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8518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8518U
CN218848518U CN202222459497.6U CN202222459497U CN218848518U CN 218848518 U CN218848518 U CN 218848518U CN 202222459497 U CN202222459497 U CN 202222459497U CN 218848518 U CN218848518 U CN 218848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backlight module
layer
backlight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594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鑫
牛恩民
房德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594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8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8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8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的反射层包括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第二反射部连接于第一反射部,相邻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的中心与第一反射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3至1/2。相比于现有设计,第一反射部的面积变大,使得发光单元的反射至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增加,从而提升显示面板边缘的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效果要求的提升,大尺寸显示器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大尺寸显示装置对亮度要求较高,且普通侧入式背光导光板加工尺寸受限,大尺寸显示装置一般采用直下式背光设计。
为了增强反射效果,会将部分反射层倾斜搭接于背板的侧板,但目前倾斜部分的面积较大,使得反射至显示至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较少,使得显示面板容易出现四角发暗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板和反射层,背光灯板包括基板和设于基板一侧的发光单元阵列,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反射层设于背光灯板的出光侧,反射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第一反射部平行于背光灯板,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形成大于90且小于180度的夹角;相邻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反射部的边缘与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3至1/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形成大于120且小于135度的夹角。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时,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2。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板,背光灯板设于底板上,第一反射部贴合于基板上,第一反射部设有露出各发光单元的开口,第二反射部搭接于侧板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板与背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扩散板设于背光灯板远离底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量子点膜层,量子点膜层设于扩散板远离底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增亮膜层,增亮膜层设于量子点膜层远离底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中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侧板配合,第二支撑部平行于底板,且位于增亮膜层远离底板的一侧,第二支撑部远离背光灯板的一侧用于设置显示面板。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一个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公开的背光模组的反射层包括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第二反射部连接于第一反射部,相邻两个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的中心与第一反射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3至1/2。对第一反射部的面积占比进行增大,对第二反射部的面积的占比进行减小,使得发光单元的反射至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增加,从而提升显示面板边缘的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发光单元与第一反射部的位置关系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不同区域的亮度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发光单元与第一反射部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不同区域的亮度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组,11、背板,111、底板,112、侧板;12、中框,121、第一支撑部,122、第二支撑部;13、背光灯板,131、基板,132、发光单元;14、反射层,141、第一反射部,142、第二反射部,15、扩散板,16、量子点膜层,17、增亮膜层,2、显示面板,22、驱动背板,211、衬底基板,212、有源层,213、栅极绝缘层,214、栅极层,215、层间电介质层,216、源漏金属层,217、平坦化层,218、缓冲层;23、像素层,221、公共电极,222、保护层,223、像素电极,224、液晶层,231、子滤光单元,232、黑矩阵,233、封装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直下式背光设计中,光线到显示面板需要一定的距离进行光学混合,因此显示装置的厚度较大,为了设计效果的美观且视觉看起来较薄,将背板11的侧板112相对于底板111倾斜设置,而背光灯板13的基板131设置于底板111上,发光单元132设于基板131上,这就导致发光单元132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光线无法照射至角落,显示面板容易出现四角发暗的情况,使得显示画面的均匀性不太理想。
下面具体进行说明。反射层14包括第一反射部141和第二反射部142,第一反射部141水平设置,第二反射部142倾斜设置,第一反射部141的边缘与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1,小于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d,L1小于1/6倍的d,第二反射部142与第一反射部141之间形成大于135度且小于150度的夹角θ1。
该结构的反射层14中,第一反射部141的面积较小,反射到显示面板角落的光线较少,第二反射部142与第一反射部141之间的夹角较小,照射至第二反射部142的光线较少,发生反射的总次数较少。综上,总反射次数较少以及反射到显示面板角落的光线较少,使得显示面板的四角发暗。图3为测试的显示面板的四角及显示面板的中心的亮度数据,其中A点的亮度为185nit,B点的亮度为166nit,C点的亮度为177nit,D点的亮度为169nit,O点的亮度为424nit。
基于此,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4至图6所示,该背光模组1包括背光灯板13和反射层14,背光灯板13包括基板131和设于基板131一侧的发光单元132阵列,发光单元132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32;反射层14设于背光灯板13的出光侧,反射层1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部141和第二反射部142,第一反射部141平行于背光灯板13,第二反射部142与第一反射部141之间形成大于90且小于180度的夹角;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一反射部141的边缘与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3至1/2。
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3至1/2。对第一反射部141的面积占比进行增大,对第二反射部142的面积的占比进行减小,使得发光单元132的反射至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增加,从而提升显示面板边缘的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1和中框12,背板11包括底板111以及连接于底板111边缘的侧板112,侧板112与背板11之间形成大于90度的夹角,即侧板112相对于背板11向外倾斜。中框12包括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第一支撑部121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支撑部122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1的内侧,第二支撑部122平行于底板111。第一支撑部121与侧板112配合,第二支撑部122与底板11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第二支撑部122远离背光灯板13的一侧用于设置显示面板。
背光灯板13设于底板111上,背光灯板13包括基板131和设于基板131一侧的发光单元132阵列,发光单元132阵列设于基板131远离底板111的一侧。发光单元132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132,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32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发光单元132发出的光线可以照射至显示面板上,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源。作为一种可实现方式,发光单元132可以采用LED灯珠,发光单元132可以通过粘接部粘接于基板131上。
为了增强背光模组1的亮度,防止光线入射至基板131表面时发生光线漫反射,使得光线发生较大的损耗,因此设置反射层14对未照射至显示面板的光线进行反射,该部分光线经反射后照射至显示面板上,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
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层1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部141和第二反射部142,第一反射部141贴合于基板131远离底板111的一面,第一反射部141设有露出各发光单元132的开口,第二反射部142搭接于侧板112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发光单元132阵列设于基板131靠近底板111的一侧,反射层14设于发光单元132阵列与背光灯板13之间,在背光灯板13与反射层14之间设置封装层,封装层在基板13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发光单元132阵列在基板131上的正投影。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基板131为透光基板。
底板111与第一支撑部121之间除了背光灯板13和反射层14以外,还可以设有扩散板15。扩散板15设于背光灯板13远离底板111的一侧,通过扩散板15对背光灯板13射出的光线进行扩散,使得背光光线更加均匀。
扩散板15远离底板111的一侧还可以设有量子点膜层16,通常背光灯板13发出的光一般为蓝光,在背光模组发出的蓝光到达量子点膜层16后,该蓝光会激发量子点膜层16中的红色量子点向多个方向(包括量子点膜层16远离和靠近背光模组的方向)发出红光,以及激发该量子点膜层16中的绿色量子点向该多个方向发出绿光,使得通过量子点膜层16后蓝光可以转变为白光。
量子点膜层16远离底板111的一侧还可以设有增亮膜层17,增亮膜层17(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又称为棱镜片或聚光片,在背光模块中能够提高整个背光系统发光效率的薄膜或薄片。利用增亮膜特殊的棱镜结构,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亮度。一般来说,增亮膜可以分类为一般微棱镜增亮膜、多功能增亮膜、微透镜增亮膜和反射型偏光增亮膜。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可以仅包括扩散板15,也可以是扩散板15与量子点膜层16进行组合,还可以是扩散板15与增亮膜层17进行组合,当然背光模组也可以同时包括扩散板15、量子点膜层16和增亮膜层17。不同组合所达到的效果可以将扩散板15、量子点膜层16和增亮膜层17各自的功能进行复合叠加,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5和图6所示,为了改善反射层14的反射效果,对第一反射部141的面积和第二反射部142的面积在反射层14总面积的占比进行调整。以发光单元132为参考基准,定义相邻两个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第一反射部141的边缘与位于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1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二距离L2可以为第一距离d的1/3至1/2。对第一反射部141的面积占比进行增大,对第二反射部142的面积的占比进行减小,使得发光单元132的反射至显示面板边缘的光线增加,从而提升显示面板边缘的亮度,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为了进一步改善反射层14的反射效果,减小第二反射部142与第一反射部141之间的夹角,使得照射至第二反射部142上的光线增加,具体可以在第二反射部142与第一反射部141之间形成大于120且小于135度的夹角θ2。这样将原本直接照射至扩散板15上的光线,经第二反射部142反射后再入射至扩散板15,使得光线的总反射次数增加,可以提升背光的均匀性。
可见,增大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d的比值,以及减小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的夹角,均可以改善反射层的反射效果,提高背光大均匀性。当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时,第二距离为第一距离的1/2时,反射层的反射效果最好,即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之间的夹角最小,第二距离L2与第一距离d的比值最大时,反射层的反射效果最好。
图7为测试的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四角及显示面板的中心的亮度数据,其中A点的亮度为222nit,B点的亮度为216nit,C点的亮度为202nit,D点的亮度为202nit,O点的亮度为202nit。
可以发现,改善前后显示面板中心O点的亮度一致,显示面板的四角亮度与中心亮度的比值有所提升。A点的亮度与中心亮度的比值由43.6%变为54.7%,B点的亮度与中心亮度的比值由39.2%变为53.3%,C点的亮度与中心亮度的比值由41.7%变为47.6%,D点的亮度与中心亮度的比值由39.9%变为47.6%,因此显示面板的亮度均一性得到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案的应用并不局限于背光模组,也可以应用至其他照明装置上,例如LED灯具,此处的LED灯具可以是汽车的尾灯,以提高尾灯的照明效果,辅助提高行车过程中的安全性。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公开又一个方面的背光模组。该显示装置同样可参考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驱动背板21,驱动背板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衬底基板211和驱动电路层,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有驱动电路层,像素层22设于驱动电路层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衬底基板211与驱动电路层之间设有缓冲层218。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1可以为无机材料的衬底基板211,也可以为有机材料的衬底基板211。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1的材料可以为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玻璃材料,或者可以为不锈钢、铝、镍等金属材料。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1的材料可以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乙烯基苯酚(Polyvinyl phenol,PVP)、聚醚砜(Polyether sulfone,PES)、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缩醛、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或其组合。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1也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例如衬底基板211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衬底基板211还可以为多层材料的复合,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膜层(Bottom Film)、压敏胶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
驱动电路层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区。任意一个驱动电路区可以包括晶体管和存储电容。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可以选自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或者双栅型薄膜晶体管。
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材料可以为非晶硅半导体材料、低温多晶硅半导体材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或者其他类型的半导体材料;薄膜晶体管可以为N型薄膜晶体管或者P型薄膜晶体管。
晶体管可以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和控制端,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一个可以为晶体管的源极且另一个可以为晶体管的漏极,控制端可以为晶体管的栅极。可以理解的是,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为两个相对且可以相互转换的概念;当晶体管的工作状态改变时,例如电流方向改变时,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可以互换。
在本公开中,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依次层叠于衬底基板211的晶体管层、层间电介质层215和源漏金属层216。其中,晶体管层中设置有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栅极,源漏金属层216与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电连接。可选地,晶体管层可以包括层叠于衬底基板211和层间电介质层215之间的有源层212、栅极绝缘层213、栅极层214。其中,各个膜层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薄膜晶体管的膜层结构确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有源层212可以用于形成晶体管的有源层,半导体的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和位于沟道区两侧的源极、漏极;其中,沟道区可以保持半导体特性,源极和漏极的半导体材料被局部或者全部导体化。栅极层214可以用于形成扫描走线等栅极层走线,也可以用于形成晶体管的栅极,还可以用于形成存储电容的部分或者全部电极板。源漏金属层216可以用于形成数据走线、电源走线等源漏金属层走线。
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层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有源层212、栅极绝缘层213、栅极层214、层间电介质层215和源漏金属层216。
驱动电路层还可以包括平坦化层217,根据不同情况,平坦化层217可以设为一层或者多层。平坦化层217可以设于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且平坦化层217远离衬底基板211的表面为平面。平坦化层217间隔设有露出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的多个第一过孔。
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层,像素层22可以设于平坦化层217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像素层22包括公共电极221,公共电极221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过孔在衬底基板211上的正投影内。
公共电极221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有保护层222,保护层222覆盖公共电极221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保护层222自公共电极221设有第二过孔的部位及平坦化层217设有第一过孔的部位,延伸至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保护层222靠近衬底基板211的一端部分覆盖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形成露出部分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的开口。保护层222远离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有多个像素电极223,像素电极223设于开口内且与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连接。
在像素电极223远离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的一侧设有液晶层224,液晶层224覆盖保护层222和驱动晶体管的源漏金属层216。因像素电极223和公共电极221之间设有保护层222,像素电极223和公共电极221都具有驱动面,所以可认为液晶层224位于像素电极223和公共电极221之间。通过驱动电路的信号和电压改变,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达到控制每个像素点偏振光出射与否而达到显示目的,从而实现显示相应的图像。
液晶层224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彩膜基板23,彩膜层23包括封装基板233,封装基板233靠近衬底基板211的一侧设有黑矩阵231,黑矩阵231上界定出开口区域,每个开口区域内设有一个子滤光单元232,多个子滤光单元232可以组成多个滤光单元,通常一个滤光单元可以包括红色子滤光单元、绿色子滤光单元和蓝色子滤光单元,相邻两个子滤光单元32颜色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以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手机为例,具体例如外壳、驱动电路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显示装置可以是传统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和摄录放影机,也可以是新兴的穿戴设备,例如: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此不一一进行列举。
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灯板,包括基板和设于所述基板一侧的发光单元阵列,所述发光单元阵列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反射层,设于所述背光灯板的出光侧,所述反射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反射部和第二反射部,所述第一反射部平行于所述背光灯板,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之间形成大于90且小于180度的夹角;
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反射部的边缘与位于所述发光阵列边缘的发光单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的1/3至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之间形成大于120且小于135度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时,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的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背光灯板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反射部贴合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反射部设有露出各所述发光单元的开口,所述第二反射部搭接于所述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与所述背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背光灯板远离底板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量子点膜层,所述量子点膜层设于所述扩散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增亮膜层,所述增亮膜层设于所述量子点膜层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中框,所述中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与所述侧板配合,所述第二支撑部平行于所述底板,且位于所述增亮膜层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背光灯板的一侧用于设置显示面板。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2222459497.6U 2022-09-16 2022-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8848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9497.6U CN218848518U (zh) 2022-09-16 2022-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59497.6U CN218848518U (zh) 2022-09-16 2022-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8518U true CN218848518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59497.6U Active CN218848518U (zh) 2022-09-16 2022-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8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3193B (zh) 电光装置、照明装置及电子设备
US7324263B2 (en) Electrophoretic multi-color display device
US8964131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US1022858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750771B (zh) 液晶显示器
JP3938134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1664667A (zh) 具有可调式镜面板的双面显示面板模块以及电子装置
KR102461530B1 (ko) 이형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60109395A1 (en) Area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209432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35019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0056030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照明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1292814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885103A (zh) 具有增强透光率的透反射lcd装置
US1111264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individually driven blocks in light-blocking panel
CN105892148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09712B (zh) 光成形膜及包括该光成形膜的液晶显示器
KR20140002392A (ko) 베젤 경계가 투명한 표시소자
GB2544895A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1884851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21383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1327351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 light shielding layer covering a gap
CN113253478A (zh) 显示装置
KR20180077940A (ko) 보더리스타입 표시장치
CN111158191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