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1802U -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1802U
CN218721802U CN202222329669.8U CN202222329669U CN218721802U CN 218721802 U CN218721802 U CN 218721802U CN 202222329669 U CN202222329669 U CN 202222329669U CN 218721802 U CN218721802 U CN 2187218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hell
fan bracket
bracke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296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树文
袁海波
谭力
杨威重
倪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Othman Integrated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Othman Integrated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Othman Integrated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Othman Integrated Hom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296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1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18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外壳、风机支架、风机组件、发热组件、外栅格和面板;所述风机支架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风机支架中,以在风机支架内部形成气流由上至下流动的轴流式内风道;所述外壳为下开口式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支架安装于外壳内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与风机支架的外侧壁之间分离以形成气流由下至上流动的外风道,在风机支架的顶部具有连通外风道与内风道的通风口;所述发热组件和外栅格均布置于风机支架的下端开口处;所述面板位于外壳的下侧,并且具有与外风道对应的进风口和与内风道对应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小、风力大的特点。

Description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顶内循环式取暖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越趋重视,室内装潢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成了重要课题。集成吊顶因其美观,安装方便,安全,健康,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广泛使用在浴室,厨房,客厅等地方,其中,集成吊顶取暖器作为重要取暖设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有的集成吊顶取暖器主要包括主机箱体、风轮组件和PTC发热体;在主机箱体中设置有风道,风轮组件设置于风道中,并且带动气流在风道中流动,实现出风取暖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取暖器存在以下缺陷:1、风道在主机箱体中为横向延伸,因此主机箱体的体积也会随之增加,导致取暖器体积增加;2、气流在经过风轮组件带动后会经过多处转向,每经过一处转向,气流会受阻导致流速下降,进而导致取暖器出风力较小。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取暖器需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具有体积小、风力大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外壳、风机支架、风机组件、发热组件、外栅格和面板;
所述风机支架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风机支架中,以在风机支架内部形成气流由上至下流动的轴流式内风道;
所述外壳为下开口式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支架安装于外壳内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与风机支架的外侧壁之间分离以形成气流由下至上流动的外风道,在风机支架的顶部具有连通外风道与内风道的通风口;
所述发热组件和外栅格均布置于风机支架的下端开口处;
所述面板位于外壳的下侧,并且具有与外风道对应的进风口和与内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通风口为开设于风机支架顶部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安装于风机支架中的涵道、安装于涵道中的电机以及安装于电机转轴的扇叶。
优选的,所述电机为直流电机。
优选的,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安装于风机支架下端开口上的PTC支架和安装于PTC支架中的PTC发热块。
优选的,所述电机为直流电机。
优选的,所述面板与外壳之间为一体式安装结构。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底部具有安装底边,所述面板的边缘位置上具有供安装底边从上至下装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具有穿过安装底边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顶部连接有弹簧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外风道和内风道为上下流通结构,并且相互之间直接通过顶部的侧风口连通,节省了水平延伸风道的布置,因此能够有效减小整个取暖器的体积;
2、气流由外风道进入内风道,经过风机组件后中途无转向,能够降低气流的能量损耗,有效提升出风风力;
3、风机组件将气流吹出内风道时,气流在发热组件以及外栅格的阻挡下,在内风道内对应发热组件内侧位置处形成聚风增压效果,以进一步提升取暖器的出风风力;
4、气流同向进出,实现气流在室内吊顶板下方空间内循环流通,有效提升取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的剖视以及风向图;
图3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外壳1、风机支架2、风机组件3、发热组件4、外栅格5和面板6。
所述风机支架2为下端开口上端通风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组件3安装于风机支架2中,以在风机支架2内部形成气流由上至下流动的轴流式内风道9。所述外壳1为下开口式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支架2安装于外壳1内部,外壳1的四周内侧壁与风机支架2的四周外侧壁之间分离,形成与内风道9连通并且气流由下至上流动并且围绕在内风道9外围的外风道8,在风机支架2的顶部具有连通外风道8与内风道9的通风口21。所述发热组件4和外栅格5均布置于风机支架2的下端开口上,所述面板6位于外壳2的下侧,并且具有与外风道8对应的进风口65和与内风道9对应的出风口61。
在选用时,风机支架2与外壳1为圆形的筒状结构或是方形的筒状结构均可,本实施例选用方形筒状外壳,同时风机支架2为上下两端开口式结构,以便于通风。
在风机支架2的顶部具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连接脚22,所述风机支架2通过连接脚22以及对应的螺栓安装于外壳1的内顶壁或内侧壁上,本实施例连接于内顶壁上。
所述通风口21为开设于风机支架顶部的上开口或侧开口或上开口结合侧开口。
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卡装于风机支架2中的涵道32、安装于涵道32支架上的电机33以及安装于电机33转轴的扇叶31,风机支架2、涵道32以及扇叶31之间同轴设置,形成轴流式出风结构。
所述电机33为直流电机33,该直流电机33能够带动扇叶31高速转动,从而提升内风道9中的风力,进而提升取暖器的出风风力。
所述发热组件4包括卡装于风机支架2下开口处的PTC支架41和安装于PTC支架41中的PTC发热块42,实现对风机支架2下开口的全覆盖,以对吹出的气流进行加热。
所述进风口65上具有朝向外风道8内部倾斜或是凹陷的导流板62,所述导流板62的边角上开设有导风口621。导流板62结构能够将外风道8遮挡,提升取暖器在仰视面上的美观性;同时还能根据实际需求调节气流大小,使进风量与出风量形成平衡。外栅格5卡装于面板6的出风口61上,同时位于发热组件4的外侧,以起到遮挡、保护作用。
所述面板6与外壳1之间为一体式安装结构。
具体的,所述外壳1的底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安装底边11,在安装底壁上具有避让口,所述面板6的边缘位置上具有供安装底边11从上至下装入的安装槽64,所述安装槽64的底壁上具有安装片63,所述安装片63的顶部穿过避让口并且连接有弹簧夹7。安装时,将取暖器推入吊顶板的安装口中,使安装槽64以及安装底边11抵靠在吊顶板的下表面上,弹簧夹7夹持在吊顶板的上表面上,以此形成取暖器在吊顶板上的一体式吊顶安装。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面板与外壳之间也可采用其他一体式安装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面板6与外壳1之间为分体式安装,即先将外壳1安装至吊顶板上,再将面板6卡装至外壳1或是龙骨或是吊顶板上。
作为取暖器的另一吊装方式,所述取暖器也可以通过外壳1的顶壁以及对应的螺栓直接吊装在建筑顶面上,实现取暖器的吸顶式安装。
在具体使用时,内风道9和外风道8形成整个取暖器的风道结构,内风道9中对应扇叶31上侧的部分结合外风道8构成风道结构的进风段,内风道9中扇叶31至发热组件4之间的部分为风道结构的出风段。
外风道8和内风道9为上下流通结构,并且相互之间直接通过风机支架顶部的通风口21连通,节省了水平延伸风道的布置,因此能够有效减小整个取暖器的体积;气流由外风道8进入内风道9,经过风机组件3后中途无转向,能够降低气流的能量损耗,有效提升出风风力;风机组件3将气流吹出内风道9时,气流在发热组件4以及外栅格5的阻挡下,在出风段处形成聚风增压效果,以进一步提升取暖器的出风风力;气流同向进出,实现气流在室内吊顶板下方空间内循环流动,有效提升取暖效率。
如无特殊说明,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描述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附图,并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实用新型中,若有术语“设置”、“相连”及“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外壳、风机支架、风机组件、发热组件、外栅格和面板;
所述风机支架为下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风机支架中,以在风机支架内部形成气流由上至下流动的轴流式内风道;
所述外壳为下开口式的筒状结构,所述风机支架安装于外壳内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与风机支架的外侧壁之间分离以形成气流由下至上流动的外风道,在风机支架的顶部具有连通外风道与内风道的通风口;
所述发热组件和外栅格均布置于风机支架的下端开口处;
所述面板位于外壳的下侧,并且具有与外风道对应的进风口和与内风道对应的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通风口为开设于风机支架顶部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安装于风机支架中的涵道、安装于涵道中的电机以及安装于电机转轴的扇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电机为直流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安装于风机支架下端开口上的PTC支架和安装于PTC支架中的PTC发热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面板与外壳之间为一体式安装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外壳的底部具有安装底边,所述面板的边缘位置上具有供安装底边从上至下装入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上具有穿过安装底边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顶部连接有弹簧夹。
CN202222329669.8U 2022-08-31 2022-08-31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Active CN2187218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9669.8U CN218721802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29669.8U CN218721802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1802U true CN218721802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0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29669.8U Active CN218721802U (zh) 2022-08-31 2022-08-31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18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175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057127B (zh) 一种新型集成吊顶电器
CN218721802U (zh)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设备
CN207815532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CN115325602A (zh) 吊装式内循环取暖器
CN116697453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4617152U (zh) 一种全风向循环扇
CN206268117U (zh) 一种多功能换气暖风扇
CN214700938U (zh) 旋风式电暖器
CN218544561U (zh) 吊装式取暖设备及其吊顶式安装结构以及吸顶式安装结构
CN113137736B (zh) 可转动连接机构及新风取暖器
CN215062327U (zh) 一种取暖出风结构及取暖器
CN213176182U (zh) 一种风扇导流结构及风扇
CN213019952U (zh) 空调器
CN209129888U (zh) 一种集成吊顶换气扇
CN206073264U (zh) 一种圆形壁挂机及采用其的空调
CN218209775U (zh) 一种浴霸
CN115388457A (zh) 吊装式取暖器及其吊顶式安装结构以及吸顶式安装结构
CN107965855B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
CN220103242U (zh) 具有分层风道的环形出风取暖器
CN213577697U (zh) 多功能取暖器用出风结构
CN219036779U (zh) 一种具有环式出风结构的取暖器
CN219374020U (zh) 吹风机室温检测结构
CN221403366U (zh) 一种线性吊顶电器
CN214536835U (zh) 台卧式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