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0939U - 一种上肢抬高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肢抬高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0939U
CN218500939U CN202122936918.5U CN202122936918U CN218500939U CN 218500939 U CN218500939 U CN 218500939U CN 202122936918 U CN202122936918 U CN 202122936918U CN 218500939 U CN218500939 U CN 218500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body
raise
pad
height
lifting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369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秀云
戴阳冰
梁立传
廖品而
陈婧
林诗敏
魏丹淼
梁雨林
丁宇兴
薜冠裕
周祈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1229369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0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0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0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肢抬高垫,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抬高垫本体,所述抬高垫本体设为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抬高垫本体上表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内部沿倾斜方向设置有间隔层,所述间隔层与所述抬高垫本体上表面连接的一端端面向下凹陷形成上肢放置区,所述间隔层将所述抬高垫本体的内腔分为第一填充腔和第二填充腔。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肢抬高垫采用倾斜式设计,同时,其内腔设置为内部中空,通过调整内腔中填充物的填充量,用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抬高垫的高度,能够更好地达到上肢消肿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上肢抬高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肢抬高垫。
背景技术
目前,在骨科病房内收治四肢骨折创伤的患者比较常见,而四肢骨折后远端肢体的肿胀,例如,患者上肢的肿胀,是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现临床上解决患者肢体肿胀除了使用药物静滴及中药外敷消肿止痛外,也会使用辅助用具抬高患肢以消除患肢的肿胀。
现有的抬高患肢的辅助用具一般是使用枕头、海绵垫、被子或者衣服等,将肿胀的患肢放置在所述枕头、海绵垫、被子或者衣服上,用以抬高患肢高度,但以上辅助用具存在不易塑形且垫高的高度不可调节等问题,使得使用时的舒适度不足且患者翻身时操作不方便,在其放置不好时,还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及远端肢体的下垂,导致肿胀现象难以缓解。因此,提供一种高度可调节且使用舒适度高的上肢抬高垫是至关重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上肢抬高垫,用以解决现有的上肢抬高装置高度不可调节且使用舒适度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肢抬高垫,包括抬高垫本体,所述抬高垫本体设为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抬高垫本体上表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内部沿倾斜方向设置有间隔层,所述间隔层与所述抬高垫本体上表面连接的一端端面向下凹陷形成上肢放置区,所述间隔层将所述抬高垫本体的内腔分为第一填充腔和第二填充腔。
进一步地,所述抬高垫本体侧面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顶边与底边相互平行且垂直设置,且顶边高度小于底边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顶边高度为5cm,所述底边高度为30cm。
进一步地,所述抬高垫本体两侧外表面靠近开口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位置相互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均为条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长度为37-42cm,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长度为 15-20cm。
进一步地,所述抬高垫本体和所述间隔层的材质均为布料材质,优选地,所述布料材质为棉麻布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填充腔和/或所述第二填充腔的开口端位置处均设置有缝合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抬高垫本体采用布料材质、一端开口的可填充式设计;采用布料材质,使得每个患者使用后均可清洗消毒,符合消毒隔离相关要求。采用一端开口的可填充式内腔,同时,设置间隔层将所述内腔分为第一填充腔和第二填充腔,使得所述第一填充腔内和所述第二填充腔内的填充物不易滑动,易于塑型,同时,所述间隔层顶部的凹陷设计为患肢提供了稳定的放置区,使得患肢放置时不易滑动,提高了患者使用的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填充腔和所述第二填充腔的开口端位置处均设有缝合部,可根据每个患者上肢粗细等个性化差异随时调整填充物(例如,荞麦壳)用量,用以实现调节所述上肢抬高垫高度的目的;同时,在所述抬高垫本体两侧外表面均设置有位置对应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当所述抬高垫本体的内腔未填充完全时,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例如,魔术带)的粘合位置用以调节所述抬高垫本体的形状。
3.本实用新型依据临床50例成人平卧时右心房与床水平位的平均高度,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远离开口端高度为5cm;依据实验发现上肢静脉回流到上肢动脉,汇集到右心房,抬高肢体的高度高于心脏水平为20-30cm时更有利于肢端血液回流,消肿效果更加显著,从而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靠近开口端高度为30cm,而通过调节填充物的填充量,可以使上肢抬高高度达到20-30cm,抬高高度合理,有利于患肢消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肢抬高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肢抬高垫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抬高垫本体;2、间隔层;3、上肢放置区;4、内腔;41、第一填充腔; 42、第二填充腔;5、第一固定部;6、第二固定部;7、缝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阅图1所示,所述上肢抬高垫,包括抬高垫本体1,所述抬高垫本体1设为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抬高垫本体1上表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1内部沿倾斜方向设置有间隔层2,所述间隔层2与所述抬高垫本体1上表面连接的一端端面向下凹陷形成上肢放置区3,所述间隔层2将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腔4分为第一填充腔41和第二填充腔42。通过设置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的抬高垫本体1,用以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用内腔4的填充物及设定内腔4的填充量,例如:可选用轻便透气且具有活血通络、镇定安神作用的荞麦壳,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肢抬高垫在抬高消肿的同时,还可以起到活血通络、镇定安神的功效,其具体的填充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具体选择。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腔41 和/或所述第二填充腔42内的填充物还可以是决明子、聚酯纤维等。
同时,将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为呈一定角度倾斜状,用以缓缓抬高患肢的高度,提高使用舒适度,保证肢端血液回流,用以消除患肢肿胀。
而且,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部沿倾斜方向还设置间隔层2,所述间隔层2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上下表面缝合连接,用以分隔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腔4,避免患肢放置时所述内腔4中的填充物在患肢两侧相互滑动,造成塑形困难,影响患肢固定;同时,所述间隔层2与所述抬高垫本体1上表面连接的一端端面向下凹陷形成上肢放置区3,通过设置所述上肢放置区3可以固定患肢的位置,用以避免患肢滑脱导致抬高消肿效果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抬高垫本体1侧面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顶边与底边相互平行且垂直设置,且顶边高度小于底边高度;所述顶边高度为5cm,所述底边高度为30cm。发明人发现,成人平卧时右心房与床水平位的平均高度一般小于5厘米,而且当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时,更有利于血液从上肢静脉回流到上肢动脉,汇集到右心房,此时消肿效果更加显著。通过设置所述底边高度为30cm,用以保证当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所述第二填充腔 42填充完全时所述抬高垫本体1能够达到最大抬高高度30cm,具体地,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长度为30cm,宽度为22cm,靠近开口端一侧的高度为30cm,远离开口端一侧的高度为5cm。
此外,所述抬高垫本体1两侧外表面靠近开口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5和第二固定部6,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6均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5的长度为37-42cm,所述第二固定部6的长度为15-20cm。通过在所述抬高垫本体 1两侧外表面靠近开口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用以方便利用所述一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对所述抬高垫本体1进行固定,以保持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整体形状。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所述第二填充腔42内填充不完全时,为了将所述填充腔41和所述填充腔42内的填充物聚集在所述抬高垫本体1远离开口的一端,以保持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整体形状,利用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的交叉粘贴,将所述内腔4内的填充物压缩并对所述内腔4 靠近开口端的未填充空间进行折叠压缩以及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个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均为魔术带,将所述内腔4中的未填充空间利用两个魔术带交叉粘贴用以压缩固定,以保证所述抬高垫本体1在不同抬高高度下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6 还可以是连接绳等,本实用新型对此并无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抬高垫本体1和所述间隔层2的材质均为布料材质,优选地,所述布料材质为棉麻布料;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或所述第二填充腔42的开口端位置处均设置有缝合部7。通过在开口端位置处设置所述缝合部7,可对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腔4进行封闭,防止内部填充物从开口处漏出,影响患肢抬高消肿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缝合部7是拉链,通过控制拉链的开合用以实现对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腔4的封闭,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缝合部7还可以是胶带等,只要能够实现缝合作用,本实用新型对此并无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肢抬高垫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在对患肢进行抬高时,根据患者实际需要的抬高高度,穿过所述缝合部,向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所述第二填充腔42内填充适量的填充物,例如荞麦壳,然后将所述填充物向远离所述内腔4开口端压缩至所需高度,若所述填充物填充量不足,可继续添加;将所述抬高垫本体1调整到所需高度后,闭合所述缝合部7,将所述内腔4靠近开口端的未填充空间折叠压缩后,利用魔术带交叉粘贴进行固定,即得到高度适宜的上肢抬高垫,将患者的上肢,例如上肢,放置在所述上肢放置区3上,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开口端靠近远肢端,使得远肢端高度高于心脏,用以抬高患肢高度,实现有效消肿目的。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上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包括抬高垫本体(1),所述抬高垫本体(1)设为一端开口内部中空结构,所述抬高垫本体(1)上表面呈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所述抬高垫本体(1)内部沿倾斜方向设置有间隔层(2),所述间隔层(2)与所述抬高垫本体(1)上表面连接的一端端面向下凹陷形成上肢放置区(3),所述间隔层(2)将所述抬高垫本体(1)的内腔(4)分为第一填充腔(41)和第二填充腔(42),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所述第二填充腔(42)内放置有填充物,所述第一填充腔(41)和/或所述第二填充腔(42)的开口端位置处均设置有缝合部(7);所述抬高垫本体(1)两侧外表面靠近开口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部(5)和第二固定部(6),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所述第二固定部(6)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抬高垫本体(1)和所述间隔层(2)的材质均为布料材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抬高垫本体(1)侧面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顶边与底边相互平行且垂直设置,且顶边高度小于底边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边高度为5cm,所述底边高度为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部(6)均为条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肢抬高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的长度为37-42cm,所述第二固定部(6)的长度为15-20cm。
CN202122936918.5U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上肢抬高垫 Active CN218500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6918.5U CN218500939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上肢抬高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36918.5U CN218500939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上肢抬高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0939U true CN218500939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56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36918.5U Active CN218500939U (zh) 2021-11-24 2021-11-24 一种上肢抬高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0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500939U (zh) 一种上肢抬高垫
CN209075348U (zh) 一种俯卧位体位垫
CN208017692U (zh) 儿童防压疮护垫
CN213130533U (zh) 一种多功能口腔手术床
CN208942662U (zh) 预防乳腺癌术后水肿的手臂枕
CN209270161U (zh) 动静脉内瘘多功能肢体垫
CN215132139U (zh) 一种护理支撑垫
CN216628998U (zh) 一种可调节的下肢抬高垫
CN202843107U (zh) 约束定位颈椎枕
CN211326341U (zh) 一种多功能抬高垫
CN214966169U (zh) 一种可调节的灌注式囊袋压迫止血设备
CN212395261U (zh) 一种能够防止压疮的支撑台
CN213156548U (zh) 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
CN215459584U (zh) 一种医用下肢枕
CN217853701U (zh) 一种病人下肢抬高垫
CN216985510U (zh) 一种上肢骨折抬高消肿垫子
CN215960810U (zh) 一种下肢消肿抬高垫
CN213911037U (zh) 一种术后功能枕
CN218247652U (zh) 一种可调节自动充气垫枕
CN215875341U (zh) 一种医用骨科多功能下肢支撑垫
CN108175612A (zh) 动静脉内瘘多功能肢体垫
CN216754109U (zh) 一种辅助侧卧位防压疮专用一体枕
CN209645288U (zh) 一种医用肢体垫枕
CN219743154U (zh) 一种面朝下俯位护理床
CN215652229U (zh) 偏瘫患者良肢位固定的中药康复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