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3606U - 织带及安全带 - Google Patents

织带及安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3606U
CN218793606U CN202222941963.4U CN202222941963U CN218793606U CN 218793606 U CN218793606 U CN 218793606U CN 202222941963 U CN202222941963 U CN 202222941963U CN 218793606 U CN218793606 U CN 218793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bbing
free end
meshbelt
present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196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铁辉
金永男
李文臣
郭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cont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cont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cont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icont Industry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196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3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3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3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带及安全带,属于安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其中,织带,包括:织带本体,具有自由端;织带收纳机构,织带收纳机构的至少部分与织带本体固接,且织带收纳机构位于自由端;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部分用于沿织带本体的宽度方向绕设于织带本体上,以固定自由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及安全带,实现了对织带端部的稳定固定和收纳,提高了用户使用织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Description

织带及安全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护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带及安全带。
背景技术
织带具有软、轻且牢固,伸长量小,冲击力小以及接头短而平整的特点;通常被应用在背包的肩带、腰带或者安全带等领域。背包的肩带、腰带或者安全带的织带为满足不同体型用户的使用需求,织带的长度通常会预留一部分可调节的余量,这部分余量会对背包、腰带或者安全带的使用造成一定影响。
相关技术中,通常在织带上套设一环形束带,在用户使用背包、腰带或者安全带时,将多余的部分织带插入至环形束带内,从而对织带的端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但是,相关技术中,插入环形束带内的织带端部容易从环形束带内掉出,对用户的安全使用造成一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带及安全带,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插入环形束带内的织带端部容易从环形束带内掉出,对用户的安全使用造成影响的缺陷,实现了对织带端部的稳定固定和收纳,提高了用户使用织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织带,包括:
织带本体,具有自由端;
织带收纳机构,所述织带收纳机构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织带本体固接,且所述织带收纳机构位于所述自由端;所述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部分用于沿所述织带本体的宽度方向绕设于所述织带本体上,以固定所述自由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织带收纳机构包括: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至少部分固定于所述织带本体上;
活动件,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相连接,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适于与所述固定件相连接,以与所述固定件之间构建至少一个可供容纳所述自由端的闭合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固定件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固接于所述织带本体上;
第一延展部,所述第一延展部凸出于所述织带本体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边沿;所述活动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上;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延展部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固定件还包括:
第二延展部,所述第二延展部凸出于所述织带本体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沿;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二延展部中的其中一者相连接,以构建可供容纳所述自由端的闭合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二延展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卡接结构,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卡接结构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卡接结构为卡口,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卡口相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活动件的第二端连接有尾夹,所述尾夹用于与所述卡口相卡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活动件(122)为带状结构、绳状结构或卡勾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所述固定件的至少三侧边沿与所述织带相固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全带,包括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及安全带,通过在织带本体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织带收纳机构的其中至少部分,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部分可绕设于织带本体上;这样,在用户使用织带或者安全带,将织带的自由端插入至钎子扣内并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可以通过固定在自由端的部分织带收纳机构将织带的自由端进行卷曲卷绕,然后,将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部分绕设于织带本体,并对织带的自由端进行固定。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织带的自由端(即织带的多余余量部分)能够被卷绕起来进行固定,由于织带收纳机构的至少部分与织带的自由端固接,因此,织带的自由端不会掉落出来,能够有效对织带的自由端进行固定收纳,从而不会对用户造成影响,提高了用户使用织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织带收纳机构的至少部分与自由端固接,这样,织带收纳机构随织带一起移动,能够方便用户对自由端进行收纳;在用户将织带的自由端调整好后,无需再次进行调整,有效减少了对织带的调整时间,提升用户的穿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中织带收纳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中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另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又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织带;20:背垫;30:肩带;40:腰垫;
110:织带本体;120:织带收纳机构;
111:自由端;121:固定件;122:活动件;
1211:本体部;1212:第一延展部;1213:第二延展部;1214:卡接结构;1221:第二端;1222:尾夹;
1214a:第一卡接结构;1214b:第二卡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织带10,包括:织带本体110,其中,织带本体110具有自由端111。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本体110可以由各种或各类型的纱线作为原料编织成狭幅状织物或者管状织物。可以理解,在背包、腰带或者安全带等领域,为减小织带本体110对人体的压强,提升人体佩戴时的舒适性,可以将织带本体110编织为狭幅状织物。例如,图1中示出的呈扁平装的织带本体110。
在一些具体应用场景中,例如织带10作为背包的肩带30或者被应用在安全带上时,织带10的其中一端通常被固定在背包或者安全带的主体上,织带10被固定的一端通常也被称为固定端(图中未示出)。
可以理解,为适应不同用户体型、身高等的变化,织带10的另一端通常为活动端,即可以自由活动,也可以被称为自由端111;在具体使用时,用户通常需要将自由端111插入至钎子扣或者子母扣内,通过对自由端111插入长度的调节,从而实现对织带10长度的调节,以便调节至合适用户自己体型的安全位置。
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10的自由端111的长度通常会预留一部分可调节的余量,在用户完成织带10的佩戴/穿戴后,织带10自由端111的这部分余量需要收纳起来,以免影响用户的安全使用。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10,还包括:织带收纳机构120;织带收纳机构120设置于织带10的自由端111,且织带收纳机构120的至少部分与织带10的自由端111相固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与织带10相连接的一部分可以选用硬度相对较大的材质/材料进行制作;例如,可以选择硬质塑料、橡胶块、橡胶垫或者硅胶块等。
在具体实现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与织带10相连接的部分可以通过铆钉、螺钉等连接件与织带10相连接。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与织带10相连接的部分也可以采用缝制的方式连接于织带10上,例如,采用车缝的方式缝制在织带10上。当然,在将织带收纳机构120缝制至织带10上时,也可以采用其他缝制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具体的缝制方式不作限制。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用于沿织带本体110的宽度方向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以固定自由端111。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可以是活动的带状、绳状或者卡勾状结构。以下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在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为带状时,带状的其中一端可以连接在织带收纳机构120与织带10相固定的部分上,例如通过铆钉、螺钉等连接件进行连接。当然,在一些示例中,带状的部分也可以是通过前述的缝制方式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相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带状的部分还可以是通过按扣、魔术扣等方式与固定的部分相连接。
另外,在另一些示例中,带状的部分与固定的部分也可以是一体结构。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用户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穿过钎子扣或者子母扣并调节至合适长度后,可以通过织带收纳机构120固定在织带10上的部分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例如,参照图1所示,可以沿图1中织带10的长度方向朝向纸面或者背离纸面的方向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在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卷绕完成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绕过卷绕后的织带10,并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连接,从而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在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后,可以是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相连接,也可以是与织带本体110相连接。另外,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在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后,可以通过按扣、魔术贴等方式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相连接。
在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为绳状结构时,绳状结构的另一部分可以与织带收纳机构120固定在织带10上的一部分固接,例如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进行连接。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织带收纳机构120固定在织带10上的一部分上设置挂钩或者固定环,绳状结构的另一部分通过挂钩或者固定环与织带收纳机构的固定部分相连接。
在具体使用时,用户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穿过钎子扣或者子母扣并调节至合适长度后,可以通过织带收纳机构120固定在织带10上的部分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例如,参照图1所示,可以沿图1中织带10的长度方向朝向纸面或者背离纸面的方向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在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卷绕完成后,用户将绳状结构的另一部分绕设与织带本体110上,并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相连接,从而对自由端111进行固定。
这里,由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为绳状结构;因此,可以在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上设置反向的挂钩或者挂环,绳状结构的另一部分穿过挂钩或者挂环后进行固定。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绳状结构的另一部分也可以采用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按扣、魔术贴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在另一些示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为卡勾状结构时,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与织带收纳机构120固定于织带本体110上的部分可以是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通过可转动的转轴进行连接。卡勾状的另一部分可以在织带10的自由端111完成卷绕后,通过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之间的相互转动从织带10的外侧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然后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固定部分进行卡合/扣合,从而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收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10,通过在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固定连接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其中至少部分,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可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这样,在用户使用织带10或者安全带,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插入至钎子扣内并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可以通过固定在自由端111的部分织带收纳机构120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曲卷绕,然后,将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并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即织带10的多余余量部分)能够被卷绕起来进行固定,由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至少部分与织带10的自由端111固接,因此,织带10的自由端111不会掉落出来,能够有效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收纳,从而不会对用户造成影响,提高了用户使用织带10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至少部分与自由端111固接,这样,织带收纳机构120随织带一起移动,能够方便用户对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在用户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调整好后,无需再次进行调整,有效减少了对织带10的调整时间,提升用户的穿戴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同一用户,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10时,将织带10的长度调整好后,二次使用可以无需再做调整,仅需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将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拉出并做好连接固定即可,提升了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的收纳固定效率。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中织带收纳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中织带收纳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带收纳机构120包括:固定件121和活动件122,其中,固定件121的至少部分固定于织带本体110上。
具体的,如前述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121可以为橡胶垫、橡胶板、硅胶垫、硅胶块等材料进行制作。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具体设置时,固定件121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沿着织带本体110的宽度方向布置。例如,以图1作为示例进行说明,固定件121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指图1中的x轴所示出的方向,固定件121的宽度方向可以是指图1中的y轴所示出的方向。
在对固定件121进行缝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以缝制作为示例进行具体说明)可以仅缝制固定件121的三边(例如沿图1中示出的三条虚线方向进行缝制)。这样,在通过固定件121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时,能够避免固定件121的中部与织带本体110之间发生分离起翘的情况,能够提升固定件121与织带本体110的贴合度,便于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绕。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固定件121的四边均与织带本体110进行缝制,这样,能够提高对固定件121固定的牢固性。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活动件122的第一端(图中未示出)与固定件121相连接,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适于与固定件121相连接,以与固定件121之间构建至少一个可供容纳自由端111的闭合环。
具体的,参照前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活动件122的第一端(图中未示出)可以通过按扣、转轴或者魔术扣等与固定件121相连接;在另一些示例中,活动件122的第一端也可以是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与固定件121相连接。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通常也可以被称为活动端,第二端1221与固定件121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端1221可以是通过按扣、魔术扣等于固定件121进行连接。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是在固定件121上设置固定环或者固定钩,第二端1221穿过固定环或者固定钩后,通过套接的方式与固定件121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活动件122与固定件121之间形成一个可供通纳自由端111的闭合环。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在一种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5所示,在用户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卷绕好后,用户可以将活动件122拉出,绕过卷绕好后的自由端111后与固定件121相连接,从而能够对卷绕好的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固定,能够避免自由端111脱落或者掉出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使用织带10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121包括:本体部1211和第一延展部1212;其中,本体部1211固接于织带本体110上;第一延展部1212凸出于织带本体110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边沿;活动件122的第一端连接于本体部1211上;第二端1221用于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和本体部121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当然,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也可以是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成型在本体部1211一侧的边沿上。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沿织带本体1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织带本体110的其中一侧边沿。换句话说,固定件121的长度尺寸大于织带本体110的宽度尺寸;例如,织带本体110通常的宽度尺寸在3-5cm,本实用实施例中,固定件121的长度尺寸可以为4-7cm。
作为一些具体示例,固定件121的长度尺寸可以为:4cm、5cm、6cm或者7cm等。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固定件121的长度尺寸仅作为具体示例示出,并非对固定件121的长度尺寸的具体限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延展部1212沿织带本体110的宽度方向凸出于织带本体110的边沿,这样,便于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也就是说,在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或者卷起来后,可以直接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绕过织带本体110并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无需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插入或者塞入卷绕或者卷起来的自由端111内部,从而能够方便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与固定件121相连接,提升了第二端1221与固定件121相连接的便利性或者便捷性,提升了用户的作业效率。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121还包括:第二延展部1213,第二延展部1213凸出于织带本体110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沿;第二端1221通过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其中一者相连接,以构建可供容纳自由端111的闭合环。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位于织带本体110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边缘,第二延展部1213位于织带本体110沿宽度方向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对一侧的边沿。即,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位于本体部12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这样,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先与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的其中一者相连接,然后再与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另一者相连接,从而能够避免活动件122在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后,发生滑动的情况,能够有效提高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和收纳的稳定性。
例如,在具体使用时,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先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接,然后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后,再与第二延展部1213连接。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也可以是先于第二延展部1213相连接,然后,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后,再与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接。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卡接结构1214,第二端1221与卡接结构1214相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接结构1214可以设置在第一延展部1212上;此时,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是通过第二延展部1213后与第一延展部1212上的卡接结构1214相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卡接结构1214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二延展部1213上;此时,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是通过第一延展部1212后与第二延展部1213上的卡接结构1214相连接。
当然,作为一些可选示例,也可以是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上均设置有卡接结构1214。这样,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从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任意一者连接至另一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卡接结构1214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按扣。当然,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卡接结构1214也可以是卡勾或者卡槽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延展部1212和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卡接结构1214,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与卡接结构1214相连接。这样,便于用户的操作,提升了用户使用织带10时的穿戴和佩戴效率,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卡接结构1214为卡口,第二端1221用于与卡口相卡接。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口可以是由第一延展部1212或第二延展部1213的端部/边沿向内开设的豁口。在一些示例中,卡口也可以是开设于第一延展部1212或者第二延展部1213上的通孔。
在一种具体应用场景中,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可以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与卡口相卡接,例如,可以将活动件122的至少部分嵌入至卡口内,然后在卡口的另一侧通过打结的方式与卡口相卡接。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用户也可以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穿过开设于第一延展部1212或者第二延展部1213上的通孔后进行打结,从而与卡口相卡接。
这样,能够便于用户的操作,提升了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的收纳固定的操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些示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二端1221连接有尾夹1222,尾夹1222用于与卡口相卡接。
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具体实现时,尾夹1222的尺寸(例如尾夹1222的宽度)可以大于卡口的开口尺寸。在用户使用尾夹1222与卡口相卡接时,可以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拉过或者穿过卡口,然后将宽度大于卡口宽度的尾夹1222置于卡口背向活动件122的一侧,从而使得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通过尾夹1222与卡口相卡接。
可以理解的是,尾夹1222的形状可以是长条形、梯形、三角形或者圆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中,以尾夹1222的形状为长条形作为具体示例示出。
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尾夹1222与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连接为一体结构。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尾夹1222与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也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连接尾夹1222,通过尾夹1222与卡口相卡接,这样,方便了用户操作,在用户佩戴/穿戴织带10时,能够非常方便快速的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利用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固定,提升了用户的操作效率,从而提升了作业效率。
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1212上具有第一卡接结构1214a,第二延展部1213上具有第二卡接结构1214b;第二端1221用于分别与第一卡接结构1214a和第二卡接结构1214b相卡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结构1214a和第二卡接结构1214b可以为相同的结构,例如,以图3作为示例进行说明,第一卡接结构1214a和第二卡接结构b可以均为卡扣或者卡槽。
在一种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延展部1212上设置第一卡接结构1214a,在第二延展部1213上设置第二卡接结构1214b;当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用户可以通过拉动连接于第二端1221的尾夹1222,并将第二端1221的部分卡入至第一卡接结构1214a内,然后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后,设有尾夹1222的部分第二端1221与第二卡接结构b相连接,从而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卡入/嵌入至第一卡接结构1214a或者第二卡接结构b内;具体可以是活动件122第二端1221的部分卡入/嵌入至第一卡接结构1214或者第二卡接结构1214内。
当然,通常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为长条形,长条形沿径向方向的宽度或者厚度也可以全部卡入/嵌入至第一卡接结构1214或者第二卡接结构1214b内。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另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具体应用场景中,参照图6所示,在第一延展部1212上设置第一卡接结构1214a,在第二延展部1213上设置第二卡接结构1214b;当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用户还可以通过拉动连接于第二端1221的尾夹1222,并将第二端1221的部分卡入至第二卡接结构1214b内,然后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后,设有尾夹1222的部分第二端1221与第一卡接结构a相连接,从而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
换句话说,在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10的过程中,将织带本体110的长度调节至合适位置后,用户可以从正方向(例如逆时针)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半周后与织带本体110另一侧的第一卡接结构1214a相连;或者,用户也可以从反方向(例如顺时针)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半周后与织带本体110另一侧的第二卡接结构1214b相连。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织带的又一种应用示例结构图。
参照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应用场景中,在第一延展部1212上设置第一卡接结构1214a,在第二延展部1213上设置第二卡接结构1214b;当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用户还可以通过拉动连接于第二端1221的尾夹1222,并将第二端1221的部分卡入至第二卡接结构1214b内,然后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后卡入至织带本体110另一侧的第一卡接结构1214a内,之后,继续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并将设有尾夹1222的部分第二端1221与第二卡接结构b相连接,从而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
也就是说,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从第二延展部1213出发,嵌设于第二卡接结构1214b,绕至第一延展部1212并嵌设于第一卡接结构1214a,最后再次绕制第二卡接结构1214b,并与第二卡接结构1214b相连接。即,在一些示例中,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绕织带本体110缠绕一整周。
当然,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在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绕织带本体110缠绕一整周的情况下,第二端1221同样可以沿顺时针方向缠绕或者沿逆时针方向缠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二端1221的缠绕方向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依据活动件122的整体长度,用户在具体使用时,也可以绕织带本体110缠绕更多周,具体可以参照缠绕一周的详细说明,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延展部1212上设置第一卡接结构1214a,在第二延展部1213上设置第二卡接结构1214b,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分别用于与第一卡接结构1214a和第二卡接结构1214b相卡接。这样,在用户将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卷绕后,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可以依次与第一卡接结构1214a、第二卡接结构1214b卡接;或者,依次与第二卡接结构1214b、第一卡接结构1214a卡接;从而,能够利用第一卡接结构1214a和第二卡接结构1214b对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进行限位,避免了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在卷绕后的织带本体110上发生滑动的情况,即能够有效提高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固定的稳定性,提升了织带10使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体示例中,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卡接结构1214a为两个,两个第一卡接结构1214a沿第一延展部1212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二端1221依次与两个第一卡接结构1214a相卡接。
具体的,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卡接结构1214a可以为开设于第一延展部1212沿长度方向两侧的卡口,两个卡口之间可以设置成具有一定夹角,及两个卡口的开口方向相互远离。这样,在两个卡口之间的部分会形成一个倒梯形结构,倒梯形结构凸出的肩部能够对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活动件122可以是绳状结构。作为一种具体示例,活动件122可以为弹性绳。其中,活动件122可以是单条弹性绳,活动件122也可以是两条弹性绳形成的环形结构。
参照图3所示,在活动件122为两条弹性绳形成的环形结构的情况下,使用时,用户可以直接将环形结构的弹性绳挂接在两个卡口之间的倒梯形部分即可。
在另一些示例中,参照图4所示,在活动件122为一条弹性绳的情况下,弹性绳可以依次穿过两个卡口,然后通过位于弹性绳尾部的尾夹1222与卡口之间进行卡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绳可以采用弹力为1:1.5-1:2.5开度的弹性绳。作为一种具体示例,弹性绳采用弹力为1:2开度的弹性绳。
这样,便于活动件122的伸缩,从而针对不同体型的用户,自由端111的余量长度不同,自由端111的卷绕量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弹性绳作为活动件122,能够利用弹性绳自身的形变,使得在自由端111的卷绕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的对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二卡接结构1214b至少为一个,第二端1221依次与第二卡接结构1214b、两个第一卡接结构1214a相卡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卡接结构1214b可以为一个(例如图4中所示),第二卡接结构1214b也可以为两个(例如图3中所示)。
这样,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第二卡接结构1214,能够对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能够有效避免第二端1221发生滑动,提升了对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进行收纳固定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示例,固定件121的沿自由端11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3-8cm。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固定件121沿自由端111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为3cm、5cm或者8cm等。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固定件121的尺寸仅作为一种具体示例示出,并非对固定件121尺寸的具体限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制造工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固定件121沿自由端11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设为3-8cm。这样,在对自由端111进行卷绕时,能够将自由端111的多余部分卷绕形成一扁平的条形卷,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卷绕后的自由端111所需要占用的空间,从而降低自由端111对用户的影响,提升了用户使用织带10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织带10,通过在织带本体110的自由端111固定连接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其中至少部分,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可绕设于织带本体110上;这样,在用户使用织带10或者安全带,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插入至钎子扣内并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可以通过固定在自由端111的部分织带收纳机构120将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卷曲卷绕,然后,将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绕设于织带本体110,并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这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织带10的自由端111(即织带10的多余余量部分)能够被卷绕起来进行固定,由于织带收纳机构120的至少部分与织带10的自由端111固接,因此,织带10的自由端111不会掉落出来,能够有效对织带10的自由端111进行固定收纳,从而不会对用户造成影响,提高了用户使用织带10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全带,包括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可选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织带10。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安全带除了包括上述的织带10以外,还包括:背垫20、肩带30、腿带和腰垫40等,其中,背垫20的一端与织带10相连接,背垫20的另一端与肩带30相连接;另外,肩带3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D型扣或者O型扣与织带10相连接。
织带10的部分与腰带相连接,织带10的另一部分用于连接腰垫40和腿带,从而形成全身式安全带。在具体设置时,织带10可以通过预留于腰垫40上的安装孔位(图中未示出)与腰垫40相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织带本体(110),具有自由端(111);
织带收纳机构(120),所述织带收纳机构(120)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织带本体(110)固接,且所述织带收纳机构(120)位于所述自由端(111);所述织带收纳机构(120)的另一部分用于沿所述织带本体(110)的宽度方向绕设于所述织带本体(110)上,以固定所述自由端(1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收纳机构(120)包括:
固定件(121),所述固定件(121)的至少部分固定于所述织带本体(110)上;
活动件(122),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件(121)相连接,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适于与所述固定件(121)相连接,以与所述固定件(121)之间构建至少一个可供容纳所述自由端(111)的闭合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21)包括:
本体部(1211),所述本体部(1211)固接于所述织带本体(110)上;
第一延展部(1212),所述第一延展部(1212)凸出于所述织带本体(110)沿宽度方向的其中一侧边沿;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部(1211)上;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用于与所述第一延展部(121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21)还包括:
第二延展部(1213),所述第二延展部(1213)凸出于所述织带本体(110)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沿;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通过所述第一延展部(1212)和所述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其中一者相连接,以构建可供容纳所述自由端(111)的闭合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展部(1212)和所述第二延展部(1213)中的至少一者上具有卡接结构(1214),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与所述卡接结构(1214)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结构(1214)为卡口,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用于与所述卡口相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122)的第二端(1221)连接有尾夹(1222),所述尾夹(1222)用于与所述卡口相卡接。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122)为带状结构、绳状结构或卡勾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21)的至少三侧边沿与所述织带相固接。
10.一种安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10)。
CN202222941963.4U 2022-11-04 2022-11-04 织带及安全带 Active CN218793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963.4U CN218793606U (zh) 2022-11-04 2022-11-04 织带及安全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963.4U CN218793606U (zh) 2022-11-04 2022-11-04 织带及安全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3606U true CN218793606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0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1963.4U Active CN218793606U (zh) 2022-11-04 2022-11-04 织带及安全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3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56625B2 (ja) 対面・前向きだっこ兼用ベビーキャリア
US4676418A (en) Backpack having improved load distribution and stabilizing structures
US4922860A (en) Child or disabled person training harness
US9603397B2 (en) Head harness
US11497948B2 (en) Harness back plate and strap arrangement
US9877555B1 (en) Rail mounted bag
US20040000570A1 (en) Strap management system, packs and hydr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210289951A1 (en) Infant carrier
US10420412B1 (en) Modular hip belt with gross and fine adjustment
CN218793606U (zh) 织带及安全带
JP2001218779A (ja) 上半身用の姿勢矯正装着具
US20100173757A1 (en) Double-functional band member for dumbbell component and dumbbell component using the same
CN210374788U (zh) 一种可伪装成背包的防弹衣
US20100155521A1 (en) Webbing roller
US11963622B2 (en) Lightweight detachable child carrier
US6364729B1 (en) Personal flotation device with front portion central pull system
CN213154617U (zh) 一种可调节位置的胸带及具有其的背包
CN210809524U (zh) 一种肩带调节扣及具有该肩带调节扣的矫姿仪
CN220939043U (zh) 滑雪板收纳包
CN216168189U (zh) 一种新型可替换式压力调节型胸带
CN112118767A (zh) 背包用肩带及背包
CN221265319U (zh) 一种调节扣及服饰
CN217851762U (zh) 一种具有气囊的背带结构
CN209807375U (zh) 一种可调节固定的背带
CN218773981U (zh) 护腰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