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5237U -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5237U
CN218485237U CN202222041629.3U CN202222041629U CN218485237U CN 218485237 U CN218485237 U CN 218485237U CN 202222041629 U CN202222041629 U CN 202222041629U CN 218485237 U CN218485237 U CN 2184852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ewage
circular sedimentation
fixed moun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4162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Xiangr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Xiangr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Xiangr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Xiangru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4162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52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52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52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圆形沉淀池,两个所述圆形沉淀池之间固定安装有污水进水管,所述污水进水管的下端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分水管,两个所述分水管分别延伸至两个圆形沉淀池的内部,每个所述分水管外壁上均倾斜设置有若干出水管,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污水进水管能够将污水输送进入两个分水管的内部,并通过两个分水管进入两个圆形沉淀池的内部,在污水通过分水管内部时,通过分水管上倾斜设置的若干出水管能够降低出水压力,降低污水出水的速度,能够避免出水速度较快,导致出现沉淀物随水流冲击而流动的现象,提升沉淀物沉淀的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是污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污水的静置沉淀和水质检测是决定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环节。
沉淀池在进水时,往往需要使用水管将污水输送至沉淀池的内部,而污水在出水时压力较大,会导致水流速度较快,使得污水会冲击并带动沉淀物流动,导致沉淀物的沉淀速度降低,降低沉淀效率,因此我们对此做出了改进,提出了一种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通过分水管上倾斜设置的若干出水管能够降低出水压力,降低污水出水的速度,能够避免出水速度较快,导致出现沉淀物随水流冲击而流动的现象,提升沉淀物沉淀的速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圆形沉淀池,两个所述圆形沉淀池之间固定安装有污水进水管,所述污水进水管的下端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分水管,两个所述分水管分别延伸至两个圆形沉淀池的内部,每个所述分水管外壁上均倾斜设置有若干出水管,所述圆形沉淀池的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倾斜通道;
所述圆形沉淀池的下端为倒圆锥状;
所述圆形沉淀池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内部上侧安装有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内部转动安装有转动轴。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管的内部下端安装有电控阀。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出料管的内部上端,所述转动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清理板。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清理板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刮板,所述刮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支撑弹簧,每个所述支撑弹簧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槽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下端转动延伸至齿轮箱的内部,所述齿轮箱固定安装在出料管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位于齿轮箱内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上侧啮合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出料管的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绞龙,所述绞龙设置在安装支架与齿轮箱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污水进水管能够将污水输送进入两个分水管的内部,并通过两个分水管进入两个圆形沉淀池的内部,在污水通过分水管内部时,通过分水管上倾斜设置的若干出水管能够降低出水压力,降低污水出水的速度,能够避免出水速度较快,导致出现沉淀物随水流冲击而流动的现象,提升沉淀物沉淀的速度。
2、本实用新型中,启动驱动电机能驱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转动,使得从动齿轮带动转动轴与清理板运动,使得清理板带动圆形沉淀池底部的沉淀物运动,使得沉淀物铸件向圆形沉淀池的底部移动,能够有效清理圆形沉淀池内部的沉淀物,在清理板运动清理过程中,通过支撑弹簧能够推动刮板向下移动,使得刮板能够充分的与圆形沉淀池的内壁接触,能够提升清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的圆形沉淀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图2中的A-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的分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的清理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图5中的B-B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污水进水管;2、圆形沉淀池;3、倾斜通道;4、分水管;41、出水管;5、支撑架;6、出料管;7、电控阀;8、清理机构;801、安装支架;802、转动轴;803、清理板;831、安装槽;832、刮板;833、支撑弹簧;804、绞龙;805、齿轮箱;806、从动齿轮;807、主动齿轮;80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包括支撑架5,支撑架5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圆形沉淀池2,两个圆形沉淀池2之间固定安装有污水进水管1,污水进水管1的下端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分水管4,两个分水管4分别延伸至两个圆形沉淀池2的内部,每个分水管4外壁上均倾斜设置有若干出水管41,圆形沉淀池2的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倾斜通道3;
圆形沉淀池2的下端为倒圆锥状;
圆形沉淀池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6,出料管6的内部上侧安装有清理机构8,清理机构8包括安装支架801,安装支架801内部转动安装有转动轴802。
在本实施例中,出料管6的内部下端安装有电控阀7,电控阀7用与开启关闭。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801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内部上端,转动轴80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清理板803。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清理板803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安装槽831,安装槽83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刮板832,刮板83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支撑弹簧833,每个支撑弹簧833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槽831的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802的下端转动延伸至齿轮箱805的内部,齿轮箱805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802位于齿轮箱805内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齿轮806,从动齿轮806的上侧啮合连接有主动齿轮807,主动齿轮807与驱动电机80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808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外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8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绞龙804,绞龙804设置在安装支架801与齿轮箱805之间。
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通过污水进水管1能够将污水输送进入两个分水管4的内部,并通过两个分水管4进入两个圆形沉淀池2的内部,在污水通过分水管4内部后,通过分水管4上倾斜设置的若干出水管41同时出水能够降低出水压力,降低污水出水的速度,能够避免出水速度较快,导致出现沉淀物随水流冲击而流动的现象,提升沉淀物沉淀的速度;
当污水从下方向上流动时会进入若干倾斜通道3的内部,通过若干倾斜通道3能够将污水分为若干份,使得污水的向上流动,在污水进入若干倾斜通道3向上流动时,使得沉淀物受重力影响逐渐沉淀至倾斜通道3的斜板上,并且以斜板为路径逐渐向下沉淀,直至进入圆形沉淀池2的底部。
启动驱动电机808能驱动主动齿轮807与从动齿轮806转动,使得从动齿轮806带动转动轴802与清理板803运动,使得清理板803带动圆形沉淀池2底部的沉淀物运动,使得沉淀物铸件向圆形沉淀池2的底部移动,能够有效清理圆形沉淀池2内部的沉淀物,在清理板803运动清理过程中,通过支撑弹簧833能够推动刮板832向下移动,使得刮板832能够充分的与圆形沉淀池2的内壁接触,能够提升清洁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包括支撑架(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上固定安装有两个圆形沉淀池(2),两个所述圆形沉淀池(2)之间固定安装有污水进水管(1),所述污水进水管(1)的下端一体化设置有两个分水管(4),两个所述分水管(4)分别延伸至两个圆形沉淀池(2)的内部,每个所述分水管(4)外壁上均倾斜设置有若干出水管(41),所述圆形沉淀池(2)的内部通过隔板分隔为若干个倾斜通道(3);
所述圆形沉淀池(2)的下端为倒圆锥状;
所述圆形沉淀池(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出料管(6),所述出料管(6)的内部上侧安装有清理机构(8),所述清理机构(8)包括安装支架(801),所述安装支架(801)内部转动安装有转动轴(8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6)的内部下端安装有电控阀(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801)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内部上端,所述转动轴(80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清理板(8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清理板(803)的下表面均开设有安装槽(831),所述安装槽(83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刮板(832),所述刮板(832)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若干支撑弹簧(833),每个所述支撑弹簧(833)均固定安装在安装槽(831)的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802)的下端转动延伸至齿轮箱(805)的内部,所述齿轮箱(805)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802)位于齿轮箱(805)内部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从动齿轮(806),所述从动齿轮(806)的上侧啮合连接有主动齿轮(807),所述主动齿轮(807)与驱动电机(80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808)通过支架固定安装在出料管(6)的外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802)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绞龙(804),所述绞龙(804)设置在安装支架(801)与齿轮箱(805)之间。
CN202222041629.3U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Active CN2184852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1629.3U CN218485237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41629.3U CN218485237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5237U true CN218485237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5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41629.3U Active CN218485237U (zh) 2022-08-04 2022-08-04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52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26583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排泥装置
CN214680281U (zh) 一种生活环境污水处理装置
CN211676461U (zh) 单轨刮泥机
CN214360361U (zh) 一种工业污水快速处理气浮装置
CN111701333A (zh) 一种避免絮凝物附着的污水过滤设备
CN218485237U (zh) 一种高效的双池型沉淀池
CN220201698U (zh) 一种高效气浮固液分离装置
CN212532574U (zh) 一种油水分离微电解装置
CN112125446A (zh) 一种自来水净化沉淀池及其净化方法
CN111991854A (zh) 一种便于清理底泥的辐流式沉淀池
CN217549072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高效沉淀池
CN214781428U (zh) 一种港口工程用淤泥脱水装置
CN213589800U (zh) 一种高效刮泥机
CN210078925U (zh) 一种旋转反冲式斜板沉降装置
CN215888149U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引水结构
CN211724794U (zh) 一种非耗能式沉淀池
CN211255341U (zh) 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
CN111544959A (zh) 一种泥沙多级分离装置
CN112281775A (zh) 一种水面漂浮垃圾处理装置
CN112723604A (zh) 一种高效率气浮净水设备
CN219314678U (zh) 一种污水沉淀装置
CN219462607U (zh) 一种污水沉淀装置
CN218485227U (zh) 一种污水预处理多效净化装置
CN217472833U (zh) 一种水利工程排污处理结构
CN220223765U (zh) 一种沉降式水处理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