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9378U -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9378U
CN218679378U CN202220821131.6U CN202220821131U CN218679378U CN 218679378 U CN218679378 U CN 218679378U CN 202220821131 U CN202220821131 U CN 202220821131U CN 218679378 U CN218679378 U CN 218679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cover plate
layer
shape
flexibl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2113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鹏江
李洋
陈新颖
宁卫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lian Xingchen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2113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9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9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9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For Audible Band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该压电发声结构包括:壳体组件,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盖板;以及压电组件,包括柔性层以及压电层,所述柔性层的边缘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压电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层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其中,所述压电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电片、第二压电片以及第三压电片,所述第二压电片与所述第一压电片及所述第三压电片之间凹凸配合并存在预设间距。使得电时压电组件会有更多的不同模态耦合出现,避免单一模态出现,使得压电发声结构的频响曲线尽可能平滑,以改善压电发声结构的声学特性,使得压电发声结构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好的圆润度。

Description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自动辅助驾驶的发展,人们会在驾驶之余会有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娱乐享受,对个人的私密空间也提出了需求,而座舱内的音频效果则首当其冲。目前较为高档的汽车会配有头枕式扬声器来进行私密通话和娱乐享受,传统的动圈式扬声器方案需要进行单独的腔体设计,侵占头枕的空间,且价格较为昂贵。最近消费电子手机行业兴起了全面屏的热潮,目前的一个主流方案是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把它贴在屏幕上作为激励器,来推动屏幕进行发声,其具有超轻、超薄、小音腔等优势。
目前的压电扬声器中,采用PI(聚酰亚胺塑料)作为压电陶瓷的保护层,而不锈钢是作为基板,中间都是设置压电片。但对于压电扬声器而言,其变形幅度有限,故一般的手段是通过增大压电片的尺寸来增加辐射面从而来提高感度。
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矩形压电振膜尺寸的增加,平板模态会陆续出现在人耳可听声的中高频段,具体表现:频响曲线会有较大的峰和谷,使得声音的播放根本没有圆润度可言。以55mm*25mm压电振膜为例,其结构就是前面所说的三层材料,频响曲线如图1所示,可发现在1120Hz和4500Hz产生较大的谷,从而模态分析可知,基本上都是由于平板模态相位相反导致的,这对于大尺寸的矩形平板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改善矩形压电振膜导致的声音润滑度差的问题,增加振膜的整体刚性和质量,从而对模态造成改善,但是这样会造成共振频率的上升,有效工作带宽的减小,进一步局限了它的应用场景,减小其应用范围,并且,在在1120Hz和4500Hz也产生较大的谷,使得频响曲线存在较大的波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压电扬声器增加振膜的刚性和质量导致应用场景受限以及频响曲线波动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增加应用范围、保证频响曲线平滑的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一种压电发声结构,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盖板;以及
压电组件,包括柔性层以及压电层,所述柔性层的边缘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压电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层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压电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电片、第二压电片以及第三压电片,所述第二压电片与所述第一压电片及所述第三压电片之间凹凸配合并存在预设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一压电片及所述第三压电片处具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处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三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处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中,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形状相一致,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形状相一致;
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之间的预设间距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之间的预设间距相同或相异。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形状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所述第二凸出部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
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形状相同或相异。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片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圆形的所述压电片的两个弧形凸起;
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为弧形槽。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距的范围为1mm~2mm。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层采用柔性塑料或橡胶制成;
所述柔性层的数量为至少一层,相邻所述柔性层之间胶粘连接;或者,所述柔性层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胶层。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层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位于所述柔性层的边缘,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
所述柔性层呈拱形或平板状。
在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盖板夹设所述柔性层的边缘。
一种电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所述压电发声结构设置于设备主体。
本公开的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通过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形成壳体组件,将压电组件设置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压电组件具的柔性层、不锈钢层、压电层层层设置,此时,柔性层朝向第一盖板设置,压电层朝向第二盖板设置。压电层的第一压电片与第三压电片和第二压电片凹凸配合,使得通电时压电组件会有更多的不同模态耦合出现,避免单一模态出现,使得压电发声结构的频响曲线尽可能平滑,以改善压电发声结构的声学特性,使得压电发声结构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好的圆润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电器件的频响曲线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压电发声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中压电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压电组件中压电层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的主体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压电发声结构的频响曲线图。
其中:100、压电发声结构;110、壳体组件;111、第一盖板;112、第二盖板;113、安装框架;120、压电组件;121、柔性层;1211、变形部;122、不锈钢层;123、压电层;1231、第一压电片;12311、第一凹陷部;1232、第二压电片;12321、第一凸出部;12322、第二凸出部;1233、第三压电片;12331、第二凹陷部;1234、预设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2至图9,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电发声结构100。该压电发声结构100应用于电器设备中,电器设备能够通过压电发声结构100进行发声,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这里的电器设备为需要发声的结构。本公开中电器设备是指车辆,示例性地,该电器设备为电动汽车;当然,该电器设备还可为其他需要使用压电发声结构100的设备。
目前的压电扬声器中,随着矩形压电振膜尺寸的增加,平板模态会陆续出现在人耳可听声的中高频段,具体表现:频响曲线会有较大的峰和谷,使得声音的播放根本没有圆润度可言。为了改善矩形压电振膜导致的声音润滑度差的问题,加振膜的整体刚性和质量,从而对模态造成改善,但是这样会造成共振频率的上升,有效工作带宽的减小,进一步局限了它的应用场景,减小其应用范围,并且,在在1120Hz和4500Hz也产生较大的谷,使得频响曲线存在较大的波动。
为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压电发声结构100,该压电发声结构100不会增加自身过多的重量,还能够避免单一模态出现,使得压电发声结构100的频响曲线尽可能平滑,以改善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声学特性,使得压电发声结构100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好的圆润度。以下介绍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具体结构。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压电发声结构100包括壳体组件110以及压电组件120。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所述第一盖板111盖设于所述第二盖板112;压电组件120包括柔性层121以及压电层123,所述柔性层121的边缘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111与所述第二盖板112之间,所述压电层123设置于所述柔性层121朝向所述第二盖板112的表面;其中,所述压电层1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电片1231、第二压电片1232以及第三压电片1233,所述第二压电片1232与所述第一压电片1231及所述第三压电片1233之间凹凸配合并存在预设间距1234。
壳体组件110为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外壳,通过壳体组件110承载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各个零部件,在起到防护作用的同时配合发声,满足使用需求。压电组件120为压电发声结构100的主体结构,该压电组件120设置于壳体组件110中。压电组件120的边缘与壳体组件110连接,实现压电组件120安装在壳体组件110中。
而且,压电组件120的两个表面与壳体组件110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以图6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压电组件120的上表面与上方壳体组件110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压电组件120的下表面与下方壳体组件110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这样,压电组件120振动时,上述的间距能够为压电组件120的振动提供空间,避免压电组件120与壳体组件110的内壁发生干涉,保证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声音效果。
具体的,壳体组件110包括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围设成容纳腔,压电组件120设置于容纳腔中,并且,压电组件120的边缘被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夹设。也就是说,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夹设压电组件120的边缘,实现压电组件120的固定。而且,压电组件120与第一盖板111之间存在预设空间,与第二盖板112之间也存在预设空间。压电组件120发声时在容纳腔中振动,该预设空间能够避免压电组件120与第一盖板111及第二盖板112的内壁抵接,保证发声质量,避免发生干涉。
压电组件120包括柔性层121与压电层123。柔性层121的边缘夹持在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压电层123设置于柔性层121的下表面。并且,柔性层121与第一盖板111之间存在预设空间,压电层123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存在预设空间,避免压电组件120振动时与第一盖板111及第二盖板112抵接。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和柔性层121的边缘紧密贴合后,用于支撑压电组件120悬空,使压电组件120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
而且,压电层123包括第一压电片1231、第二压电片1232以及第三压电片1233。第一压电片1231、第二压电片1232以及第三压电片1233沿图3所示的方向从左至右间隔设置在柔性层121的下表面。并且,第一压电片1231与第二压电片1232之间、第二压电片1232与第三压电片1233之间存在预设间距1234,第二压电盘与第一压电片1231及第三压电片1233之间呈凹凸配合。这样,通过第一压电片1231、第二压电片1232以及第三压电片1233的配合能够出现不同模态耦合,避免出现单一模态,使得频响曲线尽可能的平滑。
上述实施例的压电发声结构100,通过压电层123的第一压电片1231与第三压电片1233和第二压电片1232凹凸配合,使得通电时压电组件120会有更多的不同模态耦合出现,避免单一模态出现,使得压电发声结构100的频响曲线尽可能平滑,以改善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声学特性,使得压电发声结构100发出的声音具有较好的圆润度。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压电组件120还包括不锈钢层122,不锈钢层122设置于柔性层121与压电层123之间,并且,不锈钢层122覆盖柔性层121的下表面,并且,不锈钢层122夹设柔性层121的第一盖板111及第二盖板112的连接处之间存在的距离。也就是说,不锈钢层122的左右两侧与壳体组件110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而且,不锈钢层122对柔性层121进行支撑,避免柔性层121的振幅过大,同时,该不锈钢层122还能够对柔性层121进行配重,且不会过多增加压电发声结构100的重量,在避免产生较大的峰和谷的同时,避免高频感度降低,保证压电发声结构100的使用性能。
不锈钢层122部分覆盖柔性层121的表面,并露出柔性层121的边缘。也就是说,不锈钢层122的面积小于柔性层121的面积。当不锈钢层122设置于柔性层121后,柔性层121的四周边缘相对于不锈钢层122露出。若不锈钢层122夹设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后,压电组件120不会发生振动。因此,本公开中的柔性层121位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不锈钢层122不位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具体的,柔性层121夹设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后,不锈钢层122不会固定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这样,当压电组件120振动发声时,柔性层121会带动不锈钢层122振动。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板111与所述第二盖板112均具有多个贯通设置的通孔。第一盖板111上的通孔用于传出声音,第二盖板112上的通孔用于泄压。可以理解的,柔性层121与第一盖板111之间的预设空间形成前声腔,第一盖板111设置通孔,压电组件120发生的声音能够通过通孔传出。压电层123与第二盖板112之间的预设空间为后声腔,第二盖板112上的通孔连通后声腔进行泄压。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片1232朝向所述第一压电片1231及所述第三压电片1233处具有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所述第一压电片1231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1232处具有第一凹陷部12311,所述第三压电片1233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1232处具有第二凹陷部12331,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12311中,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12331中。
第二压电片1232设置于第一压电片1231与第三压电片1233之间。以图5所示的方向为基准,第二压电片1232的左侧为第一压电片1231,第二压电片1232的右侧为第三压电片1233。并且,第二压电片1232的左侧具有第一凸出部12321,第二压电片1232的右侧具有第二凸出部12322,第一凸出部12321对应第一压电片1231设置,第二凸出部12322对应第三压电片1233。
第一压电片1231的右侧具有第一凹陷部12311,第一凹陷部12311对应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一凸出部12321,并且,第一凸出部12321安装到第一凹陷部12311中。第三压电片1233的左侧具有第二凹陷部12331,第二凹陷部12331对应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二凸出部12322,并且,第二凸出部12322安装到第二凹陷部12331中。
压电层123通电后,由于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一凸出部12321位于第一凹陷部12311中,第二凸出部12322位于第二凹陷部12331中,第二压电片1232在第一凹陷部12311中的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压电片1231配合作用,第二压电片1232在第二凹陷部12331中的第二凸出部12322与第二压电片1232配合。这样能够使得压电层123在通电工作时会有更多的不同模态耦合出现,可以避免单一模态的出现(谷1200HZ和谷4500HZ)。
本公开的压电发声结构100中,第二压电片1232与第一压电片1231及第三压电片1233呈凹凸配合。即为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一凸出部12321安装到第一压电片1231的第一凹陷部12311中,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二凸出部12322安装到第三压电片1233的第二凹陷部12331中,以使得压电层123工作时具有不同的模态,这样能够使得频响曲线尽可能的平滑。值得说明的是,当波谷消除后,波峰也会相应的变化,使得频响曲线尽可能的平滑,改善压电发声结构100的声学特性,增加压电发声结构100发出声音的圆润度。
而且,第一凸出部12321安装到第一凹陷部12311后,第一凸出部12321的外壁与第一凹陷部12311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1234。第二凸出部12322安装到第二凹陷部12331后的,第二凸出部12322与第二凹陷部12331的内壁之间存在预设间距1234。通过上述凸出部与凹陷部的配合,并设置预设间距1234,以改善频响曲线的平滑度,进而改善声音特性,增加压电发声结构100发出声音的圆润度。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与所述第一凹陷部12311的形状相一致,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与所述第二凹陷部12331的形状相一致。也就是说,第一凸出部的外表面的形状与第一凹陷部12311的内表面的形状相一致。并且,由于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凹陷部12311之间存在预设间距1234,可以确定第一凸出部12321的尺寸小于第一凹陷部12311的尺寸。当第一凸出部12321的形状与第一凹陷部12311的形状相一致后,能够保证第一凸出部12321的外表面的各处到第一凹陷部12311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保证改善声音特性的效果。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凹陷部12311的形状相异,这样也能够改善频响曲线的平滑度。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凸出部12322与第二凹陷部12331的配合的结构和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凹陷部12311配合的结构实质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与所述第一凹陷部12311之间的预设间距1234和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与所述第二凹陷部12331之间的预设间距1234相同或相异。也就是说,第二压电片1232与第一压电片1231及第三压电片1233之间的距离相同或相异。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凹陷部12311之间的预设间距1234和第二凸出部12322与第二凹陷部12331之间的预设间距1234相同,以改善频响曲线平滑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距1234的范围为1mm~2mm。也就是说,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一凹陷部12311之间预设间距1234的范围为1mm~2mm,第二凸出部12322与第二凹陷部12331之间预设间距1234的范围为1mm~2mm。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预设间距1234为1.5mm。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保证压电层123的整体尺寸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凸出部12321、第二凸出部12322的尺寸大小以及预设间距1234的尺寸大小来优化压电层123的性能,使得频响曲线平滑。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的形状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配合第一凹陷部12311与第二凹陷部12331以增加不同模态耦合,避免单一模态出现,改善声音特性,使频响曲线平滑。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的形状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也就是说,第一凸出部12321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第一凹陷部12311的形状与第一凸出部12321的形状相适配。第二凸出部12322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第而凹陷部的形状与第而凸出部的形状相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的形状相同或相异。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的形状相同。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的形状也可相异。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的形状原则上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与对应的凹陷部配合盖频响曲线的平滑度即可。
参见图2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片1232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12321与所述第二凸出部12322为圆形的所述压电片的两个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凹陷部12331与所述第二凹陷部12331为弧形槽。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压电片1232呈圆形设置,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为圆形第二压电片1232左右两侧的弧形凸起。相应的,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分别朝向第一压电片1231的第一凹陷部12311与第三压电片1233的第二凹陷部12331。
本公开的压电发声结构100中,压电层123中的第二压电片1232呈圆形设置,第一压电片1231朝向第二压电片1232的一侧具有弧形的第一凹陷部12311,第三压电片1233朝向第二压电片1232的一侧具有弧形的第二凹陷部12331。也就是说,将压电层123分成三块,中间设置为圆形,两侧凹进去。
这样,在通电工作时,会有更多的不同模态耦合出现,可以避免单一模态的出现(谷1120HZ和谷4500),从而会让频响曲线更加平滑。并且,在保证整体尺寸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圆形压电片的半径、两侧凹陷部的尺寸与对应两侧图形之间的预设间距1234实现性能优化,保证频响曲线的平滑度,以改善声学特性,保证发出声音的圆润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层121采用柔性塑料或橡胶制成。柔性层121采用柔性塑料或橡胶制成后,能够保证柔性层121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使得柔性层121能够带动不锈钢层122以及压电层123上下振动发生。
柔性层121的边缘夹设在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柔性层121的中间悬空设置。柔性层121的作用是支撑压电层123悬空,提供一定的刚性,使得柔性层121具有一定的自由变形空间。
示例性地,柔性层121采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层121还可聚丙烯等具有柔性的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层121的数量为至少一层,相邻所述柔性层121之间胶粘连接;或者,所述柔性层121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胶层。也就是说,柔性层121可以采用复合形式设置,以保证柔性层121的刚度。
可选地,柔性层121的层数为多层,多层柔性层121层叠设置,相邻两层柔性层121之间通过胶粘连接。可选地,柔性层121为一层,在柔性层121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涂覆胶层,也能够增加柔性层121的刚度。本实施例中,柔性层121的层数为一层。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层121的数量为多层或者柔性层121的字少一表面涂覆胶层。柔性层121的设置形式可以进行上述的变更,以起到调节柔性层121刚性和品质因子的作用。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层121具有变形部1211,所述变形部1211位于所述柔性层121的边缘,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110的内壁。如图7所示,在柔性层121露出不锈钢层122的部分设置变形部1211,该变形部1211能够为柔性层121的上下振动提供空间,且不会影响压电发声结构100的使用性能。可选地,所述柔性层121呈拱形或平板状。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柔性层121还可为弧形、曲线形等能够提供上下振动空间。
参见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110还包括安装框架113,所述安装框架113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111与所述第二盖板112之间,所述安装框架113与所述第二盖板112夹设所述柔性层121的边缘。安装框架113设置于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后,能够使得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后,能够使得第一盖板111与第二盖板112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安装压电组件120后,使得压电组件120在上下两侧存在预设空间。
可选地,安装框架113与第一盖板111分体设置。可选地,安装框架113具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一盖板111的侧面,用于对第一盖板111限位,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二盖板112的侧面,用于对第二盖板112进行限位。可选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为限位挡板、限位柱或者其他能够实现限位的结构形式。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框架113与第一盖板111为一体结构。
参见图2至图9,本公开的压电发声结构100,将压电组件120的压电层123设置成三个压电片,并且,第二压电片1232的第一凸出部12321与第二凸出部12322分别和第一压电片1231的第一凹陷部12311、第三压电片1233的第二凹陷部12331凹凸配合,以在通电工作时初选不同模态耦合,可以避免单一模态出现,在消除波谷的同时使得波峰减小,从而使得频响曲线平滑。根据上述设计,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发现,该压电发声结构100的最终频响曲线的平整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有效频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保证压电发声结构100的使用性能。
本公开的压电发声结构100为一个独立的压电发声器件,其使用范围大大增加,可以用于汽车内的头枕扬声器,摆成阵列来代替汽车内的高频动圈扬声器;另外也可放在后视镜中,与外面的人进行安全性对话,无需要下车窗。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100,所述压电发声结构100设置于设备主体。本公开的电器设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压电发声结构100后,能够减缓共振模态,保证发声质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二盖板;以及
压电组件,包括柔性层以及压电层,所述柔性层的边缘夹设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压电层设置于所述柔性层朝向所述第二盖板的表面;
其中,所述压电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压电片、第二压电片以及第三压电片,所述第二压电片与所述第一压电片及所述第三压电片之间凹凸配合并存在预设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一压电片及所述第三压电片处具有第一凸出部与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处具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三压电片朝向所述第二压电片处具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中,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形状相一致,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形状相一致;
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之间的预设间距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之间的预设间距相同或相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形状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所述第二凸出部呈折线形、弧形、曲线形、直线和/或曲线拼接形;
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形状相同或相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电片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凸出部与所述第二凸出部为圆形的所述压电片的两个弧形凸起;
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为弧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距的范围为1mm~2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采用柔性塑料或橡胶制成;
所述柔性层的数量为至少一层,相邻所述柔性层之间胶粘连接;或者,所述柔性层的至少一表面具有胶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位于所述柔性层的边缘,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的内壁;
所述柔性层呈拱形或平板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所述安装框架与所述第二盖板夹设所述柔性层的边缘。
10.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压电发声结构,所述压电发声结构设置于设备主体。
CN202220821131.6U 2022-04-11 2022-04-11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8679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1131.6U CN218679378U (zh) 2022-04-11 2022-04-11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21131.6U CN218679378U (zh) 2022-04-11 2022-04-11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9378U true CN218679378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3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21131.6U Active CN218679378U (zh) 2022-04-11 2022-04-11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93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94086B2 (ja) スピーカ
WO2022213456A1 (zh) 声学输出装置
US7764804B2 (en) Panel-typed loud speaker and an exciter therefor
JP2007528648A (ja) ラウドスピーカ
CN108632729A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RO119045B1 (ro) Difuzor în formă de panou
CN109831716B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
EA000859B1 (ru) Поздравительная или подобная карточка
JP2003533151A (ja) 音響パネルおよび電気的ドライバを有するスピーカ
CN214708015U (zh) 一种耳机
CN218679378U (zh)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CN115209268A (zh) 一种耳机
EP0881856A1 (en) Acoustic piezoelectric vibrator and loudspeaker using the same
CN115209285A (zh) 一种耳机
CN217335907U (zh) 压电发声结构及电器设备
CN214708002U (zh) 一种耳机
CN214708009U (zh) 一种耳机
CN214960049U (zh) 一种耳机
CN214708016U (zh) 一种耳机
CN214708017U (zh) 一种耳机
CN1337140A (zh) 耳机
CN115209284A (zh) 一种耳机
CN115209277A (zh) 一种耳机
CN115209280A (zh) 一种耳机
CN220043618U (zh) 双振动传导扬声器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6

Address after: B404, 4th Floor, Building 2, No. 28 Shangdi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131 Part 317, third floor, building 1, No. 526, Fute East Third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885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iezoelectric sound generating structure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32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128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801

Address after: Room 101, 4th Floor, Building 22, East Campus, No. 10 Xibeiwang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after: Ruilian Xingchen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404, 4th Floor, Building 2, No. 28 Shangdi We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