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7656U -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 Google Patents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7656U
CN218767656U CN202222013589.1U CN202222013589U CN218767656U CN 218767656 U CN218767656 U CN 218767656U CN 202222013589 U CN202222013589 U CN 202222013589U CN 218767656 U CN218767656 U CN 218767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microlens
micro
lens
tempo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135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亚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0135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7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7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76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属于眼镜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眼镜片后镜面设置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半径4.0mm或者6.0mm以内区域为中央区,半径24mm或者30mm以内区域为微透镜区,微透镜区设置为鼻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微透镜区以外区域为周边区,中央区和周边区为平光镜片,微透镜区由球面型微透镜阵列。象限区屈光力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或者鼻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本实用新型眼镜片用于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可以消除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

Description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眼镜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背景技术
多个独立微型凸透镜片阵列,用于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一侧镜面微透镜间隙与另一侧镜面凹透镜片复合为凹透镜提高远视力,这种眼镜片微透镜区域具有凸透镜与凹透镜双重矫正功效,应用于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眼防控。
中国专利公开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是将微透镜设置在360°象限区之内,各个象限之内的微透镜屈光力相同。
现有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的主导产品:豪雅镜片推出商品名为新乐学眼镜片、依视路推出商品名为星趣控眼镜片、伟星光学推出商品名为星乐视眼镜片,这些眼镜片仍然是360°各个象限微透镜屈光力相同。
史密斯Smith EL是周边离焦理论首创者及周边离焦眼镜片发明者,他在最新研究论文中批判性指出自己原来将治疗区设计在眼镜片周边360°象限区域之内,存在设计缺陷。史密斯采用半侧凹透镜片恒河猴实验及人眼近视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结果证实诱导眼球增长的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局部、区域选择性机制Local,Regionally SelectiveMechanisms,颞侧视网膜主导眼球生长,鼻颞侧周边离焦呈现不对称性,环形对称矫正不能消除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还产生新的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hyperopic anisometropi,参阅文献:Smith EL:Optom Vis Sci,2013,90:1176-1186;Smith EL:Invest OphthalmolVis Sci,2010,51:3864-3873;Smith EL:Invest Ophthalmol,Vis Sci,2009,Nov;50(11):5057-5069。史密斯Smith EL在中国专利号201180045576中阐述,对-2.27D±0.83D、1155例近视眼视网膜40°周边屈光检测,鼻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均值为+1.64D、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均值为+2.47D,颞侧大于鼻侧周边屈光均值为+0.83D,并指出:环形对称性矫正可能一侧矫正不足或者一侧矫正过度,不对称性矫正使经治疗的眼部具有大致的对称特性、或者至少能减少不对称性。史密斯Smith EL在中国专利号2013800236840中阐述:平均在40°鼻侧周边视网膜屈光为+1.20D,在40°颞侧周边视网膜屈光为+2.00D,周边相对正屈光度数从+0.25D至+4.00D改变。Berntsen DA对192例儿童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结果:视网膜周边上侧及下侧呈现近视性离焦。参见文献:Optom Vis Sci.2010 Nov;87(11):823-832。
本申请人对1809例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检测发现:近视眼度数越大,40°视网膜周边颞侧远视性离焦也越大、鼻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屈光参差值也越大,个别最大屈光参差值大于+1.25D。本申请人申请5项局部区域型微透镜离焦眼镜片专利,其中:2018217179277;2019110734593;2019218853492;20211106586168;2021212943295,所申请专利未涉及四个象限微透镜离焦眼镜片技术设计。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设计,仍然存在与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不相匹配缺陷,微透镜区周边离焦眼镜片仍存在不断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这种眼镜片后镜面设置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半径4.0mm或者6.0mm以内区域为中央区,半径24mm或者30mm以内区域为微透镜区,微透镜区设置为鼻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微透镜区以外区域为周边区,中央区和周边区为平光镜片,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微透镜形状:表面为球面形的正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正方形、长条形的其中一种或者一种以上,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或者上侧微透镜区和下侧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形状;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95°至125°、上侧微透镜区为65°至95°、下侧微透镜区为45°至75°,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10°至30°、上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10°至25°;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下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下侧微透镜区等于或者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
区域屈光力:近中央1/2微透镜区域是周边1/2微透镜区域屈光力的50%;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100nm至3.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100μm至0.6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1μm至3.5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10μm至3.0mm;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90个至5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10个至13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2%至20%,微透镜总面积计算公式为πr2×N,πr2表示单个微透镜面积,π表示圆周率、用3.14计算,r2表示微透镜半径平方,N表示微透镜数量。
较佳地,这种眼镜片微透镜直径为0.05mm至2.5mm、高度为0.1nm至16μm,微透镜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崁入眼镜片层间。
这种眼镜片前镜面中央区为正圆形、椭圆形、六角形,微透镜呈现同心圆阵列、放射状阵列、蜂窝状阵列。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0°至120°、上侧微透镜区为70°至80°、下侧微透镜区为50°至7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下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2mm至2.2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1mm至0.5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2mm至2.8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4mm至1.6mm;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有90个至3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9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4%至18%。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5°至115°、上侧微透镜区为75°至85°、下侧微透镜区为55°至65°;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25D、下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00D、上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4.7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4mm至2.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4mm至0.8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4mm至2.6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2mm至1.2mm;
微透镜数量: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6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6%至12%。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10°、上侧微透镜区为80°、下侧微透镜区为6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为+3.75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3.75D、上侧微透镜区为+3.50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4.00D、颞侧微透镜区为+3.50D、下侧微透镜区为+3.25D、上侧微透镜区为+3.00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00D。
这种眼镜片后镜面对应于前镜面中央区的区域设置为0.00D至-10.00D,对应于前镜面微透镜区和周边区的区域设置为全环形均匀一致正加值、或者设置四个象限正圆形正加值、或者设置鼻颞侧象限正圆形正加值,至少鼻侧象限区域大于颞侧象限正加值为+0.50D至+1.50D,前后镜面微透镜区对应区域屈光力复合为+3.00D至+6.00D,前镜面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直径、微透镜间距、微透镜数量及微透镜总面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近视眼颞侧视网膜大于鼻侧视网膜远视性离焦,现在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的360°象限区为相同屈光力,存在不能消除或者减少鼻颞侧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
2.本实用新型采用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至少三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互不相同,这种设计与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相近匹配,消除或者减少颞鼻侧视网膜周边屈光参差、或者产生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
附图说明
图1是前镜面微球镜放大示意图。
图2是后镜面凹透镜片示意图。
图3后镜面凹透镜片与前镜面微球镜间隙屈光力放大示意图。
图4是前镜面微球镜三种阵列示意图。
图5是前镜面四个象限微透镜区方位角示意图。
图6是前镜面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示意图。
图中:1后镜面;2前镜面;3微透镜区;4微球镜;5同心圆阵列;6放射状阵列;7蜂窝状阵列;8微球镜间隙;9凹透镜片;10凸透镜片;11平光镜片。
符号缩写:HM:(Horizontal Meridian)水平径线;VM:(Vertical Meridian)垂直径线;C:(Central Zone)中央区;M:(Microlens Zone)微透镜区;P:(Peripheral Zone)周边区;NZ:(Nasal Zone)鼻侧象限区;TZ:(Temporal Zone)颞侧象限区;IZ:(InfraredZone)下侧象限区;SZ:(Superior Zone)上侧象限区:Na:(Nasal angle)鼻侧方位角;Ta:(Temporal angle)颞侧方位角;Sa:(Superior angle)上侧方位角;Ia:(Infrared angle)下侧方位角;CD(Central degrees)中央区屈光力;ND:(Nasal degrees)鼻侧屈光力;TD:(Temporal degrees)颞侧屈光力;SD:(Superior degrees)上侧屈光力;ID:(Infrareddegrees)下侧屈光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说明书中术语涵义: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史密斯Smith EL是周边离焦理论首创者及周边离焦眼镜片发明者,初期环焦离焦理论和产品。史密斯Smith EL通过鼻颞侧离焦动物实验,修正初期环焦离焦理论,提出最的新局部、区域选择性机制Local,Regionally SelectiveMechanisms周边离焦理论。本申请眼镜片基于局部区域离焦理论,选择微透镜设计,故此称为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折射眼镜片(Refractive eyeglasses):折射眼镜片也称为折射率眼镜片,是指光通过透镜后汇聚到一个焦点的球面、非球面眼镜片,是最常见眼镜片类型。镜片折射率一般有1.49、1.56、1.61、1.67、1.74五种类型镜片,本发明眼镜片后镜面为折射镜片,优选择采用车房磨削成型。
微透镜眼镜片(Microlens eyeglasses):微透镜眼镜片面型由多个微透镜阵列,犹如复眼、蜂巢结构,凸透镜型微透镜具有凸透镜片作用,微透镜片采用注塑成型。本发明眼镜片前镜面微透镜区设置为微透镜片,用于矫正近视眼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使近视眼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状态矫正到视网膜之上,或者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从而延缓近视眼球生长。多个微透镜之间的间隙凹透镜片,提高中央视力。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所示:是前镜面2的水平径线HM、垂直径线VM径线,前镜面2设置为中央区C、微透镜区M、周边区P三个区域,中央区C和周边区P分别设置为平光镜片11,微透镜区3设置有微球镜4,微球镜4为凸透镜片10,微透镜区4设置为鼻侧象限区NZ、颞侧象限区TZ、下侧象限区IZ、上侧象限区SZ,此图所示前镜面微球镜放大示意图,如图1。
图2所示:是后镜面1的全镜面设置为凹透镜片9,此图所示后镜面凹透镜片示意图,如图2。
图3所示:是前镜面2和后镜面1双镜面屈光力复合示意图,前镜面2微透镜区3设置为微球镜4,微球镜4为凸透镜片10,两个相邻微球镜4之间微透镜间隙8与后镜面1屈光力复合为凹透镜片9,此图所示后镜面凹透镜片与前镜面微球镜间隙屈光力放大示意图,如图3。
图4所示:是前镜面2微透镜区3设置为微球镜4,微透镜4呈现为同心圆阵列5或者放射状阵列6或者蜂窝状阵列7三种类型,此图所示前镜面微球镜三种阵列示意图,如图4。
图5所示:是前镜面2微透镜区3设置为中央区C、微透镜区M、周边区P三个区域,中央区C和周边区P分别设置为平光镜片11,鼻侧微透镜区NZ、颞侧微透镜区TZ、下侧微透镜区IZ、上侧微透镜区SZ,四个象限微透镜区3相互形成夹角分别为鼻侧方位角Na、颞侧方位角Ta、下侧方位角Ia、上侧方位角Sa,此图所示前镜面四个象限微透镜区方位角示意图,如图5。
图6所示:是前镜面2设置为中央区C、微透镜区M、周边区P三个区域,其中中央区C和周边区P分别设置为平光镜片11,微透镜区3为凸透镜片10,设置为鼻侧屈光力ND、颞侧屈光力TD、下侧屈光力ID、上侧屈光力SD,此图所示前镜面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示意图,如图6。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以下称为这种眼镜片。
这种眼镜片后镜面设置为0.00D至-10.00D,目的是矫正不同屈光度数近视眼,后镜面复合<0.00DS柱镜矫正散光。
前镜面半径4.0mm或者6.0mm以内区域为中央区,半径24mm或者30mm以内区域为微透镜区,微透镜区设置为鼻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微透镜区以外区域为周边区,中央区和周边区为平光镜片。中央区设置平光镜片,目的是确保后镜面凹透镜矫正近视,提高远视力。微透镜区是这种眼镜片功能区,至少半径5mm至20mm以内区域设置微透镜区,确保有效矫正离焦区域和离焦量。
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微透镜形状:微透镜表面为球面形,基底形状为正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正方形、长条形的其中一种或者一种以上,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或者上侧微透镜区和下侧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形状;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95°至125°、上侧微透镜区为65°至95°、下侧微透镜区为45°至75°,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10°至30°、上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10°至25°。微透镜区方位角是离焦眼镜片主要设计参数,方位角过小,不能有效矫正离焦范围,尤其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测微透镜区,故此将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设置为相同方位角、且大于90°方位角。上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目的是有较大范围远距视野范围;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下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下侧微透镜区等于或者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四个不同屈光力是专利申请主要创新设计,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四个象限呈现四个不同屈光状态,由于导致近视眼发生和发展是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和鼻颞侧周边屈光参差,故此这种眼镜片鼻侧微透镜区设置最大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与颞侧微透镜区设置不同屈光力,目的是矫正导致近视眼发生与发展的颞侧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和鼻颞侧周边远视性屈光参差。下侧微透镜区设置大于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目的是考虑到眼睛的视近调节附加屈光力。高度近视眼的颞侧远视性离焦量可以达到+4.00D,故此将鼻侧微透镜区最大屈光力设置为+6.00D,有效矫正高度近视眼最大远视性离焦量;
区域屈光力:近中央1/2微透镜区域是周边1/2微透镜区域屈光力的50%。近视眼的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量,越向视网膜周边部位,离焦量逐渐增大。将微透镜区近中央1/2屈光力设置为后1/2微透镜区域屈光力的50%,目的是适应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屈光逐渐增加变化;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100nm至3.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100μm至0.6mm。设置微透镜不同直径,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目的是确保鼻颞侧微透镜区有足够矫正面积;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1μm至3.5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10μm至3.0mm。设置微透镜不同间距,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目的同样是确保鼻颞侧微透镜区有足够矫正面积;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90个至5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10个至130个。设置微透镜不同数量,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目的同样是确保鼻颞侧微透镜区有足够矫正面积;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2%至20%,微透镜总面积计算公式为πr2×N,πr2表示单个微透镜面积,π表示圆周率、用3.14计算,r2表示微透镜半径平方,N表示微透镜数量。设置微透镜区不同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目的同样是确保鼻颞侧微透镜区有足够矫正面积。
较佳地,微透镜直径为0.05mm至2.5mm、高度为0.1nm至16μm,微透镜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崁入眼镜片层间。这种眼镜片微透镜,基于现有眼镜片车房主要是后镜面车削,故此,较佳地将微透镜区设置在前镜面。
前镜面中央区为正圆形、椭圆形、六角形,微透镜呈现同心圆阵列、放射状阵列、蜂窝状阵列。由于这种眼镜片微球镜是球形,中央区可以是不同形状。微透镜可以阵列不同状态,不限上述三种阵列。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0°至120°、上侧微透镜区为70°至80°、下侧微透镜区为50°至7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下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2mm至2.2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1mm至0.5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2mm至2.8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4mm至1.6mm;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有90个至3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9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4%至18%。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5°至115°、上侧微透镜区为75°至85°、下侧微透镜区为55°至65°;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25D、下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00D、上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4.7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4mm至2.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4mm至0.8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4mm至2.6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2mm至1.2mm;
微透镜数量: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6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6%至12%。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10°、上侧微透镜区为80°、下侧微透镜区为6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为+3.75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3.75D、上侧微透镜区为+3.50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4.00D、颞侧微透镜区为+3.50D、下侧微透镜区为+3.25D、上侧微透镜区为+3.00D;
较佳地,四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00D。
这种眼镜片后镜面对应于前镜面中央区的区域设置为0.00D至-10.00D,对应于前镜面微透镜区和周边区的区域设置为全环形均匀一致正加值、或者设置四个象限正圆形正加值、或者设置鼻颞侧象限正圆形正加值,至少鼻侧象限区域大于颞侧象限正加值为+0.50D至+1.50D,前后镜面微透镜区对应区域屈光力复合为+3.00D至+6.00D,前镜面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直径、微透镜间距、微透镜数量及微透镜总面积。
实施例1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5.50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50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
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50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
实施例3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50D。
实施例4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25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25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
实施例5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75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
实施例6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50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50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50D。
实施例7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4.50D、下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75D、颞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25D、上侧微透镜区屈光力为+3.50D。
实施例8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方位角和颞侧微透镜区方位角设置相同度数方位角、方位角为120°,上侧微透镜区方位角与下侧微透镜区方位角设置相同度数方位角、方位角为60°。
实施例9
在该实施例中,鼻侧微透镜区方位角、颞侧微透镜区方位角、上侧微透镜区方位角、下侧微透镜区方位角设置相同度数方位角,方位角为90°。
实施例10
该实施例是在任何实施例1至9例基础上,将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6mm至1.5mm、下侧微透镜区和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4mm至1.0mm,微透镜间距为0.4mm至2.6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2mm至1.2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60个,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6%至12%。
本实用新型眼镜片采用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四个象限微透镜区设计至少设置三个象限微透镜区屈光力互不相同,眼镜片微透镜区域与配镜者视网膜周边屈光度数相近匹配,达到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屈光参差目的、或者形成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进步。
最后应当阐明:本实用新型眼镜片前镜面各个象限微透镜区方位角、屈光力、区域屈光力、微透镜形状、微透镜阵列形状、微透镜直径、微透镜间距、微透镜数量、微透镜面积等设计参数变化和修改,其也在本实用新型权利限定之内。

Claims (10)

1.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片后镜面设置为0.00D至-10.00D,前镜面半径4.0mm或者6.0mm以内区域为中央区,半径24mm或者30mm以内区域为微透镜区,微透镜区设置为鼻侧微透镜区、颞侧微透镜区、上侧微透镜区、下侧微透镜区,微透镜区以外区域为周边区,中央区和周边区为平光镜片,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微透镜形状:表面为球面形的正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六边形、正方形的其中一种或者一种以上,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或者上侧微透镜区和下侧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形状;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95°至125°、上侧微透镜区为65°至95°、下侧微透镜区为45°至75°,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10°至30°、上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10°至25°;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下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下侧微透镜区等于或者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
区域屈光力:近中央1/2微透镜区域是周边1/2微透镜区域屈光力的50%;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100nm至3.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100μm至0.6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1μm至3.5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10μm至3.0mm;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90个至5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10个至13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2%至20%,微透镜总面积计算公式为πr2×N,πr2表示单个微透镜面积,π表示圆周率、用3.14计算,r2表示微透镜半径平方,N表示微透镜数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直径为0.05mm至2.5mm、高度为0.1nm至16μm,微透镜设置在前镜面、后镜面或者嵌入眼镜片层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区为正圆形、椭圆形、六角形,微透镜呈现同心圆阵列、放射状阵列、蜂窝状阵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0°至120°、上侧微透镜区为70°至80°、下侧微透镜区为50°至7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6.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75D至+5.75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5.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25D至+5.25D,至少满足:鼻侧微透镜区大于颞侧微透镜区+0.50D至+2.50D、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0.25D至+1.50D、下侧微透镜区大于上侧微透镜区+0.25D至+1.2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2mm至2.2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1mm至0.5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2mm至2.8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4mm至1.6mm;
微透镜数量: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有90个至300个微透镜,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9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4%至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05°至115°、上侧微透镜区为75°至85°、下侧微透镜区为55°至65°;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25D、下侧微透镜区为+3.00D至+5.00D、上侧微透镜区为+2.50D至+4.75D;
微透镜直径:设置为0.4mm至2.0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直径为0.4mm至0.8mm;
微透镜间距:设置为0.4mm至2.6mm,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小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间距0.2mm至1.2mm;
微透镜数量: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多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数量20个至60个;
微透镜总面积: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大于下侧微透镜区及上侧微透镜区微透镜总面积6%至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设计参数至少满足:
方位角:鼻侧微透镜区和颞侧微透镜区为110°、上侧微透镜区为80°、下侧微透镜区为60°;
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5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4.00D、上侧微透镜区为+3.75D。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5.00D、颞侧微透镜区为+4.00D、下侧微透镜区为+3.75D、上侧微透镜区为+3.50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4.00D、颞侧微透镜区为+3.50D、下侧微透镜区为+3.25D、上侧微透镜区为+3.00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区屈光力:鼻侧微透镜区为+3.00D、颞侧微透镜区为+2.50D、下侧微透镜区为+2.50D、上侧微透镜区为+2.00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镜面对应于前镜面中央区的区域设置为0.00D至-10.00D,对应于前镜面微透镜区和周边区的区域设置为全环形均匀一致正加值、或者设置四个象限正圆形正加值、或者设置鼻颞侧象限正圆形正加值,至少鼻侧象限区域大于颞侧象限正加值为+0.50D至+1.50D,前后镜面微透镜区对应区域屈光力复合为+3.00D至+6.00D,前镜面各个象限微透镜区设置相同微透镜直径、微透镜间距、微透镜数量及微透镜总面积。
CN202222013589.1U 2022-07-22 2022-07-22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Active CN218767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3589.1U CN218767656U (zh) 2022-07-22 2022-07-22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13589.1U CN218767656U (zh) 2022-07-22 2022-07-22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7656U true CN218767656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13589.1U Active CN218767656U (zh) 2022-07-22 2022-07-22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76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8797B (zh) 用於預防及/或減緩近視加深之包含非同軸微透鏡的隱形眼鏡
CN111103701B (zh) 一种表面具有环带柱面微结构的眼镜片
CN109031696B (zh) 基于周边微透镜的视力控制镜片及眼镜
CN210690971U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CN110687689A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CN216434562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US20230359065A1 (en) Spectacle lens desig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pectacle lens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spectacle lens for at least retarding myopia progression
CN216449846U (zh) 一种正向离焦式眼镜片及眼镜
CN215067574U (zh) 一种基于透镜阵列的近视防控镜
CN215416157U (zh) 球棒结构环型多点微透镜离焦镜片
CN218767656U (zh) 局部区域微透镜离焦眼镜片
US20030103188A1 (en) Contact lens
CN217404660U (zh) 一种串联微透镜的抑制近视发展镜片
CN216434569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CN217718323U (zh) 一种眼镜片及眼镜
CN115903269A (zh)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5728961A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CN115390271A (zh) 微透镜眼镜片
CN219871982U (zh) 微透镜周边离焦眼镜片
CN219778056U (zh) 一种中心清晰成像、周边模糊成像的镜片
CN114994948B (zh) 一种框架眼镜片
CN217060664U (zh) 平底式渐进离焦镜片
CN218995812U (zh) 眼镜片、眼镜、头戴式显示设备及视力训练设备
CN219370156U (zh) 渐变式多点离焦辅助镜片及具有该镜片的眼镜
CN220040897U (zh) 一种清晰成像球柱复合型微透阵列镜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