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1033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1033B
CN115021033B CN202210723290.7A CN202210723290A CN115021033B CN 115021033 B CN115021033 B CN 115021033B CN 202210723290 A CN202210723290 A CN 202210723290A CN 115021033 B CN115021033 B CN 1150210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transmission module
signal transmission
shield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232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1033A (zh
Inventor
江涛
何洪
刘明畅
邱雪梅
钟茂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uaf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232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210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21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10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10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10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和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的信号传输模块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对;第一上屏蔽件,具有第一接地触头、第一上屏蔽主体和第一走线屏蔽部;第一下屏蔽件,具有第一下屏蔽主体和第一连接屏蔽部,第一下屏蔽主体与第一上屏蔽主体连成第一屏蔽腔;第二信号传输模块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对;第二上屏蔽件,具有第二接地触头、第二上屏蔽主体和第二连接屏蔽部,第二连接屏蔽部和第一连接屏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连接弹片、并通过连接弹片相互连接;第二下屏蔽件,具有第二下屏蔽主体和与第二上屏蔽主体围成第二屏蔽腔的第二走线屏蔽部。本申请连接器能解决高速走线间存在信号干扰的问题。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连接器高速化、小型化、多通道的发展,结构上的轻微改变将会给连接器的传输性能、可靠性带来突出改变。而随着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高速连接器对屏蔽性能、高频特性、阻抗、串扰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连接器的组装工艺及产品整体稳定性要求同样越来越高。
由此,亟需设计一种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以解决高速走线之间存在的信号干扰等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信号传输模块组以及用来收容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壳体,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和第二信号传输模块;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一信号端子对;
第一上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上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地触头、第一上屏蔽主体和第一走线屏蔽部;以及,
第一下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下侧、且具依次连接的第一下屏蔽主体和第一连接屏蔽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外周的第一屏蔽腔;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二信号端子对;
第二上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上屏蔽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地触头、第二上屏蔽主体和第二连接屏蔽部,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连接弹片、并通过所述连接弹片相互连接;以及,
第二下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下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下屏蔽主体和第二走线屏蔽部,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外周的第二屏蔽腔。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相对应并限定了与所述第一屏蔽腔相连通的第一屏蔽空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信号触头和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一信号触头由所述第一屏蔽腔的一端伸出、并对应所述第一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线端由所述第一屏蔽腔的另一端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
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相对应并限定了与所述第二屏蔽腔相连通的第二屏蔽空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相对两端分别包括第二信号触头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二信号触头伸出所述第二屏蔽腔、且对应所述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接线端由所述第二屏蔽腔的另一端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二屏蔽空间内。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一内绝缘体,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内、且覆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
第一信号走线,伸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线端;
第一外绝缘体,与所述第一内绝缘体连接、且覆盖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件、所述第一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一信号走线上;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二内绝缘体,位于所述第二屏蔽腔内、且覆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
第二信号走线,伸入所述第二屏蔽空间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线端;
第二外绝缘体,与所述第二内绝缘体连接、且覆盖在所述第二上屏蔽件、所述第二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一凸包,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凸包,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第二通孔。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弹片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上、且所述连接弹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凸伸并抵触至所述第二上走线屏蔽部;
或者,所述连接弹片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上、且所述连接弹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凸伸并抵触至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一屏蔽侧壁,所述第一屏蔽侧壁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中的一者、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另一者上;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二屏蔽侧壁,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二屏蔽侧壁,所述第二屏蔽侧壁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和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的一者、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另一者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二上屏蔽件之间的间隔绝缘体,所述间隔绝缘体连接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的一端,并且所述间隔绝缘体的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的表面上形成多个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开放的避让槽。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信号传输模块组,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以镜像对称的方式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接地件,所述接地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一延伸部的一侧的第二延伸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安装弹片和引接部,所述安装弹片插接于所述壳体内并电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引接部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连接外部接地线路;
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分别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分别抵触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绝缘基座和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长度方向拼接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的导电壳体;
所述安装弹片插接于所述绝缘基座和所述导电壳体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连接器中,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通过所述第一接地触头和所述第二接地触头能够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对接,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之间接地导通并围成第一屏蔽腔,将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之间接地导通并围成第二屏蔽腔,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通过连接弹片连接,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或者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能够连接所述连接器自身的接地线路,能解决高速走线之间存在的信号干扰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内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传输模块组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地件安装在所述连接器中示例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地件的示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绝缘基座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壳体的部示意图。
本申请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连接器;100-信号传输模块组;100a-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1a-第一上屏蔽件;12a-第一下屏蔽件;13a-第一屏蔽侧壁;111a-第一上屏蔽主体;112a-第一走线屏蔽部;121a-第一下屏蔽主体;122a-第一连接屏蔽部;101a-第一接地端子;102-连接弹片;103a-第一凸包;104a-第一通孔;131a-第一插接凸起;132a-第一插接槽;20a-第一信号端子对;21a-第一信号触头;30a-第一信号走线;40a-第一内绝缘体;41a-第一加强侧筋;50a-第一外绝缘体;60-间隔绝缘体;100b-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1b-第二上屏蔽件;12b-第二上屏蔽件;13b-第二屏蔽侧壁;111b-第二上屏蔽主体;112b-第二连接屏蔽部;121b-第二上屏蔽主体;122b-第二走线屏蔽部;101b-第二接地端子;103b-第二凸包;104b-第二通孔;131b-第二插接凸起;132b-第二插接槽;20b-第二信号端子对;21b-第二信号触头;30b-第二信号走线;40b-第二内绝缘体;41b-第二加强侧筋;50b-第二外绝缘体;200-接地件;210-第一延伸部;211-安装弹片;212-引接部;220-第二延伸部;221-弹性臂;300-壳体;310-绝缘基座;320-导电壳体;311-第一拼接端;321-第二拼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1,所述连接器1包括至少一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和用来收容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壳体300。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
请进一步参考图5和图6,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包括第一上屏蔽件11a、第一下屏蔽件12a和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其中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上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地触头101a、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和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下侧、且具依次连接的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和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相互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外周的第一屏蔽腔。
请进一步参考图7和图8,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包括第二上屏蔽件11b、第二下屏蔽件12b和第二信号端子对20b。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相邻设置。并且,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地触头101b、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和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b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连接弹片102、并通过所述连接弹片102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下屏蔽件12b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的下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和第二走线屏蔽部122b,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相互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外周的第二屏蔽腔。
与现有方案相比,本申请的连接器1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和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能够与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对接,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之间接地导通,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之间接地导通,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通过一连接弹片102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并且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111a或者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122能够连接所述连接器1自身的接地线路,使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自身与所述连接器1自身的接地线路以及对接连接器的接地端子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接地连接,同时还能优化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回流路径,使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整体的回流路径较短,以改善接地的回流路径。
再者,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和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围合成环状的所述第一屏蔽腔、以及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围合成环状的所述第二屏蔽腔,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分别被所述第一屏蔽腔和所述第二屏蔽腔整周的包覆、且分别处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和所述第二屏蔽腔的隔绝屏障内,由此能避免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之间相互干扰,从而解决高速走线之间的信号串扰问题,以提升高速传输时信号的完整性。同时,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和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之间相互连接、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之间的相互连接,也实现了多点导通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具有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为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三方向Z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厚度方向,也即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层叠方向。
请参考图5~图6,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两者整体上均为矩形的平板结构。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均具有与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分别一致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
请参考图5,其中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间隔排布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a的远离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的侧边上。
请参考图5和图6,为了形成所述第一屏蔽腔,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还包括第一屏蔽侧壁13a,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一体化形成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中的一者、且朝向另一者延伸并插接或者卡合在所述另一者上。通过将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一体化形成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或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可以避免在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的中间区域内开设插接槽或者卡合槽,能提升所述第一屏蔽腔的密封性,由此提高屏蔽效果。同时,以卡合或插接等连接方式,也便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之间的对位安装。
更为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为垂直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或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的片状结构。并且,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实质上是沿所述第二方向Y位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或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的沿所述第三方向Z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可以由所述第一屏蔽主体111a或所述第二屏蔽主体121a的侧边垂直弯折延伸形成。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实现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的插接固定或者卡合固定,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和/或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形成有可供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插接固定的插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结构可以以第一插接槽132a的形式实现。基于此,为了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之间实现多点连通,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具有远离其所在的屏蔽主体(例如,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有朝向另一所述屏蔽主体(例如,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凸伸的第一插接凸起131a。所述第一插接凸起131a和所述插接槽132a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的固定连接。并且,当所述第一插接凸起131a插入所述第一插接槽132a内时,所述第一端面的另一部分区域抵触在所述另一屏蔽主体上,进一步增加第一屏上蔽件11a和第一下屏蔽件12a的接触面积。
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插接槽132a的内表面设置为波浪形。如此,能在确保多点连通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连接强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分段设置。其中一部分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形成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上,相应地,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上形成与该部分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相对应的插接结构;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则形成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上,相应地,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上形成与所述另一部分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相对应的插接结构。如此设置,可以增加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之间的连接强度。
图5~图6仅为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的示意性实施方式,本申请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可以仅形成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上、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上。再或者,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a可以仅形成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上、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上。
为了调整阻抗,在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一凸包103a,在所述第一连接走线部122a上形成有第一通孔104a。
示意性的,所述第一凸包104的数目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第一凸包104的平面形状均为方形。所述第一通孔104a的数目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104a的平面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但本申请中所述第一凸包103a和所述第一通孔104a的具体实施方式并未限定于此。例如,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04a平面形状还可以为圆形与椭圆形。
请继续参考图6,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2a,从而两者共同限定了与所述第一屏蔽腔相连通的第一屏蔽空间。如此,能进一步提升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的屏蔽效果。
基于上述实施例,请参考图5,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呈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长条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沿所述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信号触头21a和第一接线端22a。
请参考图6,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以至少部分穿出所述第一屏蔽腔的形式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之间。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自所述第一屏蔽腔的一端伸出、且对应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所述第一接线端22a自所述第一屏蔽腔的另一端伸出、且进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如此,使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提供从头部(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一端)到尾部(所述第一接线端22a)均处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的屏蔽隔离下,能防止信号串扰问题。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每一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以共平面的方式对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之间。即,在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的延伸平面上,相邻的两组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被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间隔开。如此,以确保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能处于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的屏蔽保护下。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和/或第一接地触头101a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位置,以实现两者相互间隔的效果。例如,具体实施时,确保每一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沿所述第二方向Y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之间间隔区域内即可。
同样地,可以通过调整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和/或第一接地触头101a的延伸趋势,以实现共平面设置的效果。示意性的,每一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越远离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则沿所述第三方向Z越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趋势。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由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111的远离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的侧边向下垂直弯折后再向前垂直弯折获得。
请参考图4~图6,除了上述的第一上屏蔽件11a、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还包括第一信号走线30a、第一内绝缘体40a以及第一外绝缘体50a。
请参考图6,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0a的一端进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第一接线端22a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0a的另一端则自所述第一屏蔽空间的远离所述第一屏蔽腔的一端穿出,用以实现信号传输。
请参考图5,所述第一内绝缘体40a完全的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内、且覆盖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的位于所述第一信号触头21a和所述第一接线端22a之间的中间区段上,以封装并固定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a。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20的支撑强度,所述第一内绝缘体40a上形成有加强侧筋41a。此时,所述第一屏蔽侧壁13以避让所述加强侧筋41a的形式布置。
请参考图4,所述第一外绝缘体50a包裹在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0a、以及所述第一上屏蔽件11a的第一走线屏蔽部112a和部分第一上屏蔽主体111a上、以及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的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和部分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上,能够为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提供稳定性与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外绝缘体50a的设置并不会影响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接地连通。例如,所述第一外绝缘体50a设有开口结构,所述开口结构能暴露出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上的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由此,所述连接弹片102能经由所述开口结构抵触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
以上对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将对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实施方式进行介绍。
请参考图7~图8,除了上述的第二上屏蔽件11b、所述第二下屏蔽件12b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还包括第二信号走线30b、第二内绝缘体40b以及第二外绝缘体50b。显然,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和上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整体结构大致相同,由此所述二上屏蔽件11b、所述第二下屏蔽件12b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b、第二信号走线30b、所述第二内绝缘体40b以及所述第二外绝缘体50b的具体布置可以参照上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布置实施。
以下将就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不同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技术特征进行介绍。
请参考图4,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沿所述第三方向Z层叠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下侧。并且,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延伸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延伸长度。如此,使得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第二接地触头101b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第一接地触头101a沿所述第一方向X错位布置。如此设置,一方面,能提高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的紧凑程度,可以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多个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目的,能缩小连接器1的体积;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位置错开,由此能够避免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之间发生电磁干扰,进而提高了上述连接器1的防串扰效果。
进一步结合上述第一信号模块100a和所述第二信号模块100b的布置方式可知,上述第二信号端子对20a具有第二信号触头21b,所述第二信号触头21b伸出所述第二屏蔽腔并与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对应。并且,所述第二信号触头21b和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以大致共平面的方式邻设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下侧。此时,所述第二信号触头21b、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三者之间很容易发生短接。
基于此,为了防止紧凑布置的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和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之间发生上述短接问题,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进一步包括一间隔绝缘体60,所述间隔绝缘体60位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12a和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之间,具体请参见图4。
请参考图5和图6,所述间隔绝缘体60形成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121a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的一侧。所述间隔绝缘体60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的一侧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避让槽。所述避让槽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开放,用于收容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第二接地触头101b和第二信号触头21b。在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和所述第二信号触头21b分别对位收容在不同的所述避让槽中。如此设置,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之间被绝缘隔开,防止短路。
请参考图7和图8,在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中,第二屏蔽侧壁13b仅形成在所述第二下屏蔽件12b的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上。更具体来说,所述第二屏蔽侧壁13b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但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侧壁13b可以仅形成在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上、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上。再或者,可以在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111b和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121b均形成所述第二屏蔽侧壁13b。
此时,所述第二屏蔽侧壁13b借助形成有第二插接凸起131b和第二插接槽132b插接固定。其中所述第二插接凸起131b和所述第二插接槽132b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所述第一插接凸起131a和所述第一插接槽132a。
请参考图7和图8,在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的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上形成有所述连接弹片102。更为具体地,所述连接弹片102一体化形成于所述第二上屏蔽件11b的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上,并且所述连接弹片102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延伸并抵触在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图7和图8仅为本申请所述连接弹片102的示意性的实施方式。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弹片102还可以一体化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上,并且所述连接弹片102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延伸并抵触在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上。在另外一些实施例,还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多个所述连接弹片,其中一部分所述连接弹片102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122a上,另一部分述连接弹片102则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上。
此外,在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中,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112b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凸包103b,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122b形成有第二通孔104b。其中所述第二通孔104b和所述第二凸包103b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所述第一通孔104a和所述第一凸包103a。
请参见图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1包括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厚度方向(即所述第三方向Z)成列的方式排布,并且同列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组100以镜像对称的方式层叠设置。
进一步地,在同列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组100中,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位于两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相邻设置。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第二下屏蔽件12b和另一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的第二下屏蔽件12b相邻设置。
请参考图9,为了实现同列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即沿所述第三方向Z层叠的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接地导通,所述连接器1还包括接地件200。所述接地件200为平面形状呈T型的片状构件,所述接地件200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Z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10和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部210一侧的第二延伸部220。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10位于上述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同一侧、且位于该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尾部。所述第二延伸部220由所述第一延伸部210的靠近上述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侧边朝向靠近该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方向延伸。
请进一步参考图10,所述第一延伸部210沿所述第三方向Z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引接部211和安装弹片212。所述第二延伸部220在所述第三方向Z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分别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弹性臂221。
在组装后,请参考图2和图3,所述安装弹片212插接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引接部211突出于所述壳体300的外表面以连接外部接地线路。所述第二延伸部220则伸入所述壳体300内并伸入上述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之间。请继续参考图9,此时所述第一侧边上的弹性臂221和所述第二侧边上的弹性臂221分别抵触至上述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下屏蔽件12b的第二走线屏蔽部122b(标号请参见图7)。
可见,所述接地件200能实现相邻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100组之间的接地连通,还可以将上述相邻的两个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同时的引接至外部的接地电路。
请参见图1和图3,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1包括两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两列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宽度方向(即所述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
更详细来说,此时所述连接器1包括四组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四组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以两行两列形式排布。其中所述列方向与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厚度方向(即所述第三方向Z)一致,所述行方向与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宽度方向(即所述第二方向Y)一致。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壳体300包括绝缘基座310和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X)拼接在所述绝缘基座310上的导电壳体320。
示例性的,请参考图11至图12,所述绝缘基座310和所述金属壳体320为相向开口的箱体结构。并且,所述绝缘基座310具有面向所述金属壳体320的第一拼接端311,所述金属壳体320具有面向所述绝缘基座320的第二拼接端321。所述绝缘基座310和所述导电壳体320分别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侧壁。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拼接端311,所述绝缘基座311的多个侧壁的端部错位布置。相应的,在所述第二拼接端312,所述导电壳体320的多个侧壁的端部也错位布置。如此,确保所述绝缘基座310和所述导电壳体320的连接强度。
请参考图3和图11,所述绝缘基座310在所述第二方向Y依次具有第一绝缘侧壁和第二绝缘侧壁。并且,沿所述第二方向Y,所述绝缘基座310的内腔被分隔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绝缘侧壁和所述第二绝缘侧壁相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分别用来收容上述的两列传输模块组100。
请参考图2和图3,以所述第一腔体为例,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100均以所述第一接地触头101a和所述第二接地触头101b位于所述绝缘基座310、且所述第一信号走线30a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30b收容在所述导电壳体320内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300内。所述接地件200以所述第一延伸部210的设有所述安装弹片212的一端插装于所述第一绝缘侧壁和所述导电壳体320之间,而所述第二延伸部220则伸入到所述第一腔体的内部。所述接地件200还与金属外壳320连通,实现整个连接器1内屏蔽整体接地的同时,提高所述连接器1抵抗外界电磁干扰的能力。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1,在所述第一绝缘侧壁内表面上形成插槽3112,所述插槽3112用于收容插设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100a或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100b。在所述第一拼接端311处,所述绝缘基座310的第一绝缘侧壁的端部形成有对应的安装凸起3111。请参考图12,所述金属壳体320则形成有相应的安装槽3211。所述安装凸起3111和所述安装槽3211两者相配合用以安装所述接地件20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此外,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信号传输模块组以及用来收容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壳体,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和第二信号传输模块;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一信号端子对;
第一上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上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地触头、第一上屏蔽主体和第一走线屏蔽部;以及,
第一下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下侧、且具依次连接的第一下屏蔽主体和第一连接屏蔽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外周的第一屏蔽腔;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二信号端子对;
第二上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二上屏蔽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接地触头、第二上屏蔽主体和第二连接屏蔽部,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连接弹片、并通过所述连接弹片相互连接;以及,
第二下屏蔽件,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下侧、且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下屏蔽主体和第二走线屏蔽部,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连接、并共同围合一环绕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外周的第二屏蔽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和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相对应并限定了与所述第一屏蔽腔相连通的第一屏蔽空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信号触头和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一信号触头由所述第一屏蔽腔的一端伸出、并对应所述第一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线端由所述第一屏蔽腔的另一端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
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相对应并限定了与所述第二屏蔽腔相连通的第二屏蔽空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的相对两端分别包括第二信号触头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二信号触头伸出所述第二屏蔽腔、且对应所述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接线端由所述第二屏蔽腔的另一端伸出、并进入所述第二屏蔽空间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一内绝缘体,位于所述第一屏蔽腔内、且覆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对;
第一信号走线,伸入所述第一屏蔽空间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线端;
第一外绝缘体,与所述第一内绝缘体连接、且覆盖在所述第一上屏蔽件、所述第一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一信号走线上;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包括:
第二内绝缘体,位于所述第二屏蔽腔内、且覆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对;
第二信号走线,伸入所述第二屏蔽空间内、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接线端;
第二外绝缘体,与所述第二内绝缘体连接、且覆盖在所述第二上屏蔽件、所述第二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二信号走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一凸包,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上形成有向上凸出的第二凸包,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上形成有第二通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弹片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上、且所述连接弹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凸伸并抵触至所述第二上走线屏蔽部;
或者,所述连接弹片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屏蔽部上、且所述连接弹片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凸伸并抵触至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一屏蔽侧壁,所述第一屏蔽侧壁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一上屏蔽主体和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中的一者、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另一者上;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二屏蔽侧壁,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还包括第二屏蔽侧壁,所述第二屏蔽侧壁一体化设置于所述第二上屏蔽主体和所述第二下屏蔽主体的一者、且以卡合或插接的方式固定于另一者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所述第一信号传输模块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信号传输模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下屏蔽件和所述第二上屏蔽件之间的间隔绝缘体,所述间隔绝缘体连接在所述第一下屏蔽主体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屏蔽部的一端,并且所述间隔绝缘体的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的表面上形成多个面向所述第二上屏蔽件开放的避让槽。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两个信号传输模块组,两个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以镜像对称的方式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接地件,所述接地件包括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一延伸部的一侧的第二延伸部,其中:
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安装弹片和引接部,所述安装弹片插接于所述壳体内并电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引接部突出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以连接外部接地线路;
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分别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分别抵触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走线屏蔽部或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走线屏蔽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绝缘基座和沿所述信号传输模块组的长度方向拼接在所述绝缘基座上的导电壳体;
所述安装弹片插接于所述绝缘基座和所述导电壳体之间。
CN202210723290.7A 2022-06-23 2022-06-23 连接器 Active CN1150210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3290.7A CN115021033B (zh) 2022-06-23 2022-06-23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23290.7A CN115021033B (zh) 2022-06-23 2022-06-23 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1033A CN115021033A (zh) 2022-09-06
CN115021033B true CN115021033B (zh) 2024-05-24

Family

ID=83076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23290.7A Active CN115021033B (zh) 2022-06-23 2022-06-23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210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15899A (zh) * 2022-12-31 2023-06-23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接口及电调天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4716B1 (en) * 2006-03-01 2007-04-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CN211351162U (zh) * 2019-08-28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0238995A1 (zh) * 2019-05-28 2020-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连接器和终端设备
CN113823958A (zh) * 2020-06-19 2021-12-21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组件
CN113904180A (zh) * 2021-09-28 2022-01-07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4716B1 (en) * 2006-03-01 2007-04-1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WO2020238995A1 (zh) * 2019-05-28 2020-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连接器和终端设备
CN211351162U (zh) * 2019-08-28 202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3823958A (zh) * 2020-06-19 2021-12-21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组件
CN113904180A (zh) * 2021-09-28 2022-01-07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传输线算法的圆柱型腔体屏蔽效能研究;毛世琦;刘雪松;;智慧工厂;20160715(第07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1033A (zh) 2022-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222B (zh) 背板連接器
CN111490410B (zh) 连接器组件
CN1228888C (zh) 带有多触点接地屏蔽件的连接器组件
JP4133836B2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組立体
TWI497834B (zh) 用於電纜互連系統之卡匣
US783751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with vertically oriented contacts
US787885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EP3916930A1 (en) Terminal assembly and connector
US20230137227A1 (en) Plug connector assembly, receptacl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data transmission speed
CN103427230A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15021033B (zh) 连接器
US20230344177A1 (en) Connector set and connector
US2024033286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8770239U (zh) 电连接器组件
WO2024176906A1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連結体
WO2024176904A1 (ja) 電気コネクタ対
CN216794044U (zh) 端子模块以及电连接器
WO2024176905A1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対
TW202437619A (zh) 電連接器組件
TWM637269U (zh) 插頭連接器
US2022024713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2437611A (zh) 電連接器組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427891A (zh) 電連接器組件
TW202437609A (zh) 電連接器組件
TW202437608A (zh) 電連接器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