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5552U -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5552U
CN218895552U CN202122232036.0U CN202122232036U CN218895552U CN 218895552 U CN218895552 U CN 218895552U CN 202122232036 U CN202122232036 U CN 202122232036U CN 218895552 U CN218895552 U CN 2188955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as
heat exchanger
channel
fresh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320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培韬
康磊
苏子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WONDERFUL ELECTRONIC THERMAL-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WONDERFUL ELECTRONIC THERMAL-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WONDERFUL ELECTRONIC THERMAL-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WONDERFUL ELECTRONIC THERMAL-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320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55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55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55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两侧分别有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组件,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可以进入冷媒换热器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媒进行换热,产生冷凝液体,经过冷媒换热器的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并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时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预冷,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可以提高能效,降低冷媒换热器处的负荷。

Description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背景技术
气液分离在生活及生产中非常常见,生活中如除湿机等在对空气进行除湿时,采用的是气液分离的原理,生产中,如酿酒行业,采用气液分离来将蒸馏时产生的气体中的酒精与空气分离。但是现在的气液分离方式,通常是是气体通过冷媒换热器,通过冷媒换热器将气体降温,使气体中的液体从气体中冷凝出来,以降低气体的湿度。这种气液分离方式,不仅气液分离效率低,并且能耗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与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换热;且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再经过冷媒换热器与冷媒换热和/或经过冷媒换热器与冷媒换热后的气流经过第二气体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经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大于经过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温度加热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冷媒换热器降低流经气流的温度,并产生冷凝液体,形成饱和湿空气;经过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经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为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预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冷媒换热器为气流降温,且冷凝气流中的液体;冷媒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该管翅式换热器折弯成至少两段,气流经过其中一段后,再经过另一段;气流后经过的一段的温度低于气流先经过的一段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气阀组件和第二气阀组件,第一气阀组件用于使空气从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或 /和冷媒换热器进入,第二气阀组件用于使空气从第二气体通道或/和冷媒换热器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气液分离组件包括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经过冷媒换热器,与冷媒换热器换热后的气体流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气液分离组件包括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在第二模式下,部分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后,与部分经过冷媒换热器降温除湿后的气体混合后排出;在第三模式下,气体流经冷媒换热器降温并产生冷凝液体后排出;在第四模式下,气体穿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后排出。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新风入口、送风口、循环风口、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送风口,循环风道连通循环风口和送风口,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内;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
循环风机,其设于循环风道内;
旁通阀,其设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用于连通或阻隔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
气液分离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包括:
模式一:旁通阀关闭,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模式二:旁通阀打开,循环风机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循环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气液分离组件的进风模式还包括模式三,在模式三下,旁通阀打开,新风风机和循环风机同时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并通过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还设有室内排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壳体内形成有与室内排风口和室外排风口均连通的排风风道,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内设有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交叉穿设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一种新风除湿机,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新风入口、送风口、新风风道、室内排风口、室外排风口和排风通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送风口,排风通道连通室内排风口和室外排风口,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的下游;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
排风风机,其设于排风风道内;
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其设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通道的交叉处,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通过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排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通过并被排出。
一种除湿机,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新风入口、送风口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送风口,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的下游;
新风风机,其设于新风风道内,新风风机用于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进行除湿,经过气液分离组件除湿后的空气为处理后空气,处理后空气由送风口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风道内还设有位于送风口处的冷凝器,空气在送风口处经过冷凝器加热后排出。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
壳体,其设有送风口、循环风口以及连接送风口和循环风口的循环风道;
循环风机,其设于循环风道内,气液分离组件的冷媒换热器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并行设置于循环风道内且位于送风口和循环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壳体还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送风口,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风机,新风风机使新风从新风入口向新风风道/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或循环风机使新风从新风入口向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组件,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可以进入冷媒换热器与冷媒换热器的冷媒进行换热,产生冷凝液体,经过冷媒换热器的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并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二气体通道时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预冷,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可以提高能效,降低冷媒换热器处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组件的爆炸图;
图2为图1的剖面图;
图3为实施例二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3中B-B方向的剖面图/图11中H-H方向的剖面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C-C方向的剖面图;
图8为图6中D-D方向的剖面图/图9中F-F方向的剖面图;
图9为实施例四的除湿机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E-E方向的剖面图;
图11为实施例五的新风除湿机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G-G方向的剖面图;
图中:1.冷媒换热器、2.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3.第一气阀组件、31.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2.第一气阀驱动轴、33.第一气阀、34. 第一气阀隔板、4.第二气阀组件、41.第二气阀隔板、411.上出口、412.下出口、42.滑轨、43.滑块、44.第二气阀、45.第二气阀驱动电机、 5.壳体、51.新风入口、52.送风口、53.循环风口、54.室内排风口、55.室外排风口、5a.新风风机腔、5b.第一换热腔、5c.第二换热腔、 5d.第三换热腔、5e.循环风机腔、a.风道a、b.风道b、b1.风道b1、c.风道c、d.风道d、e.风道e、f.风道f、6.新风风机、61.新风风阀、7.循环风机、71.循环风风阀、8.旁通阀、9.排风风机、10.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功能的实现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1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包括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与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换热;且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再经过冷媒换热器1与冷媒换热和/或经过冷媒换热器1与冷媒换热后的气流经过第二气体通道。
也就是说,气液分离组件在进行气液分离时,气体先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冷媒换热器1,在与冷媒换热器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后,气体流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内,由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是与冷媒换热器1内的冷媒换热后的气体,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之间存在温差,所以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有气体通过,且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有与冷媒换热器1换热后的气体通过时,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与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大于经过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温度加热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冷媒换热器1降低流经气流的温度,并产生冷凝液体,形成饱和湿空气;经过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经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为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预冷。
就是说,气体在冷媒换热器1处时,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之后再进入第二气体通道,所以,进入第二气体通道的气体是低温气体,而进入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是被冷媒换热器1处理前的气体,所以,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的温度高于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的温度,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有气体通过,且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有与冷媒换热器1换热后的气体通过时,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加热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同时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预冷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这样才气体进入第一气体通道就开始被进行初步的气液分离,可以减小冷媒换热器1处的工作负荷,节省能耗。
冷媒换热器1为气流降温,且冷凝气流中的液体;冷媒换热器1为管翅式换热器,该管翅式换热器折弯成至少两段,气体经过其中一段后,再经过另一段;气体后经过的一段的温度低于气体先经过的一段的温度,冷媒换热器1里面可以是制冷剂,也可以是温度较低的水,当气体经过冷媒换热器1时,制冷剂或温度较低的水使气体降温。
由于冷媒换热器1和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并行设置,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端作为起始端,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端的一端为第一段,然后沿气体在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流动方向,依次记为第二段、第三段。。。。。。,则如果气体先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则第一段温度最高,其他段温度逐渐降低,气体最后经过的一段的温度最低;若气体是先从冷媒换热器1的最后一段经过,则最后一段的温度最高,第一段的温度最低。
也就是说,气液分离组件工作时,如果气体直接穿过冷媒换热器1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此时气体是先经过冷媒换热器 1的第一段,然后依次经过第二段,直至最后一段,此时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的温度最高,最后一段的温度最低;如果气体先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进入冷媒换热器1,此时气体先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最后一段,最后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这时冷媒换热器1的最后一段的温度最高,第一段的温度最低。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在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组件设有调节阀,冷媒换热器1为V型,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端的一段为第一段,另一段为第二段,若气体先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则调节阀使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的温度高于第二段的温度,若气体先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二段,则调节阀使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的温度低于第二段的温度。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一气阀组件3和第二气阀组件4,第一气阀组件3用于使气体从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或/和冷媒换热器1进入,第二气阀组件4用于使气体从第二气体通道或/和冷媒换热器1排出。
也就是说第一气阀组件3用于打开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和/或冷媒换热器1的进气口,第二气阀组件4用于打开第一气体通道和/或第二气体通道或/和冷媒换热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气阀组件3和第二气阀组件4打开方式的不同组合,使气液分离组件有不同的气液分离方式。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气阀组件3为左右转动开关的气阀,包括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第一气阀驱动轴32、第一气阀33和第一气阀隔板34,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设于第一气阀隔板34上,第一气阀隔板34的两侧设有转轴座,第一气阀驱动轴32 转动连接于转轴座上,其一端伸出转轴座与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的驱动端连接,第一气阀33与第一气阀驱动轴32连接,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驱动第一气阀驱动轴32逆时针转动时,第一气阀33随第一气阀驱动轴32向右转动,使第一气阀隔板34离开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同时靠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处的气口,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处的气口关闭,使气体可以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驱动第一气阀驱动轴32顺时针转动时,第一气阀33随第一气阀驱动轴32向左转动,使第一气阀隔板34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关闭,同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处的气口打开,使气体可以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或/和冷媒换热器1流动,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处的气口中任一个被第一气阀33关闭时,第一气阀驱动电机31驱动第一气阀驱动轴32转动,并向关闭另一个进气口/气口时需要转动角度的一半时,此时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全部被打开。
请复阅图1及图2,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气阀组件4包括第二气阀隔板41、滑轨42、滑块43、第二气阀44和第二气阀驱动电机 45,第二气阀隔板41设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及冷媒换热器的出气口,第二气阀隔板41上设有上出口411和下出口412,上出口411与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对正,下出口412与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对正,第二气阀隔板41的两侧设有滑轨42,滑块43滑动连接于滑轨42内,第二气阀44与滑块43连接,第二气阀驱动电机45设于第二气阀隔板41一侧,其驱动端连接对应侧的滑块43,第二气阀驱动电机45可以驱动滑块43沿滑轨42向上移动,使第二气阀44将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打开,或者驱动滑块43沿滑轨42向下移动,使第二气阀44将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或者使滑块43移动到滑轨42的中间位置,使第二气阀4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组件的气液分离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再经过冷媒换热器1与冷媒换热,与冷媒换热后的气流经过第二气体通道。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同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关闭,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关闭,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经过第一气体通道流向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然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的第二段处的气口进入冷媒换热器1,在经过冷媒换热器1时,先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二段,在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第一段,然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流出,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流出的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二气体通道,然后沿第二气体通道流向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并由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流出。在第一模式下,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的温度低于冷媒换热器第二端的温度,所以从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流出的气体为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后的气体,该气体的温度最低,当该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内时可以为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预冷,使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同时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为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加热。
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二模式,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 1第一段处的气口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 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部分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后,与部分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冷凝出液体的气体混合。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在第二模式下,气体在经过气液分离组件时有三种走向,走向一:气体一部分经过冷媒换热器1,另一部分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的气体进行混合;走向二:气体一部分经过冷媒换热器1,另一部分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气体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后的气体进行混合后;走向三:气体一部分经过冷媒换热器1,一部分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一部分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气体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后的气体进行混合。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在走向一的情况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一部分气体经靠近冷媒换热器1,另一部分气体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一气体通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由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后的气体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的气口排出并与由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由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混合。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在走向二的情况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一部分气体有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的气口进入冷媒换热器1,然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的气口排出,另一部分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二气体通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后由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并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的气口流出的气体混合。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在第三走向下,当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全部打开时,一部分气体经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进入冷媒换热器1并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排出,一部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一气体通道,并由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一部分气体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第二气体通道,并由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气体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排出的气体进行混合。
也就是说在第二模式时,通过调整第一气阀组件3和第二气阀组件4的状态可以决定与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后的气体来自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
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处于使气体从冷媒换热器1进入的状态,第二气阀组件4 处于使气体从冷媒换热器1排出的状态;气体流经冷媒换热器降温并产生冷凝液体后排出。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在第三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 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气体经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进入冷媒换热器1,经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液体后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排出。
气液分离组件还包括第四模式,在第四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处于使空气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的状态,第二气阀组件4使空气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排出的状态,空气穿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后排出。
请复阅图2,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在第四模式下,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打开,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二气体通道,穿过第二气体通道后由第二气体通道的排气口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可以采用全热交换器,也可以采用显热交换器,采用全热交换器时,气体通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时不仅交换温度,也会交换湿度,采用显热交换器时,气体通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时,只能交换温度,不能交换湿度,可以在使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时即被初步除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采用显热交换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只进行热量交换,不进行水分交换,可以在使气体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时即被初步除湿。经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气体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只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预热。
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可以用于酿酒行业,在酿酒行业中,粮食被发酵蒸馏,蒸馏产生的气体含有酒精,这时候使含有酒精的气体通过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进行气液分离,使酒精变成液体冷凝出来。
当需要将酒精与气体进行气液分离时,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模式进行,当气体含酒精比较高时,可以采用第一模式进行气液分离;使含有酒精的气体先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入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排出后的气体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的气口进入冷媒换热器1,在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冷凝出酒精后的气体由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的气口排出,排出后的气体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进入第二气体通道,通过第二气体通道后有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在气体通过第二气体通道时,由于气体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后温度较低,所以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可以对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预冷,使气体在经过第一气体通道时被降温开始冷凝出酒精。
由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排出的气体可以进入下一个蒸馏程序升温,然后再一次经过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组件进行酒精分离,采用第二模式进行气液分离,第一气体通道内进行初步的气液分离,可以降低冷媒换热器1处的负荷,提高气液分离的效率。
实际应用时,气液分离组件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或/和出气口出设有接水盘,冷媒换热器1的下方也设有接水盘,冷凝出的酒精可以进入接水盘,然后通过引流装置引出,以对酒精进行收集。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设有本气液分离组件,并且该空气处理装置可以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四种气液分离模式中的任一种对空气进行除湿。
请参阅图3至图5,如图3至图5所示,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5、新风风机6、循环风机7、气液分离组件和旁通阀8,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循环风口53、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循环风道连通循环风口53和送风口52,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道内,循环风机7设于循环风道内,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内,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并行设置于新风风道内且位于新风风机6与送风口52之间;旁通阀8设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用于连通或阻隔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气液分离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包括:模式一:旁通阀8关闭,新风风机6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模式二:旁通阀8打开,循环风机7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新风入口 51进入循环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本实施例中,新风入口51与室外环境连通,循环风口53和送风口52与室内环境或者室内风管连通。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相互独立,新风风机6与循环风机7之间也相互独立运行。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之间通过旁通阀8连通或阻隔,可通过旁通阀8的开闭以及风机的开闭实现不同的新风引入路径。
当旁通阀8关闭时,此时新风引入的方式为开启新风风机6,通过新风风机6驱动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道,然后由新风风道流入气液分离组件。在模式一下,循环风道内的循环风机7可开启或不开启,均对新风的引入不构成影响。模式一适用于室内空气呈微负压或者中负压状态,如抽油烟机为低档位运行或者仅开启少量的排气扇时,为室内补入适量新风,以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
当旁通阀8打开时,此时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连通,可仅通过开启循环风机7,驱动室外新风依次通过新风入口51进入循环风道,由循环风道进入气液分离组件,即为上述模式二,模式二也适用于室内空气呈微负压或者中负压状态,如抽油烟机为低档位运行或者仅开启少量的排气扇时,为室内补入适量新风,以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
气液分离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还包括模式三:旁通阀8打开,新风风机6和循环风机7同时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新风入口51 进入,并通过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也就是说,当旁通阀8打开时,同时开启新风风机6和循环风机7,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进入后,一部分新风从新风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另一部分新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循环风道,并从循环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此时新风引入量为新风风机6和循环风机7共同驱动,模式三适用于室内空气呈中负压或者高负压状态,如抽油烟机为中/高档位运行或者开启数量较多的排气扇或者抽油烟机与排气扇同时运行时,为室内补入大量新风,以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机6的出风口处设有新风风阀61,循环风口53处设有循环风风阀71,新风风阀61 用于将新风风道与气液分离组件连通或关闭,循环风风阀71用于将循环风口53与循环风道连通或关闭。
也就是说,在模式三下,新风风阀61是打开状态的,在利用循环风机7引入新风时,循环风口53处的循环风风阀71可以是关闭状态,也可以是开启状态。当呈关闭状态时,循环风机7驱动的气流均是从室外引入的新风,保证了新风引入量。当呈开启状态时,此时循环风口53与旁通阀8均打开,则循环风机7可同时驱动室内空气和室外新风进入循环风道,室外新风与室内新风在循环风道内混合换热之后,再从送风口52引入室内环境中,可以减小对送风口52处的温度冲击。此种方式可适用于对新风补入量需求较小的情况。
当然,在旁通阀8打开时,也可以关闭新风风阀61和循环风风阀71,此时循环风机7驱动室外新风进入循环风道,然后由循环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此种情况和关闭旁通阀,使新风从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道,再由新风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的情况相同,只是若新风风道的下游设置有全热交换器时,当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差不多的情况下,新风不需要通过全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此时就可以将旁通阀8打开,然后关闭新风风阀61和循环风风阀71,使新风直接经循环风道流向气液分离组件。如厨房的抽油烟机运行,使厨房内呈负压时,可以直接抽取新风除湿后通入厨房的负压区,提高抽油烟机的工作效率,同时改善厨房的空气质量。
当然,在旁通阀8关闭时,也可以仅开启循环风机7,不开启新风风机6,此种方式可针对于室内不同区域的空气压力不同时的情况,如厨房内抽油烟机运行,客厅内风量较大时,则可通过循环风口53将客厅内的空气经由循环风机7的驱动作用,从送风口52流向与厨房连通的风管,以实现将风量较大的客厅的气流补入呈负压状态的厨房内,从而达到根据室内不同区域之间分布风量保证厨房内气压稳定性,提高抽油烟机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该旁通阀8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门体结构、球形结构或者针状结构等,针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如门体结构可以是滑动或者转动驱动调节,如球形结构可以是转动驱动调节,如针状结构则是滑动驱动调节等,而具体的调节效果则需根据实际对新风气流的需求而定。旁通阀8设置的位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设置在循环风机7和/或新风风机 6的进风侧,或者循环风机7和/或新风风机6的出风侧,或者循环风机7的进风侧,新风风机6的出风侧等,其具体的位置可根据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结构布局而定。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还设有室内排风口54和室外排风口55,壳体5内形成有与室内排风口54和室外排风口55均连通的排风风道,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9。
也就是说,在为室内补入新风的基础上,当室内新风补入足量或者过量时,可能对会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有影响,则可以开启排风风机9,驱动室内空气从室内排风口54进入到排风风道,然后向室外排风口55排出,以保证室内外气压平衡的同时,能够实现对室内空气换气的功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当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是当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如厨房内油烟机故障或者卫生间排气扇故障或者其它原因造成室内空气混浊时,可以通过开启排风模式,将室内污风排出。可选地,当室内外气压差不多平衡时,但是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可以采用模式一引入新风,也就是将旁通阀8关闭,开启新风风机6引入新风的,同时开启排风风机9进行排风,或者采用模式二引入新风,也就是将旁通阀8打开,使循环风机7引入新风,同时开启排风风机9进行排风,实现在室内外气压平衡时的对室内空气的换气功能。
请复阅图3,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紧凑性,在本实施例中,室外排风口55与新风入口51位于壳体5的同一侧;室内排风口54与循环风口53位于壳体5的同一侧。新风入口51和室外排风口55均与室外环境连通,在应用时可以在风口处直接外接穿墙管或者在风口处接装连接风管穿至室外,将新风入口51与室外排风口55设于壳体5的同一侧,则可以仅需在壳体5同一侧的区域进行接管,无需占用壳体5其它侧的区域,减小了空气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
同理,室内排风口54与循环风口53均与室内环境连通,在应用时可以在风口处接装与室内不同区域连通的风管或者直接与室内环境连通,将室内排风口54与循环风口53设于壳体5的同一侧,仅占用了壳体5同一侧区域进行接管操作,无需占用壳体5其它侧的区域,减小空气处理装置整体结构的占用空间。
请复阅图3至图5,如图3至图5所示,为了提高热量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内设有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交叉穿设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新风在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一侧时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二侧的排风换热后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交叉设置,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通过,排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通过,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时,由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从而实现回收利用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以减小引入的新风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达到节能效果。
请复阅图3至图5,如图3至图5所示,壳体5内的新风风道通过隔板分为新风风机腔5a、第一换热腔5b、第二换热腔5c和第三换热腔5d,循环风道通过隔板分为循环风机腔5e,第一换热腔5b位于新风风机腔5a和第二换热腔5c之间,第三换热腔5d与第二换热腔 5c并行设置,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机腔5a内,新风风机腔5a与第一换热腔5b连通,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设于第一换热腔5b内,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设于第二换热腔5c内,冷媒换热器1设于第三换热腔5d内,循环风机7设于循环风机腔5e内,循环风机腔5e与新风风机腔5a之间通过旁通阀8连通或隔离,排风风机9设于排风风道内且靠近室外排风口55,排风风道穿过第一换热腔5b。为了便于说明,将新风开始进入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部分称为风道a,将新风离开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部分称为风道b,风道b 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靠近的部分又通过隔板分为风道c和风道e,风道c和风道e分别位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处,风道c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连通,风道e与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的气口连通,新风风道靠近送风口52的地方又通过隔板分为风道d和风道f,风道d和风道f分别位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处,其中风道d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和冷媒换热器1同时连通,风道f仅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连通,将循环风道向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靠近的部分称为风道b1,风道b1与风道b连通。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风道e的进口处关闭,同时将风道c的进口处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风道d的出口处关闭,同时将风道f的出口处打开,新风由新风入口12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再由风道b进入风道c,然后由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风道d,然后在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再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流向送风口52,由送风口52排出。由于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新风是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的新风,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是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后的新风,所以在新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时被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新风预冷,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新风进行热量交换,进而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温度升高,所以,新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也是处于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新风预热的过程,这样新风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到风道f后,温度稍高于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后的新风,这样的空气直接吹到人体,会使人体比较舒适。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排风进入室内排风口54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17.7℃,相对湿度为62%RH,含水量为11/kg,室外新风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a时:干球温度为35℃,湿球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2%RH,含水量为22/kg,新风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排风由排风通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排风和新风发生热交换,当排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向室外排风口55排出时:干球温度为30.1℃,湿球温度为22.7℃,相对湿度为58%RH,含水量为15.87/kg,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出来进入风道b时:干球温度为26.2℃,湿球温度为22.6℃,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6.3/kg,新风由风道b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6.2℃,湿球温度为22.6℃,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6.3/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7.9℃,湿球温度为17.9℃,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2.8559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新风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9.2℃,湿球温度为13.5℃,相对湿度为54.8%RH,含水量为 7.6544g/kg。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排风进入室内排风口54处时:干球温度为20℃,湿球温度为14.9℃,相对湿度为60%RH,含水量为8.7367/kg,室外新风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a时:干球温度为25℃,湿球温度为23.6℃,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18.0149/kg,新风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排风由排风通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排风和新风发生热交换,当排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向室外排风口55排出时:干球温度为24.5℃,湿球温度为21.1℃,相对湿度为76%RH,含水量为14.8/kg,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出来进入风道b时:干球温度为21.25℃,湿球温度为18.1℃,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2/kg,新风由风道b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1.25℃,湿球温度为18.1℃,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2/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5.625℃,湿球温度为15.6℃,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1.096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新风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5.2℃,湿球温度为12.6℃,相对湿度为71%RH,含水量为 7.6544g/kg。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时,当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新风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新风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由于风道f处于关闭状态,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新风在风道d处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新风混合,混合后的新风由风道d进入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出。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时,当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时,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新风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新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新风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进入风道 b的另一部分新风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新风和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新风在风道d混合,混合后的新风又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空气进行除湿时,当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全部打开时,风道f和风道d的出口同时被打开,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新风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新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新风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新风与经过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新风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三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风道c进口处关闭,此时,风道e的进口处处于打开状态,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加热腔1b的风道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然后由风道b进入风道e,由风道e流向冷媒换热器1,在冷媒换热器1处被降温除湿后流向风道d,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
在夏季雨天后或梅雨天气,室外温度较高含湿量较大,室内温度含湿量也较大,这时候需要采用第三模式进行除湿,因为在第三除湿模式下,新风被除湿降温后直接通入室内的。在第三模式下,新风气液分离组件的除湿方式是先将新风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新风可以被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二侧的排风升温也可以被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另一侧的排风降温,降温或升温取决于新风和排风的温度,当在夏季运行除湿作业时,新风从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排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这样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全热换热过程,利用排风与进入的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回收能量,让新风从排风中回收能量,对新风进行预冷和初步除湿,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湿热交换的空气经风道b进入风道e向风道d流动,在由风道e进入风道d的过程中,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可以除湿同时可以对新风降温。
请复阅图4及图5,如图4及图5所示,当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四种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打开,风道d的出口被关闭,风道f的出口被打开,室外新风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加热腔1b的风道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并由风道a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同时排风由室内排风口54进入排风风道,并由排风风道流向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新风和排风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热交换后,排风由室外排风口55排出,新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新风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排出,在新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 的第二气体通道时,由于冷媒换热器1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并行设置,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所以冷媒换热器1可以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降温除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采用全热交换器,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一侧的新风和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二侧的排风可以交换湿度也可以交换温度,当在夏季潮湿的天气或雨季运行除湿作业时,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高于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和温度,在新风和排风分别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和第二次经过时,新风从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排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当在冬季运行时,室内的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的空气温度,在新风和排风分别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 的第一侧和第二次经过时,新风从排风获得热量,温度升高,同时含湿量增加,让新风从排风中回收能量。
气液分离组件的上述四种模式都是以进入气液分离组件的空气全部为新风,且新风的进风模式为模式一来进行介绍的,当气液分离组件的进风为新风,且新风的进风模式为模式二时,新风由循环风道进入风道b1,然后由风道b1进入风道b,在风道b处,气液分离组件也可以有四种除湿模式,新风在风道b处的流向和上述新风流到风道b处模式一样,为使文本简洁,此处不再累述。
当气液分离组件新风的进风模式为模式三时,部分新风由新风风机6引入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与排风进行换热后流向风道b,部分新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由循环风道进入风道b1,然后由风道b1进入风道b的新风可以和由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流向风道b的新风混合,然后混合后的新风在风道b处开始进入气液分离组件,气液分离组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四种除湿模式中的任一种进行除湿。
当空气处理装置只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循环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循环风道,然后由循环风道流向风道b1,再由b1进入风道b,在由风道b进入气液分离组件时,气液分离组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四种除湿模式中的任一种进行除湿,除湿原理相同,此处不再累述。
以下将以气液分离组件采用第二模式对循环风除湿为例,讲述气液分离组件对循环风的除湿过程及除湿效果:
春秋季节,室内空气相对比较潮湿,但是室内温度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循环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循环风口53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循环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 21.7℃,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15.9249g/kg,循环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风道d,循环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6.3℃,湿球温度为16.3℃,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1.5941g/kg,之后循环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循环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循环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6.9℃,湿球温度为12.8℃,相对湿度为63.5%RH,含水量为7.6544g/kg
在夏季气温比较潮湿的天气,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和温度都比较高,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循环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循环风口53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循环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35℃,湿球温度为33.2℃,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32.7092g/kg,循环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流向风道d,循环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22℃,湿球温度为22℃,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6.6715g/kg,之后循环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循环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循环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14.6℃,相对湿度为43.1%RH,含水量为7.6544g/kg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设有实施例一的气液分离组件,该空气处理装置可以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四种气液分离模式中的任意一种对室内循环风进行除湿。
请参阅图6至图8,如图6至图8所示,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5、循环风机7和气液分离组件,壳体5内设有循环风口53、送风口 52以及连接循环风口53和送风口52的循环风道,循环风机7设于循环风道内,气液分离组件设于循环风道内,且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并行设置于循环风道内且位于循环风机7与送风口52之间。
请复阅图6至图8,如图6至图8所示,壳体5内的循环风道通过隔板分为循环风机腔5e、第二换热腔5c和第三换热腔5d,循环风机腔5e靠近循环风口53设置,第三换热腔5d与第二换热腔5c并行设置,循环风机7设于循环风机腔5e内,循环风机腔5e出风口的位置设有风道b1,第二换热腔5c进口处设有风道c,第三换热腔5d的进口处设有风道e,第二换热腔5c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f,第三换热腔5d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d,风道d位于风道f的上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设于第二换热腔5c,风道c和风道d连通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风道e和风道f连通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冷媒换热器1设于第三换热腔5d,风道e和风道d连通冷媒换热器1。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同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关闭,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关闭,空气由循环风口51进入循环风机腔5e,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1,然后由风道b1进入风道c,然后由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然后在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再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流向送风口52,由送风口52排出。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也是处于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预热的过程,这样空气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到风道f后,温度稍高于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后的空气,这样的空气直接吹到人体,会使人体比较舒适。
例如,春秋季节,室内空气相对比较潮湿,但是室内温度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循环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循环风口53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循环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21.7℃,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15.9249g/kg,循环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循环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6.3℃,湿球温度为16.3℃,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1.5941g/kg,之后循环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循环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循环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6.9℃,湿球温度为12.8℃,相对湿度为63.5%RH,含水量为7.6544g/kg
例如,在夏季气温比较潮湿的天气,室内空气的含湿量和温度都比较高,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循环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循环风口53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循环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35℃,湿球温度为 33.2℃,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32.7092g/kg,循环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循环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22℃,湿球温度为22℃,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6.6715g/kg,之后循环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循环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循环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14.6℃,相对湿度为43.1%RH,含水量为7.6544g/kg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循环风口53进入循环风机腔5e,然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1,进入风道b1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1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由于风道f处于关闭状态,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空气在风道d处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由风道d进入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出。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循环风口53进入循环风机腔5e,然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1,进入风道b1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1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进入风道b1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空气和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风道d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又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全部打开的情况下,当第一气阀组件5处于关闭状态,第二气阀组件6处于半打状态时,风道c的进口被关闭,风道f和风道d的出口同时被打开,空气由循环风口53进入循环风机腔5e,然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由循环风机腔5e进入风道b1,进入风道b1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1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与经过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三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空气由循环风口51进入循环风机腔5e,然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1,然后由风道b1进入风道e,由风道e流向冷媒换热器1,在冷媒换热器1处被降温除湿后流向风道d,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在由风道e进入风道d的过程中,空气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可以除湿同时可以对空气降温,第二模式适用于夏季多雨的季节,此时室外空气的湿度大于室内空气的湿度并且时室内空气湿度大、温度高,经过气液分离组件对室内空气除湿后,不仅可以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还可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降温。
请复阅图7及图8,如图7及图8所示,当本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四模式对循环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打开,风道f的出口被打开,空气由及风口进入循环风机腔5e,然后在循环风机7的作用下由循环风机腔5e进入风道b1,进入风道b1的空气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排出,在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由于冷媒换热器1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并行设置,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所以冷媒换热器1可以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降温除湿。静态除湿模式适用于室内空气温度适宜,但是湿度稍高的情况,静态除湿模式下,由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与冷媒换热器1紧邻,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是,冷媒换热器1内的低温液态冷媒依然可以与通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换热,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降温冷凝出水分,然后空气再回收系统的冷凝热,弥补空气因为冷却除湿时散失的热量,从而使空气排出时的温度不变,湿度降低。
请复阅图6至图8,如图6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还设有新风入口51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 52,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风机6,新风风机6使新风从新风入口51向新风风道或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或循环风机7和新风风机6使新风从新风入口51向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
请复阅图6及图7,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道靠近新风入口51的位置设有新风风机腔5a,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机腔5a内,新风风道的出口处设有风道b,风道b连通风道c和/风道e,新风进入风道b后流向气液分离组件的模式和循环风进入气液分离组件的模式一样,均有四种模式,为使文本简洁此处不再累述。
请复阅图6,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5内还设有旁通阀8,旁通阀8用于使新风风道与循环风道连通或关闭,新风风道的出口处设有新风风阀61,新风风阀61用于打开或关闭新风风道的出口;循环风道靠近循环风口53的位置也设有循环风风阀71,循环风风阀 71用于打开或关闭循环风口53。
也就是说,新风风机腔5a通过旁通阀8与循环风机腔5e连通或关闭,新风风机腔5a通过新风风阀61与风道b连通或关闭,在旁通阀8和新风风阀61的控制下,新风进入风道b的方式有三种与实施例二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进入风道b的方式一样,为使文本简洁,此处不再累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湿机,该除湿机采用实施例一的气液分离组件对进入除湿机的新风进行除湿。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可以采用实施例一的气液分离组件对新风进行四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进行除湿作业。
请参阅图8至图10,如图8至图10所示,除湿机包括壳体5、新风风机6和气液分离组件,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和新风风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的下游;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道内,新风风机6用于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道,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进行除湿,经过气液分离组件除湿后的空气为处理后空气,处理后空气由送风口52排出。
请复阅图10,如图10,壳体5内的新风风道通过隔板分为新风风机腔5a、第二换热腔5c和第三换热腔5d,新风风机腔5a靠近新风入口51设置,第三换热腔5d与第二换热腔5c并行设置,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机腔5a内,新风风机腔5a出风口的位置设有风道b,第二换热腔5c进口处设有风道c,第三换热腔5d的进口处设有风道e,第二换热腔5c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f,第三换热腔5d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d,风道d位于风道f的上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设于第二换热腔5c,风道c和风道d连通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风道e和风道f连通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冷媒换热器1设于第三换热腔5d,风道e和风道d连通冷媒换热器1,冷媒换热器1内的液态冷媒与风道中的空气换热,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与冷媒换热器1并排设置。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同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关闭,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关闭,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然后由风道b进入风道c,然后由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然后在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再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流向送风口52,由送风口52排出。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也是处于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预热的过程,这样空气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到风道f后,温度稍高于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后的空气,这样的空气直接吹到人体,会使人体比较舒适。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新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6.2℃,湿球温度为22.6℃,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6.3/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7.9℃,湿球温度为17.9℃,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2.8559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新风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9.2℃,湿球温度为13.5℃,相对湿度为54.8%RH,含水量为7.6544g/kg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新风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1.25℃,湿球温度为18.1℃,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2g/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5.625℃,湿球温度为15.6℃,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1.096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5.2℃,湿球温度为12.6℃,相对湿度为71%RH,含水量为7.6544g/kg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种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由于风道f处于关闭状态,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空气在风道d处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由风道d进入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出。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种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经过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空气和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风道d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又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种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全部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 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与经过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三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风道b,然后由风道b进入风道e,由风道e流向冷媒换热器1,在冷媒换热器1处被降温除湿后流向风道d,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在由风道e进入风道d的过程中,空气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可以除湿同时可以对空气降温。
请复阅图8,如图8所示,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四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打开,空气由及风口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排出,在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由于冷媒换热器1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并行设置,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所以冷媒换热器1可以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降温除湿,并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除湿后的空气吸收系统的冷凝热升温,达到除湿不降温的静态除湿过程。静态除湿模式适用于室内空气温度适宜,但是湿度稍高的情况,静态除湿模式下,由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与冷媒换热器1紧邻,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是,冷媒换热器1内的低温液态冷媒依然可以与通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换热,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降温冷凝出水分,然后空气再回收系统的冷凝热,弥补空气因为冷却除湿时散失的热量,从而使空气排出时的温度不变,湿度降低。
本实施例的除湿机为立式除湿机,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竖直设置在风道内,空气穿过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和/或第二侧;的冷媒换热器1为竖直设置,且其换热器部分设置在风道内,冷媒管路穿过隔板连接至除湿机的压缩机,冷媒换热器1 作为蒸发器使用;在除湿机组件下部设置有接水结构,接水结构包括在冷媒换热器1下部设置的第一接水盘和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 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风口和/或出风口处的第二接水盘,第一接水盘与第二接水盘连接,第二接水盘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连通至储水容器。
由于空气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时会被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空气预冷,在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变成冷凝水,所以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过程中会有冷凝水产生的;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经过冷媒换热器1时,与冷媒换热器1内的液态冷媒换热,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空气降温后水分冷凝,空气的含水量降低,所以空气在经过冷媒换热器1的过程中也会有冷凝水产生的,接水结构可以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冷凝水和冷媒换热器1处的冷凝水引出。
具体应用时,接水结构包括设置在冷媒换热器1下部设置的第一接水盘,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风口设有第二接水盘,在冷媒换热器1处产生的冷凝水沿冷凝器向下流入第一接水盘,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产生的冷凝水向下流入第二接水盘,第一接水盘的水通过引流结构引向第二接水盘,然后第二接水盘内的水在经过与其连接的排水管排到储水容器内。
当然,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进风口位于上部时,空气是从上往下流动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产生的冷凝水也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出风口流淌,此时第二接水盘设置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出风口处。
还有一种状况是,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风道水平设置,此时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进风口和出风口都处于水平位置,此时可以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同时设置第二接水盘,第一接水盘与其靠近的一个第二接水盘通过引流器连接,两个第二接水盘都通过排水管与储水容器连接,并将产生的冷凝水排到储水容器内。
在实施例的除湿机的风道内还设有位于送风口52处的冷凝器(图中未标示),空气在送风口52处经过冷凝器加热后由送风口52排出。
由于空气经过冷媒换热器1除湿时,空气被降温,空气内的水分被冷凝,经过冷媒换热器1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非常低,虽然在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的空气预热,但是空气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从空气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获取的温度有限,所以空气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排出时,温度还是比较低的,这样的空气直接通入室内与人体接触时,会让人产生不适,所以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在风道位于送风口52的位置设置冷凝器,经风道d、风道 f或风道d和风道f排出的空气都要经过冷凝器加热后才能通过壳体5上的送风口52排出,通过设定升温值,冷凝器加热后的空气会接近设定的温度,然后排出送风口52,这样的空气吹到人体上,不会使人体感觉不舒适,并且还可以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还有另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水平设置在风道内,空气穿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和/或第二侧;冷媒换热器1为水平设置,且其换热器部分设置在风道内,冷媒管路穿过隔板连接至除湿组机的压缩机,冷媒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使用;的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位于冷媒换热器1上侧,在冷媒换热器1下设置有接水结构,该接水结构设置有排水管,排水管连通至储水容器。
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只是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的设置方法不同而已,在除湿机为挂机的情况下,除湿机挂在室内时,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水平设置在风道内,冷媒换热器1水平设置在风道内且位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下方,第二实施例的除湿机的气液分离组件依然具有第一模式、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静态除湿模式,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产生的冷凝水可以直接流到冷媒换热器1上,然后和冷媒换热器1产生的冷凝水一起向第一接水盘流动,被第一接水盘收集,并被与第一接水盘连接的排水管排到储水容器内。
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可以应用于工业场合,如纺织厂等,纺织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污染内部空气,所以通常纺织厂有排风机在不断的将车间内的空气向外抽出,并不断引入新的空气,由于纺织厂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比较高,要求引入车间的新的空气的湿度为80%左右,空气温度为24-28度,所以在外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本除湿机可以将外部新鲜空气除湿后引入纺织厂内,并且由于除湿过程中新鲜空气是被降温的,本实施例的除湿机在送风口52处设置冷凝器,通过冷凝器的加热,使送风口52排出的空气满足纺织厂内部对空气温度的要求。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新风除湿机含有实施例一的气液分离组件,可以使新风进入气液分离组件前先和室内排风进行换热,可以回收排风的能量。
请参阅图5、图11及图12,如图5、图11及图12所示,新风除湿机包括壳体5、新风风机6、排风风机9、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10和气液分离组件,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新风风道、室内排风口54、室外排风口55和排风通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排风通道连通室内排风口54和室外排风口55,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新风风道的下游;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道内,排风风机设于排风风道且靠近室外排风口55,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其设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通道的交叉处,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通过并流向气液分离组件,排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通过并被排出。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新风风道和排风通道的交叉处设有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新风风道的下游设有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和冷媒换热器1,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通过,排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通过。实际应用时,室内排风口54处的排风引自厕所或者厨房的污风。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通过,排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通过,排风和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时,由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从而实现回收利用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以减小引入的新风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达到节能效果。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壳体5内的新风风道通过隔板分为新风风机腔5a、第一换热腔5b、第二换热腔5c和第三换热腔5d,第一换热腔5b位于新风风机腔5a和第二换热腔5c之间,第三换热腔5d与第二换热腔5c并行设置,新风风机6设于新风风机腔5a内,新风风机腔5a与第一换热腔5b连通,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设于第一换热腔5b内,第一换热腔5b靠近新风风机腔5a的一侧为风道a,第一换热腔5b靠近第二换热腔5c的一侧为风道b,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设于第二换热腔5c内,冷媒换热器1设于第三换热腔5d内,第二换热腔5c靠近第一换热腔5b的部分为风道c,第三换热腔5d靠近第一换热腔5b的部分为风道e,第二换热腔5c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f,第三换热腔5d靠近送风口52的部分为风道d,风道d位于风道f的上方,风道c和风道d连通第一气体- 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风道e和风道f连通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风道e和风道d连通冷媒换热器1。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在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一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同时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关闭,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关闭,空气由新风入口12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然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进入风道b,再由风道b进入风道c,然后由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然后在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再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流向送风口52,由送风口52排出。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也是处于被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预热的过程,这样空气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到风道f后,温度稍高于被冷媒换热器 1降温后的空气,这样的空气直接吹到人体,会使人体比较舒适。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采用全热交换器,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一侧空气和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二侧的空气可以交换湿度也可以交换温度,在新风和排风分别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和第二次经过时,新风从排风中回收能量。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当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和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 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然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由于风道f处于关闭状态,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空气在风道d处与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混合,混合后的空气由风道d进入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出。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当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的情况下,风道f的出口和风道d的出口同时被打开,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然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进入风道b的另一部分空气可以经过风道c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进入风道d,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空气和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风道d混合,混合后的空气又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当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二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在第一气阀组件3将第一气体通道的进气口打开、第二气体通道的进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一气体通道的出气口、第二气体通道的出气口及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全部打开的情况下,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风机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然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一部分可以由风道b进入风道e,进入风道e的一部分空气由风道e经过冷媒换热器1到达风道d,进入风道e的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由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进入风道f,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与经过经过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在送风口52混合。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在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三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进入第一加热腔1b的风道a,由风道a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后流向风道b,然后由风道b进入风道e,由风道e流向冷媒换热器1,在冷媒换热器1处被降温除湿后流向风道d,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在第三模式下,新风除湿组件的除湿方式是先将新风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新风可以被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第二侧的排风升温也可以被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另一侧的排风降温,降温或升温取决于新风和排风的温度,当在夏季运行除湿作业时,新风从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排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这样通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全热换热过程,利用排风与进入的新风进行热湿交换回收能量,让新风从排风中回收能量,对新风进行预冷和初步除湿,在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处进行湿热交换的空气经风道b进入风道e向风道d流动,在由风道e进入风道d的过程中,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被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然后由风道d流向送风口52,最终由送风口52排向室内,可以除湿同时可以对新风降温。
请复阅图5及图12,如图5及图12所示,当新风除湿机采用气液分离组件的第四模式对新风进行除湿时,第一气阀组件3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一段处的气口同时打开,第二气阀组件4将靠近冷媒换热器1第二段处的气口打开,空气由新风入口51进入新风风机腔5a,然后在新风风机6的作用下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第一换热腔5b的风道a,然后经过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换热后进入风道b,进入风道b的空气进入风道e,然后由风道e进入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然后沿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流向风道f,最后由风道f排出,在空气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时,由于冷媒换热器1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 并行设置,冷媒换热器1靠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所以冷媒换热器1可以对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二侧的空气降温除湿。
以下将例举两个实施例来说明新风除湿机的出示过程及除湿效果: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新风除湿机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排风进入室内排风口54处时:干球温度为23℃,湿球温度为17.7℃,相对湿度为62%RH,含水量为11/kg,室外新风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a时:干球温度为35℃,湿球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2%RH,含水量为22/kg,新风由风道a流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排风由排风通道流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处,排风和新风发生热交换,当排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向排风出口14排出时:干球温度为30.1℃,湿球温度为22.7℃,相对湿度为58%RH,含水量为15.87/kg,新风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出来进入风道b时:干球温度为26.2℃,湿球温度为22.6℃,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6.3/kg,新风由风道b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6.2℃,湿球温度为22.6℃,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6.3/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7.9℃,湿球温度为17.9℃,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2.8559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新风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 2的第二侧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9.2℃,湿球温度为13.5℃,相对湿度为54.8%RH,含水量为7.6544g/kg
例如:在大气压力为100kPa,新风除湿机的新风风量为200m 3/h,送风风量为200m 3/h,新风入口51的静压为50kPa,送风口52的静压为50kPa,排风进入室内排风口54处时:干球温度为20℃,湿球温度为14.9℃,相对湿度为60%RH,含水量为8.7367/kg,室外新风由新风风机腔5a进入风道a时:干球温度为25℃,湿球温度为23.6℃,相对湿度为90%RH,含水量为18.0149/kg,新风由风道a流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排风由排风通道流向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在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处,排风和新风发生热交换,当排风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向排风出口14排出时:干球温度为24.5℃,湿球温度为21.1℃,相对湿度为76%RH,含水量为14.8/kg,新风从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出来进入风道b时:干球温度为21.25℃,湿球温度为18.1℃,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12/kg,新风由风道b进到风道c处时:干球温度为21.25℃,湿球温度为18.1℃,相对湿度为75.4%RH,含水量为 12/kg,新风经风道c进入第二换热腔5c,在第二换热腔5c内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第一侧流向风道d,新风进入风道d处时:干球温度为15.625℃,湿球温度为15.6℃,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11.096g/kg,之后新风由风道d经过冷媒换热器1进入风道e,新风进到风道e处时:干球温度为10℃,湿球温度为10℃,相对湿度为100%RH,含水量为7.6544g/kg,新风由风道e经过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侧流向风道f,新风进入风道f处时:干球温度为15.2℃,湿球温度为12.6℃,相对湿度为71%RH,含水量为7.6544g/kg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气液分离组件,包括冷媒换热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包括第一气体通道和第二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内的气体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换热;且所述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再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1)与冷媒换热和/或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1)与所述冷媒换热后的气流经过所述第二气体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经过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大于经过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温度加热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所述冷媒换热器(1)降低所述流经气流的温度,并产生冷凝液体,形成饱和湿空气;经过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低于经过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的温度,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气流为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气流预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换热器(1)为所述气流降温,且冷凝所述气流中的液体;所述冷媒换热器(1)为管翅式换热器,该管翅式换热器折弯成至少两段,所述气流经过其中一段后,再经过另一段;气流后经过的一段的温度低于所述气流先经过的一段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气阀组件(3)和第二气阀组件(4),所述第一气阀组件(3)用于使空气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或/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或/和所述冷媒换热器(1)进入,所述第二气阀组件(4)用于使空气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或/和所述冷媒换热器(1)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包括第一模式,在第一模式下,穿过第一气体通道的气体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1),与所述冷媒换热器(1)换热后的气体流经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包括第二模式、第三模式和第四模式,在第二模式下,部分气体经过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一气体通道或/和第二气体通道后,与部分经过所述冷媒换热器(1)降温除湿后的气体混合后排出;在第三模式下,气体流经所述冷媒换热器(1)降温并产生冷凝液体后排出;在第四模式下,气体穿过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的第二气体通道后排出。
7.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5),所述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循环风口(53)、新风风道和循环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所述循环风道连通所述循环风口(53)和所述送风口(52),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新风风机(6),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
循环风机(7),其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
旁通阀(8),其设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之间,用于连通或阻隔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循环风道;
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进新风的模式包括:
模式一:所述旁通阀(8)关闭,所述新风风机(6)驱动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51)进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
模式二:所述旁通阀(8)打开,所述循环风机(7)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入口(51)进入所述循环风道,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进风模式还包括模式三,在所述模式三下,所述旁通阀(8)打开,所述新风风机(6)和所述循环风机(7)同时驱动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51)进入,并通过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循环风道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还设有室内排风口(54)和室外排风口(55),所述壳体(5)内形成有与所述室内排风口(54)和所述室外排风口(55)均连通的排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内设有排风风机(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内设有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所述排风风道与所述新风风道交叉穿设于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
11.一种新风除湿机,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5),所述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新风风道、室内排风口(54)、室外排风口(55)和排风通道,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排风通道连通室内排风口(54)和室外排风口(55),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的下游;
新风风机(6),其设于新风风道内;
排风风机(9),其设于排风风道内;
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和排风通道的交叉处,新风从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一侧通过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排风从所述第二气体-气体热交换器(10)的第二侧通过并被排出。
12.一种除湿机,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5)内设有新风入口(51)、送风口(52)和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的下游;
新风风机(6),其设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风机(6)用于驱动室外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51)进入所述新风风道,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进行除湿,经过所述气液分离组件除湿后的空气为处理后空气,处理后空气由所述送风口(52)排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内还设有位于送风口(52)处的冷凝器,空气在送风口(52)处经过冷凝器加热后排出。
14.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气液分离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5),其设有送风口(52)、循环风口(53)以及连接所述送风口(52)和循环风口(53)的循环风道;
循环风机(7),其设于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气液分离组件的冷媒换热器(1)和所述第一气体-气体热交换器(2)并行设置于所述循环风道内且位于所述送风口(52)和循环风口(53)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5)还设有新风入口(51)和新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入口(51)和送风口(52),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新风风机(6),所述新风风机(6)使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51)向所述新风风道/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或所述循环风机(7)使新风从所述新风入口(51)向所述循环风道引入并流向所述气液分离组件。
CN202122232036.0U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Active CN2188955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2036.0U CN218895552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32036.0U CN218895552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5552U true CN218895552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1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32036.0U Active CN218895552U (zh) 2021-09-15 2021-09-15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55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28748B1 (ko)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979927B (zh) 一种转轮除湿与冷板辐射供冷的复合式空调系统及其空气调节方法
KR100707448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825873B1 (ko) 바이패스를 이용한 히트파이프 공기조화장치
CN205383723U (zh) 一种节能型蒸发冷却式中央空调机组
CN110375404A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319A (zh) 一种热回收降温空调器
CN107218688A (zh) 一种多功能新风交换机
CN108286755A (zh) 一种自带冷源的空气处理机组
CN112880035A (zh) 一种改进的控温除湿新风空调及新风除湿风温控制方法
KR101363941B1 (ko) 공동주택 지역냉방을 위한 환기겸용 스탠드형 제습냉방 시스템
CN109595694A (zh) 一种壁挂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17540888U (zh) 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
CN108224628A (zh) 结合热泵驱动的立管间接蒸发冷却与溶液除湿的空调机组
TWI269016B (en) Movable multi-functional air-conditioner and its using method
CN218895552U (zh) 一种气液分离组件、空气处理装置、除湿机及新风除湿机
CN111520857A (zh) 一种双工况新风除湿调温处理装置
CN113803828A (zh)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CN114396658A (zh) 一种采用带旁通阀热回收装置的空调机
CN111998437B (zh) 一种加新风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09695917A (zh) 空调系统
CN109442571A (zh) 穿墙机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209524583U (zh) 空调系统
CN210425368U (zh) 双蒸发温度的新风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