | |
CN218942396U (zh) | 一种能够提高减震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6875245U (zh) | 一种具有稳定支撑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
CN216123913U (zh) | 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