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4905U -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44905U
CN218544905U CN202222842034.8U CN202222842034U CN218544905U CN 218544905 U CN218544905 U CN 218544905U CN 202222842034 U CN202222842034 U CN 202222842034U CN 218544905 U CN218544905 U CN 2185449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refrigerant
gas
return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420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頔
王永全
高赛
姜凯文
王洪宝
王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Keru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Keru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Keru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Kerun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420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449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449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449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回气缓冲罐、第二气液分离器、回液回热器和高压储液罐。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降压后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液态制冷剂输送至散冷设备;从散冷设备出来的制冷剂输送至回气缓冲罐和第二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液态制冷剂用来为高压储液罐提供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换冷,换冷后的气态制冷剂和润滑油转化为气态输送至压缩机;高压制冷剂冷却后通过膨胀阀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依此循环,达到对制冷剂回液进行再处理的目的,增加制冷装置的制冷量。

Description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一般为,压缩机吸入从散冷设备出来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把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制冷剂,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然后被送入散冷设备,液态制冷剂在散冷设备中吸热蒸发后成为气态制冷剂,再送入到压缩机入口进行新一轮的压缩,从而完成一个制冷循环。
现有的制冷装置一般分为直澎式和满液式,直澎式是气液混合供液,一般用在小型制冷系统,制冷剂充装量少,容易产生回液,降低制冷装置的制冷效率;满液式则是利用低压循环桶和循环泵供液制冷,制冷剂经过电磁阀或电动调节阀的降压膨胀后,形成混杂有少量气态制冷剂的液态制冷剂,混合态的制冷剂进入低压循环桶后,气态制冷剂被制冷压缩机抽走,低温液态制冷剂留下,被低温循环泵送到冷风机或冷排管等散冷设备内,散冷后变为气态制冷剂汇入低压循环桶,然后被制冷剂压缩机抽走,满液式制冷系统一般用于中大型系统或速冻系统,节能省电,但是存在设备多,占地面积大,制冷剂充灌量大,底部会产生积油,影响制冷装置的散冷量,回油效果差,能耗大,成本高。
基于上述制冷装置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发明人结合直澎式和满液式的优点发明了一款适合大中小型和速冻等各种制冷系统,制冷剂充灌量少,没有回油的顾虑,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制冷装置制冷量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直澎式制冷装置工作时容易产生回液,满液式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充灌量大,回油效果不好,影响制冷装置制冷量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对回液进行再处理、制冷剂充灌量少、没有回油顾虑,且适合各种制冷系统使用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与压缩机回气管道直接或间接连通,用于接收气态制冷剂并压缩输出;
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下游,用于接收经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对制冷剂进行散热降温;
高压储液罐,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下游,用于储存高压制冷剂;
膨胀阀,设置在所述高压储液罐下游,用于接收制冷剂并进行降压膨胀;
散冷设备,设置在所述膨胀阀下游,输入端用于接收降压膨胀后的制冷剂进行散冷,输出端与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气缓冲罐,设置在所述散冷设备的输出端和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之间;所述回气缓冲罐具有被第一丝网除沫器分隔形成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散冷设备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
第一气液分离器,设置在所述膨胀阀和所述散冷设备之间,具有与所述膨胀阀连通的第一分离空间,所述第一分离空间顶部通过排气结构与压缩机回气管道或所述回气缓冲罐的第一空间连通,底部通过排液管与所述散冷设备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辅助分离板,为L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的与所述散冷设备连通的进液开口处,所述辅助分离板的竖直板顶部与所述第一空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分离板的水平板向着远离所述第二空间的方向水平延伸,且与所述进液开口正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还包括:
分流板,为L型板,所述分流板通过水平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分离空间的中下部,朝向所述膨胀阀设置,并设有出液通孔;所述分流板的竖直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靠近所述排气结构底部的位置;
排油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分离空间的中部,位置稍低于于所述分流板,通过排油管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体润滑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排气结构包括:
排气阀,包括连接有浮球组件的第一阀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上方的环形端盖,所述环形端盖覆盖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的上方;
第二丝网除沫器,为中部开口的筒状结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排气阀上,所述第一阀体深入所述第二丝网除沫器内部一定距离;
压盖,固定并盖设在所述环形端盖上;
排气管,固定穿设在所述环形端盖上,一端与所述第一分离空间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或所述回气缓冲罐连通;
液位上升时,所述浮球组件上升推动所述第一阀体关闭所述排气管;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组件下降拉动所述第一阀体打开所述排气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二分离空间,一侧通过第一输液管与所述回气缓冲罐的底部连通,另一侧通过第一输气管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分离空间的底部开设有排液通道,所述排液通道内安装有排液阀;
回液回热器,包括第一交换管路和第二交换管路,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一端与所述排液阀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一端与高压储液罐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膨胀阀连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第二输气管,一端与所述高压储液罐顶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气管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上安装有增压电磁阀;
回液管,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相连,所述回液管上安装有回液供液电磁阀;
排气电磁阀,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气管与所述第二输气管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输气管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的连接点之间的部分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高压供液电磁阀,安装在所述膨胀阀与所述回液回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交换管路的开合;
回液电磁阀,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液管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液管的开合;
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安装在所述排液阀与所述回液回热器之间的所述第一交换管路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交换管路的开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内液态制冷剂的液位,并传输液位信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分离网,盖设在所述排液通道上方,用于过滤进入所述排液通道的液态制冷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回液回热器与所述膨胀阀之间的所述第二交换管路上,与所述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连接,用于向所述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传递从所述回液回热器测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数据,自动调节所述回液回热器与所述排液阀之间的所述第一交换管路内的制冷剂流量大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回气缓冲罐、第二气液分离器、回液回热器和高压储液罐。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具有与膨胀阀连通的第一分离空间,第一分离空间顶部通过排气结构与压缩机回气管连通,底部通过排液管与散冷设备连通;回气缓冲罐具有内部空间,被第一丝网除沫器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散冷设备连通,第二空间与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二分离空间,一侧通过第一输液管与回气缓冲罐连通,另一侧通过第一输气管与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第二分离空间的底部开设有排液通道,排液通道内安装有排液阀;回液回热器包括第一交换管路和第二交换管路,第一交换管路一端与排液阀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回气管道连通;第二交换管路一端与高压储液罐连通,另一端与膨胀阀连通;高压储液罐具有封闭的储液空间,适于向回液回热器提供高压制冷剂。
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在使用时,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上行,从排气结构排出至压缩机回气管道或回气缓冲罐,使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基本都是气态;液态制冷剂下行,从底部的排液管输送至散冷设备,从而使进入到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全部都是液态。进一步地,从散冷设备输出的低压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回气缓冲罐内进行初步气液分离,初步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丝网除沫器进入第二空间内并通过压缩机回气管道输送至压缩机内;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输液管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内再次进行气液分离,再次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一输气管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内,液态制冷剂进入排液通道,经排液阀进入第一交换管路内,高压储液罐向第二交换管路输送高压制冷剂,进入第一交换管路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回液回热器内冷却进入第二交换管路内的高压制冷剂,变为气态制冷剂后通过压缩机回气管道输送至压缩机内;多余的液态制冷剂可以通过回液管输送至第一气液分离器。与传统技术方案不同,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降压后不是直接进入散冷设备,而是先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进入压缩机,分离后的压缩机润滑油从排油口排出,液态制冷剂输送至散冷设备;进一步地,从散冷设备出来后的制冷剂也不是直接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而是先输送至回气缓冲罐和第二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用来为高压储液罐提供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换冷,换冷后的气态制冷剂和混合在液态制冷剂内的压缩机润滑油转化为气态,并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高压制冷剂冷却后通过膨胀阀首先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内进行气液分离再将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输送至散冷设备内。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气液油混合的制冷剂依此往复循环,将润滑油和气态制冷剂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使进入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基本全部都是液态的制冷剂,压缩机回收的制冷剂均为气态的制冷剂,增加了散冷设备制冷的稳定性,减少散冷设备产生的制冷剂回液,并对产生的制冷剂回液进行再利用,且第一气液分离器能够对润滑油进行分离,解决了回油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制冷装置的制冷量,提高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还能够将第二气液分离器内多余的制冷剂回液输送至第一气液分离器,再次利用,以达到节能减排,降低造价,增加制冷装置的制冷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气液分离器;110、第一分离空间;120、分流板;121、出液通孔;130、排油口;140、排气阀;141、第一阀体;142、环形端盖;150、第二丝网除沫器;160、压盖;170、排气管;2、回气缓冲罐;210、第一丝网除沫器;211、第一空间;212、第二空间;213、辅助分离板;214、进液开口;3、第二气液分离器;310、第一输液管;320、第一输气管;330、排液通道;331、排液阀;332、分离网;340、液位传感器;350、第二分离空间;4、回液回热器;410、第一交换管路;420、第二交换管路;5、高压储液罐;510、第二输气管;511、增压电磁阀;520、回液管;521、回液供液电磁阀;530、高压供液电磁阀;540、回液电磁阀;550、排气电磁阀;560、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6、膨胀阀;7、压缩机回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在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还可以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高压储液罐5、膨胀阀6和散冷设备;压缩机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直接或间接连通,用于接收气态制冷剂并压缩输出;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下游,用于接收经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对制冷剂进行散热降温;高压储液罐5,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下游,用于储存高压制冷剂;膨胀阀6,设置在所述高压储液罐5下游,用于接收制冷剂并进行降压膨胀;散冷设备,设置在所述膨胀阀6下游,输入端用于接收降压膨胀后的制冷剂进行散冷,输出端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
如图1-2所示,还包括:第一气液分离器1、回气缓冲罐2、第二气液分离器3和回液回热器4。其中,第一气液分离器1具有与膨胀阀6连通的第一分离空间110,第一分离空间110顶部通过排气结构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或回气缓冲罐2连通,底部通过排液管与散冷设备连通;回气缓冲罐2具有内部空间,被第一丝网除沫器210分隔为第一空间211和第二空间212;第一空间211与散冷设备的输出端或排气结构连通,第二空间212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第二气液分离器3具有第二分离空间350,一侧通过第一输液管310与回气缓冲罐2连通,另一侧通过第一输气管320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第二分离空间350的底部开设有排液通道330,排液通道内安装有排液阀331;回液回热器4包括第一交换管路410和第二交换管路420,第一交换管路410一端与排液阀331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第二交换管路420一端与高压储液罐5连通,另一端与膨胀阀6连通。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在使用时,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6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上行,从排气结构排出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或回气缓冲罐2,使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基本都是气态;液态制冷剂下行,从底部的排液管输送至散冷设备,从而使进入到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全部都是液态。进一步地,从散冷设备输出的低压气液混合制冷剂进入回气缓冲罐2内进行初步气液分离,初步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一丝网除沫器210进入第二空间212内并通过压缩机回气管道7输送至压缩机内;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输液管310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3内再次进行气液分离,再次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从第一输气管320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内,液态制冷剂进入排液通道330,经排液阀331进入第一交换管路410内,高压储液罐5向第二交换管路420输送高压制冷剂,进入第一交换管路410内的液态制冷剂在回液回热器4内冷却进入第二交换管路420内的高压制冷剂,变为气态制冷剂后通过压缩机回气管道7输送至压缩机内。与传统技术方案不同,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高压制冷剂通过膨胀阀6降压后不是直接进入散冷设备,而是先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进入压缩机,分离后液态制冷剂输送至散冷设备;进一步地,从散冷设备出来后的制冷剂也不是直接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而是先输送至回气缓冲罐2和第二气液分离器3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用来为高压储液罐5提供的高压液态制冷剂换冷,换冷后液态制冷剂转化为气态再输送至压缩机回气管道7;高压制冷剂冷却后通过膨胀阀6首先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内进行气液分离再将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输送至散冷设备内。气液油混合的制冷剂依此往复循环,减少润滑油对散冷设备的影响,使进入散冷设备的制冷剂基本全部都是液态的制冷剂,减少散冷设备产生的制冷剂回液,并对产生的制冷剂回液进行再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制冷装置工作时制冷量,提高了制冷装置的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为了防止第二气液分离器3内的液态制冷剂回液过多,避免液态制冷剂从第一输气管320进入压缩机回气管道7,还设计有防止回液过多结构,包括:第二输气管510、回液管520、高压供液电磁阀530、回液电磁阀540和排气电磁阀550。其中,第二输气管510一端与高压储液罐5顶部连通,另一端与第一输气管320连通,第二输气管510上安装有增压电磁阀511;回液管520一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3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气液分离器1相连,回液管520上安装有回液供液电磁阀521;高压供液电磁阀530安装在膨胀阀6与回液回热器4之间的第二交换管路420上,用于控制第二交换管路420的开合;回液电磁阀540安装在第一输液管310上,用于控制第一输液管310的开合;排气电磁阀550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气管320与所述第二输气管51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20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的连接点之间的部分上;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安装在排液阀331与回液回热器4之间的第一交换管路410上,用于控制第一交换管路410的开合。如果回液过多,达到第二气液分离器3的上限后,关闭高压供液电磁阀530、回液电磁阀540、排气电磁阀550和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打开增压电磁阀511和回液供液电磁阀521,高压气态制冷剂通过第二输气管510和第一输气管320进入第二气液分离器3增压,低温液态制冷剂通过回液管520回到第一气液分离器1内;当低温液态制冷剂减少到低于第二气液分离器3的最低液位后,依次关闭增压电磁阀511和回液供液电磁阀521,打开高压供液电磁阀530、回液电磁阀540、排气电磁阀550和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恢复正常运行。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经膨胀阀6降压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经第一气液分离器1,使气态制冷剂都被压缩机回气管道7回收,而液态制冷剂进入散冷设备,以达到节能减排,降低造价,增加制冷装置的制冷量。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还包括液位传感器340,设置在第二气液分离器3上,用于检测第二气液分离器3内低温液态制冷剂的液位。当低温液态制冷剂达液位传感器340设置的上限后,则启动防止回液过多结构,当低温液态制冷剂下降到液位传感器340设置的下限后,则关闭防止回液过多结构。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第一气液分离器1还包括分流板120和排油口130。其中,分流板120为L型板,分流板120通过水平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分离空间110的中下部,朝向膨胀阀6设置,并设有出液通孔121;分流板120的竖直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靠近排气结构底部的位置;排油口130开设在第一分离空间110的中部,位置稍低于于分流板120,通过排油管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体润滑油。通过膨胀阀6进入第一气液分离器1的液态制冷剂流速降低,并在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10的由分流板120的水平板和竖直板构成的空间内进一步降低流速。流速降低后,混合在液态制冷剂内的少量润滑油上浮,此时液态制冷剂从出液通孔121流到第一分离空间110的下方空间,使液态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分离后的润滑油漂浮在液态制冷剂的上方,当润滑油的液位高于分流板120的高度时,润滑油沿分流板120的顶部流至分流板120的另一边,并继续悬浮在液态制冷剂的上方,待液位达到排油口130的高度时,润滑油从排油口130排出。
本实施例提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排气结构包括:排气阀140、第二丝网除沫器150、压盖160和排气管170。其中,排气阀140包括连接有浮球组件的第一阀体141和设置在第一阀体141上方的环形端盖142,环形端盖142覆盖在第一气液分离器1的上方;第二丝网除沫器150为中部开口的筒状结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排气阀140上,第一阀体141深入第二丝网除沫器150中部开口一定距离;压盖160固定并盖设在环形端盖142上;排气管170固定穿设在环形端盖142上,与第一分离空间110连通;液位上升时,浮球组件上升推动第一阀体141关闭排气管170;液位下降时,浮球组件下降拉动第一阀体141打开排气管170。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第二丝网除沫器150可以有效分离气态制冷剂里面的杂质,并阻挡飞溅的液态制冷剂;浮球组件能够在液态制冷剂中漂浮;当液态制冷剂较多、气态制冷剂较少时,浮球组件在液态制冷剂的浮力作用下上行,关闭第一阀体141,排气管170关闭,气态制冷剂不能从排气管170排出,目的是避免液态制冷剂经由排气管170进入压缩机回气管道7;当液态制冷剂较少、气态制冷剂较多时,浮球组件下行,打开第一阀体141的开关,排气管170打开,气态制冷剂能够从排气管170排出。此为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还包括分离网332,盖设在排液通道330上方,用于过滤进入排液通道330的液态制冷剂。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回液回热器4与膨胀阀6之间的第二交换管路420上,与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连接,用于向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传递从回液回热器4测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数据,自动调节回液回热器4与排液阀331之间的第一交换管路410内的制冷剂流量大小。
本实施例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还包括辅助分离板213,为L型板,设置在第一空间211的与散冷设备连通的进液开口214处,辅助分离板213的竖直板顶部与第一空间211的顶部固定连接;辅助分离板213的水平板向着远离第二空间212的方向水平延伸,且与进液开口214正对。辅助分离板213的设置,使进入第一分离空间110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率先落在辅助分离板213的水平板上,使气液混合制冷剂更容易实现气液的上下分离。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创新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包括:
压缩机,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直接或间接连通,用于接收气态制冷剂并压缩输出;
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下游,用于接收经所述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并对制冷剂进行散热降温;
高压储液罐(5),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下游,用于储存高压制冷剂;
膨胀阀(6),设置在所述高压储液罐(5)下游,用于接收制冷剂并进行降压膨胀;
散冷设备,设置在所述膨胀阀(6)下游,输入端用于接收降压膨胀后的制冷剂进行散冷,输出端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气缓冲罐(2),设置在所述散冷设备的输出端和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之间;所述回气缓冲罐(2)具有被第一丝网除沫器(210)分隔形成的第一空间(211)和第二空间(212);所述第一空间(211)与所述散冷设备的输出端连通,所述第二空间(212)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
第一气液分离器(1),设置在所述膨胀阀(6)和所述散冷设备之间,具有与所述膨胀阀(6)连通的第一分离空间(110),所述第一分离空间(110)顶部通过排气结构与压缩机回气管道(7)或所述回气缓冲罐(2)的第一空间(211)连通,底部通过排液管与所述散冷设备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分离板(213),为L型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211)的与所述散冷设备连通的进液开口(214)处,所述辅助分离板(213)的竖直板顶部与所述第一空间(21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辅助分离板(213)的水平板向着远离所述第二空间(212)的方向水平延伸,且与所述进液开口(214)正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1)还包括:
分流板(120),为L型板,所述分流板(120)通过水平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分离空间(110)的中下部,朝向所述膨胀阀(6)设置,并设有出液通孔(121);所述分流板(120)的竖直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靠近所述排气结构底部的位置;
排油口(130),开设在所述第一分离空间(110)的中部,位置稍低于于所述分流板(120),通过排油管与外界相连以输送分离后的液体润滑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结构包括:
排气阀(140),包括连接有浮球组件的第一阀体(14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阀体(141)上方的环形端盖(142),所述环形端盖(142)覆盖在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1)的上方;
第二丝网除沫器(150),为中部开口的筒状结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排气阀(140)上,所述第一阀体(141)深入所述第二丝网除沫器(150)内部一定距离;
压盖(160),固定并盖设在所述环形端盖(142)上;
排气管(170),固定穿设在所述环形端盖(142)上,一端与所述第一分离空间(11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或所述回气缓冲罐(2)连通;
液位上升时,所述浮球组件上升推动所述第一阀体(141)关闭所述排气管(170);液位下降时,所述浮球组件下降拉动所述第一阀体(141)打开所述排气管(17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气液分离器(3),具有第二分离空间(350),一侧通过第一输液管(310)与所述回气缓冲罐(2)的底部连通,另一侧通过第一输气管(320)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所述第二分离空间(350)的底部开设有排液通道(330),所述排液通道内安装有排液阀(331);
回液回热器(4),包括第一交换管路(410)和第二交换管路(420),所述第一交换管路(410)一端与所述排液阀(33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连通;所述第二交换管路(420)一端与高压储液罐(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膨胀阀(6)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输气管(510),一端与所述高压储液罐(5)顶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20)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510)上安装有增压电磁阀(511);
回液管(520),一端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3)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器(1)相连,所述回液管(520)上安装有回液供液电磁阀(521);
排气电磁阀(550),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气管(320)与所述第二输气管(510)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输气管(320)与所述压缩机回气管道(7)的连接点之间的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高压供液电磁阀(530),安装在所述膨胀阀(6)与所述回液回热器(4)之间的所述第二交换管路(420)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交换管路(420)的开合;
回液电磁阀(540),安装在所述第一输液管(310)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输液管(310)的开合;
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安装在所述排液阀(331)与所述回液回热器(4)之间的所述第一交换管路(410)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交换管路(410)的开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位传感器(340),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3)上,用于检测所述第二气液分离器(3)内液态制冷剂的液位,并传输液位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离网(332),盖设在所述排液通道(330)上方,用于过滤进入所述排液通道(330)的液态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回液回热器(4)与所述膨胀阀(6)之间的所述第二交换管路(420)上,与所述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连接,用于向所述回液回热电动控制阀(560)传递从所述回液回热器(4)测出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数据,自动调节所述回液回热器(4)与所述排液阀(331)之间的所述第一交换管路(410)内的制冷剂流量大小。
CN202222842034.8U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Active CN2185449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2034.8U CN218544905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42034.8U CN218544905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44905U true CN218544905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8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42034.8U Active CN218544905U (zh) 2022-10-27 2022-10-27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449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4178U (zh) 氟利昂桶泵组合机组
CN206399052U (zh) 一种干式机组蒸发器后增设分液器系统
CN113266968A (zh) 储液罐、制冷剂转移装置和制冷系统
CN201973964U (zh) 一种具有气液分离功能的立式蒸发器
CN105444483B (zh) 一种满液式螺杆机制冰机组
CN218442847U (zh) 一种直澎式微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CN218544905U (zh) 一种无动力满液供液制冷装置
CN207797440U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CN201828076U (zh) 双工况制冰制冷水的制冷系统
CN201449088U (zh) 氨压缩制冷用氨泵供液系统
CN203964462U (zh) 一种冷凝器内置油分离器的冷水热泵机组
CN105299944B (zh) 一种满液式中央空调系统
CN105074342B (zh) 蒸发器分配系统和方法
CN210861811U (zh) 一体式压缩机油虹吸油冷并联机组
CN205119542U (zh) 一种满液式螺杆机速冻冷库机组
CN106996663A (zh) 用于板式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与板式蒸发器
CN108613444B (zh) 一种制冷系统中的分离器及其制冷系统
CN105299942B (zh) 一种满液式螺杆机速冻冷库机组
CN206724531U (zh) 用于板式蒸发器的气液分离器与板式蒸发器
CN206771829U (zh) 一种双回路冷水机组控制系统
CN101929772B (zh) 制取过冷水冰浆的制冷系统
CN206207800U (zh)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回油系统及采用其的水冷式空调机组
CN212566382U (zh) 用于满液式机组的回油装置及满液式机组
CN217844338U (zh) 一种低充注量的满液式制冷系统
CN205191970U (zh) 一种满液式中央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