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3205U -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3205U
CN218933205U CN202223169782.0U CN202223169782U CN218933205U CN 218933205 U CN218933205 U CN 218933205U CN 202223169782 U CN202223169782 U CN 202223169782U CN 218933205 U CN218933205 U CN 218933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m body
support
tunnel
bodies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97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玮
林永安
伍伟杰
颜小锋
吴铭活
杨志升
李强汶
许凯龙
梁仁灿
杨鑫
梁广贤
刘向军
陈智
梁彦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go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97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3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3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3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包括两个支撑本体及梁本体。其中,两个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梁本体与两个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与隧道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上,保证梁本体与隧道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换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上层开发项目的开发商与地铁的开发商不同,地铁明挖区间段上方的上层开发项目的竖向构件往往不能直接贯通落地,需要设置转换构件。其中,转换梁是其中的一种转换构件。但是,传统的转换梁容易与地铁明挖区间段发生干涉,安全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转换梁容易与地铁明挖区间段发生干涉,安全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换构件,包括:
两个支撑本体,两个所述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梁本体,所述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所述梁本体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所述梁本体的底部与所述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构件还包用于支撑所述梁本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所述支撑件及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中的一个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距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0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及两个所述支撑件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隧道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灌注桩及设置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的承台,所述承台与所述梁本体抵触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本体至少为两个,各个所述梁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施工空间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梁本体的顶部还设有转换部,所述转换部用于与竖向构件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梁本体上的所述转换部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明挖区间系统,包括隧道及所述的转换构件,所述隧道对应穿设于所述施工空间。
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换装置及明挖区间系统,使用时,先从地表的预设位置向下开挖堑壕,直至预设标高,再自基底由下向上依次施工修建隧道、支撑本体及梁本体后,向堑壕内进行土方回填,以完成隧道及转换构件施工。当需要进行上层开发项目时,将对应的竖向构件安装在梁本体上,使得竖向构件上沿竖直方向的力能够转为梁本体上沿水平方上的力,竖向构件不需直接贯通落地,且竖向构件不会与隧道发生干涉,保证竖向构件与隧道均能够独立使用,提高了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的底部与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与隧道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上,保证梁本体与隧道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明挖区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转换构件;100、支撑本体;200、梁本体;210、转换部;300、隧道;400、支撑件;410、灌注桩;420、承台;500、连系梁;600、施工避让线;700、地下室底板;800、明挖区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换构件10,包括两个支撑本体100及梁本体200。其中,两个支撑本体100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梁本体200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支撑本体100的顶部,使得梁本体200与两个支撑本体100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300穿过的施工空间,梁本体200的底部与隧道300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
上述实施例中的转换构件10,使用时,先从地表的预设位置向下开挖堑壕,直至预设标高,再自基底由下向上依次施工修建隧道300、支撑本体100及梁本体200后,向堑壕内进行土方回填,以完成隧道300及转换构件10施工。当需要进行上层开发项目时,将对应的竖向构件安装在梁本体200上,使得竖向构件上沿竖直方向的力能够转为梁本体200上沿水平方上的力,竖向构件不需直接贯通落地,且竖向构件不会与隧道300发生干涉,保证竖向构件与隧道300均能够独立使用,提高了明挖区间系统80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相对于传统的转换梁,本申请中梁本体200的底部与隧道300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使得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回填的土方能够充分缓冲梁本体200上的压力,减小或避免梁本体200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300上,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其中,本申请中转换构件10能够应用于隧道300施工、商场施工或其他地下施工场所。本申请以转换构件10应用于隧道300施工为例进行说明,不得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其中,梁本体200为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强度大于或等于C35。
其中,预设间距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预设间距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300mm。如此,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具有足够的回填土方以缓冲梁本体200上的压力,避免梁本体200上的压力传递至隧道300上,保证梁本体200与隧道300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转换构件10还包用于支撑梁本体200的支撑件400,支撑件400设置于两个支撑本体100之间,梁本体200、支撑件400及两个支撑本体100中的一个能够配合形成施工空间。如此,通过在两个支撑本体100之间设置支撑件400,使得转换结构的跨度减小,进而使得转换构件10上受力的均匀性增加,提高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其中,梁本体200的高度(即梁本体200沿如图3中D方向的尺寸)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例如,梁本体200的高度的取值范围为转换构件10的跨度(即两个支撑本体100之间的间距)的1/13至1/10。如此,梁本体200即能满足受力要求,又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具体地,在保证梁本体200的底部与隧道300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的基础上,当梁本体200的高度在转换构件10的跨度的1/13至1/10的区间内时,可不设置支撑件400;当梁本体200的高度不在转换构件10的跨度的1/13至1/10的区间内时,可通过设置支撑件400,以调节转换构件10的跨度,使得梁本体200的高度保持在转换构件10的跨度的1/13至1/10的区间内,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其中,梁本体200的宽度(即梁本体200沿如图2中C方向的尺寸)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灵活调整。例如,梁本体200的宽度的取值范围为梁本体200的高度的1/4至梁本体200的高度的3/2。
如图2所示,可选地,支撑件400为两个,两个支撑件400均对应设置于两个支撑本体100之间,梁本体200及两个支撑件400能够配合形成施工空间。如此,可通过设置两个支撑件400以减小转换构件10的跨度,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另外,通过增加支撑件400的数量,使得转换构件10与堑壕的基底的接触面积均增加,进而使得转换构件10上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支撑件400与隧道300间隔设置。如此,支撑件400与隧道300之间留有施工间隙,以便于支撑件400及隧道300的施工。
其中,支撑件400可以为支撑柱、灌注桩410或其他支撑结构。
可选地,支撑件400包括灌注桩410及设置于灌注桩410的顶部的承台420,承台420与梁本体200抵触配合。如此,承台420能够将梁本体200上的力均匀、可靠的传递至灌注桩410上,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承载能力及可靠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承台420可以与梁本体200一体化浇筑形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灌注桩410满足梁本体200沿竖直方向的承载力的要求时,支撑件400也可以单独的灌注桩410。如此,节省了转换构件10的工程造价。其中,当支撑件400为灌注桩410时,灌注桩41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梁本体200的宽度的1/2。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本体100至少为四个,梁本体200至少为两个,各个梁本体200与各个支撑本体100对应设置,各个梁本体200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施工空间对应连通。如此,可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梁本体200以形成不同长度的转换构件10,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适用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支撑本体100为框架柱,两个框架柱能够与一个梁本体200对应配合形成一个施工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本体100可以为支承墙,如此,两个支撑墙能够与多个梁本体对应配合形成多个相互连通的施工空间。
如图2所示,可选地,支撑件400至少为两个,各个支撑件400沿隧道30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且各个支撑件400与各个梁本体200对应设置。如此,保证每个梁本体200均对应设有支撑件400进行支撑,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如图2所示,具体地,隧道300的两侧均间隔设有施工避让线600,各个支撑件400沿施工避让线600对应间隔设置。如此,转换构件10能够保持较小的跨度的同时,隧道300两侧的支撑件400之间的间距均保持相等,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梁本体200的顶部还设有转换部210,转换部210用于与竖向构件连接。如此,竖向构件上沿竖直方向的力能够通过转换部210转化为梁本体200上沿水平方向的力,保证竖向构件能够稳定、可靠的安装在梁本体200上,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
其中,转换部210可以为转换柱、转换支架或其他转换结构。转换部21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例如,转换部210可以为八个、十个或十二个等。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每个梁本体200的顶部均设有五个转换部210,五个转换部210沿梁本体200的轴线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如此,提高了转换构件10受力的稳定性。
如图2及图3所示,进一步地,转换构件1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系梁500,连系梁500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梁本体200上的转换部210固定连接。如此,多个梁本体200能够通过转换部210及连系梁500连接为一个整体,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另外,相邻的两个转换部210之间能够通过连系梁500相互平衡弯矩,保证转换部210能够将竖向构件上的力转化为梁本体200上沿水平方向的力,提高了转换构件10的可靠性。
其中,连系梁500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例如。连系梁500可以为八个、十个或十二个等。连系梁500可以为连系梁、连接杆或其他连接结构。
如图2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梁本体200的轴线方向,相邻的两个转换柱之间均对应设有连系梁500。如此,提高了转换构件10受力的稳定性。
可选地,连系梁500的厚度(即连系梁沿如图3中D方向的尺寸)与地下室底板700的厚度相同,连系梁500的宽度的取值为大于或等于400mm。如此,在保证转换构件10满足受力要求的基础上,节省了转换构件10的工作造价。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明挖区间系统800,包括隧道300及转换构件10,隧道300对应穿设于施工空间。如此,上层开发项目中的竖向构件能够通过转换构件10稳定、可靠的间隔设置在隧道300的上方,保证竖向构件不会与隧道300发生干涉,提高了明挖区间系统800的适用性及安全性。
其中,隧道300可以沿直线穿过施工空间,也可以沿弧线穿过施工空间,只需保证转换构件10能够将隧道300与竖向构件分隔开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支撑本体,两个所述支撑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
梁本体,所述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的顶部,使得所述梁本体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能够配合形成用于隧道穿过的施工空间,所述梁本体的底部与所述隧道的顶部间隔预设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构件还包用于支撑所述梁本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所述支撑件及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中的一个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均对应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本体之间,所述梁本体及两个所述支撑件能够配合形成所述施工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隧道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灌注桩及设置于所述灌注桩的顶部的承台,所述承台与所述梁本体抵触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本体至少为四个,所述梁本体至少为两个,各个所述梁本体与各个所述支撑本体对应设置,各个所述梁本体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施工空间对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本体的顶部还设有转换部,所述转换部用于与竖向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换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连系梁,所述连系梁用于将相邻的两个所述梁本体上的所述转换部固定连接。
10.一种明挖区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转换构件,所述隧道穿设于所述施工空间。
CN202223169782.0U 2022-11-26 2022-11-26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Active CN218933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9782.0U CN21893320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9782.0U CN21893320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3205U true CN218933205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63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9782.0U Active CN218933205U (zh) 2022-11-26 2022-11-26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32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75224B (zh) 在既有建筑群下为开发地下空间创造施工场地的方法
KR101346020B1 (ko) 프리캐스트 부재를 이용한 직벽형 기초
CN218933205U (zh) 转换构件及明挖区间系统
CN112095632A (zh) 一种桩拱联合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6948183U (zh) 一种用于改扩建船闸闸室段的施工支护系统
KR20190084633A (ko) 강관파일지중벽체와 전단지지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탑-다운 시공방법
KR102307510B1 (ko) 흙막이 구조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흙막이 공법
CN212175750U (zh) 一种井筒式地下立体车库的基坑围护体系
CN212026277U (zh) 一种基坑支护桩
CN211922488U (zh) 一种带水平撑约束的全直桩码头结构
CN212452738U (zh) 适用于陡峻山区地形的新型环筒承重式风机基础
CN209066472U (zh) 山区输电线路塔基础及输电线路
JPH05321249A (ja) 鋼製地下連続壁の構築方法
CN219315742U (zh) 一种h型双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220377354U (zh) 连通道结构
JP4466419B2 (ja) ソイルセメント柱列壁
CN217758933U (zh) 地铁正上方浅基础建筑物新增地下室的支护结构
CN216839866U (zh) 压力分散型半埋入半外包式柱脚
CN219157738U (zh) 一种灌注桩组合式支护结构
CN215948249U (zh) 用于输电线路的单桩挖孔基础结构
CN219430781U (zh) 用于淤泥地的基坑支护
CN221095194U (zh) 一种既有建筑下方逆作地下室的基础托换结构
CN219825287U (zh) 一种基坑深浅交界处的支护结构
CN220037691U (zh) 供热管网固定支架和供热管网系统
CN212534115U (zh) 一种槽型通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