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1054U -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1054U
CN218941054U CN202223342389.7U CN202223342389U CN218941054U CN 218941054 U CN218941054 U CN 218941054U CN 202223342389 U CN202223342389 U CN 202223342389U CN 218941054 U CN218941054 U CN 218941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be
workpiece
assembly
driving
threaded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423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克勤
陈诚
龚海丹
冯春暖
吕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ngi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423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10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1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1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涉及检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获得待测电池片中被遮挡区域的温度图像,致使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降低,进而降低光伏组件质量的问题。该检测装置包括:基架具有容纳空间,承载机构位于容纳空间内,承载机构用于承载工件。每个探针机构用于单次检测时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且探针机构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工件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温度采集部件设置于基架,工件位于温度采集部件和承载机构之间。温度采集部件用于在探针机构每次与同一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工件的温度信息。终端机构与温度采集部件电连接,用于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通常包括层压件、接线盒以及边框。上述层压件通常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胶膜层、电池片、胶膜层和背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光伏组件的表面受到遮挡时,会使光伏组件产生热斑。若热斑的温度过高,会出现胶膜层脱落,背板熔融的现象,甚至引发火灾。因此,在光伏组件投入使用之前,需要检测其热斑温度。进一步地,由于热斑温度与电池片反向加压下的温度有关。因此,目前一般是根据电池片反向加压下的温度数据计算热斑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为了获得电池片反向加压下的温度数据,一般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将待测电池片放置在电池片载台上,接着使位于待测电池片正上方的探针排与待测电池片的主栅抵接。在电池片载台和探针排的配合下,对待测电池片的主栅施加电压。在此过程中,利用位于探针排正上方的红外探头拍摄测试中的电池片,以获得其温度图像。通过分析温度图像,判断待测电池片的热斑温度是否合格。
但是,由于红外探头位于探针排的正上方,在红外探头拍摄待测电池片的过程中,探针排会对待测电池片造成遮挡。此时,无法获得待测电池片中被遮挡区域的温度图像,进而导致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降低。基于此,会降低光伏组件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用于提高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以提高光伏组件的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基架、承载机构、温度采集部件、终端机构和至少一个探针机构。基架具有容纳空间,承载机构位于容纳空间内,承载机构用于承载工件。每个探针机构用于单次检测时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且探针机构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工件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温度采集部件设置于基架,工件位于温度采集部件和承载机构之间。温度采集部件用于在探针机构每次与同一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工件的温度信息。终端机构与温度采集部件电连接,终端机构用于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上述工件可以是待测电池片,也可以是其他构件。下面以待测电池片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中,由于探针机构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工件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并且温度采集部件用于在探针机构每次与同一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工件的温度信息。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次温度采集部件采集工件的温度信息时,探针机构所遮挡的工件的区域均不相同。具体的,当温度采集部件将采集的温度信息传输给终端机构后,终端机构第一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缺少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但是,终端机构第二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包含上述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因此,对于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可以利用第二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与第一次被遮挡区域相同位置处的温度信息代替。此时,终端机构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补全了温度采集部件采集的第一次温度信息。即,终端机构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了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基于此,后期可以通过工件(待测电池片)每一个区域的温度信息,对应分析出待测电池片的热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此时,不仅提高了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热斑温度不合格的待测电池片组装成光伏组件,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质量。应理解,上述两次获得的同一区域的温度的差值在可控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引入修正值的方式减小最终获得的工件温度信息的误差,但是这并不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检测装置包括一个探针机构时,探针机构包括:探针组件和移动组件。探针组件位于工件和温度采集部件之间,探针组件用于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移动组件位于容纳空间中,移动组件与探针组件连接,移动组件用于带动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探针组件和移动组件的配合下,可以简单快速的实现对工件的通电检测。并且,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工过多参与或不需要人工参与,省时省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基于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地,上述探针机构仅包括探针组件和移动组件两部分,使得探针机构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移动组件包括:第一螺纹套筒、第一螺纹杆和第一驱动件。第一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探针组件连接,第一螺纹套筒与第一螺纹杆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用于带动第一螺纹套筒运动。第一驱动件与第一螺纹杆动力连接,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一螺纹杆转动以带动第一螺纹套筒靠近或远离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移动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一螺纹套筒、第一螺纹杆和第一驱动件便可以实现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使得该操作简单化,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承载机构包括:基座、承载件和驱动组件。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承载件用于承载工件。承载件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承载件通过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导向连接。驱动组件与承载件连接,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承载件沿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以调整工件的不同区域与探针机构导电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根据前文描述可知,探针组件位于工件和温度采集部件之间。此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探针组件会遮挡工件的部分区域。但是,由于承载件相对于基座可以沿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以调整工件的不同区域与探针机构导电接触。即,承载件可以带动工件相对于基座运动,在探针组件与基座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件相对于探针组件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调整工件的不同区域与探针组件导电接触,进而改变探针组件所遮挡的工件的位置。基于此,温度采集部件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进一步地,在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的配合下,限定了承载件与基座的相对运动方向。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承载件相对于基座偏移的情况。基于此,可以确保探针组件与工件的待测位置准确导电抵接,进而确保检测的正常进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螺纹套筒、第二螺纹杆和第二驱动件。第二螺纹套筒与承载件连接,第二螺纹套筒与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用于带动第二螺纹套筒运动。第二驱动件与第二螺纹杆动力连接,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二螺纹杆转动,以使第二螺纹套筒沿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驱动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二螺纹套筒、第二螺纹杆和第二驱动件便可以实现承载件沿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降低了操作难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时,两个探针机构相对且间隔设置于基架的两侧,工件位于两个探针机构之间,两个探针机构分别用于与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每一探针机构均包括:探针组件和升降组件。探针组件一侧转动连接于基架,探针机构工作时,探针组件位于工件和温度采集部件之间,探针组件用于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升降组件位于基架一侧,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与探针组件转动连接,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两个探针机构分别用于与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此时,两个探针机构中的探针组件所遮挡的工件位置均不相同。基于此,温度采集部件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结合前文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案,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选择性。此时,可以进一步使检测装置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三螺纹套筒、第三螺纹杆和第三驱动件。第三螺纹套筒与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探针组件与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螺纹套筒与第三螺纹杆螺纹连接,第三螺纹杆用于带动第三螺纹套筒运动。第三驱动件与第三螺纹杆动力连接,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第三螺纹杆转动以带动第三螺纹套筒靠近或远离工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升降组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三螺纹套筒、第三螺纹杆和第三驱动件便可以带动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降低了操作难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探针组件包括:承载框、探针梁和探针。多个探针梁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承载框内,每一探针梁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探针,探针用于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上述探针组件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时,第一个探针机构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与第二个探针机构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依次交替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两个探针机构相对于工件的位置相同时,两个探针机构中的探针组件所遮挡的工件位置完全不同。此时,温度采集部件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基于此,后期可以通过工件(待测电池片)每一个区域的温度信息,对应分析出待测电池片的热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此时,不仅提高了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热斑温度不合格的待测电池片组装成光伏组件,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质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上述工件为具有主栅的电池片时,相邻两个探针梁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主栅间距的n倍,n大于或等于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探针组件每一次用于检测时,主栅均与探针组件所包括的探针抵接,最大程度的利用探针组件,以提高检测效率。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检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检测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检测装置中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检测装置中探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的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检测装置中第一个探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检测装置中第二个探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检测装置中第一个探针组件和第二个探针组件的结构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基架,                  10-横梁,                2-承载机构,
20-基座,                 21-承载件,              22-驱动组件,
220-第二螺纹套筒,        221-第二螺纹杆,         222-第二驱动件,
23-第一导向结构,         24-第二导向结构,        3-温度采集部件,
4-探针机构,              40-探针组件,            400-承载框,
401-探针梁,              402-探针,               41-移动组件,
410-第一螺纹套筒,        411-第一螺纹杆,         412-第一驱动件,
42-升降组件,             420-第三螺纹套筒,       421-第三螺纹杆,
422-第三驱动件,          5-工件,                 6-电源机构,
7-转动连接件,            8-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光伏组件在实际使用之前,需要满足IEC 61215、61730标准中的热斑测试要求。但是,根据背景技术部分描述可知,现有技术存在无法获得待测电池片中被遮挡区域的温度图像,致使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降低,进而导致光伏组件的质量降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参见图1至图4,该检测装置可以包括:基架1、承载机构2、温度采集部件3、终端机构和至少一个探针机构4。基架1具有容纳空间,承载机构2位于容纳空间内,承载机构2用于承载工件5。每个探针机构4用于单次检测时与工件5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且探针机构4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工件5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温度采集部件3设置于基架1,工件5位于温度采集部件3和承载机构2之间。温度采集部件3用于在探针机构4每次与同一工件5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工件5的温度信息。终端机构与温度采集部件3电连接,终端机构用于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应理解,上述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为探针机构4供电的电源机构6,至于电源机构6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上述工件可以是待测电池片,也可以是其他构件。下面以待测电池片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中,由于探针机构4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工件5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并且温度采集部件3用于在探针机构4每次与同一工件5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工件5的温度信息。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次温度采集部件3采集工件5的温度信息时,探针机构4所遮挡的工件5的区域均不相同。具体的,当温度采集部件3将采集的温度信息传输给终端机构后,终端机构第一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缺少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但是,终端机构第二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包含上述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因此,对于被遮挡区域处的温度信息,可以利用第二次获得的温度信息中,与第一次被遮挡区域相同位置处的温度信息代替。此时,终端机构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补全了温度采集部件3采集的第一次温度信息。即,终端机构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了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基于此,后期可以通过工件5(待测电池片)每一个区域的温度信息,对应分析出待测电池片的热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此时,不仅提高了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热斑温度不合格的待测电池片组装成光伏组件,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质量。应理解,上述两次获得的同一区域的温度的差值在可控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引入修正值的方式减小最终获得的工件5温度信息的误差,但是这并不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上述基架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杆和竖杆,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满足实际需要即可。进一步地,上述承载机构2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绝缘材质也可以是导电材质(例如导电金属)。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1,上述温度采集部件3可以是红外探头,当然也可以现有技术中其他可以采集温度的部件。进一步地,上述终端机构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满足实际需要即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待测电池片可以是钝化发射器和后部接触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缩写为Perc)、背结接触(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缩写为IBC)电池或金属穿孔卷绕(Metal Wrap Through,缩写为MWT)电池。
上述探针机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下面以两种不同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第一种:参见图1至图3,上述检测装置仅包括一个探针机构4时,探针机构4可以包括:探针组件40和移动组件41。探针组件40位于工件5和温度采集部件3之间,探针组件40用于与工件5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移动组件41位于容纳空间中,移动组件41与探针组件40连接,移动组件41用于带动探针组件40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5。
在探针组件40和移动组件41的配合下,可以简单快速的实现对工件5的通电检测。并且,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工过多参与或不需要人工参与,省时省力,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基于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地,上述探针机构4仅包括探针组件40和移动组件41两部分,使得探针机构4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上述移动组件41可以包括:第一螺纹套筒410、第一螺纹杆411和第一驱动件412。第一螺纹套筒410的一端与探针组件40连接,第一螺纹套筒410与第一螺纹杆411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杆411用于带动第一螺纹套筒410运动。第一驱动件412与第一螺纹杆411动力连接,第一驱动件412用于驱动第一螺纹杆411转动以带动第一螺纹套筒410靠近或远离工件5。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螺纹套筒410相对于基架1沿靠近或远离工件5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一螺纹套筒410并非转动。
上述移动组件41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一螺纹套筒410、第一螺纹杆411和第一驱动件412便可以实现探针组件40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5,使得该操作简单化,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驱动件可以是电机。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探针组件连接”中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2,上述承载机构2可以包括:基座20、承载件21和驱动组件22。基座20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23,承载件21用于承载工件5。承载件21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24,承载件21通过第二导向结构24与第一导向结构23导向连接。驱动组件22与承载件21连接,驱动组件22用于带动承载件21沿第一导向结构23的导向方向运动,以调整工件5的不同区域与探针机构4导电接触。
根据前文描述可知,探针组件40位于工件5和温度采集部件3之间。此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探针组件40会遮挡工件5的部分区域。但是,由于承载件21相对于基座20可以沿第一导向结构23的导向方向运动,以调整工件5的不同区域与探针机构4导电接触。即,承载件21可以带动工件5相对于基座20运动,在探针组件40与基座20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件5相对于探针组件40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调整工件5的不同区域与探针组件40导电接触,进而改变探针组件40所遮挡的工件5的位置。基于此,温度采集部件3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进一步地,在第一导向结构23和第二导向结构24的配合下,限定了承载件21与基座20的相对运动方向。此时,可以减少或避免出现承载件21相对于基座20偏移的情况。基于此,可以确保探针组件40与工件5的待测位置准确导电抵接,进而确保检测的正常进行。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上述第一导向结构23可以是凹槽,第二导向结构24可以是与凹槽相匹配的导轨滑块。当然,也可以第一导向结构23是导轨滑块,第二导向结构24可以是与导轨滑块相匹配的凹槽。进一步地,上述承载件21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绝缘材质也可以是导电材质(例如导电金属)。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2,上述驱动组件22可以包括:第二螺纹套筒220、第二螺纹杆221和第二驱动件222。第二螺纹套筒220与承载件21连接,第二螺纹套筒220与第二螺纹杆221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221用于带动第二螺纹套筒220运动。第二驱动件222与第二螺纹杆221动力连接,第二驱动件222用于驱动第二螺纹杆221转动,以使第二螺纹套筒220沿第一导向结构23的导向方向运动。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螺纹套筒220相对于基座20沿第一导向结构23的导向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二螺纹套筒220并非转动。
上述驱动组件22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二螺纹套筒220、第二螺纹杆221和第二驱动件222便可以实现承载件21沿第一导向结构23的导向方向运动,降低了操作难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示例性的,上述第二驱动件可以是电机。进一步地,上述“第二螺纹套筒与承载件连接”中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螺纹连接或卡接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螺纹套筒通过连接板与承载件焊接。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移动组件和驱动组件还可以是气压缸或液压缸。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3,上述探针组件40可以包括:承载框400、探针梁401和探针402。多个探针梁401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承载框400内,每一探针梁401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探针402,探针402用于与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上述探针组件40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同时还易于组装和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3,上述工件为具有主栅的电池片时,相邻两个探针梁401之间的间距L等于相邻两个主栅间距的n倍,n大于或等于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在探针组件40每一次用于检测时,主栅均与探针组件40所包括的探针402抵接,最大程度的利用探针组件40,以提高检测效率。
示例性的,下面以上述第一种情况(即检测装置仅包括一个探针机构)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一:当n等于1时,相邻两个探针梁之间的间距L等于相邻两个主栅间距。若探针组件包括三排探针梁,且电池片的主栅数量大于探针梁的数量,例如包括9个主栅时。当探针组件的三排探针梁上的探针对应与三排主栅导电抵接并完成测试后,可以利用驱动组件和承载件带动工件相对于探针组件向前或向后运动三排探针梁(或三排主栅)的距离。接着,在利用探针组件所包括的三排探针梁上的探针,对应与电池片中未检测的三排主栅导电抵接。以此类推,直至探针与电池片上所有主栅均导电抵接并完成测试为止。
示例二:当n等于3时,相邻两个探针梁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主栅间距的3倍。换言之,当对第一个探针梁编号为1时,第二个探针梁的编号为4,第三个探针梁的编号为7。若电池片的主栅数量大于探针梁的数量,例如包括9个主栅时。当探针组件的三排探针梁上的探针对应与三排主栅导电抵接并完成测试后,可以利用驱动组件和承载件带动工件相对于探针组件向前或向后运动一排探针梁(或一排主栅)的距离。接着,在利用探针组件所包括的三排探针梁上的探针,对应与电池片中未检测的三排主栅导电抵接。以此类推,直至探针与电池片上所有主栅均导电抵接并完成测试为止。
对于Perc电池,可以利用同时通电的承载件(承载件采用导电材质制成)和上述探针组件进行检测,至于具体的通电方式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对于IBC电池和MWT电池,反向电压的正负极均在探针上,探针下方正对的电池的正负极应与电源机构的正负极保持相反,并且此时承载机构不加电压。至于具体的通电方式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应理解,对于IBC电池和MWT电池可以将探针组件的结构进行相对应的调整,具体的调整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参见现有技术的原理。
下面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描述第一种情况下检测装置的具体使用方式。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参见图1至图3,以Perc电池为例进行描述,将待测电池片放置在承载件21所具有的承载面上。接着,进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先将电源机构6分别与导电金属制成的承载件21和探针402电连接。然后,在电源机构6中设置好待测电池片所要施加的反向电压,即探针402与承载件21之间的电势差。
第二步,启动移动组件41中的第一驱动件412,以便于利用移动组件41带动探针组件40向靠近待测电池片的方向运动,直至探针组件40中的探针402与待测电池片所具有的主栅导电抵接。接着,利用电源机构6对待测电池片施加预先设置好的反向电压。之后,利用红外探头(即温度采集部件3)捕获待测电池片的第一张红外图像(其中,包含温度信息)。再之后,结束对待测电池片的加压,并利用移动组件41带动探针组件40向远离待测电池片的方向运动,以使探针402远离待测电池片。
第三步,启动驱动组件22中的第二驱动件222,以便于利用驱动组件22带动承载件21和待测电池片移动预设距离。应理解,此处的预设距离为下一个待检测的主栅与前一个已检测的主栅之间的间距。具体可以参见前文关于主栅间距与探针梁401间距的描述,此处不做详细描述。此时,探针组件40中的探针402相比于第二步,与其他主栅导电抵接,进而使探针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所遮挡的工件5的区域完全不同。然后,重复第二步中后续步骤,以使红外探头捕获待测电池片的第二张红外图像。若主栅的数量远大于探针梁401的数量,则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直至待测电池片中每一个主栅均与探针402导电抵接被检测为止。在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二步和第三步便将所有主栅均检测完毕,此时,终端机构获得两张红外图像。当检测完毕后,结束电源机构6对待测电池片的加压,并取走承载件21上的电池片。
第四步,利用终端机构对第一张红外图像和第二张红外图像分别进行区域分类,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类区域。对于第一张红外图像上述三类分别是:待测电池片中主栅被探针遮挡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a1),待测电池片中主栅未被探针遮挡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b1)以及待测电池片中其他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c1),上述其他区域可以是相邻两个主栅之间的区域以及主栅与待测电池片边缘之间的区域等。同理,第二张红外图像也包括上述三类区域,即待测电池片中主栅被探针遮挡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a2),待测电池片中主栅未被探针遮挡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b2)以及待测电池片中其他区域(该区域对应的温度数据记作c2)。
由于第二步和第三步中探针所遮挡的工件的区域完全不同,因此,a1与a2完全不同。并且,可以用b2代替a1,b1代替a2。理论上,c1与c2一致,但是,由于检测过程中存在检测误差。因此,采用c1和c2的平均值c3代替,以获得最终的c1’和c2’。即,c1’=c2’=c3,并且利用c1、c2和c3的修正值同步修正最终获得的a1’、a2’、b1’和b2’。
对于第一张红外图像,a1’=b2+c3-c2,b1’=b1+c3-c1。对于第二张红外图像,a2’=b1+c3-c1,b2’=b2+c3-c2。最后,选择第一张红外图像或第二张红外图像,将上述三类区域的温度数据(即a1’、b1’、c1’三个温度数据或a2’、b2’、c2’三个温度数据)合并成待测电池片整体的温度分布图像数据。至此完成所有检测过程,此时,利用第一种检测装置可以确定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判断工件的光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第二种:参见图4至图8,当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4时,两个探针机构4相对且间隔设置于基架1的两侧,工件5位于两个探针机构4之间,两个探针机构4分别用于与工件5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每一探针机构4均包括:探针组件40和升降组件42。探针组件40一侧转动连接于基架1,探针机构4工作时,探针组件40位于工件5和温度采集部件3之间,探针组件40用于与工件5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升降组件42位于基架1一侧,升降组件42通过连接件与探针组件40转动连接,升降组件42用于带动探针组件40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5。
由于两个探针机构4分别用于与工件5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此时,两个探针机构4中的探针组件40所遮挡的工件5位置均不相同。基于此,温度采集部件3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将第一种中的承载机构2与第二种中的两个探针机构4组合在一起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案,因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了选择性。此时,可以进一步使检测装置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而进一步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和图5,上述升降组件42可以包括:第三螺纹套筒420、第三螺纹杆421和第三驱动件422。第三螺纹套筒420与连接件8的一端转动连接,探针组件40与连接件8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螺纹套筒420与第三螺纹杆421螺纹连接,第三螺纹杆421用于带动第三螺纹套筒420运动。第三驱动件422与第三螺纹杆421动力连接,第三驱动件422用于驱动第三螺纹杆421转动以带动第三螺纹套筒420靠近或远离工件5。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螺纹套筒420相对于基座20沿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第三螺纹套筒420并非转动。
上述升降组件42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和组装。进一步地,利用第三螺纹套筒420、第三螺纹杆421和第三驱动件422便可以带动探针组件40导电抵接或远离工件5,降低了操作难度,便于工作人员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第二种情况中的探针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前文第一种情况中对探针组件的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上述基架1还包括横梁10,该横梁10位于承载机构2的一侧。进一步地,探针组件40还包括:转动连接件7,转动连接件7设置于承载框400上。在实际使用时,转动连接件7与基架1的横梁10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前文描述有,升降组件42通过连接件8与探针组件40转动连接。具体的,连接件8的第一端与探针组件40的承载框400转动连接,连接件8的第二端与升降组件42的第三螺纹套筒420转动连接。在转动连接件7和连接件8的配合下,不仅可以使探针组件40相对于工件5靠近或远离,同时还可以确保探针组件40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而确保工件5和检测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第三驱动件可以是电机。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2,上述升降组件还可以是气压缸或液压缸。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上述承载机构可以是第一种情况中的承载机构,也可以是具有承载功能不具有移动功能的机构。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参见图4至图8,上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4时,第一个探针机构4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401,与第二个探针机构4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401依次交替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当两个探针机构4相对于工件5的位置相同时,两个探针机构4中的探针组件40所遮挡的工件5位置完全不同。此时,温度采集部件3所采集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以弥补所缺少的“遮挡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使终端机构可以根据同一工件5的至少两个温度信息确定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基于此,后期可以通过工件5(待测电池片)每一个区域的温度信息,对应分析出待测电池片的热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此时,不仅提高了待测电池片的检测准确率,同时,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热斑温度不合格的待测电池片组装成光伏组件,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质量。
示例性的,参见图6至图8,第一个探针机构4中的探针组件40包含5排间隔设置的探针梁401,为了便于描述将其依次命名为A1、A2、A3、A4和A5。第二个探针机构4中的探针组件40包含4排间隔设置的探针梁401,为了便于描述将其依次命名为B1、B2、B3和B4。其中,将第一个探针组件40和第二个探针组件40上下放置或并排放置时,B1位于A1和A2之间,B2位于A2和A3之间,B3位于A3和A4之间,B4位于A4和A5之间。
下面以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例,描述第二种情况下检测装置的具体使用方式。应理解,以下描述仅用于理解,不用于具体限定。
参见图4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装好的检测装置中,第一个探针机构4位于工件5的左侧,第二个探针机构4位于工件5的右侧。以Perc电池为例进行描述,在实际检测时,先将待测电池片放置在承载机构2所具有的承载面上。接着,进行以下步骤。
第一步,先将电源机构6分别与导电金属制成的承载机构2和探针402电连接。然后,在电源机构6中设置好待测电池片所要施加的反向电压,即探针与承载机构2之间的电势差。
第二步,先利用第一个探针机构4检测,此时第二个探针机构4位于基架的一侧。具体的,启动升降组件42中的第三驱动件422,以便于利用升降组件42带动探针组件40向靠近待测电池片的方向运动,直至探针组件40中的探针402与待测电池片所具有的主栅导电抵接。接着,利用电源机构6对待测电池片施加预先设置好的反向电压。之后,利用红外探头(即温度采集部件3)捕获待测电池片的第一张红外图像(其中,包含温度信息)。再之后,结束对待测电池片的加压,并利用升降组件42带动探针组件40向远离待测电池片的方向运动,以使探针离开待测电池片。
第三步,利用第二个探针机构4检测,此时第一个探针机构4位于基架的一侧。具体的检测过程可以参考第二步,在此不作赘述。之后,利用红外探头捕获待测电池片的第二张红外图像。由于前文记载有,当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4时,第一个探针机构4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401,与第二个探针机构4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401依次交替设置。因此,两个探针组件40中的探针402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所遮挡的工件5的区域完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二步和第三步便将所有主栅均检测完毕,此时,终端机构获得两张红外图像。当检测完毕后,结束电源机构6对待测电池片的加压,并取走承载机构2上的电池片。
第四步,参考前文关于第一种情况下的第四步,在此不作赘述。至此完成所有检测过程,此时,利用第二种检测装置可以确定工件5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进而判断工件5的光斑温度是否符合检测要求。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设备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检测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架,具有容纳空间;
承载机构,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承载机构用于承载工件;
至少一个探针机构,每个所述探针机构用于单次检测时与所述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且所述探针机构在至少两次检测时与所述工件导电接触的区域不同;
温度采集部件,设置于所述基架,所述工件位于所述温度采集部件和所述承载机构之间;所述温度采集部件用于在所述探针机构每次与同一所述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时,采集一次所述工件的温度信息;
终端机构,与所述温度采集部件电连接;所述终端机构用于根据同一所述工件的至少两个所述温度信息确定所述工件每一区域的温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一个探针机构时,所述探针机构包括:
探针组件,位于所述工件和所述温度采集部件之间,所述探针组件用于与所述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
移动组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中,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探针组件连接;所述移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所述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第一螺纹套筒,所述第一螺纹套筒的一端与所述探针组件连接;
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一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螺纹套筒运动;
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螺纹杆动力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螺纹杆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螺纹套筒靠近或远离所述工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
承载件,用于承载所述工件;所述承载件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承载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导向连接;
驱动组件,与所述承载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承载件沿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以调整所述工件的不同区域与所述探针机构导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第二螺纹套筒,与所述承载件连接;
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螺纹套筒运动;
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螺纹杆动力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螺纹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螺纹套筒沿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导向方向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时,两个所述探针机构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基架的两侧,所述工件位于两个所述探针机构之间,两个所述探针机构分别用于与所述工件的不同区域导电接触;
每一所述探针机构均包括:
探针组件,一侧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架,所述探针机构工作时,所述探针组件位于所述工件和所述温度采集部件之间,所述探针组件用于与所述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
升降组件,位于所述基架一侧,所述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探针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升降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探针组件导电抵接或远离所述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
第三螺纹套筒,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探针组件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三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用于带动所述第三螺纹套筒运动;
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三螺纹杆动力连接,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三螺纹杆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三螺纹套筒靠近或远离所述工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组件包括:
承载框;
探针梁,多个所述探针梁相对且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框内;
探针,每一所述探针梁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探针,所述探针用于与所述工件的部分区域导电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探针机构时,第一个所述探针机构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与第二个所述探针机构中所包括的多个探针梁依次交替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为具有主栅的电池片时,相邻两个所述探针梁之间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主栅间距的n倍,n大于或等于1。
11.一种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
CN202223342389.7U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Active CN2189410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2389.7U CN21894105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2389.7U CN21894105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1054U true CN218941054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82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42389.7U Active CN218941054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10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74927A (zh) * 2023-10-16 2023-11-17 深圳市兆兴博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cb电路板检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74927A (zh) * 2023-10-16 2023-11-17 深圳市兆兴博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cb电路板检测装置
CN117074927B (zh) * 2023-10-16 2024-01-05 深圳市兆兴博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cb电路板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941054U (zh) 一种检测装置和检测设备
CN210347486U (zh) 一种膜电极缺陷在线检测设备
US864338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ecking the electrical insulation as well as a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ducing photovoltaic modules
CN210572003U (zh) 一种膜电极缺陷快速筛拣设备
US20090238444A1 (en) Optical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pecting solar cells
KR100924491B1 (ko) 솔라 셀 검사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202837487U (zh) 太阳能电池的检测装置
KR20140044921A (ko) 시트상 전지의 평가장치 및 평가방법
CN2814434Y (zh) 电池多性能参数检测装置
CN113823580B (zh) 一种检测mwt光伏组件导电胶印刷的方法
CN109342969A (zh) 一种可调节电池组间距的测试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0894144U (zh) 一种焊接检测机构
US20240151589A1 (en) Welding inspec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rmal imaging camera
KR101251229B1 (ko) 막 전극 접합체 및 가스확산층의 위치 정렬 오차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237067A1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detec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short circuits in membrane electrode arrangements
CN211206740U (zh) 一种电池电芯内阻测试工装
WO2017159709A1 (ja) 検査装置
CN109540967A (zh) 焊接质量检测系统及方法
CN212321803U (zh) 一种智能化电池组下线检测设备、电池组生产线
KR102536716B1 (ko) Pcba 검사장치
CN113063824A (zh) 一种用于激光焊焊接质量监测的方法
CN210155214U (zh) 双极板与碳纸界面接触电阻无损测量设备
CN113594078A (zh) 对位检测装置及对位检测方法
CN209784220U (zh) 一种pcb板检测台
CN220457375U (zh) 一种iv测试探针排结构及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