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9735U -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9735U
CN218489735U CN202222288014.0U CN202222288014U CN218489735U CN 218489735 U CN218489735 U CN 218489735U CN 202222288014 U CN202222288014 U CN 202222288014U CN 218489735 U CN218489735 U CN 218489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unit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pull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801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凯
刘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801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9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9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转向单元与车辆的车轮连接;驱动单元与转向单元连接,且用于驱动转向单元运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转向单元的运动参数;控制单元分别与驱动单元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并控制驱动单元的启停。本申请的转向装置无需与方向盘采用机械式连接,节省了机械连接部件,减小了转向装置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以及碰撞吸能空间,提升碰撞安全性,实现转向装置的轻量化设计及布置灵活性。此外,每个转向装置可连接一个车轮,实现车轮的独立转向。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转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转向装置可用于改变车辆车轮的方向,以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现有的转向装置一般与方向盘采用机械式连接,布置于车辆的前机舱内部,占用空间大。
在转向技术的发展中,如何减小转向装置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是转向技术中一个研究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其能减小转向装置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装置,包括转向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转向单元用于与车辆的车轮连接;驱动单元与转向单元连接,且用于驱动转向单元运动,以带动车轮转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转向单元的运动参数;控制单元分别与驱动单元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并控制驱动单元的启停。
上述方案中,转向装置可独立控制车轮,无需与方向盘采用机械式连接,节省了机械连接部件,减小了转向装置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以及碰撞吸能空间,提升碰撞安全性,实现转向装置的轻量化设计及布置灵活性。此外,每个转向装置可连接一个车轮,实现车轮的独立转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单元包括传动组件和连接件,传动组件与驱动单元连接;连接件与传动组件铰接,且用于与车轮的转向节连接。
上述方案中,驱动单元驱动传动组件运动,由于连接件与传动组件铰接,便于传动组件能带动连接件移动,带动车轮转动,连接方式简单,且节约车辆内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传动件和拉杆,传动件与驱动单元连接;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传动件以及连接件铰接,拉杆能够更灵活,便于将连接件带动车轮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沿第一方向延伸,连接件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设置,可将拉杆的水平位移转化为车轮圆弧方向的位移,保证转向单元能够带动车轮左右偏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包括齿轮和移动杆,齿轮与驱动单元连接;移动杆与拉杆铰接,且移动杆上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
上述方案中,驱动单元驱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移动杆水平移动,使得拉杆的移动更精确,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车轮的转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相对移动杆倾斜设置,齿轮为斜齿轮或螺旋齿轮。斜齿轮、螺旋齿轮均具有传递转矩大、起动平稳、传动比分级精细的效果,能够提高转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设置于移动杆背离齿轮的一侧,且与移动杆间隔设置,以检测移动杆的运动参数。
上述方案中,检测单元能精确测量得到移动杆的运动参数,以发送给控制单元,检测方式简单,能够提高转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包括第一拉杆段和第二拉杆段,第一拉杆段与传动件铰接;第二拉杆段与连接件铰接,第一拉杆段与第二拉杆段之间为可伸缩连接,可调节拉杆的长度,实现对车轮角度进行微调。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安装在驱动单元上,便于控制单元对驱动单元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装置还包括壳体,转向单元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壳体中,壳体对转向装置具有保护作用,提高转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用于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便于将转向装置固定,提高转向装置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安装部上设置有安装孔,壳体通过安装孔与车身固定,固定方式简单,成本低且装配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装置还包括防尘罩,转向单元的至少部分容纳于防尘罩中,防止外部杂物进入转向单元,提高转向单元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多个转向装置用于与车辆的车轮一一对应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轮转向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轮转向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如下:
转向装置100;转向单元10;传动组件11;传动件110;齿轮111;移动杆112;齿条113;拉杆13;第一拉杆段131;第二拉杆段132;连接件12;驱动单元20;检测单元30;控制单元40;壳体50;安装部51;安装孔52;防尘罩60;车轮70;转向节71;纵梁80;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即本申请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申请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人注意到,常规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管柱与拉杆,转向管柱与方向盘连接,拉杆横置于车辆前机舱的内部,拉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车轮连接。转向装置在车辆前机舱的内部,与方向盘采用机械连接,占用了前机舱大量的布置空间,导致许多零部件布置空间紧张,且转向装置为刚性体,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装置不会发生压溃,不利于碰撞时吸能。在进一步研究之后发现,常规的转向装置为一体式结构,一个转向装置同时连接两端车轮,两个车轮只能同向转动,导致转向装置的使用局限性。
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转向单元用于与车辆的车轮连接;驱动单元与转向单元连接,且用于驱动转向单元运动,以带动车轮转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转向单元的运动参数;控制单元分别与驱动单元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并控制驱动单元的启停。本申请的转向装置可独立控制车轮,无需与方向盘采用机械式连接,节省了机械连接部件,减小了转向装置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以及碰撞吸能空间,提升碰撞安全性,实现转向装置的轻量化设计及布置灵活性。此外,每个转向装置可连接一个车轮,实现车轮的独立转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尤其适合作为车辆的转向装置,但并不限于作为车辆的转向装置,如果有其他设备应用了本发明提供的转向装置,也理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转向装置还可应用于船舶、飞行器等。其中,车辆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装置100,包括转向单元10、驱动单元20、检测单元30和控制单元40,转向单元10用于与车辆的车轮70连接;驱动单元20与转向单元10连接,且用于驱动转向单元10运动,以带动车轮70转动;检测单元30用于检测转向单元10的运动参数;控制单元40分别与驱动单元20和检测单元30通信连接,控制单元40用于接收检测单元30的检测信息,并控制驱动单元20的启停。
驱动单元20可以为液压缸、气缸或电机,驱动单元20的输出轴与转向单元10连接,以驱动转向单元10运动。其中,驱动单元20优选体积小且精度高的电机,例如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以提高转向单元10运动的精确度。
转向单元10在驱动单元20的驱动下,能够带动车轮70转动,以实现转向。检测单元30能够检测转向单元10的运动参数,并将检测信息发送给控制单元40,以使控制单元40能够得到车轮70的转向角度,便于控制单元40控制驱动单元20的启停,还可以控制驱动单元20调整输出参数,以改变传动单元的运动方向或位移,以调节车轮70的转动方向或角度。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单元30可以为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运动参数可以为位移、角度等。
控制单元40与方向盘可以通过数据线连接,也可以采用无线通信连接,方向盘的转动参数传输给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控制驱动单元20的启停或者调节驱动单元20的输出参数。若为无人驾驶车辆,控制单元40可以直接与车辆的ECU(Electronic 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40,又称行车电脑)连接,即控制单元40与方向盘无任何连接,直接通过车辆的ECU控制转向装置100。
上述方案中,转向装置100可独立控制车轮70,无需与方向盘采用机械式连接,节省了机械连接部件,减小了转向装置100在车辆内的占用空间,提高了车辆的空间利用率以及碰撞吸能空间,提升碰撞安全性,实现转向装置100的轻量化设计及布置灵活性。
此外,每个转向装置100可连接一个车轮70,实现车轮70的独立转向。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车轮转向的示意图,如2图所示,每个车轮70均连接一个转向装置100,当四个车轮70中对角线布置的两个车轮70的转动方向平行,且旋转角度垂直于车轮70旋转中心的连线时,车辆可以实现原地转动。图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车轮转向的示意图,如3图所示,由于每个车轮70可以实现独立转动,当四个车轮70旋转任意角度且角度相同时,车辆可以实现任意角度方向行驶。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单元10包括传动组件11和连接件12,传动组件11与驱动单元20连接;连接件12与传动组件11铰接,且用于与车轮70的转向节71连接。
转向节71是车轮70转向的铰链,一般呈叉形。上下两叉有安装主销的两个同轴孔,转向节71轴颈用来安装车轮70。转向节71上销孔的两耳通过主销与前轴两端的拳形部分相连,使前轮可以绕主销偏转一定角度而使汽车转向。转向节71属于常规技术,因此本申请对其结构及其原理不作具体地赘述。连接件12可以插入转向节71的销控中,以带动车轮70转动;连接件12的端部与传动组件11之间可以为球头铰接,使得转向单元10可以更灵活,便于车轮70的转动。
上述方案中,驱动单元20驱动传动组件11运动,由于连接件12与传动组件11铰接,便于传动组件11能带动连接件12移动,带动车轮70转动,连接方式简单,且节约车辆内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1包括传动件110和拉杆13,传动件110与驱动单元20连接;拉杆13的两端分别与传动件110以及连接件12铰接。
驱动单元20接收到控制单元40发出的指令后,提供输出动力,驱动传动件110运动,传动件110带动拉杆13移动,连接件12带动车轮70转动。传动件110可以为齿轮传动、链条传动、液压传动以及皮带式传动等。由于拉杆13的两端分别与传动件110以及连接件12铰接,拉杆13能够更灵活,便于将连接件12带动车轮70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13沿第一方向X延伸,连接件1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设置。
上述方案中,拉杆13与连接件12沿不同方向延伸,可将拉杆13的水平位移转化为车轮70圆弧方向的位移,保证转向单元10能够带动车轮70左右偏转。可选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为如图4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互相垂直,能够进一步保证转向的高效和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件110包括齿轮111和移动杆112,齿轮111与驱动单元20连接;移动杆112与拉杆13铰接,且移动杆112上设置有与齿轮111啮合的齿条113。
驱动单元20的输出轴与齿轮111连接,驱动单元20与齿轮111同轴布置,驱动单元20接收到控制单元40发出的指令后,提供输出动力,带动齿轮111旋转,通过齿轮111齿条113的传动配合,使得移动杆112沿其轴向水平移动,从而将驱动单元20的动力转化为拉杆13的推力或者拉力,带动车轮70左右偏转。
上述方案中,驱动单元20驱动齿轮111转动,齿轮111带动移动杆112水平移动,使得拉杆13的移动更精确,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车轮70的转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齿轮111相对移动杆112倾斜设置,齿轮111为斜齿轮或螺旋齿轮。
上述方案中,将齿轮111相对移动杆112倾斜设置,可提高齿轮111的布置灵活性,以避让车辆的其它零件。普通的直齿轮沿齿宽同时进入啮合,因而产生冲击振动噪音,传动不平稳。斜齿轮的齿相对齿轮轴倾斜设置,斜齿轮传动平稳、冲击、振动和噪声较小。螺旋齿轮是螺旋齿圆柱齿轮的简称,即齿轮为圆柱螺旋线的圆柱齿轮,螺旋齿轮传动时接触的齿数较多,传动均匀噪声较小,能传递较大的动力。斜齿轮、螺旋齿轮均具有传递转矩大、起动平稳、传动比分级精细的效果,能够提高转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30设置于移动杆112背离齿轮111的一侧,且与移动杆112间隔设置,以检测移动杆112的运动参数。
检测单元30为位置传感器或位移传感器,运动参数可以为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可在移动杆112背离齿条113的一侧设置可识别的刻度,移动杆112作水平移动时,可检测移动杆112的位置或位移,移动杆112的位置或位移与车轮70的转动方向和角度具有对应关系,因此通过检测单元30检测移动杆112的位置或位移,并发送至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车轮70的转动方向和角度,可相应的调整驱动单元20的参数。例如驱动单元20为电机,控制单元40可根据检测单元30检测的位置或位移,调整电机的转动时间、转速、转动方向以改变车轮70的转动角度和方向。
上述方案中,检测单元30能精确测量得到移动杆112的运动参数,以发送给控制单元40,检测方式简单,能够提高转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杆13包括第一拉杆段131和第二拉杆段132,第一拉杆段131与传动件110铰接;第二拉杆段132与连接件12铰接,第一拉杆段131与第二拉杆段132之间为可伸缩连接。
第一拉杆段131与传动件110之间,以及第二拉杆段132与连接件12之间可通过球头铰接,以使得转向更灵活。
若车辆处于静止状态而车轮70无法回正时,可对车轮70进行微调。本实施例的第一拉杆段131与第二拉杆段132之间为可伸缩连接,因此可调节整个拉杆13的长度,实现对车轮70角度进行微调。可选的,第一拉杆段131与第二拉杆段132可通过螺纹连接,通过人工调整第一拉杆段131与第二拉杆段132之间的螺纹连接位置,以改变整个拉杆13的长度。第一拉杆段131和第二拉杆段132之间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通过调整卡扣的位置,以改变整个拉杆13的长度。第一拉杆段131与第二拉杆段132之间还可以通过销钉连接,在第一拉杆段131或第二拉杆段132上设置多个间隔的销孔,通过销钉穿过不同的销控,以改变整个拉杆13的长度。
上述方案中,既增加了车轮70转向的灵活性,又能对车轮70的角度进行微调,提高车轮70的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单元40安装在驱动单元20上。控制单元40与驱动单元20可通过数据线电连接,也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通信连接,将控制单元40直接安装在驱动单元20上,便于控制单元40对驱动单元20的控制,提高控制单元40的控制精度。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装配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转向装置100还包括壳体50,转向单元10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壳体50中。可将整个转向装置100均放置于壳体50中,露出与车轮70的连接部分,也可仅将部分结构容纳于壳体50,例如将传动件110容纳于壳体50中,以保护传动件110,防止传动件110被损坏干扰,又能减小壳体50的占用空间。
上述方案中,壳体50对转向装置100具有保护作用,提高转向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50用于固定于车辆的车身。壳体50可固定于车辆的纵梁80下方,例如前车轮70对应的转向装置100的壳体50固定于前机舱纵梁80的下方,后车轮70对应的转向装置100的壳体50固定于后纵梁80的下方。壳体50还可以固定于减震器等车辆的其它部件。
本实施例通过壳体50固定于车身,便于将转向装置100固定,提高转向装置100的稳固性。
请结合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壳体50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51,安装部51上设置有安装孔52,壳体50通过安装孔52与车身固定。安装孔52可以为螺纹孔,通过螺栓穿过该螺纹孔将壳体50固定于车身。安装孔52还可以为内壁光滑的通孔,通过销钉或螺钉和螺母固定壳体50。安装部5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壳体5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该安装部51,以加强连接强度。本实施例的固定方式简单,成本低且装配效率高。
请结合参阅图8和图9,图8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转向装置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装置100还包括防尘罩60,转向单元10的至少部分容纳于防尘罩60中,防尘罩60套设在至少部分转向装置100的外周。具体地,防尘罩60可与壳体50连接,套设在部分拉杆13的外周,例如第一拉杆段131,也可以套设在其它部位。防尘罩60可设置为可压缩套筒结构,例如橡胶套筒,以能够发生形变,提高防尘罩60的缓冲能力和耐用性。
上述方案中,防尘罩60可防止外部杂物进入转向单元10,提高转向单元1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多个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00,多个转向装置100用于与车辆的车轮70一一对应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向单元10、驱动单元20、检测单元30和控制单元40,转向单元10用于与车辆的车轮70连接;驱动单元20与转向单元10连接,且用于驱动转向单元10运动,以带动车轮70转动;检测单元30用于检测转向单元10的运动参数;控制单元40分别与驱动单元20和检测单元30通信连接,控制单元40用于接收检测单元30的检测信息,并控制驱动单元20的启停。转向单元10包括传动组件11和连接件12,传动组件11与驱动单元20连接;连接件12与传动组件11铰接,且用于与车轮70的转向节71连接。传动组件11包括传动件110和拉杆13,传动件110与驱动单元20连接;拉杆13的两端分别与传动件110以及连接件12铰接。传动件110包括齿轮111和移动杆112,齿轮111与驱动单元20连接;移动杆112与拉杆13铰接,且移动杆112上设置有与齿轮111啮合的齿条11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单元,与车辆的车轮连接;
驱动单元,与所述转向单元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转向单元运动;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转向单元的运动参数;
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驱动单元和检测单元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息,并控制所述驱动单元的启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单元包括:
传动组件,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连接件,与所述传动组件铰接,且与所述车轮的转向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传动件,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拉杆,两端分别与所述传动件以及所述连接件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件包括:
齿轮,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
移动杆,与所述拉杆铰接,且所述移动杆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移动杆背离所述齿轮的一侧,且与所述移动杆间隔设置,以检测所述移动杆的运动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
第一拉杆段,与所述传动件铰接;
第二拉杆段,与所述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一拉杆段与第二拉杆段之间为可伸缩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还包括壳体,所述转向单元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壳体中。
9.一种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多个所述转向装置用于与车辆的车轮一一对应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系统。
CN202222288014.0U 2022-08-30 2022-08-30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18489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8014.0U CN218489735U (zh) 2022-08-30 2022-08-30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8014.0U CN218489735U (zh) 2022-08-30 2022-08-30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9735U true CN218489735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7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8014.0U Active CN218489735U (zh) 2022-08-30 2022-08-30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9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80180A (en) Wheel supporting apparatus
US7204341B2 (en) Vehicle, method and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
CN107215386B (zh) 一种四轮独立驱动和独立全向转向的电动车系统
JP4277798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634174B2 (en) Coaxial co-located vehicle drive power and steering system
CN218489735U (zh) 转向装置、转向系统和车辆
CN107757704B (zh) 车辆转向控制系统和车辆
JP2013147084A (ja) 操舵輪の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4133412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0219939B1 (en) Power-assisted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CN111634333A (zh) 适用于自动驾驶的电动车底盘及具有其的电控系统和车辆
EP3401189A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ssembly and system with anti-rotation coupler
CN211918300U (zh) 一种带减震舵轮总成
KR102681380B1 (ko) 자동차용 모듈형 스티어링 장치
CN211752474U (zh) 一种四驱驱动玩具模型车
JP342594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とトラックロッドアームとの間に配設された少なくとも2部分の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を有する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WO2004035369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8504148A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S60189671A (ja) パ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7286337U (zh) 一种新型自主转向驱动轮
CN221138261U (zh) 转向器总成及车辆
CN220009885U (zh) 转向助力组件、转向系统以及车辆
CN211568080U (zh)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轴
CN219506183U (zh) 一种拨链传动装置及自行车
CN218750980U (zh) 线控转向下执行器机构、线控转向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