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0994U - 电子热灸仪 - Google Patents

电子热灸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0994U
CN218500994U CN202221590249.9U CN202221590249U CN218500994U CN 218500994 U CN218500994 U CN 218500994U CN 202221590249 U CN202221590249 U CN 202221590249U CN 218500994 U CN218500994 U CN 218500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trol circuit
hole
circuit board
moxibustion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9024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丁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mei Yean Investment Partnership LP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enmei Yean Investment Partnership L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enmei Yean Investment Partnership LP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enmei Yean Investment Partnership L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0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0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热灸仪,包括托载构件、主机以及发热膜,其中,托载构件包括呈片状且由柔性材质制得的托载主体;托载主体包括托载部以及连接在托载部两相对边缘的两个连接部,托载部具有相背离的近侧表面与远侧表面;主机具有第一安装面以及设于第一安装面的供电端,发热膜具有第二安装面以及设于第二安装面的接电端;托载部位于第一安装面与第二安装面之间,第一安装面与远侧表面相贴合设置;第二安装面与近侧表面相贴合设置;接电端与供电端可拆卸连接以使主机及发热膜分别可拆卸安装于托载构件,以及主机与发热膜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热灸仪主机与发热膜为分体式设计,易于拆分;此外发热膜可随托载构件变形以提升贴合度。

Description

电子热灸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体穴位加热理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热灸仪。
背景技术
电子热灸仪是利用电子加热的方式对人体穴位进行热灸理疗的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电子热灸仪的发热部分,即灸头,紧贴人体穴位。因此,若贴合度不高则热灸理疗效果差。人体穴位处的皮肤受热会产生汗液,这些汗液会转移到灸头上,例如包裹发热片的内衬布料上,长期使用下,容易导致灸头脏污。此外,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灸头反复与人体皮肤接触,因此,灸头电热元件和/或传感器容易发生损坏,从而导致局部高温甚至漏电,但在控制开关失效或控制开关距离较远的情况下,则难以快速切断灸头的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技术尚未较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中国专利(CN105853203B)公开了一种热灸仪,该热灸仪包括主机、多条导线以及多个灸头,所述主机上设有多个所述接口,多条导线一一对应地连接于各个所述接口,多条导线的另一端则一一地连接灸头。该灸头包括外壳、导热片以及电发热片,由于导热片以及发热片设置在相对刚性的外壳内部,因此,为了增加与皮肤的贴合度只能通过缩小灸头面积。并且由于导热片及发热片不能从壳体内拆出或分离,从而难以彻底清洁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导热片。再者,在导线较长,且该导线与灸头内的PCB板固定连接情况下,灸头出现故障则难以快速切断灸头的电性连接。
中国专利(CN214388205U)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灸头及石墨烯热灸仪,石墨烯灸头包括壳体、隔热部件、石墨烯加热部件,壳体包括包括筒状的上部和喇叭状的下部,筒状的上部具有第一端口,喇叭状的下部具有第二端口,上、下部连通为一整体。壳体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壳体有第二端口处安装有隔热部件、石墨烯加热部件。同理,由于石墨烯加热部件设置在相对刚性的壳体内部,从而难以适配贴合不同外表形状的皮肤,从而热灸理疗效果较差。并且,由于石墨烯加热部件与壳体为一体结构,因此,难以单独拆出石墨烯加热部件进行清洁。再者,由于与石墨烯加热部件连接的导线及接头设置在壳体的内部,因此,难以在石墨烯加热部件出现故障快速切断石墨烯加热部件的电性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子热灸仪,旨在解决现有的电子热灸仪由于加热部件设置在刚性壳体内,从而贴合度差、难以清洁以及快速切断电性连接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电子热灸仪,包括托载构件、主机以及发热膜,其中,
所述托载构件包括呈片状且由柔性材质制得的托载主体;所述托载主体包括托载部以及连接在所述托载部两相对边缘的两个连接部,所述托载部具有相背离的近侧表面与远侧表面;
所述主机具有第一安装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供电端,所述发热膜具有第二安装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接电端;
所述托载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远侧表面相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近侧表面相贴合设置;
所述接电端与所述供电端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主机及发热膜分别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托载构件,以及所述主机与发热膜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机包括壳体、电路模块、接线顶针、壳盖、第一磁吸扣,其中,
所述壳体呈一侧敞口设置,所述壳盖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盖合所述壳体的敞口,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于所述壳盖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处设有固定孔;
所述电路模块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与壳盖之间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接线顶针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接线顶针对应所述固定孔凸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壳盖的一面;
所述第一磁吸扣包括第一磁吸电极及第一固定条,所述第一磁吸电极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供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一磁吸电极的外端;所述第一固定条设于所述第一磁吸电极的内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壳盖的内侧面抵接;所述第一磁吸电极与所述接线顶针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
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以及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的第二磁吸扣,所述接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二磁吸扣的外端,所述第二磁吸扣与所述第一磁吸扣磁吸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盖的内侧表面上对应所述固定孔连接固定贴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安置槽,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弯折卡入所述安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固定板之间形成有间隔,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隔处。
优选地,所述接线顶针设置有两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接线顶针垂直向所述壳体外侧延伸;所述壳盖对应两个所述接线顶针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固定孔;所述第一磁吸扣及第二磁吸扣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磁吸扣的所述第一磁吸电极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线顶针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两个所述第二磁吸扣与两个所述第一磁吸扣一一对应地磁吸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底面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隔的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具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相贴合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螺纹孔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主机还包括连接所述支撑凸台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
优选地,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机还包括USB充电接口,所述USB充电接口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壳盖的一面,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正对所述USB充电接口的外端设有让位通孔。
优选地,所述主机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背离所述壳盖的一面,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信号接收端电接触;所述壳体上设有按钮孔,所述控制按钮伸入所述按钮孔内;所述壳体的外侧面在所述按钮孔的外围设有可触摸纹理结构,且在靠近所述按钮孔的方向上,所述可触摸纹理结构所在区域的宽度、单元纹理结构疏密程度及大小中的至少一种特征按预设规律变化;所述可触摸纹理结构的单元纹理结构包括凸点、凸条、凹点、条形槽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壳体呈圆形扁平盒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底面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端面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壳盖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第二过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部对应各个所述连接柱分别设有让位缺口;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盖包括主盖板以及设于所述主盖板边缘的侧围板,所述主盖板与所述侧围板围合形成朝向所述壳体开放的凹腔,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于所述主盖板的外侧面;所述侧围板与所述壳体对接并固定连接,所述侧围板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
优选地,所述壳盖的内壁面在所述侧围板与主盖板的连接处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在位置上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应,所述安装凸台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安置槽,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弯折卡入所述安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安装凸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凸台均位于所述电池的外围,所述安装凸台的远离所述侧围板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避位凹槽。
优选地,所述发热膜还包括绒布层、封装层以及电极骨架,所述电热材料层设于所述绒布层与封装层之间,所述封装层上设有让位孔,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让位孔而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
所述电极骨架包括电极骨架层及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上的插接部,所述电极骨架层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上设有插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形成于所述插接部的远离所述电极骨架层的端面;
所述电热材料层及绒布层依次层叠地相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相贴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一侧;所述插接部穿过所述封装层上的所述让位孔而凸出于所述封装层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插入孔而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所述接电端凸出于所述插接部的外端面。
优选地,所述发热膜还包括隔热胶层及铝箔层,所述隔热胶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且采用绝缘材质制成,所述铝箔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隔热胶层之间;
所述隔热胶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槽口,所述铝箔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插接部呈柱体状,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让位孔、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内。
优选地,所述插接部的尺寸大于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的尺寸,以使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紧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磁吸扣包括第二磁吸电极、第二固定条以及所述接电端,所述接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的外端,所述第二固定条凸设于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的内端的两侧,所述电极骨架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的一面设有与所述插入孔连通的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条穿过所述让位孔及插入孔后卡入所述固定槽内。
优选地,所述托载部居中设置且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所述电热材料层、绒布层、封装层、电极骨架层均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磁吸扣为两个且沿所述封装层的直径方向呈间隔布置。
优选地,所述电热材料层内包括铜网,所述铜网具有两连接端,两个所述连接端均涂有导电银浆,所述铜网通过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磁吸扣的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电连接;所述发热膜还包括设于所述绒布层的靠近所述电热材料层一面的导热胶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扣平齐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或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内凹,所述第二磁吸扣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托载构件设有贯穿所述托载部的让位安装孔;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让位安装孔与所述第一磁吸扣磁吸配合。
优选地,所述供电端的外端面设有定位凹槽,所述接电端的外端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适配的定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还设有环形的引导凹槽,所述引导凹槽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孔,所述引导凹槽的宽度与所述定位凸起外径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供电端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供电端具有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面具有电接触面;所述接电端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接电端具有插针,每个插针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多个所述插针穿过所述托载部后一一对应地与所述插孔插接并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机包括壳体、电路模块、壳盖以及第一电连接器,所述壳体与所述壳盖对接围合形成容纳电路模块的容腔,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与所述壳盖的外侧面;所述电路模块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壳盖朝向所述托载部的一侧设有隆起部,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在所述隆起部的外侧面,所述供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内端位于所述隆起部的内侧面与电路模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盖包括主盖板以及设于所述主盖板边缘的侧围板,所述主盖板与所述侧围板围合形成朝向所述壳体开放的凹腔,所述侧围板与所述壳体对接并固定连接;所述侧围板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主盖板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隆起而形成所述隆起部。
优选地,所述电路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主盖板之间,所述电池与所述主盖板相贴合,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内端位于所述隆起部的内侧面与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内衬套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衬套外围的第一基座,所述壳盖对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设有基孔,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嵌置于所述基孔内,所述第一基座的外周面具有沿切向方向延伸的限位平面。
优选地,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
所述内衬套包括筒壁及端壁,所述筒壁用以与所述插针相互插接,所述端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筒壁的内端且凸出于所述筒壁的内周面,所述端壁用以限位抵接所述插针的内端。
优选地,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以及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所述插针以及设于所述插针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所述接电端形成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插针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均为磁吸件。
优选地,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
所述壳盖的内壁面在所述侧围板与主盖板的连接处沿所述侧围板的周向方向设有多个限位肋板;多个所述限位肋板均位于所述电池的外围,各个所述限位肋板的远离所述侧围板的一端与所述电池限位抵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肋板高于所述侧围板,所述限位肋板的靠近所述侧围板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的底面低于所述侧围板的远离所述主盖板的边缘;所述侧壁插接于所述定位缺口。
优选地,所述侧壁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侧壁的内侧面设有卡扣结构,所述侧围板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卡扣连接的卡扣配合结构。
优选地,所述卡扣结构为设于所述侧壁内侧面且沿所述侧壁的周向延伸的凸条或卡槽,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底壁的边缘对应所述卡扣结构设有避位缺口;
所述卡扣配合结构包括弹性臂及卡凸,所述弹性臂自所述侧围板的内侧面向靠近所述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卡凸设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且位于所述弹性臂的背离所述凹腔中心的一侧;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扣结构的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侧壁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侧壁的内侧面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部设有多个支撑肋板,每个所述支撑肋板具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抵接的支撑面;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优选地,多个所述支撑肋板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肋板的支撑面上设有定位柱,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适配的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电极骨架以及第二电连接器,
所述电极骨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所述电极骨架包括电极骨架层及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上的插接部,所述电极骨架层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上设有插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形成于所述插接部的外端面;
所述电热材料层贴设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所述插针以及设于所述插针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嵌置于所述插入孔内,所述接电端形成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插针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热材料层内包括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均具有两连接端;
所述插接部设有一个且居中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四个所述插入孔;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端电连接;四个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一一对应地固定嵌置于四个所述插入孔。
优选地,所述发热膜还包括封装层、红外反射层、隔热层、导热层以及内衬层,其中,
所述隔热层、红外反射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红外反射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所述封装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让位孔,所述隔热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槽口,所述红外反射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导热层设于所述电热材料层与内衬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电子热灸仪还包括绑带,所述托载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绑带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托载构件与所述绑带围合形成与目标肢体部位适配的封闭的环形。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热灸仪通过将发热膜设置在柔性的托载主体的内侧,结合发热膜自身可相对弯折,因此发热膜可以随托载主体弯曲以更好地贴合不同外表形状的皮肤从而改善对特定穴位的加热效果,进而提升热灸效果效果。与此相结合地,由于发热膜的接电端与主机的供电端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需要对发热膜进行清洁时,可以将接电端与供电端断开,从而将发热膜与托载主体以及主机分离。在发热膜出现故障时,也可以通过快速将接电端与供电端断开从而切断发热膜的电源供应,而无需先将托载主体解开,从而达到快速消除失控加热的危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一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热灸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主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主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主机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主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VII-V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沿VIII-V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发热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发热膜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沿XI-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二实施例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主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主机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三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托载构件;
图19为图18中电子热灸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中电子热灸仪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沿XXI-XX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18中主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18中主机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18中主机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沿XXVI-XXV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四实施例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电子热灸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五实施例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电子热灸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热灸仪第一实施例增设绑带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3,图13、图18至图22,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电子热灸仪,包括托载构件100、主机200A, 200B,200C,200D,200E以及发热膜300A,300C,其中,
托载构件100包括呈片状且由柔性材质制得的托载主体10;托载主体 10包括托载部11以及连接在托载部11两相对边缘的两个连接部15,托载部11具有相背离的近侧表面12与远侧表面15;
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具有第一安装面51a,51b,51c 以及设于第一安装面51a,51b,51c的供电端21a,21c,发热膜300A,300C 具有第二安装面80a,80c以及设于第二安装面80a,80c的接电端82a,82c;
托载部11位于第一安装面51a,51b,51c与第二安装面80a,80c之间,第一安装面51a,51b,51c与远侧表面15相贴合设置;第二安装面80a, 80c与近侧表面12相贴合设置;
接电端82a,82c与供电端21a,21c可拆卸连接以使主机200A,200B, 200C,200D,200E及发热膜300A,300C分别可拆卸安装于托载构件100,以及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与发热膜300A,300C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托载构件100除了包括托载主体10外还可以包括局部结构加强件,例如除了直接在托载部11开设通孔以供接电端82a,82c 穿过,托载构件100还包括固定设置在该通孔内的安装套,所述安装套的内腔呈两端贯通状,从而下文实施例中的让位安装孔14可以形成于该安装套的内腔。该安装套的材质通常为易于弯折且可保持弯折后形状的金属材质,所述安装套的两端分别向外翻折形成压接在所述通孔边缘的压紧翻边。托载构件100还可以包括设置托载主体10外边缘的包边。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托载主体10为柔性片材,因此,托载主体10易于弯折,从而既易于束缚捆绑于目标人体部位,其自身又能更好地贴合人体部位。为了方便从同一材料中剪裁以取得托载主体10的坯料,所述连接部15与所述托载部11为一体成型结构。为了方便剪裁,例如剪裁特定外形的托载主体10以及开设通孔,托载主体10的材质优选地采用潜水布材质。为了适配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的外形,在主机200A, 200B,200C,200D,200E的整体呈圆形时,托载部11居中设置且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为了避免应力集中,连接部15与所述托载部11的连接处的外侧边通过弧形线平滑过渡。
在电子热灸仪的使用过程中,发热膜300A,300C被托载主体10紧压在托载主体10与人体部位之间。托载主体10的近侧表面12是指托载主体 10的靠近人体部位的一侧,而托载主体10的远侧表面15实质托载主体10 的背离人体部位的一侧。
托载部11是托载主体10的位置上对应于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或发热膜300A,300C的部位,例如托载主体10的贴合发热膜300A,300C的部位。连接部15是托载主体10的自托载部11延伸的部位,用于方便手持或捆绑目标肢体部位。例如两个连接部15的各自远离托载部11的一端相互连接,则可以使托载主体10围合形成与目标肢体部位适配的封闭的环形。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15的自由端也可以通过下文实施例中的绑带400间接地连接,如此可以扩大围合形成的穿戴空间。
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设有与发热膜300A,300C内的电热元件电连接的驱动或控制电路,主机200A,200B,200C,200D, 200E可以自带电源供应,也可以外接电源供应。发热膜300A,300C由于整体呈薄片状,因此易于弯曲变形从而更好地贴合人体部位。发热膜300A, 300C内的电热元件材质以及具体形成可以不做限定,只要能在通电条件下发热即可。
第一安装面51a,51b,51c是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 的被托载主体10支撑的表面,例如通过与托载主体10接触而被支撑。同理,第二安装面80a,80c是发热膜300A,300C的被托载主体10支撑的表面。
供电端21a,21c与接电端82a,82c成对设置,电子热灸仪可以包括一对供电端21a,21c与接电端82a,82c,也可以设置多对供电端21a,21c 与接电端82a,82c。在设置一对供电端21a,21c与接电端82a,82c的实施例中,每个供电端21a,21c以及接电端82a,82c均集中设置有用以形成电回路的正极与负极。
供电端21a,21c与接电端82a,82c可以穿过托载主体10设置,也可以形成与托载主体10的外围。例如在电子热灸仪设置两对供电端21a,21c 与接电端82a,82c的实施例中,托载主体10可以形成两个接电端82a,82c 之间,即托载部11的宽度小于两个接电端82a,82c之间的最小宽度,从而托载部11虽然同样被夹合在第一安装面51a,51b,51c与第二安装面80a, 80c之间,但供电端21a,21c或接电端82a,82c由托载部11的外边缘支撑。
在托载部11设置让位安装孔14的实施例中,可以仅由接电端82a,82c 穿设于该让位安装孔14内,也可以由供电端21a,21c穿设于该让位安装孔14内,或者接电端82a,82c与供电端21a,21c共同穿设于让位安装孔 14内。
接电端82a,82c与供电端21a,21c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为磁吸连接、插接或其他可一并实现快速拆装以及电连接的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热灸仪通过将发热膜300A,300C设置在柔性的托载主体10的内侧,结合发热膜300A,300C自身可相对弯折,因此发热膜 300A,300C可以随托载主体10弯曲以更好地贴合不同外表形状的皮肤从而改善对特定穴位的加热效果,进而提升热灸效果效果。与此相结合地,由于发热膜300A,300C的接电端82a,82c与主机200A,200B,200C, 200D,200E的供电端21a,21c可拆卸连接,因此,在需要对发热膜300A, 300C进行清洁时,可以将接电端82a,82c与供电端21a,21c断开,从而将发热膜300A,300C与托载主体10以及主机200A,200B,200C,200D, 200E分离。在发热膜300A,300C出现故障时,也可以通过快速将接电端 82a,82c与供电端21a,21c断开从而切断发热膜300A,300C的电源供应,而无需先将托载主体10解开,从而达到快速消除失控加热的危险。
进一步地,参照图4至图8、图14至图17,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以及第五实施例中,主机100A,100B包括壳体30a,30b、电路模块40a,40b、接线顶针48、壳盖50a,50b、第一磁吸扣70,其中,
壳体30a,30b呈一侧敞口设置,壳盖50a,50b安装在壳体30a,30b 上并盖合壳体30a,30b的敞口,第一安装面51a,51b形成于壳盖50a,50b 的外侧面,第一安装面51a,51b处设有固定孔52;
电路模块40a,40b包括设于壳体30a,30b与壳盖50a,50b之间的控制电路板41a,41b;接线顶针48与控制电路板41a,41b电连接,且接线顶针48对应固定孔52凸设于控制电路板41a,41b的朝向壳盖50a,50b 的一面;
第一磁吸扣70包括第一磁吸电极71及第一固定条72,第一磁吸电极 71设置在固定孔52内,供电端21a形成于第一磁吸电极71的外端;第一固定条72设于第一磁吸电极71的内端的两侧,第一固定条72穿过固定孔 52并与壳盖50a,50b的内侧面抵接;第一磁吸电极71与接线顶针48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
发热膜300A,300C包括电热材料层86a,86c以及与电热材料层86a, 86c电连接的第二磁吸扣89,接电端82a形成于第二磁吸扣89的外端,第二磁吸扣89与第一磁吸扣70磁吸配合。
本实施例中,壳体30a,30b用以为设于壳体30a,30b内的部件提供防护与支撑作用,例如在用户抓取壳体30a,30b时,壳体30a,30b可用于抵抗变形。电路模块40a,40b的控制电路板41a,41b设有用以与发热膜300A,300C内的电热元件电连接的驱动或控制电路。接线顶针48为弹簧弹针连接器(pogopin)。由于在装配的过程中壳体30a,30b与壳盖50a, 50b具有相对分离的状态,壳盖50a,50b与壳体30a,30b盖合后,壳盖 50a,50b与壳体30a,30b之间的空间又非常狭小,若预先使用电连接线连接第一磁吸电极71与控制电路板41a,41b则一方面将占据额外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安装过程中容易意外断开或阻碍到壳盖50a,50b与壳体30a, 30b的盖合。通过将接线顶针48安装在控制电路板41a,41b上,第一磁吸扣70固定设置在壳盖50a,50b上,因此,在装配的过程中无需预先连接控制电路板41a,41b与第一磁吸扣70,只需要将壳盖50a,50b安装至壳体30a,30b上即可。
作为示例,第一磁吸电极71与第一固定条7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条72弯折抵接于壳盖50a,50b内侧面后,第一磁吸扣70就无法沿背离壳体30a,30b的方向脱出。第一磁吸电极71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为正极或负极,在主机100A,100B设置有两个第一磁吸扣70的实施例中,一个第一磁吸电极71为优选为正极,另一个第一磁吸电极71优选为负极,如此每个第一磁吸电极71均可以保证足够大的磁吸接触面积与电接触面积。电热材料层86a,86c至少包括电热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材料层86a,86c还可以包括包裹电热元件的导热材料或封装材料。采用第一磁吸扣70与第二磁吸扣89磁吸配合使得接电端82a 与供电端21a既可以快速连接,又可以快速断开。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至图8,在第一实施例中,壳盖50a的内侧表面上对应固定孔52连接固定贴设有固定板53,固定板53上设有与固定孔52连通的安置槽54,第一固定条72穿过固定孔52后弯折卡入安置槽 54内。
由于壳盖50a为厚度相对均匀的薄壁结构,若直接在壳盖50a的内侧面开设安置槽54则会削减固定孔52边缘部的强度,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破损,进而导致第一磁吸扣70脱落。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板53局部增加厚度,并且将安置槽54设置固定板53上,如此,可以保证安装槽具有足够的深度,又能避免过度削减固定孔52边缘部的强度。通过设置安置槽54可以是固定条得到更好地限位,从而避免第一磁吸扣70产生松动。
进一步地,固定板5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固定板53之间形成有间隔,电路模块40a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1a及设置在控制电路板41a上的电池47,电池47与控制电路板41a电连接;电池47位于控制电路板41a与壳盖50a 之间,且位于两个固定板53之间的间隔处。
本实施例中,由于固定板53相对凸出于壳盖50a的内侧面,因此,两个固定板53间隔设置一方面可以对电池47进行限位从而提升主机100A 的抗摔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容纳电池47的部分结构也提升了结构的紧凑性。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至图8、图14至图17,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五实施例中,接线顶针48设置有两个并间隔设置于壳体30a,30b的底部,接线顶针48垂直向壳体30a,30b外侧延伸;壳盖50a, 50b对应两个接线顶针48分别设有一个固定孔52;第一磁吸扣70及第二磁吸扣89均设有两个,两个第一磁吸扣70的第一磁吸电极71分别与两个接线顶针48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两个第二磁吸扣89与两个第一磁吸扣70一一对应地磁吸配合。
本实施例中,接线顶针48的一端与第一磁吸电极71抵接,另一端延伸至壳体30a,30b的底部如此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壳体30a,30b与壳盖50a, 50b之间的空间。接线顶针48垂直延伸有利于在受到抵接的压力时减少横向偏转力。第一磁吸扣70与第二磁吸扣89均设有两个,从而可以分开布置供电的正极与负极,并且由于两个第二磁吸扣89之间的连线为简单的直线,从而发热膜300A可以更大程度地弯折,例如发热膜300A以两个第二磁吸扣89之间的连线为折线而弯折。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至图6以及图8,在第一实施例中,壳体 30a的内壁面的底面对应控制电路板41a的边缘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隔的支撑凸台35,支撑凸台35具有与控制电路板41a相贴合的支撑面;支撑面设有第一螺纹孔351,控制电路板41a上对应第一螺纹孔351设置有第一过孔42,主机100A还包括连接支撑凸台35与控制电路板41a的第一螺钉73,第一螺钉73穿过第一过孔42与第一螺纹孔351螺纹配合。
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41a通过支撑凸台35支撑,从而控制电路板 41a可以与壳体30a内壁面的底面保持电气间隙,并且控制电路板41a的背离壳盖50a的一面也方便设置其他元器件,例如控制芯片。通过设置第一螺钉73固定连接控制电路板41a与壳体30a,从而壳体30a与控制电路板 41a可以作为一个中间装配体与壳盖50a组装,控制电路板41a也不容易相对壳体30a松动,如此还为接线顶针48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基础。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4、图5、图8、图9,图14、图16,图23 至图26,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电路模块40a,40b, 40c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1a,41b,41c及设置在控制电路板41a,41b,41c 上的电池47,电池47与控制电路板41a,41b,41c电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池47可以实现电源自供应,从而提升了电子热灸仪的便携性。
进一步地,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还包括USB充电接口43,USB充电接口43设于控制电路板41a,41b,41c的朝向壳盖50a, 50b,50c的一面,壳体30a,30b,30c包括底壁31a,31b,31c及设于底壁31a,31b,31c边缘的侧壁34a,34b,34c,壳体30a,30b,30c的侧壁34a,34b,34c上正对USB充电接口43的外端设有让位通孔36。本实施例中,通过USB接口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与电力的传输。USB充电接口 43泛指通用充电接口,例如microusb接口,type-C接口,苹果的lighting 接口等。
进一步地,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主机200A,200B,200C,200D, 200E还包括控制按钮44,控制按钮44设于控制电路板41a,41b,41c的背离壳盖50a,50b,50c的一面,控制按钮44与控制电路板41a,41b,41c 的信号接收端电接触;壳体30a,30b,30c上设有按钮孔32,控制按钮44 伸入按钮孔32内;参照图29及图30,在第五实施例中,壳体41b的外侧面在按钮孔32的外围设有可触摸纹理结构,且在靠近按钮孔的方向上,可触摸纹理结构所在区域的宽度、单元纹理结构疏密程度及大小中的至少一种特征按预设规律变化;可触摸纹理结构的单元纹理结构包括凸点321、凸条、凹点、条形槽中的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中,由于壳体30a,30b,30c位于托载主体10的外侧,因此,壳体30a,30b,30c的外侧面更易于被触及,通过在壳体30a,30b,30c 上设置按钮孔32,使得从壳体30a,30b,30c外侧即可操作控制按钮44。通过该控制按钮44可以操作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开机、关机或在开机状态下切换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的工作模式。在第五实施例中,可触摸纹理结构所在区域的宽度在沿螺旋线靠近按钮44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并且,主机200D的外形为圆饼形,在半径方向上,处于最外圈的凸点321的外径最大,次外圈的凸点321的外径次之,最内圈的凸点321的外径最小。通过在靠近按钮孔32的方向设置由呈规律变化的凸点321阵列构成的可触摸纹理结构,如此使用者可以仅凭借触摸操作即可找到按钮32,从而实现“盲”操作,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变形实施例中,在靠近按钮孔32的方向上,凸点321的数量也可以逐渐减少。
为了方便查看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的工作状态,主机200A,200B,200C,200D,200E还包括指示灯,壳体30a,30b,30c 的内壁面的底面对应指示灯设有穿出孔,指示灯从穿出孔穿过至壳体30a, 30b,30c外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3至图7,在第一实施例中,壳体30a呈圆形扁平盒体结构;壳体30a的内壁面的底面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连接柱33,连接柱33的端面设有第二螺纹孔331;壳盖50a对应连接柱33设有第二过孔55;控制电路板41a的边缘部对应各个连接柱33分别设有让位缺口45;主机100A还包括第二螺钉74,第二螺钉74穿过第二过孔55与第二螺纹孔331螺纹配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螺钉74连接壳体30a与壳盖50a,如此可以方便地拆卸壳盖50a,从而方便壳体30a内的部件的检修与升级。将第二螺纹孔331设置在连接柱33的外端面可以保证第二螺纹孔331具有足够的深度,从而保证与第二螺钉74的连接强度。控制电路板41a的边缘设置让位缺口45,则可以节省主机100A横向方向的空间,从而使主机100A的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地,参照图13至图17,图20至图26,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二至第五实施例中,壳体30b,30c包括底壁31b,31c及设于底壁31b, 31c边缘的侧壁34b,34c;壳盖50b,50c包括主盖板56b,56c以及设于主盖板56b,56c边缘的侧围板59,主盖板56b,56c与侧围板59围合形成朝向壳体30b,30c开放的凹腔,第一安装面51b,51c形成于主盖板56b, 56c的外侧面;侧围板59与壳体30b,30c对接并固定连接,侧围板59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
本实施例中,由于侧围板59的横截面为向外凸起的拱形,因此,在主机200B,200C,200D的供电端21a,21c与发热膜300A,300C的接电端连接后,壳盖50b,50c的侧围板59与托载主体10之间可形成向外扩张的间隙,如此用户在抓握主机200B,200C,200D时手指可以伸入该间隙之间,从而可以更方便施加背离托载主体10的拔离力,进而达到快速分离主机200B,200C,200D与发热膜300A,300C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13至图17,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二及第五实施例中,壳盖50b的内壁面在侧围板59与主盖板56b的连接处设有安装凸台 60,安装凸台60在位置上与固定孔52相对应,安装凸台60上设有与固定孔52连通的安置槽54,第一固定条72穿过固定孔52后弯折卡入安置槽 54内。
本实施例中,安置槽54开设于安装凸台60可以保证其自身具有足够的深度,从而更好地限位弯折后的第一固定条72,从而保证第一磁吸扣70 安装的稳固性。并且可以局部地增加固定孔52边缘部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一次磁吸扣在摔落冲击下损坏固定孔52。
进一步地,安装凸台60设置有两个,两个安装凸台60均位于电池47 的外围,安装凸台60的远离侧围板59的一面设有与固定孔52连通的避位凹槽61。
本实施例中,安装凸台60从电池47的两侧夹合限位电池47可以防止电池47晃动,从而提升主机100B的抗摔落性能。避位凹槽61的设置可以使得固定孔52尽可能的靠近电池47,从而提升主机100B结构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在安装凸台60的靠近电池47的一侧避免了局部厚度过小,从而使得安装凸台60与壳盖50b的一体结构更适于采用注塑成型工艺。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2、以及图9至图12,在第一实施例中,发热膜300A还包括绒布层92、封装层94a以及电极骨架96a,电热材料层 86a设于绒布层92与封装层94a之间,封装层94a上设有让位孔95a,第二磁吸扣89穿过让位孔95a而与电热材料层86a电连接;
电极骨架96a包括电极骨架层97及设于电极骨架层97上的插接部 102a,电极骨架层97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98及第二表面99,插接部102a 凸设于第二表面99,插接部102a上设有插入孔103a,第二安装面80a形成于插接部102a的远离电极骨架层97的端面;
电热材料层86a及绒布层92依次层叠地相贴合于第一表面98所在的一侧;封装层94a相贴于第二表面99所在一侧;插接部102a穿过封装层 94a上的让位孔95a而凸出于封装层94a的外表面;
第二磁吸扣89穿过插入孔103a而与电热材料层86a电连接,接电端 82a,82c凸出于插接部102a的外端面。
本实施例中,绒布层92为植有细绒的布料制成。绒布层92的设置可以增加电热膜与人体肌肤接触时的亲和度,使人更舒适。人体发热出汗时,绒布层92更容易吸收和导出汗液,减轻汗湿的不适感,更利于身体生发和排出汗液,增加热灸的中医物理治疗效果。封装层94a可以从最外侧防护发热膜300A的靠近人体部位一侧的部件,并且通过提升发热膜300A抗拉扯强度使得发热膜300A整体结构更稳固。电极骨架96a作为内部支撑层一方面使得发热膜300A的整个结构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磁吸扣89穿过插入孔103a后与电热材料电连接,因此,电极骨架96a的插接部102a可以通过减小第二磁吸扣89的横向摆动幅度提升第二磁吸扣 89与电热材料层86a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发热膜300A还包括隔热胶层104a及铝箔层106a,隔热胶层104a设于封装层94a与电极骨架层97之间且采用绝缘材质制成,铝箔层106a设于封装层94a与隔热胶层104a之间;
隔热胶层104a对应插接部102a设有第一槽口105a,铝箔层106a对应插接部102a设有第二槽口107a;插接部102a呈柱体状,插接部102a插入让位孔95a、第一槽口105a及第二槽口107a内。
本实施例中,隔热胶层104a的设置可以减少电热材料层86a向靠近主机200A,200B的一侧传导热量。由于隔热胶层104a具有绝缘性能,因此,隔热胶层104a的设置可以避免铝箔层106a与电热材料层86a中的电热元件接触,进而防止造成电路短路。通过设置铝箔层106a还能将电热材料层 86a发出的热辐射向靠近人体的一侧反射,从而提升了热量利用的效率。插接部102a穿过隔热胶层104a、铝箔层106a以及封装层94a设置,从而可以对各层结构起到横向限位作用,防止各层在局部位置产生横向错动。
进一步地,插接部102a的尺寸大于第一槽口105a及第二槽口107a的尺寸,以使插接部102a与第一槽口105a及第二槽口107a紧配合。
本实施例中,由于插接部102a与隔热胶层104a与铝箔层106a上的槽口紧配合,因此,插接部102a在插入这两个槽口后,插接部102a与槽口的内壁面或边缘部之间可形成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使隔热胶层104a与铝箔层106a不容易从插接部102a处脱落。
进一步地,第二磁吸扣89包括第二磁吸电极90、第二固定条91以及接电端82a,接电端82a形成于第二磁吸电极90的外端,第二固定条91 凸设于第二磁吸电极90的内端的两侧,电极骨架层97的背离封装层94a 的一面设有与插入孔103a连通的固定槽101;第二固定条91穿过让位孔 95a及插入孔103a后卡入固定槽101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磁吸扣89的第二固定条91弯折卡入到电极骨架96a的固定槽101内,可方便第二磁吸扣89的安装与稳固。
进一步地,托载部11居中设置且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电热材料层 86a、绒布层92、封装层94a、电极骨架层97均呈圆形结构;第二磁吸扣 89为两个且沿封装层94a的直径方向呈间隔布置。
本实施例中,托载部11以及发热膜300A的外形均设置成相互适配的圆形,托载部11可以避免出现多余的区域,而发热膜300A可以更为均匀的加热,如此可更好地对特定区域加热。两个第二磁吸扣89沿直径方向布置如此在位于两个第二磁吸扣89连线两侧的膜层可以获得更均匀地可翻折的区域。此外,相比仅设置一个第二磁吸扣89,设置两个第二磁吸扣89 还有利于防止电热材料层86a、绒布层92以及封装层94a绕垂直于封装层 94a的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电热材料层86a内包括铜网87,铜网87具有两连接端88,两个连接端88均涂有导电银浆,铜网87通过两个连接端88分别与两个第二磁吸扣89的第二磁吸电极90电连接;发热膜300A还包括设于绒布层 92的靠近电热材料层86a一面的导热胶层108a。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铜网87的连接端88涂覆银浆如此可以提升电连接性能减少电阻。导热胶层108a的设置则能够让热尽可能均匀的分散在整个发热膜300A的工作表面,即发热膜300A的用以与人体部位接触的表面。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3、图13以及图27,在第一、第二以及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扣70平齐于第一安装面51a,51b或相对于第一安装面51a,51b内凹,第二磁吸扣89凸出于第二安装面80a;托载构件100 设有贯穿托载部11的让位安装孔14;第二磁吸扣89穿过让位安装孔14 与第一磁吸扣70磁吸配合。
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扣89穿过让位安装孔14与第二磁吸扣89磁吸配合,如此主机200A,200B,200D、托载构件100以及发热膜300A三者之间可以形成更稳定的结构。而仅使第二磁吸扣89穿设于让位安装孔14 内,如此在拆卸主机200A,200B,200D时,第一磁吸扣70与第二磁吸扣 89分离后,第一磁吸扣70不会受到让位安装孔14横向方向的阻碍,从而可以达到快速分离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4、图6至图9、图10至图14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五实施例中,供电端21a的外端面设有定位凹槽22,接电端82a的外端面设有与定位凹槽22适配的定位凸起83。
本实施例中,定位凸起83与定位凹槽22配合可以防止供电端21a与接电端82a横向错开,增加供电端21a与接电端82a可拆卸连接的可靠性。由于定位凸起83与定位凹槽22尺寸相对较小,因此,在等同的实施例中,定位凹槽22也可以设置在接电端82a的外端面,且定位凸起83设置在供电端21a的外端面。
进一步地,参照图27及图28,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面51b还设有环形的引导凹槽67,引导凹槽67连接两个固定孔,引导凹槽67的宽度与定位凸起83外径相适配。
本实施例中,在将主机200D与发热膜300A连接时,可以先将定位凸起插入引导凹槽67,然后旋动主机200D以使定位凸起向供电端21a靠近,最后再越过供电端21a的外端面滑入定位凹槽22内,如此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8至图22,在第三实施例中,供电端21c设置有多个,每个供电端21c具有插孔23,插孔23的内壁面具有电接触面;接电端 82c设有多个,每个接电端82c具有插针84,每个插针84凸出于第二安装面80c,多个插针84穿过托载部11后一一对应地与插孔23插接并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供电端21c与接电端82插接以实现可拆卸连接以及电连接。由于插针84设置在接电端82c上,因此,在拆卸主机200C时只需要将插孔23与插针84分离即可,从而可以达到快速拆卸主机200C的效果。插针84的横截面相对较小,因此在于托载主体10配合时,无需预先开设孔位,可以直接将插针84穿刺托载主体10以与供电端21c的插孔23可拆卸插接。
进一步地,主机200C包括壳体30c、电路模块40c、壳盖50c以及第一电连接器20,壳体30c与壳盖50c对接围合形成容纳电路模块40c的容腔,第一安装面51c形成与壳盖50c的外侧面;电路模块40c与第一电连接器20电连接,壳盖50c朝向托载部11的一侧设有隆起部57,第一安装面51c形成在隆起部57的外侧面,供电端21c形成于第一电连接器20的外端,第一电连接器20的内端位于隆起部57的内侧面与电路模块40c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盖50c上设置隆起部57,如此隆起部57的外侧面除第一安装面51c之外的区域与托载主体10之间可形成供手指伸入的扣取空间,从而更易于施力将主机200C拆卸。
进一步地,进一步参照图23及图24,壳体30c包括底壁31c及设于底壁31c边缘的侧壁34c,壳盖50c包括主盖板56c以及设于主盖板56c边缘的侧围板59,主盖板56c与侧围板59围合形成朝向壳体30c开放的凹腔,侧围板59与壳体30c对接并固定连接;侧围板59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主盖板56c朝向远离壳体30c的方向隆起而形成隆起部57。
本实施例中,由于侧围板59的横截面为向外凸起的拱形,因此,在主机200C的供电端21c与发热膜300C的接电端82c连接后,壳盖50c的侧围板59与托载主体10之间可形成向外扩张的间隙,该间隙与隆起部57靠近朝向发热膜300C一侧的扣取空间一起构成两级操作空间,如此用户在抓握主机200C时手指可以伸入该操作空间之间,从而可以更方便施加背离托载主体10的拔离力,进而达到快速分离主机200C与发热膜300C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图25以及图26,电路模块40c包括控制电路板41c及与控制电路板41c电连接的电池47,电池47设于控制电路板41c 与主盖板56c之间,电池47与主盖板56c相贴合,第一电连接器20的内端位于隆起部57的内侧面与电池47之间,第一电连接器20与控制电路板 41c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电池47自供应电源提升了电子热灸仪的便携性。通过在隆起部57与电池47之间构成容纳第一电连接器20内端的空间,如此可以在实现同等性能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主机200C的体积,即提升了主机200C的结构紧凑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8至图26,第一电连接器20包括内衬套24及固定设置在内衬套24外围的第一基座28,壳盖50c对应第一电连接器20设有基孔58,第一基座28固定嵌置于基孔58内,第一基座28的外周面具有沿切向方向延伸的限位平面25。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衬套24的外围设置第一基座28有利于保持内衬套24的形状,从而保证在与插针84配合的接触力;同时也方便与壳盖 50c固定连接。具体地,内衬套24可以采用胶水或超声波焊接的方式与壳盖50c固定连接。第一基座28通过设置限位平面25可以起到限制第一基座28绕内衬套24的轴线方向转动的作用,具体地,第一基座28的外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六边形,即第一基座28具有六个限位平面25。
进一步地,电路模块40c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1c及设置在控制电路板 41c上的电池47,电池47与控制电路板41c电连接,且电池47位于控制电路板41c与壳盖50c之间;
内衬套24包括筒壁及端壁(图未示),筒壁用以与插针84相互插接,端壁固定连接与筒壁的内端且凸出于筒壁的内周面,端壁用以限位抵接插针84的内端。
本实施例中,同理,通过设置电池47自供应电能可以提升电子热灸仪的便携性。内衬套24通过增加设置端壁使得插针84的内端无法触及电池 47,从而避免了插针84的内端戳伤电池47。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安装以及防止松脱,发热膜300C包括电热材料层 86c以及第二电连接器81,第二电连接器81包括插针84以及设于插针84 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85,接电端82c形成与第二电连接器81的外端,插针84与电热材料层86c电连接;第一基座28及第二基座85均为磁吸件,从而可以磁吸配合,进一步防止松脱。
进一步地,参照图16、图17,图21、图24至图25以及图27至图30,在第二至第五实施例中,电路模块40b,40c还包括控制电路板41b,41c 及设置在控制电路板41b,41c上的电池47,电池47与控制电路板41b, 41c电连接,且电池47位于控制电路板41b,41c与壳盖50b,50c之间;
壳盖50b,50c的内壁面在侧围板59与主盖板56b,56c的连接处沿侧围板59的周向方向设有多个限位肋板62;多个限位肋板62均位于电池47 的外围,各个限位肋板62的远离侧围板59的一端与电池47限位抵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47的外围设置多个限位肋板62如此可以防止电池47横向晃动,从而提升主机200B,200C,200D的抗跌落性能,以及避免电池47受到磕碰。
进一步地,限位肋板62高于侧围板59,限位肋板62的靠近侧围板59 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63,定位缺口63的底面低于侧围板59的远离主盖板 56b,56c的边缘;侧壁34b,34c插接于定位缺口63。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限位肋板62上设置定位缺口63使得限位肋板62 多出一个限位壳体30b,30c的侧壁34b,34c的作用,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导向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侧壁34b,34c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侧壁34b,34c 的内侧面设有卡扣结构37b,37c,侧围板59的内侧面设有与卡扣连接的卡扣配合结构64。
本实施例中,侧壁34b,34c同样设置弯曲状,使得壳体30b,30c的侧壁34b,34c与底壁31b,31c之间的过渡更为平滑,从而使得主机200B, 200C的抓握感更为舒适。壳体30b,30c与壳盖50b,50c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则可以实现更快速的装配。
进一步地,卡扣结构37b,37c为设于侧壁34b,34c内侧面且沿侧壁 34b,34c的周向延伸的凸条或卡槽,侧壁34b,34c的远离底壁31b,31c 的边缘对应卡扣结构37b,37c设有避位缺口38;
卡扣配合结构64包括弹性臂65及卡凸66,弹性臂65自侧围板59的内侧面向靠近侧壁34b,34c的方向延伸形成,卡凸66设于弹性臂65的自由端且位于弹性臂65的背离凹腔中心的一侧;卡凸66卡接于卡扣结构37b, 37c的朝向底壁31b,31c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侧壁34b,34c对应卡扣结构37b,37c设置避位缺口38,如此在卡扣结构37b,37c与卡扣配合结构64卡接之前,卡扣结构37b,37c 在装配运动路径上受到的阻碍更小,从而使得壳体30b,30c与壳盖50b, 50c之间的卡接更为顺畅。
进一步地,侧壁34b,34c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侧壁34b,34c 的内侧面对应控制电路板41b,41c的边缘部设有多个支撑肋板39,每个支撑肋板39具有与控制电路板41b,41c抵接的支撑面;控制电路板41b,41c 与底壁31b,31c之间形成有间隙。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支撑肋板39支撑控制电路板41b,41c一方面使得控制电路板41b,41c得到稳定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使得控制电路板41b,41c与底壁31b,31c之间可以保持足够的绝缘间隙,并且也方面在控制电路板41b,41c的朝向底壁31b,31c的一侧设置其他元器件,例如控制芯片等。
进一步地,多个支撑肋板39中的至少一个支撑肋板39的支撑面上设有定位柱391,控制电路板41b,41c上设有与定位柱391适配的定位孔46。
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41b,41c上的定位孔46与定位柱391配合可以更为精确地保证控制电路板41b,41c的位置,防止控制电路板41b, 41c沿平行于底壁31b,31c的方向晃动。
进一步地,参照图18至图22,在第三实施例中,发热膜300C包括电热材料层86c、电极骨架96c以及第二电连接器81,
电极骨架96c采用柔性材质制成,电极骨架96c包括电极骨架层97及设于电极骨架层97上的插接部102c,电极骨架层97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98及第二表面99,插接部102c凸设于第二表面99,插接部102c上设有插入孔103c,第二安装面80c形成于插接部102c的外端面;
电热材料层86c贴设于第一表面98;
第二电连接器81包括插针84以及设于插针84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 85,第二基座85嵌置于插入孔103c内,接电端82c形成与第二电连接器 81的外端,插针84与电热材料层86c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电极骨架96c可以增强发热膜300C的支撑性,但电极骨架96c采用柔性材质制成则又能使发热膜300C保持足够的可弯折性。作为示例,优选地,电极骨架96c采用硅胶材质。电热材料层86c至少包括电热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热材料层86c还可以包括包裹电热元件的导热材料或封装材料。由于第二电连接器81设置在电极骨架96c的插接部 102c上,因此,通过横向支撑插针84的内端,如此提升了插针84与电热材料层86c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为了防止第二电连接器81绕插针84的轴线转动,第二基座85的外周面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多边形,例如六边形。
进一步地,电热材料层86c内包括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图未示),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均具有两连接端;
插接部102c设有一个且居中设于电极骨架层97;插接部102c上设有四个插入孔103c;
第二电连接器81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二电连接器81分别与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端电连接;四个第二电连接器81一一对应地固定嵌置于四个插入孔103c。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连接器81采用插针84可以减少空间占用,即使将第二连接器的数量增加至四个,但由于四个第二电连接器81均相对集中地设置与同一个插接部102c上,因此,整体上占用的空间仍然较少。通过在电热材料层86c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如此可以更为精确的温度反馈信号,从而可以更为准确地调节温度。
进一步地,发热膜300C还包括封装层94c、红外反射层106c、隔热层 104c、导热层108c以及内衬层93,其中,
隔热层104c、红外反射层106c设于封装层94c与电极骨架层97之间,隔热层104c设于红外反射层106c与电极骨架层97之间,封装层94c对应插接部102c设有让位孔95c,隔热层104c对应插接部102c设有第一槽口105c,红外反射层106c对应插接部102c设有第二槽口107c;导热层108c 设于电热材料层86c与内衬层93之间。
本实施例中,封装层94c可以从最外侧防护发热膜300C的靠近人体部位一侧的部件,并且通过提升发热膜300C抗拉扯强度使得发热膜300C整体结构更稳固。隔热层104c可以阻隔电热材料层86c产生的热量向靠近封装层94c的一侧传导。作为示例,隔热层104c可以为多孔柔性材料。红外反射层106c则可以反射热辐射,作为示例,红外反射层106c可以采用片状的金、银、镍。导热层108c可以采用石墨烯膜,导热硅胶片等,导热层 108c可以将电热材料层86c产生的热量更为快速的传导至内衬层93。内衬层93起到防护作用,且一般采用适用与皮肤接触的材料。插接部102c穿设于隔热层104c、红外发射层以及封装层94c,如此可以防止这三层材料相互错动。
进一步地,参照图31,在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热灸仪还包括绑带400,托载构件100的两端分别与绑带400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托载构件100与绑带400围合形成与目标肢体部位适配的封闭的环形。
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绑带400可以扩大电子热灸仪围合的佩戴空间,并且绑带400的不同部位与托载构件100的端部可拆卸连接还能调节该佩戴空间的大小。绑带400与托载构件100的连接可以为简单的系绳结,也可以通过调节卡扣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39)

1.一种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包括托载构件、主机以及发热膜,其中,
所述托载构件包括呈片状且由柔性材质制得的托载主体;所述托载主体包括托载部以及连接在所述托载部两相对边缘的两个连接部,所述托载部具有相背离的近侧表面与远侧表面;
所述主机具有第一安装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供电端,所述发热膜具有第二安装面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接电端;
所述托载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第二安装面之间,所述第一安装面与所述远侧表面相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面与所述近侧表面相贴合设置;
所述接电端与所述供电端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主机及发热膜分别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托载构件,以及所述主机与发热膜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包括壳体、电路模块、接线顶针、壳盖、第一磁吸扣,其中,
所述壳体呈一侧敞口设置,所述壳盖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盖合所述壳体的敞口,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于所述壳盖的外侧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处设有固定孔;
所述电路模块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与壳盖之间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接线顶针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接线顶针对应所述固定孔凸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壳盖的一面;
所述第一磁吸扣包括第一磁吸电极及第一固定条,所述第一磁吸电极设置在所述固定孔内,所述供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一磁吸电极的外端;所述第一固定条设于所述第一磁吸电极的内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壳盖的内侧面抵接;所述第一磁吸电极与所述接线顶针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
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以及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的第二磁吸扣,所述接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二磁吸扣的外端,所述第二磁吸扣与所述第一磁吸扣磁吸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盖的内侧表面上对应所述固定孔连接固定贴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安置槽,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弯折卡入所述安置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固定板之间形成有间隔,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且位于所述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隔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顶针设置有两个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接线顶针垂直向所述壳体外侧延伸;所述壳盖对应两个所述接线顶针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固定孔;所述第一磁吸扣及第二磁吸扣均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磁吸扣的所述第一磁吸电极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线顶针的一端弹性抵接并电性接触;两个所述第二磁吸扣与两个所述第一磁吸扣一一对应地磁吸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底面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间隔的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具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相贴合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控制电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螺纹孔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主机还包括连接所述支撑凸台与控制电路板的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螺纹配合。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还包括USB充电接口,所述USB充电接口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朝向所述壳盖的一面,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正对所述USB充电接口的外端设有让位通孔。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还包括控制按钮,所述控制按钮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背离所述壳盖的一面,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信号接收端电接触;所述壳体上设有按钮孔,所述控制按钮伸入所述按钮孔内;所述壳体的外侧面在所述按钮孔的外围设有可触摸纹理结构,且在靠近所述按钮孔的方向上,所述可触摸纹理结构所在区域的宽度、单元纹理结构疏密程度及大小中的至少一种特征按预设规律变化;所述可触摸纹理结构的单元纹理结构包括凸点、凸条、凹点、条形槽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圆形扁平盒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底面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端面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壳盖对应所述连接柱设有第二过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部对应各个所述连接柱分别设有让位缺口;所述主机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螺纹配合。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盖包括主盖板以及设于所述主盖板边缘的侧围板,所述主盖板与所述侧围板围合形成朝向所述壳体开放的凹腔,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于所述主盖板的外侧面;所述侧围板与所述壳体对接并固定连接,所述侧围板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盖的内壁面在所述侧围板与主盖板的连接处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在位置上与所述固定孔相对应,所述安装凸台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安置槽,所述第一固定条穿过所述固定孔后弯折卡入所述安置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台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安装凸台均位于所述电池的外围,所述安装凸台的远离所述侧围板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固定孔连通的避位凹槽。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膜还包括绒布层、封装层以及电极骨架,所述电热材料层设于所述绒布层与封装层之间,所述封装层上设有让位孔,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让位孔而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
所述电极骨架包括电极骨架层及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上的插接部,所述电极骨架层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上设有插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形成于所述插接部的远离所述电极骨架层的端面;
所述电热材料层及绒布层依次层叠地相贴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封装层相贴于所述第二表面所在一侧;所述插接部穿过所述封装层上的所述让位孔而凸出于所述封装层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插入孔而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所述接电端凸出于所述插接部的外端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膜还包括隔热胶层及铝箔层,所述隔热胶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且采用绝缘材质制成,所述铝箔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隔热胶层之间;
所述隔热胶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槽口,所述铝箔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插接部呈柱体状,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让位孔、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的尺寸大于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的尺寸,以使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一槽口及第二槽口紧配合。
17.如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吸扣包括第二磁吸电极、第二固定条以及所述接电端,所述接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的外端,所述第二固定条凸设于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的内端的两侧,所述电极骨架层的背离所述封装层的一面设有与所述插入孔连通的固定槽;所述第二固定条穿过所述让位孔及插入孔后卡入所述固定槽内。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载部居中设置且整体呈圆形结构设计,所述电热材料层、绒布层、封装层、电极骨架层均呈圆形结构;所述第二磁吸扣为两个且沿所述封装层的直径方向呈间隔布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材料层内包括铜网,所述铜网具有两连接端,两个所述连接端均涂有导电银浆,所述铜网通过两个所述连接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磁吸扣的所述第二磁吸电极电连接;所述发热膜还包括设于所述绒布层的靠近所述电热材料层一面的导热胶层。
20.如权利要求2、以及14-1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扣平齐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或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面内凹,所述第二磁吸扣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面;所述托载构件设有贯穿所述托载部的让位安装孔;所述第二磁吸扣穿过所述让位安装孔与所述第一磁吸扣磁吸配合。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的外端面设有定位凹槽,所述接电端的外端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凹槽适配的定位凸起。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还设有环形的引导凹槽,所述引导凹槽连接两个所述固定孔,所述引导凹槽的宽度与所述定位凸起外径相适配。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供电端具有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面具有电接触面;所述接电端设有多个,每个所述接电端具有插针,每个插针凸出于所述第二安装面,多个所述插针穿过所述托载部后一一对应地与所述插孔插接并电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包括壳体、电路模块、壳盖以及第一电连接器,所述壳体与所述壳盖对接围合形成容纳电路模块的容腔,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与所述壳盖的外侧面;所述电路模块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壳盖朝向所述托载部的一侧设有隆起部,所述第一安装面形成在所述隆起部的外侧面,所述供电端形成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内端位于所述隆起部的内侧面与电路模块之间。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设于所述底壁边缘的侧壁,所述壳盖包括主盖板以及设于所述主盖板边缘的侧围板,所述主盖板与所述侧围板围合形成朝向所述壳体开放的凹腔,所述侧围板与所述壳体对接并固定连接;所述侧围板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主盖板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隆起而形成所述隆起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及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主盖板之间,所述电池与所述主盖板相贴合,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的内端位于所述隆起部的内侧面与所述电池之间,所述第一电连接器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4-26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包括内衬套及固定设置在所述内衬套外围的第一基座,所述壳盖对应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设有基孔,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嵌置于所述基孔内,所述第一基座的外周面具有沿切向方向延伸的限位平面。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
所述内衬套包括筒壁及端壁,所述筒壁用以与所述插针相互插接,所述端壁固定连接与所述筒壁的内端且凸出于所述筒壁的内周面,所述端壁用以限位抵接所述插针的内端。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以及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所述插针以及设于所述插针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所述接电端形成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插针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所述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均为磁吸件。
30.如权利要求11或25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模块还包括控制电路板及设置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的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电池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壳盖之间;
所述壳盖的内壁面在所述侧围板与主盖板的连接处沿所述侧围板的周向方向设有多个限位肋板;多个所述限位肋板均位于所述电池的外围,各个所述限位肋板的远离所述侧围板的一端与所述电池限位抵接。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肋板高于所述侧围板,所述限位肋板的靠近所述侧围板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所述定位缺口的底面低于所述侧围板的远离所述主盖板的边缘;所述侧壁插接于所述定位缺口。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侧壁的内侧面设有卡扣结构,所述侧围板的内侧面设有与所述卡扣连接的卡扣配合结构。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结构为设于所述侧壁内侧面且沿所述侧壁的周向延伸的凸条或卡槽,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底壁的边缘对应所述卡扣结构设有避位缺口;
所述卡扣配合结构包括弹性臂及卡凸,所述弹性臂自所述侧围板的内侧面向靠近所述侧壁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卡凸设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且位于所述弹性臂的背离所述凹腔中心的一侧;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扣结构的朝向所述底壁的一侧。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的横截面呈凹侧向内的弧形,所述侧壁的内侧面对应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边缘部设有多个支撑肋板,每个所述支撑肋板具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抵接的支撑面;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底壁之间形成有间隙。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肋板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肋板的支撑面上设有定位柱,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适配的定位孔。
3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膜包括电热材料层、电极骨架以及第二电连接器,
所述电极骨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所述电极骨架包括电极骨架层及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上的插接部,所述电极骨架层包括相背离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凸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插接部上设有插入孔,所述第二安装面形成于所述插接部的外端面;
所述电热材料层贴设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包括所述插针以及设于所述插针一端的外围的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嵌置于所述插入孔内,所述接电端形成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的外端,所述插针与所述电热材料层电连接。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热材料层内包括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均具有两连接端;
所述插接部设有一个且居中设于所述电极骨架层;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四个所述插入孔;
所述第二电连接器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第二电连接器分别与所述加热片以及温度传感器的连接端电连接;四个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一一对应地固定嵌置于四个所述插入孔。
38.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膜还包括封装层、红外反射层、隔热层、导热层以及内衬层,其中,
所述隔热层、红外反射层设于所述封装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所述隔热层设于所述红外反射层与电极骨架层之间,所述封装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让位孔,所述隔热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一槽口,所述红外反射层对应所述插接部设有第二槽口;所述导热层设于所述电热材料层与内衬层之间。
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热灸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热灸仪还包括绑带,所述托载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绑带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托载构件与所述绑带围合形成与目标肢体部位适配的封闭的环形。
CN202221590249.9U 2022-02-08 2022-06-23 电子热灸仪 Active CN21850099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2579697 2022-02-08
CN202220306328 2022-02-08
CN202220254441 2022-02-08
CN202220250593 2022-02-08
CN2022203063286 2022-02-08
CN2022202505937 2022-02-08
CN202220257969 2022-02-08
CN2022202544414 2022-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0994U true CN218500994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5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90249.9U Active CN218500994U (zh) 2022-02-08 2022-06-23 电子热灸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09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27317A (zh) 電池連接模組
CN112023252A (zh) 用于按摩仪的凝胶电极组件、按摩头以及颈部按摩仪
CN218500994U (zh) 电子热灸仪
WO2021218877A1 (zh) 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3217072U (zh) 电子设备
CN214181457U (zh) 用于按摩仪的凝胶电极组件、按摩头以及颈部按摩仪
KR101451962B1 (ko) 고주파 심부발열을 이용한 치료장치
CN214105127U (zh) 按摩设备
CN213407481U (zh) 一种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0644867U (zh) 一种可拆卸的超声波美容仪
CN111939462A (zh) 电极组件、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CN215938212U (zh) 穿戴式按摩仪
CN221177321U (zh) 移动电源及理疗装置
WO2014107937A1 (zh) 一种多国安规转换脚
CN216877601U (zh) 一种按摩腰带
CN215938214U (zh) 按摩仪
CN217960483U (zh) 按摩仪
CN21337474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185620U (zh) 一种美容仪
CN114099269A (zh) 按摩设备
US20030125647A1 (en) Electric massaging device
KR101403330B1 (ko) 휴대용 고주파 치료기
CN215915597U (zh) 眼部按摩仪
CN220070489U (zh) 美容仪
CN220070490U (zh) 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