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52992U -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52992U
CN218852992U CN202320208718.4U CN202320208718U CN218852992U CN 218852992 U CN218852992 U CN 218852992U CN 202320208718 U CN202320208718 U CN 202320208718U CN 218852992 U CN218852992 U CN 218852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air bag
region
gasbag
auxiliar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87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惠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2087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52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52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52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和第七区域,第二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七区域内设置有低容量气囊,第一区域、第三区域、第五区域和第六区域内设置有高容量气囊,还包括充气系统,充气系统与高容量气囊连通,高容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大于低容量气囊的高度,高容量气囊放气后的高度等于低容量气囊的高度。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设计,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组成双层气囊设计,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配合组成一体化床垫,适用于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也可当作普通床垫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重症患者在充分镇静状态下,目前临床常采用的标准、舒适的俯卧位姿势是:颈微前倾、额部垫枕支撑、侧头、肩部及胸部整体抬高、屈髋、屈膝、足趾悬空、双上肢一上一下于体侧(也有均在上方或下方的情形),类似于自由泳的泳姿。重点是俯卧位的支撑部位在于侧面部(颧骨以上),肩胸部,左右髋部以及膝部。绝对避免腹部受压(腹部必须要处于悬空状态)而挤压膈肌上抬,进而影响肺部呼吸。俯卧位通常需要2小时定时左右侧身。
目前,针对俯卧位通气体位辅助,绝大多数国内外ICU对此的应对策略大多采用加强监测及护理强度,局部使用简易缓冲器具(棉垫,枕头填塞),借助翻身床,或采用手术中应用的床垫等。近年来设计的一些俯卧位的床垫,仍存在明显缺陷,仅仅解决部分躯体部位的直接压迫,并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决患者在俯卧位通气期间的上述诸多并发症。此类俯卧位床垫仍只起到普通支撑(主要设计在于避开会阴部,乳房等部位的压迫)的作用。存在的缺点在于:(1)最主要是仍未解决患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导致的压疮问题;(2)在重症患者长达10多小时的俯卧位期间,仍需要定时(约2小时,具体根据病情)左侧位俯卧和右侧位俯卧交替,但此类俯卧位设计仍未能解决俯卧位定时翻身的大量护理工作量问题;(3)操作繁琐,需要大量的调整不利于临床操作,尤其是不利于重症患者操作,或者抢救时需要随时紧急恢复仰卧位等操作;(4)装置患者身体各部位均存在各种管路,俯卧位时对于管路的压迫,打折,脱位导致危机生命的潜在风险并未有解决方案;(5)重症患者体型,体重各异,但此类装置缺乏对压力等指标的监测,无法达到重症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解决患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导致的压疮,俯卧位翻身护理工作量大,俯卧位时对于管路的压迫、打折、脱位导致危机生命的潜在风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和第七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依次布置,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远离所述第三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七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内设置有低容量气囊,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内设置有高容量气囊,还包括充气系统,所述充气系统与所述高容量气囊连通,所述高容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大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所述高容量气囊放气后的高度等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头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第三区域内设置有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和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二区域内形成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内设置有髋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和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四区域内形成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两个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七区域内形成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与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并列布置的左右两部分,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和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和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
再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均选用高容量气囊;所述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和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处选用低容量气囊。
再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系统包括气泵、与气泵相连的控制阀、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表、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并列布置在所述气泵的工作端,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单独充气,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的左侧部分、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连接,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的右侧部分、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与所述第二充气管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兼具有床垫和俯卧位通气辅助装置一体化的医疗装置,具有一下优点:
(1)装置符合人体力学的设计:可提高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的舒适度并具有良好支撑力;
(2)普通床垫和俯卧位辅助装置一体化的设计: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组成双层气囊设计,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配合组成一体化床垫,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普通床垫表面增加气囊的设计,结构更加合理、紧凑,使用方便,俯卧辅助装置的关键作用部件无需装配、拆卸及存储,极大方便ICU应用,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在满足随时调整患者俯卧侧身需求的同时,无需搬动患者,避免患者在任何搬动中导致的身体上各种抢救管道脱落的风险;此外,一体化的设计符合目前ICU床单位设备消毒和院感管控的要求;
(3)实现对支撑点皮肤的多模式压力动态调节:通过气泵控制本实用新型的双侧独立气囊的充放气,可以根据时间需求,动态调节患者双侧支撑位点的压力;这种调节形成的接触面的动态摩擦力比静态摩擦力可以显著降低对支撑点皮肤的剪切力,从而降低压疮风险;同时,装置左右两侧气囊压力的交替充放气,可以调整左右侧气囊的高低,实现患者俯卧位的定时侧身,极大降低护理工作量。
(4)双层气囊设计形成的动态分隔管道设计:设置管路通道并实现肢体和管路分隔,确保重症患者管路输液,引流以及治疗的平稳实施,减少脱管风险,提高安全保障。此外,患者床单位分泌物污染可以在最大程度避免患者搬动的情况下更换和清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未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充气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充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放气状态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气囊充气状态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头部支撑辅助气囊;2、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3、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5、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6、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8、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9、气泵;10、控制阀;11、压力表;12、第一充气管路;13、第二充气管路;14、第一区域;15、第二区域;16、第三区域;17、第四区域;18、第五区域;19、第六区域1;20、第七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区域14、第二区域15、第三区域16、第四区域17、第五区域18、第六区域19和第七区域20,所述第一区域14、所述第二区域15、所述第三区域16和所述第四区域17依次布置,所述第五区域18、所述第六区域19和所述第七区域20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17远离所述第三区域16的一侧,且所述第七区域20设置在所述第五区域18和所述第六区域19之间,所述第二区域15、所述第四区域17和所述第七区域20内设置有低容量气囊,所述第一区域14、所述第三区域16、所述第五区域18和所述第六区域19内设置有高容量气囊,还包括充气系统,所述充气系统与所述高容量气囊连通,所述高容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大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所述高容量气囊放气后的高度等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本实用新型将装置本体根据人体结构进行分区,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组成双层气囊设计,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配合组成一体化床垫,高容量气囊充气后可凸起,形成患者的主要支撑位点,与低容量气囊之间的间隔形成管路通道,可以适用于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高容量气囊放气后与低容量气囊的高度相同,可以当作普通床垫使用。
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区域14内设置有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所述第三区域16内设置有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和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二区域15内形成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2,所述第五区域18和所述第六区域19内设置有髋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和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四区域17内形成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5,两个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七区域20内形成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8,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5与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8连通。
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包括并列布置的左右两部分,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3和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6和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
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3、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6、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均选用高容量气囊;所述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2、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5和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8处选用低容量气囊。
经过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2的患者头颈部管路主要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颈内血管通路(如中心静脉置管、血液净化置管以及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相应置管)、经鼻肠营养管以及头颈部各类引流管,该通路可实现俯卧位下常规的口腔,气道引流操作;经过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5的患者胸腹部管路主要包括下胸部胸腔闭式引流管、心包引流管、皮下引流管、胆道引流管、造瘘引流以及腹腔引流管等;经过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8的管路包括下肢血管置管(股动脉或股静脉留置血液净化管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相应留置管、尿管、肛门护理护理器)。
如图3所示,所述充气系统包括气泵9、与气泵9相连的控制阀10、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表11、第一充气管路12和第二充气管路13,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2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13并列布置在所述气泵9的工作端,所述控制阀10控制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2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13单独充气,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的左侧部分、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3、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6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2连接,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的右侧部分、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与所述第二充气管路13连接;具体的,压力表11与控制阀10连接,压力表11能够显示控制阀10控制下的具体压力;使用时,当打开控制阀10给第一充气管路12充气时,压力表11能够显示第一充气管路12中的具体压力值,同理,当打开控制阀10给第二充气管路13充气时,压力表11能够显示第二充气管路13中的具体压力值,通过压力表11显示压力值,便于使用者合理控制压力值,左右侧气囊通过压力调整呈现不同高度,可实现患者的定期侧身俯卧位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包括并列布置的左右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均包括两个气囊,左侧部分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12连接,右侧部分与所述第二充气管路13连接;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3、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均包括三个气囊,三个气囊并列连接在第一充气管路12上;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6、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均包括八个气囊,八个气囊并列连接在第二充气管路13上。
患者需要向右侧侧身时,启动气泵9,控制阀10将第一充气管路12导通,向第一充气管路12内充气,气体进入左侧的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3、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6,气囊膨胀,形成凸起对患者的左侧身体进行支撑,使患者向右侧侧身。
患者向左侧侧身时,启动气泵9,控制阀10将第二充气管路13导通,向第二充气管路13内充气,气体进入右侧的头部支撑辅助气囊1、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4、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7,气囊膨胀,形成凸起对患者的右侧身体进行支撑,使患者向左侧侧身。
本实用新型为一体化设计,在未充气还可当普通床垫应用,通过两侧独立的气囊设计,当充气后,相应部位的气囊膨胀,形成凸起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撑点;同时与未凸起的装置部位形成的凹型处,作为患者避免受压的部位以及供患者各种引流管路走行的空间。装置左右侧气囊在气泵控制下可进行按时间需求切换的充放气流,形成对支撑点的动态摩擦力可降低皮肤接触面的剪切力而降低压疮风险;同时左右侧气囊通过压力调整呈现不同高度,可实现患者的定期(约2小时)侧身俯卧位要求。各部位气囊内压力可进行监测及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①采用压力控制实现俯卧位的体位支撑点要求:采用兼具有床垫和俯卧位通气辅助装置一体化设计,在未充气还可当普通床垫应用;通过两侧独立的气囊设计,当充气后,相应部位的气囊膨胀,形成凸起作为患者的主要支撑点。
②对不同体型及体重的自适应支撑气囊:设计和制造多支撑位模型,模拟不同身高范围患者的支撑测试及分析,确定支撑位调节区域;装置采用双层气囊的结构,高容量气囊和低容量气囊配合组成一体化床垫,不仅能用于基础床垫的支持需求,而且高容量充气气囊满足对不同体型患者的适应性;充气后的气囊形成患者身体上的各种管道的走形空间,以及形成面部、腹部悬空等俯卧位需求;通过对左右两侧气囊气压的调整,使患者实现侧身俯卧位,从而免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侧身操作。
③支撑点的按时间切换的多模态压力调节:通过对气囊进行交替充放气调压试验测试参数值,实现压力的周期性重新分配,这种动态的摩擦力可更好地降低皮肤接触点地剪切力,尽可能长时间地将身体压力保持在阈值以下,与体表血管压力相似,减轻支撑位的压力性损伤。
④气囊充气后形成的管路通道实现了肢体与管路的隔离:针对呼吸机、ECMO、引流管等预制管路通道,避免患者压迫管路;实现肢体与管路的隔离,降低自拔管,脱管风险;模拟确定常用管路位置,利用分路控制系统调节对应支撑气囊压力,避免压迫管路引起医疗风险。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第四区域、第五区域、第六区域和第七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依次布置,所述第五区域、所述第六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远离所述第三区域的一侧,且所述第七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和所述第七区域内设置有低容量气囊,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内设置有高容量气囊,还包括充气系统,所述充气系统与所述高容量气囊连通,所述高容量气囊充气后的高度大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所述高容量气囊放气后的高度等于所述低容量气囊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内设置有头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第三区域内设置有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和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二区域内形成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内设置有髋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和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四区域内形成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两个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充气后在所述第七区域内形成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与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并列布置的左右两部分,所述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和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包括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和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均选用高容量气囊;所述颈部医疗管路走形通道、所述腹部以及会阴部防压迫缺口和所述患者下肢以及管路通道处选用低容量气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系统包括气泵、与气泵相连的控制阀、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表、第一充气管路和第二充气管路,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并列布置在所述气泵的工作端,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充气管路和所述第二充气管路单独充气,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的左侧部分、所述左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左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与所述第一充气管路连接,所述头部支撑辅助气囊的右侧部分、所述右侧肩胸部位支撑辅助气囊、所述右侧髋部支撑辅助气囊与所述第二充气管路连接。
CN202320208718.4U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Active CN218852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8718.4U CN218852992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8718.4U CN218852992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52992U true CN218852992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4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8718.4U Active CN218852992U (zh) 2023-02-14 2023-02-14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529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694961Y (zh) 充气式胸腹垫
CN103735384B (zh) 一种俯卧位手术体位垫
US20230226293A1 (en) Lung airway clearance
CN214858525U (zh)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防压疮护理床垫
CN218852992U (zh)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CN211300812U (zh) 一种防褥疮气垫
CN207220962U (zh) 一种重症监护室多功能双层康复床垫
CN206700339U (zh) 人工气道患者俯卧位通气固定器
CN116327513A (zh)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装置
CN214285556U (zh) 俯卧位通气防压疮床垫装置
CN212940283U (zh) 俯卧位通气枕
CN209950924U (zh) 一种医用枕头
CN203736466U (zh) 一种俯卧位手术体位垫
CN219847191U (zh) 俯卧垫
CN207722010U (zh) 一种可调节的俯卧位通气胸腹部气垫
CN221013735U (zh)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位呼吸治疗辅助器械
CN216933817U (zh) 一种重症患者使用的枕头
JP4131522B2 (ja) 患者サポート
CN215459039U (zh) 一种用于开放气道的装置
CN219595050U (zh) 俯卧排痰水疗床垫及水疗床
CN219332291U (zh) 一种俯卧位通气用的支撑装置
CN218129053U (zh) 一种俯卧位患者护理套装枕
CN219941072U (zh) 改善肺部通气的俯卧枕
CN214343102U (zh) 一种在俯卧位通气治疗中的防护套件
CN215309347U (zh) 一种心内科救护用呼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