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003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0038U
CN218940038U CN202222355908.7U CN202222355908U CN218940038U CN 218940038 U CN218940038 U CN 218940038U CN 202222355908 U CN202222355908 U CN 202222355908U CN 218940038 U CN218940038 U CN 2189400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long
main body
spring arm
a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5590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泳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5590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400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00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00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中一个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设有第一收容槽,第一收容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自第一槽壁凹陷形成一凹陷面;第一端子,其弹臂具有与主体部相连的第一部分和自第一部分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收容槽内,第二部分具有一接触部,主体部具有用以与第一部分相抵接的第一抵接部;沿第二方向看,第一抵接部、第一部分以及第一槽壁的投影相重叠;沿第一方向看,凹陷面沿第二方向让位于接触部,且凹陷面与接触部沿第二方向的距离大于第一槽壁与第一部分沿第二方向的距离。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缩短导电路径,且主体部能为所述弹臂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有效缩短导电路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的一电连接器,沿上下方向连接于一芯片模块和一电路板之间,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设有一基部和自所述基部延伸的上弹臂和下弹臂,所述上弹臂设有用以与所述芯片模块接触的一上接触部,所述下弹臂设有用以与所述电路板接触的一下接触部。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电路板连接时,所述上弹臂和所述下弹臂受力压缩变形,以分别与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电路板弹性抵接接触。所述芯片模块发送的信号将需要从所述上接触部输入,并沿着所述上弹臂的长度传输至所述基部,再从所述基部传输到所述下弹臂,沿着所述下弹臂的长度传输至所述下接触部,直至传输至所述电路板。如此,所述端子的导电路径较长,且所述上弹臂和所述下弹臂经过多次压缩变形后,容易因弹性疲乏导致与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电路板的抵接力不足,容易发生电流瞬断现象,影响了所述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端子在受力变形后,所述弹臂抵接到所述主体部上,使得所述第一端子传输的电流可以直接从所述接触部传输到所述弹臂和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位置,而无需沿着所述弹臂的整个延伸长度传输到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位置,由此缩短了所述第一端子的导电传输路径;同时,由于所述弹臂受力变形后会抵接至所述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能为所述弹臂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第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和一第二槽壁,自所述第一槽壁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凹陷面;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接触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以在所述弹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受力变形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抵接;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槽壁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凹陷面的投影相错开;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凹陷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让位于所述接触部,且所述凹陷面与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弹臂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自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凸设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一转折角,所述主体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转折角。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主体部设有相连接的一窄部和一宽部,所述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窄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窄部与所述弹臂相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设于所述宽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以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至少一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所述主体部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平行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屏蔽片,所述屏蔽片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接触,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屏蔽片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屏蔽片和所述凹陷面之间,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凹陷面与所述屏蔽片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弹臂设有自所述接触部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的一末端,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弹臂的末端和所述凹陷面的投影相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设有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一抵接斜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的末端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部设有一第二抵接部,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与所述主体部围设形成有一第一压缩空间和一第二压缩空间,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弹臂的末端相抵接,所述第一压缩空间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相隔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技术方案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被所述第一收容槽的限制较小,当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受力压接时,所述第二部分容易因受到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扭力或因所述弹臂的成型偏差而朝所述第二方向发生歪斜,进而导致所述第二部分容易刮划所述第一槽壁。本申请通过位于所述接触部一侧的所述凹陷面来为所述接触部提供一定的让位,减少所述接触部歪斜后碰撞所述第一收容槽而刮划损伤所述第一槽壁;同时,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所述第一部分相对要靠近所述第一槽壁,使得所述第一收容槽对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有较大的限制作用,所述第一部分不易歪斜,本方案再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凹陷面错开,能将确保所述第一部分再受力变形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接触,有效地缩短导电传输路径,降低了因所述第一部分歪斜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完全错位开后而导致所述弹臂无法接触到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风险。另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使得所述主体部对所述第一部分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弹臂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第二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至少一第一收容槽;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至少一弹臂,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弹臂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一接触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部,沿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接触部靠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自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抵接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凸设形成,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二部分凸设形成的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弹臂还设有自所述接触部延伸的末端,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一抵接斜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的末端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与所述主体部围设形成有一第一压缩空间和一第二压缩空间,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末端相抵接,所述第一压缩空间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相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具有一凹部,所述凹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弹臂的一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技术方案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故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因受到所述第一收容槽的限制作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的连接固定作用而相对难于歪斜。本方案将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部分、且更靠近于所述连接位置,使得所述弹臂压接受力后,所述第一部分不易和所述第一抵接部完全错位开,通过如此设置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一抵接部的结构位置,有利于让所述第一部分抵接到所述第一抵接部,有效地缩短所述第一端子的导电传输路径。另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使得所述主体部对所述第一部分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弹臂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采用如下第三种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和至少一让位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和一第二槽壁,所述让位槽自所述第一槽壁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方向凹设形成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连通;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延伸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的延伸端部形成有一接触部和一压抵部,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并用以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性元件相接触,所述压抵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受力变形时抵接至所述主体部;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让位于所述弹臂的延伸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且用以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屏蔽片,所述屏蔽片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接触;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延伸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屏蔽片和所述让位槽之间,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和所述屏蔽片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让位槽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侧面延伸,所述屏蔽片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侧面延伸,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压抵部自所述接触部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压抵部位于所述弹臂的末端,所述主体部设有逐渐朝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且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与所述压抵部接触的一抵接斜面,所述抵接斜面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抵接所述压抵部。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与所述第一侧面呈垂直角度或所述末端自所述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倾斜延伸;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后,所述末端朝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倾斜,以使所述延伸端部呈一回钩状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弹臂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弯折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延伸端部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让位槽的投影完全错开,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的凹陷面与所述延伸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三种技术方案的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所述弹臂的所述延伸端部容易在受力变形时受到一定的歪斜力,导致所述延伸端部容易沿第二方向侧向抵撞或划蹭到所述第一槽壁,从而所述弹臂容易被所述第一槽壁卡住,影响所述弹臂受力变形,进而导致所述压抵部无法抵接到所述主体部。本方案通过在所述第一槽壁凹设形成所述让位槽,能为所述延伸端部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即使所述弹臂受到一定的歪斜力,也能通过所述让位槽降低所述延伸端部侧向抵撞到所述第一槽壁的几率,避免所述延伸端部被所述第一槽壁卡住,从而有利于所述弹臂沿所述第一方向顺利变形,帮助所述压抵部顺利抵接到所述主体部,有效地缩短导电传输路径。另外,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主体部相抵接,使得所述主体部对所述第一部分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弹臂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沿第一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3中B-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3中的C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所述电连接器中的一个第一端子被第一电性元件和第二电性元件压接后的示意图;
图8为所述电连接器中的一个第二端子未被压接前沿图3的D-D线的剖视图
图9为所述电连接器中的一个第二端子被压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31956220000061
Figure BDA000383195622000007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更加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附图中的三维坐标轴中的Z轴定义为第一方向,X轴定义为第二方向,Y轴定义为第三方向,X轴、Y轴和Z轴之间两两相互垂直。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7和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其沿第一方向Z连接于第一电性元件5和第二电性元件6之间。所述电连接器100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和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多个端子。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第一收容槽13和多个第二收容槽14,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Z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11和一第二侧面12,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3和每一所述第二收容槽14均沿所述第一方向Z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分别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4。
请参阅图2、图3和图6,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3具有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31和第二槽壁132,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多个让位槽15,每一所述让位槽15自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所述第一槽壁131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132的方向凹设形成,并与对应一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3沿所述第二方向X相连通。其中,所述让位槽15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的槽面即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槽壁131凹陷设置的一凹陷面151,可以理解的,所述凹陷面151自所述第一槽壁131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132的方向凹陷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让位槽15沿所述第一方向Z贯穿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使得所述凹陷面151自所述第一侧面11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面12。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具有一主体部21和两个弹臂,两个所述弹臂分别为第一弹臂22A和第二弹臂22B,所述第一弹臂22A自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的方向并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所述第二弹臂22B自所述主体部21朝向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的方向并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1也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各自均具有一第一部分221和一第二部分222,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接并沿所述所述第一方向Z和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所述第二部分222自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沿所述所述第一方向Z和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所述主体部21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所述第一部分22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所述第二部分222具有一延伸端部2221,所述延伸端部2221具有一接触部22211和一末端22212。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接触部22211均沿所述第一方向Z突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具体的,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接触部22211沿所述第一方向Z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接触部22211沿所述第一方向Z突出于所述第二侧面12,以和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或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相抵接接触。如图7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和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连接完成时,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分别被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压接,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沿所述第一方向Z压缩变形。
请参阅图4、图5和图7,所述主体部21具有一第一抵接部213、一第二抵接部21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14之间的一凹部215。当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沿所述第一方向Z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沿所述第一方向Z与所述第一部分221相抵接。进一步的,如图5和图6所示,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看,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所述第一部分221以及所述第一槽壁131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一抵接部213与所述凹陷面151的投影相错开;沿所述第一方向Z上看,所述凹陷面151沿所述第二方向X让位于所述接触部22211,且所述凹陷面151与所述接触部22211沿所述第二方向X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槽壁131与所述第一部分221沿所述第二方向X的距离。由于所述接触部22211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被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限制较小,当所述接触部22211沿所述第一方向Z受力压接时,所述第二部分222容易因受到沿所述第二方向X的扭力或因所述弹臂的成型偏差而朝所述第二方向X发生歪斜,进而导致所述第二部分222容易刮划所述第一槽壁131。本申请通过位于所述接触部22211一侧的所述凹陷面151来为所述接触部22211提供一定的让位,减少所述接触部22211歪斜后碰撞所述第一收容槽13而刮划损伤所述第一槽壁131;同时,所述第一部分22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且所述第一部分221相对要靠近所述第一槽壁131,使得所述第一收容槽13对所述第一部分221沿所述第二方向X有较大的限制作用,所述第一部分221不易歪斜,本申请再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213与所述凹陷面151错开,能将确保所述第一部分221再受力变形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接触,有效地缩短导电传输路径,降低了因所述第一部分221歪斜后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完全错位开后而导致所述弹臂无法接触到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的风险。另外,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主体部21相抵接,使得所述主体部21对所述第一部分221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2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沿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延伸方向上(即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三方向Y上),所述第一部分221与所述主体部21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接触部22211靠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由于所述第一部分221与所述主体部21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部分221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故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222,所述第一部分221因受到第一收容槽13的限制作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21的连接固定作用而相对难以歪斜。本申请将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所述第一部分221、且更靠近于所述连接位置,使得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受力压缩后,所述第一部分221不易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完全错位开,通过如此设置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的结构位置,有利于让所述第一部分221抵接到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有效地缩短所述第一端子2的导电传输路径。
请参阅图,所述第一抵接部213自所述主体部21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221凸设形成,所述第二抵接部214自所述主体部21的侧边朝所述第二部分222凸设形成,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22212抵接于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214。如此,便于所述第一端子2的电流直接从第一电性元件5进入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接触部22211,然后进入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末端22212,直接传输至所述主体部21,无需通过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第二部分222传输到所述第一部分221才能流入所述主体部21,极大地缩短了所述第一端子2的导电路径长度。可以理解的,所述末端22212即形成了一压抵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2沿所述第一方向Z受力变形时抵接至所述主体部21;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Z上看,所述让位槽15沿所述第二方向X让位于所述弹臂的延伸端部2221。由于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延伸端部2221容易在受力变形时受到一定的歪斜力,导致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延伸端部2221容易沿所述第二方向X侧向抵撞或划蹭到所述第一槽壁131,从而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弹臂被所述第一槽壁131卡住,影响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受力变形,进而导致所述压抵部无法抵接到所述主体部21。本申请通过在所述第一槽壁131凹设形成所述让位槽15,能为所述延伸端部2221提供一定的让位空间,即使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受到一定的歪斜力,也能通过所述让位槽15降低所述延伸端部2221侧向抵撞到所述第一槽壁131的几率,从而有利于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沿所述第一方向Z顺利变形,帮助所述压抵部顺利抵接到所述主体部21,有效地缩短导电传输路径。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所述主体部21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X的一片状体,所述主体部21设有相连接的一窄部211和一宽部212,所述窄部211与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相连接,所述宽部212沿所述第一方向Z的尺寸大于所述窄部211沿所述第一方向Z的尺寸,所述第一抵接部213设于所述宽部212。通过所述第一部分221连接于所述窄部211,能允许所述第一部分221较多地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充分利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对所述第一部分221进行限制,减少所述第一部分221歪斜的几率;另外,充分利用所述宽部212的尺寸来帮助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更靠近所述第一部分221,有利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一部分221相抵接,且能提高所述第一端子2的结构强度,避免所述第一端子2过于细窄而易在组装时扭曲变形。
请参阅图5,对于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任一者,所述第二部分222自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沿所述第三方向Y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因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更靠近所述接触部22211,当所述接触部22211受力时,所述第一部分221越靠近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的部位所对应的移动距离就越大,本申请将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更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221的第二端,能帮助所述第一部分221更快地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相抵接,更快地缩短所述第一端子2的导电传输路径。
请参阅图5,所述主体部21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221凸设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第二部分222自所述第一部分221弯折延伸,即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2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一转折角223。若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2之间平滑过渡,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受压后,作用力将会直接地传输到所述弹臂与主体部21相连接的位置。而本申请通过所述转折角223将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至少分成2个力臂,当所述第二部分222的所述接触部22211受力时,通过所述转折角223能吸收掉一些从所述第二部分222传输到所述第一部分221的作用力,避免所述第一部分221被过度受力后导致所述弹臂弹性疲乏。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凹部215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沿所述第三方向Y相邻设置,所述凹部215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转折角223。相比于直接通过所述转折角223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相抵接,本申请通过较远离所述接触部22211的部位来抵接到所述第一抵接部213,通过所述凹部215让位所述转折角223,能允许所述接触部22211移动较大距离,避免因较靠近所述接触部22211的转折角223过早地抵到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后而限制了所述接触部22211移动范围。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部215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14之间,所述凹部215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第一弹臂22A的一部分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一部分。受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形状影响或者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一部分被第一抵接部213、第二抵接部214抵接拱起,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一部分可能会抵到所述主体部21,通过所述凹部215让位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一部分,能更有利于所述弹臂顺利变形。
请参阅图4、图5和图7,当所述第一端子2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22211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末端22212自所述接触部22211朝所述第二侧面12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11,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看,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末端22212和所述凹陷面151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末端22212自所述接触部22211朝所述第一侧面11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二侧面12,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看,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末端22212和所述凹陷面151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末端22212是最容易偏斜的部位,两个所述末端22212分别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即两个所述末端22212已经预先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且通过所述凹陷面151能为所述末端22212让位,由此能避免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时,两个所述末端22212分别抵撞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以及划蹭所述第一槽壁131的几率,进而避免因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末端22212抵撞到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侧面12和所述第一槽壁131后限制了所述接触部22211沿第一方向Z移动,导致所述接触部22211被挤压损坏或者所述第一收容槽13受损。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第二抵接部214均具有一抵接斜面2141,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末端22212抵接至对应一个所述第二抵接部214的所述抵接斜面2141。所述抵接斜面2141对所述末端22212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允许所述第一端子2存在一定的加工误差,使得所述末端22212的移动距离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都能让所述末端22212与所述抵接斜面2141之间形成自适应的角度来完成两者之间的抵接接触。另外,所述抵接斜面2141还可以供所述末端22212抵接滑动,避免在所述第一部分221还未移动至与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时,就因所述末端22212抵到所述主体部21而限制了所述第一部分221继续变形来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相抵接。更具体的,当所述第一端子2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22212与所述第一侧面11呈垂直角度;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后,所述末端22212朝所述第一部分221的方向的倾斜,以使所述延伸端部2221呈一回钩状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2141。由此,所述延伸端部2221扣接到所述第二抵接部214,增大所述末端22212和所述抵接斜面2141之间的抵接力,确保所述第二抵接部214和所述末端22212的稳定接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末端22212与所述第一侧面11也可以不呈垂直角度,例如,可以是所述末端22212自所述接触部22211朝远离所述第一部分221的方向倾斜延伸。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例中,对应抵接于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压抵部的所述抵接斜面2141逐渐朝所述第一弹臂22A的延伸方向且朝所述第二侧面12的方向倾斜延伸,对应抵接于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压抵部的所述抵接斜面2141逐渐朝所述第二弹臂22B的延伸方向且朝所述第一侧面11的方向倾斜延伸。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端子2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与所述主体部21围设形成有一第一压缩空间224和一第二压缩空间225,所述第二抵接部214与所述末端22212相抵接,所述第一压缩空间224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225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相隔离。由于成型误差无法避免,即使所述接触部22211可以压接到位,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其它部位也可能会突出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侧面12,这些部位有可能会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的接触平面度,可能会把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或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顶起而无法正常接触传输。故本申请通过所述第一压缩空间224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225为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提供额外的压缩空间,即使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其它部位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侧面12,也可以让这些部位在所述第一压缩空间224、所述第二压缩空间225内继续压缩,确保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多个所述端子都能和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接触传输相应信号。
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整体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X的片状体,即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和所述主体部21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X的同一平面,所述第一端子2的两个板面沿所述第二方向X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为接地端子,所述第二端子3用以传输数据信号,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且平行于所述第一端子2的主体部21的多个屏蔽片4,所述屏蔽片4与所述第一端子2的所述主体部21的板面相接触,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Z上看,所述屏蔽片4沿所述第二方向X位于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槽壁132之间,所述接触部22211沿所述第二方向X位于所述屏蔽片4和所述凹陷面151之间,且沿所述第二方向X上看,所述凹陷面151与所述屏蔽片4的投影重叠。如此,能利于所述屏蔽片4阻挡所述接触部22211往所述第二槽壁132的方向歪斜,进而避免所述接触部22211划蹭所述第二槽壁132;同时所述屏蔽片4和所述第一端子2接触,能增加接地传输路径,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流提供更多的回流路径,提高对第二端子3的信号屏蔽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片4自所述第一侧面11朝所述第二侧面12延伸,当所述第一端子2未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接触部22211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且所述第一弹臂22A的压抵部自所述接触部22211朝所述第二侧面12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11。由此,对于所述第一弹臂22A而言,所述压抵部预先进入所述第一收容槽13内,减少所述压抵部抵撞到所述第一侧面11的几率;另外,通过所述让位槽15、所述屏蔽片4自所述第一侧面11延伸,能在所述第一端子2因存在组装位置或成型尺寸偏差而导致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压抵部未能分别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11时,避免所述第一弹臂22A的所述压抵部受力抵撞到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一槽壁131和所述第二槽壁132。同理设置的,所述屏蔽片4自所述第二侧面12朝所述第一侧面11延伸,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接触部22211突出于所述第二侧面12,且所述第二弹臂22B的压抵部自所述接触部22211朝所述第一侧面11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二侧面12。故同理对于所述第二弹臂22B而言,本申请能减少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所述压抵部抵撞到所述第二侧面12、所述第一槽壁131和所述第二槽壁132的几率。
请参阅图2和图4,M个所述第一端子2相互连接,M个所述屏蔽片4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屏蔽片4相接触,其中,M>1;在本实施例中,M=3。由此,将M个所述第一端子2和M个屏蔽片4电性连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接地屏蔽结构,相比于单独的接地端子而言,能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屏蔽效果。相连接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2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一卡扣槽23,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收容槽13之间具有一分隔部16,所述卡扣槽23与对应一个所述分隔部16相固定卡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片4沿所述第一方向Z的尺寸基本等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沿所述第一方向Z的尺寸,由此能提高较大面积的屏蔽片4,为所述第二端子3提供良好的屏蔽。
请参阅图2、图8和图9,所述第二端子3具有一基部31和与所述基部31连接的两个弹臂,所述第二端子3的两个弹臂分别为第三弹臂32和第四弹臂33,所述第三弹臂32自所述基部31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并用以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相抵接接触,所述第四弹臂33自所述基部31沿所述第三方向Y延伸并用以与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相抵接接触。所述基部31的两侧设有卡持部,用以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槽壁卡持固定。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三弹臂32的末端与所述第四弹臂33的末端相向延伸,且当所述第二端子3沿所述第一方向Z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三弹臂32的末端与所述第四弹臂33的末端相互抵接接触,由此缩短了所述第二端子3的导电传输路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和所述第二端子3的组装插设方向相反,即沿所述第一方向Z分别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侧面12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收容槽13的导引斜面会设于靠近所述第二侧面12的边缘处,所述第二收容槽14的导引斜面会设于靠近所述第一侧面11的边缘处。由于导引斜面会需要挖除一部分绝缘材料,本申请将两者的导引斜面分别靠近所述第一侧面11和所述第二侧面12,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的材料相对均匀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是整体下料式的、呈片状体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可以是所述主体部21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X的一片状体,但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自所述主体部21朝所述第二方向X冲压弯折形成的结构,此时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板面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Z。当然,所述第一端子2也可以是类似于所述第二端子3的冲压式的端子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2是多个相互连接,且用以传输接地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端子2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传输数据信号、电源信号等其它信号。本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端子2和第二端子3均具有两个弹臂,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一端子可以仅设有一个弹臂来和第一电性元件5或第二电性元件6抵接接触,且通过焊接或其它形式来和第二电性元件6或第一电性元件5接触导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让位槽15或所述凹陷面151让位所述延伸端部2221或所述接触部22211,减少所述延伸端部2221或所述接触部22211侧向抵撞刮划所述第一槽壁131的风险,降低所述延伸端部2221或所述接触部22211被所述第一槽壁131卡住而无法顺利变形的风险。
2、通过所述第一抵接部213和所述第一部分221相抵接,借由所述第一部分221被所述第一收容槽13限制而不易歪斜,确保了所述第一部分221变形后不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错位开,有效缩短所述第一端子2的导电传输路径。另外,所述第一部分221和所述主体部21相抵接,使得所述主体部21对所述第一部分221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2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3、通过所述第一弹臂22A或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末端抵接至所述主体部21,缩短所述第一端子的导电传输路径,同时所述主体部21对所述第一部分221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增加所述第一弹臂22A和所述第二弹臂22B的抵持力,降低所述第一端子2发生电流瞬断的几率。
4、通过所述屏蔽片4能阻挡所述接触部22211或所述延伸端部2221往所述第二槽壁132的方向歪斜,进而避免所述接触部22211划蹭所述第二槽壁132;同时所述屏蔽片4和所述第一端子2接触,能增加接地传输路径,为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流提供更多的回流路径,提高对第二端子3的信号屏蔽性能。
5、所述末端22212与所述主体部21的所述抵接斜面2141相抵接,使得所述末端22212的移动距离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都能让所述末端22212与所述抵接斜面2141之间形成自适应的角度来完成两者之间的抵接接触。另外,所述抵接斜面2141还可以供所述末端22212抵接滑动,避免在所述第一部分221还未移动至与第一抵接部213抵接时,就因所述末端22212抵到所述主体部21而限制了所述第一部分221继续变形来和所述第一抵接部213相抵接。
6、通过所述第一压缩空间224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225为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提供额外的压缩空间,即使所述第一弹臂22A、所述第二弹臂22B其它部位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11、所述第二侧面12,也可以让这些部位在所述第一压缩空间224、所述第二压缩空间225内继续压缩,确保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多个所述端子都能和所述第一电性元件5、所述第二电性元件6接触以传输相应信号。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和一第二槽壁,自所述第一槽壁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方向凹陷形成一凹陷面;
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部分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一接触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以在所述弹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受力变形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抵接;
其中,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一槽壁的投影相重叠,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凹陷面的投影相错开;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凹陷面沿所述第二方向让位于所述接触部,且所述凹陷面与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第三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自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凸设形成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形成一转折角,所述主体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三方向相邻设置的一凹部,所述凹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转折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主体部设有相连接的一窄部和一宽部,所述宽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窄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所述窄部与所述弹臂相连接,所述第一抵接部设于所述宽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用以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的至少一第二收容槽;
所述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所述主体部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且平行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屏蔽片,所述屏蔽片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接触,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屏蔽片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槽壁之间,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屏蔽片和所述凹陷面之间,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凹陷面与所述屏蔽片的投影重叠。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第一收容槽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
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弹臂设有自所述接触部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的一末端,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弹臂的末端和所述凹陷面的投影相重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一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一抵接斜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的末端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一第二抵接部,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与所述主体部围设形成有一第一压缩空间和一第二压缩空间,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弹臂的末端相抵接,所述第一压缩空间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相隔离。
9.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的至少一第一收容槽;
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的至少一弹臂,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均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弹臂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一接触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一第一抵接部,沿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连接位置相对于所述接触部靠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
其中,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相抵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自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抵接部沿所述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端。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一部分凸设形成,所述主体部还设有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朝所述第二部分凸设形成的一第二抵接部,所述弹臂还设有自所述接触部延伸的末端,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一抵接斜面,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的末端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所述弹臂与所述主体部围设形成有一第一压缩空间和一第二压缩空间,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末端相抵接,所述第一压缩空间和所述第二压缩空间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置相隔离。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具有一凹部,所述凹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让位所述弹臂的一部分。
15.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两个电性元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第一收容槽和至少一让位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具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槽壁和一第二槽壁,所述让位槽自所述第一槽壁朝远离于所述第二槽壁的方向凹设形成并与所述第一收容槽沿所述第二方向相连通;
至少一第一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一主体部和自所述主体部延伸的至少一弹臂,所述弹臂的延伸端部形成有一接触部和一压抵部,所述接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突出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并用以与其中一个所述电性元件相接触,所述压抵部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沿所述第一方向受力变形时抵接至所述主体部;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沿所述第二方向让位于所述弹臂的延伸端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且用以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为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呈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片状体,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屏蔽片,所述屏蔽片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主体部的板面相接触;
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延伸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位于所述屏蔽片和所述让位槽之间,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和所述屏蔽片的投影重叠。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所述让位槽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侧面延伸,所述屏蔽片自所述第一侧面朝所述第二侧面延伸,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且所述压抵部自所述接触部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侧面。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面和一第二侧面,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接触部突出于所述第一侧面;
所述压抵部位于所述弹臂的末端,所述主体部设有逐渐朝所述弹臂的延伸方向且朝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向倾斜延伸与所述压抵部接触的一抵接斜面,所述抵接斜面用以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时抵接所述压抵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具有自所述主体部延伸形成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延伸端部设于所述第二部分;
当所述第一端子未受力变形时,所述末端与所述第一侧面呈垂直角度或所述末端自所述接触部朝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倾斜延伸;当所述第一端子受力变形后,所述末端朝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倾斜,以使所述延伸端部呈一回钩状抵接至所述抵接斜面。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臂具有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一第一部分和自所述第一部分弯折延伸的一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延伸端部设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看,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让位槽的投影完全错开,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看,所述让位槽的凹陷面与所述延伸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一部分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距离。
CN202222355908.7U 2022-09-05 2022-09-0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89400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5908.7U CN2189400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55908.7U CN2189400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0038U true CN218940038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2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55908.7U Active CN218940038U (zh) 2022-09-05 2022-09-0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00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92023B (zh) 电连接器
CN109687197B (zh) 电连接器
US20200076135A1 (en)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CN109742606B (zh) 电连接器
US6224432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orthogonal contact arms and offset contact areas
US983160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shield that controls impedance at mating interface
US6537086B1 (en)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ductive contact
CN100580997C (zh) 具有双短路触点的卡边缘电连接器
CN108493716B (zh) 电连接器
US20060264076A1 (en) Press-fit pin
CN109004411B (zh) 多触点连接器
US705232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hielding plates
CN109193203B (zh) 电连接器
EP2124296A2 (en) Coax connector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US76182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mating frame mating with another connector
CN116526192A (zh) 电连接器
US6629853B2 (en) Self-aligning power connector system
US697922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with high contact normal force and sufficient resiliency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8940038U (zh) 电连接器
WO2021071676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186833B1 (en) Hybrid connector with audio jack
CN112909663B (zh) 屏蔽板及使用该屏蔽板的端子模块、连接器
US69295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