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6483U -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6483U
CN218626483U CN202222801768.1U CN202222801768U CN218626483U CN 218626483 U CN218626483 U CN 218626483U CN 202222801768 U CN202222801768 U CN 202222801768U CN 218626483 U CN218626483 U CN 218626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switch
pcb
piec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17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永鹏
蔡曼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ohua Mobile Light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017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6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6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6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包括筒身壳体和电池;可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件;PCB板,电池与PCB板电连接,PCB板与导电组件之间设置有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导电件通过第一弹性件与PCB板电连接,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二弹性件与PCB板电连接;设置于PCB板上的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导电组件被按压时将接触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将通过导电组件形成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及充电功能一体化置于手电筒尾部,可方便快捷地充电和开关手电筒,可实现手电筒时的静音开关效果,保护特定环境下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背景技术
现如今,手电筒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电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环保,可充电手电筒也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常见的手电筒会将充电口设置在尾部,开关设置于筒身上,但是这类手电筒在作为战术手电筒使用时不便于开关,一些战术手电筒虽然将开关设置于手电筒尾部,但是为了防止误触通常采用锅仔片控制开关,在开/关手电筒时,会产生一定的声音,在特定环境下使用如执行战术任务时,则容易让使用者暴露自身于危险中。
因此,亟需一种开关与充电设置于尾部且在开/关手电筒时不发出声音的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开关及充电功能一体化置于手电筒尾部,可方便快捷地充电和开关手电筒,可实现手电筒时的静音开关效果,保护特定环境下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包括:
筒身壳体和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内的电池;
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末端且可沿所述筒身壳体进行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件;
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导电组件的PCB板,所述电池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PCB板与所述导电组件之间设置有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导电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电池充电;
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的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当所述导电组件被按压时,所述导电组件将接触并挤压所述第一弹针和所述第二弹针,所述第一弹针和所述第二弹针将通过所述导电组件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组件上设有凸起部,所述PCB板上设有按键,当所述第二导电件挤压所述第一弹针至一定距离时,所述凸起部将接触并按压所述按键。
进一步的,所述筒身壳体的内侧壁由导电材质制成,所述电池的一个电极通过第三弹性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另一个电极通过所述筒身壳体的内侧壁与所述PCB板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筒身壳体的内侧壁设有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另一侧连接到所述PCB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三弹性件均为弹簧。
优选的,所述PCB板与所述筒身壳体的内侧壁之间还设有导电环。
进一步的,所述筒身壳体的末端还设置有环形尾盖,所述环形尾盖套设于所述导电组件上并与所述筒身壳体螺纹连接,用于使所述导电组件不会从所述筒身壳体的末端处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件和所述第一绝缘件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件上,所述第一导电件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上。
优选的,所述导电组件内还设有磁铁,所述磁铁用于吸附外部充电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战术手电筒,包括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以及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内远离所述导电组件的一端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可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设置于筒身壳体的末端,并使第一导电件通过第一弹性件与PCB板电连接、第二导电件通过第二弹性件与PCB板电连接,使外部充电座可以通过连接到导电组件的方式为电池充电;通过设置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导电组件被按压时接触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使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之间形成电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关控制,由于第一弹针和第二弹针被接触和按压时不会发出声音,因此实现了开关的静音效果;通过设置凸起部和按键,在第二导电件挤压第一弹针至一定距离时,凸起部按压按键实现二段开关的效果;通过将筒身壳体内侧壁设置为可导电,便于连接到正负两极分别位于两端的电池;通过设置环形尾盖,用于将导电组件固定在筒身壳体末端;通过设置磁铁,用于实现磁吸充电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及充电功能一体化置于手电筒尾部,可方便快捷地充电和开关手电筒,可实现手电筒时的静音开关效果,保护特定环境下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战术手电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PCB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战术手电筒的剖视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附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标识:1-筒身壳体、110-环状凸起;2-电池;3-导电组件、310-第一导电件、320-第二导电件、330-第一绝缘件、340-凸起部、350-磁铁;4-PCB板、410-第一弹针、420-第二弹针、430-按键;5-第一弹性件;6-第二弹性件;7-第三弹性件;8-导电环;9-环形尾盖;10-光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附图1至附图5,图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参阅附图1,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包括:
筒身壳体1和安装于筒身壳体1内的电池2;
安装于筒身壳体1末端且可沿筒身壳体1进行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3,导电组件3包括第一导电件310、第二导电件320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件330;
安装于筒身壳体1内且靠近导电组件3的PCB板4,电池2与PCB板4电连接,PCB板4与导电组件3之间设置有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第一导电件310通过第一弹性件5与PCB板4电连接,第二导电件320通过第二弹性件6与PCB板4电连接,用于为电池2充电;
设置于PCB板4上的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当导电组件3被按压时,导电组件3将接触并挤压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将通过导电组件3形成电连接。
参阅附图3和附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导电组件3安装于筒身壳体1的末端,其一个端面位于筒身壳体1内,另一个端面朝向筒身壳体1的外侧,外部充电座可以通过连接到导电组件3在筒身壳体1外侧的一端为筒身壳体1内的电池2充电。参阅附图2,第一绝缘件330设置于第一导电件310、第二导电件320之间,避免充电时正负极互相短路。参阅附图5,在筒身壳体1内,第一导电件310通过第一弹性件5连接到PCB板4形成负极回路、第二导电件320通过第二弹性件6连接到PCB板4形成正极回路,而PCB板4则电连接到电池2,从而外部充电座可以通过导电组件3为电池2充电,使得能够通过导电组件3实现充电功能。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安装于PCB板上,由导电材质制成,在充电组件3未被外力按压时,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均与导电组件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在按压导电组件3时,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被压缩,当按压至第二导电件320接触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时,PCB板上的第一弹针410、第二弹针420和导电组件3之间形成回路,即PCB板4上连接了第一弹针410的触点及连接了第二弹针420的触点之间形成回路,可作为开关用于控制手电筒的点亮与熄灭,使得能够通过按压导电组件3实现开关功能,其中,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主要通过抵接第二导电件320的方式实现电连接。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为弹性导电件,由于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被接触和按压时不会发出声音,因此实现了开关的静音效果,满足了特定环境下使用者的隐匿需求和使用安全,如执行战术任务等不宜发出声响的场景。
参阅附图5,在上述实施例中,导电组件3上设有凸起部340,PCB板4上设有按键430,当第二导电件320挤压第一弹针410至一定距离时,凸起部340将接触并按压按键430。由于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具有一定程度的按压行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PCB板4上设有按键430,当继续按压导电组件3使得导电组件3上的凸起部340按压到按键430时,即可触发按键430的开关,实现二段开关效果。具体的,在按压导电组件3时,只有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提供弹力,在接触到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时实现第一段的开关触发,继续按压导电组件3时,除了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提供弹力外,还有由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提供的弹力,即在按压至触发按键430的过程中,导电组件3所提供的按压弹力反馈与按压至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时是不同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根据按压深度不同的弹力反馈确认到目前所按压到的是第一段开关的第一弹针410或是第二段开关的按键430。更进一步的,第一段开关可以作为手电筒的照明开关,第二段开关可以作为亮度切换、照明模式切换等功能。实施例中,按键430为轻触开关。
在上述实施例中,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由导电材质制成,电池2的一个电极通过第三弹性件7与PCB板4电连接,另一个电极通过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与PCB板4电连接。为了适应电池2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电池2的两端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能够用于导电,具体的,可以在筒身壳体1内侧壁固定导电片,或使用导电涂层,或采用导电材质制成筒身壳体1的整体。
参阅附图5,在上述实施例中,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设有环状凸起110,环状凸起110的一侧抵接第一弹性件5,另一侧连接到PCB板4。实施例中,环状凸起110与筒身壳体1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环状凸起110用于形成一个支撑第一弹性件5的受力点和用于安装PCB板4的安装位。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和第三弹性件7均为弹簧,第一弹性件5的直径略小于筒身壳体1的内直径,一端抵接与环状凸起110上,另一端依靠弹力顶住导电组件3的第一导电件310。PCB板4与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还设有导电环8,导电环8包裹PCB板4的侧面,用于使PCB板4与可导电的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稳定的电连接。
参阅附图1,在上述实施例中,筒身壳体1的末端还设置有环形尾盖9,环形尾盖9套设于导电组件3上并与筒身壳体1螺纹连接,用于使导电组件3不会从筒身壳体1的末端处脱离。在环形尾盖9的限制下,导电组件3仅能在筒身壳体1的末端处的限定范围内轴向移动,当需要拆卸下导电组件3进行检修时,只需拧开环形尾盖9即可解除对导电组件3的限制。
参阅附图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10和第一绝缘件330均为环状结构,第一绝缘件330套设于第二导电件320上,第一导电件310套设于第一绝缘件330上。在实施例中,筒身壳体1为圆柱形结构,为了与筒身壳体1的外观形成一致,导电组件3整体也是圆的,导电组件3内还设有磁铁350,磁铁350位于第二导电件320内,用于吸附外部充电座,以实现自动吸附、紧贴的磁吸式充电功能,在黑暗环境中充电时无须寻找充电口位置,方便快捷。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6也是弹针,其与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的区别为,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的高度小于第二弹性件6的高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也可以是弹针,但为了确保按压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5为弹簧,同时,第二弹性件6设置有2个。
参阅附图1和附图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战术手电筒,包括上述的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以及安装于筒身壳体1内远离导电组件3的一端的光源组件10,光源组件10与PCB板4电连接,具体的,光源组件10中包括有铜基板、光源、透镜等结构,本战术手电筒的尾部可以用于磁吸式充电和两段式按压开关。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通过将可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3设置于筒身壳体1的末端,并使第一导电件310通过第一弹性件5与PCB板4电连接、第二导电件320通过第二弹性件6与PCB板4电连接,使外部充电座可以通过连接到导电组件3的方式为电池2充电;通过设置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导电组件3被按压时接触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使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形成电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关控制,由于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被接触和按压时不会发出声音,因此实现了开关的静音效果;通过设置凸起部340和按键430,在第二导电件320挤压第一弹针410至一定距离时,凸起部340按压按键430实现二段开关的效果;通过将筒身壳体1内侧壁设置为可导电,便于连接到正负两极分别位于两端的电池2;通过设置环形尾盖9,用于将导电组件3固定在筒身壳体1末端;通过设置磁铁350,用于实现磁吸充电功能;本实施例的开关及充电功能一体化置于手电筒尾部,可方便快捷地充电和开关手电筒,可实现手电筒时的静音开关效果,保护特定环境下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优选的具体方式之一,本领域的技术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身壳体(1)和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1)内的电池(2);
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1)末端且可沿所述筒身壳体(1)进行轴向移动的导电组件(3),所述导电组件(3)包括第一导电件(310)、第二导电件(320)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一绝缘件(330);
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1)内且靠近所述导电组件(3)的PCB板(4),所述电池(2)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所述PCB板(4)与所述导电组件(3)之间设置有由导电材质制成的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6),所述第一导电件(310)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5)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320)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6)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电池(2)充电;
设置于所述PCB板(4)上的第一弹针(410)和第二弹针(420),当所述导电组件(3)被按压时,所述导电组件(3)将接触并挤压所述第一弹针(410)和所述第二弹针(420),所述第一弹针(410)和所述第二弹针(420)将通过所述导电组件(3)形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3)上设有凸起部(340),所述PCB板(4)上设有按键(430),当所述第二导电件(320)挤压所述第一弹针(410)至一定距离时,所述凸起部(340)将接触并按压所述按键(4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由导电材质制成,所述电池(2)的一个电极通过第三弹性件(7)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另一个电极通过所述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设有环状凸起(110),所述环状凸起(110)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5),另一侧连接到所述PCB板(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和所述第三弹性件(7)均为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4)与所述筒身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还设有导电环(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壳体(1)的末端还设置有环形尾盖(9),所述环形尾盖(9)套设于所述导电组件(3)上并与所述筒身壳体(1)螺纹连接,用于使所述导电组件(3)不会从所述筒身壳体(1)的末端处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310)和所述第一绝缘件(330)均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绝缘件(330)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件(320)上,所述第一导电件(310)套设于所述第一绝缘件(330)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3)内还设有磁铁(350),所述磁铁(350)用于吸附外部充电座。
10.一种战术手电筒,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以及安装于所述筒身壳体(1)内远离所述导电组件(3)的一端的光源组件(10),所述光源组件(10)与所述PCB板(4)电连接。
CN202222801768.1U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Active CN218626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1768.1U CN218626483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1768.1U CN218626483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6483U true CN21862648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73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01768.1U Active CN218626483U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6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29105A (en) Flashlights and other battery-powered apparatus for holding and energizing transducers
US8382311B2 (en) Rechargeable flashlight and battery assembly for single-handed intermittent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
CN218626483U (zh) 一种开关充电一体化结构及战术手电筒
CN110677766A (zh) 无线耳机充电盒及无线耳机
USRE40027E1 (en) Flashlights and other battery-powered apparatus for holding and energizing transducers
CN105980767B (zh) 适于便携式照明装置的电池寿命延长器
CN213394709U (zh) 一种磁吸式充电照明装置及磁吸充电器
CN210014228U (zh) 一种移动照明设备
CN108692209B (zh) 一种筒状紧急照明装置
CN208418643U (zh) 一种具有单开双控结构的照明装置
EP0673551B1 (en) Battery powered flashlight
CN215674837U (zh) 照明装置的尾盖组件及照明装置
CN2862354Y (zh) 一种电筒式充电器
CN213207770U (zh) 一种多功能手电筒壁灯支架
CN108662567B (zh) 一种具有单开双控结构的照明装置
CN219414659U (zh) 双动力笔灯
CN216346152U (zh) 发光模组及灯具
CN211260404U (zh) 一种具有加速度感应的手电筒
CN112162399B (zh) 一种易收纳的望远镜
CN216903154U (zh) 一种便携式电池充放电装置
CN220648073U (zh) 多功能led灯
CN212618182U (zh) 一种鼠尾开关及移动照明设备
CN216897216U (zh) 一种防爆尾按
CN218468956U (zh) 一种无线感应充电的应急灯
CN219912867U (zh) 一种新型磁吸式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2

Address after: Building A2, Building 101, Fuhai Information Port, Xinhe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ohua Mobile Light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A2 fifth floor, Fuhai information port, Qiaotou community, Fuhai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Bao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light E-Commerc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