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0372U - 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0372U
CN218870372U CN202121223480.XU CN202121223480U CN218870372U CN 218870372 U CN218870372 U CN 218870372U CN 202121223480 U CN202121223480 U CN 202121223480U CN 218870372 U CN218870372 U CN 218870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leading end
tissue
stapler
m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2348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瑞红
周伟绩
马建民
李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onacare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2348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0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0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0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吻合器,用于对病灶组织作在先的第一处理和在后的第二处理,该吻合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在第一部分伸入患者体内完成对病灶组织第一处理、并腾出与吻合器伸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空间之后,再利用腾出的空间将第二部分伸入患者体内以进行后序的第二处理。该吻合器结构巧妙、使用方便,可节省垂直于吻合器插入方向的手术空间。

Description

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吻合器。
背景技术
吻合器是医学上使用的替代手工缝合的设备,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钛钉对病灶组织进行离断或吻合,类似于订书机。吻合器对病灶组织进行离断或吻合处理之前,通常还需对病灶组件进行夹紧处理。
一些传统的吻合器,例如公开号为CN111789652A介绍的这种肛肠吻合器,其头部夹持组件的夹紧方向、吻合钉的钉合方向、切刀的切割运动方向均与吻合器头部的伸出方向相同,故这类肛肠吻合器在使用时对肛肠径向空间的需要并不大。即传统吻合器头部夹持组件在病灶组织例如图1所述的痔疮组织的长度方向上将其夹紧固定,在病灶组织的长度方向上将其钉合,在病灶组织的长度方向上将其割离。然而,病灶组织的长度通常很大,比如图1中痔疮组织100通常在患者肛肠200处大致呈长条形状,而且其长度大致沿着肛肠的长度方向延伸,痔疮组织100的长度通常是宽度的数倍。痔疮手术通常要求病灶组织在夹紧方向的尺寸越小越好,以方便吻合钉的钉合。这导致吻合器头部的夹持组件在病灶组织的长度方向上将其夹紧固定后,被夹紧的病灶组织相比初始状态产生了较大的变形,不仅增大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过度变形的病灶组织加大了手术风险。
由此,未公开的: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后想到如果沿着交叉于病灶组织长度的方向上将待切割的病灶组织夹紧固定,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述问题。然而,如果将吻合器头部的夹持组件设计为在非长度方向上夹紧固定病灶组织,该夹持组件在非夹紧的张开状态下会占用较多的肛肠径向空间,这将导致吻合器头部的其他功能元件比如吻合钉和吻合刀的推动元件没有足够的装配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结构巧妙、使用方便吻合器,旨在节省垂直于吻合器插入方向的手术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吻合器,用于对患者体内的病灶组织作在先的第一处理和在后的第二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吻合器包括在第一方向上活动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前伸出、且在使用时大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伸入患者体内、以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括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第一运动件,所述第一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位置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位移量;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前伸出、且在使用时需伸入患者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以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二处理的第二前端部;
当所述第一前端部不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前移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的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一运动件因所述第一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的所述第二位置。
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以下优选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
当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当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运动件相互配合地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二处理。
当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运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由此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前移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
当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运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由此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
所述第一运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后端面,所述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前端面。
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可操作地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第二运动件,所述第二运动件具有在使用时留在患者体外的体外部分,所述第三位置相对于所述第四位置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二位移量;
当所述第一前端部不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体外部分处于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前移、并将所述第二前端部阻挡在患者体外的所述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二运动件因所述第二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的所述第四位置。
所述第二运动件与所述第一运动件固定,并且所述第二运动件自所述第一运动件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向后直线延伸。
所述第一前端部包括定夹座以及包含于所述第一运动件中的动夹座;
所述第一处理包括:
将所述病灶组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夹紧于所述动夹座与所述定夹座之间。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垂直。
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手动操作的夹持致动件,所述夹持致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运动件与所述动夹座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动夹座移向所述定夹座,从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将所述病灶组织夹紧于所述动夹座和所述定夹座(3)之间。
所述第二处理包括:
在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钉合所述病灶组织。
所述动夹座上制有用于收纳并引导吻合钉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运动、以钉合所述病灶组织的出钉孔,所述第一前端部还包括与所述动夹座活动连接的推板,所述推板设于所述动夹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背离所述定夹座的一侧;
所述第二前端部包括用于推动所述推板以将所述吻合钉从所述出钉孔推出的推块;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手动操作的推钮,所述推钮与所述推块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推块推动所述推板。
所述第二处理还包括:在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四方向上切除所述病灶组织;
所述动夹座上制有用于收纳并引导切刀在所述第四方向上运动、以切除所述病灶组织的出刀孔,所述推块还用于推动所述推板以将所述切刀从所述出刀孔推出。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肛肠吻合器设计为活动连接的两大部分,并且这两大部分分别包括在使用时都需要插入患者体内以做相关处理的前端部。相当于将吻合器的头部化整为零,分成第一头部组件和第二头部组件。第一头部组件用于对病灶组织作在先的第一处理,而且在进行第一处理之后,恰好腾出了垂直于吻合器插入方向的体内空间,为提供后续第二处理(如钉合、切割)的第二头部组件腾出了足够的伸入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痔疮组织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肛肠吻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夹持组件处于夹紧状态,吻合钉和切刀分别处于待出钉和待出刀状态。
图3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X1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肛肠吻合器的推钮前移而将吻合钉和切刀推出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X2部放大图。
图7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第一部分在推钮后退至极限位置后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第二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第一部分在夹持组件处于未夹紧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X3部放大图。
图11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第一部分在夹持组件处于夹紧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X4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中钉刀推板被移除后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X5部放大图。
图15是图2中肛肠吻合器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采用平直切刀切割痔疮组织的演示图。
图19是图18中切割完成后痔疮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切刀切割较薄痔疮组织的演示图。
图21是图20中的切割动作完成后痔疮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切刀切割较厚痔疮组织的演示图。
图23是图22中的切割动作完成后痔疮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吻合器还未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吻合器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且未作第二处理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吻合器准备对病灶组织作第二处理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0-第一部分,2000-第二部分;
1001-第一前端部,2001-第二前端部;
100-痔疮组织,200-肛肠,300-人体;
101-痔疮组织切割段与未切割段的连接部分,102-痔疮组织切割段与未切割段的间切缝;
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d4-第四方向;
1-吻合钉,2-切刀,3-定夹座,4-动夹座,5-夹持致动件,6-第一壳体,7-钉刀推板,8-钉刀致动件,9-第二壳体,10-推块,11-第一连杆,12-第二连杆,13-第三连杆,14-传动带,15-推杆,16-滑销,17-保险插销,18-延伸杆,19-滚轴,20-滚轮;
4a-出钉孔,4b-出刀孔;
6a-把手,6b-卡槽,6c-推钮导移孔;
7a-推钉部,7b-推刀部;
9a-插孔,9b-卡棱,9c-导槽;
10a-斜槽,10b-斜面;
1501-前杆体,1502-后杆体,15a-推杆导移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一些技术手段可相互替换或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对象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对象。并且,“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本实用新型所说的“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如无特别说明,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前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且简化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若图中装置被翻转,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位在其他元件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基于”、“根据”,用于描述影响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该术语不排除影响确定的附加因素。即,确定可仅基于这些因素或至少部分地基于这些因素。例如短语“基于B来确定A”,这种情况下,B为影响A的确定的因素,此类短语不排除A的确定可能还基于C。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被配置为”,取决于上下文,通常可以与“具有…能力”或“被设计为”或“用于”或“能够”互换。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肛肠吻合器
图2和图3示出了一种肛肠吻合器,其用于切除患者肛肠内的痔疮组织。与一些传统的肛肠吻合器相同的是,该肛肠吻合器也具有在使用时部分或全部伸入患者肛肠内的头部。该头部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长度尺寸,或者说,该头部自吻合器本体沿着第一方向d1向前伸出。头部设置有:使用时在第二方向d2夹紧痔疮组织的夹持组件,在第三方向d3上运动以钉合痔疮组织的吻合钉1,在第四方向d4上运动以切除痔疮组织的切刀2。使用时,该吻合器的头部大致沿着前述第一方向d1伸入患者肛肠内,结合外部操作,通过头部设置的前述相关元件对痔疮组织做相关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方向d2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d1。
可以理解,当吻合器的头部伸入患处肛肠后,受吻合器头部的限定,患处肛肠的长度会顺着吻合器头部的长度方向也即前述第一方向d1布置。在多数情况下,会预先在肛肠内放置撑开待手术肛肠段的护套,护套的长度和患处肛肠的长度也顺着前述第一方向d1。那么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就大致垂直于肛肠长度。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已经说明:肛肠内的痔疮组织100通常是沿着患处肛肠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结构,痔疮组织100在第一方向d1的长度是其在第二方向d2的宽度的数倍。
使用时,当吻合器头部的插入深度到位后,调整头部夹持组件的角度使其对准肛肠内待切除的痔疮组织100,然后在痔疮组织100的宽度方向上夹紧痔疮组织100,为该痔疮组织之后的钉合和切除做好准备。之后,通过操作,使吻合钉1沿着第三方向d3运动以钉合被夹紧的痔疮组织100,切刀2沿着第四方向d4运动已将已被钉合的、且位于吻合钉外侧的痔疮组织100切除。
因为痔疮组织100的宽度尺寸小于长度尺寸,所以夹持组件在痔疮组织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d2)上夹紧痔疮组织100时,患者的痛苦度小于在长度方向(第一方向d1)上夹紧痔疮组织的传统方案,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夹紧小宽度的痔疮组织100更加容易操作。
如图4、图6、图10、图12同时参考图3、图5、图7、图9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夹持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定夹座3和动夹座4,动夹座4和定夹座3在第二方向d2上排布。夹持组件的夹持动作由手动操作的夹持致动件5驱动。夹持致动件5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前述动夹座4连接。使用时,手术人员手动致动前述夹持致动件5,夹持致动件5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动夹座4移向定夹座3,从而将待切除的痔疮组织100沿着上述第二方向d2夹紧固定在动夹座4和定夹座3之间。
为便于手术的实施以及相关零部件的安装,本实施例的肛肠吻合器还配置了带有手柄6a的第一壳体6。上述夹持致动件5具体是一个扳机,该扳机的第一端也即图3中的上端伸入第一壳体6内且与该第一壳体6枢转连接,该扳机的第二端即图3中的下端伸出第一壳体6外部以供手动操作。第一壳体6上固定连接有沿着第一方向d1向前伸出的延伸杆18,上述动夹座4一体固定在该延伸杆18的前端部。
再参照图3所示,上述第一传动组件主要由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第三连杆13和传动带14构成。其中:第一连杆11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并且该第一连杆11在图3中的左端与动夹座4固定。第二连杆12的第一端也即图3中的上端与第一连杆11枢转连接,第二端也即图3中的下端与第一壳体6枢轴连接。第三连杆13的第一端也即图3中的上端与第一连杆11枢轴连接,第二端也即图3中的下端与第一壳体6枢轴连接。传动带14连接扳机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当接扳机的第一端转动时,通过该传动带14带动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跟随转动。
使用时,扣动图9中的扳机,使扳机的第一端围绕其与第一外壳6的转接部逆时针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带14带动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杆11左移的同时又向下移动。固定在第一连杆11左端的动夹座4压向定夹座3,以将痔疮组织夹紧固定在动夹座4和定夹座3之间,如图11所示。
为防止在操作过程中传动带14打滑,可以在扳机的第一端和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分别设置齿轮体,对应地,将传动带14设置为与这两个齿轮体啮合连接的齿带结构。
为了在使用者松开扳机后动夹座4能够在图11中自动上移回位,本实施例还配置了连接在扳机第一端与第一壳体6之间的、图中未示出的回位扭簧。该回位扭簧对图3中扳机的第一端施加有顺时针方向的弹力。显然,前述回位扭簧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连接第二连杆12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6之间,或者连接在第三连杆13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6之间。
并且,我们还可以在第一传动组件上配置锁定元件,以使得动夹座4和定夹座3能够锁定在夹紧状态,从而解放使用者对扳机的抓持力。需要动夹座4回位时,将前述锁定元件解锁即可。锁定元件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各种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请再参照图4、图6、图10、图12和图14所示,动夹座4上设置有多个出钉孔4a和一个出刀孔4b。其中,出钉孔4a用于收纳吻合钉1并引导吻合钉1沿着第三方向d3运动,出刀孔4b用于收纳吻合钉1并引导切刀2沿着第四方向d4运动。可见,该动夹座4与传统吻合器中钉仓的构造和作用基本相同,既用于夹紧痔疮组织,又用于引导吻合钉1和切刀2的钉合方向和切割方向,因此也可以将该动夹座4称为钉仓。定夹座3类同于传统吻合器中的抵钉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实现上述功能出钉孔4a和出刀孔4b具有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将出钉孔4a设置为在第三方向d3上贯通动夹座4的孔,将出刀孔4b设置为在第四方向d4上贯通动夹座4的孔;再比如,仅将出钉孔4a的部分孔段设置为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仅将出刀孔4b的部分孔段设置为在第四方向d4上延伸。
痔疮组织100在第二方向d2上被夹紧收拢,故而处于夹紧状态的痔疮组织10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较小。如果吻合钉1沿着该痔疮组织100的夹紧方向将痔疮组织钉合,在钉合操作时对痔疮组织施加的钉合力小,不仅容易实施,而且被夹紧的痔疮组织的二次变形以及在钉合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度较小。由此,本实施将吻合钉1的钉合方向,也即上述第三方向d3,设置为与第二方向d2大致平行,即吻合钉1的钉合方向与夹持组件的夹持运动方向基本一致。
此外,为了简化该吻合器的结构设计,提升该吻合器的结构紧凑度,本实施例将切刀2的切割运动方向,也即上述第四方向d4,也设置为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d2。可见,第二方向d2、第三方向d3和第四方向d4基本同向,而且均大致垂直于吻合器头部的伸出方向——第一方向d1。
为了便于手术人员将吻合钉1和切刀2从动夹座4的出钉孔4a和出刀孔4b推出,本实施例还配置了钉刀推板7、钉刀致动件8、连接钉刀致动件8和钉刀推板7的第二传动组件。其中:
再参照图4和图6并结合图3和图5所示,钉刀推板7布置于动夹座4在第二方向d2上背离定夹座3的那一侧,钉刀推板7和定夹座3分别布置于动夹座4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相背侧。手动操作的钉刀致动件8通过第二传动组件与钉刀推板7可操作地连接。在使用时,手动致动该钉刀致动件8,钉刀致动件8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带动钉刀推板7朝向动夹座4移动,从而将吻合钉1和切刀2分别从出钉孔4a和出刀孔4b推出。可见,吻合钉1和切刀2的运动通过同一套组件驱动。
为保证切割手术的顺利实施,需要先钉合痔疮组织,再将钉合后的痔疮组织切除。所以吻合钉1的出钉动作要先于切刀2的出刀动作。由此,本实施例对钉刀推板7做了这样的设计:
再参照图4、图6、图10和图12所示,钉刀推板7包括推刀部7b和推钉部7a,其中推钉部7a自推刀部7b朝向动夹座4伸出而形成。推钉部7a可操作地伸入出钉孔中。如此,在钉刀推板7朝向动夹座4移动的过程中,推钉部7a先接触并推动吻合钉1,之后推刀部7b才接触并推动切刀2。推钉部7a设有多个,以分别推动多颗吻合钉1。
优选地,推钉部7a在推钉时和不推钉时,都始终伸入至出钉孔4a中,从而减小推钉操作使,推钉部7a无法顺利进入出钉孔推钉的可能,如图4和图10。
本实施例中,钉刀致动件8是一个能够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的推钮。上述第二传动组件主要由推块10和推杆15组成。其中:推块10布置于钉刀推板7在第二方向d2上背离动夹座4的那一侧,即推块10和动夹座4分别布置在钉刀推板7在第二方向d2上的两相背侧。上已述及,第三方向d3、第四方向4与第二方向d2大致平行,故推块10和动夹座4也分别布置在钉刀推板7在第三方向d3及第四方向d4上的两相背侧。并且,推块10上制有与第一方向d1交叉布置的斜槽10a,即斜槽10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d1交叉。
推杆15的长度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其后端与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固定连接,其前端枢转连接有活动穿设于斜槽10a中的滚轴19。当推钮沿着第一方向d1向前移动时,滚轴19沿着斜槽10a滚动、并抵压推块10移向钉刀推板7。滚轴19与斜槽10a为滚动配合而非滑动配合,摩擦力小,推块10的移动更加顺畅。
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减小在使用过程中滚轴19卡在斜槽10a中难以移动的可能性,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在滚轴19上同轴连接了直径大于滚轴的滚轮20。对应地,在推块10上设置了与前述滚轮20接触配合、且与斜槽10a平行布置的斜面10b。当推杆15在图4中向左移动时,在滚轴19还未或者少量地向下接触斜槽10a下槽壁时,滚轮20已经向下接触并挤压斜面10b,从而主要通过滚轮20向下推动推块10。即,推块10在图4中的下移,主要通过滚轮20对斜面10b的压力而非滚轴19对斜槽10a的压力来实现。这种情况下,相互配合的斜槽10a和滚轴19主要用于限定推杆15和推块10的连接,防止推块10从推杆15上脱离,这时滚轴19仅承担活动连接推杆和推块的作用,其可以由不具备“滚动”功能的“连接轴”替代。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在推块10上设置斜面10b而不设置斜槽10a,对应地,在推杆15的前端设置与斜面10b接触配合的滚轮20。
上述滚轴19和斜槽10a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壳体9上还设置有限定推块10只能沿着第二或第三或第四方向运动的导向结构,比如在图8中,第二壳体9上一体形成有与推块10接触配合的导槽9c,导槽9c的槽深在第二方向上延伸。
该吻合器还配置了与第一壳体6连接的第二壳体9。推杆15以能够沿着第一方向d1移动的方式与该第二壳体9活动连接,从而更好地限定推杆15的移动方向。具体地:推杆15制有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长条形的推杆导移孔10a,第二壳体9连接有活动穿设于前述推杆导移孔15a中的滑销16。
进一步地,上述滑销16一共配置有两个,以更好地限定推杆15与第二壳体9的配合角度。
为防止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在图2中非主观地向左移动,导致意外出钉和意外出刀,本实施例配置了下述的保险结构:
第二壳体9上制有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延伸的插孔9a。一保险插销17可抽离地插入该插孔9a和推杆15的上述推杆导移孔15a。当保险插销17处于前述装配状态时,其限定了推杆15前移的极限位置,从而在不需要出钉和出刀的情况下,防止吻合钉1或切刀2被推出。需要对痔疮组织进行钉合和切割时,者抽出前述保险插销17。
如果钉刀推板7完全独立地布置在动夹座4的侧部,那么在该吻合器的第二部分2000与第一部分1000分离后,钉刀推板7容易从动夹座4掉落而丢失。由此,本实施例将钉刀推板7与动夹座4活动连接。
可以理解,在上述夹持组件处于非夹紧状态时,在第二方向d2上动夹座4与定夹座3的间距越大,就越能够夹紧更大宽度的痔疮组织100,从而增加了该肛肠吻合器的手术范围。然而肛肠的径向尺寸有限,故动夹座4与定夹座3的间距不可能被毫无限制地加大。前已述及,推块10布置于钉刀推板7在第二方向d2上背离动夹座4的一侧,故推块10会占用夹持组件部位的在第二方向d2上空间,所以这不利于增大动夹座4与定夹座3的间距。由此,本实施例将上述第二壳体9与第一壳体6设置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元件,二者可分离地接合,以消除推块10对相关空间的占用,具体介绍如下:
在手术时,先将带有推块10的第二壳体9从第一壳体6上拆离,手术人员仅把持该吻合器如图4所示的“余下部分”,并将该其余部分的前端部(图4中的左端部)伸入患者的患处肛肠内。为方便描述,将前述“余下部分”称为该吻合器的第一部分1000,将带有推块10的第二壳体9称为该吻合器的第二部分2000。在前述步骤之前,还可预先在肛肠内放置撑开待手术肛肠段的护套,护套上带有缺口以让待切割的痔疮组织从该缺口伸入护套内,从而在提升手术安全性的同时便于对痔疮组织的夹紧、钉合和切割,此操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做详述。此时,因为第一部分的前端部不存在占用第二方向d2上空间(也是肛肠径向的空间)的推块10,所以动夹座4与定夹座3的间距可以设置的较大,从而能够夹紧固定更大宽度的痔疮组织100。然后,使待切割的痔疮组织100对准动夹座4与定夹座3的间距,扣动扳机使动夹座4和定夹座3在第二方向d2上也即痔疮组织的宽度方向上夹紧痔疮组织100。这时,动夹座4与定夹座3已经相互靠近一定距离,故而第一部分的前端在第二方向d2的尺寸得以缩减,从而为第二部分留下了足够的装配空间。即,此时夹持组件在夹紧状态下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夹持组件先前在非夹紧状态下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尺寸。之后,将第二壳体9与第一壳体6接合,装入该吻合器的第二部分,使推块10处于钉刀推板7在第二方向d2上背离动夹座4的那一侧,为推动钉刀推板7做好准备。
可见,该吻合器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前端伸入患者肛肠之后装入的。为保证在将第二部分装至第一部分的过程中,第二部分前端部的推块10等元件能够顺利地伸入肛肠中,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第二壳体9与第一壳体6具体采用了这样的可分离连接结构:
如图4和图5并参考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6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卡槽6b,第二壳体9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卡棱9b。装配时,第二壳体9上的卡棱9b在第一方向d1上向前推入第一壳体6上的卡槽6b中,从而实现第二壳体9与第一壳体6的接合。分离时,施力以使卡棱9b在第一方向d1上向后从卡槽6b退出。
如果推杆15以及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均连接在第二壳体9上,在使用时随第二壳体9一同被拆离和装入,会导致第二部分的零部件数量较多、体型较大。这不便于该肛肠吻合器的使用,而且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由此,本实施例将对该肛肠吻合器的结构做了进一步优化,如下:
第一壳体6上制有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的长条形的推钮导移孔6c,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滑动连接前述推钮导移孔6c。推杆15由可分离连接的前杆体1501和后杆体1502的构成,前杆体1501和后杆体1502在第一方向d1上排布且二者均沿第一方向d1延伸。推杆导移孔15a具体设置于前杆体1501上。如此,前杆体1501借助该推杆导移孔15a和上述滑销16与第二壳体9连接。后杆体1502与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固定,从而使得后杆体1502与第一壳体6相连。
可见,作为钉刀致动件8的推钮以及推杆15的后杆体1502属于该吻合器的上述第一部分。推杆15的前杆体1501属于该吻合器的上述第二部分。当第二壳体9从第一壳体6上拆离后,前杆体1501和推块10随着第二壳体9一同被拆离,而后杆体1502和推钮则留在第一壳体6上。
为了在第二部分被拆离后,后杆体1502能够完全收容于第一壳体6内,以对推杆15的后杆体进行保护。本实施例将推钮导移孔6c向后加长,使推钮向后移动至极限位置后,后杆体1502能够完全锁入第一壳体6内部。
为更好地适应痔疮切割手术,吻合器头部向人体的插入深度(包括第一部分前端部的插入深度和第二部分前端部的插入深度)一般不小于35mm。故上述推钮导移孔6c在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不应小于35mm,优选50-100mm。其用意在于保证:当推钮在图2中右移至极限位置,且第二部分的前杆体1501与第一部分的后杆体1502连接在一起后,第二部分的前端部与第一部分的前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距离不小于第一部分插入体内的深度。
该肛肠吻合器能够在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处装配状态时整体地从人体抽离。不过,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9能够在第一方向d1上向后推移(图3中向右)的方式从第一壳体6上取下,从而使得该肛肠吻合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分别先后从患者体内抽离,这扩展该肛肠吻合器的用法。
本实施例中,上述推杆15和延伸杆18均为细长的板状结构,二者的横截面为矩形。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上述前杆体1501和后杆体1502是以这种方式可分离连接的:前杆体1501的后端制有卡头1501a,后杆体1502的前端制有与卡头1501a适配的卡孔1502a,卡头1501a与卡孔1502a可分离地连接。
肛肠内的痔疮组织100通常为弯曲形状,而且有些痔疮组织100具有过长的长度。对于这种长度较大或/和形状弯曲的痔疮组织100,无法一次性切除,需要分成多段切除。在分段切除痔疮组织100时,若采用平直结构的切刀2,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感,而且增大了手术难度。如图18和图19所示,这主要是因为平直切刀难以将每个手术段完全切离,而且未能被完全切离的前段组织与组织本体之间存在较大的连接面积,这会严重干扰对下一手术段的切割。由此,本实施例对切刀2的结构做了优化设计,如下:
如图17并参考图14和图16所示,该切刀2在前述第二方向d2上望去,近似L型。具体的,切刀2包括:大致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刀段2a,自该第一刀段的前端弯折伸出的第二刀段2b。这里,“弯折伸出”中的“弯折”,可以解释为“呈一定夹角”。
如图20和图21所示,这种L型结构的具有特定角度段的切刀2因为在痔疮组织10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切割刃口——第二刀段2b,所以其能够将痔疮组织100的每一个手术段完全切离,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感,而且方便了手术的实施。如果痔疮组织100的厚度较大,该L型切刀2虽不能将小段组织完全切除,但是切割后的未脱离的组织与组织本体之间的连接面积很小,可轻易地将前一段组织拨开,方便了下一段组织的切割,如图22和图23所示。
为了在第二刀段2b长度尺寸有限的情况下,使其对痔疮组织100的切割厚度尽可能大,本实施例中,第二刀段2b的伸出方向(即自第一刀段前端弯折“伸出”的方向)不仅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d1,而且大致垂直于第四方向d4。
本实施例将切刀2设置为大致平行于第四方向d2的片状结构,以便在使用时能够更好地引导该切刀2沿着第四方向d4移动。
为便于切刀2的加工制作,更重要的是,为了降低手术过程中的误切风险,本实施例中第一刀段2a与第二刀段2b为圆弧过渡连接。
不难理解,在待切割痔疮组织所在肛肠的径向空间足够大的情况下,切刀2的第二刀段2b在伸出方向上的尺寸越大,单次的切割动作就越容易将痔疮组织完全切离。然而,肛肠的径向空间有限,第二刀段2b在伸出方向上的尺寸因此被限制。肛肠在其长度方向的空间大于径向空间,所以切刀2的第一刀段2a可以设置的相对较长,以便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单次切除尽可能长的痔疮组织。因此,本实施例将第二刀段2b在其伸出方向上的尺寸设置为小于第一刀段2a在第一方向d1上的尺寸。
可以理解,只要该肛肠吻合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在第一方向d1上相对活动且具有足够大的活动行程,就能够让该肛肠吻合器处理大宽度的痔疮组织100,并不要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必须能够相互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说的痔疮组织100的“长度”、“宽度”、“厚度”,可分别被解释为“痔疮组织在所处肛肠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痔疮组织在所处肛肠周向方向上的尺寸”、“痔疮组织在所处肛肠径向方向上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切刀2对痔疮组织100的切割方向采用大致垂直于上述第一方向d1的第三方向d3,并非必须以夹持组件在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上述第二方向d2为前提。只要已经做好准备(例如被夹紧和钉合)的待切除组织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一定的尺寸,那么采用上述这种L型的切刀2对其进行切除时,就能够取得接近于上述的有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对于手术操作空间十分有限的肛肠,将占用空间的用于推动钉刀推板的推块10设置为后装结构,以在吻合器本体将待切除组织夹紧固定从而腾出相应空间之后,再利用腾出的空间装入推块10以推动钉刀推板的方案,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结构的肛肠吻合器中。这种方案的应用,其并不以第二方向d2和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为前提。只要夹紧方向与吻合器头部的延伸方向交叉,便可应用前述方案,以处理在夹紧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的痔疮组织。
实施例二:吻合器
不难理解,对于实施其他外科手术的其他类型的吻合器,例如消化道吻合器、鼻腔吻合器,只要这种吻合器需要对病灶组织进行有先后顺序的多次处理,例如吻合器先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如实施例一中对病灶组件进行夹紧固定的处理),再对病灶组织作第二处理(如实施例一中对病灶组件进行钉合和切割的处理),且吻合器对病灶组织进行第一处理之前和之后,相关部件占用的体内空间发生了变化,就可以采用类似实施例一的构思来设计该吻合器的结构。比如将吻合器设计成图24、图25和图26所示的结构,图24-图26中吻合器与上述实施例一中吻合器的结构基本相同,故请读者结合上述实施例一的内容来理解下文描述:
图24中的吻合器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活动连接的第一部分1000和第二部分2000。第一部分1000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向前伸出的第一前端部1001,在使用时第一部分的第一前端部大致沿着第一方向d1伸入患者体内、以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第一前端部包括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第一运动件,该第一运动件通常是完成前述第一处理的关键元件,例如实施例一中介绍的动夹座4。而且第一位置相对于第二位置具有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上(例如实施例一中介绍的第二方向d2)的位移量。即,第一位置的第一运动件相对于第二位置的第一运动件,在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某个方向上存在位移量。第二部分2000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向前伸出、且在使用时需伸入患者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以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二处理的第二前端部。即,第二部分2000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向前伸出的第二前端部2001,在使用时第二前端部需伸入患者体内、并且还需要与前述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的第一相对位置——诸如图26所示的第二前端部与第一前端部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才能够对病灶组织作前述第二处理。也就是说,对病灶组织作第二处理时,第二部分2000的第二前端部2001不仅要伸入患者体内,而且需要抵达相对于第一前端部1001的某一位置(如图26)。当第一前端部1001不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一运动件处于阻挡第二前端部2001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前述第一相对位置的前述第一位置。解释:当第一前端部1001不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可参考实施例一的图9),第一运动件对应地处在前述第一位置,而且该第一位置的第一运动件会阻挡第二前端部2001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前述第一相对位置。之所以发生前述“阻挡”,通常因为,当第一运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运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与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由此阻挡第二前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第一相对位置。示例性的,当第一运动件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运动件后端面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与第二前端部前端面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相互重叠。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如无特别说明,所说的“前”、“后”,均针对第一方向d1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一图2中,沿着第一方向d1向左为“前”,沿着第一方向d1向右为“后”。由此,前述的“第一运动件后端面”,是指第一运动件在第一方向d1上的后端面,例如图2中动夹座4的右端面;前述的“第二前端部前端面”,是指第二前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面,例如图2中第二壳体9的左端面。当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一运动件因前述第一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第二前端部的阻挡的前述第二位置。解释:当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一运动件对应地处在前述第二位置,而且该第二位置的第一运动件因为产生了前述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位移量(而非第一方向d1的位移),而解除了上述的阻挡——第一前端部的对应部分与第二前端部的对应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不再重叠,从而使得第二前端部2001能够前移至上述第一相对位置,也即能够对病灶组织进行第二处理的位置,为对病灶组织作第二处理做好准备,如图25和图26。
如此,将吻合器的第一部分1000和第二部分2000先后伸入患者体内。具体的,待第一部分完成对病灶组织第一处理、并腾出与吻合器伸入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d2上的空间之后,再利用腾出的空间将第二部分伸入患者体内以进行后序的第二处理。非常适用于那些在垂直于吻合器伸入方向上的空间十分有限的人体组织进行外壳手术,比如消化道、鼻道等。当然,前述第二处理既可以由第二部分2000的第二前端部2001单独完成;也可以在第二前端部移动至与第一运动件在第一方向d1上至少部分重叠的位置时,第二前端部与第一前端部相互配合地共同完成,比如上述实施例一中的钉合和切割由推块、动夹座等共同配合完成。
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都是针对同一病灶组织的处理,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要求,当第二前端部2001与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前端部与第一运动件在第一方向d1上至少部分重叠,二者处理基本相同的位置。而第一运动件通常又是进行第一处理的关键部件,所以更具体的,当第二前端部2001与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前端部通常与第一运动件在第一方向d1上至少部分重叠,比如上述实施例一中推块10与动夹座4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在第一方向d1上至少部分重叠”,是指两者在第一方向d1上(而非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吻合器的第一部分还可以包含这样的第二运动件:第二运动件与前述第一运动件相连、以带动第一运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并且在使用时该第二运动件至少部分留在患者体外。即,第二运动件具有在使用时留在患者体外的体外部分,例如上述的第一连杆11就是这样的第二运动件。当第一前端部不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也即第一运动件处理第一位置时,第二运动件位于第三位置。当第一前端部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也即第一运动件处理第二位置时,第二运动件位于第四位置。第二运动件可操作地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第三位置相对于第四位置也具有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二位移量。用于操作第二运动件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的元件通常是手动元件,比如实施例一介绍的扳机。
当第一前端部1001不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二运动件的体外部分处于阻挡第二前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并将第二前端部阻挡在患者体外的所前述第三位置。即,当第一前端部1001不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二运动件处于前述第三位置,而且该第三位置的第二运动件的体外部分会阻挡第二前端部2001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因体外部分在患者体外,故而其一般将第二前端部2001阻挡在患者体外,如图24。类似地,之所以发生前述的“体外阻挡”,通常因为,当第二运动件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二运动件体外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与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由此阻挡第二前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体内特别是上述第一相对位置,如图24。当第一前端部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二运动件因前述第二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第二前端部“体外阻挡”的第四位置。解释:当第一前端部1001处于对病灶组织作第一处理的状态时,第二运动件对应地处在前述第四位置,而且该第四位置的第二运动件因为产生了前述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位移量,而解除了前述“体外阻挡”,使得第二前端部2001能够越过第二运动件前移至患者体内,进一步地地道上述第一相对位置,如图25和图26。
示例性的,第二运动件通常可与第一运动件固定(一体固定或者分体固定),且第二运动件自第一运动件处在第一方向d1上向后直线延伸,比如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连杆11。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大致平行”,可以解释为平行、接近平行、或者有一定预设角度;“大致垂直”,可以解释为垂直、接近垂直、或者有一定预设角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9)

1.一种吻合器,用于对患者体内的病灶组织作在先的第一处理和在后的第二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吻合器包括在第一方向(d1)上活动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向前伸出、且在使用时大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d1)伸入患者体内、以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第一前端部,所述第一前端部包括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第一运动件,所述第一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二位置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方向(d1)交叉的第二方向(d2)上的第一位移量;
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向前伸出、且在使用时需伸入患者体内并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以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二处理的第二前端部;
当所述第一前端部不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的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一运动件因所述第一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的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至少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端部与所述第一运动件相互配合地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二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运动件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由此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前移至所述第一相对位置;
当所述第一运动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运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投影不重叠,由此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后端面,所述第二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第二前端部所述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可操作地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运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运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第二运动件,所述第二运动件具有在使用时留在患者体外的体外部分,所述第三位置相对于所述第四位置具有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的第二位移量;
当所述第一前端部不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体外部分处于阻挡所述第二前端部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前移、并将所述第二前端部阻挡在患者体外的所述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一前端部处于对所述病灶组织作所述第一处理的状态时,所述第二运动件因所述第二位移量而处于解除对所述第二前端部的所述阻挡的所述第四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件与所述第一运动件固定,并且所述第二运动件自所述第一运动件处在所述第一方向(d1)上向后直线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端部包括定夹座(3)以及包含于所述第一运动件中的动夹座(4);
所述第一处理包括:
将所述病灶组织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夹紧于所述动夹座(4)与所述定夹座(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d2)与所述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手动操作的夹持致动件(5),所述夹持致动件(5)通过第二运动件与所述动夹座(4)传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动夹座(4)移向所述定夹座(3),从而在所述第二方向(d2)上将所述病灶组织夹紧于所述动夹座(4)和所述定夹座(3)之间。
CN202121223480.XU 2021-06-02 2021-06-02 吻合器 Active CN218870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23480.XU CN218870372U (zh) 2021-06-02 2021-06-02 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23480.XU CN218870372U (zh) 2021-06-02 2021-06-02 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0372U true CN218870372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23480.XU Active CN218870372U (zh) 2021-06-02 2021-06-02 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03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9397B (zh) 带有小直径内窥镜部的手术吻合器
EP1793742B1 (en)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EP2258280B1 (en) Articulating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EP1767157B1 (en) Surgical stapling instrument having end effector gripping surfaces
JP4091424B2 (ja) 多発射全層切除装置
EP1563791B1 (en) Surgical stapl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chanism
US7328829B2 (en) Palm size surgical stapler for single hand operation
EP1563792A1 (en) Surgical stapl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chanism
CA2576368A1 (e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rans-anal resection
AU2018382026B2 (en)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and medical stapler using the staple cartridge assembly
US20220330941A1 (en) Features to enhance staple height consistency in curved surgical stapler
CN113274082A (zh) 一种用于痔疮切除术的肛肠吻合器
CN107582125B (zh) 一种手术用切割器
CN218870372U (zh) 吻合器
EP1813197B1 (en) Surgical stapling apparatus with locking mechanism
CN218186862U (zh) 肛肠吻合器及其推钉和推刀机构
CN218186861U (zh) 肛肠吻合器
CN218870373U (zh) 分体式肛肠吻合器
CN113208679A (zh) 吻合器
WO2020206612A1 (en) Surgical stapling device with pivotable knife blade
CN113288291A (zh) 用于痔疮切除术的肛肠吻合器
CN211325282U (zh) 一种腔镜切割吻合器
CN110755122B (zh) 一种腔镜切割吻合器
CN113208680A (zh) 分体式肛肠吻合器
CN219147733U (zh) 用于痔疮切除术的肛肠吻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