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7442U -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67442U
CN218867442U CN202221537917.1U CN202221537917U CN218867442U CN 218867442 U CN218867442 U CN 218867442U CN 202221537917 U CN202221537917 U CN 202221537917U CN 218867442 U CN218867442 U CN 218867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body
limiting
lead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379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斌
黄钟晖
刘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ud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u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ud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ud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379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67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67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67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电极包括电极本体,电极本体能够导电,电极本体具有连接部,连接部用于与导线连接,电极本体还具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充电桩包括桩本体和前述的电极;机器人包括机身和前述的电极。导线通过连接部与电极本体连接,以使电极本体导电,限位部使导线相对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受到限制,从而削弱或降低导线与电极本体之间因拉扯等原因导致的连接可靠度下降等问题,避免因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机器人(如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通常配置充电桩进行充电,充电桩和机器人上均设有电极,通过电极之间的导通实现充电。
然而,电极上连接有导线,导线通过其上的导体与电极固定,以实现导线与电极之间的导通。若电极与导线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则很容易导致电极与导线之间出现拉扯,并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该电极能够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降低安全隐患。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能够导电;
所述电极本体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导线连接;
所述电极本体还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导线相对所述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
上述电极,导线通过连接部与电极本体连接,以使电极本体导电,限位部使导线相对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受到限制,从而削弱或降低导线与电极本体之间因拉扯等原因导致的连接可靠度下降等问题,避免因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槽,所述导线的一部分沿所述限位槽延伸,以使所述限位槽限制所述导线相对所述电极本体的转动幅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间隔设在所述电极本体上,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限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本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所述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二边沿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所述第二限位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设有导电片,所述连接部为设在所述电极本体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通过固定件将所述导电片固定到所述电极本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本体具有充电部,所述充电部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二侧凸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限位部配套设置并设有至少一套,至少一套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限位部布置在所述充电部的外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本体的外边沿还设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电极本体。
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桩本体和如上述任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
上述充电桩,采用能够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活动幅度的电极,从而降低因电极与导线之间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
还有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机身和如上述任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
上述机器人可以是配送机器人或清洁机器人,采用能够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活动幅度的电极,从而降低因电极与导线之间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以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电极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电极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电极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0、电极本体;110、连接部;120、限位部;121、第一限位臂;122、第二限位臂;123、限位槽;130、第一通孔;140、充电部;150、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4,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包括电极本体100,电极本体100能够导电。
如图1所示,电极本体100具有连接部110,连接部110用于与导线连接。
电极本体100可以设在充电桩上,此时,导线作为充电桩的电能引出线,以将电能引出到电极本体100上,并使电极本体100与待充电的器件(如配餐机器人或清洁机器人)进行接触并实现充电。
电极本体100也可以设在待充电的器件上(如配送机器人或清洁机器人),此时,导线作为将充入的电能引入待充电的储电器件的线,例如,导线用于将充入的电引入电池等器件。
如图1所示,电极本体100还具有限位部120,限位部120用于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的活动幅度。
导线通过连接部110与电极本体100连接,以使电极本体100导电,限位部120使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的活动幅度受到限制,从而削弱或降低导线与电极本体100之间因拉扯等原因导致的连接可靠度下降等问题,避免因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
可选地,电极本体100为金属件。电极本体100可以作为正极,也可以作为负极。
具体地,电极本体100可以是钣金件。钣金件可以设在充电桩或配送机器人或清洁机器人上,以进行充电。
例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极本体100大致为长条状的冲压钣金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3和图4,限位部120具有限位槽123,导线的一部分沿限位槽123延伸,以使限位槽123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 的转动幅度。
如图1和图3所示并结合图4可知,电极本体100大致呈长条状设置,限位槽123大致沿电极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使导线的一部分沿着限位槽 123的延伸方向进行延伸,当导线与电极本体100之间具有相对运动时,限位槽 123则起到了对导线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减少导线因振动造成相对电极本体 100运动受到的拉扯程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3和图4,限位部120包括第一限位臂121 和第二限位臂122,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间隔设在电极本体100上,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之间的空隙形成限位槽123。
如图4所示的视角下,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呈间隔设在电极本体100的上方,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之间形成限位槽123,限位槽123相当于限位通道,使导线的一部分延伸通道,从而起到对导线的限位作用,并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的转动幅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线包括线缆和导电片,导电片设在线缆的一端并与线缆内的导体部分连通,导电片通过连接部110与电极本体100连接并导通,导电片的一部分沿限位槽123延伸,限位槽123限制导电片相对电极本体100的转动幅度。
可选地,限位槽123的宽度与导电片的宽度相等或限位槽123的宽度略大于导电片的宽度。
例如,限位槽123的宽度比导电片的宽度大1mm-2mm,以尽可能的限制导电片相对电极本体100的转动幅度,确保导电片与电极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电极本体100设有第一通孔130,第一通孔130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第一边沿朝电极本体100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第一限位臂121,第二边沿朝电极本体100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第二限位臂122。
如图1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第一通孔130贯通电极本体100设置。结合图1并以图3所示的视角为例进行说明:图3中第一通孔130的上侧为第一边沿,第一边沿翻起并形成第一限位臂121,同理,第一通孔130的下侧为第二边沿,第二边沿翻起并形成第二限位臂122,且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均朝电极本体 100的同一侧翻起,以使翻起后形成的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之间的空间形成图4中所示的限位槽123。
如此设置,一方面,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直接取材于电极本体100,减少材料成本;另一方面,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的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降低工艺成本。
结合图4所示的视角可知,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均垂直于电极本体100的所在平面,以使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之间形成限位槽123。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连接部110为设在电极本体100上的第二通孔,固定件通过第二通孔将导线的导电片固定到电极本体100上。
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部110为贯通电极本体100开设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为圆孔,固定件可以是固定螺钉,导电片开设有与固定螺钉适配的第三通孔,固定螺钉通过第三通孔和第二通孔将导电片固定到电极本体100上。
由于导电片被固定螺钉固定在电极本体100上,若导电片在受到导线的线缆部分拉扯时,很容易带动固定螺钉转动,进而使得固定螺钉、导电片和电极本体100之间的连接不可靠,导致导电片相对电极本体100之间松动,若处于充电状态,则容易出现火花等安全隐患。通过限位槽123对导电片的限位,使得导电片相对电极本体100的转动幅度很小或几乎无法转动,则使得导电片与电极本体100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确保使用安全,降低安全隐患。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电极本体100具有充电部140,充电部140朝电极本体100的第二侧凸设。
如图2所示的视角下,限位部120的第一限位臂121和第二限位臂122均朝电极本体100的上侧延伸,充电部140朝电极本体100的下侧凸设,凸出的充电部140用于与待充电的器件进行抵触,而限位部120所限定的导线则位于远离充电部140的一侧,确保外部美观和使用安全。
充电部140用于通过抵触实现电极之间的导通,以进行充电。
图1和图2所示的视角下,充电部140朝电极本体100的下侧凸设,充电时,电极本体100下侧的充电部140与另一个电极的充电部140相互抵触,以实现导通和充电。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电极本体100大致呈条状设置,而充电部140 大致为电极本体100上凸出设置的条形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连接部110和限位部120配套设置并设有至少一套,至少一套连接部110和限位部120布置在充电部140的外周。
如图3所示的视角下,充电部140位于电极本体100的中部,充电部140 的一侧设有一个连接部110和限位部120,充电部140的另一侧也设有一个连接部110和限位部12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3,电极本体100的外边沿还设有至少一个固定部150,固定部150用于固定电极本体100。
如图3所示,固定部150为缺口槽,可以配合螺钉等将电极本体100固定到相应的器件上。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部150设有多个,多个固定部150环绕电极本体100的外边沿间隔设置。
例如,图3所示的视角下,电极本体100的上侧设有三个固定部150,电极本体100的下侧也设有三个固定部150。
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桩本体和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极,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
该充电桩采用能够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活动幅度的电极,从而降低因电极与导线之间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
例如,当充电桩在安装的过程中或维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拉扯或触动到导线,导致导线与电极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受到影响。而通过采用前述的电极,则避免了因连接可靠性下降导致的安全隐患。
可选地,桩本体上引出有导线,导线通过连接部110与电极本体100连接,以在充电时将充电桩的电能通过电极传输至待充电的器件。
可选地,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上下间隔布置在桩本体上。
可选地,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均与桩本体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使得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均可以相对桩本体进行回弹,以在与被充电器件抵触时能够可靠抵触,并在充电完毕后自动回弹。
还有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机身和如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电极,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
该机器人可以是配送机器人或清洁机器人,采用能够限制导线相对电极本体100活动幅度的电极,从而降低因电极与导线之间连接不可靠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
例如,在机器人行驶的过程中或维护、装配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导线与电极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受到影响。而采用前述的电极,则保证了电极本体100与导线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保证了使用安全,降低了安全隐患。
可选地,第二负极和第二正极上下间隔布置在机身上,第二负极和第二正极均与机身上的电源电性连接,以在充电后将电能储存到电源内。充电时,第二负极与充电桩的第一正极抵触配合,第二正极与充电桩的第一负极抵触配合,以形成一个充电回路。
可选地,第二负极和第二正极均与机身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使的第二负极和第二正极均可以相对机身进行回弹,以在与充电桩抵触时能够可靠抵触,而在充电完毕后能够自动回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本体,所述电极本体能够导电;
所述电极本体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导线连接;
所述电极本体还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导线相对所述电极本体的活动幅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具有限位槽,所述导线的一部分沿所述限位槽延伸,以使所述限位槽限制所述导线相对所述电极本体的转动幅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臂和第二限位臂,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间隔设在所述电极本体上,所述第一限位臂和所述第二限位臂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限位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具有相对的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所述第一边沿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所述第一限位臂,所述第二边沿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一侧翻起并形成所述第二限位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设有导电片,所述连接部为设在所述电极本体上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用于通过固定件将所述导电片固定到所述电极本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具有充电部,所述充电部朝所述电极本体的第二侧凸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限位部配套设置并设有至少一套,至少一套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限位部布置在所述充电部的外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本体的外边沿还设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电极本体。
9.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本体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
10.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所述电极设有两个并分别为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
CN202221537917.1U 2022-06-17 2022-06-17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Active CN218867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7917.1U CN218867442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37917.1U CN218867442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67442U true CN218867442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49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37917.1U Active CN218867442U (zh) 2022-06-17 2022-06-17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67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47852B1 (ko) 부정확한 배터리 극성에 대한 보호
CN10290386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EP0961356A2 (en) Battery holder
CN107585050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自动上电机构
KR101298881B1 (ko) 전극 단자와 전지 용기가 피착체를 개재하여 접속된 전지 모듈
CN218867442U (zh) 电极、充电桩及机器人
CN104285316A (zh) 配线模块
US20110262790A1 (en) Coin battery holder with improved terminal
CN209329223U (zh) 电极触点结构及机器人充电桩
CN202662950U (zh) 旋转式插头及具有旋转式插头的电源供应装置
CN211789131U (zh) 一种用于电能表的电池盒
CN205542954U (zh) 一种车辆启动电源
JP4097481B2 (ja) 充電器
JP2018045960A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215826653U (zh) 搭铁线束固定装置和车辆
CN206820154U (zh) 车载充电器及其外壳
CN206451926U (zh) 电连接器
CN219203323U (zh) 电池座
CN215837112U (zh) 用于电子烟的烟杆组件和具有其的电子烟
CN217215208U (zh) 蓝牙耳机充电插座
CN216389645U (zh) 一种电池弹簧
CN218677662U (zh) 一种插套及其插座
CN211460625U (zh) 新型电动牙刷结构
CN220290868U (zh) 一种单体电池
CN217387269U (zh) 充电结构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