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7560U -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7560U
CN218677560U CN202223188111.9U CN202223188111U CN218677560U CN 218677560 U CN218677560 U CN 218677560U CN 202223188111 U CN202223188111 U CN 202223188111U CN 218677560 U CN218677560 U CN 2186775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or
signal output
vibrator
oscillator
output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881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瑞典
陆伟明
陈江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to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881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75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75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75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向天线振子,包括:支撑板和两个振子单元,所述支撑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个振子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振子单元包括信号输出部以及通过引线连接至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多个振子,多个所述振子沿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周向均匀排列;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沿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周向错开设置。本申请解决了现有天线不能时刻对准电视发射塔接收信号,无法保证有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视信号接收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背景技术
天线是一种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导航、电子对抗、遥感、射电天文等工程系统,凡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都依靠天线来进行工作。随着无线数字电视信号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户外或移动中接收电视信号,而不只局限于室内。现有的平板状室内外天线一般为定向天线,天线接收信号的方向受到严格的限制,当在户外特别是移动中接收电视信号时,由于信号塔是固定的,所以天线需要对准电视发射塔,不然很难接收到更好的电视信号,然而当天线在户外或者移动中时天线接收信号的方向会不断变化,无法时刻对准电视发射塔,这样就无法保证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向天线振子,解决了现有天线不能时刻对准电视发射塔接收信号,无法保证有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向天线振子,包括支撑板和两个振子单元,所述支撑板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两个振子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振子单元包括信号输出部以及通过引线连接至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多个振子,多个所述振子沿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周向均匀排列;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沿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周向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输出部的周向为圆周向;所述振子呈弧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的所述振子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呈圆环形交错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子具有信号接收前端和信号接收后端,在所述圆周向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相邻所述振子的所述信号接收前端或所述信号接收后端相对;
所述引线呈直线型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振子的所述信号接收后端至所述信号输出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子单元包括的多个所述振子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且多个所述振子沿所述圆周向均匀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为环形片,且所述环形片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同心设置;
所述环形片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相对的所述信号接收后端连接的所述引线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间隙远离所述环形片的一端宽度为3.9mm-4.1mm,所述间隙靠近所述环形片的一端宽度为0.2mm-0.4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子单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振子远离所述信号输出部一侧的引向器组,所述引向器组包括沿所述信号输出部指向所述振子的方向间隔排列的至少一个引向器,所述引向器组用于增强所述振子接收的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引向器的数目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引向器、第二引向器以及第三引向器;
所述振子与所述第一引向器之间的距离为11.5mm-12.5mm,所述第一引向器和所述第二引向器之间的距离为9.5mm-10.5mm,所述第二引向器和所述第三引向器之间的距离为7.7mm-8.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向器的长度为109mm-111mm,宽度为4.5mm-5.5mm,所述第二引向器的长度为99mm-101mm,宽度为4.5mm-5.5mm,所述第三引向器的长度为81mm-83mm,宽度为4.5mm-5.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振子的宽度为9mm-11mm,所述振子的长度为127cm-129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所述振子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所述振子的厚度之和为2.4mm-2.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信号输出部指向所述振子的方向,所述振子单元的尺寸为340mm-360mm。
本申请提供的全向天线振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在支撑板相背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振子单元,且每个振子单元都包括多个沿信号输出部的周向均匀排列的振子,支撑板不同表面上设置的振子沿信号输出部的周向错开设置,这样就使得振子可以接收支撑板所在水平面内的全方位信号,无论天线对准任意方向,都能够时刻接收到电视信号,从而保证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向天线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设置在第一表面的振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设置在第二表面的振子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振子分布图;
图5是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相邻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向天线振子的天线的方向图。
附图标记:1、支撑板;11、第一表面;12、第二表面;
2、振子单元;20、信号输出部;21、引线;210、间隙;22、振子;221、信号接收前端;222、信号接收后端;23、引向器组;231、第一引向器;232、第二引向器;233、第三引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还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向天线振子,解决了现有天线不能时刻对准电视发射塔接收信号,无法保证有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向天线振子可以应用于全向天线中,该全向天线包括天线外壳和设置于天线外壳下方的支座,在天线外壳下方一侧设有接线头。相关技术中,全向天线内安装有至少三套天线振子用于接收不同方向的电视信号,这样才有可能满足天线全向接收信号的功能,而天线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向天线振子实现全向接收信号的功能只需要安装一套天线振子即可,不仅节省了成本,也简化了天线的安装步骤,省去了使用多支天线振子的麻烦。
参考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全向天线振子包括支撑板1和两个振子单元2,支撑板1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两个振子单元2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这样可以使两个振子单元2的布局更加紧凑,使得全向天线振子的体积更小,从而有利于缩小天线的体积。
其中,振子单元2包括信号输出部20以及通过引线21连接至信号输出部20的多个振子22,多个振子22沿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均匀排列;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沿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错开设置。
通过以上设置,第一表面11上设置的多个振子22以及第二表面12上设置的多个振子22就会在支撑板1所在的水平面上沿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均匀排列,且每一个振子22接收信号的方向都不相同,从而可以接收全方位的信号,因此天线不需要对准电视信号发射塔也能够接收到电视信号,从而保证天线具有较好的信号接收效果。具体可以参考图6,图6为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向天线振子的天线的方向图,根据图6可以看出,天线在同一平面的任意方向都能接收到相同的电视信号,这样天线在安装时就不需要刻意对准信号发射塔,从而有利于提高天线的安装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支撑板1设置为圆盘形,这样就可以将天线外壳整体设置为呈圆盘形,将本申请的全向天线振子安装在天线外壳内,这样可以使整个天线外壳的高度很小,结构十分紧凑。同时,可以在天线外壳下方中心设置支座,通过支座能够起到稳定的完全支撑,防止天线在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震动,如在车或船等移动交通工具上使用。天线整体体积的减小,一方面可以节省空间,能够在安装空间有限的平台上安装,如房车或游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稳定性,如抗风和抗震能力的提高,有效的防止天线在户外使用时,外界环境所带来的震动或偏移,从而使天线对电视信号接收的稳定性提升,提高用户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天线在安装时不能靠近水泥或金属材料的墙面,否则会吸收电磁信号,导致天线接收电视信号的效果降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向天线振子用于匹配UHF频段的信号,尤其是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UHF(Ultra High Frequency),超高频,是指频段在300MHz-3000MHz之间,波长为1m-1dm的无线电电波,该波段的无线电波又称为分米波。这个频段的无线电波常用于广播电视领域,我国广播电视在这个频段使用470MHz-860MHz。
振子单元2的尺寸与振子22能够接收的信号的频段有关,如果振子单元2的尺寸过大,虽然能够接收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但会导致天线的尺寸过大,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会影响天线的安装和包装运输;如果振子单元2的尺寸过小,虽然能够实现天线的小型化,但是每个振子22的长度也会过小,这样将使得本申请的全向天线振子无法接收到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不能很好的接收电视信号;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振子单元2沿信号输出部20指向振子22的方向的尺寸设置为340mm-360mm,这样既能使天线小型化,而且也能实现天线全方位接收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达到更好地接收电视信号的效果。
具体的,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振子22沿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均匀排列,因此振子22的长度对振子单元2的尺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调节振子22的长度就可以起到调节振子单元2尺寸的目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振子22的宽度设置为9mm-11mm,振子22的长度设置为127cm-129cm,这样可以确保振子22接收到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更好的接收电视信号。示例的,振子22的宽度可以设置为10mm,振子22的长度可以设置为128cm。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出部20、振子22以及引线21可以采用同种材料一体制作,这样能够使振子22接收的信号更好的传输到信号输出部20,信号输出部20与引线21一体制作,无需额外的导线来连接,简化了接线操作并避免了导线损坏等带来的风险,使振子单元2更好的安装,从而提高全向天线振子的安装效率。此外,在支撑板1的厚度方向上,信号输出部20、振子22以及引线21的厚度均相同,这样能够使全向天线振子的整体呈圆盘状,更好的减小体积,有利于天线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支撑板1选用不导电的材料制成,两个振子单元2紧贴于支撑板1的两侧表面,起到优秀的信号屏蔽作用。支撑板1可以采用双面纤维PCB板,在双面纤维PCB板相背的两侧表面直接图形化形成振子单元2,也就是形成信号输出部20、振子22以及引线21,这样可以使支撑板1和振子单元2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全向天线振子在天线外壳中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也可以采用塑胶板,并采用金、银、铜、铁等导电金属制作振子单元2,将振子单元2设置在塑胶板相背的两侧表面,塑胶板不导电,可以很好的将两个振子单元2隔离开,既能使两个振子单元2结合实现全向接收信号的功能,又不会使两个振子单元2互相影响。
参考图1,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为圆周向;振子22呈弧形,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呈圆环形交错设置。这样可以确保每一个振子22接收信号的方向都不相同,使得多个振子22能够实现全方向接收信号的功能。
其中,振子22呈弧形时,振子22的长度指的就是振子22的弧长。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输出部20可以为圆形或者圆环形,这样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就是圆周向,由于振子22呈弧形,因此沿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均匀排列的多个振子22就可以形成圆环形,如此可以使信号在每个方向上的接收无差异化,提高全向的接收能力,而且这种结构使得信号无论从那个方向过来,均能够实现接收的均匀化,圆形结构无需区分安装方向,更方便安装,安装后的外形呈圆形,大大减小了体积。
设置于第一表面11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的振子22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呈圆环形交错设置,也就是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振子22在支撑板1的同一位置的正反面上不重合,以免产生干扰。具体的结构可以是每一个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振子22沿圆周向均匀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振子22可以沿圆周向呈60°排列,也就是每一个振子单元2包括三个振子22,每一个振子22占60°,且相邻两个振子22之间呈60°,支撑板1相背的两侧表面上的振子22的信号均汇集到信号输出部20输出,无需额外设置混合器对信号进行混合,简化了天线组件的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振子22也可以沿圆周向呈45°排列,也就是每一个振子单元2包括四个振子22,每一个振子22占45°,且相邻两个振子22之间呈45°,支撑板1相背的两侧表面上的振子22的信号均汇集到信号输出部20输出,无需额外设置混合器对信号进行混合,简化了天线组件的配置。
此外,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振子22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这样可以使多个振子22在不同方向上接收的信号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接收的电视信号效果更好,而且也更便于制作振子单元2。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输出部20也可以为正多边形,可以绕着信号输出部20的多条边设置振子22,这样本申请的全向天线振子将从多个方向接收电视信号。
参考图1-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的信号输出部20为环形片,且环形片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同心设置;环形片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在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由于环形片与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同心设置,因此第一表面11上的振子22和第二表面12上的振子22就可以在圆周向上形成环状,有利于降低不同的振子22接收电视信号的差异化,提高全向的接收能力,而且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位于环形片的环内,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与环形片互不接触,这样可以降低两个振子单元2的振子22接收信号时二者之间的干扰。
具体的,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的信号输出部20可以为圆环形片,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为圆形片,圆形片位于圆环形片的环内,这样第一表面11上的振子22和第二表面12上的振子22就可以在圆周向上形成圆环状,有利于降低不同的振子22接收电视信号的差异化,提高全向的接收能力。
当然,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的信号输出部20也可以为正多边形环状,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信号输出部20也可以为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信号输出部20位于正多边形环状的信号输出部20的环内,这样也可以降低两个振子单元2的振子22接收信号时二者之间的干扰。
参考图4,振子22具有信号接收前端221和信号接收后端222,在圆周向上,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相邻振子22的信号接收前端221或信号接收后端222相对,引线21呈直线型连接,用于连接振子22的信号接收后端222至信号输出部20。这样振子单元2的多个振子22就均匀的分布在圆周向上,信号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均能够实现接收的均匀化。
根据信号接收理论,每个振子22的信号接收前端221的信号强度最弱,信号接收后端222的信号强度最强,参考图5,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相对的信号接收后端222连接的引线21之间形成间隙210,通过调节该间隙210的宽度就可以调节驻波比,使得振子22更好的接收电视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驻波比可以通过调节间隙210的宽度进行调节,因此间隙210的宽度尤为重要,如果间隙210过宽,则驻波比会变大,不利于振子22接收电视信号,如果间隙210过小,则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相邻振子22之间的距离就会过小,这样容易互相干扰,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将上述间隙210远离环形片的一端宽度设置为3.9mm-4.1mm,间隙210靠近环形片的一端宽度设置为0.2mm-0.4mm,这样可以使驻波比变小,阻抗匹配达到75欧姆,振子22更好的接收电视信号,而且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上的相邻振子22之间不会容易互相干扰。示例的,具体可以将上述间隙210远离环形片的一端宽度设置为4mm,间隙210靠近环形片的一端宽度设置为0.3mm。
此外,还可以将全向天线振子的厚度设置为2.4mm-2.6mm,具体可以为2.5mm,这样通过同时调节间隙210的宽度以及全向天线振子的厚度就可以调节驻波比和振子22的阻抗匹配,使得振子22的阻抗匹配达到75欧姆,更好的接收电视信号。具体的,当采用双面纤维PCB板制作支撑板1时,可以采用2.5mm厚度的双面纤维PCB板,当采用塑胶板制作支撑板1时,可以采用0.2mm-1.0mm厚度的如金、银、铜、铁等能导电的金属制作振子单元2,但是需要注意,两个振子单元2的厚度需要保持相同,且两个振子单元2的厚度之和为2.4mm-2.6mm,也就是设置于第一表面11上的振子22和设置于第二表面12上的振子22的厚度之和为2.4mm-2.6mm。
参考图1,振子单元2还包括设置于振子22远离信号输出部20一侧的引向器组23,引向器组23包括沿信号输出部20指向振子22的方向间隔排列的至少一个引向器,引向器组23用于增强振子22接收的信号。通过引向器组23就可以增强振子22接收信号的能力,使全向天线振子接收到更强的信号,从而使得电视信号的接收效果更好。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引向器的数目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引向器231、第二引向器232以及第三引向器233,这样通过三个引向器可以进一步的增强振子22接收信号的能力,使得振子22接收更强的信号。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振子22与第一引向器231之间的距离为11.5mm-12.5mm,第一引向器231和第二引向器232之间的距离为9.5mm-10.5mm,第二引向器232和第三引向器233之间的距离为7.7mm-8.3mm。这样可以逐步增强振子22接收的信号强度,使得振子22接收信号的的效果更好,而且也能通过各个引向器之间的距离将整个振子单元2的尺寸控制在340mm-360mm之间,有利于全向天线振子接收频段在470MHz-860MHz之间的无线电电波,更好的接收电视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向器231的长度为109mm-111mm,宽度为4.5mm-5.5mm,第二引向器232的长度为99mm-101mm,宽度为4.5mm-5.5mm,第三引向器233的长度为81mm-83mm,宽度为4.5mm-5.5mm。这样第一引向器231、第二引向器232和第三引向器233的宽度相同,长度依次递减,这种结构类似于信号传播的形状,因此更有利于振子22接收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引向器231、第二引向器232和第三引向器233均为弧形,且与振子22的弧形相一致,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振子22接收的信号强度进行增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1),所述支撑板(1)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
两个振子单元(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所述振子单元(2)包括信号输出部(20)以及通过引线(21)连接至所述信号输出部(20)的多个振子(22),多个所述振子(22)沿所述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均匀排列;
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所述振子(22)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所述振子(22)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沿所述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输出部(20)的周向为圆周向;
所述振子(22)呈弧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的所述振子(22)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所述振子(22)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呈圆环形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22)具有信号接收前端(221)和信号接收后端(222),在所述圆周向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上的相邻所述振子(22)的所述信号接收前端(221)或所述信号接收后端(222)相对;
所述引线(21)呈直线型连接,用于连接所述振子(22)的所述信号接收后端(222)至所述信号输出部(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单元(2)包括的多个所述振子(22)的长度和宽度均相同,且多个所述振子(22)沿所述圆周向均匀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20)为环形片,且所述环形片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20)同心设置;
所述环形片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与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上的所述信号输出部(20)在所述支撑板(1)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11)和所述第二表面(12)上的相对的所述信号接收后端(222)连接的所述引线(21)之间形成间隙(210);
所述间隙(210)远离所述环形片的一端宽度为3.9mm-4.1mm,所述间隙(210)靠近所述环形片的一端宽度为0.2mm-0.4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单元(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振子(22)远离所述信号输出部(20)一侧的引向器组(23),所述引向器组(23)包括沿所述信号输出部(20)指向所述振子(22)的方向间隔排列的至少一个引向器,所述引向器组(23)用于增强所述振子(22)接收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引向器的数目为三个,分别为第一引向器(231)、第二引向器(232)以及第三引向器(233);
所述振子(22)与所述第一引向器(231)之间的距离为11.5mm-12.5mm,所述第一引向器(231)和所述第二引向器(232)之间的距离为9.5mm-10.5mm,所述第二引向器(232)和所述第三引向器(233)之间的距离为7.7mm-8.3mm;
和/或,所述第一引向器(231)的长度为109mm-111mm,宽度为4.5mm-5.5mm,所述第二引向器(232)的长度为99mm-101mm,宽度为4.5mm-5.5mm,所述第三引向器(233)的长度为81mm-83mm,宽度为4.5mm-5.5mm。
9.根据权利要求1-6、8任一项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子(22)的宽度为9mm-11mm,所述振子(22)的长度为127cm-129cm;
和/或,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上的所述振子(22)和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2)上的所述振子(22)的厚度之和为2.4mm-2.6mm。
10.根据权利要求1-6、8任一项所述的全向天线振子,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信号输出部(20)指向所述振子(22)的方向,所述振子单元(2)的尺寸为340mm-360mm。
CN202223188111.9U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Active CN2186775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8111.9U CN21867756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88111.9U CN21867756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7560U true CN218677560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4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88111.9U Active CN218677560U (zh) 2022-11-29 2022-11-29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75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74849B2 (en) Invented-F plate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011037B (zh) 一种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及其双极化全向天线
US20060134942A1 (en) Built-in type antenna assembl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090289859A1 (en) Hyperband antenna and port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8199146B (zh) 环形超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单元及多频天线系统
US6697023B1 (en) Built-in multi-band mobile phone antenna with meandering conductive portions
KR100399619B1 (ko) 다 측방향 측대파 억압형 지향성 안테나
CN105789820A (zh) 天线结构及具有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CN218677560U (zh) 一种全向天线振子
US20060119529A1 (en) Ultra wideband antenna
US20230092632A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s device
JP3777258B2 (ja) 平面アンテナ
CN100399625C (zh) 隐藏式天线
CN109301503B (zh) 一种小型集成天线
CN216133971U (zh) 一种超宽频双极化吸顶天线
US20210104816A1 (en) Combination driven and parasitic element circularly polarized antenna
US11342661B2 (en) Antenna structur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129762B (zh) 一种平面结构的圆极化天线
JP2592128Y2 (ja) 平型アンテナ
CN208820052U (zh) 一种全方位振子盘
CN109193151B (zh) 一种全方位振子盘
CN109149096A (zh) 一种4g金属天线
CN217036009U (zh) 一种平面端射天线
CN117353034B (zh) 宽频定向吸顶天线
CN113314826B (zh) 天线结构及无线传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