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8580U -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 Google Patents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8580U
CN218498580U CN202222699654.0U CN202222699654U CN218498580U CN 218498580 U CN218498580 U CN 218498580U CN 202222699654 U CN202222699654 U CN 202222699654U CN 218498580 U CN218498580 U CN 2184985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asing
connecting portion
power supply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996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熙
幸云辉
王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996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85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8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85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壳体装置用于容置供电设备的功能模组。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内壳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连接件。主壳体贯通开设有收容腔,内壳体装配于收容腔内,并用于容置功能模组。第一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一侧开口,第二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相对另一侧开口。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第一盖体,另一个第一连接部穿设于第二盖体,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内壳体。本申请中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能够通过连接件一并固定于主壳体,从而简化了壳体装置的装配过程,提升了壳体装置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用电的器材中均安装有用于供电的供电设备,供电设备通过电芯壳体将电芯封装,以使多个电芯同时固定在电芯壳体内。
相关技术中的供电设备中形成容置电芯的空间,通过将电芯壳体与设备主体固定以实现电芯与设备主体的固定,为使电芯壳体与设备主体稳定固定,通常使用较多的螺钉,且设备主体为方便螺钉的安装需要将设备主体的外壳分为多个部分组装,导致供电设备的装配过程繁琐,存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配效率的壳体装置。
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装置,壳体装置应用于供电设备中,用于容置供电设备的功能模组,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内壳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连接件。主壳体贯通开设有收容腔,内壳体装配于收容腔内,并用于容置功能模组。第一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一侧开口,第二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相对另一侧开口。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第一盖体,另一个第一连接部穿设于第二盖体,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内壳体。
上述连接件分别穿设于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使得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从而简化了壳体装置的装配过程,提升了壳体装置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一安装柱,第二盖体设置有第二安装柱,第一安装柱与第二安装柱均位于收容腔内。两个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贯穿第一安装柱,另一个第一连接部穿设于第二安装柱内。
上述第一安装柱能够提高第一盖体与连接件的接触面积,第二安装柱能够提高第二安装柱与连接件的接触面积,能够起到限制第一连接件移动的作用,进而提升连接件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的一侧壁面与第一安装柱相抵,内壳体相对的另一侧壁面与第二安装柱相抵。
上述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能够一并对内壳体施加夹持固定的作用,实现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通过连接件一并固定于主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围合以容纳功能模组。沿连接件穿设的方向,第一壳体贯穿设有第一通道,第二壳体贯穿设有第二通道,第二连接部穿设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上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方便安装功能模组,连接件穿设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可以一并将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一并固定于主壳体,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内壳体沿第二连接部穿设的方向排布,相邻的两个内壳体相对垂直第二连接部穿设的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
上述设置使得两个内壳体在安装入收容腔时不用区分正向和反向,节省了操作人员区分两个内壳体方向的流程,从而提升了内壳体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壳体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在同一个内壳体中,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安装有第一紧固件,以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相邻的两个内壳体中,一个内壳体的第三安装孔和另一个内壳体的第三安装孔安装有第一紧固件,以连接相邻的两个内壳体。
上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紧固件和孔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实现了可拆卸连接,且能够提升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装置还包括安装板和第二紧固件,安装板与主壳体连接并位于收容腔内,内壳体与安装板抵接,内壳体设有第一固定孔,安装板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紧固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以固定内壳体和安装板。
上述安装板和第二紧固件起到固定内壳体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内壳体在收容腔内晃动和碰撞的风险。安装板的设置使作业人员能够沿着收容腔开口的方向对内壳体进行固定操作,降低了固定内壳体的操作难度,进而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均形成有卡槽,主壳体的内壁形成有与卡槽对应的卡扣,卡扣穿设于卡槽内以使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与主壳体固定。
上述卡槽和卡扣的配合能够提高第一盖体以及第二盖体与主壳体连接的稳固性,还能够快速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安装到位,从而方便连接件与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配合,进而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壳体面向收容腔的一面向收容腔突出形成有加强筋。
上述加强筋能够进一步加强主壳体的结构强度,降低了主壳体发生形变而挤压收容腔内的内壳体的风险。
另,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配效率的供电设备。
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设备,供电设备包括电芯模组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壳体装置,电芯模组容置于内壳体内。
上述壳体装置中的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因此安装有壳体装置的供电设备的装配过程得以简化,提升了供电设备的组装效率。
另,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配效率的冰箱。
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冰箱包括冰箱主体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供电设备,供电设备安装于冰箱主体内。
本申请中的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内壳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连接件。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第一盖体,另一个第一连接部穿设于第二盖体,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内壳体。连接件分别穿设于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使得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从而简化了壳体装置的装配过程,提升了壳体装置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供电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内壳体和功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内壳体和功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和两个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内壳体和电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冰箱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壳体装置; 11、主壳体; 110、收容腔;
111、第一壁; 112、第二壁; 113、第三壁;
114、第四壁; 115、加强筋; 116、卡扣;
12、内壳体; 121、第一壳体; 1210、第一容纳槽;
1211、第一通道; 1212、限位壁; 1213、让位孔;
1214、第一安装孔; 122、第二壳体; 1220、第二容纳槽;
1221、第二通道; 1222、第二安装孔; 1223、第三安装孔;
123、第一固定孔; 13、第一盖体; 131、第一安装柱;
14、第二盖体; 141、第二安装柱; 142、卡槽;
15、连接件; 151、第一连接部; 152、第二连接部;
16、第一紧固件; 17、安装板; 171、第二固定孔;
18、第二紧固件; 19、插接口; X、第一方向;
Y、第二方向; Z、第三方向; 20、功能模组;
21、电芯模组; 211、电芯; 2111、电极端子;
22、电路板; 100、供电设备; 200、冰箱主体;
1、冰箱; T、垂直第三方向所在的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术语“垂直”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垂直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垂直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90°±10°之间,垂直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90°±10°之间。被描述“垂直”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术语“平行”用于描述两个部件之间的理想状态。实际生产或使用的状态中,两个部件之间可以存在近似于平行的状态。举例来说,结合数值描述,平行可以指代两直线之间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也可以指代两平面的二面角范围在180°±10°之间,平行还可以指代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80°±10°之间。被描述“平行”的两个部件可以不是绝对的直线、平面,也可以大致呈直线或平面,从宏观来看整体延伸方向为直线或平面即可认为部件为“直线”或“平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目前,许多用电的器材中均安装有用于供电的供电设备,供电设备通过电芯壳体内封装多个电芯。相关技术中的供电设备形成有容置电芯壳体的空间,并通过将电芯壳体与设备主体固定以实现电芯与设备主体的固定,为使电芯壳体与设备主体稳定固定,通常使用较多的螺钉,且设备主体为方便螺钉的安装需要将设备主体的外壳分为多个部分组装,这样将导致壳体装置的装配过程繁琐,存在组装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一种壳体装置,壳体装置应用于供电设备,壳体装置包括主壳体、内壳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连接件。主壳体贯通开设有收容腔,内壳体装配于收容腔内,并用于容置功能模组。第一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一侧开口,第二盖体盖设于收容腔的相对另一侧开口。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第一盖体,另一个第一连接部穿设于第二盖体,第二连接部穿设于内壳体。
上述连接件分别穿设于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使得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内壳体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从而简化了壳体装置的装配过程,提升了壳体装置的组装效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装置10,壳体装置10应用于供电设备100,供电设备100包括功能模组20,壳体装置10包括主壳体11、内壳体12、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以及连接件15。主壳体11贯通设有收容腔110,内壳体12装配于收容腔110内,并用于容置功能模组20。第一盖体13盖设于收容腔110的一侧开口,第二盖体14盖设于收容腔110相对的另一侧开口。连接件15分别穿设于第一盖体13、内壳体12以及第二盖体14,以将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以及内壳体12一并固定于主壳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主壳体11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壁111和第二壁112,主壳体11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第三壁113和第四壁114,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第三壁113和第四壁114位于第一壁111和第二壁112之间,且第三壁113分别与第一壁111和第二壁112连接,第四壁114分别与第一壁111和第二壁112连接,使第一壁111、第二壁112、第三壁113以及第四壁114围设形成收容腔110。收容腔110沿第三方向Z贯通,使收容腔110沿第三方向Z相对的两侧均具有开口,第三方向Z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两两垂直。如此设置使得收容腔110的腔体结构简单,在安装内壳体12时,也能够直接从收容腔110的任意一侧开口放入内壳体12,从而提高了内壳体12安装的便捷性。并且,收容腔110沿第三方向Z贯通还能够提高组装人员操作的空间,方便组装人员将内壳体12固定于收容腔110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向X、Y、Z可参考图4中所示的坐标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11、第二壁112、第三壁113以及第四壁114可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粘接等连接方式结合组成。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111、第二壁112、第三壁113以及第四壁114可以是通过注塑、压铸等方式一体成型制成。
在其它实施例中,主壳体11还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使收容腔110相对的两侧开口沿其它方向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和图5,壳体装置10还包括安装板17和第二紧固件18,安装板17与主壳体11连接并位于收容腔110内,内壳体12与安装板17抵接。内壳体12设有第一固定孔123,安装板17设有第二固定孔171,第二紧固件18穿设于第一固定孔123和第二固定孔171内以固定内壳体12和安装板17。安装板17和第二紧固件18起到固定内壳体12的作用,降低了内壳体12在收容腔110内晃动和碰撞的风险。安装板17的设置使作业人员能够沿着收容腔110开口的方向对内壳体12进行固定操作,降低了固定内壳体12的操作难度,进而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紧固件18设置为螺钉,第一固定孔123设置为过孔,第二固定孔171设置为螺纹孔,第二紧固件18穿过第一固定孔123并与第二固定孔171螺纹配合,从而将内壳体12固定于安装板17。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7可以通过诸如焊接、粘接、螺接等方式与主壳体11连接,安装板17也可以是与主壳体11注塑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主壳体11面向收容腔110的一面向收容腔110突出形成有加强筋115。加强筋115能够进一步加强主壳体11的结构强度,降低了主壳体11发生形变而挤压收容腔110内的内壳体12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6,内壳体12包括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与第二壳体122围合以容纳功能模组20,沿连接件15穿设的方向,第一壳体121贯穿设有第一通道1211,第二壳体122贯穿设有第二通道1221,连接件15穿设于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在连接件15穿设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时,连接件15穿设于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可以一并将第一壳体121、第二壳体122第一盖体13以及第二盖体14一并固定于主壳体11,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壳体121朝向第二壳体122的一侧设有第一容纳槽1210,第一容纳槽1210能够容纳功能模组20,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相抵,能够封盖第一容纳槽1210,从而将功能模组20装设于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第一容纳槽1210内设置有限位壁1212,限位壁1212与功能模组20相抵,且限位壁1212的形状与功能模组20的形状相适配,以限制功能模组20移动,从而减小功能模组20在第一容纳槽1210内的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第一壳体121还可以设置有贯穿的让位孔1213,让位孔1213与第一容纳槽1210连通,使第一容纳槽1210能够与外部连通,从而让位于第一容纳槽1210内的功能模组20能够通过让位孔1213和外部的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2朝向第一壳体121的一侧设有第二容纳槽1220(图未示),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相抵时,第一容纳槽1210和第二容纳槽1220连通,形成用于容纳功能模组20的空间,从而将功能模组20装设于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2可以设置有限位壁1212和让位孔1213,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壳体121的限位壁1212和让位孔1213,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一壳体121设有第一安装孔1214,第二壳体122设有第二安装孔1222。壳体装置10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16,在同一个内壳体12中,第一安装孔1214和第二安装孔1222安装有第一紧固件16,以连接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通过紧固件和孔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实现了可拆卸连接,且能够提升连接强度。
示例性地,第一连接件15设置为长螺杆,第一安装孔1214设置为过孔,第二安装孔1222设置为螺纹孔,第一紧固件16穿过第一安装孔1214并与第二安装孔1222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内壳体12沿所述第二连接部152穿设的方向排布,每个内壳体12的第二壳体122还设有第三安装孔1223,在相邻的两个内壳体12中,一个内壳体12的第三安装孔1223和另一个内壳体12的第三安装孔1223安装有第一紧固件16,以连接相邻的两个内壳体12。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可以通过卡合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相邻的两个内壳体12可以通过卡合连接或者粘接等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9,内壳体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内壳体12沿所述第二连接部152穿设的方向排布,连接件15穿设于每个内壳体12,在内壳体12包括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的实施例中,连接件15穿设于每个内壳体12的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使得多个内壳体12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11,进一步提高了壳体装置10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12相对垂直第二连接部152穿设的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示例性地,第二连接部152穿设的方向为第三方向Z,垂直第三方向Z所在的平面T为一个虚设的平面,作为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12对称设置的基准。如此设置使得两个内壳体12在安装入收容腔110时不用区分正向和反向,从而提升了内壳体12的安装效率,例如,两个内壳体12中的任意一个均具有和收容腔110内的安装板17连接的固定孔,从而可以让两个内壳体12中的任意一个均能够和收容腔110内的安装板17连接,节省了操作人员区分两个内壳体12正向和反向的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内壳体12上可以安装电路板22,电路板22可以和功能模组20电性连接。电路板22上设置有电子器件,能够检测功能模块,起到管理功能模块的作用。
在内壳体12的数量为多个的实施例中,将电路板22安装于多个内壳体12时,由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12相对垂直第二连接部152穿设的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可以不用区分电路板22的朝向,从而提升了电路板22的安装效率。
在内壳体12的第一壳体121或第二壳体122设置有让位孔1213的实施例中,电路板22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21或者第二壳体122的让位孔1213与功能模组20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6,功能模组20包括多个电芯211,在第一壳体121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210,第二壳体122设置第二容纳槽1220的实施例中,电芯211的一部分伸入第一容纳槽1210,电芯211的一部分伸入第二容纳槽12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211包括电芯壳体(未标识)、极片(未图示)以及电极端子2111,极片通过卷绕或者层叠的方式设置于电芯壳体内,电极端子2111的一部分位于电芯壳体内并与极片电连接,电极端子2111的一部分位于电芯壳体外,以将极片的极性引出。
在第一壳体121和第二壳体122设置有让位孔1213的实施例中,电芯211的电极端子2111能够通过让位孔1213显露,以和第一容纳槽1210与第二容纳槽1220外部的电子器件电性连接,电性连接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焊接连接等方式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模组20还可以包括其它构件,例如转接金属片、连接导线等等,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1,第一盖体13与主壳体11相抵,并盖设于收容腔110的一侧开口,第二盖体14与主壳体11相抵,并盖设于收容腔110的另一侧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均形成有卡槽142,主壳体11形成有与卡槽142对应的卡扣116,卡扣116穿设于卡槽142内以使第一盖体13以及第二盖体14与主壳体11固定。卡槽142和卡扣116的配合能够提高第一盖体13以及第二盖体14与主壳体11连接的稳固性,还能够快速将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安装到位,从而方便连接件15与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的配合,进而提升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上的卡槽142环绕对应侧的收容腔110的开口设置,卡扣116对应卡槽142呈环形设置,如此设置能够提高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对收容腔110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盖体13设置有第一安装柱131,第二盖体14设置有第二安装柱141,第一安装柱131与第二安装柱141均位于收容腔110内。连接件15贯穿于第一安装柱131,连接件15还穿设于第二安装柱141内。第一安装柱131能够提高第一盖体13与连接件15的接触面积,第二安装柱141能够提高第二安装柱141与连接件15的接触面积,能够起到提高连接强度的作用,还能够起到限制第一连接件15移动的作用,进而提升连接件15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安装柱131与内壳体12的一侧壁面相抵,第二安装柱141与内壳体12相对的另一侧壁面相抵,使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被固定于主壳体11时,第一安装柱131和第二安装柱141能够一并对内壳体12施加夹持固定的作用,实现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以及内壳体12通过连接件15一并固定于主壳体11。
请参阅图9和图11,连接件15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151以及位于两个第一连接部151之间的第二连接部152,两个第一连接部151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第一盖体13,另一个第一连接部151穿设于第二盖体14,第二连接部152穿设于内壳体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和图11,连接件15设置为螺栓,两个第一连接部151中的一个为带有螺栓头部杆体,两个第一连接部151中的另一个为设有外螺纹的杆体,第二连接部152为连接第一连接部151和第二连接部152的杆体。沿第一安装柱131朝向第二安装柱141的方向,第一安装柱131设有贯穿的过孔,沿第一安装柱131朝向第二安装柱141的方向,第二安装柱141设有螺纹孔。带有螺栓头部的第一连接部151的一部分穿过第一安装柱131的过孔,第二连接部152穿过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设有外螺纹的第一连接部151与第二安装柱141的螺纹孔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盖体13和第二盖体14固定于主壳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内均设置有内螺纹,第二连接部152为设置有外螺纹的杆体,则穿过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的第二连接部152还同时与第一通道1211和第二通道1221螺纹配合,使得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以及内壳体12一并被连接件15固定于主壳体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11,壳体装置10设置有插接口19,插接口19和功能模组20电性连接,插接口19能够与外部电线或者电缆上的插头插接,从而使位于壳体装置10内的功能模组20和壳体装置10外的部件电性连接,进而实现功能模组20的充放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插接口19设置于第二盖体14。在其它实施例中,插接口19设置于第一盖体13或者主壳体11。
请参阅图1和图12,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电设备100,该供电设备100包括电芯模组21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壳体装置10,电芯模组21容置于壳体装置10的内壳体12内。壳体装置10中的第一盖体13、第二盖体14以及内壳体12能够一并固定于主壳体11,因此安装有壳体装置10的供电设备100的装配过程得以简化,提升了供电设备100的组装效率。
在壳体装置10设置有插接口19的实施例中,供电设备100中的电芯模组21能够和壳体装置10外的部件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供电设备100的充放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模组21包括多个电芯211,多个电芯211均容置于内壳体12内,多个电芯211之间可以通过转接金属件串联或者并联。
由于本供电设备100采用了上述壳体装置10中任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壳体装置10任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3,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冰箱1,冰箱1包括冰箱主体2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供电设备100,供电设备100安装于冰箱主体200内。供电设备100与冰箱主体200电连接,从而使供电设备100给冰箱主体200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冰箱1设有可供供电设备100装入的安装口(图未示),供电设备100也可以自安装口抽出或者弹出。在将供电设备100安装入供电安装口内后,供电设备100与冰箱主体200电性连接。
由于本冰箱1采用了上述供电设备100中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供电设备100中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壳体装置,应用于供电设备中,用于容置所述供电设备的功能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包括:
主壳体,所述主壳体贯通开设有收容腔;
内壳体,所述内壳体装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用于容置所述功能模组;
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盖设于所述收容腔的一侧开口;
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盖设于所述收容腔的相对另一侧开口;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第二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被构造为穿设于所述第一盖体,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于所述内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二安装柱均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其中一个贯穿于所述第一安装柱,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柱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柱相抵,所述内壳体相对的另一侧壁面与所述第二安装柱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以容纳所述功能模组;
沿所述连接件穿设的方向,所述第一壳体贯穿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壳体贯穿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内壳体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的方向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相对垂直所述第二连接部穿设的方向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
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紧固件,在同一个所述内壳体中,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安装有所述第一紧固件,以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中,一个所述内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孔和另一个所述内壳体的所述第三安装孔安装有所述第一紧固件,以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内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安装板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壳体连接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安装板抵接,所述内壳体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板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内,以固定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安装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均形成有卡槽,所述主壳体形成有与所述卡槽对应的卡扣,所述卡扣穿设于所述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一盖体以及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主壳体固定。
9.一种供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设备包括电芯模组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壳体装置,所述电芯模组容置于所述内壳体内。
10.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冰箱包括冰箱主体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安装于所述冰箱主体内。
CN202222699654.0U 2022-10-13 2022-10-13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Active CN218498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9654.0U CN218498580U (zh) 2022-10-13 2022-10-13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9654.0U CN218498580U (zh) 2022-10-13 2022-10-13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8580U true CN218498580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5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99654.0U Active CN218498580U (zh) 2022-10-13 2022-10-13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8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98580U (zh)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以及冰箱
CN215816208U (zh) 电池及具有该电池的载具
CN212323136U (zh) 电池
CN111192986B (zh) 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模组
CN218243048U (zh) 移动电源装置
CN214153116U (zh) 电池组和用电设备
CN210296427U (zh) 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
CN213304383U (zh) 防护盖、电池插座防护装置及车辆
CN219419289U (zh) 一种超容锂电电池模组
CN219205025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源壳体
CN216625519U (zh) 一种电控直流输入电磁兼容性滤波器
CN219873279U (zh) 一种面板开关结构
CN217123237U (zh) 充电模块及机器人
CN220570723U (zh) 滤波结构、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6958173U (zh) 电池包
CN212935539U (zh) 充电装置
CN220629300U (zh) 储能装置
CN221103758U (zh) 一种外壳结构、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
CN218456122U (zh) 电池壳体、电池组及车辆
CN210839303U (zh) 电源盒及成型模具
CN219350470U (zh) 壳体装置、供电设备和冰箱
CN211240309U (zh)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模块线束接插器结构
CN216436076U (zh) 锂离子电池
CN220209156U (zh) 电池储能箱以及家用电池储能柜
CN219246866U (zh) 背夹锂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