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7428U -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7428U
CN218827428U CN202320016671.1U CN202320016671U CN218827428U CN 218827428 U CN218827428 U CN 218827428U CN 202320016671 U CN202320016671 U CN 202320016671U CN 218827428 U CN218827428 U CN 218827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late
collecting pipe
liquid in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166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张鸿
李世敬
翟文波
董少锁
薛玉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Gotion High Tech Power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Guoxuan High Tech Pow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Guoxuan High Tech Power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Guoxuan High Tech Powe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1667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7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7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7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属于电池冷却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直冷板,所述直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直冷流道组件,所述直冷流道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进液板和至少一个回液板,所述进液板的入口与进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所述回液板的入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出液集流管连接;所述进液集流管与进液口连接,用于输入冷却液,所述出液集流管与出液口连接,所述进液集流管与出液集流管位于所述直冷流道组件的同一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用途是使冷却液在直冷板上的均温性较好,增大直冷板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量。

Description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冷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池模组和整包PACK电池中常用的冷却方式是底部安装液冷板,通过打导热胶的方式实现电芯的底部散热。但是目前底部液冷板散热的主要问题是:散热面积小、散热量有限和占用空间大。众所周知电芯的快充性能与电芯的散热能力密切相关,因此为了达到高倍率的快充,对散热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底部散热无法满足当前4C快充的要求。
为了解决电芯快充热量积聚的问题,目前现有的技术方案有直接利用车用空调冷媒给电芯冷却的方案,但这种方案往往存在冷媒不均,进而导致冷却板上不同位置温差过大的问题,同时,加强直冷板结构也会占用大量的电池包内空间,降低体积成组效率。
经检索,中国专利CN206059582U,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冷却装置,冷却单元包括三块并排布置、并带有冷却液流通空腔的冷却板,三块冷却板的一端连通连接有冷却液输入管,另一端连通连接有冷却液回液管,三块冷却板通过冷却液输入管和冷却液回液管循环输送冷却液,三块冷却板之间的冷却液流动轨迹呈S形;锂电池置于冷却单元的冷却单元的冷却板上。该方案中,冷却板仍然置于底部,不利于电池散热;而且冷却液流动轨迹呈S形,冷却液跨冷却板来回多次流动,冷却板不同位置温度相差大,冷却板的均温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些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通过重新设计直冷板的流道,解决冷却板的均温性差,导致电池电芯散热能力低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包括直冷板,所述直冷板包括至少一个直冷流道组件,所述直冷流道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进液板和至少一个回液板,所述进液板的入口与进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所述回液板的入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出液集流管连接;所述进液集流管与进液口连接,用于输入冷却液,所述出液集流管与出液口连接,所述进液集流管与出液集流管位于所述直冷流道组件的同一端。
进一步,所述进液板和回液板相互平行。
进一步,所述进液口依次连接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二进液管分流后与至少一个进液集流管连接;所述出液口依次连接第一出液管和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汇流后与至少一个出液集流管连接。
进一步,所述进液口与出液口集成安装在接头内。
进一步,所述直冷板粘接在电池上箱盖上,与电池上箱盖形成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所述直冷板与均温板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回液集流管、进液集流管或出液集流管上设置若干固定支架。
进一步,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均温板固定到电池的下箱体上。
进一步,所述进液板和回液板为扁平中空状。
进一步,所述第一出液管上向外突出形成“C”型管,所述“C”型管位于第一出液管上靠近第二出液管的一端。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进液板的入口与进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回液板的入口与回液集流管连接,出口与出液集流管连接;冷却液通过进液集流管进入进液板,从进液板进入回液集流管后进入回液板,最后从出液集流管流出;冷却液在直冷流道组件上仅进行一来一回的流动,不进行多次往返的S型流动,使冷却液在直冷板上的均温性较好,增大直冷板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量。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直冷板与均温板连接在一起,均温板为铝质材料制成,一方面均温板可以有效提升直冷板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铝的高导热系数,将直冷板的表面温度均匀化;固定支架上设置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穿过均温板固定到电池的下箱体上,进一步为直冷板提供支撑,提高其结构强度,无需另外预留空间用于加强直冷板,节约了电池空间。直冷板粘接在电池上箱盖上,与电池上箱盖形成一体化结构,降低电池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提升整体电池包的空间体积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直冷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直冷流道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冷流道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接另一角度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电池上箱盖;2、直冷板;3、均温板;4、直冷流道组件;40、进液板;41、回液板;5、固定支架;6、回液集流管;7、接头;8、进液口;80、第一进液管;81、第二进液管;82、进液集流管;9、出液口;90、第一出液管;91、第二出液管;92、出液集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包括直冷板2,直冷板2包括两个直冷流道组件4,每个直冷流道组件4包括两个进液板40和两个回液板41,进液板40的入口与进液集流管82连接,出口与回液集流管6连接;回液板41的入口与回液集流管6连接,出口与出液集流管92连接;进液集流管82与进液口8连接,用于输入冷却液,出液集流管92与出液口9连接,进液集流管82与出液集流管92位于直冷流道组件4的同一端。
本实施例中,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相互平行。而且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为扁平中空状,可以增加直冷流道组件4与电芯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能力。
如图3和图4,进液口8依次连接第一进液管80和第二进液管81,第二进液管81分流后与两个进液集流管82连接;出液口9依次连接第一出液管90和第二出液管91,第二出液管91汇流后与两个出液集流管92连接。第一出液管90上向外突出形成“C”型管,“C”型管位于第一出液管90上靠近第二出液管91的一端。“C”型管可以减缓冷却液的流速,提高冷却效率。进液口8与出液口9集成安装在接头7内。
本实施例中,两个进液板40和两个回液板41共用一个回液集流管6,两个进液板40位于回液板41之间。冷却液从进液口8流入,依次流经第一进液管80和第二进液管81,冷却液经第二进液管81分流之后,经进液集流管82分别进入两个直冷流道组件4中的进液板40。针对每一个直冷流道组件4进行描述,冷却液经进液板40进入回液集流管6,经回液集流管6进入回液板41,经回液板41进入出液集流管92,之后经第二出液管91、第一出液管90和出液口9流出。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在每个直冷流道组件4上仅进行一来一回的流动,即进液板40流入后,回液板41进行流出。冷却液不进行多次往返的S型流动,使冷却液在直冷板上不同位置的均温性较好,增大了直冷板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量,提高了电池的性能,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需要明确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明确了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数量和布置方式,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并不局限于两个,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根据电池包的大小而定。其布置方式也不一定是进液板40位于回液板41之间,也可以交错布置,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1,直冷板2粘接在电池上箱盖1上,与电池上箱盖1形成一体化结构,可以降低电池包在高度上的空间,具体地,直冷板2通过导热结构胶粘接在电池上箱盖1上。直冷板2与均温板3连接在一起,均温板3为铝质材料制成,一方面均温板3可以有效提升直冷板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通过铝的高导热系数,将直冷板2的表面温度均匀化。结合图2,回液集流管6、进液集流管82或出液集流管92上设置若干固定支架5。固定支架5上设置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穿过均温板3固定到电池的下箱体上,进一步为直冷板2提供支撑,提高其结构强度,无需另外预留空间用于加强直冷板,节约了电池空间,提高了电池包的成组效率。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包括直冷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板(2)包括至少一个直冷流道组件(4),
所述直冷流道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进液板(40)和至少一个回液板(41),所述进液板(40)的入口与进液集流管(82)连接,出口与回液集流管(6)连接;所述回液板(41)的入口与回液集流管(6)连接,出口与出液集流管(92)连接;
所述进液集流管(82)与进液口(8)连接,用于输入冷却液,所述出液集流管(92)与出液口(9)连接,所述进液集流管(82)与出液集流管(92)位于所述直冷流道组件(4)的同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8)依次连接第一进液管(80)和第二进液管(81),所述第二进液管(81)分流后与至少一个进液集流管(82)连接;
所述出液口(9)依次连接第一出液管(90)和第二出液管(91),所述第二出液管(91)汇流后与至少一个出液集流管(9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8)与出液口(9)集成安装在接头(7)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板(2)粘接在电池上箱盖(1)上,与电池上箱盖(1)形成一体化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冷板(2)与均温板(3)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集流管(6)、进液集流管(82)或出液集流管(92)上设置若干固定支架(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5)上设置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过均温板(3)固定到电池的下箱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板(40)和回液板(41)为扁平中空状。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液管(90)上向外突出形成“C”型管,所述“C”型管位于第一出液管(90)上靠近第二出液管(91)的一端。
CN202320016671.1U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Active CN218827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6671.1U CN218827428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16671.1U CN218827428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7428U true CN218827428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0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16671.1U Active CN218827428U (zh) 2023-01-03 2023-01-03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7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4068A (zh)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
CN107039705A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的冷却加热集成装置及系统
CN101621142A (zh) 圆柱型电池模块的冷却架以及圆柱型电池包
CN208157582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CN111391605B (zh) 一种具有全气候多模式切换功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4583326A (zh) 储能电池模组、液冷板及液冷板组合
CN105552476A (zh)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8832222A (zh) 一种集成式电池包冷却装置
WO2024016908A1 (zh) 电池包及包括其的电动装置
CN21066861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115000578A (zh)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热管理系统
CN218827428U (zh) 一种箱盖一体化直冷板冷却结构
CN218241987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112582703A (zh) 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耦合的新型电池冷却结构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217062284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07652329U (zh) 一种水冷式的光伏逆变器
CN110120566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2230578U (zh) 内均温外散热的储能模组
CN212934737U (zh) 一种带水冷装置的phev动力电池系统
CN209298221U (zh) 一种液冷系统、动力电池和车辆
CN20962629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高压电池结构及车辆
CN208173746U (zh) 一种液冷散热片及内嵌液冷散热片式铅酸蓄电池
CN219163591U (zh) 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220604786U (zh) 一种冷却系统、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