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0424U - 便于收线的排插 - Google Patents

便于收线的排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0424U
CN218770424U CN202222751388.1U CN202222751388U CN218770424U CN 218770424 U CN218770424 U CN 218770424U CN 202222751388 U CN202222751388 U CN 202222751388U CN 218770424 U CN218770424 U CN 2187704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nding
shell
block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513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森华
陈少锋
谭亮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Xinuo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Xinuo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Xinuo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Xinuo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513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0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0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04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包括排插主体和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壳体,所述体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所述壳体上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Description

便于收线的排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插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
背景技术
目前,排插上普遍不具有绕线结构,若需要绕线,常规操作方式是将线缆围绕排插本体缠绕,该种收线方式,一方面,由于线缆的插头未能定位,缠绕后的线缆容易松散,另一方面,缠绕线缆后的排插本体,其整体外表面是不规则曲面,放置时不好定位。
以及,在CN 203481558 U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在所述的插座本体下端底部设有一空腔,在所述的空腔内设有自动收线器,插座本体的电源线环绕在自动收线器上,所述的自动收线器的收线开关设在插座本体的上表面。在所述的空腔外铰接有一腔门,打开腔门,可以将电源线拉出。该种插座,通过设有环绕电源线的收线器,可将电源线方便、快速的收纳在本体内。又如CN 205790568 U中公开一种带安全门的可收线插座。该插座包括外壳、内壳、线槽、内壳底座、插头凹槽、半圆形凹槽、方形口、外壳出线口、插孔、USB口、安全门装置、方形扣和内壳出线口;所述内壳套设于外壳内部;所述内壳包括线槽、内壳底座、插头凹槽、半圆形凹槽和方形口。将安全门装置引入插座内部,增加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插头凹槽引入插座的内部设计中,实现了可收线的目的。
上述两种自带收线结构的插座,其会大幅增加了插座的厚度,而且,结构较复杂,对于目前常见的排插而言,若借鉴这些收线结构设计,需要颠覆其原本排插设计的结构,生产制作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不适于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其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可以基于原有排插的基本设计,增加收线块,稍作结构变化即可,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包括有排插主体和连接于排插主体的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有壳体,所述体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从壳体的一端部伸出,且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
所述壳体上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分别附着于壳体上,向下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后,使得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均展开于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作为绕线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和壳底部,所述电性插孔设置于壳面板部上,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非电性插孔设置于壳底部,且非电性插孔位于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之间;
所述第一收线块包括有构成第一L形结构的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一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收线块包括有构成第二L形结构的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所述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线缆依次穿过第一夹线槽、第二夹线槽进行绕线;
以及,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一挡线部、第二绕线部、第二挡线部中任一、任二、任三或者全部设置有悬挂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一挡线部与第一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二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二挡线部与第二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收折槽,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收折槽,所述第一挡线部收折于第一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挡线部收折于第二收折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有面壳和底壳,所述壳面板部形成于面壳的顶部,所述壳底部形成于底壳的底部;
所述面壳的顶部前端形成有往前超出底壳的前端的前延伸部,所述第一收折槽形成于前延伸部和底壳的前端面之间;所述面壳的顶部后端形成有往后超出底壳的后端的后延伸部,所述第二收折槽形成于后延伸部和底壳的后端面之间;
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前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一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三收折槽,所述第一绕线部收折于第三收折槽内;所述第一收折槽与第三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一L形槽;
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后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二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二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四收折槽,所述第二绕线部收折于第四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收折槽与第四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二L形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一收线块的第一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挡线部露于第一操作缺口处,所述后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二收线块的第二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二挡线部露于第二操作缺口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轴孔,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上均对应各自的铰接轴孔两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所述壳底部设置有铰接轴和避让槽,所述铰接轴穿过铰接轴孔,所述避让槽自壳底部向上凹设;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部抵于壳底部,所述第二止挡部抵于避让槽的内端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上均对应铰接轴孔的左、右侧设置有转动导引弧形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转动导引弧形部的端部;所述壳底部设置有与铰接轴同轴心设置的凸弧部,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时,所述转动导引弧形部沿相应凸弧部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线缆从壳体的后端部伸出,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的夹角为80-100度,所述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的夹角为80-100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非电性插孔的设置,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可以基于原有排插的基本设计,增加收线块,稍作结构变化即可,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且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展开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示图(收线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截面示图(收线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收线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可挂设于墙壁等坚立面的应用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未收线状态);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立体示图(收线状态);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收线状态);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可挂设于墙壁等坚立面的应用示图(收线状态)。
附图标识说明:
排插主体10、壳体11、壳面板部111、壳底部112、电性插孔101、第一L形槽102、第二L形槽103、非电性插孔1121、第一收折槽113、第二收折槽114、面壳1101、底壳1102、第三收折槽115、第四收折槽116、前延伸部1、后延伸部2、第一侧向延伸部3、第二侧向延伸部4、第一操作缺口5、第二操作缺口6、卡线凸部7、避让缺口8、铰接轴孔9、第一止挡部91、第二止挡部92、铰接轴93、避让槽94、内端面941转动导引弧形部95、凸弧部96、线缆20、插头21、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绕线部304、第一绕线部31、第一挡线部32、第一夹线槽301、第二绕线部41、第二挡线部42、第二夹线槽401、第一悬挂孔311、第二悬挂孔411、第三悬挂孔321、墙壁50、挂钉51。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两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包括有排插主体10和连接于排插主体10的线缆20。
所述排插主体10包括有壳体11,所述壳体11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111和壳底部112,所述壳面板部111上设置有电性插孔101。所述排插主体10的内部对应各电性插孔101设置有导电端子,以及,各导电端子如何与线缆20形成电性连接,其为排插的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壳底部112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和可供插头21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1121,所述非电性插孔1121位于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之间;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的一端铰接于壳体底部112,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底部112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分别附着于壳体底部112,向下翻转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后,使得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均展开立于壳体底部112的下方,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的相背侧作为绕线部304,进而使线缆20能沿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的绕线部304绕线实现底部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21插入非电性插孔1121内。
所述线缆20从壳体11的一端部伸出,且线缆20的外端具有插头21。所述线缆20从壳体111的后端部伸出,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的相背侧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
所述第一收线块30包括有第一绕线部31和第一挡线部32,所述第一绕线部31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112上,所述第一绕线部3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线部32的一端,所述第一挡线部32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收线块40延伸设置,且第一挡线部31与第一绕线部32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301;所述第一绕线部31和第一挡线部32构成第一L形结构,所述第一绕线部31和第一挡线部32的夹角为80-100度,优选为90度,所述第一收线块30的绕线部304设置于第一绕线部31上可附着壳体底部112的侧面;
所述第二收线块40包括有第二绕线部41和第二挡线部42,所述第二绕线部41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112上,所述第二绕线部4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线部42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线部42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收线块30延伸设置,且第二挡线部41与第二绕线部42之间构成第二夹线槽401;所述第二绕线部41和第二挡线部42构成第二L形结构。所述第二绕线部41和第二挡线部42的夹角为80-100度,优选为90度。所述第二收线块40的绕线部304设置于第二绕线部41上可附着壳体底部112的侧面;
所述线缆20依次穿过第一夹线槽301、第二夹线槽401进行绕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
考虑到悬挂使用或者存放需要,所述第一绕线部31、第一挡线部32、第二绕线部41、第二挡线部42中任一、任二、任三或者全部设置有悬挂孔。本实施例一、二中,所述第一绕线部31上远离壳体底部112的侧面设置有第一悬挂孔311。所述第二绕线部41上远离壳体底部112的侧面设置有第二悬挂孔411。如图9所示,可以将第一绕线部31上的第一悬挂孔311挂在墙壁50上的挂钉51上,当然,也可以换个方向,将第二绕线部41上的第二悬挂孔411挂在墙壁50上的挂钉51上,例如对排插进行放置定位。所述第一挡线部32上设置有第三悬挂孔321,所述第三悬挂孔321的挂入方向垂直于第一悬挂孔311的挂入方向,如图14所示,完成收线后,也可以第一挡线部32上的第三悬挂孔321挂在墙壁50的挂钉51上,便于存放。
所述壳体1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收折槽113,所述壳体11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收折槽114,所述第一挡线部32收折于第一收折槽113内,所述第二挡线部42收折于第二收折槽114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有面壳1101和底壳1102,所述壳面板部111形成于面壳1101的顶部,所述壳底部112形成于底壳1102的底部;所述面壳1101的顶部前端形成有往前超出底壳1102的前端的前延伸部1,所述第一收折槽113形成于前延伸部1和底壳1102的前端面之间;所述面壳1101的顶部后端形成有往后超出底壳1102的后端的后延伸部2,所述第二收折槽114形成于后延伸部2和底壳1102的后端面之间;所述面壳1101的顶部靠近前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向延伸部3,左、右侧的第一侧向延伸部3与壳底部112之间形成第三收折槽115,所述第一绕线部31收折于第三收折槽115内;所述第一收折槽113与第三收折槽115贯通形成第一L形槽102;所述面壳1101的顶部靠近后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二侧向延伸部4,左、右侧的第二侧向延伸部4与壳底部112之间形成第四收折槽116,所述第二绕线部41收折于第四收折槽116内;所述第二收折槽114与第四收折槽116贯通形成第二L形槽103。
进一步地,所述前延伸部1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一收线块30的第一操作缺口5,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挡线部32露于第一操作缺口5处,按下其露出部分就可以将第一收线块30向下转动展开,此处,第一操作缺口5居中设置,所述后延伸部2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二收线块40的第二操作缺口6,此处,第二操作缺口6分别设置于线缆20的左、右侧,在后延伸部2的底部设置有卡线凸部7,所述卡线凸部7上设置有卡线槽,线缆20从壳体11的后端伸出时穿过卡线槽,借由卡线凸部7实现定位,避免线缆20过度变折导致可能受损。以及,在第二挡线部41上设置有避让缺口8,用于避让线缆20的出线部位。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二挡线部42露于第二操作缺口6处,按下其露出部分就可以将第二收线块40向下转动展开。
以及,所述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铰接于壳体底部112的结构设计较为巧妙,具体而言:
所述第一绕线部31、第二绕线部41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轴孔9,所述第一绕线部31、第二绕线部41上均对应各自的铰接轴孔9两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91、第二止挡部92;所述壳底部112设置有铰接轴93和避让槽94,所述铰接轴93穿过铰接轴孔9,所述避让槽94自壳底部112向上凹设;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部91抵于壳底部112,所述第二止挡部92抵于避让槽94的内端面941。所述第一绕线部31、第二绕线部41上均对应铰接轴孔9的左、右侧设置有转动导引弧形部95,所述第一止挡部91设置于转动导引弧形部95的端部;所述壳底部112设置有与铰接轴93同轴心设置的凸弧部96,翻转第一收线块30、第二收线块40时,所述转动导引弧形部95沿相应凸弧部96滑动。此处,由于凸弧部96分别设置于铰接轴孔9的左、右侧,受力平衡性较好,翻转操作时更加顺畅,而且,左、右侧的凸弧部93的端部齐平,形成一体式结构,易于生产制作,结构强度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了单排式的排插,而图10至图14所示,其显示了多排式的排插。在实际设计制作时,所述壳面板部111上的电性插孔101可以设置一组或者多组,通常是两个或者三个电性插孔101构成一组,多组电性插孔101可以沿前后方向排成一排,作为单排式的排插,沿左右方向布置两排以上,即形成多排式的排插。就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言,其对于电性插孔101的排布方式及组数可以不作限定,实际生产制作时,整个排插主体以呈长条形为优,例如沿线缆20的出线方向设计长度方向,两个收线块一个靠近线缆20的出线端,而另一个则远离线缆20的出线端,如此,便于绕线,在排插主体的前、后端便于收折两个收线块,设计制作更加简单,若设置于排插主体的左、右侧,势必增加排插主体的左右宽度,对于长条形排插主体而言,宽度的增加会导致整个排插主体的体积大幅增加,产品紧凑性不是很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非电性插孔的设置,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使线缆能沿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绕线实现收线,完成收线后插头插入非电性插孔内,十分紧凑,其结构设计简单,十分巧妙,不会占用原来排插的设计空间,可以基于原有排插的基本设计,增加收线块,稍作结构变化即可,易于生产制作,而且,收线块收折、展开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于收线的排插,包括有排插主体和连接于排插主体的线缆,所述排插主体包括有壳体,所述体上设置有电性插孔,所述线缆从壳体的一端部伸出,且线缆的外端具有插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间距式设置有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和可供插头插入固定的非电性插孔;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一端铰接于壳体,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另一端相对壳体可翻转地收折及展开,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分别附着于壳体上,向下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后,使得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均展开于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作为绕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对侧设置的壳面板部和壳底部,所述电性插孔设置于壳面板部上,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非电性插孔设置于壳底部,且非电性插孔位于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之间;
所述第一收线块包括有构成第一L形结构的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所述第一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一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第二收线块包括有构成第二L形结构的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所述第二收线块的绕线部设置于第二绕线部上可附着壳体底部的侧面;所述线缆依次穿过第一夹线槽、第二夹线槽进行绕线;
以及,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一挡线部、第二绕线部、第二挡线部中任一、任二、任三或者全部设置有悬挂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一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一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二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一挡线部与第一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铰接于壳底部上,所述第二绕线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线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挡线部的另一端远离第一收线块延伸设置,且第二挡线部与第二绕线部之间构成第一夹线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第一收折槽,所述壳体的后端设置有第二收折槽,所述第一挡线部收折于第一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挡线部收折于第二收折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有面壳和底壳,所述壳面板部形成于面壳的顶部,所述壳底部形成于底壳的底部;
所述面壳的顶部前端形成有往前超出底壳的前端的前延伸部,所述第一收折槽形成于前延伸部和底壳的前端面之间;所述面壳的顶部后端形成有往后超出底壳的后端的后延伸部,所述第二收折槽形成于后延伸部和底壳的后端面之间;
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前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一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一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三收折槽,所述第一绕线部收折于第三收折槽内;所述第一收折槽与第三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一L形槽;
所述面壳的顶部靠近后端的左、右侧分别向下延伸有第二侧向延伸部,左、右侧的第二侧向延伸部与壳底部之间形成第四收折槽,所述第二绕线部收折于第四收折槽内;所述第二收折槽与第四收折槽贯通形成第二L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一收线块的第一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挡线部露于第一操作缺口处,所述后延伸部上设置有便于展开第二收线块的第二操作缺口,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二挡线部露于第二操作缺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轴孔,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上均对应各自的铰接轴孔两侧设置有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所述壳底部设置有铰接轴和避让槽,所述铰接轴穿过铰接轴孔,所述避让槽自壳底部向上凹设;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部抵于壳底部,所述第二止挡部抵于避让槽的内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上均对应铰接轴孔的左、右侧设置有转动导引弧形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设置于转动导引弧形部的端部;所述壳底部设置有与铰接轴同轴心设置的凸弧部,翻转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时,所述转动导引弧形部沿相应凸弧部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从壳体的后端部伸出,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所述第一收线块、第二收线块的相背侧沿前后方向间距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收线的排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和第一挡线部的夹角为80-100度,所述第二绕线部和第二挡线部的夹角为80-100度。
CN202222751388.1U 2022-10-19 2022-10-19 便于收线的排插 Active CN218770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1388.1U CN218770424U (zh) 2022-10-19 2022-10-19 便于收线的排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1388.1U CN218770424U (zh) 2022-10-19 2022-10-19 便于收线的排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0424U true CN218770424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700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51388.1U Active CN218770424U (zh) 2022-10-19 2022-10-19 便于收线的排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04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66364U (ja) 親子式安全プラグ
JP4484885B2 (ja) プラグアダプタ
CN102428616A (zh) 可连接的电气装置之间的接口
GB2345807A (e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daptor
CN201113103Y (zh) 多用电源插头插座转换器
WO2021004370A1 (zh) 一种充电桩用电源接头及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
CN218770424U (zh) 便于收线的排插
US6095849A (en) Structure of flat plug
WO1999066605A1 (en) Plug assembly
CN115642447A (zh) 带绕线结构的排插
CN209834544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激光色素仪
CN210692823U (zh) 折叠转换电源插头
KR20040015839A (ko) 휴대폰 충전기
CN212908244U (zh) 一种可伸缩的插座
CN216251265U (zh) 一种usb插座
CN210273562U (zh) 一种便携式磁吸收纳充电器总成
CN216980757U (zh) 电池基座及电池固定结构
CN217306824U (zh) 一种便携式插座
CN211325656U (zh) 一种医用螺钉盒
CN216903500U (zh) 一种工字型配电保护器
CN214313638U (zh) 一种多位转换装置的安全结构及具有其的转换插座
CN212908431U (zh) 一种多功能可翻转插座的集中式充电塔座
CN216818798U (zh) 户外移动插座
CN219393918U (zh) 一种防反插和防适配器滑动的轨道插座
CN214124197U (zh) 一种具有多自由度旋转插孔的可拼接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