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0767U -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0767U
CN218940767U CN202320007755.9U CN202320007755U CN218940767U CN 218940767 U CN218940767 U CN 218940767U CN 202320007755 U CN202320007755 U CN 202320007755U CN 218940767 U CN218940767 U CN 218940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output
static switch
output end
input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077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文轩
李辉
张海峰
吴晴
刘逸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eng Anyua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eng Anyua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eng Anyua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eng Anyuan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077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0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0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0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涉及电源供应技术领域,该系统分别与主用电源、备用电源和负载连接,包括:主用静态开关组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主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备用静态开关组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切换控制器,切换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切换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电源系统的电源切换速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供应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背景技术
在电站中,各个负载的用电可靠性十分重要。为了提高负载用电的可靠性,一般供电系统都采用双电源供电。对于双电源而言,如何安全、快速、有效地切换直接影响负载用电的可靠性,尤其是很多设备可接受的停电时间极其苛刻。有时要求停电时间不能超过10ms,有的甚至要求不超过5ms。在如此苛刻的情况下,普通接触器、ATS等机械触电无法担当此任,基于此,现有电源系统的电源切换速率无法达到可接受停电时间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电源系统的电源切换速率无法达到关于可接受停电时间的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分别与主用电源、备用电源和负载连接,该系统包括:
主用静态开关组件,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备用静态开关组件,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切换控制器,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供电电源,包括上述的电源切换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采用切换控制器对静态开关组件进行开关控制,实现负载的供电电源在主用电源和备用电源间快速切换,以将主用电源或备用电源接入负载,以对负载进行供电,其中,本申请利用静态开关组件拥有的高速静态无触点切换的原理,实现对交流供电电源的安全、快速的切换,保证在阻性负载在5ms内实现快速电源切换,使感性、容性或混合负载实现5ms~15ms内的快速电源切换。同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控制,抗干扰能力强,运算速度快,过负载能力强,能承受满负载开机。进而够显著提高了电源系统的电源切换速率与为负载供电的稳定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源切换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源切换系统。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源切换系统,该系统分别与主用电源200、备用电源300和负载400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源切换系统包括: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可以为由静态开关构成,能够利用静态开关采用高速静态无触点切换的原理,以设计实现交流供电电源的安全、快速的切换,保证在阻性负载≤5ms内实现切换。进一步的,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内包含的静态开关的数量可以基于主用电源200的供电形式确定,若主用电源200的供电形式为三相电供电,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中静态开关的数量可以为2个,其中一个静态开关的输入端可以和主用电源200的火线输出端连接,此静态开关的输出端可以和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连接,而另一个静态开关的输入端可以和主用电源200的零线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可以和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连接,进而为负载400提供电力。应当注意的是,若主用电源200采用其他的供电形式,只需调整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中静态开关的数量,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的输入端与备用电源3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其中,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可以为由静态开关构成,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内包含的静态开关的数量可以基于备用电源300的供电形式确定,若备用电源300的供电形式为三相电供电,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中静态开关的数量可以为2个,其中一个静态开关的输入端可以和备用电源300的火线输出端连接,此静态开关的输出端可以和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连接,而另一个静态开关的输入端可以和备用电源300的零线输出端连接,其输出端可以和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连接,用于为负载400提供电力。应当注意的是,若备用电源300采用其他的供电形式,只需调整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中静态开关的数量,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切换控制器120,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的控制端连接。
其中,切换控制器120可以为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DSP)控制单元,通过切换控制器120的控制引脚可以连接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和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从而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和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的导通与断开,进而可以控制负载400的接入电源在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之间切换。进一步的,切换控制器120可以通过控制引脚与安装在主用电源200处和备用电源300处的电压传感器或电流传感器连接,用于监控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的电源状态。此外,切换控制器120也可以与上位机连接,从上位机处直接获取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的电源状态信息。
具体的,若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采用三相供电形式,则可以将切换控制器120的控制引脚分别与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和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连接。若通过主用电源200为负载400供电,则基于切换控制器120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导通,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关断,以实现通过主用电源200为负载400供电。若基于与切换控制器120连接的电压传感器或电流传感器发现主用电源200的电源状态不符合负载400的用电要求,且发现备用电源300的电源状态符合负载400的用电要求,则可以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关断,同时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导通,以实现通过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此处,可以通过首先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断开,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导通,或首先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断开,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断开。基于此,可以实现连锁防并列功能,防止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同时为负载供电,导致供电事故。
进一步的,若因先前的主用电源200出现故障,目前通过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且通过与切换控制器120连接的电压传感器或电流传感器发现主用电源200的供电能力恢复到可以为负载400供电的正常状态,则切换控制器120可以自动寻找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间合适的相角点进行电源切换,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导通,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内的两个静态开关关断,以实现恢复主用电源200为负载400供电。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以基于三相电供电的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为例进行介绍,基于其他供电形式的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切换控制器120对系统中各元件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电源切换系统,采用切换控制器对静态开关组件进行开关控制,实现负载的供电电源在主用电源和备用电源间快速切换,以将主用电源或备用电源接入负载,以对负载进行供电,其中,本申请利用静态开关组件拥有的高速静态无触点切换的原理,实现对交流供电电源的安全、快速的切换,保证在阻性负载在5ms内实现快速电源切换,使感性、容性或混合负载实现5ms~15ms内的快速电源切换。同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控制,抗干扰能力强,运算速度快,过负载能力强,能承受满负载开机。进而够显著提高了电源系统的电源切换速率与为负载供电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包括第一静态开关111与第二静态开关112;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包括第三静态开关131与第四静态开关132;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子端与第二输出子端;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三输出子端与第四输出子端。
其中,所述第一静态开关111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火线输出端L1连接,所述第一静态开关111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410连接,所述第二静态开关112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零线输出端N1连接,所述第二静态开关11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420连接;所述第三静态开关131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300的火线输出端L2连接,所述第三静态开关131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410连接,所述第四静态开关132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300的零线输出端N2连接,所述第四静态开关13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420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11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112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13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输出子端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132的控制端连接。其中,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一输出子端可以用于控制第一静态开关111的导通与断开,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二输出子端可以用于控制第二静态开关112的导通与断开,以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是否从主用电源200获取电能为负载400供电;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三输出子端可以用于控制第三静态开关131的导通与断开,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四输出子端可以用于控制第四静态开关132的导通与断开,以控制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是否从备用电源300获取电能为负载400供电。应当注意的是,第一静态开关111和第二静态开关112会同时受控导通或断开,第三静态开关131和第四静态开关132会同时受控导通或断开,以保证零线和火线的同时接入或断开。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切换控制器120对系统中各元件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系统能够在主用电源出现异常时基于静态开关,快速的将电源切换到正常状态下的备用电源为负载供电,当主用电源恢复正常时,将电源切换到主用电源为负载供电。可以快速的实现在双电源下对供电电源进行切换,保证了负载供电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电源切换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压传感器、第二电压传感器、第三电压传感器和第四电压传感器。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V1设置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火线输出端L1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111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V1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V2设置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零线输出端N1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112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V2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压传感器V3设置于所述备用电源300的火线输出端L2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131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三电压传感器V3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五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压传感器V4设置于所述备用电源300的零线输出端N2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132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压传感器V4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六输出端连接。
其中,第一电压传感器V1和第二电压传感器V2可以分别采集主用电源200的火线电压和零线电压,并将采集到的电压值发送到切换控制器120,以使切换控制器120可以获得主用电源200的电源参数。同时,可第三电压传感器V3和第四电压传感器V4可以分别采集备用电源300的火线电压和零线电压,并将采集到的电压值发送到切换控制器120,以使切换控制器120可以获得备用电源300的电源参数。
此时,当切换控制器120基于第一电压传感器V1和第二电压传感器V2获取到主用电源200的电源参数为正常时,控制第一静态开关111和第二静态开关112导通,并控制第三静态开关131和第四静态开关132断开,以控制系统基于主用电源200为负载400供电;相对的,当切换控制器120基于第一电压传感器V1和第二电压传感器V2获取到主用电源200的电源参数为异常,且基于第三电压传感器V3和第四电压传感器V4获取到备用电源300的电源参数为正常时,控制第一静态开关111和第二静态开关112断开,并控制第三静态开关131和第四静态开关132导通,以控制系统基于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进一步的,当系统基于备用电源300为负载400供电时,若切换控制器120基于第一电压传感器V1和第二电压传感器V2获取到主用电源200的电源参数为正常时,则寻找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间合适的相角点,并在合适的相角点下控制第一静态开关111和第二静态开关112导通,控制第三静态开关131和第四静态开关132断开,以控制系统恢复主用电源200为负载400供电。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切换控制器120对系统中各元件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设置在电源输出端处的电压传感器,快速确定主用电源的电压值和备用电源的电压值,以使切换控制器能够快速的确定主用电源和备用电源的电源参数,以对系统做进一步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系统还与旁路电源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系统还包括旁路静态开关组件140和负载接入组件150。其中,负载接入组件150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用于与负载40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的输出端。负载接入组件150可以接受控制,使自身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建立电路通路或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建立电路通路。
其中,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140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140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接入组件15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150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的输出端和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150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140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七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150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八输出端连接。
具体的,当主用电源200和备用电源300的电源参数同时处于异常状态时,切换控制器120控制主用静态开关组件110和备用静态开关组件130断开,控制旁路静态开关组件140导通,同时控制负载接入组件150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建立电路通路,以通过旁路电源为负载400供电。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切换控制器120对系统中各元件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主用电源和备用电源同时出现异常时,快速的检测出上述异常情况并将供电电源切换到旁路电源,为负载供电,保障了电源供电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包括第五静态开关和第六静态开关;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七输出端包括第五输出子端和第六输出子端,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八输出端包括第七输出子端和第八输出子端;所述负载接入组件包括火线输出开关与零线输出开关。如图4所示,火线输出开关151可以受切换控制器120的控制,将火线输出开关151自身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或将火线输出开关151自身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进一步的,零线输出开关152可以受切换控制器120的控制,将零线输出开关152自身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或将零线输出开关152自身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以实现选择将主用电源200、备用电源300或旁路电源500接入负载400。
具体的,所述第五静态开关141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火线输出端L3连接,所述第五静态开关141的输出端与所述火线输出开关15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15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111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静态开关13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151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410连接,所述第五静态开关141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输出子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151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七输出子端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142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零线输出端N3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142的输出端与所述零线输出开关15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152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112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静态开关13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152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420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142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输出子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152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八输出子端连接。应当注意的是,第五静态开关141和第六静态开关142会同时受控导通或断开,以保证旁路电源500的零线和火线的同时接入或断开。
进一步的,电源切换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五电压传感器和第六电压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五电压传感器V5设置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火线输出端L3与所述第五静态开关141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五电压传感器V5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九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电压传感器V6设置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零线输出端N3与所述第六静态开关142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六电压传感器V6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十输出端连接。
基于第五电压传感器V5和第六电压传感器V6,切换控制器120可以确定旁路电源的电源参数。同时,还可以在火线输出开关151的第二输入端处设置第七电压传感器V7,在零线输出开关152的第二输入端处设置第八电压传感器V8,将第七电压传感器V7和第八电压传感器V8分别与切换控制器120建立通信连接,与以确定从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处获得的电源参数是否符合参数要求。
具体的,若切换控制器120基于第七电压传感器V7和第八电压传感器V8判断从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处获得的电源参数不符合参数要求,且基于第五电压传感器V5和第六电压传感器V6判断旁路电源500的电源参数符合参数要求,则切换控制器120可以控制火线输出开关151将自身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同时控制零线输出开关152将自身的第一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以实现基于旁路电源500对负载400进行供电。进一步的,当切换控制器120基于第七电压传感器V7和第八电压传感器V8判断从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处获得的电源参数恢复到符合参数要求的正常状态时,可以控制火线输出开关151将自身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同时控制零线输出开关152将自身的第二输入端与输出端建立电路通路,以实现基于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对负载400进行供电。
进一步的,也可以用2个ATS开关分别作火线输出开关和零线输出开关。其中,因为ATS开关同样带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端,其自身就带有对从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接入的电压进行检测的能力,所以可以将火线输出开关15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五静态开关141的输出端连接,将火线输出开关151的第二输入端分别和第一静态开关111、第三静态开关131的输出端连接,将火线输出开关151的输出端和负载400的火线输入端410连接;将零线输出开关152第一输入端和第六静态开关142的输出端连接,将零线输出开关152的第二输入端分别和第二静态开关112、第四静态开关132的输出端连接,将零线输出开关152的输出端和负载400的零线输入端420连接。具体的,若主用电源200或备用电源300的电源参数同时出现异常,且旁路电源500的电源参数为正常的情况下,火线输出开关151和零线输出开关152会同时检测到由二者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到的电源电压出现下降,此时,火线输出开关151和零线输出开关152会同时进行电路切换,从通过第一输入端获取电能切换到有第二输入端获取电能,以使用旁路电源500对负载400进行供电。基于两个ATS开关分别作为火线输出开关151和零线输出开关152,可以使ATS开关自主的判断电源的状态,实施电源间的切换,而不需要基于切换控制器120的控制进行切换,能够降低切换控制器120的运行压力。应当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切换控制器120对系统中各元件的控制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切换控制器对每路电源的状态进行检测,在其中的电源出现异常时,通过调整与每个电源对应的静态开关的通断状态和负载接入组件的连通状态,可以在主用电源和备用电源同时出现异常时,及时的引入旁路电源对负载进行供电,保证了电源供电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系统电源、第二系统电源以及第三系统电源。如图5所示,第一系统电源160、第二系统电源170以及第三系统电源180用于接收外部电源,并将外部电源的电压和电流转化成适于本电源切换系统100中各元件的电压或电流,并为电源切换系统中各元件供电。
其中,所述第一系统电源160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2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系统电源160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系统电源170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3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系统电源170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系统电源180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50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系统电源180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第一系统电源160从主用电源200引电,第二系统电源170从备用电源300引电,第三系统电源180从旁路电源500引电,使电源切换系统100在不需要引入单独的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为电源切换系统100中的各部件供电。同时,切换控制器120可以基于主用电源200、备用电源300和旁路电源500的电源状态,进而在主用电源200、备用电源300和旁路电源500中选择当前为负载400供电的电源,并将与该电源对应的系统电源确定为本系统自身的供电电源。作为示例,若当前的负载400通过主用电源200供电,则选择第一系统电源160为电源切换系统100中的各部件供电;若当前的负载400通过备用电源300供电,则选择第二系统电源170为电源切换系统100中的各部件供电;若当前的负载400通过旁路电源500供电,则选择第三系统电源180为电源切换系统100中的各部件供电,以保证本系统自身不会出现断电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多个系统电源,从不同的外部电源处引电,为本电源切换系统进行供电,保证对本系统的供电情况能够时刻处于正常的状态,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声光告警装置,如图6所示:所述声光告警装置190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120的第十一输出端连接。当切换控制器120检测到主用电源、备用电源或旁路电源的电源参数出现异常时,会控制声光告警装置190发出声光告警信息,以提醒运维人员对存在异常的电源进行故障排查。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在电源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的发出频闪灯光或声音提示等提醒信息,告知运维人员对发生异常的电源进行故障检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总线通信模块,如图6所示:所述总线通信模块Bus的数据收发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十二输出端连接,以通过所述总线通信模块Bus与外部的上位机(图中未示出)连接。其中,上位机和总线通信模块Bus可以基于RS485总线连接。在上述实施例中,上位机可以基于总线通信模块与切换控制器进行通信连接,能够向切换控制器发送控制信息,或修改切换控制器对系统内各元件的控制方法。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电源,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源切换系统。该供电电源包括主用电源、备用电源和旁路电源,供电电源的电源输出端用于和负载连接,为其提供电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分别与主用电源、备用电源和负载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主用静态开关组件,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备用静态开关组件,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切换控制器,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包括第一静态开关与第二静态开关;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包括第三静态开关与第四静态开关;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子端与第二输出子端;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包括第三输出子端与第四输出子端;
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的火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的零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零线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的火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的零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零线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三输出子端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输出子端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电压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用电源的火线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一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连接;
第二电压传感器,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主用电源的零线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四输出端连接;
第三电压传感器,所述第三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备用电源的火线输出端与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三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五输出端连接;
第四电压传感器,所述第四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备用电源的零线输出端与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四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六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与旁路电源连接,所述系统还包括旁路静态开关组件和负载接入组件;
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接入组件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主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和所述备用静态开关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七输出端连接,所述负载接入组件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八输出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静态开关组件包括第五静态开关和第六静态开关;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七输出端包括第五输出子端和第六输出子端,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八输出端包括第七输出子端和第八输出子端;所述负载接入组件包括火线输出开关与零线输出开关;
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的火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火线输出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静态开关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三静态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输出子端连接,所述火线输出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七输出子端连接;
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的零线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零线输出开关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的第二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静态开关的输出端和所述第四静态开关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的输出端与所述负载的零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输出子端连接,所述零线输出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八输出子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五电压传感器,所述第五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旁路电源的火线输出端与所述第五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五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九输出端连接;
第六电压传感器,所述第六电压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旁路电源的火线输出端与所述第六静态开关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六电压传感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十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一系统电源,所述第一系统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主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系统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第二系统电源,所述第二系统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系统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第三系统电源,所述第三系统电源的输入端与所述旁路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系统电源的输出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声光告警装置,所述声光告警装置的控制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十一输出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总线通信模块,所述总线通信模块的数据收发端与所述切换控制器的第十二输出端连接,以通过所述总线通信模块与外部的上位机连接。
10.一种供电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切换系统。
CN202320007755.9U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Active CN218940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7755.9U CN21894076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07755.9U CN21894076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0767U true CN218940767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07755.9U Active CN218940767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07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79900B1 (ko) 선택스위치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전원공급장치 및 그 스위칭 방법
CN100391072C (zh) 监控中性线和地线的装置,以及包括该装置的电开关装置
US10574059B2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mbiner box
CN201928080U (zh) 电源检测切换装置
CN210404828U (zh) 基于热插拔的n+x模块式并联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KR101417940B1 (ko) 이상전압 발생 시 재해 방재 분배전반 및 그 방법
CN218940767U (zh) 一种电源切换系统和供电电源
CN210806749U (zh)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并离网切换电路
CN112751412A (zh) 一种通信电源系统
KR20180021423A (ko) 이중화된 보호제어모듈을 구비한 모터제어반용 시스템
CN107276416B (zh) 开关电源设备以及系统
KR101541208B1 (ko) 로드 피더의 연결 단자들에 연결하기 위한 연결 디바이스들을 갖는 제어 모듈 및 로드 피더
CN101714776A (zh) 采用三取二逻辑的换流站10kv站用电控制系统
CN209088533U (zh) 燃气发电站两级小电流接地保护控制系统
CN103501043A (zh) 一种基于plc低压双电源电路
CN212627300U (zh) 一种多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CN210577931U (zh) 一种企业内部局域网电源互联供电系统
KR100788116B1 (ko) 무정전 전원공급장치의 고속절환장치
CN204614686U (zh) 电器开关装置
CN213521411U (zh) 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区段故障智能切除系统
CN220797869U (zh) 一种配电系统及用户系统
CN218997768U (zh) 配电控制监控装置
CN212435430U (zh) 高可靠主备交流电源切换控制系统
CN210957762U (zh) 三相供配电系统接入总电出错报警电路及三相供配电系统
KR101395551B1 (ko) 이상전압 발생 시 재해 방재 분배전반(분전반, 저압반, 고압반, 전동기제어반) 및 그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