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2052U -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2052U
CN218662052U CN202223344129.3U CN202223344129U CN218662052U CN 218662052 U CN218662052 U CN 218662052U CN 202223344129 U CN202223344129 U CN 202223344129U CN 218662052 U CN218662052 U CN 2186620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body
sub
reinforcing plat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441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博学
孙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441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20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20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所述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包括:纵置加强板,所述纵置加强板安装于门槛梁与A柱内板连接处的安装槽内;斜置加强板,所述斜置加强板包括水平加强部和倾斜加强部,所述水平加强部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前端相连,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水平加强部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水平加强部朝前上方延伸,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A柱内板限定出斜置加强腔;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倾斜加强部的前端且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斜置加强腔内。本实用新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增加了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同时,借助门槛梁的强度,有利的降低了前门的门框变形量,提高车门安全性。

Description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及具有该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辆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性能。其中,车辆A柱总成靠近前轮,是连接机舱、门槛梁、仪表总成等重要的支撑件,且A柱刚度对整车的扭转贡献较大,若A柱的局部刚度和模态较弱,或与周边的连接刚度不高,影响乘客体验和安全性。
现有技术中,门槛梁与A、B、C柱进行了连接,A、B、C柱与门槛梁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连接刚度有待提升,特别涉及A柱与门槛梁连接区域,这块区域结构较复杂,连接刚度往往不够,严重影响车身前端的安全系数,另外若是门槛梁与A柱连接设计不当,会严重影响整车的扭转刚度,继而门框变形量变大,车身与车门的相对位移增加,导致密封条摩擦异响等问题,影响驾乘体验,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利于增强门槛梁与A柱内板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纵置加强板,所述纵置加强板安装于门槛梁与A柱内板连接处的安装槽内;斜置加强板,所述斜置加强板包括水平加强部和倾斜加强部,所述水平加强部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前端相连,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水平加强部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水平加强部朝前上方延伸,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A柱内板限定出斜置加强腔;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倾斜加强部的前端且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斜置加强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通过设置纵置加强板、斜置加强板和连接板互相配合使用,增加了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强度,降低了A柱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同时,借助门槛梁的强度,有利的降低了前门的门框变形量,减小了密封条摩擦异响风险,提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倾斜加强部包括上子板体、第一主板体和下子板体,所述上子板体和所述下子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上下两侧边沿弯折相连以与所述第一主板体限定出所述斜置加强腔;所述水平加强部包括上连接板体和第二主板体,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第二主板体的上侧边沿弯折相连,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上子板体沿纵向相接,所述第二主板体与所述第一主板体沿纵向相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上表面贴合相连,所述第二主板体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上子板体在背离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一连接翻边,所述下子板体在背离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翻边均与所述A柱内板贴合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主板体和/或所述第二主板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减重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子板体、第三主板体和第二子板体,所述第一子板体和所述第二子板体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主板体的两侧边沿且使所述第三主板体与所述A柱内板间隔开,所述第一子板体和所述第二子板体均与所述A柱内板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子板体包括第一板体段和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第一板体段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段倾斜;所述第二子板体包括第二板体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第二板体段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段倾斜,所述第二板体段与所述第一板体段相对分布,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前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纵置加强板包括上纵置加强板和下纵置加强板,所述上纵置加强板安装于所述下纵置加强板的上方,所述上纵置加强板和所述下纵置加强板均与所述水平加强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所述上纵置加强板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和/或所述下纵置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限定出下加强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主视图一;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主视图二;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梁连接处的后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斜置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斜置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纵置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纵置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附图标记: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
上纵置加强板1,上加强板部11,第一连接板部111,第一前翻边1111,第二前翻边1112,第三前翻边1113,连接翻边1114,第二连接板部112,连接平面113,下加强板部12,侧加强板部13,上加强腔14,
下纵置加强板2,上加强板部21,上连接翻边211,下加强板部22,下连接翻边221,下加强腔23,
门槛梁内板3,A柱内板4,安装槽5,
斜置加强板6,水平加强部61,上连接板体611,第二主板体612,倾斜加强部62,上子板体621,第一连接翻边6211,第一主板体622,下子板体623,第二连接翻边6231,第一减重孔624,U型小凹槽625,斜置加强腔63,定位孔64,焊接过孔65,夹胶板安装孔66,
门槛梁7,纵置加强板8,
连接板9,第一子板体91,第一板体段911,第一倾斜段912,第三主板体92,第二子板体93,第二板体段931,第二倾斜段9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包括:纵置加强板8、斜置加强板6和连接板9。其中,纵置加强板8安装于门槛梁7与A柱内板4连接处的安装槽5内,在门槛梁7与A柱内板4的连接处的外侧形成有安装槽5,且安装槽5朝外敞开,纵置加强板8安装于安装槽5内,以使纵置加强板8支撑连接在安装槽5内与门槛梁7和A柱内板4进行连接加强,同时,在安装槽5外的前侧部分设有斜置加强板6,斜置加强板6与纵置加强板8相连,以共同提升门槛梁7与A柱内板4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斜置加强板6包括水平加强部61和倾斜加强部62,水平加强部61与纵置加强板8的前端相连,水平加强部61设于斜置加强板6偏后端,可实现斜置加强板6后端与纵置加强板8的连接,倾斜加强部62与水平加强部61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水平加强部61朝前上方延伸,倾斜加强部62设于斜置加强板6的前端且连接于水平加强部61的前端,且沿着水平加强部61前端边沿朝前上方延伸与水平加强部61形成一个钝角,既可实现倾斜加强部62与A柱内板4连接,也方便在倾斜加强部62前下方预留安装位置,通过将倾斜加强部62向前上方延伸可使斜置加强板6与A柱内板4上端的更多位置连接,可提高斜置加强板6与A柱内板4的连接强度,且斜置加强板6的结构平滑、紧凑;倾斜加强部62与A柱内板4限定出斜置加强腔63,斜置加强腔63朝向内侧敞开,且斜置加强腔63内部为空腔结构,可使车辆在侧碰中能发挥巨大的吸能缓冲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连接板9连接于倾斜加强部62的前端且至少部分伸至斜置加强腔63内,即连接板9与倾斜加强部62的前端至少部分内壁贴合连接,且连接板9伸进斜置加强腔63中,同时,斜置加强板6与A柱内板4连接,可实现连接板9分别与斜置加强板6和A柱内板4的连接,进一步加强了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与A柱内板4的连接强度,也增加了A柱的结构刚度。
具体的,如图1-图3所示,其中,纵置加强板8位于A柱内板4的中后端,斜置加强板6位于中部,连接板9位于前端,纵置加强板8安装于门槛梁7与A柱内板4连接处的安装槽5内,纵置加强板8下侧与安装槽5内底壁连接,上侧留有安装所需的必要间隙,可在安装时以下侧为基准,便于安装和焊接。其中,斜置加强板6的水平加强部61与纵置加强板8的前端连接,且纵置加强板8伸进斜置加强板6内,斜置加强板6的倾斜加强部62的前端与连接板9连接,且连接板9伸进斜置加强板6内,同时,纵置加强板8、斜置加强板6和连接板9分别与A柱内板4连接,且焊接方式为焊接,增加了连接的强度。其中,连接板9、斜置加强板6与纵置加强板8连接为一体,且前中部区域与A柱内板4连接,后部区域与门槛梁7连接,通过此连接方式可提高A柱的结构强度和A柱与门槛梁7连接处的强度。
由此,通过在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设置有纵置加强板8、斜置加强板6和连接板9,可实现斜置加强板6分别与纵置加强板8和连接板9的连接,三者形成一个连接组件,此连接组件的前中部区域与A柱内板4连接,后部区域与门槛梁7连接,可提高A柱的结构强度和A柱与门槛梁7连接处的强度,降低了A柱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此连接方式结构强度高、结构紧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通过设置纵置加强板8、斜置加强板6和连接板9互相配合使用,增加了A柱与门槛梁7连接处的强度,降低了A柱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同时,借助门槛梁7的强度,有利的降低了前门的门框变形量,减小了密封条摩擦异响风险,提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倾斜加强部62包括上子板体621、第一主板体622和下子板体623,上子板体621和下子板体623分别与第一主板体622的上下两侧边沿弯折相连以与第一主板体622限定出斜置加强腔63。
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上子板体621位于倾斜加强部62的上端,且沿着第一主板体622的上侧边沿朝内弯折与A柱内板4连接,下子板体623位于倾斜加强部62的下端,且沿着第一主板体622的下侧边沿朝内弯折与A柱内板4连接,上子板体621和下子板体623用于支撑第一主板体622,可提高第一主板体622的表面强度。同时,上子板体621和下子板体623与第一主板体622限定出斜置加强腔63,斜置加强腔63朝向内侧敞开且为空腔结构,可使车辆在侧碰中能发挥巨大的吸能缓冲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水平加强部61包括上连接板体611和第二主板体612,上连接板体611与第二主板体612的上侧边沿弯折相连,上连接板体611与上子板体621沿纵向相接,第二主板体612与第一主板体622沿纵向相接。
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上连接板体611位于水平加强部61的上端,上连接板体611沿着第二主板体612的上侧边沿朝内弯折,上连接板体611的前端与上子板体621的后端沿纵向连接,第二主板体612的前端与第一主板体622的后端连接,可完成水平加强部61与倾斜加强部62的连接,且两者之间连接平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连接板体611与纵置加强板8的上表面贴合相连,第二主板体612与纵置加强板8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具体的,如图1、图8所示,上连接板体611位于纵置加强板8的上端,上连接板体611与纵置加强板8上表面贴合连接,第二主板体612位于纵置加强板8的外侧,第二主板体612分别与纵置加强板8外侧面的中部和下部区域贴合连接,可实现水平加强部61与纵置加强板8的连接,且连接方式为焊接,通过上述三处连接可增强水平加强部61与纵置加强板8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实现斜置加强板6与纵置加强板8的连接。
由此,通过对倾斜加强部62和水平加强部61做上述设置,可实现水平加强部61与纵置加强板8连接,也实现了倾斜加强部62与A柱内板4连接,可使整体连接强度增加,且整体结构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子板体621在背离第一主板体622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一连接翻边6211,下子板体623在背离第一主板体622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二连接翻边6231,第一连接翻边6211与第二连接翻边6231均与A柱内板4贴合相连。
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第一连接翻边6211位于上子板体621的上端,且沿着背离上子板体621的一侧边沿朝后弯折与A柱内板4贴合连接,第二连接翻边6231位于下子板体623的下端,且沿着背离下子板体623的一侧边沿朝前弯折与A柱内板4贴合连接,可实现第一连接翻边6211和第二连接翻边6231与A柱内板4的连接,连接方式为焊接,通过上述两处连接方式可加强斜置加强板6与A柱内板4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板体622和/或第二主板体612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减重孔624,即第一减重孔624可设于第一主板体622和/或第二主板体612。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第一减重孔624可为三个,且三个第一减重孔624分别位于第一主板体622、上子板体621和下子板体623,即三个第一减重孔624均位于倾斜加强部62,在倾斜加强部62设置三个第一减重孔624,可减轻斜置加强板6的重量,即可减轻车身的总重量,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
其中,如图6、图7所示,在斜置加强板6设有两个定位孔64,其中一个位于第一主板体622的前端,一个位于第二主板体612的后端,两个定位孔64间距设置大,可保证斜置加强板6的焊接及装配的精度;斜置加强板6还设有两个焊接过孔65,两个焊接过孔65间隔开分布于第二主板体612,且两个焊接过孔65均为圆形,设置两个焊接过孔65,可满足不同焊接方式焊接,利于对斜置加强板6、纵置加强板8及A柱内板4进行有效的焊接。同时,在斜置加强板6的第一主板体622最前端设置有U型小凹槽625,可避让连接板9上的安装孔,便于安装其他零件,及在斜置加强板6的上子板体621设有夹胶板安装孔66,也方便安装夹胶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9包括第一子板体91、第三主板体92和第二子板体93,第一子板体91和第二子板体93分别连接于第三主板体92的两侧边沿且使第三主板体92与A柱内板4间隔开,第一子板体91和第二子板体93均与A柱内板4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子板体91和第二子板体93可分别位于第三主板体92上下两侧且相对于第三主板体92间隔开分布。
具体的,如图9所示,第一子板体91可位于第三主板体92的上端,第二子板体93位于第三主板体92的下端,且分别沿着第三主板体92的上下两侧边沿朝内弯折且与A柱内板4相连,第一子板体91与第二子板体93对称设置,即第一子板体91和第二子板体93的位置互换,同样可以,且第一子板体91与第二子板体93用于支撑第三主板体92,可增加第三主板体92的表面强度,且结构设置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板体91包括第一板体段911和第一倾斜段912,第一倾斜段912与第一板体段911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第一板体段911倾斜;第二子板体93包括第二板体段931和第二倾斜段932,第二倾斜段932与第二板体段931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第二板体段931倾斜,第二板体段931与第一板体段911相对分布,第二倾斜段932的前端与第一倾斜段912的前端相连。
具体的,如图9所示,连接板9形状设为楔形,第一倾斜段912与第一板体段911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第一板体段911向下倾斜,第二倾斜段932与第二板体段931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第二板体段931向上倾斜,其中,第一板体段911和第二板体段931相对于第三主板体92对称设置,第一倾斜段912与第二倾斜段932对称设置,且第一板体段911和第二板体段931位于连接板9后端,对连接板9做上述设置,可使连接板9与斜置加强板6内侧完美配合,并能对连接板9实现快速定位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纵置加强板8包括上纵置加强板1和下纵置加强板2,上纵置加强板1安装于下纵置加强板2的上方,上纵置加强板1和下纵置加强板2均与水平加强部61相连,可实现上纵置加强板1和下纵置加强板2与斜置加强板6的连接。
具体的,如图2、图10所示,上纵置加强板1与下纵置加强板2共同安装于门槛梁7与A柱内板4连接处的安装槽5内,上纵置加强板1安装于下纵置加强板2的上方,上纵置加强板1与下纵置加强板2为等高设计,上下方向填充整个门槛梁7的内部,具有极强的支撑承载能力。其中,上纵置加强板1设置有上加强板部11、下加强板部12和侧加强板部13,上加强板部11与安装槽5的顶壁贴合相连,下加强板部12与下纵置加强板2相连,即上加强板部11可与安装槽5连接固定,下加强板部12可与下纵置加强板2连接固定,可使上纵置加强板1的上下两侧得到连接固定,侧加强板部13的前端设有朝外延伸的第一前翻边1111,上加强板部11的前端设有朝下延伸的第二前翻边1112,下加强板部12的前端设有朝上延伸的第三前翻边1113,且第二前翻边1112和第三前翻边1113位于第一前翻边1111的前侧,第二前翻边1112、第三前翻边1113均与第一前翻边1111焊接固定相连,第一前翻边1111的外端还设有朝前延伸的连接翻边1114,连接翻边1114与水平加强部61的第二主板体612内侧面贴合连接,即连接翻边1114与斜置加强板6的内侧面贴合相连,且上加强板部11设有多个连接平面113,连接平面113可为三个且分别为前部连接平面、中部连接平面和后部连接平面,上加强板部11的前部连接平面与水平加强部61的上连接板体611贴合相连,即前部连接平面与斜置加强板6贴合相连,可实现上纵置加强板1在前部连接平面和连接翻边1114均与斜置加强板6连接,使得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其中,如图2、图11所示,下纵置加强板2设置有上加强板部21和下加强板部22。上加强板部21适于支撑于上纵置加强板1的下侧面且内端设有朝上弯折的上连接翻边211,上连接翻边211夹设于上纵置加强板1与安装槽5的内侧壁之间,即上加强板部21的上表面用于与上纵置加强板1下侧面连接,可实现上纵置加强板1与下纵置加强板2的连接,且上加强板部21对上纵置加强板1有支撑作用,上加强板部21内端设有朝上弯折的上连接翻边211,此上连接翻边211用于与上纵置加强板1连接,且上连接翻边211夹设于上纵置加强板1与安装槽5内侧壁之间,可实现上连接翻边211与上纵置加强板1与安装槽5的连接,下加强板部22的下端设有朝外弯折的下连接翻边221,下连接翻边221与安装槽5的内底壁相连,可实现下连接翻边221与安装槽5的固定,进而实现下纵置加强板2与安装槽5内底壁相连。同时,下加强板部22外侧与水平加强部61的第二主板体612内侧面贴合连接,即下加强板部22与斜置加强板6的内侧面贴合相连,可实现下纵置加强板2与斜置加强板6的连接。
由此,通过将纵置加强板8设为上下两个,且上纵置加强板1与下纵置加强板2为等高设计,上下分布于门槛梁7与A柱内板4连接处的安装槽5内,具有极强的支撑承载能力,同时,上纵置加强板1和下纵置加强板2分别与斜置加强板6相连,且上纵置加强板1和下纵置加强板2的后端分别与门槛梁7和门槛梁内板3相连,可提高纵置加强板8自身的连接强度,可提高纵置加强板8前端与A柱内板4的连接强度,也提高了纵置加强板8后端与门槛梁7及门槛梁内板3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升了A柱内板4与门槛梁7连接处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纵置加强板1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14,和/或下纵置加强板2与安装槽5的内壁限定出下加强腔23。
具体的,如图10所示,上纵置加强板1的上加强板部11和下加强板部12间隔开连接于侧加强板部13的两侧边沿且与侧加强板部13共同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14,且上纵置加强板1在上加强腔14的两端形成有第一连接板部111和第二连接板部112,第一连接板部111用于与斜置加强板6相连,第二连接板部112用于与门槛梁内板3相连,也就是说,上加强板部11和下加强板部12分别相对于侧加强板部13的两侧边沿弯折设置,且弯折方向相同,即可同时相对于侧加强板部13向外弯折,同时与侧加强板部13共同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14,且上加强腔14内部为空腔结构,可使车辆在侧碰中能发挥巨大的吸能缓冲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下纵置加强板2的上加强板部21的外端与下加强板部22的上端相连且共同与安装槽5的内壁限定出下加强腔23,具体的,如图2、图11所示,下加强板部22为沿着上加强板部21的外端边沿向下弯折相连,且下加强板部22、上加强板部21和安装槽5限定出朝内敞开的下加强腔23,下加强腔23内部为空腔结构,可使车辆在侧碰中能发挥巨大的吸能缓冲作用,提高安全性能。
由此,通过上纵置加强板1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14,和/或下纵置加强板2与安装槽5的内壁限定出下加强腔23,以及上述中的斜置加强腔63,且加强腔均为空腔结构,有效提升了碰撞时的吸能缓冲作用,大大保障了乘客安全,提高驾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该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100可增加A柱与门槛梁7连接处的强度,降低了A柱的振动灵敏度,提高了车内静谧度,同时,借助门槛梁7的强度,有利的降低了前门的门框变形量,减小了密封条摩擦异响风险,提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置加强板,所述纵置加强板安装于门槛梁与A柱内板连接处的安装槽内;
斜置加强板,所述斜置加强板包括水平加强部和倾斜加强部,所述水平加强部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前端相连,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水平加强部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水平加强部朝前上方延伸,所述倾斜加强部与所述A柱内板限定出斜置加强腔;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倾斜加强部的前端且至少部分伸至所述斜置加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加强部包括上子板体、第一主板体和下子板体,所述上子板体和所述下子板体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上下两侧边沿弯折相连以与所述第一主板体限定出所述斜置加强腔;
所述水平加强部包括上连接板体和第二主板体,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第二主板体的上侧边沿弯折相连,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上子板体沿纵向相接,所述第二主板体与所述第一主板体沿纵向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体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上表面贴合相连,所述第二主板体与所述纵置加强板的外侧面贴合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子板体在背离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一连接翻边,所述下子板体在背离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一侧边沿设有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第二连接翻边均与所述A柱内板贴合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体和/或所述第二主板体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减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子板体、第三主板体和第二子板体,所述第一子板体和所述第二子板体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主板体的两侧边沿且使所述第三主板体与所述A柱内板间隔开,所述第一子板体和所述第二子板体均与所述A柱内板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板体包括第一板体段和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与所述第一板体段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段倾斜;
所述第二子板体包括第二板体段和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与所述第二板体段的前端相连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段倾斜,所述第二板体段与所述第一板体段相对分布,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前端与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前端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置加强板包括上纵置加强板和下纵置加强板,所述上纵置加强板安装于所述下纵置加强板的上方,所述上纵置加强板和所述下纵置加强板均与所述水平加强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置加强板限定出朝外敞开的上加强腔,和/或所述下纵置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限定出下加强腔。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
CN202223344129.3U 2022-12-12 2022-12-12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186620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4129.3U CN218662052U (zh) 2022-12-12 2022-12-12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4129.3U CN218662052U (zh) 2022-12-12 2022-12-12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2052U true CN218662052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51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44129.3U Active CN218662052U (zh) 2022-12-12 2022-12-12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20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52528B1 (ko) 차량의차체구조
US8814248B2 (en)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EP2196382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8657369B2 (en) Diagonal reinforc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20120098297A1 (en) Vehicle side portion joining portion structure
US6299237B1 (en) Bodyshell of a motor vehicle
US11383769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GB2489548A (en)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CN11244113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3619695A (zh) 车辆前部的下部车体结构
US11260916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8662052U (zh) 门槛梁与a柱内板的连接组件和车辆
GB2490392A (en) Diagonally reinforced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CN216374132U (zh) 一种汽车掀背门及汽车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4001840U (zh) 通风盖板总成和车辆
CN218662047U (zh) 上纵置加强板和车辆
US1152472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20210061366A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8662051U (zh) 下纵置加强板和车辆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893016U (zh) D柱加强结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