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0998U -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0998U
CN218550998U CN202222855220.5U CN202222855220U CN218550998U CN 218550998 U CN218550998 U CN 218550998U CN 202222855220 U CN202222855220 U CN 202222855220U CN 218550998 U CN218550998 U CN 218550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groove
fish
symbiotic
pyram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552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国忠
岳绍
张正雄
朱征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anyang Hushan Zhongchu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anyang Hushan Zhongchu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anyang Hushan Zhongchu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anyang Hushan Zhongchua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552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0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0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09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苗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包括箱体,箱体的左侧设有循环进水管,循环进水管的外壁连接有充氧管,箱体的右侧设有循环出水管,箱体内设有棱锥形接卵槽和养鱼槽,养鱼槽内壁的四个侧面且靠近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水平设有连接杆,四个连接杆的端部共同连接有水草槽。该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在水草槽内种植水草,水草在白天时可以产生氧气,为养鱼槽内的雌雄亲鱼提供氧气,并且可以为雌雄亲鱼提供遮阳处,配合循环进出水,可以仿野生环境,有利于注射催产溶液后的雌雄亲鱼发情产卵;在夜间通过充氧管向箱体内的水增氧,从而避免水草消耗氧气导致雌雄亲鱼发生缺氧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苗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鱼苗种的产量,现多采用人工催产的方式,将雌雄鱼按比例分开,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将配制好的催产溶液分别对雌雄鱼亲鱼进行腹腔注射,一般可以根据雌鱼亲鱼的成熟度,进行一次注射或二次注射,二次注射第一针注射总剂量的1/3,第二针注射总剂量的2/3,针距为6~8小时,注射总剂量为每尾鱼1毫升左右;雄性亲鱼功根据成熟度注射为雌鱼亲鱼剂量的1/3,注射催产溶液之后将雌雄亲鱼混合放回产卵池或产卵箱以待亲鱼发情产卵。
公开号为CN21102058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种鱼产卵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侧壁的上端开设有圆环槽,所述池体侧壁的上端开设有入口,所述入口位于所述圆环槽的上端且所述入口与所述圆环槽连通,所述圆环槽内滑动连接有至少六个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防护网,所述圆环槽上设置有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用于卡紧所述支撑杆,该技术方案解决了由于种鱼产卵池内的水面上升,种鱼个头较大会跳跃出种鱼产卵池外,从而导致种鱼池内的种鱼产卵的进程缓慢的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由于种鱼产卵池内的水面上升,种鱼个头较大会跳跃出种鱼产卵池外,从而导致种鱼池内的种鱼产卵的进程缓慢的问题,并且该技术方案采用进水管使水流进入种鱼池内,使得种鱼池内的水流处于生态流动环境,并依靠水流对种鱼池进行氧气的更换,以提高种鱼发情繁殖效率,但是该供氧方式的催产效果并不好,仅仅依靠水流进行氧气更换可能会影响产卵期的雌雄亲鱼的活跃性和产卵质量,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左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循环进水管,所述循环进水管的外壁连接有充氧管,所述箱体右侧的中下部设有循环出水管,所述箱体内部的底部设有棱锥形接卵槽,所述棱锥形接卵槽的底端开口处设有过滤网,所述箱体内且位于棱锥形接卵槽正上方的位置活动连接有养鱼槽,所述养鱼槽的四个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第一隔离网板,所述养鱼槽内壁的四个侧面且靠近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水平设有连接杆,四个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共同连接有水草槽,所述水草槽的四个侧面均设有第二隔离网板,所述养鱼槽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框形板,所述框形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防跳跃机构。
优选的,所述箱体前侧的底部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上设有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棱锥形接卵槽内壁的左右两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对称分布的拉手,所述棱锥形接卵槽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向下竖直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与箱体内壁的底部相抵。
优选的,所述框形板位于箱体内壁的顶部,且所述框形板的四个侧面分别与箱体内壁的四个侧面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养鱼槽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设有支撑定位板,所述支撑定位板的底部与箱体的顶部相抵。
优选的,所述框形板的顶部且靠近四个边角的位置均开设有插孔。
优选的,所述防跳跃机构包括四个支撑杆,四个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分别插接于四个所述插孔内,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防护网板,所述防护网板的底部开设有与用于避让支撑定位板的避让凹槽。
优选的,所述循环出水管位于棱锥形接卵槽顶部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在水草槽内种植水草,水草在白天时可以产生氧气,为养鱼槽内的雌雄亲鱼提供氧气,并且可以为雌雄亲鱼提供遮阳处,配合循环进出水,可以仿野生环境,有利于注射催产溶液后的雌雄亲鱼发情产卵;水草在夜间会消耗氧气,在夜间通过充氧管向箱体内的水增氧,从而避免雌雄亲鱼发生缺氧的情况,确保雌雄亲鱼产卵正常;鱼卵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聚集在棱锥形接卵槽的过滤网处,而雌雄亲鱼被隔离在养鱼槽内,可以避免雌雄亲鱼将鱼卵吃掉,并且养鱼槽和棱锥形接卵槽均可以拆卸,从而便于养殖人员取出鱼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箱体的内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跳跃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棱锥形接卵槽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养鱼槽和水草槽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养鱼槽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水草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箱体1、循环进水管10、充氧管11、循环出水管12、排污管13、棱锥形接卵槽2、过滤网20、拉手21、支架22、养鱼槽3、框形板30、插孔300、支撑定位板31、第一隔离网板32、连接杆33、水草槽4、第二隔离网板40、防跳跃机构5、支撑杆50、防护网板51、避让凹槽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请参阅图1-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包括箱体1,箱体1的左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循环进水管10,循环进水管10的外壁连接有充氧管11,水草在夜间会消耗氧气,在夜间通过充氧管11向箱体1内的水增氧,从而避免雌雄亲鱼发生缺氧的情况,确保雌雄亲鱼产卵正常,箱体1右侧的中下部设有循环出水管12,循环进水管10和循环出水管12分别通过导管与循环水泵的出水端和进水端连接,使箱体1内的水处于流动状态,箱体1内部的底部设有棱锥形接卵槽2,棱锥形接卵槽2的底端开口处设有过滤网20,鱼卵会在水流的作用下聚集在棱锥形接卵槽2的过滤网20处,而雌雄亲鱼被隔离在养鱼槽3内,可以避免雌雄亲鱼将鱼卵吃掉,并且养鱼槽3和棱锥形接卵槽2均可以拆卸,从而便于养殖人员取出鱼卵。
箱体1内且位于棱锥形接卵槽2正上方的位置活动连接有养鱼槽3,养鱼槽3的四个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第一隔离网板32,将雌雄亲鱼隔离在养鱼槽3内,而产出的鱼卵会从第一隔离网板32的网孔穿过掉落至棱锥形接卵槽2内,有利于鱼卵的收集,养鱼槽3内壁的四个侧面且靠近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水平设有连接杆33,四个连接杆33的端部共同连接有水草槽4,用于种植水草,在白天时可以为水草槽4提供氧气,不需要一直使用外接供氧设备,并且可以为雌雄亲鱼提供遮阳处,配合循环进出水,可以仿野生环境,有利于注射催产溶液后的雌雄亲鱼发情产卵,水草槽4的四个侧面均设有第二隔离网板40,避免雌雄亲鱼进入水草槽4内,防止雌雄亲鱼将鱼卵产在水草槽4内的水草上,若是产在水草上就不方便养殖人员收集鱼卵了,养鱼槽3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框形板30,框形板30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防跳跃机构5,避免雌雄亲鱼在发情时过于活跃而跳出。
本实施例中,箱体1前侧的底部设有排污管13,排污管13上设有控制阀,当养殖人员需要取出鱼卵时,通过排污管13将箱体1内的水排出,以便于取出棱锥形接卵槽2。
具体的,棱锥形接卵槽2内壁的左右两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对称分布的拉手21,方便养殖人员将棱锥形接卵槽2从箱体1内取出,棱锥形接卵槽2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向下竖直设有支架22,支架22的底部与箱体1内壁的底部相抵,对棱锥形接卵槽2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棱锥形接卵槽2的底端开口处与箱体1内壁的底部相贴合。
进一步的,框形板30位于箱体1内壁的顶部,且框形板30的四个侧面分别与箱体1内壁的四个侧面相贴合,可以防止雌雄亲鱼从箱体1与养鱼槽3之间的间隙处进入到养鱼槽3的外部。
进一步的,养鱼槽3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设有支撑定位板31,支撑定位板31的底部与箱体1的顶部相抵,对养鱼槽3起到支撑和定位的作用。
进一步的,框形板30的顶部且靠近四个边角的位置均开设有插孔300,用于连接防跳跃机构5。
进一步的,防跳跃机构5包括四个支撑杆50,四个支撑杆50的底端分别插接于四个插孔300内,方便防跳跃机构5的拆装,每相邻的两个支撑杆50之间设有防护网板51,防护网板51的底部开设有与用于避让支撑定位板31的避让凹槽510,防护网板51用于防止雌雄亲鱼从箱体1内跳出。
进一步的,循环出水管12位于棱锥形接卵槽2顶部的下方,确保水流从过滤网20经过,从而使鱼卵被收集在棱锥形接卵槽2内。
本实施例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在使用时,养殖人员在水草槽4内种植水草,然后将注射催产溶液后的雌雄亲鱼放入养鱼槽3内,水草槽4内的水草在白天时可以产生氧气,为养鱼槽3内的雌雄亲鱼提供氧气,并且可以为雌雄亲鱼提供遮阳处,配合循环进出水,可以仿野生环境,有利于注射催产溶液后的雌雄亲鱼发情产卵;水草在夜间会消耗氧气,在夜间养殖人员可以通过充氧管11向箱体1内的水增氧,从而避免雌雄亲鱼发生缺氧的情况,确保雌雄亲鱼产卵正常;雌雄亲鱼产出的鱼卵会从第一隔离网板32穿过,并在水流的作用下聚集在棱锥形接卵槽2的过滤网20处,而雌雄亲鱼被隔离在养鱼槽3内,可以避免雌雄亲鱼将鱼卵吃掉;当养殖人员需要取出鱼卵时,先通过排污管13将箱体1内的水排出,然后将防跳跃机构5拆卸,再将养鱼槽3从箱体1内取出,之后,养殖人员通过拉手21将收集有鱼卵的棱锥形接卵槽2从箱体1内取出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8)

1.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左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循环进水管(10),所述循环进水管(10)的外壁连接有充氧管(11),所述箱体(1)右侧的中下部设有循环出水管(12),所述箱体(1)内部的底部设有棱锥形接卵槽(2),所述棱锥形接卵槽(2)的底端开口处设有过滤网(20),所述箱体(1)内且位于棱锥形接卵槽(2)正上方的位置活动连接有养鱼槽(3),所述养鱼槽(3)的四个侧面和底部均设有第一隔离网板(32),所述养鱼槽(3)内壁的四个侧面且靠近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水平设有连接杆(33),四个所述连接杆(33)的端部共同连接有水草槽(4),所述水草槽(4)的四个侧面均设有第二隔离网板(40),所述养鱼槽(3)的外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框形板(30),所述框形板(30)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防跳跃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前侧的底部设有排污管(13),所述排污管(13)上设有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锥形接卵槽(2)内壁的左右两侧且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对称分布的拉手(21),所述棱锥形接卵槽(2)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向下竖直设有支架(22),所述支架(22)的底部与箱体(1)内壁的底部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板(30)位于箱体(1)内壁的顶部,且所述框形板(30)的四个侧面分别与箱体(1)内壁的四个侧面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养鱼槽(3)的四个外侧且位于顶部边缘中部的位置均设有支撑定位板(31),所述支撑定位板(31)的底部与箱体(1)的顶部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形板(30)的顶部且靠近四个边角的位置均开设有插孔(3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跳跃机构(5)包括四个支撑杆(50),四个所述支撑杆(50)的底端分别插接于四个所述插孔(300)内,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杆(50)之间设有防护网板(51),所述防护网板(51)的底部开设有与用于避让支撑定位板(31)的避让凹槽(5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出水管(12)位于棱锥形接卵槽(2)顶部的下方。
CN202222855220.5U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Active CN218550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5220.5U CN218550998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5220.5U CN218550998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0998U true CN218550998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20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55220.5U Active CN218550998U (zh) 2022-10-28 2022-10-28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09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7612A (zh) * 2023-10-19 2024-01-16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一种唐鱼仿生态人工繁殖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7612A (zh) * 2023-10-19 2024-01-16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一种唐鱼仿生态人工繁殖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3799A (zh) 低温繁育异育银鲫鱼苗的方法
CN103583428A (zh) 一种池塘中设置网箱培育泥鳅苗种的方法
CN101156555A (zh) 一种西伯利亚鲟人工繁殖方法及孵化装置
CN218550998U (zh) 一种与水草共生的鱼苗种人工催产箱
CN211430639U (zh) 蟹鱼循环供氧分离养殖系统装置
CN209218928U (zh) 一种小龙虾工厂化产卵孵化装置
CN113728967A (zh) 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CN216164486U (zh) 蟹虾智能养殖箱
CN200987325Y (zh) 一种沟渠式蛙池
CN110839579A (zh) 稻-鱼生态种养系统及方法
CN101897307B (zh) 利用网箱的鲤鱼家系选育方法
CN102356756B (zh) 一种塘鳢育苗方法以及塘鳢育苗的育苗池体体系
CN213784892U (zh) 一种多层抽屉式河蚌稚蚌培育装置
CN216821322U (zh) 一种红树林蟹共作生态培育装置
CN216392698U (zh) 一种气动式多功能推水增氧设备
CN214709762U (zh) 一种鲫鱼诱捕装置
CN212232679U (zh) 一种黄鳝仿生生态产卵巢穴
CN211091383U (zh) 稻-鱼生态种养系统
CN209403319U (zh) 一种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池塘环沟
CN213463483U (zh) 一种基于微流水的大刺鳅鱼苗培育装置
CN220777038U (zh) 一种组合式鱼礁
CN213187706U (zh) 一种中华沙鳅高密度立体生态养殖装置
CN213719443U (zh) 一种基于水质环境管理的鳖分区养殖系统
CN220458273U (zh) 一种仿生态型小鹅养殖装置
CN216567741U (zh) 一种网格式养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