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0239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0239U
CN218770239U CN202222548961.9U CN202222548961U CN218770239U CN 218770239 U CN218770239 U CN 218770239U CN 202222548961 U CN202222548961 U CN 202222548961U CN 218770239 U CN218770239 U CN 2187702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ontact
section
thickness direction
shield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4896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志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Yid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4896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02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02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02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及一第一屏蔽壳围设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的外侧,第一屏蔽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设有第一避让空间,每一第一信号端子具有第一头部朝远离第一壁的一侧弯折延伸超出第二壁;对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及一第二屏蔽壳围设于一对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第二避让空间,每一第二信号端子具有弯折方向与第一头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的第二头部;当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相插接时,第二避让空间对应第一头部设置为第一头部提供让位,第二头部正对第一避让空间设置为第二头部提供让位;如此,避免了信号端子与屏蔽壳接触短路。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可避免端子与屏蔽壳短路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和一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第一屏蔽壳包覆于一对第一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壳具有一第一壁,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向上弯折且向前伸出所述第一屏蔽壳,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第二屏蔽壳包覆于一对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第二壁,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二头部,所述第二头部向下弯延伸,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前后方向对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方,且遮蔽所述第一头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壁之间,且所述第一壁遮蔽所述第二头部,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弹性抵接,如此使得信号能够在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传输。
但是,由于所述第一头部是向上弯折延伸的,所述第二头部是向下弯折延伸,且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相对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上方,且遮蔽所述第一头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壁之间,且所述第一壁遮蔽所述第二头部;故当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上下方向上弹性抵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受到所述第二接触部向上的抵接力,使得所述第一头部会朝向所述第二壁偏移,这样很容易使得所述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壁相接触,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相导接而造成短路;同理,当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上下方向上弹性抵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部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向下的抵接力,使得所述第二头部会朝向所述第一壁偏移,这样很容易使得所述第二头部与所述第一壁相接触,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一屏蔽壳相导接而造成短路,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和所述对接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所述第一屏蔽壳设置一第一避让空间,在所述第二屏蔽壳设置一第二避让空间,当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沿插接方向相插接时,第二避让空间为第一头部提供让位,第一避让空间为所述第二头部提供让位,进而避免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屏蔽壳接触短路,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屏蔽壳接触短路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和沿一插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相插接的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及一第一屏蔽壳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壳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一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设有一第一避让空间,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弯折并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具有至少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及一第二屏蔽壳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第二避让空间,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头部,所述第二头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头部的弯折方向相反;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相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头部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对应所述第一头部设置为所述第一头部提供让位,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远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头部正对所述第一避让空间设置,所述第一避让空间为所述第二头部提供让位。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具有一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围,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对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设有两个第一挡块,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挡块分别挡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背离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的一侧,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头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挡块以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的投影相重叠。
进一步,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具有一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且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对应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有两个第二挡块,两个所述第二挡块分别位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背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头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挡块以及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投影相重叠。
进一步,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一遮蔽片,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相对设置有一第一外壁和一第二外壁,所述第二避让空间设于所述第二外壁,所述遮蔽片覆盖于所述第二外壁的外侧且遮蔽部分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插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一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壁的外侧,且遮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外壁位于所述第二壁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壁的前端向前超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二外壁向后超出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触点和一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第二触点的后方,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三触点和一第四触点,所述第三触点位于所述第四触点的前方,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上,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被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一外壁的重叠的区域遮蔽,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被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二外壁重叠的区域遮蔽。
进一步,自所述第一壁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侧设有第一扩张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扩张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一侧的孔径,自所述第二外壁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二避让空间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一侧设有第二扩张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扩张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一侧的孔径。
进一步,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的一排列方向排列,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为两个沿所述排列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贯穿孔且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外壁沿所述排列方向于两个所述贯穿孔之间设有一隔栏,且沿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隔栏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头部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壳内的一第一段和显露于所述第一屏蔽壳外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二段沿所述插接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壁外,所述第二段具有所述第一头部,且所述第一头部位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三段和一第四段,所述第四段具有所述第二头部,且所述第二头部位于所述第四段远离所述第三段的一端,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四段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四段较所述第三段更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正对,且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通过抵接点相抵接,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二段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段较所述第一段更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正对,且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通过抵接点相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壁设有一弹片,所述弹片设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内,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一对所述第二接触部正对彼此的一侧分别沿所述排列方向凹设有一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相向设置,沿所述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凹陷部的凹陷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抵接部的宽度,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内壁面相抵接,所述抵接部受所述第二屏蔽壳的抵接力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偏移,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抵接部的投影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的凹陷边缘的投影之间。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电性模组及固定多个所述电性模组的一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电性模组具有一绝缘模块,所述绝缘模块具有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绝缘模块的一侧表面向另一侧表面凹设形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一屏蔽壳包括相互组装的一第一屏蔽体和一第二屏蔽体,所述第一屏蔽体具有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屏蔽体具有所述第二壁,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一屏蔽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屏蔽体的长度,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壁贴靠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所述第二壁显露于所述收容槽的外侧。
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屏蔽体设有至少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一屏蔽体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体相互组装形成一管状结构,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壁之间,且所述定位部与第二壁相固定,每一所述电性模组具有至少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多个所述第一屏蔽体的所述第二壁的外表面焊接固定。
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塑胶座体,所述塑胶座体具有一插接口,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塑胶座体,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二头部显露于所述插接口,所述塑胶座体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槽,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卡扣槽分别位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一吸取盖盖设所述插接口,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吸取盖设有至少两个卡扣臂,两个所述卡扣臂与两个所述卡扣槽相对应,且每一所述卡扣臂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槽相卡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屏蔽壳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一头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弯折并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所述第二头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头部的弯折方向相反;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头部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头部偏移的路径上,为所述第一头部提供让位,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头部受到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抵压力时,会朝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移动,这样所述第一头部就不会与所述第二屏蔽壳接触,更不会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屏蔽壳短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远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头部正对所述第一避让空间设置,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头部偏移的路径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为所述第二头部提供让位,如此使得所述第二头部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抵压力时,会朝向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的一侧移动,这样所述第二头部就不会与所述第一屏蔽壳接触,更不会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一屏蔽壳短路,进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模组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性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组件和接地片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组件在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连接器与吸取盖的立体组合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对接连接器与吸取盖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遮蔽片、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对接时在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组件和去除第二屏蔽壳的第二端子组件对接时在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对接前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组件和第二端子组件对接时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861553250000081
/>
Figure BDA0003861553250000091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现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和图示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沿一插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100相插接的一对接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第一端子组件A(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包括多个第二端子组件B(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两个),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一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沿其厚度方向相抵接以完成电性对接。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第一电性元件200,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第二电性元件2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是第一基板,所述第二电性元件200'是第二基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性元件200'也可以都为线缆等,或者,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为所述第一基板且所述第二电性元件200'是线缆,又或者,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为线缆且所述第二电性元件200'是所述第二基板。当然,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和所述第二电性元件200'还可以是其它电性元件,只要有能与对应的所述电连接器100或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电性导通以传输相应的信号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此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以供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并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壳体1、一盖体2、多个电性模组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所述电性模组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两个)和两个固持片4(当然,在其它实施例所述固持片4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等)。多个所述电性模组3并列排布并固定于所述绝缘壳体1,所述盖体2遮盖且固定多个所述电性模组3,多个所述电性模组3还通过两个所述固持片4相互固定定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相插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安装侧用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200相连接。
如图1至图5所示,每一所述电性模组3包括一绝缘模块5、两个接地片6及八个第一端子组件A(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是其它数量)。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具有一第一屏蔽壳7、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8及一第一绝缘体9。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9(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体9可以固定多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屏蔽壳7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和所述第一绝缘体9的外侧,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沿其厚度方向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相抵接,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沿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的一排列方向排列。为方便描述,将所述插接方向标注为L方向,所述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的厚度方向标注为T方向,将所述排列方向标注为R方向。在附图1至图6中,所述厚度方向T为图中的左右方向,在图11至图12中,所述厚度方向T为上下方向。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模块5沿其厚度方向上具有一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表面,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绝缘模块5的一侧表面朝另一侧表面凹设有四个收容槽51,其中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排布呈一列,且这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分别收容于所述绝缘模块5的一侧表面凹设四个所述收容槽5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5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其它数量等)内。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其中一个所述接地片6位于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外侧,且该接地片6同时与这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电性连接。所述绝缘模块5的另一侧表面朝一侧表面凹设有四个所述收容槽51,所述绝缘模块5的另一侧表面凹设的四个所述收容槽5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5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其它数量等)与所述绝缘模块5的一侧表面凹设的四个所述收容槽51相互间隔。另外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排布呈一列,且分别收容于所述绝缘模块5的另一侧表面凹设的四个所述收容槽51内。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另一所述接地片6位于另外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的一侧,且该接地片6位于另外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外侧,且该接地片6同时与另外四个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电性连接。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第一屏蔽壳7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上相互组装一第一屏蔽体71和一第二屏蔽体72,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一屏蔽体7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屏蔽体72的长度。所述第一屏蔽体71具有一第一壁73和自所述第一壁73的左右两侧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一侧壁74,所述第一壁73设有一弹片731和一第一避让空间732,所述弹片731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相对接,且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弹片731较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上分别设有一个抵接弹臂741,所述抵接弹臂741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相对接。所述第一屏蔽体71还设有多个定位部742,多个所述定位部742是自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弯折延伸形成的,所述定位部742用以与所述第二屏蔽体72相扣持。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屏蔽体72包括一第二壁75和自所述第二壁75的左右两侧弯折的两个第二侧壁76,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所第一壁73和所述第二壁75相对设置。沿着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壁73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75,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壁73较所述第二壁75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即所述第一壁73沿所述插接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壁75的长度。所述第一屏蔽体7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72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相互组装形成一管状结构,当将所述第一屏蔽体7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72组装完成之后,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壁73与所述第二壁75相对设置,所述定位部742与所述第二壁75相固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屏蔽体7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72相互固定。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和两个所述第二侧壁76一一对应,沿着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侧壁76之间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之间的距离,且两个所述第二侧壁76分别组装于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的内侧。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当将组装好的所述第一屏蔽体7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72安装于任意一个所述收容槽51时,所述第一屏蔽体71位于所述绝缘模块5的内侧,且每一所述第一壁73贴靠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51的内壁面,所述第二屏蔽体72显露于所述收容槽51的外侧,且沿所述厚度方向所述第二壁75与第一壁73相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一屏蔽体71的多个所述定位部742自所述第一侧壁74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壁75的外侧,即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壁75位于所述定位部742和所述第一壁73之间,且所述定位部742与所述第二壁75的外表面相焊接,所述第二壁75的外表面与对应的所述接地片6焊接固定,如此相较于所述第一屏蔽体71位于所述电性模组3的外侧而言,仅需要一次焊接就能够使得所述定位部742、所述接地片6与所述第一屏蔽壳7相固定,如此方便了焊接。所述第一屏蔽体71和所述第二屏蔽体72的焊接处显露在所述电性模组3的外侧,这样不仅可便于观察所述第一屏蔽体71与所述第二屏蔽体72之间是否已经固定稳定,而且还避免所述定位部742与所述收容槽51的内壁进行干涉,而磨损所述绝缘模块5或导致组装存在较大间隙,而且还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插入所述收容槽51更加顺畅,使所述第一屏蔽体71贴靠对应的所述收容槽51的内壁面,方便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的安装。
如图5、图6和图10所示,所述弹片731为悬臂设置,且沿着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弹片731呈渐缩设置。所述弹片731设有一连接部7311和一抵接部7312,且所述连接部7311的宽度大于所述抵接部7312的宽度。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连接部7311较所述抵接部7312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且所述连接部7311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壁7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抵接部7312相连接。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抵接部7312朝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的一侧弯折延伸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相对接。
如图5、图6、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自所述第一壁73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且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数量为一个(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是其它数量,只要能避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即可),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扩张孔7321,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扩张孔73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一侧的孔径,即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内侧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外侧的孔径,如此使得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靠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一侧具有较大的孔径,进而使得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能够更好的让位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着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弹片731较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且所述抵接部7312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内。
如图5和图6所示,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的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具有一第一接触部81、一第一固定部82和一第一焊接部83,所述第一固定部8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83和所述第一接触部81之间,且所述第一固定部82的一端于所述第一焊接部8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接触部81相连接。
如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在图11和图12中所述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壁73的前端向前超出所述第一接触部81,沿着所述插接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81具有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壳7内的一第一段811和显露于所述第一屏蔽壳7外的一第二段812,所述第二段812沿所述插接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壁75外。即所述第二段812位于所述第一段811的前方,且所述第二段812向前凸出所述第二壁75外。沿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段811到所述第一壁73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段811到所述第二壁75之间的距离,如此使得所述第一段811于所述第一壁73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所述第一段811还设有一第一触点813,所述第一触点813位于第一段811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段811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插接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段812相连接,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段811与所述第一壁73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段812与所述第一壁73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段812是自所述第一段811的前端向上且向前弯折延伸形成的,而且所述第二段812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75,如此可以避免所述第二壁75和所述第二段812由于距离过近而相互接触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所述第二段812的下表面设有一第二触点814,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相接触。所述第二段812具有所述第一头部815,且所述第一头部815位于所述第二段812远离所述第一段815的一端。所述第一头部815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81远离所述第一固定部82的一端,所述第一头部815朝远离所述第一壁73的一侧弯折并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75,即所述第一头部815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
如图5、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82埋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体9内,所述第一焊接部83和所述第一接触部81分别延伸出所述第一绝缘体9外。所述第一绝缘体9对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设有两个第一挡块91,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分别挡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81背离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一侧,当所述第一接触部81受到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抵接力时,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接触部81朝靠近所述第二壁75的一侧移动。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对接连接器100’包括一塑胶座体1’、多个遮蔽片2’和多个第二端子组件B(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等)。所述塑胶座体1’具有一插接口11’,所述插接口11’用以供所述电连接器100插接。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和多个所述遮蔽片2’均固定于所述塑胶座体1’内,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的所述第二头部416’显露于所述插接口11’。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排呈多排,每一所述遮蔽片2’与位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的一侧,且所述遮蔽片2’与同一排的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相连接。沿所述塑胶座体1’设有四个卡扣槽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槽1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等),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四个所述卡扣槽12’两两分组,且分别位于所述插接口11’的两侧。一吸取盖1”具有一平板部11”及四个卡扣臂12”。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四个所述卡扣臂12”两两分组,且分别位于所述平板部11”的两侧。四个所述卡扣臂12”与四个所述卡扣槽12’相对应,且每一所述卡扣臂12”均凸设有一卡扣块(未图示,下同)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槽12’相卡扣。
如图8所示,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具有一第二屏蔽壳3’、一对第二信号端子4’及一第二绝缘体5’,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5’,所述第二屏蔽壳3’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和所述第二绝缘体5’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体5’固定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体5’也可以固定多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
如图8至图12所示,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3’相对设置有一第一外壁31’和一第二外壁32’,自所述第二外壁32’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一第二避让空间33’,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为两个沿所述排列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贯穿孔(未标号,下同)。所述第二外壁32’还具有一隔栏34’,沿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隔栏34’位于两个所述贯穿孔之间,且沿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隔栏34’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之间的距离。所述遮蔽片2’覆盖于所述第二外壁32’的外侧且遮蔽部分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具体来说所述遮蔽片2’遮蔽两个所述贯穿孔的部分。每一所述贯穿孔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的一侧设有一第二扩张孔331’,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二扩张孔331’的孔径大于所述贯穿孔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一侧的孔径;如此使得所述贯穿孔靠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一侧具有较大的孔径,使得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能够更好为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提供让位。
如图8所示,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沿着所述排列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均具有一第二接触部41’、一第二固定部42’和一第二焊接部43’。沿着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固定部42’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43’和所述第二接触部41’之间,且一端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部41’相连接。
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41’具有一第三段411’和位于所述第三段411’前方的一第四段412’。每一所述第三段411’的上表面设有一第三触点413’,每一所述第四段412’的上表面设有一第四触点414’。所述第三触点413’位于所述第四触点414’的前方,且所述第三触点413’用以与所述第二触点814相抵接,所述第四触点414’用以与所述第一触点813相抵接。
如图8、图10、图11和图12所示,一对所述第二接触部41’正对彼此的一侧分别沿所述排列方向凹设有一凹陷部415’,沿着所述排列方向两个所述凹陷部415’正对设置,沿所述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凹陷部415’的凹陷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抵接部7312的宽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沿所述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凹陷部415’的凹陷边缘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抵接部7312的宽度),且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凹陷部415’的凹设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长度。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41’远离所述第二固定部42’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头部416’,所述第二头部416’是所述第四段412’的一部分,且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二头部416’位于所述第四段412’远离所述第三段411’的一端。所述第二头部416’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头部815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用以供所述第二头部416’提供让位。
如图8、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每一所述第二固定部42’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5’内,所述第二接触部4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43’延伸出所述第二绝缘体5’外。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所述第二绝缘体5’对应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设有两个第二挡块51’,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分别位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背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一侧,当所述第二接触部41’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抵压力时,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41’朝靠近所述第一壁73的一侧移动。
如图8、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与对应的所述第二端子组件B相对接,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伸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即所述第一屏蔽壳7和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均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外壁31’位于所述第一壁73的外侧,所述第二外壁32’位于所述第二壁75的外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外壁31’的内表面与所述弹片731的所述抵接部7312相抵接,所述抵接部7312受到所述第一外壁31’的抵接力朝向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一侧偏移。与此同时,所述第一外壁31’也会遮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外侧,进而避免了外界的干扰信号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进入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内,而干扰相互对接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而且所述第一屏蔽壳7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时,两个所述第一侧壁74的两个所述抵接弹臂741也会与所述第二屏蔽壳3’的相抵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一屏蔽壳7和所述第二屏蔽壳3’之间具有多个抵接点,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屏蔽壳7和所述第二屏蔽壳3’均具有良好的接地效果。
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二接触部4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81远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一侧,即所述第二接触部41’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下方。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伸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所述第四段412’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7内,且所述第一段811与所述第四段412’正对设置,所述第一触点813位于所述第四触点414’的正上方,并且所述第一触点813与所述第四触点414’相抵接形成抵接点,该抵接点包括所述第一触点813与所述第四触点414’。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上方,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所述第一触点813与所述第四触点414’相抵接处与所述第一挡块91相重叠,即所述第一触点813与所述第四触点414’相抵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挡块91的正下方,而且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一触点813和所述第四触点414’位于所述第二壁75和所述第二外壁32’重叠的区域的正下方,换句话说,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一触点813和所述第四触点814被所述第二壁75和所述第二外壁32’重叠的区域遮蔽,如此相互重叠的所述第二壁75和所述第二外壁32’能够形成双重屏蔽,进而避免外界信号干扰所述第一触点813和所述第四触点814。如此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可以挡止所述第一接触部81朝靠近所述第二壁75的一侧移动,即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可以挡止所述第一接触部81向上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所述第一触点813与所述第四触点414’二者能够稳定的对接,还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81过度向上移动与所述第二壁75相接触而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
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二段812与所述第三段411’正对设置,且所述第二触点814位于所述第三触点413’的正上方,并且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相抵接形成抵接点,该抵接点包括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相抵接处与所述第二挡块51’相重叠,即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相抵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挡块51’的正上方,而且沿着所述厚度方向看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位于所述第一壁73和所述第一外壁31’的重叠的区域的正上方,换句话说,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被所述第一壁73和所述第一外壁31’的重叠的区域遮蔽,如此相互重叠的所述第一壁73和所述第一外壁31’能够形成双重屏蔽,进而避免外界信号干扰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如此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可以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41’朝靠近所述第一壁73的一侧移动,即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可以挡止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41’向下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所述第二触点814与所述第三触点413’二者能够稳定的对接,还能够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41’过度向下移动与所述第一壁73相接触而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
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与两个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一一对应且正对设置,沿着所述厚度方向上观察所述隔栏34’的投影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的投影之间;如此两个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可以为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提供让位,避免两个所述第一头部815与所述第二屏蔽壳3’接触,而导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与所述第二屏蔽壳3’短路的情况发生。而且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头部815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挡块51’以及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投影相重叠,如此所述第一头部815对所述第二接触部41’作用力会被所述第二挡块51’抵挡,进而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41’移动。
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头部416’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正对设置,如此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可以为两个所述第二头部416’提供让位,与此同时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抵接部7312的投影也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415’的凹陷边缘的投影之间,如此避免所述抵接部7312受所述第一外壁31’的抵压力使得所述抵接部7312朝所述第二头部416’的一侧偏移时,所述抵接部7312与所述第二头部416’相接触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而且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头部416’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挡块91以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投影相重叠,如此所述第二头部416’对所述第一接触部81作用力会被所述第一挡块91抵挡,进而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81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0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第一屏蔽壳7沿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73和第二壁75,所述第一壁73设有至少一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的所述第一头部815朝远离所述第一壁73的一侧弯折并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75,所述第二屏蔽壳3’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的所述第二头部416’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头部815的弯折方向相反;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81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所述第二接触部41’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7内,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81沿所述厚度方向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位于所述第一头部815远离所述第一壁73的一侧,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头部815偏移的路径上,为所述第一头部815提供让位,如此使得所述第一头部815受到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抵压力时,会朝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一侧移动,这样所述第一头部815就不会与所述第二屏蔽壳3’接触,更不会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和所述第二屏蔽壳3’短路;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远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一侧,所述第二头部416’正对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设置,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头部416’偏移的路径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为所述第二头部416’提供让位,如此使得所述第二头部416’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抵压力时,会朝向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一侧移动,这样所述第二头部416’就不会与所述第一屏蔽壳7接触,更不会使得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和所述第一屏蔽壳7短路,进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的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2)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分别挡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81背离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分别位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背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的一侧,如此当所述第一接触部81受到所述第二接触部41’的抵接力时,两个所述第一挡块91可以挡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81朝向所述第二壁75偏移,而且又因为所述第一触点813和所述第四触点414’的抵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挡块91正下方,如此所述第一挡块91可以为所述第一接触部81提供支撑,使得所述第一触点813和所述第四触点414’能够稳定的抵接,还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81受所述第二接触部41’向上的抵接力而向上过度偏移,有效避免所述第一接触部81和所述第二壁75相接触而导致所述第一接触部81和所述第一屏蔽壳7短路的情况发生,反之当所述第二接触部41’受到所述第一接触部81的抵接力时,两个所述第二挡块51’可以挡止所述第二接触部41’朝向所述第一壁73和所述第一外壁31’的一侧偏移,而且又因为所述第二触点814和所述第三触点413’的抵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挡块51’正上方,如此所述第二挡块51’可以为所述第二接触部41’提供支撑,使得所述第二触点814和所述第三触点413’能够稳定的抵接,还能够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41’受所述第一接触部81向下的抵接力而过度向下偏移,有效避免所述第二接触部41’和所述第一壁73相接触而导致所述第二接触部41’与所述第一屏蔽壳7短路的情况发生。
(3)所述遮蔽片2’覆盖于所述第二外壁32’的外侧且遮蔽部分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100’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外壁31’位于所述第一壁73的外侧,且遮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所述第二外壁32’位于所述第二壁75的外侧;如此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所述厚度方向上几乎完全被遮蔽,进而避免外界信号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的信号干扰,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0的高频性能。
(4)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扩张孔7321,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扩张孔73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一侧的孔径,如此使得所述第一避让空间732在靠近所述第二头部416’的一端的孔径较大,进而减小了所述第一屏蔽壳7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接触的风险,进而避免所述第一屏蔽壳7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接触短路;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二扩张孔331’,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扩张孔33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4’一侧的孔径;如此使得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在靠近所述第一头部815的一端的孔径较大,进而减小了所述第二屏蔽壳3’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接触的风险,进而避免所述第二屏蔽壳3’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8接触短路。
(5)所述第一壁73设于所述第一屏蔽体71,所述第二壁75设于所述第二屏蔽体72,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一屏蔽体71向前超出所述第二屏蔽体72,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壁75位于所述定位部742和所述第一壁73之间;如此在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安装在所述收容槽51时,所述第一屏蔽体71位于所述绝缘模块5的内侧,所述第二屏蔽体72位于所述绝缘模块5的外侧,如此避免了所述定位部742与所述收容槽51的内壁干涉而磨损所述绝缘模块5或导致组装存在较大间隙,而且还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插入所述收容槽51更加顺畅,使所述第一屏蔽体71贴靠对应的所述收容槽51的内壁面,方便了所述第一端子组件A的安装。
(6)所述第二段812位于所述第二壁75前方且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3’内,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段812较所述第一段811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如此不仅避免了所述第二段812与所述第二壁75距离过近而使二者相接触导致短路的情况发生;而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段811和所述第二段812处于同一高度上而言还减小了所述第一接触部81在所述第二触点814处的弯折量;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四段412’较所述第三段411’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33’,相较于所述第三段411’和所述第四段412’处于同一高度上而言也能减小所述第二接触部41’在所述第四触点414’处的弯折量。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和沿一插接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相插接的一对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组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具有至少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及一第一屏蔽壳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一屏蔽壳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一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设有一第一避让空间,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头部,所述第一头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弯折并沿所述插接方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壁;
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组件,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具有至少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及一第二屏蔽壳围设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外侧,所述第二屏蔽壳具有一第二避让空间,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头部,所述第二头部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一头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件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相对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内,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厚度方向弹性抵接,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头部远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对应所述第一头部设置为所述第一头部提供让位,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远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所述第二头部正对所述第一避让空间设置,所述第一避让空间为所述第二头部提供让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件具有一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外围,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对应一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设有两个第一挡块,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挡块分别挡止一对所述第一接触部背离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的一侧,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二头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挡块以及所述第一避让空间的投影相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具有一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屏蔽壳包覆于所述第二绝缘体外,且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二绝缘体对应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设有两个第二挡块,两个所述第二挡块分别位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背离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一侧,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头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挡块以及所述第二避让空间的投影相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至少一遮蔽片,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屏蔽壳相对设置有一第一外壁和一第二外壁,所述第二避让空间设于所述第二外壁,所述遮蔽片覆盖于所述第二外壁的外侧且遮蔽部分所述第二避让空间,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插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所述第一外壁位于所述第一壁的外侧,且遮蔽所述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外壁位于所述第二壁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一壁的前端向前超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二外壁向后超出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一第一触点和一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位于所述第二触点的后方,所述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三触点和一第四触点,所述第三触点位于所述第四触点的前方,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厚度方向上,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三触点被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一外壁的重叠的区域遮蔽,相互抵接的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被所述第二壁和所述第二外壁重叠的区域遮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壁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一避让空间,所述第一避让空间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侧设有第一扩张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扩张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一侧的孔径,自所述第二外壁沿所述厚度方向贯穿形成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二避让空间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一侧设有第二扩张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扩张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避让空间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一侧的孔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的一排列方向排列,所述第二避让空间为两个沿所述排列方向上间隔设置的贯穿孔且与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外壁沿所述排列方向于两个所述贯穿孔之间设有一隔栏,且沿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隔栏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头部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具有设于所述第一屏蔽壳内的一第一段和显露于所述第一屏蔽壳外的一第二段,所述第二段沿所述插接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壁外,所述第二段具有所述第一头部,且所述第一头部位于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第二接触部具有一第三段和一第四段,所述第四段具有所述第二头部,且所述第二头部位于所述第四段远离所述第三段的一端,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四段伸入所述第一屏蔽壳,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四段较所述第三段更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正对,且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通过抵接点相抵接,沿所述插接方向上所述第二段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段较所述第一段更靠近所述第二避让空间,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正对,且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通过抵接点相抵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设有一弹片,所述弹片设有一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避让空间内,一对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沿一排列方向上排列,一对所述第二接触部正对彼此的一侧分别沿所述排列方向凹设有一凹陷部,两个所述凹陷部相向设置,沿所述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凹陷部的凹陷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抵接部的宽度,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沿所述插接方向相插接时,所述第一屏蔽壳伸入所述第二屏蔽壳内,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第二屏蔽壳的内壁面相抵接,所述抵接部受所述第二屏蔽壳的抵接力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偏移,沿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所述抵接部的投影位于两个所述凹陷部的凹陷边缘的投影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电性模组及固定多个所述电性模组的一绝缘壳体,每一所述电性模组具有一绝缘模块,所述绝缘模块具有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自所述绝缘模块的一侧表面向另一侧表面凹设形成,所述第一端子组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第一屏蔽壳包括相互组装的一第一屏蔽体和一第二屏蔽体,所述第一屏蔽体具有所述第一壁,所述第二屏蔽体具有所述第二壁,沿所述插接方向所述第一屏蔽体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屏蔽体的长度,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每一所述第一壁贴靠于对应的所述收容槽的内壁面,所述第二壁显露于所述收容槽的外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屏蔽体设有至少一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自所述第一壁朝向所述第二壁弯折延伸形成,每一所述第一屏蔽体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屏蔽体相互组装形成一管状结构,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定位部和所述第一壁之间,且所述定位部与第二壁相固定,每一所述电性模组具有至少一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与多个所述第一屏蔽体的所述第二壁的外表面焊接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连接器具有一塑胶座体,所述塑胶座体具有一插接口,所述第二端子组件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固定于所述塑胶座体,且多个所述第二端子组件的所述第二头部显露于所述插接口,所述塑胶座体设有至少两个卡扣槽,沿所述厚度方向上两个所述卡扣槽分别位于所述插接口的两侧,一吸取盖盖设所述插接口,且沿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吸取盖设有至少两个卡扣臂,两个所述卡扣臂与两个所述卡扣槽相对应,且每一所述卡扣臂与对应的所述卡扣槽相卡扣。
CN202222548961.9U 2022-09-23 2022-09-23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87702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8961.9U CN218770239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48961.9U CN218770239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0239U true CN218770239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5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48961.9U Active CN218770239U (zh) 2022-09-23 2022-09-23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02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878628U (zh)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US10148025B1 (en) Header connector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15347395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2736524B (zh)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TW202110001A (zh) 板端連接器和連接器組件
CN111478088A (zh) 端子结构及连接器
CN113437556B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CN115483557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877023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1431000B (zh) 电连接器
CN209981537U (zh) 电连接器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16362168U (zh) 电连接器
CN215645307U (zh) 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10808493A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115021033B (zh) 连接器
CN213151080U (zh) 电连接器组件以及电连接器组合件
CN114243389A (zh) 电连接器
CN115799902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5548792A (zh) 电连接器
CN115051208A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3904179A (zh)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