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16024U -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16024U
CN218716024U CN202222240524.0U CN202222240524U CN218716024U CN 218716024 U CN218716024 U CN 218716024U CN 202222240524 U CN202222240524 U CN 202222240524U CN 218716024 U CN218716024 U CN 2187160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hole
limiting device
hinge
limiting
hing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4052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贻伟
高月超
陈斌
李柳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4052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160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160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160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ing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其中,门体铰链结构包括定铰链、动铰链,及限位装置。定铰链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轴孔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固定定铰链;动铰链包括第二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轴孔部,第二安装部用于固定动铰链,第二轴孔部与第一轴孔部通过销轴铰接。限位装置包括与第二轴孔部的第一端面抵接的移动限位装置;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能相对于第二轴孔部移动,以调节移动限位装置与第二轴孔部之间的摩擦力。由此,通过在门体铰链结构中设置限位装置实现对铰链旋转角度的限位;并且,将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可移动,便于门体铰链结构的安装和后期铰链整体摩擦力调整,且可增加门体铰链结构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配件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说明书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车门铰链是车辆车门中常用的功能件,几乎每辆车都装有车门铰链。传统车门铰链仅提供车门的旋转作用,车门上需同步增加车门限位器,才能实现车门的不同的开启大小的限位。相关技术中,在布置车门限位器时,限位器都占用车门内较大的空间,从而增加了车门的厚度及重量。并且还约束了车门玻璃的运动包络,导致前车门处存在较大的三角的不透明区域,影响了驾驶员侧前方视野及造型的美观性。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能够实现对铰链旋转角度的限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门体铰链结构,包括:定铰链,所述定铰链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轴孔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固定所述定铰链;动铰链,所述动铰链包括第二安装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轴孔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固定所述动铰链,所述第二轴孔部与所述第一轴孔部通过销轴铰接;和限位装置,用于对所述动铰链相对于所述定铰链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移动限位装置,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轴孔部的第一端面抵接;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部移动,以调节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轴孔部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所述移动限位装置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限位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部进行移动。
进一步,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刚性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刚性部上的第一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轴孔部的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性块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轴孔部的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一限位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沿着所述第一弹性块的周向布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刚性部上设置有止挡板,所述止挡板用于限制所述移动限位装置相对于所述定铰链转动的角度范围。
进一步,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一刚性部和所述第一弹性块;其中,所述销轴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将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部和所述第二轴孔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固定限位装置,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并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用于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一起对所述第二轴孔部进行限位。
进一步,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包括第二弹性块,所述第二弹性块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轴孔部的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至少一第二限位槽配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身、车门和连接在所述车身和车门之间的车门铰链结构,所述车门铰链结构为上述的门体铰链结构。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门体铰链结构包括定铰链、动铰链及限位装置。定铰链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轴孔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固定定铰链;动铰链包括第二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轴孔部,第二安装部用于固定动铰链,第二轴孔部与第一轴孔部通过销轴铰接。限位装置用于对动铰链相对于定铰链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且包括移动限位装置,移动限位装置与第二轴孔部的第一端面抵接;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能相对于第二轴孔部移动,以调节移动限位装置与第二轴孔部之间的摩擦力。由此,通过在门体铰链结构中设置限位装置而实现对铰链旋转角度的限位;并且,通过将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可移动,便于门体铰链结构的安装和后期铰链整体摩擦力调整,且可增加门体铰链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门体铰链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定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动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移动限位装置和固定限位装置之间的安装关系;
图5为图1中移动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固定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销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另一个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5,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门体铰链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定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动铰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移动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门体铰链结构10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门体铰链结构100包括定铰链1、和与定铰链1铰接的动铰链2,及用于对动铰链2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3。
定铰链1包括第一安装部11及设置在第一安装部11上的第一轴孔部12。其中,第一安装部11用于固定定铰链1,将定铰链1固定在门体所要固定的部位上,例如车身或家具主体。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部11的横截面可呈L型,第一安装部11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块状,其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第一轴孔部12可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部11上或是与之一体成型,其中开设有轴孔,以与销轴4的一端配合。
动铰链2包括第二安装部21及设置在第二安装部21上的第二轴孔部22。其中,第二安装部21用于固定动铰链2,将动铰链2固定在门体上。第二轴孔部22与第一轴孔部12通过销轴4铰接,也即第一轴孔部12和第二轴孔部22可套装的在销轴4上从而铰接在一起。第二轴孔部22可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部21上或是与之一体成型,其中开设有轴孔,以与销轴4的另一端配合。
限位装置3用于对动铰链2相对于定铰链1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并且包括移动限位装置31,移动限位装置31与第二轴孔部22的第一端面23抵接。其中,移动限位装置31设置成能相对于第二轴孔部22移动,以调节移动限位装置31与第二轴孔部22之间的摩擦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23可以是第二轴孔部22与第一轴孔部12铰接后,靠近第一轴孔部12的端面,也可以是远离第一轴孔部12的端面。
本申请中的限位装置3设置成用于对动铰链相对于定铰链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并且包括移动限位装置31,通过将移动限位装置31设置成可移动,便于门体铰链结构的安装和后期铰链整体摩擦力调整。更具体而言,通过在门体铰链结构100中设置限位装置3,可无需单独设置限位装置,从而提高汽车或家具的空间利用率;另外,当门体铰链结构100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通过移动移动限位装置来31弥补由摩擦带来的损耗量,使得摩擦限位有效,从而增加门体铰链结构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限位装置31包括调节杆311,通过调节杆311带动移动限位装置31相对于第二轴孔部22进行移动,并进而调整移动限位装置31与第二轴孔部22的第一端面23抵接。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杆311可以为圆柱体,且调节杆311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当利用调节杆311调节移动限位装置31相对与第二轴孔部22的位置后,可通过调节杆311的外螺纹与螺栓配合,实现移动限位装置31的固定。
可选的,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调节杆311可以由多边形段和圆柱体段组成,多边形段可以在调节固定时与其它零部件的孔进行配合,从而还可通过调节杆311来防止移动限位装置31的转动,并且还可在圆柱段上设置外螺纹,从而可与螺栓配合实现移动限位装置31的连接固定。
为了便于动铰链2在被移动限位装置31限位时,两者之间可在较小的压力下实现较大的摩擦力,且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出现噪声。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限位装置31还包括第一刚性部312和设置在第一刚性部312上的第一弹性块313。其中,第一弹性块313用于与第二轴孔部22的第一端面23抵接。优选的,动铰链2的第二安装部21和第二轴孔部22为刚性材料,由此第一弹性块313与第二轴孔部22抵接时,由于第一弹性块313的弹性较大,在相对转动过程中,第一弹性块313可发生一定的弹性变形,可实现在较小的压力下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且弹性块和刚性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不易发生噪声,特别是在使用一段时间由于摩擦损耗而存在一定的间隙时。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限位装置31通过刚性部和弹性块的结合方式来对动铰链2进行限位的方式,可有效的减少限位装置3的重量,从而减少整个门体铰链结构100的重量,特别是当门体铰链结构100应用到车辆中时,由于重量的降低,可更好的实现车辆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限位装置3设置有安装孔316,安装孔316贯穿第一刚性部312和第一弹性块313。其中,销轴4可穿过安装孔316并将移动限位装置31设置在第一轴孔部12和第二轴孔部22之间。也就是说,移动限位装置31可套装在销轴4上,并位于第一轴孔部12和第二轴孔部22之间,也即移动限位装置31也通过销轴4与动铰链2铰接,在铰接处来布置限位装置,从而不占用其它空间,可提高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1和图7,图7为图1中销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销轴4可以为圆柱体,销轴4上可设置有安装槽41和隔挡板42。其中,安装槽41用于与第一轴孔部12上设置的限位件进行限位配合,隔挡板42用于将套装在销轴4上的移动限位装置31与第一轴孔部12隔离开来,从而可提高定铰链1的使用寿命。
结合参阅图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轴孔部12的侧端面上设置有止挡孔13,例如螺钉的限位件可穿过止挡孔13与套装在第一轴孔部12内的销轴4的安装槽41抵接,进而将销轴4固定在第一轴孔部12上,防止其从轴孔中脱落。
请参阅图3-图5,图4为图1中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移动限位装置和固定限位装置之间的安装关系。
为了便于动铰链2的定位,实现门体铰链结构100具有多角度开启功能,而又不完全通过第二轴孔部22和第一弹性块313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块31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314,第二轴孔部22的第一端面23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4,第一限位凸起24与第一限位槽314配合。也就是说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方式来实现动铰链2的定位,从而实现了门体开启角度的限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性块313上设置的至少一第一限位槽314可以是在一块整的第一弹性块313上加工出凹槽,使得第一弹性块313上具有与第一限位凸起24配合的凹槽,也可以是第一弹性块313上间隔设置凸起,第一限位槽314是相邻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也即通过第一弹性块313厚度的不均匀变化,实现与第一限位凸起24之间的摩擦力的差异,并实现动铰链2的限位功能。
为了实现门体铰链结构100具有多角度开启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314为多个,多个第一限位槽314沿着第一弹性块313的周向布置,并且在同一方向上相邻第一限位槽314的间距可为变化的,例如可依次增大、先增大再减小,等。当在门体的开启的转动方向上相邻第一限位槽314的间距设置成依次增大时,可实现门体在开启时,先限位的角度较小,特别是在对门体进行关闭时,可有效防止关闭门体时产生较大的冲击。
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限位槽314沿第一弹性块313周向布置时,在门体开启方向上相邻第一限位槽314的间距可依次减小、先减小再增大,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轴孔部22转动时,由于第二轴孔部22的第一端面23与移动限位装置31的第一弹性块313抵接,两者之间会产生摩擦力,可使移动限位装置31产生随着动铰链2一起相对于定铰链1转动的趋势。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刚性部312上设置有止挡板315,止挡板315用于限制移动限位装置31相对于定铰链1转动的角度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止挡板315可以与第一安装部11抵接,也可以与第一轴孔部12抵接,还可以与其它零部件相抵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移动限位装置31的转动进行限制即可。在一些情形下,止挡板315可用于阻挡移动限位装置31受到摩擦力后发生转动,也就是将该角度范围限定为零角度。在另一些情形下,该角度范围也可为5度以内,例如5度、3度、2度、1度等;也就是说,止挡板315限制移动限位装置31转动可以是在动铰链2转动过程中,移动限位装置31相对于定铰链1有一定的转动。在此指出,该角度范围以不妨碍动铰链2的转动限位为宜。
可以理解的是,调节杆311也可设置在第一刚性部312上。其中,调节杆311和止挡板315可位于同侧,且调节杆311位于止挡板315的内侧,也即调节杆311位于止挡板315和第一弹性块313之间。
请参阅图1、图4和图6,图6为图1中固定限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装置3还包括固定限位装置32,固定限位装置32用于对移动限位装置31进行固定。其中,固定限位装置32可安装在第一安装部11上并与移动限位装置31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与移动限位装置31一起对第二轴孔部22进行限位。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固定限位装置32包括限位本体321及设置在限位本体321上的固定孔和调节孔322。其中,固定孔用于与螺钉配合,可将限位本体321固定在第一安装部11上;移动限位装置31上的调节杆311可穿过调节孔322并与螺栓配合,从而可对移动限位装置31与第二轴孔部2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并可将移动限位装置31固定在限位本体321上。
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止挡板315的内侧壁与限位本体321的侧端面抵接,从而可通过固定限位装置32与止挡板315来防止移动限位装置31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限位装置32包括第二弹性块323,第二弹性块323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限位槽324,第二轴孔部22的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与至少一第二限位槽324配合。其中,第二端面与第一端面相对。由此可通过固定限位装置32和移动限位装置31共同对第二轴孔部22的转动进行限位,以进一步增加移动限位装置31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性块323与第一弹性块313的结构相同,其第二限位槽324的设置方式与第一限位槽314的设置方式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第一弹性块313和第二弹性块323对称设置。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车门和连接在车身和车门之间的车门铰链结构。其中,车门铰链结构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门体铰链结构100。由于上述门体铰链结构100在铰链处对动铰链2进行限位,不额外占用其它空间位置,从而有利于车门结构设计时减小车门的厚度,实现增大驾驶室内空间的目的,减小前车门处三角不透明区的面积。并且,当限位装置3采用刚性部和弹性块结合的方式进行限位,还可有效减小车辆的重量。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门体铰链结构100可以应用到任何一需要对门体进行转动限位的装置中。其中,门体为需要转动的零部件,可以为现实中所说的门,也可以为现实中所说的窗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铰链,所述定铰链包括第一安装部及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轴孔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固定所述定铰链;
动铰链,所述动铰链包括第二安装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轴孔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固定所述动铰链,所述第二轴孔部与所述第一轴孔部通过销轴铰接;和
限位装置,用于对所述动铰链相对于所述定铰链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移动限位装置,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轴孔部的第一端面抵接;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部移动,以调节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与所述第二轴孔部之间的摩擦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用于带动所述移动限位装置相对于所述第二轴孔部进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还包括第一刚性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刚性部上的第一弹性块,所述第一弹性块用于与所述第二轴孔部的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块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轴孔部的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槽沿着所述第一弹性块的周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性部上设置有止挡板,所述止挡板用于限制所述移动限位装置相对于所述定铰链转动的角度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一刚性部和所述第一弹性块;其中,所述销轴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将所述移动限位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孔部和所述第二轴孔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装置还包括固定限位装置,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并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可拆卸连接,用于与所述移动限位装置一起对所述第二轴孔部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包括第二弹性块,所述第二弹性块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轴孔部的第二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至少一第二限位槽配合。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身、车门和连接在所述车身和车门之间的车门铰链结构,所述车门铰链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门体铰链结构。
CN202222240524.0U 2022-08-23 2022-08-23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7160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0524.0U CN21871602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40524.0U CN21871602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16024U true CN218716024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31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40524.0U Active CN218716024U (zh) 2022-08-23 2022-08-23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160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27557A (en) Sound silenced window frame jamb liner sash guide pocket
US7207087B2 (en) Device for damping the movement of movable furniture parts in their closing region
KR20160058082A (ko) 가구의 감속 힌지
US20040103499A1 (en) Cabinet hardware with braking and shock absorbing device
EP2456940A2 (de) Drehbar gelagerte tür mit einem band
KR20090006049A (ko) 제동 장치를 가지는 가구 경첩
US20040200034A1 (en) Adaptor for a braking deceleration device
AU2018364352A1 (en) Wing fitting for a piece of furniture, side wall of a body of a piece of furniture and piece of furniture comprising a side wall
CA2341997A1 (en) A spring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 sash window counterbalance arrangement
CN218716024U (zh) 门体铰链结构及车辆
KR20070014069A (ko) 윈도우 리프터의 창유리 유지용 조립체
EP1188891A3 (en) A braking device for furniture doors with a horizontal pivotal mounting
KR101268957B1 (ko) 댐핑 장치
AU2020201979A1 (en) A hinge
EP1505234A3 (de) Scharniereinrichtung
RU2443839C2 (ru) Поворотная опора для прижимного механизма закрыв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EP2959085B1 (en) Damped hinge assemblies
CN112681913B (zh) 一种定位合页以及门窗
CN212302388U (zh) 一种防回流的风扇挡风板及其应用的机箱
KR100452229B1 (ko) 글라스 도어의 고정장치
CN220267475U (zh) 阻尼装置及柜子
KR20010003886A (ko) 도어의 안전장치
CN112664082A (zh) 一种锁止铰链、锁止机构、伸缩销机构及军用车辆
CN215978916U (zh) 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总成
CN210530576U (zh) 一种缓冲铰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