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50400U -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50400U CN218650400U CN202223243825.5U CN202223243825U CN218650400U CN 218650400 U CN218650400 U CN 218650400U CN 202223243825 U CN202223243825 U CN 202223243825U CN 218650400 U CN218650400 U CN 2186504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 vest
- refrigeration
- cooling
- c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包括背心本体,所述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所述供电单元与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所述冷端侧与蓄冷袋的一侧连接,所述蓄冷袋背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所述热端侧与散热风扇连接,所述供电单元还与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所述散热风扇将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本申请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侧通电制冷,靠近作业人员身体的蓄冷袋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扇排出,通电即可持续为作业人员进行降温,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背景技术
在高温天气下,为了保证用电的可靠性,一线电力作业人员常常需要在户外进行带电作业,且工作强度大,经常汗流浃背,给作业人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当高温超过了人体的耐受力,轻则降低工作效率,并影响工作时的判断力,严重的就会引起中暑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需要随时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
现在作业人员在高温天气进行户外作业时,大多数会使用涡流空调降温背心。涡流空调降温背心是利用压缩空气经涡流管主机转换出冷气和热气,热气从涡流管的尾部排放,涡流管的冷气端与衣服内的气管相连,冷气端的冷气通过气管排到作业人员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调节涡流管主机的空气调节阀,能够调节冷气端冷气的排放速率,从而可以根据作业人员的需要进行温度的调节。
然而,使用上述涡流空调降温背心需要随身配备涡流管主机,虽有制冷效果,但携带不便,增加了额外负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通过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侧通电制冷,靠近作业人员身体的蓄冷袋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半导体制冷片的另一端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扇排出,通电即可持续为作业人员进行降温,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包括背心本体,所述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
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所述冷端侧与所述蓄冷袋的一侧连接,所述蓄冷袋背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
所述热端侧与所述散热风扇连接,所述供电单元还与所述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所述散热风扇将所述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的体积小,且均重量较轻;供电单元与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冷端侧与蓄冷袋的一侧连接,对蓄冷袋制冷,蓄冷袋背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实现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热端侧与散热风扇连接,供电单元还与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散热风扇将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持续对蓄冷袋制冷。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夹层,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夹层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心本体远离作业人员的外层上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位置与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相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散热风扇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口,通过散热口将半导体制冷片产生的由散热风扇吹出的热量及时排出,防止产生半导体制冷片热端侧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影响制冷效果。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和蓄冷袋组成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的数量为三组,分别为第一组制冷组件、第二组制冷组件和第三组制冷组件,所述第一组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二组制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背心本体的前侧的夹层内,所述背心本体的前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所述第一散热口与所述第一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散热口与所述第二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组制冷组件设置在所述背心本体的后侧的夹层内,且所述背心本体的后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三散热口,所述第三散热口与所述第三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供电单元为移动充电宝。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心本体包括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和背面的两侧通过松紧绑带连接。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背心本体的正面通过拉链进行穿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包括背心本体,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的体积小,且均重量较轻;供电单元与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冷端侧与蓄冷袋的一侧连接,对蓄冷袋制冷,蓄冷袋背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实现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热端侧与散热风扇连接,供电单元还与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散热风扇将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持续对蓄冷袋制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的正面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降温背心的背面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降温背心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背心本体;200-半导体制冷片;300-散热风扇;400-蓄冷袋;500-供电单元;600-散热口;700-松紧绑带;
110-正面;120-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现在作业人员在高温天气进行户外作业时,大多数会使用涡流空调降温背心。涡流空调降温背心是利用压缩空气经涡流管主机转换出冷气和热气,热气从涡流管的尾部排放,涡流管的冷气端与衣服内的气管相连,冷气端的冷气通过气管排到作业人员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调节涡流管主机的空气调节阀,能够调节冷气端冷气的排放速率,从而可以根据作业人员的需要进行温度的调节。
然而,使用上述涡流空调降温背心需要随身配备涡流管主机,虽有制冷效果,但携带不便,增加了额外负重。
因此,需要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通过设置的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冷端侧与蓄冷袋的一侧连接,对蓄冷袋制冷,蓄冷袋背离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实现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热端侧与散热风扇连接,供电单元还与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散热风扇将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从而使半导体制冷片能够持续对蓄冷袋制冷,且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的体积小,且均重量较轻,来解决上述提出的涡流空调降温背心需要随身配备涡流管主机,虽有制冷效果,但携带不便,增加了额外负重的问题。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的正面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降温背心的背面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包括背心本体100,背心本体100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供电单元500与半导体制冷片200电连接,半导体制冷片200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冷端侧与蓄冷袋400的一侧连接,蓄冷袋400背离半导体制冷片200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热端侧与散热风扇300连接,供电单元500还与散热风扇300电连接,以使散热风扇300将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的体积小,且均重量较轻;供电单元500与半导体制冷片200电连接,为半导体制冷片200供电,半导体制冷片200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冷端侧与蓄冷袋400的一侧连接,对蓄冷袋400制冷,蓄冷袋400背离半导体制冷片200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实现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热端侧与散热风扇300连接,供电单元500还与散热风扇300电连接,为散热风扇300供电,以使散热风扇300能够及时的将半导体制冷片200的热端侧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从而形成较大的温度差,使半导体制冷片200能够持续对蓄冷袋400制冷。
继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和蓄冷袋400组成制冷组件,制冷组件的数量为三组,分别为第一组制冷组件、第二组制冷组件和第三组制冷组件,第一组制冷组件和第二组制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背心本体100的前侧的夹层内,背心本体100的前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口600和第二散热口600,第一散热口600与第一组制冷组件中的散热风扇300位置相对应,第二散热口600与第二组制冷组件中的散热风扇300位置相对应,第三组制冷组件设置在背心本体100的后侧的夹层内,且背心本体100的后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三散热口600,第三散热口600与第三组制冷组件中的散热风扇300位置相对应。
其中,设置在背心本体100前侧的夹层内的第一组制冷组件和第二组制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作业人员的胸前的位置,第一散热口600和第二散热口600对应设置在胸前的外层,第三组制冷组件设置在作业人员的背部的背心本体100的夹层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作业人员的胸部和背部对应的背心本体100上设置制冷组件,能够有效的对作业人员进行降温。
在一些示例中,背心本体100上设置有夹层,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均设置在夹层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心本体100包括外层和内层,外层和内层之间形成夹层,将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均设置在夹层内,外层对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进行防护,内层将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与工作人员的身体隔开。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降温背心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背心本体100远离作业人员的外层上开设有散热口600,散热口600的位置与散热风扇300的位置相对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与散热风扇30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散热口600,通过散热口600将半导体制冷片200产生的由散热风扇300吹出的热量及时排出,防止产生半导体制冷片200热端侧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影响制冷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供电单元500为移动充电宝。
其中,供电单元500设置在背心本体100后侧的夹层内,通过输电线路分别与半导体制冷片200和散热风扇300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供电单元500采用移动充电宝为半导体制冷片200和散热风扇300供电,当电量不足时,可以及时更换移动充电宝,操作方便。
在一些示例中,背心本体100包括正面110和背面120,正面110和背面120的两侧通过松紧绑带700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心本体100的正面110和背面120两侧通过松紧绑带700连接,在作业人员进行穿戴后,可根据作业人员的身体进行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身材的作业人员,适用性较好。
在一些示例中,背心本体100的正面110通过拉链进行穿戴。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背心本体100的正面110的中间设置拉链,在作业人员进行穿戴时,操作简单,穿戴方便。
在实际使用时,首先检查散热口600,确保散热口600没有被异物堵塞,散热口600负责排出热气,供电单元500采用移动充电宝,当电量不足时,可以更换移动充电宝进行供电。然后拉开背心本体100正面110的拉链,作业人员穿戴上背心本体100,作业人员需要降温时,打开供电单元500的开关,供电单元500为散热风扇300和半导体制冷片200供电,半导体制冷片200的冷端侧对与之连接的蓄冷袋400制冷,蓄冷袋400内装有可蓄存冷量物质的袋状器具,能够延长对作业人员的制冷时间;半导体制冷片200的热端侧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扇300将热量通过散热口600排出,从而保证能够使半导体制冷片200持续的制冷,取得较好的制冷效果。温度降低后,作业人员可根据室外环境灵活控制供电单元500的开关,从而控制制冷。
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的体积小,且均重量较轻,通过半导体制冷片200、散热风扇300、蓄冷袋400和供电单元500的设置,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在高温环境下中暑的风险,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作业的舒适度。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在一些示例中”、“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心本体,所述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
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后形成吸引热量的冷端侧和释放热量的热端侧,所述冷端侧与所述蓄冷袋的一侧连接,所述蓄冷袋背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靠近作业人员的身体;
所述热端侧与所述散热风扇连接,所述供电单元还与所述散热风扇电连接,以使所述散热风扇将所述热端侧产生的热量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本体上设置有夹层,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蓄冷袋和供电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夹层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本体远离作业人员的外层上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位置与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散热风扇和蓄冷袋组成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的数量为三组,分别为第一组制冷组件、第二组制冷组件和第三组制冷组件,所述第一组制冷组件和所述第二组制冷组件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背心本体的前侧的夹层内,所述背心本体的前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一散热口和第二散热口,所述第一散热口与所述第一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散热口与所述第二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组制冷组件设置在所述背心本体的后侧的夹层内,且所述背心本体的后侧的外层上设置有第三散热口,所述第三散热口与所述第三组制冷组件中的所述散热风扇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为移动充电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本体包括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和背面的两侧通过松紧绑带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心本体的正面通过拉链进行穿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43825.5U CN218650400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43825.5U CN218650400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50400U true CN218650400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48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43825.5U Active CN218650400U (zh) | 2022-12-02 | 2022-12-02 |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50400U (zh) |
-
2022
- 2022-12-02 CN CN202223243825.5U patent/CN2186504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77668U (zh) | 一种自动调节温度的头盔 | |
CN102573420B (zh) | 一种嵌入式机柜空调制冷系统 | |
CN105559229B (zh) | 一种制冷头盔 | |
CN201726907U (zh) | 风扇式半导体制冷安全帽 | |
CN218650400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的降温背心 | |
CN109119567A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新能源电池箱 | |
CN109288187A (zh) | 一种半导体冷暖头盔 | |
WO2024016953A1 (zh) | 一种降温服 | |
CN210471082U (zh) | 一种背负式人体降温装置 | |
CN210203438U (zh) | 一种制冷空调服 | |
KR101341334B1 (ko) | 미세기후 조절기 | |
CN209391133U (zh) | 一种半导体冷暖头盔 | |
CN213074499U (zh) | 恒温空调衣 | |
CN210869955U (zh) | 一种降温背心 | |
CN212327231U (zh) | 一种微型便携防护服制冷系统 | |
CN210008558U (zh) | 空调衣 | |
CN216165412U (zh) | 具有制冷功能的防护服背心 | |
CN218483810U (zh) | 一种半导体热交换空调衣 | |
CN210539009U (zh) | 一种适用于高温环境的消防降温服 | |
CN221392954U (zh) | 一种斗臂用的空调系统 | |
CN109998210A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安全帽 | |
CN205624676U (zh) | 一种温度可控式制冷安全帽 | |
CN202085797U (zh) | 一种防暑降温头盔 | |
CN217937304U (zh) | 一种穿戴式防护降温装置 | |
CN212754343U (zh) | 防护装置以及防护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