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7375U -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7375U
CN218757375U CN202223363516.1U CN202223363516U CN218757375U CN 218757375 U CN218757375 U CN 218757375U CN 202223363516 U CN202223363516 U CN 202223363516U CN 218757375 U CN218757375 U CN 218757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ainage
cavity
collection module
garb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635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成潮
李润
陈倩
廖啟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tz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3635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7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7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7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清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通过设置收集模块和排水模块,收集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和排水腔,排水腔与回收腔连通,收集模块还设置有分别与回收腔和排水腔连通的垃圾回收口和排水口,水体可携带垃圾经垃圾回收口进入回收腔,实现垃圾回收装置对水面垃圾的回收,排水模块包括传动单元、驱动块和活塞,驱动块与收集模块连接,活塞装设于排水腔,传动单元与驱动块和活塞连接,驱动块浸没于水体,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滑动,进而带动活塞沿排水腔滑动,将回收腔内的水体吸入排水腔,最终使水体从排水口的排出,无需消耗额外电能即可实现对回收腔内部的排水,进而降低水面垃圾的回收成本。

Description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清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等水面区域垃圾污染防治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挑战。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指出,大约80%的海洋垃圾来源于陆地,20%左右来源于人类海上活动。陆地上的垃圾特别是塑料垃圾,一旦进入海洋之后,在海洋环境中的留存时间长、治理难度大。在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下,海洋垃圾随强风和潮汐聚集上岸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一旦在海洋等水面区域发现后,需要将垃圾及时清除。
传统的水面垃圾清理主要是依靠人力方式打捞,打捞效率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不少水面垃圾清理设备应运而生,目前较为流行且不需要人工干预的“自吸式水上垃圾桶”自动清扫系统,其主要通过设置设有回收口的收集桶,将漂浮在河面上的塑料瓶、树叶等垃圾经回收口收集到收集桶内。但由于垃圾进入回收桶的同时,会携带大量水体,因此需在收集桶内设置排水装置,以定时对收集桶的内部进行排水。
现有垃圾清理设备主要通过在收集桶的内部设置水泵,利用水泵的抽水对收集桶进行排水,导致收集桶的排水过程需要消耗额外电能,增大了水面垃圾的回收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水面垃圾回收装置排水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导致水面垃圾的回收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包括:
收集模块,所述收集模块供于漂浮于水面,所述收集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和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与所述回收腔连通,所述收集模块还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回收腔和所述排水腔连通的垃圾回收口和排水口,所述垃圾回收口供于垃圾和水体进入所述回收腔;
排水模块,所述排水模块包括传动单元、驱动块和活塞,所述驱动块与所述收集模块连接,所述驱动块用于浸没于水体,并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所述收集模块滑动,所述活塞装设于所述排水腔,所述传动单元与所述驱动块和所述活塞连接,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块沿所述收集模块的滑动带动所述活塞沿所述排水腔滑动,所述活塞滑用于通过沿所述排水腔的滑动,将水体经由回收腔吸入所述排水腔,并从所述排水口排出。
可选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连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杆位于所述排水腔的一侧并与所述收集模块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和所述连杆靠近所述排水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块和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排水腔的一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传动单元还包括储能件,所述储能件的一端与所述收集模块连接,所述储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储能件用于通过压缩进行储能,并通过伸长进行释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柔性杆,所述收集模块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供于对所述第二连接件进行支撑。
可选地,所述活塞设置有贯穿的第一通水口,所述活塞靠近所述排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一密封盖与所述活塞铰接并可通过转动盖设于所述第一通水口。
可选地,所述收集模块的底部固定有朝所述收集模块的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杆,所述驱动块套设于所述滑动杆并与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收集模块包括容积箱和抽水筒,所述回收腔位于所述容积箱的内部,所述抽水筒竖直固定于所述容积箱,所述抽水筒的上端与大气连通,所述抽水筒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回收腔,所述排水腔设置于所述抽水筒的内部,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抽水筒的表面并位于所述回收腔外。
可选地,所述抽水筒延伸至所述回收腔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收腔的第二通水口,所述抽水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二密封盖与所述抽水筒铰接,所述第二密封盖可通过转动盖设于所述第二通水口。
可选地,所述收集模块还包括垃圾容纳筒,所述垃圾容纳筒位于所述回收腔并与所述容积箱固定连接,所述垃圾容纳筒内设置有垃圾容纳腔,所述垃圾回收口与所述垃圾容纳腔连通,所述垃圾容纳腔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收腔的连通口。
可选地,还包括封堵模块,所述封堵模块包括浮力件、连接架和盖体,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容积箱铰接并位于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侧,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架靠近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端,并可通过所述连接架的转动盖设于所述垃圾回收口,所述浮力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架远离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回收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收集模块,垃圾清理时,将垃圾回收装置放置于水体,使收集模块于水体漂浮,收集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和排水腔,排水腔与回收腔连通,收集模块还设置有分别与回收腔和排水腔连通的垃圾回收口和排水口,水体可携带垃圾经垃圾回收口进入回收腔,实现垃圾回收装置对水面垃圾的回收,由于垃圾回收装置还设置有排水模块,排水模块包括传动单元、驱动块和活塞,驱动块与收集模块连接,活塞装设于排水腔,传动单元与驱动块和活塞连接,驱动块浸没于水体,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滑动,进而带动传动单元动作,以使活塞沿排水腔滑动,活塞通过沿排水腔滑动,可将回收腔内的水体吸入排水腔,最终使水体从与排水腔连通的排水口的排出,实现对回收腔内部的排水;通过排水模块的以上设置,仅需利用水体的波动即可实现对回收腔内部的排水,使得无需消耗额外电能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回收腔内部的排水,进而降低水面垃圾的回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的正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切视图。
图4为沿图2中B-B线的剖切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收集模块 11—回收腔 12—排水腔
13—垃圾回收口 14—排水口 15—支撑架
16—滑动杆 17—容积箱 18—抽水筒
19—垃圾容纳筒 20—排水模块 21—传动单元
22—驱动块 23—活塞 24—储能件
30—封堵模块 31—浮力件 32—连接架
33—盖体 40—限位筒 161—上限位凸起
162—下限位凸起 181—第二通水口 191—垃圾容纳腔
192—连通口 211—连杆 212—第一连接件
213—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包括收集模块10,收集模块10供于漂浮于水面,收集模块10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排水腔12与回收腔11连通,收集模块10还设置有分别与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连通的垃圾回收口13和排水口14,垃圾回收口13供于垃圾和水体进入回收腔11。
具体地,水面垃圾回收装置通过设置收集模块10,在进行垃圾清理时,将垃圾回收装置放置于水体,使收集模块10于水体漂浮,收集模块10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排水腔12与回收腔11连通,收集模块10还设置有分别与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连通的垃圾回收口13和排水口14,水体可携带垃圾经垃圾回收口13进入回收腔11,实现垃圾回收装置对水面垃圾的回收。
本实施例中,水面垃圾回收装置主要用于对海面的垃圾进行回收,当其应用于湖泊、河道等其他水体的垃圾回收工作时,其工作原理与应用于海面垃圾回收的工作原理相同。
可以理解的,收集模块10可以为内部设置有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表面设置有分别与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连通的垃圾回收口13和排水口14的筒体、罐体等任意结构,垃圾回收口13和排水口14可以设置于收集模块10的顶部、侧面等位置,水体可通过的波动携带垃圾从垃圾回收口13进入回收腔11。
本实施例中,但为回收腔11的排水以及防止水体经排水口14倒流至排水腔12,排水口14的高度应高于水面。
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回收腔11内部的排水,水面垃圾回收装置还包括排水模块20,排水模块20包括传动单元21、驱动块22和活塞23,驱动块22与收集模块10连接,驱动块22用于浸没于水体,并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10滑动,活塞23装设于排水腔12,传动单元21与驱动块22和活塞23连接,用于通过驱动块22沿收集模块10的滑动带动活塞23沿排水腔12滑动,活塞23滑用于通过沿排水腔12的滑动,将水体经由回收腔11吸入排水腔12,并从排水口14排出。
具体地,由于垃圾回收装置还设置有排水模块20,排水模块20通过设置传动单元21、驱动块22和活塞23,驱动块22与收集模块10连接,活塞23装设于排水腔12,传动单元21与驱动块22和活塞23连接,驱动块22浸没于水体,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10滑动,进而带动传动单元21动作,以使活塞23沿排水腔12滑动,活塞23通过沿排水腔12滑动,可将回收腔11内的水体吸入排水腔12,最终使水体从与排水腔12连通的排水口14的排出,实现对回收腔11内部的排水;通过排水模块20的以上设置,仅需利用水体的波动即可实现对回收腔11内部的排水,使得无需消耗额外电能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回收腔11内部的排水,进而降低水面垃圾的回收成本。
可以理解的,驱动块22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10的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倾斜方向等任意方向进行滑动,同时,排水腔12可以以任意朝向进行设置,使得活塞23可在传动单元21的带动下沿收集模块10的任意方向进行滑动。
可以理解的,活塞23可通过朝远离排水腔12与回收腔11的连通部位的方向滑动,将水体吸入回收腔11,同时,活塞23可通过滑动打开排水口14,使排水腔12内的水从排水口14排出,进而实现对回收腔11的排水。
可以理解的,传动单元21可以为杆体结构,其中,杆体的一端连接驱动块22,杆体的另一端连接活塞23,使得驱动块22动作时,可通过杆体带动活塞23动作。
本实施例中,传动单元21包括连杆211、第一连接件212和第二连接件213,连杆211位于排水腔12的一侧并与收集模块10铰接,第一连接件212的两端分别与活塞23和连杆211靠近排水腔1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件213的两端分别与驱动块22和连杆211远离排水腔12的一端连接。具体地,驱动块22通过水体的波动沿收集模块10滑动时,可通过第二连接杆带动连杆211绕收集模块10转动,连杆211转动时,可通过第一连接件212带动活塞23沿排水腔12的内壁朝与驱动块22相反的方向滑动,进而实现对活塞23的驱动,通过以上设置,使得连杆211形成杠杆,通过调节连杆211与收集模块10的交接部位、第一连接件212与连杆211的连接部位或第二连杆211与连杆211的连接部位,可实现对驱动块22能够驱动活塞23动作的驱动力的调节,进而适应不同环境的水体。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213为硬质杆体,第二连接件213的两端均分别与连杆211和活塞23铰接。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传动单元21还包括储能件24,储能件24的一端与收集模块10连接,储能件24的另一端与连杆211连接第二连接件213的一端连接,储能件24用于通过压缩进行储能,并通过伸长进行释能。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12拉动连杆211时,将对储能件24进行压缩,使储能件24进行储能,第一连接件212未对连杆211施加拉力时,储能件24释放能量,带动连杆211自行转动,进而驱动活塞23动作,进而与驱动块22的驱动力形成互补,实现对活塞23的稳定驱动。
可以理解的,储能件24可以为缸筒和滑动于缸筒内部的杆体,缸筒连接收集模块10,杆体连接连杆211,连杆211转动时带动杆体沿缸筒滑动并压缩缸体内部气体,进而实现能量的储存,杆体受力撤销时,压缩空气产生作用于杆体的力,使连杆211动作,实现储能件24能量的释放。储能件24还可为弹簧,通过弹簧的压缩和伸展分别实现储能和释能。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213为柔性杆,收集模块10设置有支撑架15,支撑架15与第二连接件213连接,供于对第二连接件213进行支撑。具体地,柔性杆可适应收集模块10的结构,实现驱动块22和连杆211的连接。其中,储能件24可弥补软性的第二连接件213对连杆211的推力的不足。
本实施例中,活塞23设置有贯穿的第一通水口(图中未标识),活塞23靠近排水口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盖(图中未标识),第一密封盖与活塞23铰接并可通过转动盖设于第一通水口。具体地,通过第一密封盖和第一通水口的以上设置,活塞23朝靠近排水口14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密封盖在水压的作用下盖设于第一通水口,将第一通水口进行密封,进而可将回收腔11内的水吸至排水腔12,活塞23朝靠近排水腔12与回收腔11连通部位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密封盖打开第一通水口,排水腔12内的水体可通过第一通水口进入活塞23靠近排水口14的一侧,活塞23再次朝靠近排水口14的方向滑动时,便可将该部分水体排出。
本实施例中,收集模块10的底部固定有朝收集模块10的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杆16,驱动块22套设于滑动杆16并与滑动杆16滑动连接。具体地,滑动杆16的设置,可使得驱动块22能够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收集模块10的竖直方向稳定滑动,在于水体的上下波动形成适配的同时,能有效稳定收集模块10于水面的漂浮。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滑动杆16的表面设置有上限位凸起161和下限位凸起162,驱动块22位于上限位凸起161和下限位凸起162之间,上限位凸起161和下限位凸起162用于对驱动块22的滑动行程进行限制,以限制活塞23的行程。
本实施例中,收集模块10包括容积箱17和抽水筒18,回收腔11位于容积箱17的内部,抽水筒18竖直固定于容积箱17,抽水筒18的上端与大气连通,抽水筒18的下端延伸至回收腔11,排水腔12设置于抽水筒18的内部,排水口14设置于抽水筒18的表面并位于回收腔11外。具体地,容积箱17和抽水筒18可供于回收腔11和排水腔12的形成,容积箱17可实现收集模块10与水体的漂浮,抽水筒18可供于活塞23与排水腔12稳定滑动,抽水筒18上端与大气连通,以平衡排水腔12与回收腔11的气压。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垃圾回收口13设置于容积箱17的顶面,垃圾回收装置至于水体后,应尽可能使容积箱17的顶面与水平平齐,使得驱动块22朝向下滑动时,可带动容积箱17下沉,使水面淹过容积箱17的顶面,进而使得水体携带垃圾由垃圾进入口进入回收腔11。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连杆211铰接于抽水筒18的一侧,滑动杆16竖直固定于容积箱17的底部,抽水筒18固定于容积箱17的顶面。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抽水筒18延伸至回收腔11的一端设置有连通回收腔11的第二通水口181,抽水筒18靠近活塞2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盖(图中未标识),第二密封盖与抽水筒18铰接,第二密封盖可通过转动盖设于第二通水口181。具体地,活塞23朝排水口14的方向移动进行抽水行程时,第二密封盖将第二通水口181打开,使回收腔11的水体可顺利进入排水腔12,活塞23朝排水口14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密封盖在水压的作用下关闭第二通水口181,以便于活塞23处的第一密封盖的开启,进而使得排水腔12内的水可顺利穿过第一通水口进入活塞23靠近排水口14的一侧,实现排水模块20的稳定排水。
本实施例中,收集模块10还包括垃圾容纳筒19,垃圾容纳筒19位于回收腔11并与容积箱17固定连接,垃圾容纳筒19内设置有垃圾容纳腔191,垃圾回收口13与垃圾容纳腔191连通,垃圾容纳腔191设置有连通回收腔11的连通口192。具体地,水体携带垃圾穿过垃圾回收口13后将直接进入垃圾容纳腔191,垃圾收集于垃圾容纳腔191处,水体经连通口192流至回收腔11,最终通过排水口14排出,进而避免垃圾对第二通水口181造成堵塞。
本实施例中,垃圾回收装置还包括封堵模块30,封堵模块30包括浮力件31、连接架32和盖体33,连接架32与容积箱17铰接并位于垃圾回收口13的一侧,盖体33连接于连接架32靠近垃圾回收口13的一端,并可通过连接架32的转动盖设于垃圾回收口13,浮力件31连接于连接架32远离垃圾回收口13的一端并延伸至回收腔11。具体地,当回收腔11内的水位过高时,腔内水体将带动浮力件31上浮,浮力件31带动连接架32转动,连接架32通过转动驱动盖体33盖设于垃圾回收口13,以对垃圾回收口13进行封堵,进而避免腔内垃圾从垃圾回收口13溢出,回收腔11内液位下降时,连接架32带动盖体33将垃圾回收口13开启,使得水体和垃圾可经垃圾回收口13进入腔体。
本实施例中,盖体33活动盖设于垃圾回收口13,盖体33与连接架32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盖体33还可通过铰接于垃圾回收口13的一侧,同时与连接架32铰接,通过连接架32带动盖体33转动,可实现盖体33开启或关闭垃圾回收口13。
本实施例中,垃圾回收装置还包括限位筒40,限位筒40固定于容积箱17,并位于浮力件31的周侧,限位筒40与垃圾容纳筒19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为:水面垃圾回收装置的工作形式,可分为垃圾的收集储存以及排水两个部分。在收集箱工作过程中,海水因液位差随垃圾经垃圾回收口13一同进入垃圾容纳腔191,当垃圾容纳腔191内积水过高时,浮力件31上浮并通过连接架32带动盖体33将垃圾回收口13关闭,防止垃圾被液体带出容纳箱造成外溢。排水的工作部分主要通过海水的波动驱动,由波浪带动驱动块22的运动,配重块向下运动时拉动第一连接件212,第一连接件212带动连杆211转动,储能件24进入压缩状态储存能量,同时带动活塞23向上运动,回收腔11内的液体抬起排水腔12的第二密封盖并顺利进入排水腔12内,随着驱动块22停止下滑,活塞23也停止吸液,排水腔12的第二密封盖自动下落关闭,使液体顺利储存在排水中;当驱动块22被波浪抬起时,使活塞23向下运动,活塞23上的第一密封盖被排水腔12内的液体顶起,从而使排水腔12的液体进入活塞23靠近排水口14的一侧,活塞23再次向上运动时,即可将通过活塞23将该部分液体带至排水口14,进而实现对垃圾回收装置的排水。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集模块,所述收集模块供于漂浮于水面,所述收集模块的内部设置有回收腔和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与所述回收腔连通,所述收集模块还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回收腔和所述排水腔连通的垃圾回收口和排水口,所述垃圾回收口供于垃圾和水体进入所述回收腔;
排水模块,所述排水模块包括传动单元、驱动块和活塞,所述驱动块与所述收集模块连接,所述驱动块用于浸没于水体,并可在水体的波动下沿所述收集模块滑动,所述活塞装设于所述排水腔,所述传动单元与所述驱动块和所述活塞连接,用于通过所述驱动块沿所述收集模块的滑动带动所述活塞沿所述排水腔滑动,所述活塞滑用于通过沿所述排水腔的滑动,将水体经由回收腔吸入所述排水腔,并从所述排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连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连杆位于所述排水腔的一侧并与所述收集模块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活塞和所述连杆靠近所述排水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块和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排水腔的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单元还包括储能件,所述储能件的一端与所述收集模块连接,所述储能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储能件用于通过压缩进行储能,并通过伸长进行释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柔性杆,所述收集模块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供于对所述第二连接件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设置有贯穿的第一通水口,所述活塞靠近所述排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盖,所述第一密封盖与所述活塞铰接并可通过转动盖设于所述第一通水口。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模块的底部固定有朝所述收集模块的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杆,所述驱动块套设于所述滑动杆并与所述滑动杆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模块包括容积箱和抽水筒,所述回收腔位于所述容积箱的内部,所述抽水筒竖直固定于所述容积箱,所述抽水筒的上端与大气连通,所述抽水筒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回收腔,所述排水腔设置于所述抽水筒的内部,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抽水筒的表面并位于所述回收腔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筒延伸至所述回收腔的一端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收腔的第二通水口,所述抽水筒靠近所述活塞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盖,所述第二密封盖与所述抽水筒铰接,所述第二密封盖可通过转动盖设于所述第二通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模块还包括垃圾容纳筒,所述垃圾容纳筒位于所述回收腔并与所述容积箱固定连接,所述垃圾容纳筒内设置有垃圾容纳腔,所述垃圾回收口与所述垃圾容纳腔连通,所述垃圾容纳腔设置有连通所述回收腔的连通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面垃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堵模块,所述封堵模块包括浮力件、连接架和盖体,所述连接架与所述容积箱铰接并位于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侧,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架靠近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端,并可通过所述连接架的转动盖设于所述垃圾回收口,所述浮力件连接于所述连接架远离所述垃圾回收口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回收腔。
CN202223363516.1U 2022-12-08 2022-12-08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Active CN218757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3516.1U CN218757375U (zh) 2022-12-08 2022-12-08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63516.1U CN218757375U (zh) 2022-12-08 2022-12-08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7375U true CN218757375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2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63516.1U Active CN218757375U (zh) 2022-12-08 2022-12-08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7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58564B (zh) 一种利用潮汐能的海洋漂浮垃圾收集装置
CN211547867U (zh)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CN218757375U (zh) 水面垃圾回收装置
CN209945759U (zh) 一种海底取样器
CN212172476U (zh) 一种用于清理水面垃圾的清污机器人
CN211973623U (zh) 一种环保清淤清浮疏浚装置
CN208708243U (zh) 一种可收集垃圾的深水荷花种植装置
CN208559712U (zh) 水上垃圾收集船
CN215562478U (zh)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CN113699955B (zh) 一种智能海洋服务平台
CN110616698A (zh) 一种水面漂浮物自动收集装置
CN215165416U (zh) 自适应液位的液面漂浮物收集器
CN211646313U (zh) 一种用于水面垃圾打捞的装置
CN208631330U (zh) 一种太阳能水环境保护垃圾回收装置
CN208857803U (zh) 漂浮垃圾清理装置
CN211954790U (zh) 一种用于湿地生态修复的污水取样装置
CN214729527U (zh) 一种水面清漂船
CN111348152A (zh) 一种垃圾打捞船及运用该船的垃圾打捞方式
CN220813750U (zh) 一种水利环保用地防堵塞河道清淤装置
CN219100174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清淤装置
CN215801511U (zh) 水面浮渣垃圾收集装置及设备
CN217078674U (zh) 一种环保水面垃圾处理用收集装置
CN115162297B (zh) 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环保型自清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17460493U (zh) 包括有强制增氧装置的水上垃圾收集系统及其收集桶总成
CN217498757U (zh) 一种主动式船用波纹板聚结油水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4023 No. 1 South Ring Road, Hubei, Jingzhou

Patentee after: Yangtze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434023 No.1, South Ring Road, Jingme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angtze University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