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3092U -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 Google Patents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3092U
CN218643092U CN202222862086.1U CN202222862086U CN218643092U CN 218643092 U CN218643092 U CN 218643092U CN 202222862086 U CN202222862086 U CN 202222862086U CN 218643092 U CN218643092 U CN 218643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track
fine adjustment
arm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620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路遥
李秋义
张超永
孙立
杨艳丽
朱彬
张政
叶松
张世杰
韦合导
刘慧芳
周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 Ltd CRCC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620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43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3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3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在车体上设有轨向精调模块,轨向调节模块包括轨向精调臂、轨向精调螺套、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活动的第一轨向驱动单元以及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螺套转动的第二轨向驱动单元,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各驱动结构均具有一轴向平行于竖向的输出转轴,首级驱动结构设于车体上,轨向精调臂与末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相邻两级驱动结构之间通过关节臂连接。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可灵活地定位轨向精调臂和轨向精调螺套的空间姿态,提高轨向调节精度和效率,并能较好地保护设备。

Description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背景技术
目前无砟轨道客运专线多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速度达350km/h,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顺性和舒适性必须要有良好的轨道几何状态作支持。轨道精调是轨道精度控制的关键环节,根据轨道检测系统测量数据和平顺性控制指标,计算轨道调整量对轨道线性进行优化,可使轮轨匹配良好,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和乘坐舒适度。
轨排精调操作涉及到轨排高程精调操作和轨向精调操作。中国专利CN111851172A公开了一种无砟轨道轨排精调机及其传动轴,该轨排精调机包括主框架、竖向调节总成和横向调节总成,其横向调节总成包括横向调节支架以及横向设置在横向调节支架上的传动轴,这种横向调节总成姿态单一,只能适用特定轨距的轨排精调操作;而且其横向调节支架安装在纵向调节支架上,在车体移动过程中,为了防止横向调节支架与轨向调节螺杆等发生干涉,其需要纵向调节支架升降以带动横向调节支架一同升降,操作不便,而且需要频繁地进行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影响轨排精调效率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包括车体,在车体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车体上设有轨向精调模块,所述轨向调节模块包括轨向精调臂、轨向精调螺套、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活动的第一轨向驱动单元以及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螺套转动的第二轨向驱动单元,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设于所述轨向精调臂上,所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各驱动结构均具有一轴向平行于竖向的输出转轴,首级驱动结构设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轨向精调臂与末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相邻两级驱动结构之间通过关节臂连接,其中,所述关节臂的一端与上一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下一级驱动结构安设在该关节臂的另一端。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轨向精调臂为L型臂,包括水平臂杆和竖直臂杆,其中,所述水平臂杆与所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竖直臂杆的顶端与所述水平臂杆连接,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竖直臂杆的底部。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水平臂杆与所述竖直臂杆可拆卸连接。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的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轨向精调螺套连接。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采用伺服电机。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轨向精调臂上。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行走轮,至少部分行走轮配置有行走驱动电机。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行走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驱动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驱动轨向精调臂靠近轨向调节螺杆或远离轨向调节螺杆,便于轨向精调臂完成轨向调节操作并能适应不同轨距的轨排调节操作,以及防止第一车体移动过程中轨向精调臂与轨向调节螺杆发生干涉;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可灵活地定位轨向精调臂和轨向精调螺套的空间姿态,提高轨向调节精度和效率,并能较好地保护设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排精调检测装置(一台轨排精调车+一台轨检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排精调检测装置(一台轨排精调车+两台轨检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排精调检测装置(一台轨排精调车+三台轨检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包括多个轨排精调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高程精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向精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螺套自适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有多个棱镜的轨检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轨排精调车1,包括第一车体11,在第一车体11底部设有第一行走机构,该第一行走机构适于在轨排上行走。在第一车体11上设有精调装置。
(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行走机构包括多个第一行走轮。优选地,该第一车体11配置四个第一行走轮,四个第一行走轮呈2×2阵列式布置,可保证第一车体11的运行稳定性和顺畅性。
上述第一车体11优选为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例如至少部分第一行走轮配置有行走驱动电机。可选地,上述第一车体11可在轨排上双向行走,可实现轨排检测车双向检测的目的,工作更为灵活,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以及检测准确性;双向行走方式例如可以是设计上述行走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驱动的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行走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机,可以控制第一车体11以一定的步幅移动,从而带动精调装置以一定的步幅移动,例如可以按照相邻两个精调点位之间的间距或者按照高程调节螺杆之间的间距或者按照轨向调节螺杆之间的间距设定第一车体11的移动步幅,可以避免高程精调臂122/轨向精调臂132频繁地进行姿态调整,从而提高轨排调节效率和调节精度。
(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上述精调装置包括高程精调模块,该高程精调模块包括分设于第一车体11的左右两侧的两组高程精调机构12。
如图5,所述高程精调机构12包括高程精调臂122、高程精调螺套124、用于驱动高程精调臂122活动的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以及用于驱动高程精调螺套124转动的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该高程精调螺套124适于与轨排上的高程调节螺杆螺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用于驱动高程精调臂122绕一竖直转轴旋转,便于将高程精调臂122旋转驱动至高程调节螺杆附近或远离高程调节螺杆,可以防止第一车体11移动过程中高程精调臂122与高程调节螺杆发生干涉等情况。该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第一高程驱动电机,该第一高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竖向。可在该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的输出端连接旋转台,高程精调臂122安装在该旋转台上。在另外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用于驱动高程精调臂122作升降运动,同样可以防止第一车体11移动过程中高程精调臂122与高程调节螺杆发生干涉等情况;在该方案中,可以采用气缸、液压缸或其他直线驱动设备。或者,上述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采用组合驱动设备,能够驱动高程精调臂122绕一竖直转轴旋转以及驱动高程精调臂122作升降运动,例如将第一高程驱动电机安装在升降气缸的输出端。其中,上述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安装在第一车体11上。优选地,上述第一高程驱动电机配置有旋转编码器,通过旋转编码器获得第一高程驱动电机的转数,从而计算调节量,达到精确调节的目的。
优选地,上述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安设在高程精调臂122上,例如安装在高程精调臂122的自由端;该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优选为可拆卸安装在高程精调臂122上,便于检修、维护和更换。该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第二高程驱动电机,该第二高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也平行于竖向,高程精调螺套124与该第二高程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优选地,上述第二高程驱动电机配置有旋转编码器,通过旋转编码器获得第二高程驱动电机的转数,从而计算调节量,达到精确调节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的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高程精调螺套124连接,可以保证该高程精调螺套124的三维自由度,一方面便于完成高程精调螺套124与高程调节螺杆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相应地降低高程精调臂122的定位精度,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高程驱动单元123-高程精调螺套124-高程调节螺杆之间的传动顺畅性,避免憋力等情况的出现,有效地提高轨排高程调节精度。如图5,优选为采用双万向节结构126,传动顺畅性更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高程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可以快速启动和快速停止,提高高程精调机构12的响应速度以及提高轨排高程调节精度。进一步地,通过监测伺服电机的电流模拟量的变化,可以自动检测高程精调螺套124与高程调节螺杆的密接程度,能够自动消除高程精调螺套124与高程调节螺杆之间的连接间隙,相应地提高轨排高程调节精度。
在上述通过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驱动高程精调臂122绕一竖直转轴旋转的方案中,进一步地,高程精调螺套124相对于竖直转轴的旋转半径可调,可以使高程精调机构12适应不同结构/不同轨距的轨排的高程调节。
其中,可以设置高程精调臂122的臂长/旋转半径可调,可以采用自动调节方式,例如配置一能够驱动该高程精调臂122沿自身臂长方向活动的驱动设备(例如在上述旋转台上设置导轨,驱动设备用于驱动高程精调臂122沿该导轨活动)。也可采用手动调节方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高程精调臂122采用伸缩臂,该伸缩臂带自锁机构;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高程精调臂122上设有多个连接位,各连接位沿高程精调臂122的臂长方向依次设置,并且选择其中一个连接位与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连接,可以实现上述高程精调臂122旋转半径/臂长可调的目的。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5,在第一高程驱动单元121的输出端设有安装架125(对于设有旋转台的结构,该安装架125固定在旋转台上),高程精调臂122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在该安装架125上,则相应地在高程精调臂122上设置多个螺栓连接孔,各螺栓连接孔沿高程精调臂122的臂长方向依次设置;进一步地,高程精调臂122与安装架125之间通过多个调节螺栓连接,可以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则优选为各螺栓连接孔之间的间距相同,便于连接位的选择和调节;可选地,如图5,安装架125包括两块安装板1251,该两块安装板1251平行间隔设置并且二者之间的间隔与高程精调臂122的宽度/厚度相同,两块安装板1251上相应地设置有螺栓过孔(数量依照调节螺栓的数量设定),高程精调臂122夹设在两块安装板1251之间,调节螺栓依次穿过其中一块安装板1251上的螺栓过孔、高程精调臂122上的螺栓连接孔和另一块安装板1251上的螺栓过孔后,采用螺母锁紧。
显然还可采用如下方式:在上述安装架125上设置多个水平安装位并且各水平安装位沿高程精调臂122的臂长方向依次设置,高程精调臂122择一地安装在其中一个水平安装位上。相较之下,在高程精调臂122上设置多个连接位的方式能够提高高程精调机构12的结构紧凑性,也能避免安装架125长度过长导致的重量增大等问题。
对于未设置高程精调臂122升降驱动设备的情况,可以设置高程精调臂122的安装高度可调,相应地提高轨排精调车1的适用范围。优选地,在上述安装架125上设置多个高程安装位,各高程安装位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高程精调臂122择一地安装在其中一个高程安装位上。对于高程精调臂122在高程安装位上的安装,仍优选为采用调节螺栓固定方式,此处不作赘述。
两组高程精调机构12用于对轨排两侧的高程调节螺杆进行调节,优选地,两组高程精调机构12的排列方向平行于第一车体11横向(第一车体11行走在轨排上时,第一车体11横向即平行于轨排横向),可以保证第一车体11受力的平衡性。
(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上述精调装置包括轨向精调模块13。
如图6,所述轨向精调模块13包括轨向精调臂132、轨向精调螺套134、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132活动的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以及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螺套134转动的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该轨向精调螺套134适于与轨排上的轨向调节螺杆螺接。
上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132靠近轨向调节螺杆或远离轨向调节螺杆,便于轨向精调臂132完成轨向调节操作并能适应不同轨距的轨排调节操作,以及防止第一车体11移动过程中轨向精调臂132与轨向调节螺杆发生干涉。优选地,上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可灵活地定位轨向精调臂132和轨向精调螺套134的空间姿态,提高轨向调节精度和效率,并能较好地保护设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驱动结构均具有一轴向平行于竖向的输出转轴,轨向精调臂132与末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相邻两级驱动结构之间通过关节臂连接,其中,该关节臂与上一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下一级驱动结构则与该关节臂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级驱动结构组合,能较好地实现对轨向精调臂132的驱动和空间定位。优选地,上述驱动结构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第一轨向驱动电机,该第一轨向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即构成为上述的输出转轴。优选地,上述第一轨向驱动电机配置有旋转编码器,通过旋转编码器获得第一轨向驱动电机的转数,从而计算调节量,达到精确调节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轨向驱动电机采用中空直线电机,例如除首级驱动结构之外的其它第一轨向驱动电机均采用中空直线电机,可以便于该第一轨向驱动电机在关节臂上的设置以及与下一级关节臂的连接。
在另外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132作升降运动,或者作升降运动+旋转运动的组合运动,同样可以可灵活地定位轨向精调臂132并防止第一车体11移动过程中轨向精调臂132与轨向调节螺杆发生干涉等情况。
优选地,如图6,上述轨向精调臂132为L型臂,包括水平臂杆1321和竖直臂杆1322,其中,水平臂杆1321与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连接,竖直臂杆1322的顶端与水平臂杆1321连接,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安装在竖直臂杆1322的底部。上述轨向精调臂13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设计水平臂杆1321与竖直臂杆1322可拆卸连接;当水平臂杆1321与竖直臂杆1322可拆卸连接时,可便于轨向精调模块13的安装和维护,将竖直臂杆1322从水平臂杆1321上拆下即可进行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和轨向精调螺套134的更换和维护,另外也便于轨向精调臂132的收纳和储存。
上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优选为可拆卸安装在轨向精调臂132上,便于检修、维护和更换。该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第二轨向驱动电机,该第二轨向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第一车体11横向或者说平行于第一行走轮的轴向,轨向精调螺套134与该第二轨向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优选地,上述第二轨向驱动电机配置有旋转编码器,通过旋转编码器获得第二轨向驱动电机的转数,从而计算调节量,达到精确调节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的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轨向精调螺套134连接,可以保证该轨向精调螺套134的三维自由度,一方面便于完成轨向精调螺套134与轨向调节螺杆之间的螺纹连接,可以相应地降低轨向精调臂132的定位精度,提高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轨向精调螺套134-轨向调节螺杆之间的传动顺畅性,避免憋力等情况的出现,有效地提高轨排轨向调节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轨向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可以快速启动和快速停止,提高轨向精调模块13的响应速度以及提高轨排轨向调节精度。进一步地,通过监测伺服电机的电流模拟量的变化,可以自动检测轨向精调螺套134与轨向调节螺杆的密接程度,能够自动消除轨向精调螺套134与轨向调节螺杆之间的连接间隙,相应地提高轨排轨向调节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轨向精调臂132的底端设有轨向精调座1351,在该轨向精调座1351上设有螺套自适应机构135,用于使轨向精调螺套134自适应轨排轨向精调进程和/或轨排高程精调进程,具体为在轨排轨向精调过程中使轨向精调螺套134与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在轨排高程精调过程中使轨向精调螺套134能够保持随动。优选地,上述螺套自适应机构135包括基板,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安装在该基板上,轨向精调螺套134则安装在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的输出端上;该螺套自适应机构135还包括竖向自适应结构和/或轨向自适应结构,轨向自适应结构用于在轨排轨向精调过程中使轨向精调螺套134与第二轨向驱动单元133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竖向自适应结构用于在轨排高程精调过程中使轨向精调螺套134能够保持随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竖向自适应结构包括至少两组竖向导向组件,竖向导向组件包括相配合的竖向导向柱1352和竖向导向套,通过竖向导向套在竖向导向柱1352上的滑动,带动基板上下活动;轨向自适应结构包括至少两组轨向导向组件,轨向导向组件包括相配合的轨向导向柱1353和轨向导向套,通过轨向导向套在轨向导向柱1353上的滑动,带动基板横向活动。可以理解地,当同时包括竖向自适应结构和轨向自适应结构时,二者配合形成二维导向机构,例如轨向自适应结构还包括轨向活动架,各轨向导向柱1353固定在该轨向活动架上,各轨向导向套均固定在基板上,可带动基板沿轨向导向柱1353滑动,各竖向导向套均固定在该轨向活动架上,可带动该轨向活动架沿竖向导向柱1352滑动,各竖向导向柱1352则固定在轨向精调座1351上。
优选地,上述轨向精调座1351可拆卸安装在轨向精调臂132上,便于对相关设备的安装、检修和维护。
通过配置螺套自适应机构135,使轨向精调螺套134能够自适应轨排调节进程,能有效地提高精调装置的工作可靠性和顺畅性。
在上述方案中,借助上述的螺套自适应机构135,可以调节轨向精调螺套134的空间位置,配合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对轨向精调臂132的空间定位,可以有效地提高轨向精调螺套134的定位精度,其中,可以通过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实现对轨向精调螺套134的粗定位,再通过上述螺套自适应机构135进行精定位,使轨向精调螺套134能够快速地与轨向调节螺杆进行螺接;在上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131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并且各驱动结构均采用电机驱动的方案中,结合螺套自适应机构135,可使精调装置适用于不同规格/不同高程的轨排调节操作。
实施例二
如图1-图3以及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排检测车,包括第二车体21,在第二车体21底部设有第二行走机构,该第二行走机构适于在轨排上行走。在第二车体21上设有轨排检测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轨排检测单元包括棱镜22、用于测量轨排轨距的轨距传感器和用于测量轨排水平度的水平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三者均包括,配合全站仪可以计算轨排的轨向、高低、水平、轨距等偏差值,便于指导工人对轨排进行精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行走机构包括多个第二行走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二车体21配置三个第二行走轮,三个第二行走轮呈三角形布置,在保证第二车体21运行稳定性、顺畅性的前提下,简化第二车体21的结构,减少第二车体21部件数量及占用空间,便于第二车体21运输;具体地,其中2个第二行走轮布置于第二车体21的其中一个横向端,另外1个第二行走轮布置于第二车体21的另一个横向端。
进一步可选地,第二车体21包括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均为长条形车架,第一车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行走轮的轮轴轴向,第二车架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行走轮的轮轴轴向,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连接构成为T型第二车体21,其中2个第二行走轮布置于第一车架上,另外1个第二行走轮布置于第二车架上。采用T型第二车体21,在保证第二车体21运行稳定性、顺畅性的前提下,能够简化第二车体21的结构。上述棱镜22优选为设置在第二车架上,例如位于第二车架的中间位置,第二车体21行走在轨排上时,该棱镜22位于轨排的中心线上。
可设置上述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可拆卸装配,便于第二车体21的储存和运输,螺栓连接等常规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尤其地,第一车架与第二车架的长度相同,则第二车体21在拆解为两个车架后,可放置于一个货箱内,便于设备部件的打包、储存和运输。
上述第二车体21优选为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例如至少部分第二行走轮配置有行走驱动电机。可选地,上述第二车体21可在轨排上双向行走,可实现轨排检测车双向检测的目的,工作更为灵活,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以及检测准确性;双向行走方式例如可以是设计上述行走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驱动的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行走驱动电机采用步进电机,可以控制第二车体21以一定的步幅移动,从而带动轨排检测单元以一定的步幅移动,例如可以按照相邻两个检测点位之间的间距或者按照高程调节螺杆之间的间距或者按照轨向调节螺杆之间的间距设定第二车体21的移动步幅,可以提高轨排测量精度。
实施例三
如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排检测车,在上述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轨排检测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具体地:
在第二车体21上设有多个棱镜22,各棱镜22沿第二车体21横向依次间隔布置,例如各棱镜22均布置在上述第二车架上并且沿着第二车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通过在第二车体21上设置多个棱镜22,可以实现左右轨排的同步跟踪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实现轨排空间姿态计算,实时反馈轨排运动状况,从而分析出最优的调整方案,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修正控制参数。相较于传统的通过单棱镜22+传感器(轨距传感器、水平传感器等)的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棱镜22检测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可以避免由于传感器检测误差带来的检测精度下降问题。进一步地,在第二车体21上同时设置轨距传感器和/或水平传感器,结合多个棱镜22,基于棱镜22的检测数据与传感器检测数据之间可互为补充、互为校验,从而显著地提高轨排检测精度。
进一步地,各棱镜22之间的间距可调,例如各棱镜22均可拆卸安装在第二车体21上,可拆卸安装方式可以为螺接、卡接等,或者在第二车体21上安装滑轨,各棱镜22支架均滑设在该滑轨上。
实施例四
如图2及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排检测装置,包括多个轨检小车2,各轨检小车2依次串接,至少部分轨检小车2采用上述实施例二所提供的轨排检测车,或者采用上述实施例三所提供的轨排检测车。
其中,可以仅对其中一个轨检小车2或多个轨检小车2的第二行走机构配置动力驱动,也可对所有轨检小车2的第二行走机构均配置动力驱动。当然,对于所有或多个轨检小车2配置有动力驱动的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控制其中的部分动力驱动不投入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行走机构配置的动力驱动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可以控制各轨检小车2以一定的步幅移动。优选地,通过对轨检小车2的移动步幅的控制,使第一辆轨检小车2移动到轨排的下一个调整点位,并使第二辆轨检小车2移动到原第一辆轨检小车2位置,第三辆轨检小车2移动到原第二辆轨检小车2位置,依次类推,第n辆轨检小车2移动到原第n-1辆轨检小车2位置;一般地,轨检小车2上的棱镜22安装位置均相同,则前后相邻的两个棱镜22之间的间距优选为等于n个小车移动步幅。上述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轨排测量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轨检小车2之间可拆卸连接,从而上述轨排检测装置可以分体为多个轨检小车2,单个的轨检小车2可单独工作,也可用于其他轨排的检测操作,另外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轨检小车2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上述轨排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灵活度。现有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例如采用连杆3分别与两个轨检小车2的第二车体21可拆卸连接(例如连杆3与第二车体21通过螺栓固定)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轨检小车2之间的间距是可调的,可使得轨检小车2之间的间距与小车移动步幅匹配度更高,进一步提高轨排测量精度。在上述采用连杆3分别与两个轨检小车2的第二车体21可拆卸连接的方案中,可以在该连杆3上设置多个螺栓连接孔,选择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螺栓连接孔安装螺栓即可;或者也可采用带自锁的伸缩式连杆3连接两个轨检小车2。在另外的可选方案中,采用丝杆连接两个轨检小车2,可在两个轨检小车2的第二车体21上(例如上述的第二车架)分别设置丝母,该丝杆分别与两个丝母螺接(两个丝母的螺纹旋向优选为相反),丝杆轴向垂直于第二行走轮的轮轴轴向;通过转动丝杆既可使两辆轨检小车2相互靠近或远离,并且通过螺纹螺距的选择以及螺纹精度的控制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轨排测量精度;该方案既可实现两辆轨检小车2之间的间距调节,也可实现轨检小车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其具有轨排检测功能和轨排精调功能。
(1)可选地,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包括第三车体,在第三车体底部设有第三行走机构,该第三行走机构适于在轨排上行走。在第三车体上设有精调单元和轨排检测单元。从另外的角度讲,也可以理解为在上述轨排精调车1的基础上增设了轨排检测单元。
轨排检测单元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二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当第一车体11包括框式车架时,可在该框式车架上安装横梁,用以布置轨排检测单元。
优选地,可以在该第三车体上沿纵向布置多个棱镜22;上述第三行走机构配置的动力驱动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前后相邻的两个棱镜22之间的间距优选为等于n个第三车体的移动步幅。通过对第三车体的移动步幅的控制,使第一个棱镜22移动到轨排的下一个调整点位时,第二个棱镜22移动到原第一个棱镜22位置,第三个棱镜22移动到原第二个棱镜22位置,依次类推,第n个棱镜22移动到原第n-1个棱镜22位置。上述方式能有效地提高轨排测量精度。
(2)可选地,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包括轨排精调车1和轨检小车2,轨排精调车1与轨检小车2相连接;其中,轨排精调车1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轨排精调车1,轨检小车2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二中的轨排检测车,则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21相连接。
上述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21可分别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也可仅设置第一车体11或第二车体21采用自动驱动方式,另一车体则随动运行。
优选地,轨排精调车1与轨检小车2可拆卸连接,例如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21可拆卸连接,从而上述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可以分体为轨排精调车1与轨检小车2,轨排精调车1与轨检小车2可分别独立工作,也可用于其他轨排的检测/精调操作,另外还能根据实际情况为轨检小车2配置不同的轨排精调车1或者为轨排精调车1配置不同的轨检小车2,从而有效地提高上述轨排精调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灵活度。现有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均适用于本实施例中,例如采用连杆3分别与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21可拆卸连接(例如连杆3分别通过螺栓与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21固定连接)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21之间通过连杆3连接,该连杆3的轴线垂直于第一行走轮的轴线;至少其中一台车体通过万向节与连杆3连接,优选为连杆3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万向节。基于该结构,可以保证轨排精调车1和轨检小车2之间的传动顺畅性,避免憋力等情况的出现,尤其适用于其中一车体为自动驱动车体、另一车体随动运行的情况;可以改善或避免因轨排精调车1和轨检小车2的位移误差而导致的轨排检测精度/轨排调节精度降低的情况;另外,上述结构也能较好地保证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在曲线段轨排上的运行稳定性和顺畅性以及位移精度。其中,连杆3与万向节可拆卸连接,和/或万向节可拆卸安装在对应的车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4,第一车体11包括框式车架,第二车体21收容在第一车体11的框架范围内并与该第一车体11固定连接,二者构成为一组轨排精调检测模块100,该结构在保证轨排检测功能和轨排精调功能的前提下,能有效地提高轨排精调检测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和集成度,减小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的体积,更为重要地,第二车体21上的轨排检测单元更为靠近第一车体11上的精调单元,精调单元可就近对轨排检测单元所检测的轨排调整点进行精调处理,能提高轨排调节精度。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车体11还包括盖板,该盖板盖合在框式车架上;当该盖板与第二车体21的上表面抵靠时,通过该盖板可对第二车体21进行较好地约束,提高第二车体21的运行顺畅性,从而提高检测精度,并且能提高第一车体11与第二车体21的结构一体性,同时能提升美观度。该盖板与框式车架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铰接,便于对第二车体21进行检修和维护。其中,第二车体21上的棱镜22需要穿出盖板,因此相应地在盖板上设置让位孔。
作为优选方案,上述第一车体11的横截面呈U型,即该第一车体11的横向两侧较高、中间较低。基于该结构,可以提供较好的检测视野,在满足高程精调模块、轨向精调模块13等的布置要求的前提下,避免采用常规的平面式车架时影响全站仪对棱镜22信息的采集;该方案尤其适用于在第一车体11上布置棱镜22或者将第二车体21收容在第一车体11的框架范围内的情况,但是对于第二车体21布置在第一车体11前侧或后侧的情况也是适用的,可以有效地改善全站仪的信息采集视野,避免棱镜22需要被支撑地过高。其中,优选地,第一车体11的中间U型槽采用净空设计,即除可能伸入的棱镜22外,在该中间U型槽内不设置其它器件,以避免对检测视野的遮挡。
(3)可选地,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包括轨排精调车1和和多辆轨检小车2,其中,轨排精调车1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所提供的轨排精调车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有轨检小车2均与轨排精调车1相邻并均与轨排精调车1连接(第二车体21收容在第一车体11的框式车架内的方案显然也属于相邻连接方案)。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部分轨检小车2与轨排精调车1相邻连接,其余轨检小车2则与轨排精调车1前侧相邻和/或后侧相邻的轨检小车2串接,例如多辆轨检小车2可以连接构成为上述实施例四中的轨排检测装置(至少其中一辆轨检小车2与轨排精调车1连接)。
其中,优选地,参考上述第(2)部分中的相关内容,轨检小车2与轨排精调车1之间可采用连杆3+万向节的连接结构。
其中,优选地,参考上述第(2)部分中的相关内容,第一车体11包括框式车架,其中一辆轨检小车2收容在该第一车体11的框架范围内并与该第一车体11固定连接,其余轨检小车2则位于第一车体11之外。
同样地,上述第一车体11和第二车体21可分别采用自动驱动的方式,也可仅设置第一车体11或第二车体21采用自动驱动方式,另一车体则随动运行。
同样地,轨排精调车1与轨检小车2之间、轨检小车2与轨检小车2之间优选为可拆卸连接,能有效地提高上述轨排精调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和工作灵活度。
该轨排精调检测装置的其他结构可参考上述第(2)部分中的相关内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包括车体,在车体底部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车体上设有轨向精调模块,所述轨向调节模块包括轨向精调臂、轨向精调螺套、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臂活动的第一轨向驱动单元以及用于驱动轨向精调螺套转动的第二轨向驱动单元,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设于所述轨向精调臂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采用多级驱动结构,各驱动结构均具有一轴向平行于竖向的输出转轴,首级驱动结构设于所述车体上,所述轨向精调臂与末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相邻两级驱动结构之间通过关节臂连接,其中,所述关节臂的一端与上一级驱动结构的输出转轴连接,下一级驱动结构安设在该关节臂的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轨向精调臂为L型臂,包括水平臂杆和竖直臂杆,其中,所述水平臂杆与所述第一轨向驱动单元连接,所述竖直臂杆的顶端与所述水平臂杆连接,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竖直臂杆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臂杆与所述竖直臂杆可拆卸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的输出端通过万向节与所述轨向精调螺套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采用伺服电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轨向驱动单元可拆卸安装在所述轨向精调臂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多个行走轮,至少部分行走轮配置有行走驱动电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驱动电机为可正反转驱动的电机。
CN202222862086.1U 2022-10-28 2022-10-28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Active CN218643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2086.1U CN218643092U (zh) 2022-10-28 2022-10-28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62086.1U CN218643092U (zh) 2022-10-28 2022-10-28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3092U true CN218643092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94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62086.1U Active CN218643092U (zh) 2022-10-28 2022-10-28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30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16487A1 (en) Intelligent steel rail dressing and grinding device
CN218711854U (zh) 一种运行顺畅的轨排精调检测装置
CN112362740A (zh) 一种探伤装置
CN212500409U (zh) 一种轻便型轨道检测装置
CN211815232U (zh) 智能化钢轨修整打磨设备
CN113944073A (zh) 一种轨道检测小车
CN216237923U (zh) 一种轨道检测小车
CN218643092U (zh) 可灵活定位轨向精调臂的轨排精调车
CN218666957U (zh) 集成式轨排精调检测装置
CN218666956U (zh) 轨排精调车及轨排精调设备
CN212404671U (zh) 一种自松紧轨枕扣件螺栓作业装置
CN111636262B (zh) 紧固车
CN218847141U (zh) 齿轨节距自动测量装置
CN102840884A (zh) 承载鞍检测设备
CN102564690B (zh) 一种测力轮对标定试验台
CN219315387U (zh) 步进移动式轨排精调车
CN115522417A (zh) 轨排调节结构、轨排精调装置、轨排精调车及轨排精调方法
CN115897312A (zh) 轨排精调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5897311A (zh) 轨排检测车、轨排检测装置及轨排精调方法
CN115595841A (zh) 轨向精调装置、工作可靠的轨排精调车以及轨排精调方法
CN115679760A (zh) 组合式轨排检测装置、轨排状态检测方法及轨排精调方法
CN115595838A (zh) 可适应超高地段的高程精调机构、轨排精调车和精调方法
CN211032593U (zh) 一种基于ims惯导系统轨道检测仪
CA215590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xact positioning and applying of connecting means in mounting bodies of a support structure of a track system for track-bound transport systems
CN113970447A (zh) 桥梁检修车试车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