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3900U - 多联机 - Google Patents

多联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3900U
CN218763900U CN202223144782.5U CN202223144782U CN218763900U CN 218763900 U CN218763900 U CN 218763900U CN 202223144782 U CN202223144782 U CN 202223144782U CN 218763900 U CN218763900 U CN 218763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water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loop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4478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传涛
武连发
焦华超
冯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14478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3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3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3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多联机,多联机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组件、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器组件;室外换热器组件具有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能够独立切换接入或脱离冷媒循环回路;当冷媒循环回路运行时,室外换热器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本实用新型采用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两种换热器能够各自独立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工作、也可以共同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工作,工作模式切换灵活,且能适应各种负荷、工况下的使用需求,多联机的可靠性和节能性得到大幅提升。

Description

多联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联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配置风冷、水冷两种换热方式的多联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风冷多联机及水源多联机,在其明显的优点下,也各有制约行业发展的弊端,在其明显的优点下,也各有制约行业发展的弊端。对于风冷多联机来说,具有控制简单、工程安装要求低、可靠性高、可快速制冷制热等优点,但也存在制热时容易结霜、除霜耗时久、高温环境下常规制冷或者制冷回油时容易高压保护等问题。对于水冷多联机来说,具有换热效率高、制热时一般不停机(无需切换到制冷模式除霜)等优点,但其对水质、水流量等有着较高的需求,过大的水流量需求在实际工程中很难满足。
基于风冷多联机及水冷多联机的优缺点,现有技术尝试将两者进行并联组合,例如双源热泵机组,采用翅片式冷凝器和壳管式冷凝器并联,在空气源(风冷)情况下用翅片式冷凝器,在水源(水冷)情况下用壳管式冷凝器,虽然可以在不同工况采用不同冷凝器,但是实际使用时仍然存在极大的局限,当两种冷凝器各自单独使用时,难以满足高温制冷、低温制热、低温除霜等特殊工况的使用需求,用户体验比较差,当两种冷凝器同时使用时,冷凝器送出的冷媒温度存在差异,影响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热泵机组无法适应不同负荷、工况下的模式切换,本实用新型提出多联机,该多联机采用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两种换热器能够各自独立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工作、也可以共同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工作,工作模式切换灵活。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多联机,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组件、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器组件;室外换热器组件具有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能够独立切换接入或脱离冷媒循环回路;当冷媒循环回路运行时,室外换热器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配置有与其并联连接的旁通管路,通过切换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使得对应的换热器接入或脱离冷媒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换热器连接在风冷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风冷换热器的旁通管路为第一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连接风冷换热器的两端;水冷换热器的旁通管路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三旁通管路,水冷换热器靠近风冷换热器的一端通过第二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组件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水冷换热器远离风冷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组件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
进一步的,节流组件包括:安装在风冷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的第一节流阀、以及安装在第三旁通管路上的第三节流阀;第一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第二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组件配置有与其并联的第四旁通管路,第四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水冷换热器远离风冷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旁通管路直接连接压缩机的吸气侧,通过切换第二旁通管路至第四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使得室内换热器组件脱离或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进一步的,冷媒循环回路还设有用于切换冷媒循环流向的四通阀,多联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风冷制冷模式、水冷制冷模式、双冷源制冷模式、风冷制热模式、水冷制热模式、双热源制热模式、回油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
当多联机处于风冷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风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水冷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水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双冷源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风冷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风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水冷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水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双热源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回油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多联机处于除霜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脱离冷媒循环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换热器的水路连接在水循环回路中,水循环回路设有调节水温的冷却装置以及驱动水流动的水泵。
进一步的,水循环回路还设有与水冷换热器并联设置的末端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室外换热器组件采用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两种换热器能够各自独立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工作、也可以共同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工作,工作模式切换灵活,更加贴合用户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冷制冷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制冷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冷源制冷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风冷制热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水冷制热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热源制热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回油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除霜模式的运行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制冷模式下的控制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制热模式下的控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联机配置有风冷、水冷两种换热方式,多联机的冷媒循环回路通过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组件、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器组件10形成,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油分离器,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气液分离器,室内换热器组件10具有至少一个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组件具有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风冷换热器3可以采用常见的翅片式换热器等,水冷换热器8可以采用常见的板式换热器等,该两种换热器采用串联连接,此处的“串联连接”是指将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相继连接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即当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中时,冷媒顺次通过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两者的前后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在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串联连接的基础上,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能够独立切换接入或脱离冷媒循环回路;当冷媒循环回路运行时,室外换热器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即两种换热器能够各自独立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工作、也可以共同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工作,工作模式切换灵活,更加贴合用户使用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可以串联连接也可以并联连接,以背景技术提到的双源热泵机组为例,采用并联连接存在以下缺陷:1、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媒至多能经过翅片式冷凝器和壳管式冷凝器中的一种换热器,换热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高温制冷、低温制热等特殊工况的使用需求;2、两种换热器并联设置下,翅片式冷凝器除霜过程中,壳管式冷凝器无法作为蒸发器使用,除霜后流出的低温冷媒必须经过室内换热器,造成室内温度出现波动,影响用户使用体验;3、由于两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同,采用并联设置的方式会导致从两种换热器送出的冷媒温度存在差异,影响机组运行的可靠性。而本实用新型将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串联连接,采用串联连接有以下优点:1、两种换热器同时接入到冷媒循环回路中时,冷媒顺次经过两种换热器,即送出室外换热器组件的冷媒全部经过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室外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力显著提升,能够满足高温制冷、低温制热等特殊工况的使用需求;2、两种换热器串联设置下,风冷换热器3除霜过程中,水冷换热器8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除霜后流出的低温冷媒经过水冷换热器8直接送回压缩机,室内温度平稳,用户使用体验更好;3、由于冷媒顺次经过两种换热器,避免并联设置存在冷媒温度差异的问题,冷媒循环回路各处的冷媒稳定,提高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两种换热器能够灵活切换且简化管路连接结构,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配置有与其并联连接的旁通管路,由于冷媒流经换热器和旁通管路的阻力不同,因此通过切换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能够使得对应的换热器接入或者脱离冷媒循环回路。例如,风冷换热器3的旁通管路接通时,风冷换热器3脱离冷媒循环回路,水冷换热器8的旁通管路接通时,水冷换热器8脱离冷媒循环回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换热器8连接在风冷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风冷换热器3的旁通管路为第一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连接风冷换热器3的两端,即第一旁通管路的一端连接在风冷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时的进口侧,第一旁通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风冷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水冷换热器8的旁通管路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三旁通管路,水冷换热器8靠近风冷换热器3的一端通过第二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组件10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水冷换热器8远离风冷换热器3的另一端通过第三旁通管路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组件10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节流组件包括:第一节流阀5和第三节流阀7,第一节流阀5安装在风冷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第三节流阀7安装在第三旁通管路上,第一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4,第二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6。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旁通管路上的阀件不需要具备节流功能,只需要对第二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进行切换,因此第二控制阀6可以采用节流阀或者开关阀。在实际应用时,节流组件的节流阀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冷媒流向进行调整设计。
进一步的,为了优化多联机的性能,使其更加贴合用户使用需求,室内换热器组件10还配置有与其并联的第四旁通管路,第四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11,水冷换热器8远离风冷换热器3的另一端通过第四旁通管路直接连接压缩机1的吸气侧,通过切换第二旁通管路至第四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使得室内换热器组件10脱离或接入冷媒循环回路。由于第四旁通管路上的阀件不需要具备节流功能,只需要对第四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进行切换,因此第四控制阀11可以采用节流阀或者开关阀。
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管路连接结构,冷媒循环回路还设有用于切换冷媒循环流向的四通阀2,冷媒循环回路可以运行制冷循环或者制热循环,多联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风冷制冷模式、水冷制冷模式、双冷源制冷模式、风冷制热模式、水冷制热模式、双热源制热模式、回油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以下针对每种模式的工作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当多联机处于风冷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二控制阀6打开、第三节流阀7关闭、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风冷换热器3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风冷换热器3、第一节流阀5、第二控制阀6、室内换热器组件10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如图3所示,当多联机处于水冷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第一控制阀4打开,第一节流阀5关闭,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水冷换热器8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第一控制阀4、水冷换热器8、第三节流阀7、室内换热器组件10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如图4所示,当多联机处于双冷源制冷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风冷换热器3、第一节流阀5、水冷换热器8、第三节流阀7、室内换热器组件10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双冷源制冷模式适用于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机组负荷较大的制冷工况下,通过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先后给压缩机排出的高温冷媒降温,有效提升机组的制冷能力,以满足用户制冷需求。
如图5所示,当多联机处于风冷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二控制阀6打开、第三节流阀7关闭、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风冷换热器3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组件10、第二控制阀6、第一节流阀5、风冷换热器3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如图6所示,当多联机处于水冷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第一控制阀4打开,第一节流阀5关闭,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水冷换热器8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组件10、第三节流阀7、水冷换热器8、第一控制阀4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如图7所示,当多联机处于双热源制热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室内换热器组件10、第三节流阀7、水冷换热器8、第一节流阀5、风冷换热器3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双热源制热模式适用于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机组负荷较大的制热工况下,通过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先后给室内换热器组件送出的低温冷媒升温,有效提升机组的制热能力,以满足用户制热需求。
如图8所示,当多联机处于回油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四控制阀11关闭,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接入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风冷换热器3、第一节流阀5、水冷换热器8、第三节流阀7、室内换热器组件10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
如图9所示,当多联机处于除霜模式时,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第一控制阀4关闭,第一节流阀5打开并起到节流作用,第二控制阀6关闭,第三节流阀7关闭,第四控制阀11打开,室外换热器组件中风冷换热器3和水冷换热器8均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脱离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依次经过风冷换热器3、第一节流阀5、水冷换热器8、第四控制阀11之后,返回压缩机1的吸气口。由于除霜模式下的室内换热器组件脱离冷媒循环回路,有效防止低温冷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避免室内温度波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工作模式可以根据用户使用需求进行灵活配置,例如在制热需求较少或者没有制热需求的应用场景下,多联机可以不必配置制热模式、除霜模式等,又例如在制冷需求较少或者没有制冷需求的应用场景下,多联机可以不必配置制冷模式等。当然,优选方案是多联机同时配置有上述所有工作模式,但本实用新型对工作模式的具体数量及类型不作特殊限制。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冷换热器8的水路连接在水循环回路中,水循环回路设有调节水温的冷却装置12以及驱动水流动的水泵9,冷却装置12可以是冷却塔等,水经过冷却装置12进行降温,水循环回路还可以安装用于控制水流量的调节阀。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水循环回路的多余能量,水循环回路还设有与水冷换热器8并联设置的末端设备13。例如在除霜模式中,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冷媒进入风冷换热器3进行除霜,风冷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阀5之后,低温液态冷媒进入水冷换热器8,给水冷换热器3供冷,此时水冷换热器8流出的低温水可以给末端设备13供冷,实现多余冷量的回收利用。再例如在双热源制热模式中,室内换热器组件10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阀7之后,低温液态冷媒进入水冷换热器8,给水冷换热器8供冷,此时水冷换热器8流出的低温水可以给末端设备13供冷,实现多余冷量的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应用于上述多联机的控制方法,多联机具有至少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每种工作模式均设置有其对应的进入条件,进入条件的取值预先通过实验统计得到,在多联机启动之后,控制器执行该控制方法对多联机的工作模式进行切换。
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多联机的控制模式;若控制模式为自动模式,则采集多联机的运行参数,比较运行参数与不同工作模式的进入条件,在运行参数符合任意一种工作模式的进入条件时,将多联机切换到对应的工作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联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风冷制冷模式、水冷制冷模式、双冷源制冷模式、风冷制热模式、水冷制热模式、双热源制热模式、回油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
对于有制冷需求的使用场景下,多联机启动后,正常情况下通常运行在风冷制冷模式或者水冷制冷模式,双冷源制冷模式的进入条件为室外环境温度>第一设定高温或者压缩机的排气侧压力>第一设定高压,回油模式的进入条件为室外环境温度>第二设定高温或者压缩机的排气侧压力>第二设定高压。
如图10所示,在制冷启动多联机且多联机的控制模式为自动模式下,采集多联机的室外环境温度和压缩机的排气侧压力,若达到双冷源制冷模式的进入条件,则说明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机组负荷大,需要提高机组的制冷能力,若达到回油模式的进入条件,则说明机组运行状态差,需要回油运行以保障压缩机正常工作,若未达到双冷源制冷模式或者回油模式,则维持当前工作模式继续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回油过程时需要压缩机高频运行,此时压缩机的排气侧压力会提高很多,因此将第一设定高温>第二设定高温、第一设定高压>第二设定高压,即回油模式的进入条件低于双冷源制冷模式的进入条件,其目的是预留压缩机升频的空间,以避免回油过程中多联机出现高压停机保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中,第一设定高压为3.2MPa,第二设定高压为3.0MPa,第一设定高温为50℃,第二设定高温为48℃。
对于有制热需求的使用场景下,多联机启动后,正常情况下通常运行在风冷制热模式或者水冷制热模式,双热源制热模式或者水冷制热模式的进入条件为双热源制热模式的进入条件为下限设定低温<室外环境温度≤上限设定低温、且水冷换热器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均≥设定水温;除霜模式的进入条件为室外环境温度<上限设定低温、且压缩机的吸气侧压力<设定低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中,下限设定低温为-15℃,上限设定低温为0℃,设定水温为2℃,设定低压为0.577MPa。
如图11所示,在制热启动多联机且多联机的控制模式为自动模式下,采集多联机的室外环境温度、压缩机的吸气侧压力、以及水冷换热器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若达到双热源制热模式或者水冷制热模式的进入条件,则根据当前室内负荷选择进入双热源制热模式或者水冷制热模式,当多联机的制热能力能够满足室内负荷时,切换到水冷制热模式,以延长机组进入除霜模式之前的正常制热时间,当多联机的制热能力不能满足室内负荷时,切换到双热源制热模式,以提高机组的制热能力,若达到除霜模式的进入条件,则说明机组运行状态差,风冷换热器的霜层可能很厚,需要除霜运行以保障压缩机正常工作,若未达到双热源制热模式、水冷制热模式或者除霜模式,则维持当前工作模式继续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智能的对工作模式进行切换,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自动模式下,检测室外换热器组件中接入冷媒循环回路的换热器是否出现换热故障;
若是风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多联机的工作模式,使得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循环流向不变,水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且风冷换热器脱离冷媒循环回路;
若是水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多联机的工作模式,使得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循环流向不变,风冷换热器接入冷媒循环回路、且水冷换热器脱离冷媒循环回路;
若是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均出现换热故障,则多联机停机。
如图10所示,在制冷启动多联机且多联机的控制模式为自动模式下,若多联机运行在风冷制冷模式或者双冷源制冷模式,则检测风冷换热器是否故障,若是风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到水冷制冷模式,若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均出现换热故障,则多联机停机;若多联机运行在水冷制冷模式或者双冷源制冷模式,则检测水冷换热器是否故障,若是水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到风冷制冷模式,若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均出现换热故障,则多联机停机。
如图11所示,在制热启动多联机且多联机的控制模式为自动模式下,若多联机运行在风冷制热模式或者双冷源制热模式,则检测风冷换热器是否故障,若是风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到水冷制热模式,若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均出现换热故障,则多联机停机;若多联机运行在水冷制热模式或者双冷源制热模式,则检测水冷换热器是否故障,若是水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则切换到风冷制热模式,若水冷换热器和风冷换热器均出现换热故障,则多联机停机。
需要指出的是,风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是指风冷换热器的风机故障、风机驱动板故障等影响风冷换热器换热的因素,水冷换热器出现换热故障是指水泵无法开启或者故障,水流量异常、水温异常等影响水冷换热器换热的因素,具体设计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故障评价指标。
如图10、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若控制模式为手动模式,则根据用户输入的指令控制多联机进入对应的工作模式。多联机的控制模式可以通过用户手动选择,也可以设置为多联机上电后默认进入自动模式,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指令后切换到手动模式。
应当理解的是,在自动模式下,故障判断的优先级高于模式的进入条件判断,即当某一种换热器出现故障时,优先切换到对应的模式。手动模式的优先级高于自动模式,多联机的控制器严格按照用户的指令控制多联机的工作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多联机,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组件、节流组件以及室内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具有串联连接的风冷换热器和水冷换热器,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能够独立切换接入或脱离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当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时,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配置有与其并联连接的旁通管路,通过切换所述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使得对应的换热器接入或脱离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换热器连接在所述风冷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所述风冷换热器的旁通管路为第一旁通管路,所述第一旁通管路连接所述风冷换热器的两端;所述水冷换热器的旁通管路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和第三旁通管路,所述水冷换热器靠近所述风冷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所述水冷换热器远离所述风冷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旁通管路连接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作为蒸发器时的进口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风冷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出口侧的第一节流阀、以及安装在所述第三旁通管路上的第三节流阀;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配置有与其并联的第四旁通管路,所述第四旁通管路上安装有第四控制阀;所述水冷换热器远离所述风冷换热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旁通管路直接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吸气侧,通过切换所述第二旁通管路至所述第四旁通管路的通断状态,使得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脱离或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设有用于切换冷媒循环流向的四通阀,所述多联机的工作模式包括:风冷制冷模式、水冷制冷模式、双冷源制冷模式、风冷制热模式、水冷制热模式、双热源制热模式、回油模式、以及除霜模式中的至少两种;
当所述多联机处于风冷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所述风冷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水冷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所述水冷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双冷源制冷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风冷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所述风冷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水冷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仅有所述水冷换热器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双热源制热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热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回油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和/或当所述多联机处于除霜模式时,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运行制冷循环,所述室外换热器组件中所述风冷换热器和所述水冷换热器均接入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组件脱离所述冷媒循环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换热器的水路连接在水循环回路中,所述水循环回路设有调节水温的冷却装置以及驱动水流动的水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回路还设有与所述水冷换热器并联设置的末端设备。
CN202223144782.5U 2022-11-25 2022-11-25 多联机 Active CN218763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4782.5U CN218763900U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联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4782.5U CN218763900U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联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3900U true CN21876390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75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44782.5U Active CN218763900U (zh) 2022-11-25 2022-11-25 多联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3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5268223B2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EP3712541B1 (en) Heat pump system
EP2597400A2 (en) Heat pump system
CN109186143B (zh) 一种油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20192087A1 (zh) 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38917A (zh) 空调
CN10880044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7120305B (zh) 空调设备、冷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763900U (zh) 多联机
AU2015282159B2 (en) Heat pump type chiller
CN217952534U (zh) 双系统空调机组
KR100528292B1 (ko) 히트펌프식 공기조화기
CN115875823A (zh) 多联机及多联机的控制方法
CN114198872B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551302A (zh) 多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2414158B (zh) 真空泵系统、凝汽器真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39432B (zh) 空调冷却水循环系统和空调冷却水回路控制方法
GB2578533A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TWI557385B (zh) 冷熱多功熱泵設備
JP388372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運転方法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15765385U (zh) 多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215951815U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
CN210320437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4183860B (zh) 复合型空调系统、控制方法以及空调器
CN218763660U (zh) 热泵型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