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0176U - 吹风机 - Google Patents

吹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0176U
CN218500176U CN202222409624.1U CN202222409624U CN218500176U CN 218500176 U CN218500176 U CN 218500176U CN 202222409624 U CN202222409624 U CN 202222409624U CN 218500176 U CN218500176 U CN 2185001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source assembly
hair dry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096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昊强
郁暄
何吾佳
卫应龙
赵叙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nec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096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01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01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01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外壳、内壳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外壳沿着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且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壳内还形成有主风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进风口、且另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所述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朝向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的内壳引导光线传播并被光线照亮。用户在使用吹风机的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到吹风机的灯效变化,以便得知吹风机的工作状态,并且内壳沿着第一方向直径发生变化,以使得内壳可以呈现出更佳的光效。

Description

吹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风机。
背景技术
吹风机上可以设置有发光装置,以对吹风机的工作状态和模式等进行提示。例如,吹风机上可以设置有传感器,在传感器检测到位于吹风机前侧的物体的湿度情况或温度情况等,根据湿度情况或温度情况的不同可以呈现不同的发光色彩或发光模式。又如,吹风机可以根据吹风温度的不同来呈现不同的发光色彩或发光模式。进而,发光装置可以提示用户当前吹风机所处的工作状态。但是,其发光装置具有光效不够柔和、容易对用户的双眼造成刺裂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吹风机,以呈现更佳的光效。
本申请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外壳、内壳以及光源组件。所述外壳沿着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且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壳内还形成有主风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进风口、且另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所述光源组件朝向所述内壳设置。
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及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光源组件,且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端处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处的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包括渐扩段,所述渐扩段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直径渐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还包括等径段,所述等径段设置在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等径段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的最大直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还包括电机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所述渐扩段内,所述加热组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等径段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在第一端处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二端处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表面设置有半透光电镀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外壳的直径渐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设置的不透光段、半透光段和透光段,所述半透光段的透光率小于所述透光段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光源组件及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内壳在相互靠近的一侧形成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光源组件被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还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内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内壳的其中一者在靠近另一者的一侧设置有容纳凹槽,且另一者闭合所述容纳凹槽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导光件均被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在靠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设置有容纳凹槽;所述内壳包括本体和翻边,所述翻边设置在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翻边闭合所述容纳凹槽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形成的投影覆盖所述光源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采用透光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吹风机,包括主体、内壳以及光源组件。所述主体具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腔室;所述内壳设置在所述腔室内、且具有一主风道内壳;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内壳设置。
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的厚度至少有一部分沿着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方向渐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风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内壳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内壳包括渐扩段和等径段,所述等径段设置在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其中,所述渐扩段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直径渐增,所述等径段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的最大直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外壳的直径渐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采用透光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
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吹风机,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内壳沿着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光源组件朝向所述内壳发射光线,所述内壳位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路径上。进而,在所述光源组件工作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的内壳引导光线传播并被光线照亮。用户在使用吹风机的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到吹风机的灯效变化,以便得知吹风机的工作状态。并且,光源组件的照射方向是朝向内壳的,而非直接照射向吹风机外,避免了光源组件对用户的直接照射,使得用户观察到的光线更佳柔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内壳沿着第一方向直径发生变化,以使得内壳可以呈现出更佳的光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例性示出一种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例性示出一种吹风机的主视图。
图3示例性示出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示例性示出一种吹风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5示例性示出一种支撑件、光源组件和导光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示例性示出一种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例性示出一种支撑件靠近进风端一侧的示意图。
图8示例性示出一种吹风机的部分内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例性示出吹风机的部分部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0示例性示出一种导光件的侧视图。
图11示出图10的A-A剖视图。
图12示例性示出又一种导光件的侧视图。
图13示出图12的B-B剖视图。
图14示例性示出再一种导光件的侧视图。
图15示出图14的C-C剖视图。
图16示例性示出导光件和承载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7示例性示出不设置有导光件时光源组件和支撑件的分解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主要元件标记:
吹风机 10 主体 100
第一部分 110 第二部分 120
外壳 130 第三端 131
第四端 132 腔室 133
内壳 140 本体 141
翻边 142 第二卡接凸块 143
第一端 144 第二端 145
渐扩段 146 等径段 147
进风端盖 150 出风端盖 160
第二卡槽 161 显示屏 170
支撑件 200 支撑筋 210
第一卡槽 220 第一进风网 230
容纳凹槽 240 光源组件 300
承载件 310 光源 320
导光件 400 支撑部 410
第一卡接凸块 420 第一侧壁 430
第二侧壁 440 电机组件 500
电机支架 510 第二进风网 520
卡接槽 530 加热组件 600
加热罩 6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本申请提供一种吹风机,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申请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吹风机10,请参阅图3,所述吹风机10主要包括主体100、支撑件200和光源组件300。此外,请参阅图3,吹风机10还可以包括有电机组件500和加热组件600等部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其中,请参阅图2,所述主体100大致地形成了所述吹风机10的结构轮廓,其可被用于承载和容纳其余各部件。此处,所述主体100通常地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相互连接。其中,第一部分110可以主要用于容纳电机组件500和加热组件600(请见图3)等结构,第二部分120则主要用于形成手持部以供用户握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120也可以用于容纳所述吹风机10的各部件,例如所述第二部分120内可以容置有所述吹风机10的控制电路板等,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部分110沿着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所述第二部分120沿着第二方向Y纵长延伸,所述第二部分120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0的中后部,并且所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直角设置,以便用户握持和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20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不同,所述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之间的夹角也不限于为直角,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在此,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10包括有外壳130,所述外壳130的中心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重合。所述外壳130可以是全部透光的,也可以是局部透光的。示例性地,所述外壳130整体由透明材质制成,或者,所述外壳130的一部分由透明材质制成以便供光线透过。
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外壳130通常地呈中空的圆柱状,其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31和第四端132,由所述第三端131指向所述第四端13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平行或重合,即所述外壳13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此处,由第三端131指向第四端132的方向是指由第三端131的中心指向第四端132的中心的方向。其中,通常地,所述第三端131处直接形成开口,此处可在外侧安装盖体等部件以进行限位,所述第四端132处则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对其内的部件形成限位,各部件可由第三端131处置入所述外壳130内。
示例性地,第三端131为进风端,第四端132为出风端,在靠近所述第三端131处可以设置有进风端盖150,在靠近第四端132处可以设置有出风端盖160,出风端盖160位于外壳130的内侧并与所述第四端132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相卡合,所述进风端盖150和所述出风端盖160上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设置有开孔。所述外壳130内形成有一腔室133,所述腔室133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进风端盖150和所述出风端盖160位于所述腔室133的两端并可将其余部件限制在所述腔室133内。此处,在所述出风端盖160处可以设置有显示屏170,在使用时所述显示屏170可用于向用户显示相关信息。
在此,所述外壳130沿着由所述第三端131指向所述第四端132的方向直径渐缩,即形成一拔模角度,该拔模角度可以为1°-10°,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通过该设置,在制备成型所述外壳130时所述外壳130便于脱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也可以沿着由所述第四端132指向第三端131的方向直径渐缩。在此,示例性地,所述外壳130包括为一个整体部件,或者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该至少两个结构件相互拼接并形成完整的外壳。这是由于,考虑到第四端132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的限制,外壳130不便向靠近第三端131的一侧脱模,进而第四端132处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部分可能需要与外壳130的其他部分分别制备后再相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30也可以基于其他的原因而被设置为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结构件被设置为采用透光材质制成,例如可以为塑料等,以便供光线透过。示例性地,在设置有两个结构件时,靠近第四端132的一个结构件设置为不透光,且其直径较大;靠近第三端131的另一个结构件设置为透光,且其直径较小。
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外壳130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通常地内表面和外表面是同轴设置的和/或两者间的厚度相对长度等尺寸是较小的,因此所述外壳130的直径所指的可以是所述外表面的直径也可以是所述内表面的直径,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其中,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三端131为进风端,以所述第四端132为出风端,所述进风端盖15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配合连接在所述外壳130第三端131处的外侧,所述出风端盖160则配合连接在所述外壳130在第四端132处的内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以所述第三端131为出风端,以所述第四端132为进风端;所述进风端盖150和所述出风端盖160可以被设置在外壳130的内侧也可以被设置在外壳130的外侧;或者,也可以不设置所述进风端盖150和/或所述出风端盖160,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此处,所述第一部分110内还包括有内壳140,所述内壳140设置在所述腔室133内,并且所述内壳14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其与外壳130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地具有相近或相同的长度。示例性地,所述内壳140可以大致呈中空圆筒状,其位于外壳130内,该内壳140还可用于对内部的各部件形成防护和/或形成供气流经过的风道。此处,在所述内壳140的内部形成有一主风道,所述主风道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延伸。并且,所述内壳140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相对的第一端144和第二端145,此处,由第一端144指向第二端145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互平行或重合。与前述类似,由第一端144指向第二端145的方向是指由第一端144的中心指向第二端145的中心的方向。
并且,所述第三端131和所述第四端132上的开孔均连通至所述主风道,所述电机组件500被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内,以用于使气体由第三端131输入主风道,并由第四端132离开主风道,相对应地,第一端144为所述主风道的进风口,第二段145为主风道的出风口。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气体由第四端132进入并由第三端131离开时,相对应地,第二端145为主风道的进风口,第一端144为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
此处,所述电机组件500的轴向可以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平行或重合,以便使得电机组件500的轴向与进风的流向大致相同,进而气流运动时的阻力较小,有助于减小噪音并更有效得利用所述电机组件500。同时,所述加热组件600设置在所述电机组件500的下游,以用于对气体进行加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600也可以设置在所述电机组件500的上游,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在此,所述内壳140用于引导所述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扩散,进而内壳140使得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具有更长的扩散距离,更便于被用户观察。并且,光源组件300是朝向内壳140设置的,在光源组件300工作时,光线照射在内壳140上并使内壳140被照亮并形成预设的灯光效果,光源组件300直接发出的光线是沿着第一方向X扩散的,用户所观察到的是由内壳140向外壳130外反射、折射后的光线,其相较于用户直接沿着第一方向X观察光源组件300的光效将更为柔和,不易于使用户产生刺痛感。同时,设置在内壳140外的外壳130实现了类似灯罩的效果,使得内壳140展现出的光效层次感更佳。此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更佳的光效,在所述内壳140上可以通过蚀纹工艺等形成凹凸不平的具有立体感的纹理,该纹理有助于提高内壳140处的光线亮度和均匀性,以便所述内壳140呈现出更好的光效。
所述支撑件200被设置在所述外壳130靠近第三端131的位置,其可用于实现对其他部件的固定,以将其他部件限制在外壳130内。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00被用于将光源组件300固定在所述内壳140靠近所述第三端131的一侧。
在此,所述第三端131为进风端时,请结合图7,所述支撑件200朝向上游的一侧,即本实施例中朝向第三端131外的一侧可以设置有第一进风网230,所述第一进风网230有助于对进风进行过滤同时还有助于降低进风的噪音,以改善用户的使用效果。同时,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所述电机组件500包括电机(图未标)、电机支架510和第二进风网520,电机支架510用于承载和固定所述电机,所述第二进风网520设置在所述电机支架510上且位于所述电机的上游,其有助于对进风进行过滤同时还有助于降低进风的噪音。在此,通过同时设置第一进风网230和第二进风网520,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使用时的气流噪音,使得用户在使用吹风机10时具有更佳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3,所述光源组件300设置在所述腔室133内,并且所述光源组件300位于所述支撑件200靠近所述内壳140的一侧。此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室133可以位于所述外壳130外,则光源组件300也位于外壳130外;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室133可以位于所述外壳130内,则光源组件300也位于外壳130内;又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室13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外壳130内,则所述光源组件300可以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外壳130内,本说明书并不对其具体的设置方式进行限制。并且结合图5,所述光源组件300包括承载件310和至少一光源320。所述光源组件300朝向所述第一方向X发射光线。此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至少一个所述光源320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朝向所述内壳140设置,即所述光源320的光线发射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平行的,其中光源320的光线发射方向即为光源320的中心轴线方向。此处,所指的所述光源320的光线发射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平行是指大致平行,尤其是在包括有若干个光源320时,由于装配或者其他的原因,其中任意两个光源320的光线发射方向可以是不同的,但每个光源320的光线发射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以便在使光线尽量朝向所述内壳140照射。
此处,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1/3长度的第一部分110的被所述光源组件300照亮,进而可以形成较大范围的光效,以便于用户进行观察。
在此,所述光源320设置在所述承载件310上,所述光源320可以为LED灯珠、荧光灯、白炽灯等,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示例性地,所述承载件310可以大致呈圆盘状,若干所述光源320沿着所述承载件310的周向均匀地设置在所述承载件310上,此处,光源320均匀地设置有助于形成均匀的出光效果。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出光效果,若干所述光源320也可以非匀称地布置,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有所述支撑件200,而通过其他方式来将光源组件300设置在外壳130内,只需所述光源组件300和所述内壳14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端144相较于所述第二端145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即可。
在此,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10还包括导光件400,所述导光件400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300与所述内壳140之间。所述导光件400有助于将光源320的点状光转换成平行光射出,同时还有助于起到将光源320的颗粒感淡化的功能。通常地,导光件400的形状与光源组件300及内壳140的形状是相适应的,示例性地,在此,所述导光件400、光源组件300及内壳140均被设置为中空的圆环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400、光源组件300及内壳140均被设置为也可以被设置为中空的矩形、多边形等,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制。此处,当所述导光件400的导光率较低时,将使得呈现出亮度较弱,而当导光件400的导光率较高时,则可能导致呈现出光效中的颗粒感较强,从而内壳140所呈现的光效将不够均匀。为此,所述导光件400的导光率可以设置在30%-70%之间,以便在具有较佳亮度的同时尽可能消除颗粒感。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400上还可以通过蚀纹工艺等形成凹凸不平的、具有立体感的纹理,该纹理有助于提高光导光件400的导光效果。
此处,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导光件400及内壳14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00向着靠近所述内壳140的一侧延伸并在靠近所述内壳140的一侧形成有容纳凹槽240,此处容纳凹槽240是与灯源组件300和导光件400相适应的圆环形。所述内壳140在靠近所述支撑件200的一侧设置有翻边142,以形成抵持端,所述翻边142闭合所述容纳凹槽240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组件300和所述导光件400,该设置实现了紧凑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内壳140在靠近所述支撑件20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凹槽,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其中,所述导光件400和所述光源组件300的半径大致是相同的,所述抵持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所形成的投影覆盖所述导光件400及所述光源组件300,进而可以有效确保所述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均照射在所述内壳140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142、导光件400和光源组件300均呈中空的圆环形,所述翻边142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导光件400的外径及所述光源组件300的外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所述支撑件200在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请见图3)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支撑筋210,所述支撑筋210沿着所述支撑件200的周向均匀设置。请结合图5,所述导光件400在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一侧设置有若干支撑部410,所述支撑部410朝向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凸出。此处,所述支撑件200和所述导光件400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位于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两侧,进而所述支撑筋210和所述支撑部41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抵持在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承载件310的两侧,以实现对所述光源组件300的限位。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5,在所述导光件400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接凸块420,相对应地,在所述支撑件200上还设置有第一卡槽220,通过所述第一卡接凸块420和所述第一卡槽220的配合能够实现支撑件200和导光件400之间的相对固定,以便实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和导光件400三者之间的相对固定。此处,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所述第一卡接凸块420向着导光件400的径向内侧凸出,并且第一卡槽220设置在所述支撑件200的容纳空间处的内壁上,但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卡接凸块420也可以向着其他方向凸出,第一卡槽220的位置也可以相对应于第一卡接凸块420的位置而调整;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所述支撑件200上设置第一卡接凸块420,在所述导光件400上相对应地设置第一卡槽220,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在此,所述内壳140和所述支撑件200相互配合以在两者相互靠近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可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组件300和所述导光件400。并且,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和导光件400相互配合以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稳定的连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较难造成各部件的相对运动,进而不会影响光源组件300的出光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螺栓、螺钉后者其他的连接件一体连接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导光件400和内壳140,以便形成更为稳定的连接。
前述描述了所述外壳130靠近第三端131处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以下进一步再对所述外壳130靠近第四端132处的各部件的连接关系进行示例说明。
承前所述,请参阅图3、图4,所述吹风机10还包括加热组件600。在此,所述加热组件600包括加热罩610和设置在所述加热罩610内的加热体(图未标),在所述加热罩610上可以设置有若干卡扣凸块(图未示),所述卡扣凸块沿着所述加热罩610的周向均匀设置以实现较为稳定的连接。与此相对应地,在所述电机支架510上设置有卡接槽530,所述卡接槽530与所述卡扣凸块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所述加热罩610通过所述卡接凸块与所述电机支架510的卡接槽530连接,以使得所述加热组件600被固定在所述电机组件500的下游。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机支架510设置有卡扣凸块,所述加热组件600设置有卡接槽530;或者,所述电机组件500和所述加热组件6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相对固定,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所述内壳140在靠近所述第四端13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接凸块143,所述第二卡接凸块143向着靠近外壳130的方向凸出,即向内壳140的径向外侧凸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二卡接凸块143沿着所述内壳140的周向均匀地布置,以便提高连接的稳定性。相对应地,所述出风端盖160上设置有第二卡槽161,所述第二卡槽161的数量与位置与所述第二卡接凸块143相对应。通过所述第二卡接凸块143与所述第二卡槽161的配合,所述内壳140与所述出风端盖160相对固定。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两者的进一步固定,还可以通过螺丝或螺栓等对所述内壳140和所述出风端盖160进一步固定,以使所述内壳140与所述出风端盖160抗扭转地连接并避免两者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此处,在先通过第二卡接凸块143和第二卡槽161的配合后,所述内壳140和所述出风端盖160的相对位置已经初步被确定,此时再进行螺丝或螺栓的连接操作将更为便捷。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罩610、内壳140和外壳130可以经出风端盖160的通孔(图未示)再通过螺丝或螺栓一体连接,进而实现整体结构的稳定连接。此处,也可以仅通过螺丝或螺栓等将内壳140和外壳130一体连接,而加热罩610仅与电机支架510相连即可。这是由于加热罩610通常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材质制成,在其与电机支架510连接后,已经可以实现足够的稳定连接效果。
可知,在此,通过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设计,实现了各部件之间的可靠连接。在用户对吹风机10进行使用时,各部件连接稳定、不易产生相对晃动,有助于保证各部件的有效工作,尤其是可保证光源组件300的发射的光线向内壳140照射,以实现良好的光效。并且,各部件不易因晃动而产生碰撞,也有助于延长各部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所述内壳140具有更佳的显示效果,所述内壳140在所述第一端144处的直径被设置为小于其在第二端145处的直径。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内壳140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和外表面通常是同轴设置的和/或两者之间的厚度尺寸相较于长度尺寸较小,因此,此处的直径可以指其内表面的直径也可以指外表面的直径,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内壳140包括渐扩段146和等径段147,所述渐扩段146和所述等径段147沿着由第一端144靠近第二端145的方向依次设置,并且,所述渐扩段146沿着由第一端144靠近第二端145的方向直径渐增,所述等径段147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146的最大直径相同。其中,所述渐扩段146和等径段147可以为一体成型的一个部件,也可以为分别制备后连接的至少两个部件,示例性地,渐扩段146和等径段147为两个部件,并且等径段147采用不透光的材料制成,渐扩段146采用透光的材料制成,等径段147的直径大于渐扩段146的直径,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在此,所述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随着传播可能会向径向外侧折射和反射,此处渐扩段146的设置使得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能够更多地被容纳在内壳140内,进而内壳140可更好地引导光线传播。并且,所述内壳140通过上述渐扩段146的设置,显得内壳的尺寸较小,吹风机10的整体视觉观感更为小巧且冲击力强。
在此,请参阅图3,所述内壳140和外壳130沿着径向之间具有一间隙H,由于内壳140在所述第一端144处的直径被设置为小于其在第二端145处的直径,因此在第一端144处该间隙H较大,在第二端145处该间隙H较小。而所述第一端144靠近光源组件300,该处光线较亮,光线在沿着径向由内壳140向外传播至外壳130时,较大的间隙H使得光线变得更为柔和和朦胧,使得其具有更佳显示效果且不会对用户造成刺伤感。而在远离光源组件300的第二端145处,光线亮度较弱,较小的间隙H使得光线在向外传播时发生的折射和散射更少,进而保持其传递至外壳130后仍具有较佳的显示亮度。此处,在设置有前述的渐扩段146时,该间隙H的厚度也是逐渐变化的,因此整体的显示效果将是逐渐变化的,光效不会产生突变,其使得显示效果更佳。示例性地,该间隙H距离范围为2-8mm,优选地为3mm。当然该数值仅为示意,并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不当限制。
并且,承前所述,沿着由所述第三端131指向所述第四端132的方向,即沿着由所述第一端144指向所述第二端145的方向,所述外壳130的直径渐缩。该设置也使得所述间隙H沿着由所述第一端144指向所述第二端145的方向渐缩,从而实现良好的光效。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10的电机组件500被设置在所述渐扩段146内,所述吹风机10的加热组件600的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等径段内。这是由于所述电机组件500的径向尺寸通常较小,而所述加热组件600的径向尺寸通常较大。由此,通过该设置,内壳140在实现良好的引导光线传播的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兼顾电机组件500和加热组件600的设置位置,对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实现了吹风机10中各部件的合理布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40在所述第一端144处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二端145处的厚度。这是由于第一端144更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通过对第一端144处的加厚设置,能够防止靠近光源组件300的位置处形成刺眼的光效,并且能够使得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更多地传递至内壳140中,进而能更好地被所述内壳140引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40的表面还设置有半透光电镀层。由此,在光源组件300未点亮的状态下,内壳140的外表面显示为半透明的电镀金属色,在外部灯光的照射下,内壳140更为美观。在光源组件300点亮的状态下,内壳140仍能透光,以通过光效来显示吹风机10的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所述第二端145指向所述第一端144的方向,所述外壳130包括依次设置的不透光段、半透光段和透光段,所述半透光段的透光率小于所述透光段的透光率。此处,设置的所述不透光段位于靠近第二端145的位置,进而可以遮挡位于第二端145处的元器件。示例性地,在第二端145处,可以设置有检测传感元件和/或加热组件600等,通过不透光段的设置可以遮挡其内部的元器件,使得吹风机10的外观效果更佳。其中,不透光段和半透光段可以通过喷涂相同或不同的颜色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材质制备来实现,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示例性地,在外壳130的第二端145处喷涂黑色以形成不透光段,在第二端145和第一端144之间喷涂由黑至透明的渐变色来形成半透光段。其中,半透光段可以位于前述的渐扩段146外侧。在此,内壳140在光源组件300的照射下,再配合渐变的喷涂设置,使得整个内壳140的灯光效果主次分明,靠近光源组件300位置的灯效最强,渐变的弱化到远离光源组件300的位置。当第一端144为进风端时,光源组件300位于进风端处,即由进风端至出风端,光源组件300的光效逐渐变弱,形成了良好的渐变光效。其中,示例性地,半透光段和透光段的部分至少占据外壳130的1/3长度,进而可以形成较大范围的光效,以便于用户进行观察。
为了使得所述导光件400能够具有更佳的导光效果,以便将所述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点状光更多地转换成沿着第一方向X照射的平行光,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导光件400的入光面和出光面进行了特殊的设计。其中,请参阅图10、图12和图14,所述导光件40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430和第二侧壁440,请结合图11、图13和图15,所述第一侧壁430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440靠近所述光源320,即所述第一侧壁430位于所述导光件400的入光面的位置,所述第二侧壁440位于所述导光件400的出光面的位置。
在第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1为图10的剖面图,并且在图11中还示意性地示出了光源320的位置。在此,所述第一侧壁430为向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外凸的弧面,所述第二侧壁440为一平面。在第二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3为图12的剖面图,并且在图13中还示意性地示出了光源320的位置。在此,所述第一侧壁430呈波浪状,即所述第一侧壁430上具有间隔设置的凹陷部和凸出部,所述凹陷部和凸出部的表面均呈弧形,并且所述凹陷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向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内凹,所述凸出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向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凸出。其中,所述凹陷部的位置与所述光源组件300中光源320的位置相对应,即光源320是设置在凹陷部的位置处的,当然凹陷部和光源320可以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此,凸出部形成了前述的支撑部410,以便对光源组件300进行支撑和限位。在第三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4和图15,图15为图14的剖面图,并且在图15中还示意性地示出了光源320的位置。在此,所述第一侧壁430为向靠近所述光源320的方向外凸的弧面,并且,所述第二侧壁440为向远离所述光源320的方向外凸的弧面。在此,通过对所述第一侧壁430和所述第二侧壁440的设置,使得所述导光件400具有弧形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该弧形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有助于将光线转换成平行的光束以沿第一方向X向内壳140照射,以实现较佳的光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430和所述第二侧壁44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形状,例如第一侧壁430为弧面而第二侧壁440为平面等,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在上述的导光件400的示例中,当所述第一侧壁430和/或第二侧壁440被设置为平面时,导光件400的加工将更为便捷,且其加工成本较低。同时,承前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40可以设置翻边142以抵持在所述导光件400靠近其的一侧。此处,当所述导光件400的第二侧壁440被设置为直面时,所述翻边142也相应地可以设置为直面,其加工也更为便捷且可实现较佳的抵持贴合效果。因此,优选地可以将所述第二侧壁440设置为直面。
请参阅图16、图17所示,图16示出了所述光源组件300与导光件400之间的相对距离D的示意,其中相对距离D具体是指,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承载件310靠近所述导光件400的一侧侧面与所述导光件400的出光面所在的侧面(即前述的第二侧壁440)之间的间距。当所述第二侧壁440为弧面时,该相对距离D即承载件310靠近所述导光件400的一侧侧面与所述第二侧壁440之间的最大距离,示例性地,当所述第二侧壁440向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外凸时,该相对距离D即为第二侧壁440外凸的最远端与所述承载件310靠近所述导光件140的一侧侧面之间的距离。在此,当光源组件300和导光件400之间的距离过近时,会使得内壳140所呈现的光效的颗粒感较强。此时,当光源320以第一方向X所在的直线为轴沿着其周向间隔设置时,在设置有光源320的区域和不设置有光源320的区域,内壳140上将呈现出不同的光效,进而在内壳140上将呈现出明暗不同的区间。而当该相对距离D较大时,则导致所述内壳140所呈现出的光效较暗。为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对距离D被设置在4mm-10mm之间,以使所述内壳140所呈现的光效具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光源320所呈现的颗粒感也较弱,整个内壳140的光效较为均匀和柔和。示例性地,所述相对距离D可以为4mm,6mm,6.5mm,6.8mm,6.9mm,7mm,8mm,10mm等。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光效,也可以将该相对距离D设置为其他范围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吹风机10包括所述导光件400时,所述内壳140主要可以采用光扩散材料制成,例如可以采用PC(聚碳酸酯)、聚烯烃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其中可以混合有无机光扩散物质或有机光扩散物质,例如采用共混有钛白粉的PC。光扩散材料使光线能够进入内壳140内的光线进行反射或折射,使得光线在内壳140内均匀分散,使光线能传播更远的距离,用户在使用吹风机的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到光线的变化。并且,当所述内壳140的厚度不同时,将导致内壳140的透光率和雾度发生变化。在此,其中,当内壳140的厚度较厚时,所述内壳140的显示亮度将较弱;而当内壳140较薄时,所述内壳140呈现的颗粒感较强。因此,示例性地,所述内壳140的厚度被设置在1.5mm-5mm之间,所述内壳140的透光率在60-80之间,所述内壳140的雾度在80-100之间,优选地,内壳140的厚度为2mm,透光率70,雾度99。
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吹风机10也可以不包括所述导光件400(请见图17)。此时,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内壳140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并且所述光源组件300朝向所述第一方向X发射光线,因此所述光源组件300朝向所述内壳140发射光线,所述内壳140位于所述光源组件300的出光路径上。进而,在所述光源组件300工作时,光线照射至内壳140上,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的内壳140,引导光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传播并被光线照亮。可知,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设置,使得光线沿着第一方向X传播,并且沿第一方向X纵长延伸的内壳140被照亮,用户在使用吹风机10的过程中更容易观察到吹风机10的灯效变化,以便得知吹风机10的工作状态。并且,光源组件300的照射方向是朝向内壳140的,而非直接照射向吹风机10外,避免了光源组件300对用户的直接照射,使得用户观察到的光线更佳柔和,有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200在靠近所述内壳140的一侧设置有容纳凹槽240,所述内壳140包括本体141和翻边142,所述翻边142设置在所述本体141靠近所述支撑件200的一侧以形成抵持端,所述抵持端闭合所述容纳凹槽240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用于容置所述光源组件300,进而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实现了空间的有效利用。同时,所述支撑件200和所述内壳140分别抵持在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承载件310的两侧,以实现对所述光源组件300的定位。其中,所述抵持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所形成的投影覆盖所述光源组件300,进而可以有效确保所述光源组件300发射出的光线均照射在所述内壳140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142和光源组件300均呈中空的圆环形,所述翻边142的外径大于等于所述光源组件300的外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内壳140在靠近所述支撑件20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凹槽240,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此外,远离所述第二端145的本体141的外径小于所述翻边142的外径,在所述翻边142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遮光部以消除光源320可能呈现的刺眼的灯光,所述遮光部可以为遮光片或涂设在所述翻边142上的遮光层等。
在该些不设置有导光件400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40可以采用导光材料制成。在具体应用时,为了保证良好的导光效果,使得所述内壳140具有均匀的光效且亮度较佳,该类导光材料的导光率不高于70%。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由第三端131指向第四端132的方向,所述第三端131为进风端,所述第四端132为出风端,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131也可以为出风端,所述第四端132也可以为进风端,或者,所述吹风机10也可以由其他位置进风,例如由第二部分120进风等,所述第三端131和所述第四端132的其中一者为出风端;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部分110具有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导光件400和内壳140为例进行了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部分120具有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导光件400和内壳140,例如在第二部分120中,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导光件400和内壳140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或者所述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和内壳140沿着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等;或者,也可以是所述光源组件300包括第一光源组件和第二光源组件,两者分别设置在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处,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吹风机10可以是手持式吹风机,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具有吹风功能的自移动清洁机器人、车载吸尘器、空气净化器、清洗机等。相应地,主体100可以是如图2和图3中所示的手持式吹风机的主体,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是自移动清洁机器人的主体、车载吸尘器的主体、空气净化器的主体、清洗机的主体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以上及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吹风机以手持式吹风机为例进行说明,这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吹风机10,包括主体100、内壳140以及光源组件300。所述主体具有一外壳130,所述外壳130具有一腔室133;所述内壳140设置在所述腔室133内、且具有一主风道,所述内壳140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以形成一内壳140;所述光源组件300设置在所述腔室133内、且包括至少一个光源320,所述光源320朝向所述内壳140设置。
其中,所述外壳130和所述内壳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的厚度至少有一部分沿着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渐缩。
使用时,光源组件300照射处的光线被所述内壳140引导沿着主风道的方向扩散,进而形成较大面积的照亮范围,光源组件300的显示面积更大,以便用户可以通过光源组件300的光效来判断吹风机10的使用状态。并且光线经过内壳140的引导后,再向径向外侧的外壳130传递,用户不会直视光源组件300的光源320,其光效更为柔和,不会对用户的眼睛造成刺痛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风道包括第一端144和第二端145,所述光源组件300和所述内壳140沿着由第一端144靠近第二端145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内壳140包括渐扩段146和等径段147,所述等径段147设置在所述渐扩段146远离所述第一端144的一侧,其中,所述渐扩段146沿着由第一端144靠近第二端145的方向直径渐增,所述等径段147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146的最大直径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由第一端144靠近第二端145的方向,所述外壳130的直径渐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30的至少一部分采用透光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壳140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
应用示例一
在应用示例一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所述吹风机10包括外壳130,所述外壳130沿着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并且,在所述外壳130的内侧位置,所述吹风机10还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光源组件300和内壳140。其中,内壳140也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且向着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直径增大。
应用示例二
在应用示例二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一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内壳140包括渐扩段146和等径段147。等径段147设置在渐扩段146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一侧。
应用示例三
在应用示例三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二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吹风机外壳130向着靠近所述光源组件300的方向直径逐渐增大。
应用示例四
在应用示例四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一至三中任一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支撑件200,支撑件200、光源组件300和内壳140沿着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且所述支撑件200靠近进风端。并且,支撑件200和内壳140之间相互配合以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光源组件300被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应用示例五
在应用示例五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四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撑件200上具体形成有一容纳凹槽240,所述内壳140朝向所述支撑件200的一侧设置有翻边142,所述翻边142和所述支撑件200抵持在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两侧并将所述光源组件300限位在所述容纳凹槽240内。
应用示例六
在应用示例六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五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内壳140具体采用导光材料制成,所述导光材料的导光率不高于70%。并且,所述翻边142远离所述光源组件300的一侧设置有遮光部。
应用示例七
在应用示例七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四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其还包括导光件400,所述导光件400设置在所述内壳140和所述支撑件200之间。
应用示例八
在应用示例八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七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光源组件300具体包括承载件310和光源320,所述承载件310靠近所述导光件400的一侧与所述导光件400远离所述承载件310的一侧之间的相对距离D为7mm。
应用示例九
在应用示例九中,提供有一种吹风机10,其与应用示例八中的结构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导光件400的导光率在30-70%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名词含义均是相同或相对应的,对于某个实施例没有详述的内容,其具体实现细节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说明,前述实施例所示出的示例说明和技术效果均可相对应地被实现,对于重复的部分,本实施例不再多做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吹风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0)

1.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沿着一第一方向纵长延伸;
内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纵长延伸、且具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内壳内还形成有主风道,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进风口、且另一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的出风口;以及
光源组件,朝向所述内壳设置;
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及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光源组件,且所述内壳在所述第一端处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处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渐扩段,所述渐扩段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直径渐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还包括等径段,所述等径段设置在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等径段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的最大直径相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组件和加热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所述渐扩段内,所述加热组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等径段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在第一端处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二端处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表面设置有半透光电镀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沿着由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外壳的直径渐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沿着由所述第二端指向所述第一端的方向,所述外壳包括依次设置的不透光段、半透光段和透光段,所述半透光段的透光率小于所述透光段的透光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光源组件及所述内壳沿着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内壳在相互靠近的一侧形成有一容纳空间,所述光源组件被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件,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内壳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内壳的其中一者在靠近另一者的一侧设置有容纳凹槽,且另一者闭合所述容纳凹槽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导光件均被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12.如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在靠近所述内壳的一侧设置有容纳凹槽;
所述内壳包括本体和翻边,所述翻边设置在所述本体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所述翻边闭合所述容纳凹槽靠近其的一侧以围合形成所述容纳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所形成的投影覆盖所述光源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采用透光材质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
16.一种吹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具有一外壳,所述外壳具有一腔室;
内壳,设置在所述腔室内、且具有一主风道内壳;以及
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内壳设置;
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的厚度至少有一部分沿着靠近所述光源组件的方向渐缩。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风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光源组件和所述内壳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内壳包括渐扩段和等径段,所述等径段设置在所述渐扩段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侧,其中,所述渐扩段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直径渐增,所述等径段的直径与所述渐扩段的最大直径相同。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沿着由第一端靠近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外壳的直径渐缩。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采用透光材质制成。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采用光扩散材料或导光材料制成。
CN202222409624.1U 2022-09-10 2022-09-10 吹风机 Active CN2185001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9624.1U CN218500176U (zh) 2022-09-10 2022-09-10 吹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09624.1U CN218500176U (zh) 2022-09-10 2022-09-10 吹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0176U true CN218500176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1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09624.1U Active CN218500176U (zh) 2022-09-10 2022-09-10 吹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01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90567B1 (en) Home appliance having light emitting module
CN102954415B (zh) 照明设备
CN111630316B (zh) 灯罩结构及灯具
JPH0583156B2 (zh)
JP5200862B2 (ja) 天井扇風機
CN109915761B (zh) 间接照明装置和电器设备
CN212929596U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JP2005186884A (ja) イルミネーションモジュール
CN110469818B (zh) 一种灯具组件及车灯
CN218500176U (zh) 吹风机
CN218773490U (zh) 吹风机及发光装置
CN115444202A (zh) 吹风机
JP2002050210A (ja) 車両用灯具
JPH09230805A (ja) 電気機器の表示装置
CN214700396U (zh) 吹风机内的隧道灯及吹风机
CN110671638A (zh) 环形灯以及电子设备
CN116195827A (zh) 吹风机及发光装置
CN210810269U (zh) 镜子
US20220113001A1 (en) Lamp
CN218119653U (zh) 导光件、氛围灯以及电子产品
CN211344908U (zh) 环形灯以及电子设备
WO2008029347A2 (en) Light guide
CN219247997U (zh) 一种音箱灯光结构及音箱装置
CN220488960U (zh) 光学扩散灯以及照明系统
CN213712965U (zh) 一种灯光组件及可移动式载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