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16846U - 转向柱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16846U
CN218616846U CN202222915595.6U CN202222915595U CN218616846U CN 218616846 U CN218616846 U CN 218616846U CN 202222915595 U CN202222915595 U CN 202222915595U CN 218616846 U CN218616846 U CN 218616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mounting sleeve
sleeve
steering colum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55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加海
秦宬
陈亮
盛君
华朝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55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16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16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16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向柱和车辆,转向柱包括安装套筒、传动轴、限位套、滚珠和调节件,安装套筒具有中心孔,并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外部空间与中心孔的容置孔;传动轴容置在中心孔,传动轴的外周开设有多条沿轴向间隔排布且沿周向延伸的滚道;限位套套设在安装套筒外周,限位套形成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通过容置孔与中心孔连通,沿安装套筒的轴向,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增大或缩小;滚珠容置在容置孔和容置空间,并用于与滚道配合连接;调节件用于推动限位套沿安装套筒的轴向移动,以使滚珠与滚道配合连接或分离。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结构件频繁操作导致的磨损风险。

Description

转向柱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转向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柱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转向柱是车辆转向系统的重要部件,转向柱两端分别连接方向盘和转向器,通过转向柱,驾驶员把扭矩传递给转向器,带动转向器实现转向。转向柱通常可调,如轴向长度的调整,角度的调整等。
目前主流的转向柱的轴向长度的调整到位后,采用螺杆顶住传动轴,采用摩擦力限制传动轴轴向运动。此种方式频繁操作时,螺杆容易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柱和车辆,解决结构件频繁操作产生磨损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柱,包括:安装套筒,具有中心孔,并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外部空间与所述中心孔的容置孔;传动轴,容置在所述中心孔,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开设有多条沿轴向间隔排布且沿周向延伸的滚道;限位套,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外周,所述限位套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通过所述容置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沿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增大或缩小;滚珠,容置在所述容置孔和所述容置空间,并用于与所述滚道配合连接;调节件,用于推动所述限位套沿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滚珠与所述滚道配合连接或分离。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套筒的外周设置有凸台,所述转向柱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凸台和所述限位套,所述第一弹性件始终保持为压缩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杆和第一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固定,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用于推动所述限位套朝向所述第一弹性件一侧移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套包括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对接,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的接触面处的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最大,自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的接触面处向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的两侧,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减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套筒的内壁设置有线性轴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线性轴承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柱还包括基座、转臂和支架,所述基座用于安装固定至车辆,所述转臂与所述基座连接固定,所述支架与所述安装套筒连接固定,且所述支架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臂相对转动,以带动所述安装套筒旋转。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柱还包括限位轴,所述转臂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支架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具有多个限位部,所述限位轴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并容置在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轴在所述导向孔中移动,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臂相对转动时,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分离,所述支架相对所述转臂转动至预设角度后,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配合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向柱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拉接所述限位轴和所述支架,所述第二弹性件始终保持为拉伸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杆和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二调节部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固定,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部用于推动所述限位轴在所述导向孔中向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进一步拉伸,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分离。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各种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柱,通过在安装套筒开设容置孔,并设置限位套和滚珠,通过调节件调节限位套沿安装套筒的轴向移动,使得限位套的容置空间的内壁的不同直径与容置孔正对,从而可使得滚珠在安装套筒的径向上移动,实现中心轴与安装套筒的轴向固定或分离,从而实现了传动轴的轴向移动和限位,相比于采用螺杆紧固顶住传动轴以产生摩擦力,以限制传动轴和安装套筒轴向移动的现有技术而言,降低了结构件频繁操作导致的磨损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转向柱的剖视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的转向柱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转向柱,10-安装套筒,11-中心孔,12-凸台,20-传动轴,21-滚道,30-限位套,31-第一限位套,32-第二限位套,33-容置空间,40-滚珠,50-调节件,51-调节杆,52-第一调节部,53-第二调节部,60-第一弹性件,71-第一线性轴承,72-安装壳,73-滚动件,75-第二线性轴承,80-基座,81-基轴,82-转臂,83-导向孔,84-限位轴,90-支架,91-限位槽,92-限位部,93-支撑轴,95-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中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柱100,包括安装套筒10、传动轴20、限位套30、滚珠40、调节件50等。
请参考图1和图3,安装套筒10大致呈圆筒状,其轴线沿直线延伸。安装套筒10具有中心孔11,中心孔11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延伸并贯穿其轴向上的两端,即安装套筒10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安装套筒10的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外部空间与中心孔11的容置孔(图中未示出,可参考滚珠40的位置)。容置孔可为圆孔、方孔、椭圆孔等,不做限制。安装套筒10用于安装至车辆的车身,起到结构支撑作用。
传动轴20大致呈圆柱杆状,其轴线也沿直线延伸。传动轴20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方向盘和转向机连接固定。传动轴20容置在中心孔11,传动轴20的轴线和安装套筒10的轴线重合。传动轴20的外周开设有多条沿轴向间隔排布且沿周向延伸的滚道21。传动轴20可相对安装套筒10在轴向上移动,以实现方向盘调整高度的功能;传动轴20还可与安装套筒10共同转动,从而实现方向盘的前后左右调整角度的功能。具体实现原理在后续继续说明。
限位套30呈套筒状,限位套30套设在安装套筒10外周。限位套30的内壁凹进以形成有容置空间33,容置空间33通过容置孔与中心孔11连通。参考图3,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增大或缩小。如图3示出了容置空间33的直径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从图3中下方到上方呈逐渐增大的形状,到最大直径后又逐渐缩小。
滚珠40容置在容置孔和容置空间33,并用于与滚道21配合连接。容置孔的孔径大体与滚珠40的直径相等或略大于滚珠40的直径,容置孔对滚珠40形成限位,使得滚珠40只能在固定的位置转动,或者在滚道21和容置空间33直接的空间沿安装套筒10的径向移动,而不能在安装套筒10的轴向上移动。滚珠40可为1个,也可为在安装套筒10的同一轴向位置处设置多个沿周向排布的容置孔,并对应设多个滚珠40,还可在安装套筒10的不同轴向位置设置多个容置孔,并对应设多个滚珠,不做限制。对应滚珠40的调节,传动轴20上滚道21同步调整即可,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至图3,调节件50用于推动限位套30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移动,以使滚珠40与滚道21配合连接或分离。
调节件50可以调节限位套30在安装套筒10轴向上的位置,使得限位套30内的容置空间33的不同直径处与容置孔正对。
当限位套30在安装套筒10的轴向上移动至容置空间33的较小的直径与容置孔正对时,限位套30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挤压滚珠40向内移动,即沿安装套筒10的径向向轴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滚珠40伸入传动轴20的滚道21而实现滚珠40与滚道21配合连接。此时滚珠40的部分伸入滚道21,一部分与安装套筒10的容置孔的内壁接触,从而使得传动轴20与安装套筒10在轴向上被限位而不能移动,但传动轴20可相对安装套筒10转动,不影响方向盘的正常转动打方向。
当限位套30在安装套筒10的轴向上移动至容置空间33的较大的直径与容置孔正对时,滚珠40沿安装套筒10的径向向外移动而至少部分进入容置空间33,滚珠40与滚道21分离,从而使得传动轴20可以相对安装套筒10在轴向上移动,即可以调节方向盘的高度。
当方向盘的高度调节到适合的位置后,再次调整限位套30相对安装套筒10的位置,使得滚珠40重新与滚道21配合连接,以使得传动轴20与安装套筒10在轴向上被限位而不能移动,但传动轴20可相对安装套筒10转动,不影响方向盘的正常转动打方向。应当理解的是,由于传动轴20沿轴向设置有多条滚道21,在方向盘调整前后,滚珠40分别与传动轴20的轴向上的不同滚道21配合连接,而不是同一滚道21配合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调节件50调节可以采用手动或其他如电机驱动、气缸驱动、液压驱动等方式,在传动时还可用到连杆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等任意可行的机构,均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100,通过在安装套筒10开设容置孔,并设置限位套30和滚珠40,通过调节件50调节限位套30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移动,使得限位套30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不同直径与容置孔正对,从而可使得滚珠40在安装套筒10的径向上移动,实现中心轴与安装套筒10的轴向固定或分离,从而实现了传动轴20的轴向移动和限位,相比于采用螺杆紧固顶住传动轴20以产生摩擦力,以限制传动轴20和安装套筒10轴向移动的现有技术而言,降低了结构件频繁操作导致的磨损风险。
另外,现有的螺杆锁紧和拧松的力度不好控制,操作力过大容易造成破坏,操作力过小又可能不能实现限位或分离的目的。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滚珠40移动实现限位或分离的操作,不存在力度不好控制的问题,操作方便,能避免对结构造成破坏。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图1和图3,安装套筒10的外周设置有凸台12,转向柱100包括第一弹性件60,第一弹性件60弹性抵接凸台12和限位套30,第一弹性件60始终保持为压缩状态。
具体的,第一弹性件60可为弹簧、弹片等结构。以弹簧为例,第一弹性件60的弹簧套设在安装套筒10的外周,其一端与凸台12抵接,相背的另一端与限位套30抵接。安装到车辆上后,从地心向外的方向依次设置凸台12、第一弹性件60和限位套30。第一弹性件60的弹簧为压缩状态,使得限位套30始终受到远离凸台12一侧的弹性力作用,使得限位套30始终具有远离凸台12的趋势。而滚珠40容置在容置孔且部分容置在容置空间33,容置空间33的内壁与滚珠40接触,并使得滚珠40施加给限位套30的朝向第一弹性件60的压力与第一弹性件60的弹性力以及限位套30的自身重力等平衡时,限位套30在轴向上被固定。在限位套30在轴向上固定时,限位套30的容置空间33的直径较小的部分与滚珠40接触,反过来使得限位套30推动滚珠40朝向滚道21移动,并使得滚珠40始终与滚道21配合连接,实现传动轴20的锁定。
总之,第一弹性件60使得滚珠40和滚道21始终保持配合连接,此时传动轴20无法进行轴向移动,而仅能进行周向转动。
请参考图1至图3,调节件50包括调节杆51和第一调节部52,第一调节部52与调节杆51连接固定,调节杆51与安装套筒10转动连接,第一调节部52用于推动限位套30朝向第一弹性件60一侧移动。
调节杆51可为直杆、弯杆、折角形杆等,不做限制,调节杆51的中部或者靠近端部的位置与安装套筒10转动连接,例如采用转轴连接调节杆51和安装套筒10实现转动连接,不做限制,使得调节杆51形成一杠杆。第一调节部52可以与调节杆51为一体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与调节杆51采用焊接、卡接、螺接等方式连接固定的分体式结构。第一调节部52可为杆状、块状、板状等,其形状和结构可不做限定。第一调节部52连接在调节杆51的一端,通过手动或者其他机构推动调节杆51远离第一调节部52的一端转动,在调节杆51的杠杆的作用下,第一调节部52也能够跟随转动,从而可使得第一调节部52与限位套30接触并推动限位套30朝向第一弹性件60一侧移动。
如图1和图3所示,当限位套30朝向第一弹性件60一侧移动时,第一弹性件60进一步被压缩,而由于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增大,使得限位套30与滚珠40分离而不再对滚珠40具有推动其向滚道21移动的力,此时可通过手动或其他机构推动传动轴20相对安装套筒10轴向移动,滚道21的内壁推动滚珠40朝向容置空间33一侧移动,进而使得滚珠40与滚道21分离,实现传动轴20的解锁。
通过设置调节件50包括调节杆51和第一调节部52,通过调节杆51转动带动第一调节部52推动限位套30在轴向上移动,实现传动轴20的解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3,限位套30包括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对接,并共同围合形成容置空间33。
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的结构类似,均为套筒状,且各自的内壁开设有容置空间33的一部分,在将两者对接后,形成完整的容置空间33。设置限位套30包括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能够方便进行滚珠40的安装。
安装时,可将滚珠40穿入容置孔,再安装第一限位套31,并使得滚珠40至少部分容置在容置空间33,再安装第二限位套32,以使得容置空间33封闭。在限位套30进行轴向移动时,由于容置空间33是封闭的,滚珠40就不会脱离掉落,保证了结构的可靠性。
可选的,限位套30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最大直径处和安装套筒10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是小于滚珠40的直径的。也就是说,无论何时,滚珠40都不会从容置孔中脱离而进入容置空间33。在滚珠40与滚道21配合连接使得传动轴20锁定时,滚珠40的大部分位于安装套筒10的中心孔11,小部分位于容置空间33;在滚珠40与滚道21分离使得传动轴20解锁时,滚珠40的大部分位于容置空间33,小部分位于安装套筒10的中心孔11,且滚珠40与传动轴20的外表面具有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不小于0,特殊情况是滚珠40会与传动轴20的外表面接触,此时该间隔距离为0,但不影响传动轴20的轴向移动。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和图3,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的接触面处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直径最大,自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的接触面处向安装套筒10的轴向的两侧,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减小。
之所以如此设置,可使得在第一限位套31和第二限位套32各种部分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直径是从大逐渐变小的,更容易加工制作,避免复杂结构导致的加工难度大的问题。
请参考图1和图4,安装套筒10的内壁设置有线性轴承,传动轴20与线性轴承连接。
安装套筒10的内壁可设置多个线性轴承,以对传动轴20形成径向的承托,并减小传动轴20轴向移动的摩擦力。图1和图4示出了2个线性轴承,即第一线性轴承71和第二线性轴承75,2个线性轴承分别连接固定在安装套筒10的两端的开口处。
以第一线性轴承71为例,参考图4,第一线性轴承71包括安装壳72和滚动件73,安装壳72与安装套筒10的端部连接固定。具体的,安装壳72呈套筒状,安装壳72的外周开设有台阶,安装套筒10套设在该台阶上。安装壳72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滚动件73,该多个滚动件73与传动轴20的外周表面接触。
前述说明了传动轴20轴向移动以调节方向盘高度的实施例,下面介绍传动轴20和安装套筒10共同转动以调节方向盘角度的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图3,转向柱100还包括基座80、转臂82和支架90。基座80用于安装固定至车辆,转臂82与基座80连接固定。支架90与安装套筒10连接固定,且支架90与基座80转动连接,支架90与转臂82相对转动,以带动安装套筒10旋转。
基座80与车辆的车身连接固定,基座80上设置有基轴81,支架90与该基轴81转动连接。转臂82的一端与基座80固定,另一端用于与支架90配合连接,当支架90和转臂82配合连接的位置不同时,能够实现支架90相对基座80转动或者位置的改变,从而带动与支架90固定的安装套筒10及其内的传动轴20相对基座80转动或者位置的改变,实现传动轴20的转动以调节方向盘角度。
设置如上的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的,转向柱100还包括限位轴84,转臂82上开设有导向孔83,支架90上开设有限位槽91,限位槽91具有多个限位部92,限位轴84穿设于导向孔83,并容置在限位槽91中,限位轴84在导向孔83中移动,支架90与转臂82相对转动时,限位轴84与限位部92分离,支架90相对转臂82转动至预设角度后,限位轴84与限位部92配合连接。
导向孔83可大致沿转臂82的长度方向延伸,呈长形,具体可为椭圆形、圆角矩形、长方形等。导向孔83贯通转臂82而形成通孔结构,能够使得限位轴84穿过,且限位轴84能够沿导向孔83的延伸方向移动。
限位槽91可为凹槽或通孔,限位槽91大体呈圆弧形,限位轴84的端部伸入限位槽91中,能够沿其弧形的延伸方向移动。
限位部92可为在限位槽91的内壁上开设的凹槽、在限位槽91的内壁上设置的凸起等,不做限制。以如图3所示出的限位部92为圆弧形凹槽的结构为例,在限位轴84未伸入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的情况下,限位轴84能够自由的在限位槽91的空间移动,此时可进行安装套筒10及传动轴20跟随支架90绕基座80转动的运动,能够实现方向盘角度的调整;在限位轴84伸入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的情况下,限位轴84被限位而不能移动,此时不能进行方向盘角度的调整。在限位槽91中设置有多个限位部92,在方向盘角度调整前后,限位轴84可分别与不同的限位部92配合连接,实现在所需角度进行固定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3,转向柱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95,第二弹性件95弹性拉接限位轴84和支架90,第二弹性件95始终保持为拉伸状态。
支架90上可设置有支撑轴93,支撑轴93可与限位轴84互相平行。第二弹性件95例如为弹簧或弹片,第二弹性件95的一端与支撑轴93连接,另一端与限位轴84连接。第二弹性件95为拉伸状态,使得限位轴84具有朝向支撑轴93移动的趋势。如图2所示,支撑轴93设置在限位轴84远离地心的一侧,第二弹性件95拉动限位轴84,使得限位轴84具有向上方移动的趋势。如图3所示,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限位轴84始终在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内,也就是始终保持方向盘角度的固定。在需要调节方向盘角度时,需要将限位轴84从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中退出,也即是将限位轴84朝向下方一侧移动,此时第二弹性件95进一步拉伸。
请参考图1至图3,调节件50还包括第二调节部53,第二调节部53与调节杆51连接固定,调节杆51与安装套筒10转动连接,第二调节部53用于推动限位轴84在导向孔83中向远离限位部9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二弹性件95进一步拉伸,限位轴84与限位部92分离。
调节杆51的结构参考前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第二调节部53可为条状、块状、板状等,第二调节部53可与调节杆51的端部连接,第二调节部53还可与第一调节部52连接。通过调节杆51的转动,通过杠杆原理推动第二调节部53转动,从而可实现推动限位轴84移动。导向孔83在限位轴84移动时起到导向作用。
当限位轴84与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分离后,可进行方向盘角度的调整,直至调节到所需角度后,解除第二调节部53对限位轴84的力,从而在第二弹性件95的弹性拉力作用下,限位轴84重新与限位部92的圆弧形凹槽配合连接,从而使得方向盘在所需角度处得到固定。
应当理解的是,在方向盘在所需角度处得到固定是指方向盘在此时可以正常转动打方向,而不能进行前后左右的摆动。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转向柱100。该车辆可为各种类型的车辆,如小汽车、卡车、客车、特种车辆等,以及燃油车、电动汽车等,均不做限制,凡事具有方向盘的车辆,应当都可适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通过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柱100,转向柱100通过在安装套筒10开设容置孔,并设置限位套30和滚珠40,通过调节件50调节限位套30沿安装套筒10的轴向移动,使得限位套30的容置空间33的内壁的不同直径与容置孔正对,从而可使得滚珠40在安装套筒10的径向上移动,实现中心轴与安装套筒10的轴向固定或分离,从而实现了传动轴20的轴向移动和限位,相比于采用螺杆紧固顶住传动轴20以产生摩擦力,以限制传动轴20和安装套筒10轴向移动的现有技术而言,降低了结构件频繁操作导致的磨损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标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套筒,具有中心孔,并在侧壁上开设有贯通外部空间与所述中心孔的容置孔;
传动轴,容置在所述中心孔,所述传动轴的外周开设有多条沿轴向间隔排布且沿周向延伸的滚道;
限位套,套设在所述安装套筒外周,所述限位套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通过所述容置孔与所述中心孔连通,沿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增大或缩小;
滚珠,容置在所述容置孔和所述容置空间,并用于与所述滚道配合连接;
调节件,用于推动所述限位套沿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滚珠与所述滚道配合连接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的外周设置有凸台,所述转向柱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接所述凸台和所述限位套,所述第一弹性件始终保持为压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杆和第一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固定,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用于推动所述限位套朝向所述第一弹性件一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包括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对接,并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的接触面处的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最大,自所述第一限位套和所述第二限位套的接触面处向所述安装套筒的轴向的两侧,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的直径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的内壁设置有线性轴承,所述传动轴与所述线性轴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还包括基座、转臂和支架,所述基座用于安装固定至车辆,所述转臂与所述基座连接固定,所述支架与所述安装套筒连接固定,且所述支架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臂相对转动,以带动所述安装套筒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还包括限位轴,所述转臂上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支架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具有多个限位部,所述限位轴穿设于所述导向孔,并容置在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轴在所述导向孔中移动,所述支架与所述转臂相对转动时,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分离,所述支架相对所述转臂转动至预设角度后,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配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弹性拉接所述限位轴和所述支架,所述第二弹性件始终保持为拉伸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杆和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二调节部与所述调节杆连接固定,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部用于推动所述限位轴在所述导向孔中向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弹性件进一步拉伸,所述限位轴与所述限位部分离。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柱。
CN202222915595.6U 2022-11-02 2022-11-02 转向柱和车辆 Active CN218616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5595.6U CN2186168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转向柱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5595.6U CN2186168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转向柱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16846U true CN218616846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2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5595.6U Active CN218616846U (zh) 2022-11-02 2022-11-02 转向柱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168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4285B2 (en) Vehicle mirror system with reduced friction actuation and movement
US10093339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locking assembly
US8037782B2 (e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EP1939020B1 (en) Telescopic actuator
US7766350B2 (en) Telescopic actuator
US7815220B2 (en) Tilting and telescoping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050013658A1 (en) Ball-and-socket joint connection
US7770488B2 (en) Tilt-and-telescope steering apparatus
EP1939019B1 (en) Telescopic actuator
EP1953050A3 (e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and assembly method
WO2012137720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9381935B2 (en) Steering device
US6952979B2 (en) Steering column
US5211042A (en) Steering locking apparatus with tiltable steering mechanism
US11198463B2 (en) Foldable steering wheel assembly and steer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090114055A1 (en) Steering column locking mechanism
CN218616846U (zh) 转向柱和车辆
JP3161088U (ja) リアアクスル
EP3438504B1 (en) Electric actuator
US6758494B2 (en) Steering column with rotary tilt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JP2017184484A (ja)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6725739B2 (en) Rotary tilt mechanism
KR100343578B1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장치
CN219172510U (zh)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车辆
CN217130237U (zh) 皮带张紧结构及站台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