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8609U - 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8609U
CN219978609U CN202321172542.8U CN202321172542U CN219978609U CN 219978609 U CN219978609 U CN 219978609U CN 202321172542 U CN202321172542 U CN 202321172542U CN 219978609 U CN219978609 U CN 219978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image side
spa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25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变
杨俊成
刘锴
戴付建
赵烈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ny Op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25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8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8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8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包括: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其中,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以及间隔元件组包括: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Fno、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满足:‑51<f7/(D0m‑d0m)×Fno<‑12以及0<f6/(D6s‑d6s)<15。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移动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动了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最具代表的是,手机产业带动了光学成像镜头的不断迭代升级。同时,随着手机内存的不断增大和人们对拍照质量的极致追求,镜头的透镜片数越来越多,进而导致镜片的有效径孔径和外径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重,但这与终端载体的轻量化、小型化的要求相悖。
因此,设计一款小型化、大孔径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现阶段终端载体的需求,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系统,该光学成像系统包括:镜筒以及置于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其中,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以及间隔元件组包括: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Fno、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与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满足:-51<f7/(D0m-d0m)×Fno<-12以及0<f6/(D6s-d6s)<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6、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满足:-9<tan(Semi-FOV)×f7/(CP6+T67+CT7)<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与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满足:0<(R11+R14)/(D6m-d6s)<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与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满足:R8/(d4s+D4s)<-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与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0<∣f5∣/(N4+N5)/D4m<1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6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10<∣(V6+V5)/R9∣×D5m<3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3<(d5m+d6m)/(CT5+T56+CT6)<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3满足:0mm<f3/(D3s-d3s)×CP3<3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与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满足:-70mm<f2×(D3s-d2m)/(EP23+T23)<-18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满足:R3/R4>0、R5/R6>0以及0<(R4+R5)/(D2m-d2s)<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EP01满足:42mm<f1×(D0s+d0s)/EP01<65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满足:0<R1/(D1s-d1s)<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1、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2、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Fno、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0<(CP1+CP2)×Fno/T12<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5、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6、第五间隔元件与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56、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与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满足:-15<∣f5×CP5+f6×CP6∣/(f7×EP56)<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5、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满足:0<(R9/D5m-R8/D5s)×(CP5/EP45)<15。
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合理搭配镜筒、透镜和间隔元件的结构和尺寸,并满足:-51<f7/(D0m-d0m)×Fno<-12以及0<f6/(D6s-d6s)<15,通过控制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外径、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外径以及系统的光圈数,很好地平衡了镜筒加工性与模组尺寸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满足系统的装配性,使其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模组的尺寸,在满足第六间隔元件的加工性的同时,通过第六间隔元件控制第六透镜的光线在合理的像高范围内,平衡第六透镜的感度。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满足小型化和大孔径的特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4A至图4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至图5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图6A至图6C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A至图7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例如,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的透镜组、镜筒及间隔元件之间可以任意组合,不限于一个实施例中的透镜组只能与该实施例的镜筒、间隔元件等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排布图以及部分参数的示意图。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一些本领域经常用到透镜的参数例如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未在图1中示出,图1仅示例性示出本申请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镜筒以及间隔元件的部分参数,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如图1所示,CP1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2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3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5为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6为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EP01为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为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与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另外,Dis表示第i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im表示第i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is表示第i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im表示第i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其中i=1、2、3、4、5或6。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包括镜筒以及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包括: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其中,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间隔元件组可以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以及第六间隔元件中的至少之一;其中,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不具体限定间隔元件的数量,在任意两透镜之间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整个光学成像系统也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间隔元件。间隔元件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拦截多余的折反射光路,减少杂光、鬼影的产生。间隔元件和镜筒间增加辅助承靠有利于改善透镜间由于大段差造成的组立稳定性差、性能良率低等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51<f7/(D0m-d0m)×Fno<-12,其中,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f7为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no为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满足-51<f7/(D0m-d0m)×Fno<-12,合理设置镜筒的像侧面的内外径、以及系统的光圈数,有利于平衡镜筒加工性与模组尺寸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满足系统的装配性,使其能最大程度的减小模组的尺寸,有利于实现小型化和大孔径的特点。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f6/(D6s-d6s)<15,其中,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d6s为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为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满足0<f6/(D6s-d6s)<15,控制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外径,有利于在满足第六间隔元件的加工性的同时,通过第六间隔元件控制第六透镜的光线在合理的像高范围内,平衡第六透镜的感度,提升系统的成像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9<tan(Semi-FOV)×f7/(CP6+T67+CT7)<0,其中,Semi-FOV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f7为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CP6为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T7为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67为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满足-9<tan(Semi-FOV)×f7/(CP6+T67+CT7)<0,可以有效的控制第七透镜的入射角度,提升与芯片CRA的匹配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满足:0<(R11+R14)/(D6m-d6s)<9,其中,R1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4为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6s为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m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满足0<(R11+R14)/(D6m-d6s)<9,将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及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边厚处于合理的范围,既满足单部品的强度和单部品的组装,又能在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间加入间隔元件,改善系统的杂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R8/(d4s+D4s)<-3,其中,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4s为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为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满足R8/(d4s+D4s)<-3,有利于使第四间隔元件满足加工可行性,同时,提升第四间隔元件的自身强度,使组装更稳定。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f5∣/(N4+N5)/D4m<10,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N4为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D4m为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满足0<∣f5∣/(N4+N5)/D4m<10,有利于控制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入射角度,降低第五透镜的光学感度,同时与第四透镜材料合理搭配,降低成本。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0<∣(V6+V5)/R9∣×D5m<36,其中,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V5为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为第六透镜的阿贝数,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10<∣(V6+V5)/R9∣×D5m<36,通过对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的阿贝数的控制,可以有效的平衡像差,并降低成本;通过对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控制,有利于提升第五透镜的成型性,降低成型熔接痕风险,同时增加第五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的重叠承靠区域,提升镜头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3<(d5m+d6m)/(CT5+T56+CT6)<8,其中,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为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CT5为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为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56为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满足3<(d5m+d6m)/(CT5+T56+CT6)<8,可提升透镜有效面(用于传递有效光线的非球面)的平滑性和易成型性,保证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不出现弯曲较大的表面形状,提升镜头组装时的稳定性,降低组装变形,提升成像质量;另外,控制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即控制了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使其避免产生组装干涉,同时更方便调整场曲。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mm<f3/(D3s-d3s)×CP3<3mm,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CP3为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满足0mm<f3/(D3s-d3s)×CP3<3mm,通过控制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达到汇聚接受光线和汇聚光线的作用;另外,通过控制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可有效减少由间隔元件内径面反射的羽毛杂光和角落白线杂光,且控制第三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可得到一个稳定的段差,也可保证镜头兼顾体积小的特点,并保持高像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70mm<f2×(D3s-d2m)/(EP23+T23)<-18mm,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T23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m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满足-70mm<f2×(D3s-d2m)/(EP23+T23)<-18mm,保证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和边缘厚度可处于相对较合理地范围,提升第三透镜的可加工性,另控制了第二透镜至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使其避免产生组装干涉。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R3/R4>0、R5/R6>0以及0<(R4+R5)/(D2m-d2s)<9,其中,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2s为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m为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满足R3/R4>0、R5/R6>0以及0<(R4+R5)/(D2m-d2s)<9,通过对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曲率的控制,有利于减小镜头的总长;另外通过曲率的控制,可以使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光线平滑过渡,降低镜片感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42mm<f1×(D0s+d0s)/EP01<65mm,其中,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EP01为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满足42mm<f1×(D0s+d0s)/EP01<65mm,有利于控制镜筒的轴向的强度,提升组立稳定性,还有利于实现小头镜头的要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R1/(D1s-d1s)<5,其中,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为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满足0<R1/(D1s-d1s)<5,有利于减小第一透镜的曲率半径的加工张角,有利于第一透镜加工成型;另控制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可有效提升第一间隔元件的拦光效率,减少杂光风险。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CP1+CP2)×Fno/T12<1,其中,CP1为第一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2为第二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Fno为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T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满足0<(CP1+CP2)×Fno/T12<1,有利于镜头的整体头部设计,使其可兼顾小头部的特性;同时有利于对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进行设计,提高镜头质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15<∣f5×CP5+f6×CP6∣/(f7×EP56)<0,其中,CP5为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CP6为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EP56为第五间隔元件与第六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7为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15<∣f5×CP5+f6×CP6∣/(f7×EP56)<0,可提升透镜有效面(用于传递有效光线的非球面)的平滑性和易成型性,保证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不出现弯曲较大的表面形状,提升镜头组装时的稳定性,降低组装变形,提升成像质量;另外控制了第六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使其避免产生组装干涉,同时更方便调整场曲;控制第五间隔元件的厚度,保证其加工可行性以及自身强度,进一步提升组立稳定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0<(R9/D5m-R8/D5s)×(CP5/EP45)<15,其中,R9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s为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CP5为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厚度,EP45为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满足0<(R9/D5m-R8/D5s)×(CP5/EP45)<15,通过控制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比及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有助于在较小的体积内实现大像面的设计要求,另外满足该条件式,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张角,有利于单部品的成型以及降低杂光风险。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镜面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中的所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七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文的七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以及各间隔元件的排布等,使透镜与镜筒配合的各档位跨度较为均匀,增强了光线汇聚的能力,提高超薄、大像面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系统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七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系统不限于包括七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A至图3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图2A至图2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7以及间隔元件组P1~P6。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以及第七透镜E7。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7.7532mm,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30.3286°,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光圈数Fno为1.65。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至第七透镜E7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2-1和表2-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4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和A30
面号 A4 A6 A8 A10 A12 A14 A16
S1 -2.5178E-02 -2.9568E-03 3.7906E-04 6.1622E-04 3.2444E-04 9.4125E-05 -1.3659E-05
S2 2.7156E-02 6.0560E-03 1.8758E-03 1.3372E-03 2.5262E-04 -1.1127E-04 -1.0584E-04
S3 -3.9477E-02 1.5058E-02 -1.0568E-03 6.3088E-04 1.4751E-05 -1.7156E-04 -7.9067E-05
S4 -3.8535E-02 2.0059E-02 -7.7222E-04 -8.5244E-04 -2.5552E-04 -1.6019E-04 -5.1739E-05
S5 -3.7486E-02 2.6366E-02 6.3473E-03 4.4102E-04 1.7085E-04 1.2914E-04 -3.1810E-06
S6 -3.4265E-02 3.0527E-02 1.2407E-02 3.9229E-03 2.1162E-03 1.1030E-03 5.2194E-04
S7 -4.2350E-01 -3.9719E-02 -1.0024E-02 -2.6947E-03 1.5267E-04 1.0606E-04 3.4431E-04
S8 -6.2919E-01 -1.5889E-02 4.2199E-03 -7.4951E-04 3.0296E-03 1.0915E-04 8.9426E-04
S9 -5.4642E-01 -6.4884E-02 3.1728E-03 -7.8067E-03 2.9902E-03 -8.6252E-04 1.3741E-03
S10 -4.0417E-01 -3.2014E-02 1.1763E-02 -8.4316E-03 5.1031E-03 -2.4664E-03 2.1579E-03
S11 -5.9395E-01 -7.5918E-02 3.8280E-03 -1.5828E-02 6.5618E-03 -2.3346E-04 4.2530E-03
S12 -6.4561E-01 -2.7373E-03 2.1580E-02 -4.6754E-02 3.0797E-03 8.3693E-03 2.8790E-03
S13 -1.5008E+00 5.4427E-01 -1.2066E-01 -3.2577E-03 8.7393E-03 1.1961E-02 -5.9224E-03
S14 -3.5694E+00 3.8309E-01 -1.7947E-01 3.8121E-02 -5.0883E-03 8.9348E-03 -7.8363E-04
表2-1
表2-2
如图2A至图2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均分别包括6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结构稳定性。
表3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3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
表3
图3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3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3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3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3A至图3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光学成像系统1002和光学成像系统1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4A至图5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在本实施例及以下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4A至图4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7以及间隔元件组P1~P6。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以及第七透镜E7。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7.6803mm,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25.4847°,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光圈数Fno为1.85。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5-1和表5-2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4
表5-1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1 2.2712E-05 -2.9199E-05 -5.7312E-05 -5.0561E-05 -3.4237E-05 -1.4707E-05 -4.0706E-06
S2 -1.2731E-05 9.9721E-07 -1.5844E-06 1.4582E-06 1.1358E-06 -6.4196E-07 -1.4985E-06
S3 1.3513E-04 1.2241E-04 8.9039E-05 5.9828E-05 3.2196E-05 1.1628E-05 2.3815E-06
S4 -1.1849E-04 -6.6662E-05 2.9821E-05 7.0590E-05 4.7420E-05 1.4642E-05 -3.4031E-07
S5 -3.0890E-04 -3.1550E-04 -1.4435E-04 -4.2485E-06 3.8121E-05 2.4831E-05 5.0697E-06
S6 3.9217E-04 1.1714E-04 1.9815E-05 7.4161E-06 1.6624E-05 1.5754E-05 6.6284E-06
S7 -1.3591E-04 -4.0006E-05 1.4168E-04 2.0058E-04 1.7243E-04 8.8377E-05 2.9834E-05
S8 -2.4073E-04 5.5013E-04 6.9090E-04 5.3888E-04 2.8405E-04 1.1543E-04 1.8448E-05
S9 6.1097E-04 6.0499E-04 1.5704E-04 1.4314E-04 4.4715E-05 4.9937E-05 2.8236E-05
S10 -1.2632E-03 -1.8582E-06 1.5694E-04 7.4149E-04 2.8285E-04 1.8551E-04 -7.9418E-07
S11 -9.5672E-04 9.7142E-04 -4.6813E-04 3.3743E-04 -3.7756E-04 -1.1331E-04 -1.4588E-04
S12 -9.6524E-04 1.6566E-03 -1.6635E-03 -1.5204E-04 -4.5086E-04 3.9111E-05 -5.8047E-05
S13 -1.1876E-02 5.9129E-03 -1.9436E-03 -1.0165E-03 -9.5803E-04 -3.0709E-04 2.6735E-04
S14 -2.6666E-02 2.3261E-02 -1.3085E-02 3.8678E-03 -8.0973E-03 -7.2680E-04 -2.2885E-03
表5-2
如图4A至图4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均分别包括6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结构稳定性。
表6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6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
表6
图5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5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5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5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5A至图5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2001、光学成像系统2002和光学成像系统2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6A至图7D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图6A至图6C分别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均分别包括镜筒P0、透镜组E1~E7以及间隔元件组P1~P6。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采用相同的透镜组,该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以及第七透镜E7。第一透镜E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E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E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E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E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第七透镜E7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滤光片(未示出)具有物侧面S15(未示出)和像侧面S16(未示出),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未示出)上。
在本示例中,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有效焦距f均为8.8716mm,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均为25.6404°,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光圈数Fno为1.69。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透镜组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和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1和表8-2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表7
/>
表8-1
面号 A18 A20 A22 A24 A26 A28 A30
S1 1.4644E-05 -7.8082E-06 7.3527E-06 -8.2879E-06 1.5882E-06 -2.2666E-06 5.8804E-06
S2 -2.8037E-05 -6.1295E-06 -9.2818E-06 -4.5300E-06 2.5845E-06 3.0551E-06 2.9653E-06
S3 -3.3419E-05 -1.0197E-05 -9.9717E-06 -4.8924E-06 3.3339E-06 9.8830E-07 2.1429E-06
S4 5.1729E-07 -7.0044E-06 -6.6928E-06 -9.5013E-06 -1.8883E-06 -2.1612E-07 1.7222E-06
S5 -1.8819E-07 -1.3600E-05 -1.0973E-05 -1.4053E-05 -5.4299E-06 -1.4924E-06 1.4955E-06
S6 2.0531E-05 6.8637E-07 6.7423E-06 -8.8445E-06 -4.5095E-06 -2.9900E-06 2.9984E-06
S7 -2.1703E-05 -2.3333E-05 -8.6933E-06 -1.1482E-05 -5.4989E-06 -7.9201E-06 -3.7525E-06
S8 -2.0729E-05 4.5350E-05 -2.2723E-06 2.2085E-05 -2.9482E-06 7.6484E-06 -4.0788E-06
S9 3.8036E-05 3.1156E-04 7.1048E-05 4.4110E-05 3.2108E-06 -2.4861E-04 -7.5769E-05
S10 -1.3475E-04 6.5456E-05 -2.1653E-05 1.6111E-05 -5.5035E-06 -1.4179E-06 6.5519E-07
S11 1.9083E-04 -1.3704E-04 4.3449E-05 7.3903E-05 8.1681E-05 -6.1584E-05 -3.6556E-05
S12 9.7882E-04 6.2379E-04 7.5068E-04 4.6605E-04 4.4358E-04 1.1332E-04 2.9398E-05
S13 -2.4122E-04 -5.0992E-05 8.2556E-05 9.0290E-05 2.7508E-04 1.2177E-04 1.2652E-04
S14 1.3915E-04 -2.8318E-04 5.0718E-05 -2.4148E-04 -7.1367E-06 -4.8025E-06 6.5218E-05
表8-2
如图6A至图6C所示,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均分别包括七个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P1置于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P2置于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P3置于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P4置于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五间隔元件P5置于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P6置于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上述间隔元件可以阻拦外部多余的光线进入,使透镜与镜筒更好地承靠,并且增强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结构稳定性。
表9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间隔元件以及镜筒的基本参数,表9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
表9
图7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7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7A至图7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3001、光学成像系统3002和光学成像系统3003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1001、1002、1003、2001、2002、2003、3001、3002和3003满足表10中所示的关系。
/>
表1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系统。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5)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筒以及置于所述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其中,
所述透镜组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六透镜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以及
所述间隔元件组包括:第六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所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Fno、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满足:
-51<f7/(D0m-d0m)×Fno<-12以及0<f6/(D6s-d6s)<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半视场角Semi-FOV、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所述第六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6、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7、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67满足:-9<tan(Semi-FOV)×f7/(CP6+T67+CT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4、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6s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满足:0<(R11+R14)/(D6m-d6s)<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4s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4s满足:R8/(d4s+D4s)<-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与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4m满足:0<∣f5∣/(N4+N5)/D4m<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所述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5、所述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6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10<∣(V6+V5)/R9∣×D5m<3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5m、所述第六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56满足:3<(d5m+d6m)/(CT5+T56+CT6)<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3满足:0mm<f3/(D3s-d3s)×CP3<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23、所述第二间隔元件与所述第三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23、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2m满足:-70mm<f2×(D3s-d2m)/(EP23+T23)<-18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满足:R3/R4>0、R5/R6>0以及0<(R4+R5)/(D2m-d2s)<9。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至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EP01满足:42mm<f1×(D0s+d0s)/EP01<6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1s与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满足:0<R1/(D1s-d1s)<5。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一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1、所述第二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2、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圈数Fno、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满足:0<(CP1+CP2)×Fno/T12<1。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5、所述第六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6、所述第五间隔元件与所述第六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56、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与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满足:
-15<∣f5×CP5+f6×CP6∣/(f7×EP56)<0。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
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及
第五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
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5m、所述第五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5s、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CP5、所述第四间隔元件与所述第五间隔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间隔距离EP45满足:0<(R9/D5m-R8/D5s)×(CP5/EP45)<15。
CN202321172542.8U 2023-05-12 2023-05-12 光学成像系统 Active CN219978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2542.8U CN219978609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学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2542.8U CN219978609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学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8609U true CN219978609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96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2542.8U Active CN219978609U (zh) 2023-05-12 2023-05-12 光学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8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3150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37671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12175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37672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426823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0456485B (zh) 摄像镜头组
CN11501609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3086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2731625A (zh) 摄像镜头
CN112764200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59291A (zh) 摄像镜头
CN110927940B (zh) 摄像装置
CN10891946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70619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48848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1905838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9978609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400280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15811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9179686U (zh) 摄像镜头
CN11115811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706200B (zh) 摄像系统
CN114047606B (zh) 摄影镜头
CN214311068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435127U (zh) 光学成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