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3859U -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3859U
CN218583859U CN202222601058.4U CN202222601058U CN218583859U CN 218583859 U CN218583859 U CN 218583859U CN 202222601058 U CN202222601058 U CN 202222601058U CN 218583859 U CN218583859 U CN 218583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ing
rings
adjacent
micro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105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二刚
曹荣辉
罗昊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0105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3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3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3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换热芯体和连接件;两个换热芯体串联和/或并联,并围设成环形结构;每个换热芯体均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以用于冷媒流入和流出;连接件连接于任意串联的两个换热芯体之间。本申请通过设置换热芯体连接成环,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多个换热芯体都能与流体进行换热,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有着很强的换热性能,常用于空调制冷散热设备中。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与流体换热时没有充分利用既定空间,使得换热效率低下,不能达到预期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以提高换热效率的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换热芯体和连接件;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和/或并联,并围设成环形结构;每个所述换热芯体均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以用于冷媒流入和流出;所述连接件连接于任意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换热芯体串联和/或并联围成环形结构,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够布置更多的换热芯体与流体进行充分换热,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围成的环形结构为换热环;所述换热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环的直径,沿由内之外、由大到小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串联或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多个换热环,易于形成内外多层的布置,充分利用空间,增大与流体的换热面积,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且每个所述换热环中的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换热环之间串联和换热芯体之间串联,冷媒只需通过一个输入口流入和一个输出口流出,能够节省对外连接的管道数量,同时减少冷媒输送的次数,充分利用冷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且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或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有的换热环并联,能够减少冷媒输送的长度,提升冷媒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同时,设置每个换热环内的换热芯体皆为串联或者并联,安装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至少另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内部连接状态不同的换热环相并联,能够充分利用冷媒并相应地减少输入口和输出口的数量,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以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所述换热芯体串联为第一换热环,以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并联为第二换热环;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环。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第一换热环和第二换热环交替布置,能够充分利用冷媒并相应地减少输入口和输出口的数量,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部分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另一部分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一部分相邻换热环并联而一部分相邻换热环串联,使冷媒能够在部分换热环之间流通,充分利用冷媒;同时,由于又有一部分相邻换热环并联,则减少了冷媒的输送长度,提升了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至少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围成的环形结构为换热环;所述换热环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或者,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一个换热环,增大与外界的接触空间,使换热芯体能够与外界流体充分接触,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环中,并联的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件;冷媒通过所述连接件输入所述换热环或从所述换热环输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连接件,使冷媒能够通过连接件的出入口,进入或流出两个换热芯体,利于提升冷媒的输送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上,或者,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位于同一所述换热芯体上。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冷媒的进口和冷媒出口在两个换热芯体上,能够使冷媒便于冷媒的直接输入输出;设置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在同一换热芯体上,便于冷媒循环利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换热芯体呈平板式、L型、U型中的至少一种;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分别为平板式和U型;或者,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均呈L型。
可以理解的是,将换热芯体设置成平板式、L型和U型,便于换热芯体连接成换热环,以增大换热面积,充分利用换热空间,提升换热效率。
一种换热设备包括风机及上述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机输送气流的下游。
可以理解的是,在散热设备中使用该微通道换热器,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来增强换热效果,从而提升换热设备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一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二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二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二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二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三种方案中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四种方案中第九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五种方案中第八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六种方案中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六种方案中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六种方案中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六种方案中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第六种方案中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设备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0、散热设备;100、微通道换热器;200、风机;10、换热环;11、内环;12、中间环;13、外环;101、换热芯体;102、连接件;1011、冷媒进口;1012、冷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38,本申请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芯体101和连接件102;两个换热芯体101串联和/或并联,并围设成环形结构;每个换热芯体101均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以用于冷媒流入和流出;连接件102连接于任意串联的两个换热芯体101之间。
如此,设置换热芯体101连接成环形结构,由于环形结构能够进行套设,易于形成内外多层结构,使得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够放置更多的换热芯体101,从而增大换热面积,使流体能与多个换热芯体101通过其管壁进行换热,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冷媒通过冷媒进口1011输入换热芯体101中,流体经过该微通道换热器100,围设成环形结构的换热芯体101通过管壁实现多次换热,冷媒完成换热后再通过冷媒出口1012输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芯体101包括多个翅片及多个扁管,多片翅片间隔且并列设置形成多列,且翅片沿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多个插接槽,多个扁管对应插接于插接槽内。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02的具体设置不作限制,连接件102可以是毛细管,毛细管设有多个,多个毛细管分别对应连接两个换热芯体101之间的多个扁管,并且毛细管可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以灵活调整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整体布设;连接件也可以是集流管,两个换热芯体101之间的多个扁管插接于集流管内,制冷剂通过集流管在两个换热芯体101内流通,集流管设置一个,以使得微通道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至少两个换热芯体101围成的环形结构为换热环10。换热环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环10的直径,沿由内至外、由大到小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换热环10之间串联或并联。如此,多个换热环10便可形成内外多层的布置,便于充分利用空间,使流体能够与多层换热环10的多个换热芯体101进行换热,在既定的空间中增大了与流体的换热面积,利于提升换热效率。例如,换热环10皆由两个换热芯体101组合而成。当然,根据空间大小、换热芯体101的尺寸以及换热的需求,换热环10还可由三个、四个……换热芯体101连接围成。为了方便陈述,在后续的实施例中,换热环10皆由两个换热芯体101组合而成。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换热环10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如此,通过设置一个换热环10,使流体能够与一个换热环10中的多个换热芯体101进行换热,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同时,由于换热芯体101为串联连接,能够将冷媒输送较长的距离,利于将冷媒利用充分,促进换热。当然,当换热环10的数量为一个时,一个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的换热芯体101并联。如此,在一个换热环10中,通过将多个换热芯体101并联,冷媒输送距离较短,且能有多个进出口,利于提升冷媒的传输效率,促进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100具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分别位于两个换热芯体101上,如此,冷媒能够从一个冷媒进口1011输入,从另一个冷媒出口1012输出,便于冷媒的顺畅流通。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位于同一换热芯体101上。如此,只需开设一个管口就可以完成冷媒的输入和输出,使结构更加简化,同时,冷媒输入后又回流输出,能够使冷媒的利用更为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换热芯体101呈平板式、L型、U型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的换热芯体101分别为平板式和U型,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与U型的换热芯体101组成的换热环10相互套设。如此设置,U型换热芯体101加上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便于组合形成环状结构。
在另一实施例中,每个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的换热芯体101均呈L型,L型换热芯体101组成的换热环10相互套设。如此,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相对设置,便于组合形成环状结构。当然,也可以是L型换热芯体101与平板式换热芯体101组合或者L型换热芯体101、U型换热芯体101与平板型换热芯体101共同组合。
关于不同形状换热芯体101的连接组合以及不同换热环10的连接组合有多种实施例,以下便对这多种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方案中,换热环10的数量为一个,且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分别位于两个换热芯体101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利用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其中一个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进口1011,则另一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出口1012。当然,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也可以并联,则每个L型换热芯体101的两端分别为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如图3和图4所示,或者,利用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且平板式换热芯体101设置在U型的开口处,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分别位于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上。当然,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也可以并联,则二者的两端分别为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如图5至图8所示,提供了第二种方案,在第二方案中与第一种方案中的不同之处在于,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位于同一换热芯体101上。即:当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冷媒进口1011和所述冷媒出口1012设置在其中一个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当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并联时,每个换热芯体101的一端均具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利用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组成换热环10的方式与上述相同,故而不再赘述。
如图9至图16所示,第三种方案中,有多个换热环10,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环10之间串联,且每个换热环10中的两个换热芯体101串联。
如图9至图12所示,当换热环10为两个时,分为内环11和外环13。内环11和外环13均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或者,内环11和外环13均通过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此时,冷媒进口1011位于外环13中不与内环11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冷媒出口1012位于内环11中不与外环13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或者,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位于外环13中不与内环11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亦或者,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位于内环11中不与外环13连接的一换热芯体101上。
如图13至图16所示,当换热环10为三个时,分别外环13、中间环12和外环13。内环11、中间环12和外环13均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或者,内环11、中间环12和外环13均通过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此时,冷媒进口1011位于外环13中不与中间环12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冷媒出口1012位于内环11中不与中间环12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或者,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位于外环13中不与中间环12串联的一换热芯体101上;亦或者,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位于内环11中不与中间环12连接的一换热芯体101上。
如图17至图25所示,第四种方案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环10并联,且每个换热环10中的两个芯体并联。
当换热环10为两个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图18所示,内环11和外环13均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或者,内环11和外环13均通过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即,两个换热芯体101上对应侧的端口均通过连接件102连接,且两个换热芯体101并联。此时,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位于连接件102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及图22所示,内环11和外环13均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并联,或者,内环11和外环13均通过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并联;此时,每个换热芯体101的一端均具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当换热环10为三个时,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内环11、中间环12和外环13均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或者,内环11、中间环12和外环13均通过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即,两个换热芯体101上对应侧的端口均通过连接件102连接,且两个换热芯体101并联。此时,冷媒出口1012和冷媒进口1011位于连接件102上。如图23及图2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并联时,或者,使用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并联时,每个换热芯体101的一端均具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如图25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换热环10并联,内环11相邻的两个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外环13的换热芯体101不使用连接件102并联。此时,内环11的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设置在连接件102上,外环13中换热芯体101的两端均设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如图26至图33所示,第五种方案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环10并联,且每个环中的两个换热芯体101串联。
如图26、图27、图30及图31所示,当换热环10为两个时,内环11和外环13设置于上述第三种方案中两个换热环10中每个换热环10的设置方式类似,故而不再赘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利用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时,其中一个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进口1011,则另一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出口1012。当利用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分别位于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上。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当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或利用U型换热芯体101和平板式换热芯体101串联组成换热环10时,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设置在其中一个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
如图28、图29、图32及图33所示,当换热环10为三个时,内环11、中间环12和外环13的设置于上述第三种方案中三个换热环10中每个换热环10的设置方式相似,故而不再赘述。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换热环10上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的设置方式,与上述两个换热环10中每个换热环10的设置方式类似,故而不再赘述。
如图34至图38所示,在第六种方案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环10并联,且每个环中的两个换热芯体101串联或并联。以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换热芯体101串联为第一换热环,以换热环10中任意相邻的换热芯体101并联为第二换热环;任意相邻的第一换热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换热环。
如图34所示,当换热环10的数量为两个时,内环11设置为第二换热环,外环13设置为第一换热环。内环11由两个L型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即,两个换热芯体101上对应侧的端口均通过连接件102连接,且两个换热芯体101并联,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设置在连接件102上。外环13中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其中一个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进口1011,则另一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出口1012。
当换热环10的数量为三个时,如图35及图3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13设置为第一换热环,中间环12设置为第二换热环,内环11设置为第一换热环。内环11和外环13中两个呈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其中一个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进口1011,则另一L型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为冷媒出口1012。中间环12中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并联,即,两个换热芯体101上对应侧的端口均通过连接件102连接,且两个换热芯体101并联,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均位于连接件102上。如图37及38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环11和外环13中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通过连接件102串联,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设置在其中一个换热芯体101背离连接件102的一端;中间环12中两个L型的换热芯体101并联,每个换热芯体101的一端均具有冷媒进口1011和冷媒出口101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散热设备1000,包括风机200及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100,该微通道换热器100设置于风机200输送冷气流的下游。如此,通过使用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100,由于换热芯体101形成换热环10,使换热芯体101在有限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布置,增大了换热面积,提升了换热效率,从而增加了散热设备1000的性能。
具体的,如图3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100布置单层。如此,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一个换热环10上可以连接更多的换热芯体101,增强换热。
如图40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100布置有上下两层。如此,设置两层微通道换热器100叠放,进一步促进更多换热芯体101与流体进行换热,提升换热效率。
更多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空间大小和换热需要,微通道换热器100还可以布置三层、四层……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换热芯体,且至少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和/或并联,并围设成环形结构;每个所述换热芯体均具有进口和出口,以用于冷媒输入和输出;
连接件,连接于任意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以至少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围成的环形结构为换热环;
所述换热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环的直径,沿由内之外、由大到小间隔布置,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串联或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且每个所述换热环中的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且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或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至少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串联,至少另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
以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所述换热芯体串联为第一换热环,以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并联为第二换热环;
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环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一部分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并联,另一部分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以至少两个所述换热芯体围成的环形结构为换热环;
所述换热环的数量为一个;
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串联;或者,一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环中,并联的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件;冷媒通过所述连接件输入所述换热环或从所述换热环输出。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
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换热芯体上,或者,所述冷媒进口和所述冷媒出口位于同一所述换热芯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芯体呈平板式、L型、U型中的至少一种;
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分别为平板式和U型;或者,每个所述换热环中,任意相邻的所述换热芯体均呈L型。
12.一种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设置于所述风机输送气流的下游。
CN202222601058.4U 2022-09-26 2022-09-26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Active CN218583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1058.4U CN218583859U (zh) 2022-09-26 2022-09-26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1058.4U CN218583859U (zh) 2022-09-26 2022-09-26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3859U true CN218583859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7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01058.4U Active CN218583859U (zh) 2022-09-26 2022-09-26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38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33402B2 (ja) 熱交換器
JP3879032B2 (ja) 冷却装置
AU2009238643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heat exchange chambers utilizing respective medium directing members
CN112154297B (zh) 集成式液体空气冷却的冷凝器和低温散热器
CN106971990A (zh) 用于冷却至少两个功率电子装置的冷却装置和方法
US4440217A (en) Counterflow heat exchanger
US20140041842A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heat exchange chambers utilizing respective medium directing members
JP7513395B2 (ja) 向流巡回を伴う単相流体および扁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を用いる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218583859U (zh) 微通道换热器以及换热设备
CN105737453B (zh) 冷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WO2023208129A1 (zh) 微通道换热器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0601990U (zh)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CN101153771A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板
CN101458015A (zh) 一种空调换热装置
CN109477693A (zh) 多流体热交换器
CN109489443B (zh) 一种水冷冷凝器
CN112161490A (zh) 表面式冷却器及空调器
EP3572743B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CN112066601A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21898297U (zh) 换热器、热泵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21036961U (zh) 一种复合冷凝器与经济器的钎焊板式换热器
CN218603827U (zh) 一种二相流热交换器及其换热芯体
CN213631678U (zh) 表面式冷却器及空调器
CN217818313U (zh) 一种交叉流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