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0781U - 加湿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加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0781U
CN218820781U CN202222606201.9U CN202222606201U CN218820781U CN 218820781 U CN218820781 U CN 218820781U CN 202222606201 U CN202222606201 U CN 202222606201U CN 218820781 U CN218820781 U CN 218820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odule
wet film
air
humidif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62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烁
赵怀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0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0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 F24F6/1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heated wet elements heated electr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40Pressure, e.g. wind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湿设备,包括:外壳,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湿模块,加湿模块包括水槽和湿膜组件,湿膜组件设置在水槽中,湿膜组件配置成接收水并加湿流经的空气;淋水模块,淋水模块包括进水阀门和淋水器,淋水器中形成进水腔体,进水阀门与淋水器连接并配置成控制给淋水器供水;检测控制模块,检测控制模块包括主控板、进风侧检测模组和出风侧检测模组,进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出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通过配置检测控制模块来检测进出风口的温湿度,以动态的控制淋水模块运行,达到自动检测环境情况以自动执行加湿模式,提高了用户体验性。

Description

加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湿设备。
背景技术
中央加湿装置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而采用吊顶悬挂安装的中央加湿装置因其加湿能力强,被广泛的推广使用。中央加湿装置通常方案为吊顶暗藏安装,通过自来水供水(部分厂商需要配备净水器或水质软化器),通过风管送风至房屋各个区域,一站式实现全屋加湿。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3028541A公开了一种加湿设备,其配置有加湿模块来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加湿。其中,加湿模块通常包括水槽、湿膜组件和排水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由用户操作启动或关停加湿操作,这便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性较差。
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自动检测环境情况以实现自动执行加湿模式以提高用户体验性的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一种加湿设备,通过配置检测控制模块来检测进出风口的温湿度,以动态的控制淋水模块运行,达到自动检测环境情况以自动执行加湿模式,提高了用户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设备,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和湿膜组件,所述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水槽中,所述湿膜组件配置成接收水并加湿流经的空气;
淋水模块,所述淋水模块包括进水阀门和淋水器,所述淋水器中形成进水腔体,所述淋水器上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所述淋水孔与所述进水腔体连通,所述进水阀门与所述淋水器连接并配置成控制给所述淋水器供水;
检测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控制模块包括主控板、进风侧检测模组、出风侧检测模组,所述进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出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和所述淋水模块分别位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淋水器布置在所述加湿模块的上方,所述进风侧检测模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出风侧检测模组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出风口处。
通过配置检测控制模块,检测控制模块配置的进风侧检测模组可以检测进风口的温湿度,进而判断室内的温湿度情况,同时,出风侧检测模组能够检测加湿后的空气的温湿度,根据用户设定的温湿度自动的控制淋水模块动作,达到自动检测环境情况以自动执行加湿模式,提高了用户体验性。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精确的控制水槽中的水位,以确保湿膜组件良好的加湿,所述检测控制模块还包括水位检测模组,所述水位检测模组包括第一水位检测器,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配置成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水槽的液位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动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包括下液位开关和上液位开关,所述下液位开关和所述上液位开关设置在所述水槽中分别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下液位开关布置在所述上液位开关的下方;所述下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打开,所述上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关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水槽溢水而外流到外壳的外部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所述水槽中还设置有排水泵;
所述加湿设备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加湿模块的下方,所述排水管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排水泵配置成将所述水槽中的水泵入到接水盘中;
所述水位检测模组包括还包括第二水位检测器,所述第二水位检测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中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加精确的由主控板控制加湿设备运行加湿,所述检测控制模块还包括风压开关,所述风压开关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压开关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在加湿过程中,对室内温度造成的影响,加湿设备还包括电加热部件,所述电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布置在所述湿膜组件的迎风侧,所述电加热部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湿膜的水量分配均匀性,所述湿膜组件包括安装框架和湿膜,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中,所述顶板上形成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进水孔配置成从所述湿膜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所述湿膜的中部区域,所述凹陷结构的两端部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配置成从所述湿膜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所述湿膜的端部区域,所述湿膜组件的顶面形成波纹面。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降低加湿模块的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所述水槽包括主槽体和副槽体,所述主槽体和所述副槽体相互连通;所述主槽体沿所述加湿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沿所述加湿模块的宽度方向所述副槽体布置在所述主槽体的一侧,所述主槽体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卡槽;所述湿膜组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所述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槽体中,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所述第二连接卡槽中,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副槽体的上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多个所述湿膜组件,多个所述湿膜组件沿所述主槽体长度方向依次并排布置;所述湿膜组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相邻的两个所述湿膜组件,其中一所述湿膜组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另一所述湿膜组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卡槽中;另外,位于最外端的所述湿膜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对应端部的所述第二连接卡槽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后期维护拆装加湿模块,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所述加湿模块可抽插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插口中;所述水槽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拉手;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将所述外壳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体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加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水槽与排水泵的组装图;
图7是图6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湿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安装框架的爆炸图;
图10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检测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支撑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支撑部件的爆炸图;
图14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辅助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湿膜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加湿设备一实施例中接水盘、加湿模块与淋水模块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17是图16的原理图;
图18是加湿设备的电控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如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湿设备,加湿设备采用湿膜技术,通过将水输送至湿膜以使得湿膜整体湿润,空气进入到加湿设备中后,利用湿润的湿膜来对流经的空气进行加湿。
加湿设备,具体包括:
外壳1,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外壳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103;
加湿模块2,加湿模块2包括水槽21、湿膜组件22和排水泵23,湿膜组件22设置在水槽21中,排水泵设置在水槽21中并用于排出水槽21中的水;
淋水模块3,淋水模块3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
检测控制模块4,检测控制模块4中配置有主控板41、进风侧检测模组47和出风侧检测模组48。
其中,进风侧检测模组47包括设置在进风口101处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7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472,出风侧检测模组48包括设置在出风口102处的第二温度传感器48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482。
具体而言,在组装时,则将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加湿模块2将外壳1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进风口101与进风腔体连通,出风口102与出风腔体连通;淋水模块3则安装在外壳中并位于加湿模块2的上方,检测控制模块4同样的安装在外壳1上,并通过主控板41控制加湿设备内部的电器部件运行。
加湿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通过进风侧检测模组47来检测室内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进风侧检测模组47检测到的温度和湿度信号传给主控板,以通过主控板来触发淋水模块3动作。即进风侧检测模组47检测到室内的空气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启动淋水模块3动作喷淋。
与此同时,通过出风侧检测模组48可以检测在加湿过程中输出的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以反馈给主控板来调节加湿的力度。
一些实施例中,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由于水槽21中需要存水,并且在水槽21中的水达到一定水位高度后,需要通过排水泵向外排水,为此,在水槽21中设置有第一水位检测器26。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因第一水位检测器26检测故障而未能及时启动排水泵,进而造成水槽21中的水溢流到外壳1中并最终溢流到室内。
为了更好的提高加湿设备的使用可靠性,减少因水位监测失效而造成水槽21中的水溢流到外壳1内并从外壳1中溢出。加湿设备还包括接水盘6;接水盘6设置在外壳1中并位于加湿模块2的下方,接水盘6中设置有第二水位检测器61,接水盘6上还设置有排水管62,排水管62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其中,排水泵配置成将水槽21中的水排放到接水盘6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接水盘6也安装在外壳1中并使得接水盘6位于加湿模块2的下方,其中,加湿模块2的下投影将全部位于接水盘6形成的接水区域中。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淋水模块3向下方的加湿模块2淋水,湿膜组件22上流下的多余的水则积攒在水槽21中。当水槽21中的水位达到设定的上限高度值时,第一水位检测器26将向主控板41发送信号,以通过主控板41控制排水泵启动进行排水。排水泵通电启动将水槽21中的水排入到下方的接水盘6中,直至第一水位检测器26检测到水位达到设定的下限高度值时,则由主控板41控制排水泵停止工作。
但是,当第一水位检测器26发生故障时或当排水泵发生故障时,水槽21中的水无法通过排水泵及时排除。此时,随着水槽21中的水位持续上升,水槽21中的水则会从边缘溢流出,由于水槽21位于接水盘6的上方,从水槽21中溢流出的水则进入到接水盘6中,以通过接水盘6来收集溢流的水并从排水管62排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26包括下液位开关261和上液位开关262,所述下液位开关的高度低于所述上液位开关的高度,所述下液位开关和所述上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下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打开,所述上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关闭。
具体的,下液位开关261和上液位开关262之间设置有浮球,下液位开关261低位浮球的状态切换点,上液位开关262为高位浮球的状态切换点。当水槽21内的水位低于下液位开关261时,下液位开关261触发供水水路就会开始供水。当水槽21内部的水位高于上液位开关262时,上液位开关262触发供水水路就停止供水。
一实施例中,接水盘6中设置有第二水位检测器61,第二水位检测器61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主控板配置成在第二水位检测器61检测到水位值持续大于阈值后进行溢水报警。
具体的,第二水位检测器61表现实体可以为溢水浮球,溢水浮球安装在接水盘6内。当接水盘的排水口出现堵塞导致接水盘无法排水或者水槽21内的上液位开关发生故障一直处于OFF状态,水路一直供水导致水槽21产生溢水时,接水盘内的水位触发溢水浮球水位高度,系统就会报警,让水槽21内的水泵停止排水,从而起到保护加湿系统防止发生溢水风险。
一实施例中,检测控制模块4还包括风压开关46,风压开关46设置在罩壳42上并位于电器腔体的外部,风压开关46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风压开关46与主控板41电连接。
具体的,利用罩壳42来安装风压开关46,进而节省在外壳1中额外配置独立的安装支撑件,使得内部结构更加紧凑。罩壳42布置在进风腔体中,并且,罩壳42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一侧,罩壳42作为安装件来支撑风压开关46。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其从安装插口103中插入到外壳1中中,其外露的端部需要与外壳1进行连接固定锁止,为此,水槽21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24,端盖24上设置有拉手25。
具体的,在将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后,端盖24将贴靠在外壳1的外侧壁上并遮盖住安装插口103,然后,通过手拧螺栓将端盖24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
当需要拆卸加湿模块2时,则将手拧螺栓拆卸下,通过拉动拉手25将加湿模块2从外壳1中拉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检测控制模块4集成在外壳1的内部,占用了外壳1的内部空间进而容易影响进风量。而为了提升整机的进风量,进风腔体中还设置有导风板5,导风板5位于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导风板5配置成引导从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流向湿膜组件22。
具体的,检测控制模块4位于进风腔体中,排水泵位于出风腔体;导风板5布置在进风腔体中以对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进行导向。在导风板5的作用下,使得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导向流向湿膜组件22,导风板5引导气流流动能够减轻气流在外壳1中随意流动,进而减小外壳1内部其他部件对气流造成的风阻,最终实现提高整机的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布置导风板5,则导风板5的一端部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由进风口101至湿膜组件22方向倾斜朝上延伸布置。
具体的,导风板5的一端部布置在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整体倾斜朝上向湿膜组件22方向延伸,够利用倾斜布置的导风板5更好的将从进风口101进入的气流引导流向湿膜组件22。
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5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朝上弯折的折边结构51。
具体的,在通过导风板5对气流进行引导过程中,折边结构51分布在导风板5的两侧,进而可以通过折边结构51进一步的对气流进行导向,以阻挡气流流到导风板5的外侧,使得从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最大限度的流向加湿组件,以提高送风效率。
由于在气流穿过湿膜组件22的过程中,顶部的淋水模块3需要对下方的湿膜组件22淋水加湿,但是,由于淋水模块3与湿膜组件22之间会形成一定的间隔,气流能经由间隔吹到湿膜组件22的顶部,进而对湿膜组件22顶部的水量分配造成影响,尤其是落到湿膜组件22顶部的水会被吹到边角位置,进而造成水膜不能均匀的被加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8-图14所示,安装框架221的顶部设置有形成凹陷结构223,凹陷结构223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224,第一进水孔224配置成从湿膜222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中部区域,凹陷结构223中还设置有环形挡筋225,环形挡筋225围绕在第一进水的外部。
具体的,凹陷结构223位于淋水模块3的下方,淋水模块3向下喷淋出的水将落入到凹陷结构223中,而凹陷结构223覆盖安装框架221的顶部,这样,在淋水过程中,即便下降的水流被气流吹动,也不会有过多的水吹出进入到出风腔体。
更重要的是,安装框架221的顶板2212上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水孔224布置在中间区域,并且,多个第一进水孔224被环形挡筋225围挡住,这样,使得淋水模块3喷淋的水先积存在环形挡筋225围绕的空间中,利用环形挡筋225对气流进行遮挡,以确保环形挡筋225内积存的水能够有效的从第一进水孔224流道下方的湿膜222中。
第一进水孔224供给的水分布在湿膜222的中部,且水量充足,以使得湿膜222能够从中部向外扩散水分,进而使得水膜均匀的加湿。
通过在安装框架的顶部设置凹陷结构,凹陷结构可以收集淋水模块淋下的水,并且,凹陷结构中还设置有围绕第一进水孔布置的环形挡筋,环形挡筋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区域,使得落入其内的水能够经由第一进水孔流向下方的湿膜上,以使得湿膜的中部区域获得足够的供水,以更好的浸润整个湿膜,凹陷结构和环形挡筋相互配合能够有效的减少气流对水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得湿膜能够均匀的加湿,以优化加湿效果并提高加湿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凹陷结构223的两端部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配置成从湿膜222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端部区域。
具体的,为了更好的均匀加湿湿膜222,还在凹陷结构223中设置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布置在凹陷结构223的边缘位置,淋水模块3喷淋的水下落到凹陷结构223中,位于环形挡筋225外侧的水在气流的作用下将流向凹陷结构223端部位置处的第二进水孔226,第二进水孔226将水引流到湿膜222的端面,水将从湿膜222的端部向内浸润内部,配合第一进水孔224的供水,使得湿膜222内外获得充足且均匀的供水。
对于加湿模块2而言,其需要将湿膜组件22和排水泵安装到水槽21上,为了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组装,水槽21包括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相互连通;主槽体211沿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沿外壳1的宽度方向副槽体212布置在主槽体211的一侧;其中,湿膜组件22设置在主槽体211中,排水泵设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
具体的,对于加湿模块2,其配置的水槽21分为相互连通的主槽体211和副槽体212,其中,副槽体212布置在主槽体211的端部的侧方形成L性的槽体结构。
为了方便安装,则将湿膜组件22卡装到主槽体211中,而排水泵则安装布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这样,在组装湿膜组件22时,则可以减少排水泵安装位置对湿膜组件22组装时在空间上产生的影响。
其中,为了方便完成卡装配置,湿膜组件2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2201,主槽体2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卡槽2111。
具体的,在将湿膜组件22装配到主槽体211时,则将湿膜组件22放入到主槽体211中,主槽体211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均匀湿膜组件22的长宽尺寸相匹配,以使得湿膜组件22能够匹配紧实的插入到主槽体211中。
而在将湿膜222组装完全压入到主槽体211中组装到位后,第一连接卡爪将卡在第二连接卡槽2111中,以实现将湿膜组件22与主槽体211卡装在一起。进而无需额外通过其他辅助连接部件进行连接,更有利于现场快速的组装。
通过在湿膜组件的两端部配置连接卡爪,相对应的,水槽设计为两个槽体,主槽体中设置有与连接卡爪配合的连接卡槽,湿膜组件采用卡装的方式方便的安装在主槽体中,另外,排水泵则布置安装在副槽体上,以减少排水泵在空间上影响湿膜组件的安装,进而降低加湿模块的组装难度,提高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模块2包括多个湿膜组件22,多个湿膜组件22沿主槽体211长度方向依次并排布置。
具体的,为了减小单个湿膜组件22的长度,则采用多个湿膜组件22卡入到主槽体211中,以满足气流加湿的要求。
其中,湿膜组件22包括安装框架221和湿膜222,湿膜222设置在安装框架221中,安装框架22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2202;其中,相邻的两个湿膜组件22,其中一湿膜组件22上的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另一湿膜组件22上的第一连接卡槽中;另外,位于最外端的湿膜组件22的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对应端部的第二连接卡槽2111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多个湿膜组件22放入到主槽体211中,其中,相邻的两个湿膜组件22则通过第一连接卡爪与第一连接卡槽相互配合以实现两个相邻的湿膜222组装卡装在一起。同时,最外端的湿膜组件22则通过第一连接卡爪与第二连接卡槽2111进行卡接连接,最终,实现多个湿膜组件22之间牢靠的连接且多个湿膜组件22整体卡装在主槽体211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的组装湿膜组件22,安装框架221包括底架2211、顶板2212、两个镂空架2213和两个立板2214,两个立板2214设置在底架2211的对应端部上,镂空架2213设置在底架2211的对应侧部,两个镂空架2213和两个立板2214连接形成侧部围挡,顶板2212设置在侧部围挡的顶部,立板2214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
具体的,安装框架221采用分体式设计,两个相对布置的镂空架2213一方面能够限制湿膜222在安装框架221中,另一方面镂空架2213还没有满足气流进出的要求。
而为了便利组装,底架2211的两侧部设置有第一插槽22111,立板2214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插槽22141,镂空架221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插条22131,镂空架221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插条22132,第一插条插在第一插槽22111中,第二插条插在第二插槽中;顶板2212卡装在两个立板2214上。
具体的,在安装安装框架组装过程中,镂空架2213的底部通过第一插条与第一插槽22111配合插接到底架2211上,然后,镂空架2213的两侧再通过第二插条与第二插槽配合以与立板2214连接在一起。再将湿膜222放置在两个镂空架2213之间,最终将顶板2212遮盖在立板2214和镂空架2213的顶部完成湿膜组件22的组装。
其中,顶板2212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朝下延伸的第二连接卡爪22122,立板2214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卡槽22142,第二连接卡爪位于对应侧的立板2214的外侧并卡在第三连接卡槽中。
具体的,在最后安装顶板2212时,顶板2212的两端部通过第二连接卡爪与第三连接卡槽配合来实现锁紧固定,使得湿膜组件22整体组装无螺钉化设计,一方面减少螺钉组装导致组装难度和效率降低,另一方面节省使用螺钉以避免后期螺钉被水浸泡而生锈,提高使用可靠性。
另外,顶板2212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朝下延伸的挡边22121,挡边22121位于对应侧的镂空架2213的外侧。
具体的,通过挡边22121能够对两侧的镂空架2213进行定位的限位,以使得两侧的镂空架2213限制在两个挡边22121之间,以提高组装可靠性。
而为了更加牢靠的组装顶板2212,第二连接卡爪的下端部还设置有插舌22123,立板2214上还设置有辅助插槽22143,辅助插槽位于第三连接卡槽的下方,插舌插在辅助插槽中。
具体的,在装配顶盖时,通过插舌与辅助插槽先插接配合,可以引导顶板2212向下移动,以使得第二连接卡爪能够更加准确的卡入到第三连接卡槽22142中。
同时,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通用性,底架2211的中部还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一插槽22111,立板2214的中部还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二插槽。
具体的,对于不同厚度尺寸的湿膜222而言,可以在安装框架221内额外放置镂空架2213,以满足不同厚度尺寸的湿膜222的安装要求,提高使用通用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安装排水泵,端盖24上设置有悬挂支架241,排水泵设置在悬挂支架241上。
具体的,排水泵悬空设置在副槽体212的上方,排水泵通过悬挂支架241固定安装。
其中,悬挂支架241包括固定部2411和悬挂部2412,固定部2411固定设置在端盖24上,悬挂部2412横向延伸,排水泵设置在悬挂部2412上。固定部2411可以通过螺钉的方式固定在端盖24上,而悬挂部2412横向延伸至副槽体212的上方,以使得排水泵悬空挂在副槽体212的上方。
对于悬挂支架241而言,其可以采用钣金弯折加工成固定部2411和悬挂部2412,而为了降低排水泵工作产生的振动噪音,排水泵与悬挂部2412之间设置减震垫2413。
通过在外壳中设置接水盘,接水盘布置在加湿模块的下方,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淋水模块淋下的水落到加湿模块的湿膜组件上以加湿流经的空气,而多余的水则积存在水槽中,水槽中的水在达到设定水位高度时,第一水位检测器将检测到水位高度以触发排水泵启动,通过排水泵将水槽中的水抽入到接水盘中,接水盘中的水最终从排水管排出,即便处第一水位检测器发生损坏的情况下,水槽中溢流出的水能够被下方的接水盘收集,而避免水槽溢水从外壳中泄露出,实现提高中央加湿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以减少发生漏水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加湿模块2底部配置有接水盘6,为了更好的对上方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则可以在接水盘6中还设置有支撑部件63,其中,水槽21抵靠在支撑部件63的顶部,排水泵配置成将水槽21中的水排放到接水盘6中。
具体的,通过在接水盘6中设置支撑部件63,利用支撑部件63来对上方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导向。这样,在加湿模块2安装时,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中插入到外壳1中,加湿模块2的底部将受支撑部件63支撑导向滑动。
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6上设置有两个并行布置的支撑部件63,支撑部件63包括安装部件631和导向部件632,安装部件631设置在接水盘6中,导向部件632设置在安装部件631上,导向部件632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水槽21可滑动地设置在导向部件632上并配置成沿导向部件632的长度方向往复滑动。
具体的,支撑部件63通过安装部件631固定安装在接水盘6中,利用安装部件631将导向部件632支撑在接水盘6中。而支撑部件63则对插入到外壳1中的加湿模块2进行支撑和导向,以引导加湿模块2滑动插入到外壳1的内壁。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导向部件632进行导向,一方面能够使得加湿模块2顺畅且准确的装配到位,另一方面使得加湿模块2进一步的通过接水盘6进行支撑。
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加湿模块2而,其在水槽21的底部配置有滑动部件27,滑动部件27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滑动部件27配置成抵靠在导向部件632上以支撑水槽21沿导向部件632往复滑动。
具体的,为了方便对加湿模块2支撑和导向,则在水槽21的底部配置有滑动部件27来与接水盘6中的支撑部件63进行配合实现滑动导向和支撑安装。
某些实施例中,导向部件632的侧部设置有竖立布置的引导板633,两个引导板633之间形成滑动限位空间,滑动限位空间配置成限制水槽21在两个引导板633之间滑动。
具体的,加湿模块2从安装插口103插入到外壳1中后,在两侧的引导板633的作用下,使得水槽21底部的滑动部件27顺畅的滑到导向部件632上,并且,引导板633还可以进一步的限制滑动部件27左右两侧晃动,使得滑动部件27能够沿着导向部件632顺畅的滑动。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引导板633也能够对滑动部件27起到限位的作用,以防止加湿模块2受气流影响而发生晃动,以组装可靠性更高。
而引导板633朝向安装插口103的端部形成外折边(未标记),导向部件632朝向安装插口103的端部朝下倾斜延伸。
具体说,两个引导板633的外折边之间形成喇叭口结构,以使得加湿模块2能够更加容易的滑入到引导板633的内侧,以且准确在导向部件632上滑动。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寿命,支撑部件63还包括耐磨部件634,耐磨部件634设置在导向部件632所形成的导向面上,滑动部件27抵靠在耐磨部件634上。
具体的,由于滑动部件27在拆装加湿模块2的过程中会相对于导向部件632相对滑动,滑动过程中一方面会造成两个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噪音。而通过在导向部件632上设置耐磨部件634,耐磨部件634可以采用耐磨材料制成,以保护导向部件632减轻其磨损,并且,耐磨材料具有低噪音的特性(如聚醚醚酮),进而降低滑动摩擦产生的噪音。
其中,耐磨部件634整体呈板状结构,耐磨部件634可拆卸地设置在导向部件632上。
具体的,板状结构的耐磨部件634遮盖在导向部件632的上部,耐磨部件63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维修。例如:耐磨部件634上设置有卡爪,导向部件632上设置有与卡爪配合的卡槽,耐磨部件634通过卡爪卡在卡槽中配合以卡装在导向部件632上。
采用卡爪与卡槽配合的方式,使得耐磨部件634卡装到导向部件632上,在后期维修更换时,仅需要解除卡爪与卡槽之间的连接,便可以将耐磨部件634从导向部件632上拆卸下。
另外,为了牢靠的卡装固定,卡爪包括第一卡爪6341和第二卡爪6342,导向部件632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卡槽6321,导向部件632的侧壁设置有第二卡槽6322,第一卡爪横纵布置并卡在第一卡槽中,第二卡爪竖向布置并卡在第二卡槽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第一卡爪卡在导向部件632边缘配置的第一卡槽中,以实现上部定位固定,而第二卡爪则卡在导向部件632侧壁设置的第二卡槽中,以实现定位固定分布在导向部件632侧部的耐磨部件634。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接水盘6中还设置有密封部件64,密封部件64沿接水盘6的长度方向延伸,密封部件64配置成在加湿模块2组装到外壳1中后密封部件64贴靠在滑动部件27的侧部。
具体的,由于加湿模块2插入到外壳1中后,将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为了减少进风腔体中的气流越过加湿模块2直接进入到出风腔体中,则可以通过接水盘6中配置的密封部件64对加湿模块2的迎风侧部位的滑动部件27进行密封处理,以阻挡进风腔体中的气流从加湿模块2底部空隙流入到出风腔体中,以提高加湿效率。
其中,对于水槽21的底部设置的两个平行布置的滑动部件27而言,密封部件64与邻近进风口101侧的滑动部件27贴靠在一起。
另外,密封部件64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密封部件64设置在接水盘6的内侧壁上,密封部件64形成上下两个条形密封接触部,至少一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滑动部件27接触。
具体的,纵截面为C型结构的密封部件64能够通过其边缘形成的条形密封接触部与滑动部件27紧密接触实现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6的外壁还设置有保温层(未标记),保温层布置在接水盘6的底部以及外周侧壁上。
具体的,通过在接水盘6外包裹上保温层,利用保温层来实现接水盘6与外壳1之间的热隔离,进而减少因接水盘6中的水温过低造成外壳1的底部发生凝露。
检测控制模块4包括罩壳42和主控板41,罩壳42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弯折的安装板43,安装板43设置在外壳1的内侧壁上,罩壳42和外壳1之间形成电器腔体,主控板41设置在罩壳42上并位于电器腔体中。
具体的,检测控制模块4通过罩壳42与外壳1相互配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电器腔体,并在电器腔体中安装主控板41。由于无需配置独立的电器盒,使得检测控制模块4与外壳1有效的集成在一起,实现结构紧凑化设计。
通过将检测控制模块的罩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罩壳与外壳的内部之间形成电器腔体,进而使得主控板布置在电器腔体中以与外部器件隔离开,而由于检测控制模块整体内置在外壳中,一方面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有利于缩小中央加湿器的整体体积,另一方主控板连接的线缆从外壳的内部布线与相关电器件进行连接,进而避免因线缆外露在外壳的外部而发生破损,通过将检测控制模块集成在外壳内部,以实现中央加湿器结构紧凑化设计并提高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走线,其中一安装板43上设置有穿线孔44,主控板41上连接的线缆经由穿线孔44伸出至电器腔体的外部。
具体的,对于主控板41上连接的线缆则经由安装板43上设置的穿线孔44伸出至电器腔体的外部以与外部的电器部件进行连接。
其中,设置有穿线孔44的安装板43上还设置有走线挡板45,走线挡板45与安装板43之间形成布线通道,线缆沿布线通道朝向外壳1的下底板方向延伸布线。
具体的,对于从电器腔体引出的线缆通过走线挡板45进行遮挡并保护,使得线缆能够顺着走线挡板45延伸布线,避免线缆从穿线孔44中引出因自身应力影响而翘起。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对主控板41进行维修,还可以在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检修口104,检修口104与电器腔体连通,检修口104上还设置有可拆卸地电器盒盖105。
具体的,通过在外壳1的侧壁设置有检修口104,当需要维修的时候,则将电器盒盖105从检修口104上拆卸下,便可以对电器腔体中的主控板41进行维修操作。
为了进一步的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加湿设备还可以配置有辅助加热组件7,辅助加热组件7设置在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辅助加热组件7配置成对进风口101引入的空气进行加热处理。
具体的,辅助加热组件7包括固定支架71、电加热部件72和散热翅片73,固定支架71围绕形成通风口(未标记),散热翅片73设置在固定支架71上并布置在通风口中,电加热部件72与散热翅片73导热连接,固定支架71设置在外壳1的上顶板上并位于进风口101和加湿模块2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于进风口101引入的气流将朝向通风口方向流动,由于通风口中设置有散热翅片73,散热翅片73对气流产生的风阻较小,能够满足气流顺畅流动的要求。
而当需要对气流进行加热时,主控板41控制电加热部件72通电加热,电加热部件72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翅片73,以通过散热翅片73对流经的气流进行高效的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71的顶部固定设置在上顶板11上,固定支架71的两侧部分布设置有安装座74,散热翅片73设置在两个安装座74之间。
具体的,为了方便安装散热翅片73,则在固定支架71的两侧配置有安装座74,通风口位于两个安装座74之间,散热翅片73则通过安装座74横跨在通风口处。
其中,安装座74上设置有插槽(未标记),散热翅片73的端部插在对应侧的插槽中。
另外,对于电加热部件72而言,其可以采用电加热管、PTC加热杆等部件。而电加热部件72整体呈长条结构,电加热部件72的端部也插在对应侧的插槽中,一方面方便安装固定电加热部件72,另一方面使得电加热部件72能够与散热翅片73更加牢固的贴靠在一起,以确保良好的热传导。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通过固定支架71引导气流流动,则可以在固定支架71上设置有上导流板75,上导流板75朝向进风口101方向延伸,上导流板75设置在通风口的上部。
具体的,上导流板75布置在通风口的上部,能够在上导流板75的作用下引导气流从下方的通风口穿行,以提高换热效率。
同样的,还可以在固定支架71上还设置有下导流板,下导流板朝向加湿模块2方向延伸,下导流板设置在通风口的上部。
具体的,对于从通风口输出的气流,则利用下导流板引导气流朝上吹向湿膜组件22,以提高送风效率。
由于加湿设备由若干组件组成,为了方便工厂阶段模块化快速组装,则不以完整的外壳作为组装基础,而实现模块化分体设计,具体如下。
外壳1包括上顶板11、下底板12和围板,围板设置在下底板12和上顶板11之间,而围板则包括前面板13、后面板14、第一侧立板15和第二侧立板16。前面板13、第二侧立板16、后面板14和第一侧立板15依次连接。
上顶板11和淋水模块3预先组装形成上盖模组,后面板14上设置有进风法兰17形成后盖模组,前面板13上设置有出风法兰18形成前盖模组,独立安装的下底板12、第一侧立板15、第二侧立板16、加湿模块2、检测控制模块4;其中,第一侧立板15设置有安装插口103。
上顶板11布置在下底板12的上方,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相对布置并设置在上顶板11和下底板12之间,第一侧立板15设置在上顶板11、下底板12和前面板13之间,第一侧立板15与后面板14之间形成检修口104,第二侧立板16设置在上顶板11、下底板12、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之间,加湿模块2插在安装插口103中并位于淋水模块3的下方,罩壳42设置在第一侧立板15和后面板14之间。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上盖模组、后盖模组、前盖模组、加湿模块2和检测控制模块4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预先的组装。在组装总线上,操作人员将后盖模组、前盖模组、第一侧立板15和第二侧立板16安装在下底板12,以完成主要支撑部件的安装,然后,再将上盖模组安装在顶部。
后盖模组和前盖模组则主要通过前面板13和后面板14实现与下底板12的连接,整个组装过程方便简单,同样的,上盖模块则主要通过上顶板11与前面板13、后面板14和两个侧立板连接,进而有效的减少现场零部件装配到外壳1中的时间和工序。
另一个实施例中,下底板12可拆卸地设置在围板的下部,接水盘6设置在下底板12上,水槽21可拆卸地设置在端盖24上。
具体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加湿模块2进行维护时,除了通过安装插口103将加湿模块2从外壳1中拉出外,还可以从外壳1的底部将水槽21和湿膜组件22单独从外壳1中拆卸下。
当需要从外壳1的底部进行拆卸维护时,则将下底板12从围板上拆卸分离下,以露出外壳1内部的加湿模块2,然后,在将水槽21从盖板上单独拆卸下,此时,湿膜组件22将跟随水槽21独立的拆除,而排水泵则依然固定连接在外壳1上的端盖24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水槽21,端盖24上设置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设置在端盖24的内表面,滑动部件27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支架上。
具体的,通过在端盖24上设置有安装支架,安装支架突出于端盖24的内表面,进而方便从水槽21的底部通过滑动部件27与安装支架进行连接。而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等可拆卸的方式。
对于接水盘6而言,为了方便拆装,接水盘6的一边缘可以与前面板13进行连接,而接水盘6的另一个边缘则可以与辅助加热组件7中的固定支架71进行连接。
具体的,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接水盘6通过螺钉分别固定连接在前面板13和固定支架71的下部。当需要维护加湿模块2时,则将下底板12、接水盘6先拆卸下,再将水槽21从端盖24上拆卸下。
其中,导风板5的一端部设置在围板的后面板上并位于进风口101的下方,导风板5的另一端部搭接在接水盘6的边缘并夹在导风板5和固定支架71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卸下底板12,则将下底板12采用分体式设计,即下底板12包括第一底板121和第二底板122,第一底板121靠近进风口101并位于检测控制模块4的下方,第二底板122靠近出风口102并位于接水盘6的下方,第一底板121和第二底板122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围板的下部,第二底板122搭接在第一底板121的下方。
其中,为了满足自动控制,主控板中集成有主控板(如单片机等)。具体控制方法为,所述加湿设备启动加湿功能下,所述主控板配置成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检测到水位值小于第一水位值触发所述进水阀门打开,所述主控板还配置成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检测到水位值大于第二水位值触发所述进水阀门关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槽和湿膜组件,所述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水槽中,所述湿膜组件配置成接收水并加湿流经的空气;
淋水模块,所述淋水模块包括进水阀门和淋水器,所述淋水器中形成进水腔体,所述淋水器上配置有多个用于向下出水的淋水孔,所述淋水孔与所述进水腔体连通,所述进水阀门与所述淋水器连接并配置成控制给所述淋水器供水;
检测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控制模块包括主控板、进风侧检测模组和出风侧检测模组,所述进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出风侧检测模组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和所述淋水模块分别位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淋水器布置在所述加湿模块的上方,所述进风侧检测模组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出风侧检测模组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出风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模块还包括水位检测模组,所述水位检测模组包括第一水位检测器,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配置成根据检测到的所述水槽的液位触发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位检测器包括下液位开关和上液位开关,所述下液位开关和所述上液位开关设置在所述水槽中分别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所述下液位开关布置在所述上液位开关的下方;所述下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打开,所述上液位开关配置成触发所述主控板控制所述进水阀门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中还设置有排水泵;
所述加湿设备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加湿模块的下方,所述排水管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排水泵配置成将所述水槽中的水泵入到接水盘中;
所述水位检测模组包括还包括第二水位检测器,所述第二水位检测器设置在所述接水盘中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控制模块还包括风压开关,所述风压开关设置在所述外壳上并布置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压开关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加热部件,所述电加热部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布置在所述湿膜组件的迎风侧,所述电加热部件与所述主控板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组件包括安装框架和湿膜,所述湿膜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中,所述安装框架的顶板上形成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中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孔,所述第一进水孔配置成从所述湿膜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所述湿膜的中部区域,所述凹陷结构的两端部边缘分别设置有第二进水孔,所述第二进水孔配置成从所述湿膜的上方将水引流到所述湿膜的端部区域,所述湿膜组件的顶面形成波纹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包括主槽体和副槽体,所述主槽体和所述副槽体相互连通;所述主槽体沿所述加湿模块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沿所述加湿模块的宽度方向所述副槽体布置在所述主槽体的一侧,所述主槽体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卡槽;所述湿膜组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卡爪,所述湿膜组件设置在所述主槽体中,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所述第二连接卡槽中,所述排水泵设置在所述副槽体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模块包括多个所述湿膜组件,多个所述湿膜组件沿所述主槽体长度方向依次并排布置;所述湿膜组件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和第一连接卡槽;相邻的两个所述湿膜组件,其中一所述湿膜组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另一所述湿膜组件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卡槽中;另外,位于最外端的所述湿膜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卡爪卡在对应端部的所述第二连接卡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安装插口,所述加湿模块可抽插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插口中;所述水槽的一端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拉手;其中,所述加湿模块将所述外壳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风腔体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腔体连通。
CN202222606201.9U 2022-07-12 2022-09-30 加湿设备 Active CN2188207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16149 2022-07-12
CN2022108161491 2022-07-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0781U true CN21882078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3767000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4488.2U Active CN218269397U (zh) 2022-07-12 2022-07-18 中央加湿设备
CN202210841599.6A Pending CN115264700A (zh) 2022-07-12 2022-07-18 吊顶式中央加湿设备
CN202210841602.4A Pending CN115264698A (zh) 2022-07-12 2022-07-18 空气处理系统
CN202210842114.5A Pending CN115264701A (zh) 2022-07-12 2022-07-18 中央加湿装置
CN202222606201.9U Active CN218820781U (zh) 2022-07-12 2022-09-30 加湿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44488.2U Active CN218269397U (zh) 2022-07-12 2022-07-18 中央加湿设备
CN202210841599.6A Pending CN115264700A (zh) 2022-07-12 2022-07-18 吊顶式中央加湿设备
CN202210841602.4A Pending CN115264698A (zh) 2022-07-12 2022-07-18 空气处理系统
CN202210842114.5A Pending CN115264701A (zh) 2022-07-12 2022-07-18 中央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21826939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4698A (zh) 2022-11-01
CN115264700A (zh) 2022-11-01
CN218269397U (zh) 2023-01-10
CN115264701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40653A1 (en) Condensate collecting base member for a heating and cooling unit
US8689579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20040060314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7357320U (zh) 吊顶式加湿器
CN218820781U (zh) 加湿设备
CN113028541B (zh) 加湿设备
CN218269354U (zh) 中央加湿装置
CN217357322U (zh) 中央加湿器
CN217357323U (zh) 加湿器
CN218120009U (zh) 中央空调加湿机
CN217817132U (zh) 中央加湿设备
CN217357324U (zh) 加湿模块及加湿设备
CN218154609U (zh) 加湿装置
CN217357325U (zh) 吊挂式加湿器
CN217357321U (zh) 吊顶式加湿设备
CN108613261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738877A (zh) 加湿设备
KR100696586B1 (ko) 가정용 벽걸이 제습장치구조
EP4108999A1 (en) Mobile air conditioner
CN212274207U (zh) 除湿机
CN212618860U (zh) 除湿机
CN210197563U (zh) 超声波雾化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设备
CN220397688U (zh) 基站空调
CN216522071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CN218096272U (zh) 用于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块和空气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