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0336U - 容器盖和容器 - Google Patents

容器盖和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30336U
CN218930336U CN202222442530.4U CN202222442530U CN218930336U CN 218930336 U CN218930336 U CN 218930336U CN 202222442530 U CN202222442530 U CN 202222442530U CN 218930336 U CN218930336 U CN 218930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inner plug
suction nozzle
sealing portion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25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英梁
徐剑
冯文亮
罗德坤
金汉洋
金兴国
杨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ngfu Shanquan Zhejiang Bever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Nongfu Sp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ngfu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ngfu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ngfu Sp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25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303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30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30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盖和容器,其中容器盖包括盖体(10)和吸嘴(20),盖体(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和用于与容器本体连接的连接部(17),第一容纳腔(11)与容器本体流体连通,吸嘴(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吸嘴(20)包括第二容纳腔(21)和用于连通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的出口(22),吸嘴(20)相对于盖体(10)可动地设置,吸嘴(20)具有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在缩回状态时,出口(22)处于封闭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不连通;在拔出状态时,出口(22)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连通。容器包括容器盖。

Description

容器盖和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器盖和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饮料瓶,每个饮料瓶上所使用的瓶盖类型也多种多样。
但是,随着消费者的需求的不断提升,对瓶盖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亟需对瓶盖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于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盖和容器,可以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容器盖,包括:
盖体,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用于与容器本体连接的连接部,第一容纳腔与容器本体流体连通;和
吸嘴,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吸嘴包括第二容纳腔和用于连通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出口,吸嘴相对于盖体可动地设置,吸嘴具有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在缩回状态时,出口处于封闭状态,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不连通;在拔出状态时,出口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相对于盖体沿盖体的中轴线方向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盖还包括内塞,内塞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内塞包括与容器本体流体连通的第三容纳腔,吸嘴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吸嘴相对于内塞可动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包括设置于第三容纳腔的内壁并用于封堵出口的密封部,在缩回状态时,吸嘴相对于内塞运动至使密封部封堵于出口的位置,以封闭出口;在拔出状态时,吸嘴相对于内塞运动至使出口远离密封部的位置,以使密封部与出口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打开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还被配置为对吸嘴相对于内塞的运动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包括多个第一阻挡部,多个第一阻挡部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两个第一阻挡部之间形成出口,密封部包括第一密封部,在缩回状态时,第一阻挡部与第一密封部贴合,以通过第一密封部封闭出口;在拔出状态时,第一阻挡部与第一密封部之间具有间隙,以打开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和第一密封部均与盖体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还包括与盖体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密封部和与第二密封部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密封部,第二密封部连接于第一密封部和第三密封部之间,吸嘴还包括与盖体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阻挡部和与第二密封部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阻挡部,第二阻挡部连接于第一阻挡部和第三阻挡部之间,在缩回状态时,第二密封部与第二阻挡部贴合,第三密封部与第三阻挡部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挡部的外周设有第一凸起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吸嘴还包括配合部,配合部穿设在第一通孔中,且配合部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吸嘴相对于内塞的运动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和设置于第一配合部的外周的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的直径,第二配合部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吸嘴相对于内塞的运动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包括靠近第一配合部的第一配合段和远离第一配合部的第二配合段,第一配合段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的直径,且第一配合段的直径沿远离第一配合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配合段的直径略大于第一通孔的直径,且多个第二配合部沿第一配合部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二配合部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的外周设有第二凸起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包括靠近连接部的第一限位部和/或远离连接部的第二限位部,密封部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吸嘴穿设在第一通孔中,第一限位部被配置防止吸嘴沿远离连接部的方向通过第一通孔脱离内塞,第二限位部被配置为与内塞的远离连接部的端部配合以防止吸嘴沿靠近连接部的方向掉入第三容纳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沿周向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限位部,相邻两个第一限位部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包括限位段和设置于限位段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的咬合段,限位段的直径大于第三容纳腔的端口直径,以限制吸嘴沿靠近连接部的方向的运动;咬合段相对于限位段沿内塞的径向向外延伸,且咬合段与内塞的远离连接部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的内壁设有凹部,内塞包括内塞本体和相对于内塞本体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部,凸部插入凹部中以实现盖体和内塞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包括可变形部,可变形部被配置为缩小内塞在凸部处的直径,以使凸部能够顺利进入凹部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变形部包括沿内塞的径向具有空间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的靠近连接部的一侧设有向靠近连接部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用于与容器本体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盖还包括铰链,盖体包括上盖和下盖,内塞安装于下盖,上盖和下盖通过铰链连接,以使上盖相对于下盖转动,且转动角度不小于180°,铰链被配置为使上盖和下盖保持在预设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包括上盖和下盖,上盖的内部设有加压结构,加压结构被配置为在上盖盖合于下盖的过程中对吸嘴形成使吸嘴恢复至缩回状态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的造型部,造型部与第二容纳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造型部被构造为预设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形状包括五角星、代表预设动物的形状或者代表预设星座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上述的容器盖,容器盖通过连接部密封于容器本体的开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吸嘴相对于盖体可动地设置,吸嘴通过相对于盖体的运动实现在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之间的切换,这样可以增加使用的乐趣,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内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内塞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中沿B-B截面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仰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另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另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另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俯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内塞与吸嘴在第一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内塞与吸嘴在第二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90°且吸嘴未拔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90°且吸嘴未拔出时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90°且吸嘴被拔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90°且吸嘴被拔出时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180°且吸嘴未拔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180°且吸嘴未拔出时的剖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180°且吸嘴被拔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盖一个实施例中上盖打开180°且吸嘴被拔出时的剖视图。
图中:
10、盖体;11、第一容纳腔;12、上盖;13、下盖;14、凹部;15、铰链;16、开盖部;17、连接部;
20、吸嘴;21、第二容纳腔;22、出口;23、第一阻挡部;24、第二阻挡部;241、第一凸起部;25、第三阻挡部;26、配合部;260、第二凸起部;261、第一配合部;262、第二配合部;27、第一限位部;271、第二通孔;28、第二限位部;29、造型部;
30、内塞;31、第三容纳腔;32、密封部;321、第一密封部;322、第二密封部;323、第三密封部;324、第一通孔;33、内塞本体;331、第一本体部;332、第二本体部;34、凸部;35、凹槽;36、第三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容器盖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容器盖包括盖体10和吸嘴20,盖体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和用于与容器本体连接的连接部17,第一容纳腔11与容器本体流体连通,吸嘴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吸嘴20包括第二容纳腔21和用于连通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的出口22,吸嘴20相对于盖体10可动地设置,吸嘴20具有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在缩回状态时,出口22处于封闭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不连通;在拔出状态时,出口22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吸嘴20相对于盖体10可动地设置,吸嘴20通过相对于盖体10的运动实现在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之间的切换,这样可以增加使用的乐趣,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容器盖的辨识度。
当吸嘴20处于缩回状态时,出口22处于封闭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不连通,即容器本体内的液体无法进入吸嘴20内,吸嘴20处于不出水状态。当吸嘴20处于拔出状态时,出口22处于打开状态,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21连通,即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可以进入吸嘴20内,吸嘴20处于可以出水的状态。
其中,吸嘴20处于拔出状态时并不意味着吸嘴20完全被拔出,下文将更加详细地介绍吸嘴20的处于拔出状态时的具体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17用于连接盖体10和容器本体,连接部17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的内壁,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的外部。比如,连接部17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的内壁的内螺纹,容纳本体的端部设置有外螺纹,容器本体的端部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旋入第一容纳腔11的内部,从而实现封闭容器本体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7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盖体10的端部的多个第一连接桥点,多个第一连接桥点沿周向间隔布置,容器本体上设有第一密封环,盖体10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桥点与第一密封环连接。消费者在旋转盖体10时,第一连接桥点会断裂,从而破坏第一密封环和盖体10之间的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环,可以增强盖体10和容器本体之间的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容器本体内的液体被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相对于盖体10沿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可动。
如图4至图6所示,分别为盖体10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和剖视图。图6中示出了盖体10的中轴线。该中轴线为盖体10的顶面中心和底面中心之间的连线。
在消费者拿起容器喝水时,容器本体和容器盖倾斜,容器本体内的液体会大致沿着盖体10的中轴线流出。
在容器本体和容器盖均为圆柱形结构时,盖体10的中轴线与容器本体的中轴线平行且共线。
吸嘴20沿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运动,与容器本体内液体的流出方向基本一致,这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沿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盖还包括内塞30,内塞3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11内,内塞30包括与容器本体流体连通的第三容纳腔31,吸嘴20设置于第三容纳腔31内,且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可动地设置。
通过在盖体10和吸嘴20之间设置内塞30,可以方便通过内塞30对吸嘴20进行支撑和固定,防止吸嘴20在盖体10的第一容纳腔11内发生晃动,影响吸嘴20的稳定性和出水的顺畅性。
参考图7至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30包括设置于第三容纳腔31的内壁并用于封堵出口22的密封部32,在缩回状态时,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运动至使密封部32封堵于出口22的位置,以封闭出口22;在拔出状态时,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运动至使出口22远离密封部32的位置,以使密封部32与出口2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打开出口22。
通过设置密封部32,可以实现对出口22的封堵,防止漏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32还被配置为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位。密封部32还可以对吸嘴20进行定位和固定,防止吸嘴20在内塞30的第三容纳腔31内发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包括多个第一阻挡部23,多个第一阻挡部23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两个第一阻挡部23之间形成出口22,密封部32包括第一密封部321,在缩回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3与第一密封部321贴合,以通过第一密封部321封闭出口22;在拔出状态时,第一阻挡部23与第一密封部321之间具有间隙,以打开出口22。
参考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密封部321在周向是连续的,在第一阻挡部23与第一密封部321贴合时,第一阻挡部23不只会通过第一密封部321阻挡吸嘴20的运动,还会封闭出口22,实现阻挡水流出的目的。
在第一阻挡部23与第一密封部321之间具有间隙时,第一密封部321离开第一阻挡部23,第一阻挡部23无法密封出口22,从而形成出水空间,使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出口22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23和第一密封部321均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第一阻挡部23和第一密封部321可以是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垂直的板状结构,以更好地实现阻挡吸嘴20运动或者使容器本体内的液体流出的效果。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32还包括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密封部322和与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密封部323,第二密封部322连接于第一密封部321和第三密封部323之间,吸嘴20还包括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阻挡部24和与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阻挡部25,第二阻挡部24连接于第一阻挡部23和第三阻挡部25之间,在缩回状态时,第二密封部322与第二阻挡部24贴合,第三密封部323与第三阻挡部25贴合。
通过设置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密封部322和与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阻挡部24,且第二密封部322与第二阻挡部24贴合,可以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起到引导作用。
通过设置与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密封部323和与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阻挡部25,且第三密封部323与第三阻挡部25贴合,可以达到通过第三密封部323稳定承托第三阻挡部25的效果,同时第三密封部323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也可以形成限位作用。
当然,第二密封部322与第二阻挡部24贴合,第三密封部323与第三阻挡部25贴合,还可以增强对吸嘴20的密封作用,有效防止吸嘴20漏水。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阻挡部24的外周设有第一凸起部241。第一凸起部241自第二阻挡部24的外表面沿径向向远离第二阻挡部24的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第一凸起部241,有利于实现第二密封部322与第二阻挡部24之间的紧密接触,防止因第二密封部322与第二阻挡部24的表面不平而无法紧密接触,进而造成密封失效以及漏水等问题。
第一凸起部241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独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32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324,吸嘴20还包括配合部26,配合部26穿设在第一通孔324中,且配合部26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制。
通过设置配合部26,可以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制,减缓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速度,避免消费者在使用时吸嘴20突然快速打开而出现被水流冲击的问题,也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吸嘴20有缓冲地运动,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26包括第一配合部261和设置于第一配合部261的外周的第二配合部262,第一配合部26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第二配合部262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制。
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配合部26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在第一配合部261的未设置第二配合部262的部分位于第一通孔324内且吸嘴20在第一配合部261的长度范围内运动时,吸嘴20的运动比较顺畅,便于使吸嘴20快速进入少量出水的状态。而在设置第二配合部262后,第一配合部261的设有第二配合部262的部分的直径增大,该部分位于第一通孔324内且吸嘴20在第二配合部262的长度范围内运动时,吸嘴20会受到一定的阻力,第二配合部262与第一通孔324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会逐渐增大,从而减小吸嘴20的运动速度,使出水量慢慢增大,防止出水量快速增大会消费者造成水流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262包括靠近第一配合部261的第一配合段和远离第一配合部261的第二配合段,第一配合段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且第一配合段的直径沿远离第一配合部261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配合段的直径略大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且多个第二配合部262沿第一配合部261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第二配合部262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
第一配合段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且第一配合段的直径沿远离第一配合部261的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吸嘴20在被拔出的过程中慢慢进入减速阶段;第二配合段的直径略大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则可以对吸嘴20的运动形成有效的减缓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合部26的外周设有第二凸起部260。第二凸起部260自配合部26的外周沿径向向远离配合部26的方向延伸。
在第二凸起部260经过第一通孔324的孔壁时,吸嘴20受到的阻力会明显增大,吸嘴20的拔出速度也会明显减慢,这样可以对吸嘴20的运动行程进行提示,提示消费者吸嘴20已经运动至第二凸起部260的位置。比如,在第二凸起部260设置在邻近吸嘴20运动行程的终点时,可以提示消费者吸嘴20已运动至接近终点的位置,从而让消费者能够准备把握吸嘴20的运动行程,避免用力太大而将吸嘴20从内塞30中完全拔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60可以设置于第二配合部262的外周。
第二凸起部260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独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包括靠近连接部17的第一限位部27和/或远离连接部17的第二限位部28,密封部32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324,吸嘴20穿设在第一通孔324中,第一限位部27被配置防止吸嘴20沿远离连接部17的方向通过第一通孔324脱离内塞30,第二限位部28被配置为与内塞30的远离连接部17的端部配合以防止吸嘴20沿靠近连接部17的方向掉入第三容纳腔31内。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27和/或第二限位部28,可以有效限制吸嘴20的运动行程,防止吸嘴20脱离内塞30而被消费者误吞,引发安全事故。
其中,第一限位部27的外部大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以防止吸嘴20穿过第一通孔324而脱离内塞30。由于第一通孔324设置于密封部32上,因此第一限位部27会被第三密封部323阻挡而防止吸嘴20穿过第一通孔324脱离内塞3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28包括限位段和设置于限位段的远离连接部17的一侧的咬合段,限位段的直径大于第三容纳腔31的端口直径,以限制吸嘴20沿靠近连接部17的方向的运动;咬合段相对于限位段沿内塞30的径向向外延伸,且咬合段与内塞30的远离连接部17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
通过将限位段的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三容纳腔31的端口直径,可以有效限制吸嘴20沿靠近连接部17的方向的运动,防止内塞30的远离连接部17的端部配合以防止吸嘴20沿靠近连接部17的方向掉入第三容纳腔31内。
通过设置相对于限位段沿内塞3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咬合段,可以形成便于消费者咬入口中的结构,且咬合段与内塞30的远离连接部17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可以方便消费者完全地咬住咬合段,并通过稍加用力达到拔出吸嘴20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沿周向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第一限位部27,相邻两个第一限位部27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其中,第二通孔271与第一通孔324连通。
通过设置第二通孔271,可以防止第一限位部27将第一通孔324完全堵住,影响水流通过。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0的内壁设有凹部14,内塞30包括内塞本体33和相对于内塞本体33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部34,凸部34插入凹部14中以实现盖体10和内塞30的连接。
通过盖体10的内壁设置凹部14,可以方便内塞30的安装。盖体10与内塞30之间采用凸部34插入凹部14的安装方式,还可以实现通过内塞30隔离对容器本体第一容纳腔11的作用,使容器本体内的液体通过内塞30内的第三容纳腔31进入吸嘴20,然后再从吸嘴20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30包括可变形部,可变形部被配置为缩小内塞30在凸部34处的直径,以使凸部34能够顺利进入凹部14中。
通过设置可变形部,可以使凸部34在进入凹部14时通过被挤压而缩小内塞30在凸部34处的直径,使凸部34能够顺利进入凹部14中,提高内塞30的安装方便性。
可变形部可以采用可压缩的弹性材料制成,以便于实现被挤压后缩小内塞30在凸部34处的直径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变形部包括沿内塞30的径向具有空间的凹槽35。通过设置凹槽35,可以使可变形部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从而在可变形部被挤压后达到缩小内塞30在凸部34处的直径的目的。
凸部34和凹部14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是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独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30的靠近连接部17的一侧设有向靠近连接部17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36,第三凸起部36用于与容器本体贴合。
通过设置第三凸起部36,可以实现内塞30与容器本体的顶部的紧密贴合,提高内塞30与容器本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容器本体内的液体通过内塞30与容器本体之间的缝隙流出。
第三凸起部36可以为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多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独立结构。
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塞本体33包括第一本体部331和第二本体部332,第一本体部331的直径小于第二本体部332的直径,第二本体部332设置于第一本体部331的靠近连接部17的一侧。凸部34设置于第二本体部332的外周并自第二本体部332的外表面沿径向向远离于第二本体部332的方向延伸。第一本体部331和第二本体部332设有贯通的通孔以形成第三容纳腔31。密封部32设置于第一本体部331的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器本体还包括铰链15,盖体10包括上盖12和下盖13,内塞30安装于下盖13,上盖12和下盖13通过铰链15连接,以使上盖12相对于下盖13转动,且转动角度不小于180°。比如,转动角度可以为60°、90°、120°、180°等。
通过设置铰链15,可以实现上盖12和下盖13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同时便于调节上盖12相对于下盖13打开的角度。
铰链15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方便实现角度调节,同时使用寿命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铰链15被配置为能够使上盖12和下盖13保持在预设的角度。比如90°、180°等。这样设置可以使上盖12和下盖13的角度保持相对固定,防止消费者在喝水时上盖12相对于下盖13转回而影响使用体验。
如图19至图22所示,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90°;如图23至图26所示,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80°。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0包括上盖12和下盖13,上盖12的内部设有加压结构,加压结构被配置为在上盖12盖合于下盖13的过程中对吸嘴20形成使吸嘴20恢复至缩回状态的压力。
通过设置加压结构,可以对吸嘴20形成一定的下压压力,在上盖12盖合于下盖13后,使吸嘴20也可以自动恢复至缩回状态,防止因吸嘴20未缩回而导致上盖12无法盖合。同时,利用加压结构迫使吸嘴20缩回,也可以避免消费者使用手部手动将吸嘴20缩回而带来的不卫生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10还包括第二密封环,第二密封环安装于下盖13的靠近上盖12的端部,上盖12的靠近下盖13的端部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第二连接桥点,上盖12通过第二连接桥点与下盖13上的第二密封环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密封环,可以有效保持上盖12和下盖13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容器内的液体受到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12上设有开盖部16,开盖部16自上盖12的外表面向内凹入,方便消费者手指进入开盖部16施力将上盖12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容纳腔21内的造型部29,造型部29与第二容纳腔2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造型部29被构造为预设的形状。
通过在造型部29与第二容纳腔21的内壁之间设置间隙,可以避免造型部29影响液体的流出。
造型部29可以设置于吸嘴20内靠近端部的位置,使得消费者在打开上盖12上即可以看到,提高容器盖的趣味性,愉悦消费者的心情。
第二容纳腔21内可以设置用于承托造型部29的支撑部,支撑部可以连接于第二阻挡部24或第三阻挡部25上。
如图14至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形状包括五角星、代表预设动物的形状或者代表预设星座的形状。比如,代表兔子的形状、代表某种卡通形象的形状、代表白羊座、巨蟹座等形象的形状等。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2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容器盖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容器盖包括盖体10、吸嘴20和内塞30。
如图4至图6所示,盖体10包括上盖12和下盖13,上盖12和下盖13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第一容纳腔11。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与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平行。盖体10、吸嘴20和内塞30同轴布置。
下盖13的内壁设有连接部17(比如内螺纹),容器本体的颈部设有外螺纹,容器本体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旋入下盖13的内部,以实现通过容器盖密封容器本体的目的。容器本体上设有第一密封环,下盖13的底部边缘设有多个第一连接桥点,下盖13通过第一连接桥点与第一密封环连接,在旋转容器盖时,第一连接桥点被破坏,容器盖可以整体地从容器本体上拆卸下来。
下盖13的靠近上盖12的位置还设有第二密封环,上盖12的靠近下盖13的位置设有第二连接桥点,上盖12通过第二连接桥点与下盖13密封连接。上盖12上设有凹入的开盖部16,使用者将手指插入开盖部16稍向上用力可以破坏第二连接桥点,以打开上盖12。
上盖12和下盖13之间还通过铰链15连接,铰链15与开盖部16基本相对设置。上盖12被打开后,铰链15可以使上盖12和下盖13保持在夹角为90°、120°、150°或180°的位置,以避免喝水时上盖12恢复至关闭位置影响喝水体验。
下盖13的内壁靠近上盖12的位置设有凹部14,该凹部14用于固定内塞30。
如图7和图8所示,内塞30包括内塞本体33,内塞本体33包括第一本体部331和第二本体部332,第一本体部331和第二本体部332均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第一本体部331的直径小于第二本体部332的直径。第一本体部331的内部空间和第二本体部332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第三容纳腔31。第三容纳腔31的直径在轴线方向上是等径设计。第三容纳腔31的内壁设有密封部32,密封部32包括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垂直的第一密封部321、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平行的第二密封部322和相对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倾斜布置的第三密封部323。第二密封部322和第三密封部32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密封部32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324,第一密封部321、第二密封部322和第三密封部323均为沿周向布置的环形结构,第三密封部323的形状具有向上承托吸嘴20以及对吸嘴20进行限位的作用。
第二本体部332的外周设有沿径向向外凸起的凸部34,凸部34插入下盖13的凹部14中,以将内塞30固定安装于盖体10内。
第二本体部332或凸部34上设有凹槽35,以使第二本体部332或凸部34在受到径向挤压时能够减小内塞30的总体直径,从而使内塞30上的凸部34能够顺利地进入凹部14中。
第二本体部332的远离第一本体部331的端部设有第三凸起部36,第三凸起部36与容器本体的顶部端面紧密接触,以提高容器盖和容器本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漏水。
第三容纳腔31的内壁还可以设置加强筋,以提高内塞30的结构强度。
如图9至图13所示,吸嘴20包括上段和下段,上段的内部空间和下段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第二容纳腔21。上段为空心的圆柱体形状,下段为空心的变径柱体结构。上段的外径大于下段的外径,上段的内部空间的直径也大于下段的内部空间的直径。下段的内部空间的底部为封闭的。上段的底部在径向上凸出于下段的部分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出口22,相邻两个出口22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阻挡部23。第一阻挡部23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垂直。
下段沿远离上段的方向依次包括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平行的第二阻挡部24、相对于第一容纳腔11的中轴线倾斜布置的第三阻挡部25、配合部26和第一限位部27。第三阻挡部25与第二阻挡部2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且第二密封部322和第三密封部323之间的夹角与第三阻挡部25与第二阻挡部24之间的夹角大小相等,以在密封时使第二密封部322能够与第二阻挡部24接触,同时第三密封部323与第三阻挡部25接触。
配合部26包括第一配合部261和多个第二配合部262,第一配合部261与第三阻挡部25连接,第一配合部261的内部空腔与第三阻挡部25、第二阻挡部24和上段的内部空腔连通以形成第二容纳腔21。而且,第一配合部261的内部空腔的底部是封闭的。第一配合部261为等径段,且第一配合部26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324的直径。多个第二配合部262沿周向间隔地设置于第一配合部261的外周,相邻两个第二配合部262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第一限位部27设置于第二配合部262的靠近连接部17的端部,第一限位部27的周向长度不大于第二配合部262的周向长度,因此相邻两个第一限位部27之间也会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
吸嘴20的上段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部28,第二限位部28可以防止吸嘴20完全掉入内塞30的第三容纳腔31内。而且,第二限位部28与内塞3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以允许使用者的牙齿进入以便通过牙齿咬住吸嘴20,便于用牙齿将吸嘴20拔出。
如图14至图16所示,内塞30的第二容纳腔21的内部设有自第二阻挡部24和第三阻挡部25的连接处向上延伸的支撑部,支撑部的顶部设有造型部29,造型部29呈五角星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造型部29也可以为动物形状、星座形状或者卡通形象等。
参考图3所示,在容器盖处于关闭状态时,吸嘴20未被拔起,吸嘴20的第一阻挡部23与内塞30的第一密封部321贴合,出口22被第一密封部321完全堵住,第二阻挡部24与第二密封部322贴合,第三阻挡部25与第三密封部323贴合,第三容纳腔31与第二容纳腔21不连通。
如图17所示,为吸嘴20稍微向上提起的状态示意图,此时第一阻挡部23远离第一密封部321,出口22为打开状态,第二阻挡部24与第二密封部322以及第三阻挡部25与第三密封部323之间均具有间隙,因此通过这些间隙和出口22可以将第三容纳腔31与第二容纳腔21连通,从而使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可以通过吸嘴20流出。
如图18所示,吸嘴20被完全拔出,此时第一阻挡部23更加远离第一密封部321,第二阻挡部24与第二密封部322以及第三阻挡部25与第三密封部323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增大,吸嘴20的出水量逐渐增大。而此时第一限位部27被第三密封部323阻挡,可以防止吸嘴20脱离内塞30。
如图19和图20所示,吸嘴20未拔出,且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90°;如图21和图22所示,吸嘴20被拔出,且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90°;如图23和图24所示,吸嘴20未拔出,且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80°;如图25和图26所示,吸嘴20被拔出,且上盖12和下盖13的之间的夹角保持在180°。
在将本申请提供的容器盖实施例安装于容器本体形成容器后,在使用该容器喝水时,可以先打开上盖12,然后使容器本体倾斜,方便消费者口部对准吸嘴20,同时咬住吸嘴20的第二限位部28上的咬合段,稍用力将吸嘴20拔出,吸嘴20被拔出后,吸嘴20相对于内塞30向外运动,吸嘴20上的第三密封部323离开内塞30上的第三阻挡部25,吸嘴20上的第二密封部322相对于内塞30上的第二阻挡部24向外运动,吸嘴20上的第一密封部321远离内塞30上的第一阻挡部23,使出口22被打开,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先进入第三容纳腔31,然后通过两个第一限位部27之间形成的第二通孔271和密封部32上所设置的第一通孔324进入密封部32另一侧的空间内,然后再通过出口22进入吸嘴20的第二容纳腔21内,并最后从第二容纳腔21的顶部开口流出。在喝完水之后,即使吸嘴20处于拔出状态,也可以直接关闭上盖12,上盖12内的加压结构可以迫使吸嘴20自动回到缩回状态,关闭上盖12后保持容器的密封性,有效防止杂物进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容器盖实施例中的吸嘴采用沿盖体的中轴线上下运动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加饮用的乐趣,被拔出的吸嘴也可以为饮用提供舒适性;吸嘴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以防止儿童饮用时吸嘴被完全拔出而造成误吞;上盖和下盖之间采用铰链连接,可以实现上盖和下盖的相对转动,且能够使上盖和下盖保持在预设的角度,防止在喝水时上盖转回而影响喝水体验;上盖和下盖之间设有密封环,有效提高容器盖的密封性;吸嘴内设有造型部,提升了儿童饮用过程中的娱乐性;第二限位部包括咬合段,便于牙齿咬合,实现轻松拔出吸嘴的目的,避免了手对吸嘴的接触产生的污染,也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便利性;饮用后,可以直接合盖,通过上盖内顶部的加压结构,可将被拔出的吸嘴压入到位,无需手工按压吸嘴,减少了对奶嘴吸嘴的污染,同时提升了饮用的便利性。
基于上述的容器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容器,该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上述的容器盖,容器盖通过连接部17密封于容器本体的开口。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容器盖所具有的积极技术效果同样适用于容器,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和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25)

1.一种容器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10),包括第一容纳腔(11)和用于与容器本体连接的连接部(17),所述第一容纳腔(11)与所述容器本体流体连通;和
吸嘴(2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吸嘴(20)包括第二容纳腔(21)和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1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21)的出口(22),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盖体(10)可动地设置,所述吸嘴(20)具有缩回状态和拔出状态,在所述缩回状态时,所述出口(22)处于封闭状态,所述第一容纳腔(1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21)不连通;在所述拔出状态时,所述出口(22)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容纳腔(1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2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盖体(10)沿所述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可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塞(30),所述内塞(3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内塞(30)包括与所述容器本体流体连通的第三容纳腔(31),所述吸嘴(20)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31)内,且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可动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3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31)的内壁并用于封堵所述出口(22)的密封部(32),在所述缩回状态时,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运动至使所述密封部(32)封堵于所述出口(22)的位置,以封闭所述出口(22);在所述拔出状态时,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运动至使所述出口(22)远离所述密封部(32)的位置,以使所述密封部(32)与所述出口(2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从而打开所述出口(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32)还被配置为对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20)包括多个第一阻挡部(23),多个所述第一阻挡部(23)沿周向间隔地布置,两个所述第一阻挡部(23)之间形成所述出口(22),所述密封部(32)包括第一密封部(321),在所述缩回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3)与所述第一密封部(321)贴合,以通过所述第一密封部(321)封闭所述出口(22);在所述拔出状态时,所述第一阻挡部(23)与所述第一密封部(321)之间具有间隙,以打开所述出口(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3)和所述第一密封部(321)均与所述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32)还包括与所述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密封部(322)和与所述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密封部(323),所述第二密封部(322)连接于所述第一密封部(321)和所述第三密封部(323)之间,所述吸嘴(20)还包括与所述盖体(10)的中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二阻挡部(24)和与所述第二密封部(322)之间夹角为钝角的第三阻挡部(25),所述第二阻挡部(24)连接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3)和所述第三阻挡部(25)之间,在所述缩回状态时,所述第二密封部(322)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4)贴合,所述第三密封部(323)与所述第三阻挡部(25)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挡部(24)的外周设有第一凸起部(241)。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32)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324),所述吸嘴(20)还包括配合部(26),所述配合部(26)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324)中,且所述配合部(26)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26)包括第一配合部(26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外周的第二配合部(262),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324)的直径,所述第二配合部(262)被配置为在周向上对所述吸嘴(20)相对于所述内塞(30)的运动进行限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262)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第一配合段和远离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第二配合段,所述第一配合段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且所述第一配合段的直径沿远离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配合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324)的直径以对所述吸嘴(20)的运动形成减缓作用,且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262)沿所述第一配合部(261)的周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配合部(262)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部(26)的外周设有第二凸起部(260)。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20)包括靠近所述连接部(17)的第一限位部(27)和/或远离所述连接部(17)的第二限位部(28),所述密封部(32)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324),所述吸嘴(20)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324)中,所述第一限位部(27)被配置防止所述吸嘴(20)沿远离所述连接部(17)的方向通过所述第一通孔(324)脱离所述内塞(30),所述第二限位部(28)被配置为与所述内塞(30)的远离所述连接部(17)的端部配合以防止所述吸嘴(20)沿靠近所述连接部(17)的方向掉入所述第三容纳腔(3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20)沿周向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第一限位部(27),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27)之间形成允许流体通过的第二通孔(271)。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8)包括限位段和设置于所述限位段的远离所述连接部(17)的一侧的咬合段,所述限位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容纳腔(31)的端口直径,以限制所述吸嘴(20)沿靠近所述连接部(17)的方向的运动;所述咬合段相对于所述限位段沿所述内塞(30)的径向向外延伸,且所述咬合段与所述内塞(30)的远离所述连接部(17)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隙。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0)的内壁设有凹部(14),所述内塞(30)包括内塞本体(33)和相对于所述内塞本体(33)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部(34),所述凸部(34)插入所述凹部(14)中以实现所述盖体(10)和所述内塞(30)的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30)包括可变形部,所述可变形部被配置为缩小所述内塞(30)在所述凸部(34)处的直径,以使所述凸部(34)能够顺利进入所述凹部(14)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形部包括沿所述内塞(30)的径向具有空间的凹槽(35)。
2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30)的靠近所述连接部(17)的一侧设有向靠近所述连接部(17)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36),所述第三凸起部(36)用于与所述容器本体贴合。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铰链(15),所述盖体(10)包括上盖(12)和下盖(13),所述内塞(30)安装于所述下盖(13),所述上盖(12)和所述下盖(13)通过所述铰链(15)连接,以使所述上盖(12)相对于所述下盖(13)转动,且转动角度不小于180°,所述铰链(15)被配置为使所述上盖(12)和所述下盖(13)保持在预设角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0)包括上盖(12)和下盖(13),所述上盖(12)的内部设有加压结构,所述加压结构被配置为在所述上盖(12)盖合于所述下盖(13)的过程中对所述吸嘴(20)形成使所述吸嘴(20)恢复至所述缩回状态的压力。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2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21)内的造型部(29),所述造型部(29)与所述第二容纳腔(2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造型部(29)被构造为预设的形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形状包括五角星、代表预设动物的形状。
25.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盖,所述容器盖通过所述连接部(17)密封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开口。
CN202222442530.4U 2022-09-15 2022-09-15 容器盖和容器 Active CN218930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2530.4U CN218930336U (zh) 2022-09-15 2022-09-15 容器盖和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2530.4U CN218930336U (zh) 2022-09-15 2022-09-15 容器盖和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30336U true CN218930336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85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2530.4U Active CN218930336U (zh) 2022-09-15 2022-09-15 容器盖和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303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38720C (en) Gooseneck squeezable dispenser
EP1979253B1 (en) Container, use of a container, additive chamber, and method for filling a container
AU2002320484B2 (en) Twist Openable Dispensing Closure Accommodating Optional Liner Puncture Feature
RU2272763C2 (ru) Дозирующ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выдачи продукта с удлиненным кончиком, содержащим открываемый давлением клапан
US6237787B1 (en) Packaging system for storing and dispensing products
US8087547B1 (en) Dispensing devices with bottom outlet for dispensing viscous liquids
US4600130A (en) Squeeze pressure dispenser with integral siphon tube
AU2002320484A1 (en) Twist Openable Dispensing Closure Accommodating Optional Liner Puncture Feature
CN102482008A (zh) 杯子和用于杯子的盖组件
US9452868B2 (en) Device for pouring liquid contained in a container
CN102695656B (zh) 用于液体或粘稠性产品的瓶的分配瓶顶部以及装有这种瓶顶部的瓶
CN218930336U (zh) 容器盖和容器
US20020113090A1 (en) Spray closure with a push-pull seal
US6053374A (en) Dosing cap for dispensing liquids
JP6359405B2 (ja) 二重容器
CA2240050C (en) Dispenser for oil/vinegar bottle
US20110284589A1 (en) Container cap
JP6803808B2 (ja) 注出キャップ
JP6173892B2 (ja) 二重容器
CN216862429U (zh) 旋转式双液混合真空瓶
CN115320999A (zh) 容器盖和容器
CN210479540U (zh) 一种可伸缩侧撕的盖组件
CN211443377U (zh) 一种瓶盖
US20080041891A1 (en) Bottle cap
CN215837561U (zh) 化妆品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5

Address after: 310024 Floor 3, Building 1, No. 181, Geyazhuang, Zhuantang Street,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Nongfu Shanquan (Zhejiang) Beverag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Patentee after: Nongfu Sp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24 Geyazhuang 181,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ongfu Sp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