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62225U -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62225U
CN218562225U CN202222312169.3U CN202222312169U CN218562225U CN 218562225 U CN218562225 U CN 218562225U CN 202222312169 U CN202222312169 U CN 202222312169U CN 218562225 U CN218562225 U CN 2185622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phon
area
flow guide
drainage groove
down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21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章波
裴志勇
梅龙喜
董明名
王夏
邓小芹
王圆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 Ltd
Zhejiang Huado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 Ltd
Zhejiang Huado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 Ltd, Zhejiang Huado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Huadong Engineering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21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622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622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622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由上至下分区设置为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上游导流区(2)设置流体进口区(1),下游导流区(6)设置流体出口区(7),上游导流区(2)和中游导流区(4)之间设置上部缓冲区(3),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之间设置下部缓冲区(5),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底部开设防淤虹吸池(11),防淤虹吸池(11)内设置虹吸管(12)。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排导槽在排导泥石流时易于淤积的技术问题,设置了防淤虹吸装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排导槽的泥石流淤积、堵塞问题,使其更持久耐用。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 导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排导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背景技术
泥石流容重较大,其特殊性在于流体中有碎屑土或岩石,使其呈现出强移动力、较高惯性、大冲击力。泥石流灾害改变了沟床结构,甚者会引起沟岸的崩塌,因此又给泥石流流体提供了大量固体物质,使其破坏力持续增大。防治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建设排导槽,排导槽的合理铺设,对于减小泥石流危害,提高坡下建筑和交通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保障意义。
对于河流经过的陡峭山区,当发生泥石流时,为了能够及时对泥石流进行疏导,需要在岸坡式码头下方的坡体上设置排导槽。但由于陡峭山区泥石流具有流速大、冲击力强的特点,设置在这些山区坡体上的排导槽损坏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槽体两端的侧墙损坏。槽体的易损性给后期排导槽的正常运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其后期维护较困难、维护费用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排导槽在排导泥石流时易于淤积的技术问题,设置了防淤虹吸装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排导槽的泥石流淤积、堵塞问题,使其更持久耐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由上至下分区设置为上游导流区、中游导流区和下游导流区,上游导流区设置流体进口区,下游导流区设置流体出口区,上游导流区和中游导流区之间设置上部缓冲区,中游导流区和下游导流区之间设置下部缓冲区,其特征在于:上部缓冲区和下部缓冲区的底部开设防淤虹吸池,防淤虹吸池内设置虹吸管,虹吸管的管身穿过防淤虹吸池池壁向下游伸入中游导流区或下游导流区内,虹吸管的第二端处于中游导流区或下游导流区内。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由槽底板和侧墙构成,槽底板的两侧对应设置所述侧墙,所述防淤虹吸池开设在所述上部缓冲区和下部缓冲区的槽底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的槽底板处于岸坡的坡面上,所述上游导流区、中游导流区和下游导流区的槽底板倾斜设置,上游导流区、中游导流区和下游导流区的槽底板的倾斜角度不小于20°;所述上部缓冲区和下部缓冲区的槽底板水平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防淤虹吸池两侧的池壁的顶部与侧墙衔接,防淤虹吸池前侧池壁和后侧池壁倾斜设置,前侧池壁和后侧池壁上部与槽底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设置多根,虹吸管的第一端与防淤虹吸池后侧池壁相贴合,虹吸管的管身依次穿过后侧池壁和土体伸入中游导流区或下游导流区内,虹吸管的下部管身与中游导流区或下游导流区的槽底板固定连接,虹吸管的第二端与中游导流区或下游导流区的槽底板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虹吸管在土体内的土体段设置为水平段,水平段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顶部高程,虹吸管的第二端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的底面高程。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进口区和流体出口区的槽底板倾斜设置,流体进口区呈上宽下窄的向上喇叭式结构设置,流体出口区呈上窄下宽的向下喇叭式结构设置,流体出口区直接连接河流。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进口区的进口处设置滤网,流体进口区进口处的外侧设置过滤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排导槽的泥石流淤积、堵塞问题,使其更持久耐用。本实用新型针对一般排导槽缓冲区域泥石流易淤积堵塞的技术问题设置虹吸池,具有自清淤的能力,无需人工处理泥石流的淤积问题,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泥石流排导槽和岸坡式码头侧立面示意图。
图2为虹吸池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虹吸池沿排导槽底板中线剖面示意图。
图4为流体进口区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流体进口区;2-上游导流区;3-上部缓冲区;4-中游导流区;5-下部缓冲区;6-下游导流区;7-流体出口区;8-滤网;9-侧墙;10-槽底板;11-防淤虹吸池;12-虹吸管;13-连接件;141-高水位作业平台与中水位作业平台之间的栈桥;142-中水位作业平台与低水位作业平台之间的栈桥;15-过滤区;16-前侧池壁;17-后侧池壁;18-虹吸管的第一端;19-虹吸管的第二端;20-水平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如图1至4所示,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上游导流区2设置流体进口区1,下游导流区6设置流体出口区7,上游导流区2和中游导流区4之间设置上部缓冲区3,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之间设置下部缓冲区5,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底部开设防淤虹吸池11,防淤虹吸池11内设置虹吸管12,虹吸管12的管身穿过防淤虹吸池11池壁向下游伸入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处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
虹吸管12采用PVC材质管道。所述虹吸管12管径取8~10cm。虹吸管12管径过小,淤泥将发生堵塞管道的现象,同时排导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管道管径过大,则虹吸效果较差,甚至虹吸停滞。所述防淤虹吸池11最深1.5m。
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由槽底板10和侧墙9构成,槽底板10的两侧对应设置所述侧墙9,所述防淤虹吸池11开设在所述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槽底板10上。所述侧墙9的截面设置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斜边与槽底板10的夹角为α,为确保排导槽的排导效率,节约材料,α取100°~120°。槽底板10两端侧墙9相对槽底板10中心线对称。
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的槽底板10处于岸坡的坡面上,所述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倾斜设置,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的倾斜角度不小于20°,进一步地,倾斜角度为20°~45°,确保泥石流下排效率;所述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槽底板10水平布置。
所述防淤虹吸池11两侧的池壁的顶部与侧墙9衔接,防淤虹吸池11前侧池壁16和后侧池壁17倾斜设置,前侧池壁16和后侧池壁17上部与槽底板10连接。
所述虹吸管12设置多根,所述虹吸管的第一端18与防淤虹吸池11后侧池壁17相贴合,防淤虹吸池11底板厚度与槽底板10的厚度一致,虹吸管12的管身依次穿过后侧池壁17和土体伸入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虹吸管12的下部管身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固定连接,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相贴合,虹吸管12穿过槽底板10于其接触处做防漏处理,虹吸管12与槽底板10通过连接件13连接,确保虹吸管12的稳定,每根管道设置3个连接件13。
所述虹吸管12在土体内的土体段设置为水平段,水平段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11顶部高程,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11的底面高程。
所述流体进口区1和流体出口区7的槽底板10倾斜设置,流体进口区1呈上宽下窄的向上喇叭式结构设置,有利于收纳泥石流流体,使排导更加高效,流体出口区7呈上窄下宽的向下喇叭式结构设置,以便流体物质顺利高效排至山坡下,流体出口区7直接连接河流。
所述流体进口区1的进口处设置滤网8,以拦截较大石块进入排导槽,所述滤网8为方形网格铁珊,网格尺寸不大于3cm,流体进口区1进口处的外侧设置过滤区15,被滤网8拦截的较大石块落入过滤区15内,灾后进行人工清理。
所述排导槽的槽底板10和侧墙9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的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下游导流区6的各区中间均设结构缝。所述的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下游导流区6的结构缝缝宽均为2cm。
当防淤虹吸池11内水位高于虹吸管12水平段20顶面高程时,虹吸管12内泥水自然流出,排泄过程发生;虹吸作用会促使防淤虹吸池11底部产生负压,使防淤虹吸池11内泥水加速进入虹吸管12;当防淤虹吸池11内泥水排尽时,空气进入虹吸管12内,一次泥水排泄过程结束,虹吸清淤功能完成;随着泥石流灾害的循环发生,虹吸清淤过程循环进行。
如图1所示,岸坡式码头倚靠的山体较陡峭,内河丰水期水位与枯水期水位相差较大,码头作业区主体分为低水位作业平台、中水位作业平台和高水位作业平台。各作业平台通过架空斜坡栈桥相连。所述排导槽的中游导流区4位于高水位作业平台与中水位作业平台之间的栈桥141下方,所述的下游导流区6穿过中水位作业平台与低水位作业平台之间的栈桥142下方。在排导槽穿过栈桥之处,排导槽中心线到桩基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倍排导槽的总宽度(两端侧墙边缘之间的距离)。所述排导槽从上游至下游进行分区。
由于将泥石流进行泥水和石头分离,排导槽本身又具有自清淤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可极大地减小泥石流对排导槽的损害,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保障意义。通过设置排导槽的方式,将码头上方的泥石流高效排到内河中,在码头结构与排导槽免受泥石流灾害破环的同时,不影响码头作业区与休整区的正常运营环境。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及附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制造或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并且能够产生本实用新型所记载的积极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由上至下分区设置为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上游导流区(2)设置流体进口区(1),下游导流区(6)设置流体出口区(7),上游导流区(2)和中游导流区(4)之间设置上部缓冲区(3),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之间设置下部缓冲区(5),其特征在于: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底部开设防淤虹吸池(11),防淤虹吸池(11)内设置虹吸管(12),虹吸管(12)的管身穿过防淤虹吸池(11)池壁向下游伸入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处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由槽底板(10)和侧墙(9)构成,槽底板(10)的两侧对应设置所述侧墙(9),所述防淤虹吸池(11)开设在所述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槽底板(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自清淤排导槽的槽底板(10)处于岸坡的坡面上,所述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倾斜设置,上游导流区(2)、中游导流区(4)和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的倾斜角度不小于20°;所述上部缓冲区(3)和下部缓冲区(5)的槽底板(10)水平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淤虹吸池(11)两侧的池壁的顶部与侧墙(9)衔接,防淤虹吸池(11)前侧池壁(16)和后侧池壁(17)倾斜设置,前侧池壁(16)和后侧池壁(17)上部与槽底板(1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12)设置多根,虹吸管的第一端(18)与防淤虹吸池(11)后侧池壁(17)相贴合,虹吸管(12)的管身依次穿过后侧池壁(17)和土体伸入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内,虹吸管(12)的下部管身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固定连接,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与中游导流区(4)或下游导流区(6)的槽底板(10)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12)在土体内的土体段设置为水平段(20),水平段(20)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11)顶部高程,虹吸管(12)的第二端(19)高程低于防淤虹吸池(11)的底面高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区(1)和流体出口区(7)的槽底板(10)倾斜设置,流体进口区(1)呈上宽下窄的向上喇叭式结构设置,流体出口区(7)呈上窄下宽的向下喇叭式结构设置,流体出口区(7)直接连接河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区(1)的进口处设置滤网(8),流体进口区(1)进口处的外侧设置过滤区(15)。
CN202222312169.3U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Active CN2185622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169.3U CN218562225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2169.3U CN218562225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62225U true CN218562225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11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2169.3U Active CN218562225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622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78798B (zh) 多级孔管堰分流放淤方法
CN210917200U (zh) 一种堰塞湖永久整治结构
CN218562225U (zh)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CN212477597U (zh) 移动组合式自动垂直升降防洪装置及防洪墙
CN209891205U (zh) 一种基坑侧壁外渗水疏排结构
CN115595929A (zh) 一种适用于高发泥石流灾害地区岸坡式码头的虹吸自清淤排导槽
CN116464004A (zh) 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CN215562326U (zh) 一种用于泥石流拦挡、分流和水石分离的防治系统
CN206376246U (zh) 用于管涌排险的引流与加固装置
CN113202827B (zh) 模块化堰塞湖应急泄流虹吸潜水整流装置
CN214245859U (zh) 一种地下室底板疏水泄压装置
CN213256223U (zh)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排水排气系统
CN212052646U (zh) 一种河道滤砂取水装置
CN111719660B (zh) 一种上游式尾矿库多级独立式排洪系统
CN211006853U (zh) 堤坝虹吸站结构
CN218712567U (zh) 水电站水垫塘检修抽排水系统
CN205990584U (zh) 桥梁排水系统
CN213508284U (zh) 一种应急穿堤排涝泵站
CN217419488U (zh) 一种新型桩基与岸墙结合护岸结构
CN215290202U (zh) 一种含内河道的地下空间开挖截流导流构造
CN215977361U (zh) 高可靠性挡土墙结构
CN221167883U (zh) 一种基坑工程中的降水结构
CN216428192U (zh) 一种水利工程消力池
CN219343333U (zh) 一种地下室出入口车道抗浮结构
CN217231672U (zh) 一种水堰型交错式泵站防泥沙淤积前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