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80600U -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80600U
CN218680600U CN202222688846.1U CN202222688846U CN218680600U CN 218680600 U CN218680600 U CN 218680600U CN 202222688846 U CN202222688846 U CN 202222688846U CN 218680600 U CN218680600 U CN 2186806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sleeve
steel pipe
threaded hole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888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利
黎良科
姜进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Zhonglin Industry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Zhonglin Industry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Zhonglin Industry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Zhonglin Industry Survey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888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806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806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806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技术包括若干根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的底部均套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底部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底部竖直固定有固定桩,第一钢管上独立套装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上铰接有若干根支撑管,第一钢管的顶部均放置有遮阳网,遮阳网的上方对应第一钢管均设置槽体,槽体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螺栓;相邻两根第一钢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钢管,第二钢管与第一钢管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本设计通过第二套筒、第一套筒、固定桩和支撑管便于将第一钢管与地面进行固定,并通过槽体可以将位于第一钢管顶端的遮阳网套住进行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与环境之间、森林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统一体系。可分为天然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森林的过度开发与应用,森林受到人类较多的破坏,尤其是随着酸雨的不断增加,采伐的不断扩大,森林受到严重的威胁;随着近代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逐步重视,森林生态环境的修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大多数对森林生态的修复都是通过提倡退耕还林等措施来进行植树,从而恢复森林的生态系统,其中大面积种植树木时,由于种植的树木大都是幼木,为了防止阳光对幼木长时间照射,从而使幼木枯萎甚至死亡,我们需要对幼木进行遮光抚育,提高幼木的成活率,现有的对幼木进行遮光时,都是在幼木外有钢管搭建一个框架,然后将遮阳网盖在框架的顶部,在对框架进行固定时,都是直接将竖直的钢管插入地面中,这样在插入时,其钢管较长,不方便将钢管插入地面中,而且在插入时也比较费力,且容易倾斜,影响到钢管的稳定性,而且钢管的底部会堵塞有泥土,清理时也比较麻烦;而且为了防止遮阳网被风吹走,大多数用绳子或者就是将遮阳网本身缠或绑在钢管上,这样一是在缠绕或者绑定遮阳网时,不方便,而且容易松动,二是如果种植的幼木较多,其需要遮光的面积大,现有的在绑定时都是将遮阳网的边缘与框架的边缘钢管进行绑定,但是其遮阳网中间的部分没有被固定,如果在风力较大的区域或刮较大的风时,这样非常容易使遮阳网松动,从而被吹走。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便于将钢管与地面进行固定,并提高遮阳网与钢管的固定效果。
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所述第一钢管的底部均套有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底部固定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底部竖直固定有固定桩,固定桩的底部呈锥形状,第一套筒上方的第一钢管上独立套装有第二套筒,第二套筒上铰接有若干根与之呈上下活动配合的支撑管,第一钢管的顶部均放置有同一块遮阳网,遮阳网的上方对应第一钢管均设置有槽口朝下的槽体,第一钢管顶端的遮阳网位于槽体,且槽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一螺栓,第一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一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上;相邻两根第一钢管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二钢管,第二钢管与第一钢管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管由若干根竖直的连接管组成,上下相邻两根连接管通过连接组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固定板,固定板的上下两侧均垂直固定有用于连接管端部插入的第三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套筒内的固定板上均固定有固定柱,固定柱与第三套筒之间留有连接管插入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组件包括套在第一钢管上的第四套筒,第四套筒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第二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二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上,第四套筒的其他三侧壁均垂直固定有用于第二钢管端部插入的第五套筒。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套筒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三螺栓,第三螺栓的固定端穿过螺纹孔顶在第二钢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管远离第二套筒的一端内独立穿装有固定杆,支撑管上开设有第四螺纹孔第四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四螺栓,第四螺栓的固定端穿过第四螺纹孔顶在固定杆上,固定杆远离支撑管的一端呈锥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第一钢管的底端穿过第二套筒位于插入第一套筒中,然后通过固定桩和支撑管将第一钢管与地面进行固定,其固定比较方便;而通过槽体将位于第一钢管顶端的遮阳网套住进行固定,可以有效的防止遮阳网发生松动,从而被风吹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1、第一钢管 2、第三套筒 3、固定板 4、第四套筒 5、第五套筒6、遮阳网 7、第一螺栓 8、槽体 9、第三螺栓 10、第二钢管 11、第二螺栓 12、固定柱 13、第二套筒 14、第一套筒 15、支撑管 16、固定杆 17、固定块 18、固定桩 19、第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若干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1,若干根第一钢管1组成一个用于将幼木围起来的框架,所述第一钢管1的底部均套有第一套筒14,第一套筒14可以是一截钢管,第一套筒14的内径与第一钢管1的外径一致,或者稍微大于第一钢管1的外径;
第一套筒14的底部固定有固定块17,固定块17为一块矩形结构的板,固定块17可以对固定桩18的插入深度进行限制,防止插入过深,而且通过固定块17可以增加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其对第一钢管1的固定更加稳定,固定块17的底部竖直固定有固定桩18,固定桩18的底部呈锥形状,便于将固定桩18插入地面中,从而对固定块17进行固定,第一套筒14上方的第一钢管1 上独立套装有第二套筒13,第二套筒13上铰接有若干根与之呈上下活动配合的支撑管15,支撑管15可以设置4根,均匀分布在第二套筒13的侧壁,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是6根或者8根,支撑管15的一端与第二套筒13的外侧壁均通过铰接座铰接,铰接座包括两块竖直且平行设置的板,两块板的一侧均与第二套筒13的侧壁固定,两块板之间水平固定有轴,支撑管15靠近第二套筒 13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轴穿过的通孔,支撑管15靠近第二套筒13一端通过轴与第二套筒13铰接;
第一钢管1的顶部均放置有同一块遮阳网6,遮阳网6为现有已知技术,就是现有对树木进行遮光的网,遮阳网6的上方对应第一钢管1均设置有槽口朝下的槽体8,即每一根第一钢管1的顶部均设置有一个槽体8,槽体8整体为圆柱形结构,便于将槽体8盖在第一钢管1的顶端,当然槽体8也可以为矩形结构,第一钢管1顶端的遮阳网6位于槽体8,且槽体8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一螺栓7,第一螺栓7的固定端穿过第一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1上,第一螺栓7的固定端为没有螺帽的一端,通过将第一钢管1顶部与槽体8内的遮阳网6夹紧在第一螺栓7固定端与第一钢管1 的侧壁之间,从而对遮阳网6进行固定,而第一螺栓7也是将槽体8与第一钢管1进行固定,从而使槽体8将第一钢管1顶端的遮阳网6套住进行固定;相邻两根第一钢管1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二钢管10,第二钢管10与第一钢管1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先围绕幼木将固定桩18打入幼木周围的地面中,然后将第二套筒13套在第一钢管1的底端,然后将第一钢管1的底端插入第一套筒 14中,然后将第二套筒13侧壁铰接的支撑管15插入地面中,增强对第一钢管 1的固定效果,减少第一钢管1的倾斜,然后将相邻的两根第一钢管1上半部分通过第二钢管10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将幼木包围的框架,第一钢管1的高度要比幼木的高度高,然后将遮阳网6撑开放置在第一钢管1的顶部,然后将槽体8 槽口朝下套在第一钢管1的顶部,然后拧动第一螺栓7,使第一螺栓7的固定端将位于槽体8内的遮阳网6夹紧在第一钢管1顶部的侧壁上,如图1所示,当遮阳网6通过槽体8固定在第一钢管1的顶端后,位于槽体8外侧的遮阳网6 与槽体8侧壁的底部齐平,并且呈绷直状态,其遮阳网6与第一钢管1的固定效果较好,在刮风时,遮阳网6就不易被吹走,而且通过槽体8将第一钢管1 顶部的遮阳网6盖住,然后通过第一螺栓7进行固定,其操作也比较方便,而且因为遮阳网6一部分位于槽体8内,槽体8的侧壁和槽体8的内槽底会对遮阳网6有拉扯力,使遮阳网6不易松动,有效的防止遮阳网6被风吹走,使遮阳网6可以对幼木进行有效的遮光,从而提高幼木的成活率,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
当然为了防止槽体8和第一钢管1的顶端对遮阳网6造成较大的磨损,可以在第一钢管1的顶端套一个橡胶盖,槽体8的槽口处倒有圆角。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钢管1由若干根竖直的连接管组成,上下相邻两根连接管通过连接组件固定,当幼木比较高时,可以采用拼接的方式增加第一钢管1的高度,以满足更多的需求,而且这样还可以防止第一钢管1过长,从而便于进行运输;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长中,也可以是准备一根管径小于第一钢管1的管,且将第一钢管1中部堵塞,当需要更高的高度时,将管径小的管插入第一钢管1 中,来延长高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上下两侧均垂直固定有用于连接管端部插入的第三套筒2,第三套筒2的内径与第一钢管1的外径一致,且第三套筒2的长度较长,从而使固定板3可以对第一钢管1进行更多的包裹,在使用使,先将下方的第一钢管1插入第一套筒14中,然后将固定板3下方的第三套筒2套在下方的第一钢管1顶端,并使下方的第一钢管1顶端与下方第三套筒2内的固定板3底部接触,然后将上方的第一钢管1底端插入固定板3上方的第三套筒2内;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连接组件还可以是现有脚手架的对接活动扣。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套筒2内的固定板3上均固定有固定柱12,在固定板3的上下两侧均设置固定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与第三套筒2之间留有连接管插入的间隙,固定柱12和第三套筒2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的槽,连接管插入第三套筒2内并位于第三套筒2和固定柱12之间,这样可以增加对连接管连接处的固定效果;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柱12也可以是两块竖直交叉的板。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紧固组件包括套在第一钢管1上的第四套筒4,第四套筒4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11,第二螺栓11的固定端穿过第二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1上,通过第二螺栓11可以将第四套筒4与第一钢管1进行固定,第四套筒4的其他三侧壁均垂直固定有用于第二钢管10端部插入的第五套筒5,一个第四套筒4上设置有3个第五套筒5,第五套筒5均与第四套筒4 的侧壁垂直固定;
通过将第二钢管10插入第五套筒5内,第二钢管10的长度就是相邻两根第一钢管1之间的距离,再将两根第一钢管1通过第二钢管10连接时,可以先将第二钢管10插入第五套筒5内,然后将第四套筒4从第一钢管1的顶端向下穿过,然后再通过第二螺栓11将第四套筒4与第一钢管1进行固定,当然也可以是先将一根第一钢管1固定在地面中,然后将第四套筒4套入固定好的第一钢管1中,再将第二钢管10插入该第四套筒4上的第五套筒5内,再将第二钢管10的另一端插入另一个第四套筒4上的第五套筒5内,然后将新的第一钢管 1插入后面的第四套筒4中与地面固定;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紧固组件还可以是脚手架上的直角扣件或旋转扣件。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所述第五套筒5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三螺栓9,第三螺栓9的固定端穿过螺纹孔顶在第二钢管10上,通过第三螺栓9将第二钢管10与与第五套筒5进行固定,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二钢管10从第五套筒5中脱落,从而增加固定效果。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将技术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管15远离第二套筒13的一端内独立穿装有固定杆16,支撑管15上开设有第四螺纹孔第四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四螺栓19,第四螺栓19的固定端穿过第四螺纹孔顶在固定杆16上,固定杆16远离支撑管15的一端呈锥形状,可以通过固定杆16在支撑管15内移动,从而通过固定杆16和支撑管15的组合长度调节固定杆16与地面的固定位置,这样可以对第一钢管1的垂直度进行调节,而且也便于在地面中找到更好的支撑点,比如当固定杆16需要插入的垫下方有石头插不进去时,可以通过固定杆16在支撑管15内活动,从而缩短或者延长固定杆16和支撑管15的组合长度,找到新的支撑点;
当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是支撑管15为伸缩杆。

Claims (7)

1.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包括若干根竖直设置的第一钢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1)的底部均套有第一套筒(14),第一套筒(14)的底部固定有固定块(17),固定块(17)的底部竖直固定有固定桩(18),固定桩(18)的底部呈锥形状,第一套筒(14)上方的第一钢管(1)上独立套装有第二套筒(13),第二套筒(13)上铰接有若干根与之呈上下活动配合的支撑管(15),第一钢管(1)的顶部均放置有同一块遮阳网(6),遮阳网(6)的上方对应第一钢管(1)均设置有槽口朝下的槽体(8),第一钢管(1)顶端的遮阳网(6)位于槽体(8),且槽体(8)的侧壁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一螺栓(7),第一螺栓(7)的固定端穿过第一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1)上;相邻两根第一钢管(1)之间水平设置有第二钢管(10),第二钢管(10)与第一钢管(1)通过紧固组件进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1)由若干根竖直的连接管组成,上下相邻两根连接管通过连接组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上下两侧均垂直固定有用于连接管端部插入的第三套筒(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筒(2)内的固定板(3)上均固定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与第三套筒(2)之间留有连接管插入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组件包括套在第一钢管(1)上的第四套筒(4),第四套筒(4)的一侧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栓(11),第二螺栓(11) 的固定端穿过第二螺纹孔顶在第一钢管(1)上,第四套筒(4)的其他三侧壁均垂直固定有用于第二钢管(10)端部插入的第五套筒(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套筒(5)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三螺栓(9),第三螺栓(9)的固定端穿过螺纹孔顶在第二钢管(10)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生态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5)远离第二套筒(13)的一端内独立穿装有固定杆(16),支撑管(15)上开设有第四螺纹孔,第四螺纹孔内设置有与之呈螺纹配合的第四螺栓(19),第四螺栓(19)的固定端穿过第四螺纹孔顶在固定杆(16)上,固定杆(16)远离支撑管(15)的一端呈锥形状。
CN202222688846.1U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Active CN2186806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8846.1U CN21868060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8846.1U CN21868060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80600U true CN218680600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3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88846.1U Active CN21868060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806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98618B1 (en) Constructional support
CN210316791U (zh) 一种用于旅游帐篷的插地伸缩支柱
JP2008019683A (ja) フェンスの支柱
CN218680600U (zh) 一种森林生态修复装置
CN212279099U (zh) 易于安装搭建的大棚框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结构的大棚
CN213980261U (zh) 一种用于湖滨带湿地修复区的湖滨隔离带
CN213508290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环保护坡网装置
CN211691785U (zh) 围栏结构和封育围栏
CN210262920U (zh) 一种多功能水利护坡网
CN221220036U (zh) 围栏
CN111820045A (zh) 易于安装搭建的大棚框架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结构的大棚
AU752228B2 (en) Improved constructional support
CN220472667U (zh) 一种泥石流野外监测设备的固定装置
CN217580212U (zh) 一种公路施工坡面防护装置
CN211430340U (zh) 一种树木扶持装置
CN211498740U (zh) 一种生态修复用防护型护坡装置
CN218150216U (zh) 户外围栏防倾倒支撑装置
CN210669448U (zh) 一种适用于电缆跨越的基础支架结构
KR200189914Y1 (ko) 타워형 그늘막
CN216219181U (zh) 环境修复用废弃矿山绿植种植围栏
CN218278052U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园林绿化支撑装置
CN216663993U (zh) 一种河道护岸结构
CN216701104U (zh) 一种高强度日光温室
CN216008071U (zh) 一种预埋式围挡
CN216714047U (zh) 一种便捷式高稳定性的帐篷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