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8212U -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8212U
CN218828212U CN202222989747.7U CN202222989747U CN218828212U CN 218828212 U CN218828212 U CN 218828212U CN 202222989747 U CN202222989747 U CN 202222989747U CN 218828212 U CN218828212 U CN 218828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lamping
clamping face
clamping surface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8974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菊元
段江勇
游延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mi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mi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mi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mi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8974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8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8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8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ertion, Bundling And Securing Of Wires For Electric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领域。该压线结构包括凸设有第一凸起的第一本体及可拆连接于第一本体的第二本体。第二本体设有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第一夹持面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交错,使得线缆夹持于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的部分呈波浪形,进一步增强压线的稳定性。第一凸起部分位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使得第二本体在形成夹持结构的同时能够对第一凸起起到部分收纳作用,减少了压线结构的体积。

Description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设备中一般采用导线、数据线和对接线等线缆实现电子设备中多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电连接。线缆在靠近功能模块的位置需要压线结构,以用于加固线缆与功能模块电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安装或者拆卸维修的过程中,线缆被拉扯而松开与功能模块的连接或从功能模块上脱落。目前,现有的压线结构的体积大、压线不可靠,线缆受力被拉扯时仍能够进行移动,存在线缆与功能模块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压线结构的体积大、压线不可靠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压线结构,包括:
第一本体,凸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有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能够将线缆悬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及
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一方向间隔凸设有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能够将所述线缆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面,以使所述线缆在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处弯折。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所述线缆的周向与所述线缆贴合,并将所述线缆部分包裹。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设有过线槽,以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过线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过线槽用于供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一凸起。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所述过线槽的槽底,所述过线槽还能够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面两侧的槽壁,所述槽壁能够将所述线缆夹持。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避让空间,所述第一凸起部分插设于所述避让空间。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避让空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本体。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环形壁,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形成于所述环形壁上。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收容于所述环形壁所围空间内并与所述环形壁连接。
在所述压线结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插接部,所述环形壁套设于所述插接部,所述加强件对应所述插接部设置,并将所述环形壁所围空间分隔成安装槽和收容槽,所述插接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压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且贯穿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插接部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电子设备,包括:
线缆;及
如上所述的压线结构。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的压线结构应用装备于电子设备中,其能够增强压线可靠性,同时具备较小体积。具体而言,该压线结构包括凸设有第一凸起的第一本体及可拆连接于第一本体的第二本体。其中,第二本体设有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第一夹持面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交错,使得线缆夹持于第一夹持面、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的部分呈波浪形,线缆在压线结构的作用下被挤压塑形,形成与压线结构配合的波浪形结构,增加了线缆相对压线结构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强压线的稳定性,避免或降低线缆与功能模块电连接失效的风险。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分位于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之间,如此使得第二本体在形成夹持结构的同时能够对第一凸起起到部分收纳作用,减少了压线结构的体积,避免压线结构的安装造成对功能模块布局的干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压线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电子设备中压线结构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向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压线结构的另一视角位置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二本体、环形壁和加强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中第二本体、环形壁和加强件的另一视角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现有电子设备中一般采用导线、数据线和对接线等线缆实现电子设备中多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电连接。线缆在靠近功能模块的位置需要压线结构,以用于加固线缆与功能模块电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安装或者拆卸维修的过程中,线缆被拉扯而松开与功能模块的连接或从功能模块上脱落。目前,现有的压线结构的体积大、压线不可靠,线缆受力被拉扯时仍能够进行移动,存在线缆与功能模块电连接失效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请一并结合图1和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电子设备包括线缆10和压线结构20。其中,线缆10包括但不限于导线、数据线和对接线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线缆10能够实现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电连接,实现电流、电信号的传输。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信号发射单元、信号接收单元、传感器、发声单元、指纹模块、人脸识别模块、智能锁体和触控单元等需要供电和/或信号传输的部件。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门锁,用于门体的锁闭。其中,智能门锁常设置有用于电连接前锁体和后锁体的对接线。前锁体或后锁体包括壳体30,压线结构20及功能模块设于壳体30内,且压线结构20位于靠近功能模块的位置,以用于加固线缆10与功能模块电连接的稳定性。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为其他具有线缆10和功能模块的设备。
进一步地,请一并结合图2至图6,压线结构20包括第一本体21及第二本体22。第一本体21凸设有第一凸起23。第一凸起23设有第一夹持面231。第一夹持面231能够将线缆10悬置于第一本体21,使得线缆10与第一本体21之间能够具有足够间隙,方便线缆10弯折形变。进一步地,第二本体22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本体21,第二本体2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有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平行于图2中箭头X所指方向,也即线缆10在此处的延伸方向。第一夹持面23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本体2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间隔设置。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能够将线缆10夹持于第一夹持面231,以使线缆10在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处弯折。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中的一者固设于壳体30,另一者可与壳体30可拆连接,以方便线缆10的固定和拆卸。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21设于壳体30。
综上,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压线结构20应用装备于电子设备中,其能够增强压线可靠性,同时具备较小体积。具体而言,该压线结构20包括凸设有第一凸起23的第一本体21及可拆连接于第一本体21的第二本体22。其中,第二本体22设有沿第一方向间隔凸设置的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其中,第一夹持面23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本体2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之间且分别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交错,使得线缆10夹持于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之间的部分呈波浪形,线缆10在压线结构20的作用下被挤压塑形,形成与压线结构20配合的波浪形结构,增加了线缆10相对压线结构20移动的难度,进一步增强压线的稳定性,避免或降低线缆10与功能模块电连接失效的风险。进一步地,第一凸起23部分位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之间,如此使得第二本体22在形成夹持结构的同时能够对第一凸起23起到部分收纳作用,减少了压线结构20的体积,避免压线结构20的安装造成对功能模块布局的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2、图3和图6,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线缆10的周向与线缆10贴合,并将线缆10部分包裹。如此通过沿线缆10的周向将线缆10贴合并部分包裹,能够增加压线结构20与线缆10之间的连接面积,同时,还能够在原有夹持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对线缆10提供夹持力,进一步提升线缆10与压线结构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均能够沿线缆10的周向与线缆10贴合,并将线缆10部分包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2、图3、图5和图6,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中的至少一者为自其向第一方向一侧凸起的弧状面。如此通过弧状面的设置能够降低作用于线缆10上的压强大小,避免线缆10受损。同时,线缆10在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处除了弯折外,还会与第一夹持面231、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贴合变形,上述弧状面的设置能够增加连接面积,保证夹持位置的稳定,进而进一步提升线缆10与压线结构20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231为自其向第一方向一侧凸起的弧状面,第二夹持面221为自其向第一方向一侧凸起的弧状面,第三夹持面222为自其向第一方向一侧凸起的弧状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2、图5和图6,第一凸起23设有过线槽100,以在第一凸起23上形成第一夹持面231。过线槽100沿第一方向贯穿于第一凸起23。过线槽100用于供线缆10穿设于第一凸起23。第一方向为线缆10在过线槽100内的延伸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夹持面231位于过线槽100的槽底。过线槽100还能够在第一凸起23上形成位于第一夹持面231两侧的槽壁,槽壁能够将线缆10夹持。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线缆10与压线结构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过线槽100具有面向第二本体22的一侧的槽口,以方便线缆10经过槽口与第一凸起23安装。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过线槽100还可为通槽结构,能够在第一凸起23上形成周向壁,第一夹持面231位于周向壁上,第一夹持面231两侧的周向壁部分能够向第一夹持面231一侧收窄,以能够对线缆10进行夹持,而远离第一夹持面231的周向壁部分具有较大的径向尺寸能够方便线缆10穿过。进一步地,形成在第一凸起23上的过线槽1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用于多个线缆10穿过第一凸起23,并被压线结构20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图5、图7和图8,第二本体22上设有避让空间200,第一凸起23部分插设于避让空间200,以方便第一本体21和第二本体22之间的安装定位。第一凸起23除了部分收容于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之间外,还能够收容于避让空间200内,使得第一凸起23具有更大的体积,且第一凸起23所占空间能够重叠于压线结构20内,不增加压线结构20所占空间,在保证第一凸起23具有一定强度的同时,能够降低其制作精度,方便过线槽100的开设和第一夹持面231的形成。另外,第一夹持面231以及前文提及的槽壁、向第一夹持面231一侧收窄的周向壁部分均能够设计成较大尺寸,以更好的与线缆10贴合夹持。进一步地,第一凸起23位于避让空间200还能够受到第二本体22的限位作用,保证第一凸起23相对第二本体22移动,进而保证线缆10与压线结构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一凸起23与第二本体22形成避让空间200的空间壁之间为过盈配合。而为了方便第一凸起23插入避让空间200,第一凸起23与第二本体22形成避让空间200的空间壁之间也可为间隙配合,上述间隙不宜过大,以保证第一凸起23相对第二本体22移动时,压线结构20对线缆10的固定不失效。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图5、图7和图8,避让空间20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贯穿于第二本体22。如此使得第二本体22能够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进而使得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能够弹性抵接于线缆10,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精度,保证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能够始终作用于线缆10,并将线缆10夹持于第一夹持面231上。同时,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弹性抵接于线缆10,还能够避免将线缆10压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图6和图8,第二本体22上设有环形壁24,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形成于环形壁24上。如此通过环形壁24的设置使得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能够连为一体,保证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的结构稳定。可以理解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也可分别形成在凸设于第二本体22上的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上,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7和图8,第二本体22上设有加强件25,加强件25收容于环形壁24所围空间内并与环形壁24连接。如此通过加强件25的设置能够提高环形壁24的强度,进而提升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的结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加强件25的周向与环形壁24的内壁连接,以将较大面积的环形壁24部分连为一体。此外,加强件25还可通过厚度变化形成加强部251,进一步加强加强件25的强度。该加强部251多设置在加强件25与环形壁24的连接处,增加上述连接处的强度,避免在连接处加强件25与环形壁24之间发生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4、图7和图8,第一本体21上设有插接部211。环形壁24套设于插接部211。如此能够增加环形壁24与插接部211的连接面积,同时插接部211能够对环形壁24提供支撑,进一步提升环形壁24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第二夹持面221和第三夹持面222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地,加强件25对应插接部211设置,并将环形壁24所围空间分隔成安装槽300和收容槽400。插接部211安装于安装槽300。压线结构20还包括连接件26,连接件26收容于收容槽400且贯穿加强件25与插接部211连接。如此使得加强件25在增强环形壁24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作为连接结构将环形壁24与插接部211。进一步地,安装槽300能够与插接部211相匹配,使得加强件25和环形壁24均能够与插接部211贴合,进一步提升环形壁24与插接部2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保证插接部211能够对环形壁24提供稳定支撑。进一步地,连接件26收容于收容槽400并将加强件25与插接部211连接,使得连接件26没有外凸于第一本体21部分,避免对功能模块的布局造成干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凸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有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能够将线缆悬置于所述第一本体;及
第二本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二本体沿第一方向间隔凸设有第二夹持面和第三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能够将所述线缆夹持于所述第一夹持面,以使所述线缆在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处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中的至少一者能够沿所述线缆的周向与所述线缆贴合,并将所述线缆部分包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设有过线槽,以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面,所述过线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过线槽用于供所述线缆穿设于所述第一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面位于所述过线槽的槽底,所述过线槽还能够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面两侧的槽壁,所述槽壁能够将所述线缆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避让空间,所述第一凸起部分插设于所述避让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空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贯穿于所述第二本体。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环形壁,所述第二夹持面和所述第三夹持面形成于所述环形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收容于所述环形壁所围空间内并与所述环形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插接部,所述环形壁套设于所述插接部,所述加强件对应所述插接部设置,并将所述环形壁所围空间分隔成安装槽和收容槽,所述插接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压线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且贯穿所述加强件与所述插接部连接。
10.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缆;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压线结构。
CN202222989747.7U 2022-11-09 2022-11-09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828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9747.7U CN21882821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9747.7U CN21882821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8212U true CN218828212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89747.7U Active CN218828212U (zh) 2022-11-09 2022-11-09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8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71126B1 (en) Battery receptacle connector
CN100416939C (zh) 堆叠式电连接器
US7927108B2 (en) Power socket with anti-mismating means
CN102332645B (zh) 接地连接装置以及线束
US8011961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pieces
US20060228931A1 (en)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having cable guide
EP196238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mbination connector having the same
US8267722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member
US8118615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grounding means
US7074093B2 (en) Splice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US11495905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US20140357130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8263865B2 (en) Wire connection unit
US7125285B2 (en) Joint connector
US6132224A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printed circuit
US7210943B1 (en) Connector
JP2006511918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電気コネクタ
CN218828212U (zh) 压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US20070099506A1 (en) Micro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mechanism
US6824408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ull tab
US6855000B2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ull tab
US6371810B1 (en) Shielded connector arrangement having inner and outer shells
US11545792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members having integrated first and second curved contact portions for effective ground connections
CN209487763U (zh) 电连接器的强化结构
US200901630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etallic sh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