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350U -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36350U CN218536350U CN202222306561.7U CN202222306561U CN218536350U CN 218536350 U CN218536350 U CN 218536350U CN 202222306561 U CN202222306561 U CN 202222306561U CN 218536350 U CN218536350 U CN 2185363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fuel
- fixing device
- hydrogen storage
- storage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该固定装置形成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包括储氢系统放置区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本申请提供的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中,储氢系统放置区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均处于一个固定装置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实现了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与储氢系统放置区的集成设置,进而实现了燃电散热系统与储氢系统的集成设置,结构紧凑,整体性极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固定装置,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固定装置的燃料电池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及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燃油汽车的基础上,新能源车型得到极大的技术进步及推广,而燃料电池车型在传统汽车或者纯电动汽车基础上增加燃料电池系统、储氢系统、动力电池系统、附配件系统,以及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散热的燃电散热系统,因此对整车布置造成极大挑战。
现有燃电散热系统用于对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的循环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燃料电池系统的循环降温处理。
但目前,燃电散热系统与储氢系统为分体式结构,集成度不高,整体性很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固定装置的燃料电池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括储氢系统放置区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
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于驾驶室的后方;
沿第一方向,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和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依次排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驾驶室的背面平行,且与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垂直。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长方体框架;
加强杆组,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加强杆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侧面上;
其中,所述长方体框架围成的空间区域为所述容置空间。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侧面蒙皮;所述第一侧面蒙皮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且所述第一侧面蒙皮靠近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其中,所述第一侧面蒙皮上设置有格栅;
和/或,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顶面蒙皮和吊耳;所述顶面蒙皮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的顶面上;所述吊耳设置在所述顶面蒙皮上;
和/或,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加强连杆;所述加强连杆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
在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内,沿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所述长方体框架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氢瓶支撑件;
沿第二方向,所述氢瓶支撑件上具有至少一个氢瓶放置槽;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驾驶室的背面垂直;
和/或,
在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沿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所述长方体框架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散热支撑件。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设置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倾斜支撑;所述倾斜支撑设置在所述固定支脚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之间。
可选的,上述固定装置中,
所述固定支脚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支脚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可拆卸支脚;所述可拆卸支脚设置在所述固定支脚和/ 或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并且所述可拆卸支脚位于两所述固定支脚之间。
一种氢燃料电池车,包括固定装置、储氢系统和燃电散热系统;
所述固定装置为上文所述的固定装置;
所述储氢系统固设于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
所述燃电散热系统固设于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
可选的,上述燃料电池车中,
所述储氢系统包括氢瓶;所述氢瓶的长轴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燃电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驾驶室的背面平行,且与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垂直。
本申请提供的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中,储氢系统放置区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均处于一个固定装置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实现了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与储氢系统放置区的集成设置,进而实现了燃电散热系统与储氢系统的集成设置,结构紧凑,整体性极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中固定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中固定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中固定装置的爆炸图。
图1-图4:
1-储氢系统放置区,2-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3-长方体框架,4-加强杆组, 5-第一侧面蒙皮,6-顶面蒙皮,7-吊耳,8-加强连杆,9-氢瓶支撑件,10-散热支撑件,11-固定支脚;12-倾斜支撑,13-可拆卸支脚;14-第二侧面蒙皮,15-储氢系统,16-燃电散热系统,17-驾驶室安装件;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驾驶室的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固定装置的燃料电池车。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包括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储氢系统放置区1用来放置储氢系统15;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用来放置燃电散热系统16。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仅通过一套固定装置结构,就可以在其内部形成同时具有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的容置空间;进而实现了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集成设置。
使用本申请的固定装置,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无需再分别单独设置安装在车架和/或驾驶室上的固定框架结构;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均处于一个固定装置形成的容置空间内,在保证散热效果以及氢能源储存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集成设置,结构紧凑,整体性极强。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2,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设置于驾驶室的后方,即后背式设置于驾驶室。固定装置位于驾驶室和上装部件(如上装车厢)之间的空间,其并未占用上装空间,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给上装部件。
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容置空间依次包括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第一方向与驾驶室的背面平行,且第一方向与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垂直。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燃料电池车放置在水平面内时,驾驶室的背面与水平面垂直;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即为竖直方向。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X轴的方向为第一方向;Y轴的方向为第二方向,Z轴的方向为驾驶室的高度方向。
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集成设置在了储氢系统放置区1的侧部,进而燃电散热系统16集成设置在了储氢系统15的侧部。如上设置,不仅集成化程度高,而且解决了燃电散热系统16设置在储氢系统15的顶部,导致雨水通过燃电散热系统16的通风口竖直进入至储氢系统15内的问题;即使燃料电池车长期在降水频繁的季节或者地区运行,也不会对储氢系统15的电器元件以及结构件造成腐蚀,保证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包括长方体框架3和加强杆组4。加强杆组4设置有多组;多组加强杆组4分别设置在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平行的侧面上。长方体框架3围成的空间区域为容置空间。
具体的,加强杆组4设置有三组;三组加强杆组4分别设置在长方体框架 3与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平行,且与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垂直的两个侧面上;以及长方体框架3的顶部侧面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平行,且与第二方向垂直的两个侧面指代的并不是实体平面结构,而是长方体框架3中的能够围成平面区域的前部矩形框架和后部矩形框架;长方体框架3的顶部侧面指代的并不是实体平面结构,而是长方体框架3中的能够围成平面区域的顶部矩形框架。
其中,顶部矩形框架和底部矩形框架与水平面平行;前部矩形框架和后部矩形框架与驾驶室的背面平行。顶部矩形框架、前部矩形框架和后部矩形框架上均设置有加强杆组4。
长方体框架3形成了同时具有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 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为容纳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支撑载体。
加强杆组4起到了对长方体框架3的支撑稳固作用,保证长方体框架3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碰撞冲击而损坏变形。进一步的,长方体框架3和加强杆组 4,不仅起到了对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防护作用,而且便于生产安装,降低了制造成本。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加强杆组4由多个连接杆组成;多个连接杆在长方体框架3的顶部矩形框架/前部矩形框架/后部矩形框架内,分别进行水平,和/或,竖直,和/或,倾斜,和/或,交叉式排布。连接杆的布置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排布,只要能够保证长方体框架3的结构稳固性即可。
进一步的。加强杆组4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长方体框架3上。焊接的方式不仅操作便捷快速,而且固定连接的效果极佳。
请参阅附图1、附图2和附图3,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定义长方体框架3中靠近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的侧部框架为左部矩形框架,远离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的侧部框架为右部矩形框架。且左部矩形框架和右部矩形框架均与第一方向垂直。
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侧面蒙皮5和第二侧面蒙皮14;第一侧面蒙皮5和第二侧面蒙皮14分别设置在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指代的并不是实体平面结构,而是长方体框架3中能够围成平面区域的左部矩形框架和右部矩形框架。
具体的,第一侧面蒙皮5设置在左部矩形框架上,第二侧面蒙皮14设置在右部矩形框架上;而且第一侧面蒙皮5上设置有格栅。
本申请的长方体框架3中未在左部矩形框架和右部矩形框架上设置加强杆组4,而是使其形成左部开口和右部开口;如上设置,方便燃电散热系统16从左部开口放置进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同时方便储氢系统15从右部开口放置进储氢系统放置区1。当燃电散热系统16和储氢系统15均放置完成后,再通过第一侧面蒙皮5封堵左部开口,通过第二侧面蒙皮14封堵右部开口;如上设置,很好的起到了对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防护效果,进而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燃电散热系统16包括散热风扇;通过散热风扇对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的循环冷却液进行风冷,以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的循环降温。在第一侧面蒙皮5上设置格栅,非常有利于散热风扇进行吸风散热。
请参阅附图1,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顶面蒙皮6和吊耳7;顶面蒙皮6设置在长方体框架3的顶面上;吊耳7设置在顶面蒙皮6 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长方体框架3的顶面指代的并不是实体平面结构,而是长方体框架3中能够围成平面区域的顶部矩形框架。
具体的,顶面蒙皮6设置在了顶部矩形框架上。如上设置,形成了固定装置的顶部防护结构,解决了雨天时雨水进入固定装置内部的问题,不会对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电器元件以及结构件造成腐蚀,保证了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吊耳7,为固定装置提供了吊装时的连接载体,非常便于固定装置的转载安装。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4,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加强连杆8;加强连杆8设置在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长方体框架3与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指代的并不是实体平面结构,而是长方体框架3中能够围成平面区域的左部矩形框架和右部矩形框架。
具体的,加强连杆8通过装配式焊接的形式设置在左部矩形框架和右部矩形框架上。如上设置,进一步保证了储氢系统放置区1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 2的框架强度;而且装配式焊接的形式,可以保证加强连杆8的快速安装、拆卸,进而保证了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的快速安装、拆卸以及检修。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4,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在储氢系统放置区1 内,沿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长方体框架3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氢瓶支撑件9;沿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氢瓶支撑件9上具有至少一个氢瓶放置槽。第二方向与驾驶室的背面垂直。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储氢系统15包括氢瓶。
沿竖直方向(即Z轴方向),在长方体框架3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氢瓶支撑件9,实现了储氢系统放置区1在立体空间内的分层设置,进而实现了氢瓶在竖直方向上的多层罗列;氢瓶支撑件9具有至少一个氢瓶放置槽,可以保证每层放置空间至少并列一个氢瓶。如上设置,实现了多个氢瓶的集成化设置,使储氢系统15的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前部矩形框架上设置竖直的第一竖直连接板;在后部矩形框架上设置竖直的第二竖直连接板,并且第二竖直连接板与第一竖直连接板位置相对;氢瓶支撑件9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在第一竖直连接板和第二竖直连接板之间。如上设置,实现了氢瓶支撑件9在长方体框架3内的快速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沿第一方向(即X轴方向),第一竖直连接板和第二竖直连接板分别设置有两个;氢瓶的长轴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如上设置,保证了使每个氢瓶沿其长轴方向均具有两个受力支撑点,氢瓶的固定更加牢靠、稳定。
进一步的,氢瓶放置在氢瓶放置槽内,并通过钢箍带进行固定。如上设置,便于氢瓶在氢瓶放置槽上的安装与拆除,而且保证了氢瓶的固定更加牢靠稳定。
具体的,第一竖直连接板和第二竖直连接板之间,依次高低排布有3个氢瓶支撑件9;每个氢瓶支撑件9上具有3个氢瓶放置槽;即储氢系统放置区1 划分为3层,且每层排布3个氢瓶。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4,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在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沿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长方体框架3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散热支撑件10。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每组散热支撑件10固定一个燃电散热系统16。
沿竖直方向(即Z轴方向),前部矩形框架上平行且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水平支撑板;第一水平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平行;在后部矩形框架上平行且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水平支撑板;第二水平支撑板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且与第一水平支撑板位置相对。
燃电散热系统16的前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支脚;燃电散热系统16的后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支脚。第一安装支脚通过螺栓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一水平支撑板上;第二安装支脚通过螺栓螺母螺纹连接在第二水平支撑板上。
如上设置,实现了燃电散热系统16在长方体框架3内的快速安装固定。
进一步的,每组散热支撑件10包括两个第一水平支撑板和两个第二水平支撑板;每个燃电散热系统16包括两个第一安装支脚和两个第二安装支脚。如上设置,每个燃电散热系统16具有四个分布均匀的受力支撑点,燃电散热系统 16的固定更加牢靠、稳定。
进一步的,根据整车的实际需求,燃电散热系统16的数量可以扩展至两块、三块甚至更多。
请参阅附图1,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支脚11;固定支脚11设置于长方体框架3的底部。通过固定支脚11可以将固定装置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固定装置的拆装更加便捷、快速。
请参阅附图1,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装置还包括倾斜支撑12;倾斜支撑12设置在固定支脚11与长方体框架3的底部之间。
如上设置,倾斜支撑12、固定支脚11和长方体框架3的底部形成了三角形支撑架结构,三角形更加稳固,有效保证了固定装置在车架上的牢靠固定。
请参阅附图1,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固定支脚11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支脚11平行且间隔设置;固定装置还包括可拆卸支脚13;可拆卸支脚13 设置在固定支脚11和/或所述长方体框架3的底部,并且可拆卸支脚13位于两固定支脚11之间。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底盘的车架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对应的固定支脚11也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固定支脚11分别安装在第一纵梁、第二纵梁上;两个固定支脚11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的距离相适配。相邻的两固定支脚11之间形成了容纳空间,进而可以在上述容纳空间中放置电机控制器及其他系统,固定装置的整体布局合理,实现了空间的充分利用。
进一步,通过设置可拆卸支脚13作为电机控制器及其他系统的连点固定点,进而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及其他系统在容纳空间内的快速拆卸、安装及固定。进一步的,可拆卸支脚13为板装结构;可拆卸支脚13的顶部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在长方体框架3的底部,可拆卸支脚13的侧部通过紧固件螺纹连接在固定支脚11上。如上设置,实现了可拆卸支脚13在固定装置上的快速拆卸、安装及固定。
综上,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氢燃料电池车,氢燃料电池车包括固定装置、储氢系统15和燃电散热系统16;固定装置为上文所述的固定装置;储氢系统 15固设于储氢系统放置区1;燃电散热系统16固设于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2。
由于氢燃料电池车具有上文所述的固定装置,此氢燃料电池车由固定装置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见上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2,在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中,储氢系统15包括氢瓶;氢瓶的长轴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燃电散热系统16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的旋转轴与第一方向平行。
如上设置可以保证散热风扇位于储氢系统15的一侧,并且保证散热风扇对燃料电池系统的电堆的循环冷却液进行风冷处理的同时,还可以对储氢瓶进行风冷处理。
请参阅附图3,进一步的,固定装置靠近驾驶室的一侧,即前部矩形框架上设置有多个驾驶室安装件17;通过驾驶室安装件17将固定装置牢靠连接在驾驶室的背面。
本申请中涉及的部件、装置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附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部件、装置。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的装置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申请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申请。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因此,本申请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申请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包括储氢系统放置区和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于驾驶室的后方;
沿第一方向,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和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依次排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驾驶室的背面平行,且与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长方体框架;
加强杆组,设置有多组;多组所述加强杆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侧面上;
其中,所述长方体框架围成的空间区域为所述容置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侧面蒙皮;所述第一侧面蒙皮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且所述第一侧面蒙皮靠近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其中,所述第一侧面蒙皮上设置有格栅;
和/或,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顶面蒙皮和吊耳;所述顶面蒙皮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的顶面上;所述吊耳设置在所述顶面蒙皮上;
和/或,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加强连杆;所述加强连杆设置在所述长方体框架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内,沿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所述长方体框架上依次设置有多个氢瓶支撑件;
沿第二方向,所述氢瓶支撑件上具有至少一个氢瓶放置槽;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驾驶室的背面垂直;
和/或,
在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沿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所述长方体框架上设置有至少一组散热支撑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固定支脚;所述固定支脚设置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倾斜支撑;所述倾斜支撑设置在所述固定支脚与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脚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支脚平行且间隔设置;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可拆卸支脚;所述可拆卸支脚设置在所述固定支脚和/或所述长方体框架的底部,并且所述可拆卸支脚位于两所述固定支脚之间。
9.一种氢燃料电池车,包括固定装置、储氢系统和燃电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为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
所述储氢系统固设于所述储氢系统放置区;
所述燃电散热系统固设于所述燃电散热系统放置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氢系统包括氢瓶;所述氢瓶的长轴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燃电散热系统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驾驶室的背面平行,且与所述驾驶室的高度方向垂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06561.7U CN218536350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06561.7U CN218536350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36350U true CN218536350U (zh) | 2023-02-28 |
Family
ID=852713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06561.7U Active CN218536350U (zh) | 2022-08-31 | 2022-08-31 |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36350U (zh) |
-
2022
- 2022-08-31 CN CN202222306561.7U patent/CN2185363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23162215A (ja) | 動力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自動車 | |
JP2008140753A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の支持装置 | |
CN218731255U (zh) | 一种簇架及储能设备 | |
CN113611974A (zh) | 组合式电池设备和新能源车辆 | |
CN209896152U (zh) | 电池包及电动车 | |
CN218536350U (zh) | 一种固定装置及燃料电池车 | |
CN111834697A (zh) | 一种基于方形铁锂电池的风冷式储能模块 | |
CN209658270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铝制盖板 | |
CN217956002U (zh) | 储能装置 | |
CN212149695U (zh) | 柔性托盘 | |
KR20130110951A (ko) | 콤팩트한 구조의 전지팩 | |
CN218640840U (zh) | 一种氢动力系统集成框架 | |
KR101546808B1 (ko) | 조립성 및 공간 활용성이 향상된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 |
CN218548702U (zh) | 一种电池框架、电池包及电动卡车 | |
CN218385557U (zh) | 电池箱及具有其的动力电池 | |
CN219513181U (zh) | 集成电池管理系统及高压直流配电柜的电池包的支架 | |
CN219226409U (zh) | 一种可均匀散热的软包大模组 | |
CN217956026U (zh) | 电池安装架及车辆 | |
CN216563369U (zh) | 组合式电池设备和新能源车辆 | |
CN221080136U (zh) | 一种移动式锂电池储能装置 | |
CN221080217U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6145652U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封装箱结构 | |
CN220996515U (zh) | 一种车身底盘结构及集成储能车身 | |
CN220021308U (zh) | 一种导风板、电池模组及电池插箱 | |
CN210379162U (zh) | 一种电池模组托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