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9780U -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9780U
CN218779780U CN202223179239.9U CN202223179239U CN218779780U CN 218779780 U CN218779780 U CN 218779780U CN 202223179239 U CN202223179239 U CN 202223179239U CN 218779780 U CN218779780 U CN 2187797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span beam
beam body
saddle
large s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792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耀辉
舒绍云
余晗
敖晓钦
夏红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792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97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97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97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包括两个支撑部及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部连接的大跨梁体,大跨梁体的两端底部设有两个索鞍,大跨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多束钢索,大跨梁体每一端连接的各束钢索另一端分别贯穿临近的一索鞍后连接于另一索鞍。本申请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将钢索和大跨梁体连接形成一种自锚的组合结构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钢索的抗拉性能,并在大跨梁体的索鞍处形成支点来减小跨度从而提升组合结构的整体刚度,也能够使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显著上升,这种组合结构具有矢高小、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大跨空间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适用于大跨空间的建筑结构形式也呈多样化发展。常见的大跨空间结构有桁架结构、网架结构、张弦结构等。
大跨空间张弦结构由于矢高较大当结构净高要求高时其适用性不强,大跨空间桁架结构和网架结构的组成杆件多、交汇节点处多导致其质量隐患也随之增加,需要在工程实际操作中增加构件截面来提高结构受力安全储备,这样会使得结构的经济性下降。
因此,需要一种矢高较低且整体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大的大跨空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通过将钢索和大跨梁体连接形成一种自锚的组合结构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钢索的抗拉性能,并在大跨梁体的索鞍处形成支点来减小跨度从而提升组合结构的整体刚度,也能够使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显著上升,这种组合结构具有矢高小、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的优点。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包括两个支撑部及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部连接的大跨梁体,大跨梁体的两端底部设有两个索鞍,大跨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多束钢索,大跨梁体每一端连接的各束钢索另一端分别贯穿临近的一索鞍后连接于另一索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大跨梁体两端分别通过锚固端与钢索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大跨梁体端部和锚固端之间连接有多个端部加强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大跨梁体和索鞍之间连接有多个中部加强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大跨梁体底部分别设有与两个索鞍连接的索锚固定端,每束钢索远离大跨梁体端部的一端均穿过并连接于一索锚固定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每个索鞍与临近的大跨梁体端部的距离为大跨梁体长度的1/4-1/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支撑部为柱、墙或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包括两个支撑部及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部连接的大跨梁体,大跨梁体的两端底部设有两个索鞍,大跨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多束钢索,大跨梁体每一端连接的各束钢索另一端分别贯穿临近的一索鞍后连接于另一索鞍。本申请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将钢索和大跨梁体连接形成一种自锚的组合结构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钢索的抗拉性能,并在大跨梁体的索鞍处形成支点来减小跨度从而提升组合结构的整体刚度,也能够使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显著上升,这种组合结构具有矢高小、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中B-B剖面线的剖视图。
图中:100、支撑部;110、大跨梁体;120、索鞍;130、钢索;140、端部加强肋;150、中部加强肋;160、索锚固定端;170、锚固端;180、索锚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包括两个支撑部100及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部100连接的大跨梁体110,支撑部100为支撑柱,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底部对称设有两个索鞍120及分别与两个索鞍120连接的索锚固定端160,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分别通过锚固端170连接有四束钢索130,大跨梁体110每一端连接的四束钢索130另一端分别依次贯穿临近的一索鞍120和另一索鞍120后贯穿并连接于对应的索锚固定端160,每个索鞍120上均设有上下布置的两排供钢索130穿过的钢索穿孔,每排均包括四个钢索穿孔,大跨梁体110端部和锚固端170之间连接有四个端部加强肋140,大跨梁体110和索鞍120之间连接有五个中部加强肋150,大跨梁体110和索锚固定端160之间还连接有索锚加强肋180,每个索鞍120与临近的大跨梁体110端部的距离为大跨梁体110长度的1/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使用两根支撑柱连接并支撑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并在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底部对称设置两个索鞍120,在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分别通过锚固端170连接有四束钢索130,大跨梁体110每一端连接的四束钢索130另一端分别依次贯穿临近的一索鞍120和另一索鞍120后贯穿并连接于另一索鞍120对应的索锚固定端160,从而利用大跨梁体110两端分别连接的钢索130张拉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和中部,有效的提高大跨梁体110的抗拉性能,同时减小大跨梁体110的截面积。
此外,大跨梁体110端部和锚固端170之间连接有四个端部加强肋140,大跨梁体110和索鞍120之间连接有五个中部加强肋150,大跨梁体110和索锚固定端160之间还连接有索锚加强肋180,能够提高大跨梁体110和钢索1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钢索130的稳定的张拉大跨梁体110端部和中部。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底部分别与两个索鞍120连接有索锚固定端160,钢索130的一端分别贯穿临近的一索鞍120、另一索鞍120后贯穿并连接于对应的索锚固定端160,能够利用依次穿过两个索鞍120和索锚固定端160的钢索130来提高钢索130与大跨梁体110连接的稳定性,并使钢索130稳定的张拉提升索鞍120和大跨梁体110以提高大跨梁体110的抗拉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在大跨梁体110的两端分别连接多束钢索130并和大跨梁体110连接形成一种自锚的组合结构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钢索130的抗拉性,并在大跨梁体110的索鞍120处形成支点来减小大跨梁体110跨度且提升组合结构整体的刚度,也能够使其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显著上升,这种组合结构具有矢高小、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的优点。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支撑部及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部连接的大跨梁体,所述大跨梁体的两端底部设有两个索鞍,所述大跨梁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多束钢索,所述大跨梁体每一端连接的各束所述钢索另一端分别贯穿临近的一所述索鞍后连接于另一所述索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跨梁体两端分别通过锚固端与所述钢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跨梁体端部和所述锚固端之间连接有多个端部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跨梁体和所述索鞍之间连接有多个中部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跨梁体底部分别设有与两个所述索鞍连接的索锚固定端,每束所述钢索远离所述大跨梁体端部的一端均穿过并连接于一所述索锚固定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索鞍与临近的所述大跨梁体端部的距离为所述大跨梁体长度的1/4-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柱、墙或梁。
CN202223179239.9U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Active CN2187797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9239.9U CN21877978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79239.9U CN21877978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9780U true CN218779780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2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79239.9U Active CN21877978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97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13181B (zh) 一种大跨上层联方形内环马鞍形双层索杆张拉结构
US6401285B1 (en) Undulating support structure bridge
FI93251C (fi) Monikulmion muotoinen talo
CN113530192B (zh) 超高垂直岩质边坡的多支撑悬挑脚手架结构
CN111648528A (zh) 设有水平支撑的伞状钢格构柱
CN218779780U (zh) 一种双鞍交叉索承式大跨梁结构
CN110359549A (zh) 具有阳台的多层装配式房屋
CN215817990U (zh) 柔性光伏支架的支撑结构
CN114215089A (zh) 支撑筏板钢筋的型钢支撑结构
CN217325801U (zh) 一种用于室内外高差处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节点
CN218116865U (zh) 一种格构式钢骨剪力墙暗柱
CN209855050U (zh) 一种装配式框架结构建筑用预制柱
CN217759597U (zh) 一种外倾式斜向分叉柱结构
CN111877560A (zh) 一种钢木混合交叉张弦拱结构
CN219753513U (zh) 一种钢支撑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节点
CN106088755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大型钢结构矩形仓及矩形群仓
CN216864825U (zh) 一种空间双索面独柱式桥塔及斜拉桥
CN212163213U (zh) 一种光伏支架
CN219138107U (zh) 一种上承式连跨索拱屋盖结构
CN216640917U (zh) 一种预应力钢桁架拉索锚固节点
CN215632075U (zh) 一种抗风加固型铁塔
CN219918774U (zh) 一种光伏组件的支撑装置
CN217115961U (zh) 一种柔性光伏支架
CN217420236U (zh) 一种半刚性装配式钢连梁
CN113718940B (zh) 一种既有建筑增设大承载力威亚支撑转换体系构造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