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1561U - 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1561U
CN218601561U CN202222790590.5U CN202222790590U CN218601561U CN 218601561 U CN218601561 U CN 218601561U CN 202222790590 U CN202222790590 U CN 202222790590U CN 218601561 U CN218601561 U CN 218601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imaging system
spacer element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905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瑞红
敖莉莉
张变
张芳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905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1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1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1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成像系统,包括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透镜组由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组成,其中,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并且成像系统满足:3<f/TAN(Semi‑FOV)*(d6s‑D2m)<27,其中,f为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OV为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2m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s为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根本申请的一些成像系统可兼具大像面和组立稳定性。

Description

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人们不仅对手机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镜头的外观也越来越关注,因此大像面手机镜头逐步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
手机镜头通常还包括用于耦合相邻透镜的间隔元件,对于包括五片及以上透镜的镜头而言,透镜之间的大段差造成的组立稳定性问题时有发生。对于大像面镜头来说,随着成像面的增大,透镜的边缘容易出现杂光现象,上述杂光和组立稳定性问题严重影响了镜头的成像品质。因此,如何合理设置镜头的光学参数以及透镜和间隔元件的结构和尺寸以改善杂光并优化镜头的组立稳定性是本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当理解,该背景技术部分旨在部分地为理解该技术提供有用的背景,然而,这些内容并不一定属于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或理解的内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系统,该成像系统包括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所述透镜组由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六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以及第七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成像系统满足:3mm2<f/TAN(Semi-FOV)*(d6s-D2m)<27mm2,其中,f为所述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2m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s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R11/R12>1,以及-40mm2<f8*(D7s-D5s)<-15mm2;其中,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D5s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为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5mm2<(EP67+EP34)*R15<0mm2,其中,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67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R15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0.8mm<D2s/(N2-N1)/10<15mm,其中,D2s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5<(f*T67)/(T56*EP67)<21,其中,f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T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T67为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EP67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多个间隔元件的镜筒,所述成像系统满足:5<(D0s-d2s)/(d0s-d2s)*(EPD/T78)<20,其中,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EPD为所述透镜组的入瞳直径,T78为所述第七透镜与所述第八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2<D4s/D3s+f1/R1<6,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4mm2<CP3*f2+CP4*f6≤-0.28mm2,其中,CP3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的任一个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Ri/R(i+1)>0,并且Ri>0,i=1、2、3、4或5,其中,i取1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2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3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4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5时,Ri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1mm<(V1-V4)*EP56<28mm,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5mm2<D3m*CT1+D4m*EP23<12mm2,其中,D3m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成像系统满足:7mm2<(D6m-D5m)*d5m<29mm2,其中,D5m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括八片式透镜组的成像系统,其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的光焦度,使得透镜组前端和后端均具有一正一负的透镜组合,可以在保证透镜具有良好加工可行性的前提下实现镜头的轻薄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在透镜间合理设置间隔元件来尽可能地消除杂散光,以使成像系统可以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光焦度、面型以及间隔元件的设置基础上,通过合理控制系统的总有效焦距和最大视场角与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和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合理控制成像面大小的情况下有利地控制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的段差;搭配3<f/TAN(Semi-FOV)*(d6s-D2m)<27,既可以通过有控制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和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来实现镜头的轻薄化,又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和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来有效改善大像面镜头因跌落试验后空气间隙变化大而导致的镜头成像质量差、失效等问题,提升镜头的信赖性和镜头品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成像系统的参数标注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另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再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5A至图5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另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再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9A至图9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另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再一种成像系统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13A至图13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曲率或近轴曲率均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的曲率。若透镜表面的曲率为正且未界定该曲率的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的曲率为正;若透镜表面的曲率为负且未界定该曲率的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的曲率为负。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透镜组(即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镜筒结构及间隔元件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不限于一个实施例中的透镜组只能与该实施例的镜筒结构、间隔元件等组合。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成像系统包括透镜组、多个间隔元件以及用于容纳该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的镜筒,其中,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和第七透镜可以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和第八透镜可以具有负光焦度。这样的光焦度设置有利于实现镜头的轻薄化。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透镜可以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可以具有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光焦度符号的正负属性可以不同,例如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时,第五透镜可以具有负光焦度;而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时,第五透镜可以具有正光焦度。通过合理分配透镜组的各个透镜的光焦度,可有效地提升成像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间隔元件可以包括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二间隔元件、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三间隔元件、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四间隔元件、位于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五间隔元件、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六间隔元件以及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相接触的第七间隔元件。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间隔元件的数量,在任意两透镜之间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整个成像系统也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间隔元件有助于成像系统拦截多余的折反射光路,减少杂光、鬼影的产生。间隔元件和镜筒间增加辅助承靠有利于改善镜片间由于大段差造成的组立稳定性差、性能良率低等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3mm2<f/TAN(Semi-FOV)*(d6s-D2m)<27mm2,其中,f为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Semi-FOV为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2m为第二间隔元件P2的像侧面的外径,d6s为第六间隔元件P6的物侧面的内径。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5mm2<f/TAN(Semi-FOV)*(d6s-D2m)<25mm2。满足上述条件式,可在有效控制成像面的大小的情况下,还可控制第二透镜E2至第五透镜E5间的段差,从而使得成像系统具有较好的组立稳定性,有效解决了大像面镜头跌落试验后空气间隙变化较大等导致的镜头成像质量差、失效等问题,改善镜头信赖性,提升大像面镜头品质。
需要理解的是,为了使得附图的结构和标注更为清晰,图1中仅仅以对部分透镜和部分间隔元件的结构的参数标注作为示例,对于其余透镜和其余间隔元件的类似的结构的尺寸限定可参考上述已做标注的相关尺寸结构和标注,本申请在此不做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R11/R12>1,以及-40mm2<f8*(D7s-D5s)<-15mm2;其中,R11为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8为第八透镜E8的有效焦距,D5s为第五间隔元件P5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为第七间隔元件P7的物侧面的外径。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1<R11/R12<2,以及-36mm2<f8*(D7s-D5s)<-18mm2。通过控制第六透镜E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比值,有利于第六透镜E6结构设计多样化以及合理选择第六间隔元件P6,从而使大像面镜头具有较大改善空间,对提升大像面镜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控制第八透镜E8的有效焦距与第七间隔元件P7的物侧面的外径与第五间隔元件P5的物侧面的外径的差值的乘积可有效控制第六透镜E6与第七透镜E7的段差大小保持在较优范围内,从而有效提升成像系统的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15mm2<(EP67+EP34)*R15<0mm2,其中,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P3的像侧面至第四间隔元件P4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P6的像侧面至第七间隔元件P7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R15为第八透镜E8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12mm2<(EP67+EP34)*R15<-4mm2。满足上述条件式,可有效控制第四透镜E4和第七透镜E7的边缘厚度,防止组装时组装压力压裂透镜,从而有效避免由透镜裂纹引发的杂散光的产生,提高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0.8mm<D2s/(N2-N1)/10<15mm,其中,D2s为第二间隔元件P2的物侧面的外径,N1为第一透镜E1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E2的折射率。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1.5mm<D2s/(N2-N1)/10<12mm。满足上述条件式,可有效保证镜头的最大视场角,而且能够较好地拦截光线在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内的非成像反射光线,减少其在像面形成的杂散光光斑数量及强度,保证大像面镜头的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5<(f*T67)/(T56*EP67)<21,其中,f为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T56为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沿光轴的空气间隙,T67为第六透镜E6与第七透镜E7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EP67为第六间隔元件P6的像侧面至第七间隔元件P7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7<(f*T67)/(T56*EP67)<18。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通过调整第六间隔元件P6与第七间隔元件P7的间隔大小来调节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从而有效利用光学敏感度改善大像面镜头偏移量和偏移方向,从而提高成像系统的性能;另外,还可有效降低大像面镜头的偏移量感度,提升镜头成像清晰度及性能稳定性,从而提升产品品质及性能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5<(D0s-d2s)/(d0s-d2s)*(EPD/T78)<20,其中,D0s为镜筒P0的物侧端的外径,d0s为镜筒P0的物侧端的内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P2的物侧面的内径,EPD为透镜组的入瞳直径,T78为第七透镜E7与第八透镜E8沿光轴的空气间隙。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7<(D0s-d2s)/(d0s-d2s)*(EPD/T78)<18。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在保证大像面镜筒的物侧端的环带宽度的情况下,有效拦截非成像光线在成像面成像,并且能够在保证大像面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组立稳定性,减少系统杂散光,从而提升系统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2<D4s/D3s+f1/R1<6,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R1为第一透镜E2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第三间隔元件P3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为第四间隔元件P4的物侧面的外径。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2.5<D4s/D3s+f1/R1<5。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可保证光线入射角大小一定,且能使第一透镜E1、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和第五透镜E5的外径保持在较优范围内,有效降低透镜成型难度,提高系统的外观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4mm2<CP3*f2+CP4*f6≤-0.28mm2,其中,CP3为第三间隔元件P3的最大厚度,CP4为第四间隔元件P4的最大厚度,f2为第二透镜E2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E6的有效焦距。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3.5mm2<CP3*f2+CP4*f6≤-0.5mm2。通过控制该条件式,能有效控制透镜的边厚大小,使透镜整体均匀性较好,降低透镜成型难度;同时能有效提升镜头光的对比度,提高镜头分辨黑白线条的能力,较大程度改善镜头成像清晰度,提高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任一个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通过在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设计反曲点,在改善镜头性能的同时,可有效控制透镜的边厚,从而控制透镜间机构部分轴向间隙量,有利于控制间隔元件使用类型及数量;通过控制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小于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任一个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还可在控制系统成本的前提下,改善系统的成像性能,降低系统组装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提高系统的信赖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Ri/R(i+1)>0,并且Ri>0,i=1、2、3、4或5,其中,i取1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2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3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4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5时,Ri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可使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面型与像侧面的面型相反,且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的曲率半径均大于零,此结构使第一透镜E1至第三透镜E3的光线口径逐渐减小,有效减小光线在第二间隔元件P2的内径面反射产生的杂光光斑能量,提高系统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1mm<(V1-V4)*EP56<28mm,其中,V1为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V4为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P5的像侧面至第六间隔元件P6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3<(V1-V4)*EP56<25。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可保证第六透镜E6机构部分边缘厚度,保证了第六透镜E6作为前五片透镜和后两片透镜之间的过渡透镜的强度和组立稳定性,有效提高第一透镜E1和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提高大像面镜头的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5mm2<D3m*CT1+D4m*EP23<12mm2,其中,D3m为第三间隔元件P3的像侧面的外径,D4m为第四间隔元件P4的像侧面的外径,CT1为第一透镜E1的中心厚度,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P2的像侧面至第三间隔元件P3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6mm2<D3m*CT1+D4m*EP23<10mm2。由于间隔元件的外径尺寸影响与其相邻的透镜的外径尺寸,其外径和透镜的中心厚度的组合则影响透镜的成型性能。因此,可通过控制该条件式来效控制第一透镜E1至第五透镜E5的外径的尺寸,从而降低透镜的成型难度,减小连接线风险,提高系统外观良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的参数标注,成像系统满足:7mm2<(D6m-D5m)*d5m<29mm2,其中,D5m为第五间隔元件P5的像侧面的外径,D6m为第六间隔元件P6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为第五间隔元件P5的像侧面的内径。更进一步地,成像系统满足:9<(D6m-D5m)*d5m<28。由于间隔元件的外径尺寸影响与其相邻的透镜的外径尺寸,其内径尺寸大小可拦截系统内非必要反射光线,但间隔元件内径小于主光线外径时会影响光通量;因此,通过控制该条件式,可在保证系统的主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组立稳定性,减少非必要反射光线在成像面的成像,提高系统杂光和性能良率,改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成像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系统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的八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沿光轴的距离等,可有效地汇聚入射光线、降低成像系统的光学总长并提高成像系统的可加工性,使得成像系统更有利于生产加工。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另外,非球面透镜具有有效径自由度大,在设计时可任意设计其面型,以提高系统性能。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成像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至图5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图2至图4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三种成像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成像系统110、成像系统120和成像系统130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2~P7。在一些情况下,成像系统110、成像系统120和成像系统130可包括相同的透镜组E1~E8。具体地,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凸面,像侧面S14为凸面,第八透镜E8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5为凹面,像侧面S16为凹面。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未示出)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091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01
表1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7.55mm,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7.4°,透镜组的入瞳直径EPD为4.00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中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包含的非球面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0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非球面镜面S1至S16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03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11
表2
图5A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5B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C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D示出了实施例1的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2至图4所示,成像系统110、成像系统120和成像系统130的多个间隔元件均分别包括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和第七间隔元件P7。其中,第二间隔元件P2设置在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且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且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且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设置在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之间且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设置在第六透镜E6与第七透镜E7之间且与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七间隔元件P7设置在第七透镜E7与第八透镜E8之间且与第七透镜E7的像侧面相接触。上述多个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成像系统110、成像系统120和成像系统130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6至图9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图6至图8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三种成像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6至图8所示,成像系统210、成像系统220和成像系统230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2~P7。在一些情况下,成像系统210、成像系统220和成像系统230可包括相同的透镜组E1~E8。具体地,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凸面,像侧面S14为凸面,第八透镜E8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5为凹面,像侧面S16为凹面。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未示出)上。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21
表3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7.66mm,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7.0°,透镜组的入瞳直径EPD为4.06mm。
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非球面S1至S16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22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31
表4
图9A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9B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9C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D示出了实施例2的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9A至图9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6至图8所示,成像系统210、成像系统220和成像系统230的多个间隔元件均分别包括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和第七间隔元件P7。其中,第二间隔元件P2设置在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且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且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且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设置在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之间且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设置在第六透镜E6与第七透镜E7之间且与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七间隔元件P7设置在第七透镜E7与第八透镜E8之间且与第七透镜E7的像侧面相接触。上述多个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成像系统210、成像系统220和成像系统230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3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图10至图12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三种成像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10至图12所示,成像系统310、成像系统320和成像系统330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8以及多个间隔元件P2~P7。在一些情况下,成像系统310、成像系统320和成像系统330可包括相同的透镜组E1~E8。具体地,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第七透镜E7以及第八透镜E8。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E7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3为凸面,像侧面S14为凸面,第八透镜E8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5为凹面,像侧面S16为凹面。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7和像侧面S18。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S1至S18的各表面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未示出)上。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41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51
表5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f为7.49mm,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7.7°,透镜组的入瞳直径EPD为3.97mm。
表6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非球面S1至S16中各镜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2.6903E-02 -7.0016E-03 -1.4646E-03 -3.4478E-04 -1.8907E-04 -7.3085E-05 -5.2661E-05
S2 -3.1419E-03 8.2224E-04 -1.5252E-03 -5.6689E-04 -3.6855E-04 -1.1234E-04 -7.2825E-05
S3 -2.7060E-02 3.8045E-03 -2.1243E-03 1.2247E-05 1.1408E-04 -5.1664E-05 1.9433E-04
S4 -7.6226E-03 2.0027E-03 -2.9958E-03 -5.9205E-04 -1.4835E-04 3.9164E-05 7.8720E-05
S5 9.8714E-02 2.1081E-02 2.6838E-03 -8.3140E-04 -1.0741E-04 -1.5981E-05 1.1875E-04
S6 4.6972E-02 1.8962E-02 5.7595E-03 5.3010E-04 3.9614E-04 -8.0255E-05 1.1331E-04
S7 -1.6717E-01 -1.8777E-03 2.7561E-03 1.9194E-04 5.2931E-04 -2.0716E-05 1.8188E-04
S8 -1.9354E-01 5.0820E-03 7.1923E-03 8.9151E-04 1.4004E-03 -1.7225E-04 3.9570E-04
S9 -2.2604E-01 1.7429E-03 1.1118E-02 2.2256E-03 2.8429E-04 -1.1961E-03 -2.9216E-05
S10 -4.3539E-01 6.3033E-03 1.6442E-02 8.3928E-03 3.6465E-04 -1.3523E-03 -1.0013E-03
S11 -1.6139E+00 7.4976E-02 -3.0625E-02 2.1889E-02 -1.5127E-03 3.3122E-03 -1.4072E-03
S12 -2.6869E+00 4.1192E-01 -9.7379E-02 9.9590E-03 -7.4347E-03 8.1968E-03 -4.1318E-03
S13 -4.0261E+00 3.0551E-01 -3.1704E-02 -7.0774E-02 -2.3390E-03 2.7855E-03 -1.1827E-02
S14 3.3277E-01 -3.0069E-01 1.5831E-01 -6.5836E-02 2.4211E-02 -5.3709E-03 -1.2954E-03
S15 1.2814E-01 8.1907E-01 -4.0857E-01 1.7279E-01 -5.2172E-02 6.7893E-03 -2.3831E-04
S16 -7.0199E+00 6.9094E-01 -5.1867E-01 5.7063E-02 -1.5438E-01 -2.1693E-02 -6.0001E-02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1 -2.2749E-05 -7.9411E-06 -5.9987E-06 3.3336E-06 5.7070E-07 1.7279E-06 4.0238E-07
S2 5.9636E-05 -1.4595E-05 4.7452E-05 -1.6293E-05 1.8588E-05 -1.7673E-05 8.0531E-06
S3 4.3257E-05 2.9563E-05 9.2632E-06 -9.5824E-06 -1.9723E-06 -1.2853E-05 -6.3654E-06
S4 3.7415E-05 -3.7912E-05 4.9289E-06 -1.7886E-05 1.9642E-05 -6.3562E-06 3.1070E-06
S5 1.1489E-05 1.5108E-05 -1.5454E-05 6.1926E-06 -9.3861E-06 1.0588E-05 -3.7907E-06
S6 -2.4915E-05 4.8474E-05 -3.1815E-05 2.5933E-05 -8.4113E-06 1.2273E-05 -6.6578E-06
S7 -1.4066E-05 7.1039E-05 -1.7990E-05 1.9418E-05 -5.4777E-06 2.0990E-05 -1.3135E-05
S8 -7.7849E-06 1.7628E-04 -2.5733E-05 5.4515E-05 -2.7602E-05 1.6756E-05 -4.9462E-06
S9 1.1214E-04 1.8385E-04 3.1434E-05 1.3936E-05 -1.6252E-05 -1.5167E-05 1.7252E-07
S10 -1.4915E-04 7.9851E-05 1.2449E-04 5.6448E-05 1.4849E-05 -1.3144E-05 -1.5333E-05
S11 -4.8963E-04 -2.7266E-04 2.3216E-04 1.1169E-04 -3.3114E-06 2.0476E-05 -1.7468E-05
S12 7.1161E-06 5.9828E-04 4.2173E-04 -3.3640E-04 -8.5640E-05 1.6885E-04 -5.0641E-05
S13 3.3089E-03 -7.5036E-04 -6.6262E-04 -4.0316E-04 2.1657E-04 -1.8090E-04 2.2435E-05
S14 3.7681E-03 -3.0389E-03 1.2578E-03 -2.5063E-04 -2.0180E-04 1.9998E-04 -4.8785E-05
S15 8.0455E-03 -1.0078E-02 6.3769E-03 -2.2928E-03 3.6248E-05 3.4701E-04 -8.4973E-05
S16 -1.2121E-02 -2.9458E-02 -7.3586E-03 -1.1832E-02 -4.3418E-03 -4.6394E-03 -1.4027E-03
表6
图13A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成像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13B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3C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3D示出了实施例3的成像系统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系统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3A至图13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成像系统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10至图12所示,成像系统310、成像系统320和成像系统330的多个间隔元件均分别包括第二间隔元件P2、第三间隔元件P3、第四间隔元件P4、第五间隔元件P5、第六间隔元件P6和第七间隔元件P7。其中,第二间隔元件P2设置在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之间且与第二透镜E2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设置在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之间且与第三透镜E3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设置在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之间且与第四透镜E4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设置在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之间且与第五透镜E5的像侧面相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设置在第六透镜E6与第七透镜E7之间且与第六透镜E6的像侧面相接触;第七间隔元件P7设置在第七透镜E7与第八透镜E8之间且与第七透镜E7的像侧面相接触。上述多个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镜片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成像系统310、成像系统320和成像系统330的结构稳定性。
表7示出了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三种成像系统的间隔元件P2~P7和镜筒P0的基本参数,其中,表7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61
Figure BDA0003903863770000171
表7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3分别满足表8中所示的关系。
条件式/实施例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f/TAN(Semi-FOV)*(d6s-D2m) 23.71 13.53 10.66 19.32 6.80 19.32 16.60 17.43 17.39
f8*(D7s-D5s) -34.89 -34.89 -29.60 -28.60 -28.60 -28.60 -20.90 -27.13 -26.05
(EP67+EP34)*R15 -5.88 -5.64 -7.00 -6.94 -6.86 -6.94 -7.85 -7.72 -7.72
D2s/(N2-N1)/10 8.13 10.66 10.66 4.57 6.21 4.57 6.79 8.41 8.41
(f*T67)/(T56*EP67) 14.97 14.97 10.43 10.78 10.78 10.78 9.62 9.89 9.89
(D0s-d2s)/(d0s-d2s)*(EPD/T78) 8.83 9.11 10.00 9.25 10.57 10.55 15.17 15.71 16.68
D4s/D3s+f1/R1 3.59 3.23 3.25 4.17 3.78 4.17 3.41 3.41 3.45
CP3*f2+CP4*f6 -1.90 -2.96 -1.84 -0.90 -1.11 -0.90 -1.06 -1.06 -1.06
(V1-V4)*EP56 4.04 4.04 4.30 13.27 13.27 13.27 7.78 15.45 15.45
D3m*CT1+D4m*EP23 7.51 9.22 9.35 7.09 8.56 7.09 7.23 7.20 7.30
(D6m-D5m)*d5m 12.46 12.46 20.20 18.62 18.62 18.62 10.49 26.19 25.27
表8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3)

1.一种成像系统,包括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组由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第八透镜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八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第五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第六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接触;以及
第七间隔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3mm2<f/TAN(Semi-FOV)*(d6s-D2m)<27mm2
其中,f为所述透镜组的总有效焦距,Semi-FOV为所述透镜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D2m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s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R11/R12>1,以及
-40mm2<f8*(D7s-D5s)<-15mm2
其中,R1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f8为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D5s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为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15mm2<(EP67+EP34)*R15<0mm2
其中,EP34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67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R15为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0.8mm<D2s/(N2-N1)/10<15mm,
其中,D2s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5<(f*T67)/(T56*EP67)<21,
其中,f为所述成像系统的总有效焦距,T56为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T67为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EP67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七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多个间隔元件的镜筒,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5<(D0s-d2s)/(d0s-d2s)*(EPD/T78)<20,
其中,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外径,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的内径,d2s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EPD为所述透镜组的入瞳直径,T78为所述第七透镜与所述第八透镜沿所述光轴的空气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2<D4s/D3s+f1/R1<6,
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4mm2<CP3*f2+CP4*f6≤-0.28mm2
其中,CP3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4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所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小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的任一个的有效焦距的绝对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Ri/R(i+1)>0,并且Ri>0,i=1、2、3、4或5,
其中,i取1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2时,Ri表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3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4时,Ri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i取5时,Ri表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i+1)表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1mm<(V1-V4)*EP56<28mm,
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阿贝数,EP56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5mm2<D3m*CT1+D4m*EP23<12mm2
其中,D3m为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为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C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EP23为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系统满足:
7mm2<(D6m-D5m)*d5m<29mm2
其中,D5m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为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为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
CN202222790590.5U 2022-10-24 2022-10-24 成像系统 Active CN218601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0590.5U CN218601561U (zh) 2022-10-24 2022-10-24 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90590.5U CN218601561U (zh) 2022-10-24 2022-10-24 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1561U true CN218601561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90590.5U Active CN218601561U (zh) 2022-10-24 2022-10-24 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1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158511U (zh) 成像系统
CN218601561U (zh) 成像系统
CN218601560U (zh) 成像系统
CN220064489U (zh) 光学摄像系统
CN218824914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8601566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9085210U (zh) 摄像镜头
CN22075238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999739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20961979U (zh) 光学镜头
CN21893862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9512466U (zh) 成像模组
CN219065862U (zh) 摄像镜头
CN116626853A (zh) 成像系统
CN218298638U (zh) 光学摄像镜头
CN219574481U (zh) 摄像镜头
CN218675466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8601567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20773330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8848422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9978609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895689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829863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8601565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7970597A (zh) 成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