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9313U -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 Google Patents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9313U
CN218899313U CN202222200585.4U CN202222200585U CN218899313U CN 218899313 U CN218899313 U CN 218899313U CN 202222200585 U CN202222200585 U CN 202222200585U CN 218899313 U CN218899313 U CN 218899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cup
switch
dust
switch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005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得保
张申典
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005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9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9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9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尘杯装置包括杯体、过滤壳体组件与开关组件;杯体具有尘杯入口和第一反抽口;过滤壳体组件位于杯体内;开关组件位于杯体内;位于开启位置的开关组件离开杯体,使得第一集尘空间和第二集尘空间均连通第一反抽口,位于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搭接至杯体,以关闭第一反抽口。由此,使开关组件移动至开启位置,即可经由第一反抽口反抽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内的大颗粒垃圾,经由第二反抽口和第一反抽口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小颗粒垃圾,以及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内的小颗粒垃圾,能够有效地清洁尘杯装置,提高采用本尘杯装置的吸尘设备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吸尘设备包括尘杯和基站。尘杯内设置过滤网以分离出大颗粒垃圾。从而使大颗粒垃圾被收纳于尘杯底部。尘杯设置有反抽口。基站连通至反抽口,以在反抽口处产生负压,从而将积累于尘杯中的垃圾反抽至基站。
现有的一些尘杯在侧面开设反抽口。这样,基站通过反抽口反抽尘杯内的垃圾时,由于流经尘杯底部的空气和流经过滤网的空气较少,因此不能有效地反抽尘杯底部的垃圾和吸附于过滤网的垃圾。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不能有效地反抽尘杯底部的垃圾和吸附于过滤网的垃圾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尘杯装置,尘杯装置包括:
杯体,杯体具有尘杯入口和第一反抽口;
过滤壳体组件,过滤壳体组件位于杯体内,其和杯体之间构造成第一集尘空间,过滤壳体组件上形成有过滤入口和第二反抽口,过滤入口连通第一集尘空间与第二反抽口;
以及滑动连接于过滤壳体组件的开关组件,其位于杯体内,开关组件和过滤壳体组件构成和第一集尘空间间隔设置的第二集尘空间,第二集尘空间连通第二反抽口,开关组件构造成具有打开第一反抽口的开启位置和关闭第一反抽口的关闭位置;
其中,位于开启位置的开关组件离开杯体,使得第一集尘空间和第二集尘空间均连通第一反抽口,位于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搭接至杯体,以关闭第一反抽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尘杯装置,使开关组件移动至开启位置,即可经由第一反抽口反抽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内的大颗粒垃圾,经由第二反抽口和第一反抽口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小颗粒垃圾,以及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内的小颗粒垃圾,能够有效地清洁尘杯装置,提高采用本尘杯装置的吸尘设备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过滤壳体组件具有第一过滤连接部,开关组件具有第一开关连接部,第一过滤连接部和第一开关连接部中的一个套设于另一个,以使开关组件沿杯体的高度方向可移动。
可选地,过滤壳体组件具有第二过滤连接部,开关组件具有第二开关连接部,第二过滤连接部和第二开关连接部中的一个的内周面套设于另一个的外周面,内周面和外周面贴合。
可选地,第一过滤连接部位于第二过滤连接部内,以构成第二集尘空间,开关组件具有连接筋,连接筋连接至第二开关连接部和第一开关连接部,以构成连通第二集尘空间的通孔。
可选地,开关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开关连接部搭接至杯体。
可选地,过滤壳体组件包括过滤本体,过滤本体具有本体连接孔,开关组件还具有开关连接孔,尘杯装置还包括加强导向件,加强导向件穿设于本体连接孔和开关连接孔,并连接至过滤本体和开关组件中的一个,并且/或者
尘杯装置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位于过滤本体和开关组件之间,以用于向开关组件施加使开关组件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的作用力。
可选地,第一反抽口位于杯体的底端,沿杯体的高度方向,尘杯入口位于第一反抽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吸尘设备包括前述的尘杯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吸尘设备,吸尘设备包括前述的尘杯装置,使开关组件移动至开启位置,即可经由第一反抽口反抽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内的大颗粒垃圾,经由第二反抽口和第一反抽口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小颗粒垃圾,以及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内的小颗粒垃圾,能够有效地清洁尘杯装置,提高采用本尘杯装置的吸尘设备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吸尘设备包括基站,基站具有反抽入口和向外凸出的顶出部,顶出部位于反抽入口处,
尘杯装置连接至基站的情况下,顶出部伸入第一反抽口内,以将开关组件推动至开启位置,从而使反抽入口连通至第一反抽口。
可选地,顶出部的自由端构成导向部,沿反抽入口的径向方向,导向部的远离反抽入口的外表面的外端相对于内端更加靠近反抽入口的中心,沿顶出部的延伸方向,外端相对于内端更加远离反抽入口。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尘杯装置连接至主机和基站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开关组件位于开启位置;
图2为图1的尘杯装置连接至主机和基站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尘杯装置连接至主机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开关组件位于关闭位置;
图4为图3的尘杯装置连接至主机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基站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6为图1的基站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杯体            111:杯底壁
112:杯周壁          113:第一反抽口
120:过滤壳体组件    121:过滤本体
122:本体弹簧安装套  123:内周面
124:第一连接部      125:第二连接部
126:过滤周壁        127:第二反抽口
128:过滤空间        129:第一过滤连接部
130:本体连接孔      131:第二过滤连接部
140:开关组件        141:第一开关连接部
142:开关连接孔      143:第二开关连接部
144:外周面          145:开关弹簧安装套
150:基站            151:反抽入口
152:顶出部          153:外表面
154:外端            155:内端
156:导向部          160:主机
170:第一集尘空间    180:弹性件
190:加强导向件      191:过滤入口
192:过滤出口        193:海帕过滤部
194:出口空间        195:第二集尘空间
196: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尘杯装置。该尘杯装置可以用于吸尘设备,例如吸尘器。吸尘设备连接至基站150的情况下,尘杯装置连接至基站150。此时基站150能够打开尘杯装置的第一反抽口113。这样,尘杯装置内的垃圾能够直接经由第一反抽口113直接被反抽至基站150内,附着于壳体过滤部的垃圾能够依次经由第二反抽口127和第一反抽口113而被反抽至基站150内。
请参考图1至图4,尘杯装置包括杯体110。杯体110包括杯底壁111和杯周壁112。杯周壁112构造为沿周向的环形结构。杯底壁111连接至杯周壁112的底端,以封闭杯周壁112的底端。杯体110具有尘杯入口(未示出)、尘杯出口(未示出)与第一反抽口113。尘杯入口位于杯周壁112。尘杯出口位于杯体110的顶部。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尘杯出口位于尘杯入口的上方。尘杯入口、尘杯出口与第一反抽口113两两之间相互隔开。
请参考图1至图4,尘杯装置还包括过滤壳体组件120,以及海帕过滤部193。过滤壳体组件120包括过滤本体121。过滤本体121包括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5与过滤周壁126。过滤周壁126构造为沿周向的环形结构。第一连接部124连接至过滤周壁126的底端。第二连接部125连接至过滤周壁126的顶端。这样,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连接部125与过滤周壁126围成过滤空间128。
过滤本体121还具有第二反抽口127、过滤出口192与过滤入口191。第二反抽口127、过滤出口192与过滤入口191均连通过滤空间128。第二反抽口127、过滤入口191与过滤出口192两两相互隔开。过滤周壁126设置有过滤入口191以构成壳体过滤部。过滤网可以镶嵌于过滤周壁126。过滤出口192位于第二连接部125。
过滤空间128内设置有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为现有技术的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为利用离心力分离空气中固体颗粒或液滴的设备。海帕过滤部193可以为海帕过滤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le Air)。海帕过滤部193连接至第二连接部125。海帕过滤部193覆盖过滤出口192。
过滤壳体组件120位于杯体110内。过滤本体121连接至杯体110。此时,过滤本体121将尘杯出口和尘杯入口隔开,从而形成第一集尘空间170和出口空间194。第一集尘空间170和出口空间194隔开。沿过滤本体121的高度方向,第一集尘空间170位于出口空间194的下方。
过滤本体121隔开第一集尘空间170和过滤空间128,以及隔开出口空间194和过滤空间128。尘杯出口连通出口空间194。过滤出口192连通出口空间194,进而通过出口空间194连通尘杯出口。尘杯入口连通第一集尘空间170。过滤入口191连通第一集尘空间170。第一集尘空间170通过过滤入口191连通过滤空间128。这样,第一集尘空间170和出口空间194通过过滤空间128连通。
吸尘设备可以在尘杯出口处设置第一负压产生装置(风机或气泵),以用于在尘杯出口处产生负压。
请参考图1至图4,尘杯装置还包括开关组件140。开关组件140位于杯体110内。开关组件140可移动地连接至过滤本体121。这样,开关组件140的和过滤壳体组件120构成第二集尘空间195。第二反抽口127连通第二集尘空间195。第二集尘空间195和第一集尘空间170间隔开。
开关组件140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移动。开关组件140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开关组件140离开杯体110,以开启第一反抽口113。此时,第一集尘空间170和第一反抽口113连通。第二反抽口127和第一反抽口113连通。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开关组件140搭接至杯体110,以关闭第一反抽口113。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吸尘的过程中,使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以使第一反抽口113处于关闭状态。使第一负压产生装置在尘杯出口处产生负压。这样,空气经由尘杯入口进入第一集尘空间170,然后经由过滤入口191流过壳体过滤部后进入过滤空间128内。在此过程中,壳体过滤部过滤空气中的大颗粒垃圾,以使大颗粒垃圾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170内。
流入过滤空间128的空气流经旋风分离器,然后经由过滤出口192流过海帕过滤部193。在此过程中,旋风分离器能够分离出空气中的部分小颗粒垃圾。被旋风分离器分离出的小颗粒垃圾能够经由第二反抽口127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195内。
空气流经海帕过滤部193后,海帕过滤部193对空气进行过滤,以过滤掉空气残留的小颗粒垃圾。空气流过海帕过滤部193后经由第一负压产生装置被排出吸尘设备。在吸尘的过程中,空气沿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需要进行反抽的情况下,可以使尘杯出口关闭,以及通过基站150使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此时,可以通过基站150在第一反抽口113处产生负压。空气可以经由尘杯入口流入第一集尘空间170内。此时,第一集尘空间170内的空气分成第一部分空气和第二部分空气。第一部分空气和第二部分空气分别沿不同的流道被反抽至基站150。
第一部分空气可以沿第一流道(第一流道沿图2中虚线箭头D所示的方向延伸)依次流经壳体过滤部、第二反抽口127、第二集尘空间195与第一反抽口113而被反抽至基站150。第一部分空气能够带着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195内的小颗粒垃圾被反抽至基站150。此外,第一部分空气还能够带着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垃圾被反抽至基站150,以防止壳体过滤部被堵塞,影响集尘。
第二部分空气沿第二流道(第二流道沿图2中虚线箭头E所示的方向延伸)依次流经第一集尘空间170和第一反抽口113而被反抽至基站150。第二部分空气能够反抽沉积于第一集尘空间170内的大颗粒垃圾。
本实施方式中,使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即可经由第一反抽口113反抽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170内的大颗粒垃圾,经由第二反抽口127和第一反抽口113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小颗粒垃圾,以及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195内的小颗粒垃圾,能够有效地清洁尘杯装置,提高采用本尘杯装置的吸尘设备的工作效率。
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反抽口113位于杯体110的杯底壁111。由此,杯体110的结构简单。此外,能够避免杯体110的底端积留垃圾。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4,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尘杯入口位于第一反抽口113的上方。由此,通过基站150反抽时,空气由上往下流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抽杯体110内的垃圾。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反抽口127位于第一连接部124。通过基站150反抽时,第一流道内的空气向下流动,以流经第二反抽口127。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垃圾。
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尘杯入口位于第二反抽口127的上方。由此,通过基站150反抽时,空气由上往下流动,能够更加有效地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垃圾。
优选地,开关组件140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由此,尘杯装置的结构简单。
请返回图4,过滤本体121的靠近第一反抽口113的一端具有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第一过滤连接部129为套筒结构。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24。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杯体110的高度方向。
开关组件140具有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第一开关连接部141为套筒结构。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外径尺寸略小于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内径尺寸。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套设于第一开关连接部141。这样,第一开关连接部141能够沿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轴向方向移动,以使开关组件140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连接部也可以套设于第一过滤连接部。只要能够使第一开关连接部能够沿杯体的高度方向移动即可。
优选地,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轴线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轴线均重合于杯体110的轴线。由此,尘杯装置的结构简单。
请继续参考图4,第一连接部124具有本体连接孔130。本体连接孔130和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同轴设置。开关组件140还具有开关连接孔142。开关连接孔142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同轴设置。
尘杯装置还包括加强导向件190。加强导向件190包括头部和与头部连接的柱体。头部的横截面(该横截面垂直于柱体的轴向方向)尺寸大于本体连接孔130的内径尺寸。
加强导向件190的柱体穿设于本体连接孔130和开关连接孔142。加强导向件190连接至开关组件140。加强导向件190的柱体的直径尺寸略小于本体连接孔130的内径尺寸。这样,加强导向件190能够加强开关组件140和过滤本体12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开关组件140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加强导向件190和本体连接孔130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开关组件140的移动更加平稳。
优选地,加强导向件190的柱体具有外螺纹。开关连接孔142为螺纹孔。加强导向件190螺纹连接至开关连接孔142。由此,加强导向件190和开关连接孔142的连接简单。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加强导向件也可以连接至过滤本体。此时加强导向件的柱体的直径尺寸略小于开关连接孔的内径尺寸。
优选地,过滤本体121的靠近第一反抽口113的一端具有本体弹簧安装套122。本体弹簧安装套122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24。本体弹簧安装套122和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同轴设置。本体弹簧安装套122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内径尺寸。本体连接孔130和本体弹簧安装套122的内孔连通。
开关组件140的部分延伸凸出以构成开关弹簧安装套145。开关弹簧安装套145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同轴设置。开关弹簧安装套145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内径尺寸。开关连接孔142为开关弹簧安装套145的内孔。
加强导向件190穿设于本体弹簧安装套122的内孔和开关弹簧安装套145内孔。由此,开关弹簧安装套145和加强导向件190的接触面积大,本体弹簧安装套122和加强导向件190的接触面积大,能够增加加强导向件190和开关组件140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增加加强导向件190和过滤本体12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能够进一步使开关组件140的移动平稳。
如图1至图4所示,尘杯装置还包括弹性件180。弹性件180为圆柱弹簧。弹性件180的第一端套设于本体弹簧安装套122,以使弹性件180的第一端位于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内。弹性件180的第二端套设于开关弹簧安装套145,以使弹性件180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内。弹性件180的第一端抵接至过滤本体121。弹性件180的第二端抵接至开关组件140。弹性件180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变形的弹性件180能够对开关组件14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能够使开关组件140朝向关闭位置移动。由此,离开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140能够自动移动至关闭位置。位于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140在弹性件180的作用下,压紧杯底壁111。
参照图4,过滤本体121的靠近第一反抽口113的一端具有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第二过滤连接部131连接至第一连接部124。第二过滤连接部131为套筒结构。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轴向方向平行于杯体110的高度方向。
开关组件140具有第二开关连接部143和连接筋196。第二开关连接部143为套筒结构。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外径尺寸小于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内径尺寸。第二过滤连接部131套设于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第二开关连接部143能够沿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轴向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加强开关组件140和过滤壳体组件120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能够进一步使开关组件140的移动平稳。
连接筋196位于第二开关连接部143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之间。连接筋196连接至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底部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底部。这样,第二开关连接部143通过连接筋196连接至第一开关连接部141,以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一起移动。
连接筋196为多个。多个连接筋196绕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轴线周向设置。相邻的连接筋196之间存在间隔。这样,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底部、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底部与连接筋196构成连通第二集尘空间195的通孔。
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外周面144贴合至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内周面123。开关组件140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过滤连接部131能够刮除粘附于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外周面144的垃圾颗粒,避免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积累垃圾。开关组件140沿杯体110的高度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开关连接部143能够刮除粘附于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内周面123的垃圾颗粒,避免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积累垃圾。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连接部也可以套设于第二过滤连接部。只要能够使第二开关连接部能够沿杯体的高度方向移动即可。
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过滤连接部131和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同轴设置。第二过滤连接部131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过滤连接部129的外径尺寸。第二开关连接部143和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同轴设置。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内径尺寸大于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外径尺寸。这样,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加强导向件190的部分,以及弹性件180的部分均位于第二过滤连接部131内。由此,尘杯装置的结构简单。
请参考图4,第一过滤连接部129和第二过滤连接部131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和第二开关连接部143之间的间隔构成第二集尘空间195。第二集尘空间195为前述的第一流道的部分。
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开关连接部141搭接至杯底壁111的围成第一反抽口113的部分,以关闭第一反抽口113。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开关连接部143搭接至杯底壁111。这样,第二集尘空间195只能经由第二反抽口127、过滤空间128与过滤入口191连通至第一集尘空间170。由此,方便吸尘。此外,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开关组件140通过第一开关连接部141和第二开关连接部143搭接至杯底壁111。杯底壁111能够更加稳固地支撑位于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140。
开关组件140位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第二反抽口127通过第二集尘空间195连通第一反抽口113。
优选地,尘杯装置还包括密封件(未示出)。部分密封件连接至第二开关连接部143的自由端。另一部分密封件连接至第一开关连接部141的自由端。这样,开关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开关组件140将密封件压紧至杯底壁111,以密封开关组件140和杯底壁111之间的间隙。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密封件也可以连接至杯底壁,只要能够密封位于关闭位置的开关组件和杯底壁之间的间隙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吸尘设备包括前述的尘杯装置。
本实施方式中,吸尘设备包括前述的尘杯装置,使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即可经由第一反抽口113反抽积留于第一集尘空间170内的大颗粒垃圾,经由第二反抽口127和第一反抽口113反抽吸附于壳体过滤部的小颗粒垃圾,以及积留于第二集尘空间195内的小颗粒垃圾,能够有效地清洁尘杯装置,提高采用本尘杯装置的吸尘设备的工作效率。
请参考图1至与图6,吸尘设备包括基站150和主机160。尘杯装置连接至主机160。主机160用于在杯体出口处产生负压,以进行吸尘。
基站150具有反抽入口151和顶出部152。顶出部152由基站150的外表面的部分向外凸出构成。基站150能够在反抽入口151产生负压。顶出部152位于反抽入口151处。这样,主机160连接至基站150的情况下,杯体110连接至基站150。此时顶出部152伸入第一反抽口113内,以推动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的情况下,反抽入口151连通至第一反抽口113。这样,基站150能够在第一反抽口113处产生负压。由此,方便使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基站150内设置第二负压产生装置(风机或气泵),以使基站150能够在反抽入口151处产生负压。
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基站也可以利用主机内的第一负压产生装置在反抽入口处产生负压。此时,主机连接至基站的情况下,基站内的气体流道能够连通至第一负压产生装置。主机内可以设置开关阀。在需要吸尘时,开关阀关闭主机的用于连通至基站内的气体流道的反抽通路。需要通过基站反抽时,开关阀关闭主机的用于连通至尘杯出口的吸尘通路。
优选地,顶出部152沿基站150的高度方向延伸。由此,基站150的结构简单。此外,使主机160连接至基站150的情况下,在主机160的重力的作用下,能够自动使开关组件140移动至开启位置,方便操作。
优选地,顶出部152为多个。多个顶出部152绕反抽入口151的轴线周向间隔设置。由此,能够避免某个顶出部152损坏而无法工作。
顶出部152的自由端构成导向部156。沿反抽入口151的径向方向,导向部156的远离反抽入口151的表面为外表面153。导向部156的外表面153具有外端154和内端155。沿反抽入口151的径向方向,外端154相对于内端155更加靠近反抽入口151的中心。沿顶出部152的延伸方向,外端154相对于内端155更加远离反抽入口151。由此,能够方便顶出部152伸入第一反抽口113内。
优选地,基站150内设置尘袋,以用于收集垃圾。由此,方便清理基站150。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Claims (10)

1.一种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装置包括:
杯体,所述杯体具有尘杯入口和第一反抽口;
过滤壳体组件,所述过滤壳体组件位于所述杯体内,其和所述杯体之间构造成第一集尘空间,所述过滤壳体组件上形成有过滤入口和第二反抽口,所述过滤入口连通所述第一集尘空间与所述第二反抽口;
以及滑动连接于所述过滤壳体组件的开关组件,其位于所述杯体内,所述开关组件和所述过滤壳体组件构成和所述第一集尘空间间隔设置的第二集尘空间,所述第二集尘空间连通所述第二反抽口,所述开关组件构造成具有打开所述第一反抽口的开启位置和关闭所述第一反抽口的关闭位置;
其中,位于所述开启位置的所述开关组件离开所述杯体,使得所述第一集尘空间和所述第二集尘空间均连通所述第一反抽口,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所述开关组件搭接至所述杯体,以关闭所述第一反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壳体组件具有第一过滤连接部,所述开关组件具有第一开关连接部,所述第一过滤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部中的一个套设于另一个,以使所述开关组件沿所述杯体的高度方向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壳体组件具有第二过滤连接部,所述开关组件具有第二开关连接部,所述第二过滤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开关连接部中的一个的内周面套设于另一个的外周面,所述内周面和所述外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连接部内,以构成所述第二集尘空间,所述开关组件具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连接至所述第二开关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开关连接部,以构成连通所述第二集尘空间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组件位于所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开关连接部搭接至所述杯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壳体组件包括过滤本体,所述过滤本体具有本体连接孔,所述开关组件还具有开关连接孔,所述尘杯装置还包括加强导向件,所述加强导向件穿设于所述本体连接孔和所述开关连接孔,并连接至所述过滤本体和所述开关组件中的一个,并且/或者
所述尘杯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过滤本体和所述开关组件之间,以用于向所述开关组件施加使所述开关组件朝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的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尘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抽口位于所述杯体的底端,沿所述杯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尘杯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反抽口的上方。
8.一种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尘杯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设备包括基站,所述基站具有反抽入口和向外凸出的顶出部,所述顶出部位于所述反抽入口处,
所述尘杯装置连接至所述基站的情况下,所述顶出部伸入所述第一反抽口内,以将所述开关组件推动至所述开启位置,从而使所述反抽入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反抽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部的自由端构成导向部,沿所述反抽入口的径向方向,所述导向部的远离所述反抽入口的外表面的外端相对于内端更加靠近所述反抽入口的中心,沿所述顶出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外端相对于所述内端更加远离所述反抽入口。
CN202222200585.4U 2022-08-19 2022-08-19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Active CN218899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00585.4U CN218899313U (zh) 2022-08-19 2022-08-19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00585.4U CN218899313U (zh) 2022-08-19 2022-08-19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9313U true CN218899313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1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00585.4U Active CN218899313U (zh) 2022-08-19 2022-08-19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93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38717C (en) Pervasive dedusting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KR100623915B1 (ko) 먼지 분리장치
EP1987753B1 (en)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for vacuum cleaner
RU225334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чистки фильтра циклонного пылесоса
KR100645375B1 (ko) 오물역류 방지부재를 구비한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CA2535388C (en) Subsection dedusting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EP1915940B1 (en) A dust removing appliance of a parallel type cleaner
RU2257832C2 (ru) Пылесборник для пылесоса
EP1913855A2 (en) Vacuum cleaner filter
EP2478813B1 (en) Vacuum cleaner
CN218899313U (zh) 尘杯装置及吸尘设备
JP3565219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2656291B (zh) 一种清洁装置
JP4322257B2 (ja) ゴミ分離装置
CN213910011U (zh) 一种清洁设备
JP5691015B2 (ja) 集塵装置及び電気掃除機
KR101750312B1 (ko) 진공청소기
EP2471428B1 (en) Vacuum cleaner with a dust compression device
KR100789837B1 (ko) 싸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1147750B1 (ko) 다중 싸이클론 집진장치
CN219962731U (zh) 一种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吸尘器
KR20100093444A (ko) 먼지 압축식 집진장치
CN112773281B (zh) 多相流体混合清洁气污分离集成结构
CN214549249U (zh) 一种尘气分离装置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8852576U (zh) 一种清洁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