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0669U - 电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80669U CN218480669U CN202221210700.XU CN202221210700U CN218480669U CN 218480669 U CN218480669 U CN 218480669U CN 202221210700 U CN202221210700 U CN 202221210700U CN 218480669 U CN218480669 U CN 2184806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ing
- housing
- connecting portion
- mounting shell
- cav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暖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发热件以及与发热件电连接的电路板,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外边缘和第二壳体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壳体连接部,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内腔,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都位于内腔内,壳体上设有连通内腔与外界的开口,开口设有封口结构。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可以先外露进行车缝连接,车缝连接完成后通过开口将其往内翻,使二者的壳体连接部位于内腔内,以将二者车缝连接后的车缝线隐藏在内腔内,使电暖装置更美观且能有效减少热量通过车缝线向外散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暖装置,例如暖手宝、暖宫带等产品,大多是通过内部的发热组件进行取暖,小巧便携。
在电暖装置的装配过程中,一般先是在壳体的内部安装发热组件等元件,然后在对壳体的四周边缘进行车缝连接。然而,现有电暖装置的车缝线通常裸露于壳体的外表面,严重影响了电暖装置的美观性,而且还使得发热组件产生的热量容易从车缝线的位置直接散发到外界中,从而造成热量流失而影响电暖装置的取暖效果,因此无法满足用户对电暖装置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暖装置,以解决现有电暖装置车缝线裸露于产品外表面,从而影响取暖效果和产品美观的问题。
一种电暖装置,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件以及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壳体连接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都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外界的开口,所述开口设有封口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一内壳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所述壳体连接部,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内壳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具有发热面,所述发热面朝向所述第一外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收容腔内设有保温件,所述保温件位于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上设有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外壳设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相对并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包括两个子内壳,其中一个所述子内壳位于另一个所述子内壳的一侧,每个所述子内壳都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形成所述收容腔,至少一个所述收容腔内设有所述发热件,所述开口位于两个所述子内壳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避让口的内侧壁上设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覆盖所述封口结构;和/或,
所述封口结构为拉链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安装壳和导线,所述安装壳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安装壳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安装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内壳设有连通所述内腔和所述收容腔的过线孔,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内腔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壳和第二安装壳,所述第一安装壳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安装壳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安装壳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壳和所述第二安装壳配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都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的外侧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车缝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发热件的一侧,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胶贴件,所述胶贴件连接于所述发热件的相对另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粘胶固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暖装置,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可以先外露进行车缝连接,车缝连接完成后再通过开口将其往内翻,从而使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都位于内腔内,这样就能够将二者车缝连接后的车缝线隐藏在内腔内,使电暖装置更美观,并且还能延长车缝线与外界的距离,进而有效减少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车缝线向外散热,提升了电暖装置的取暖效果。同时由于开口设有封口结构,封口结构封闭开口后,可以减少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开口向外散热,进一步提升电暖装置的取暖效果,而且开口封闭后,还能起到保护内腔内部的元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电暖装置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电暖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电暖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电暖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电暖装置的两个半壳翻折形成腔体时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所示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3中所示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5中所示保温件、发热件、固定件以及胶贴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所示电暖装置另一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0、电暖装置;12、壳体;14、发热件;15、电路板;16、第一壳体;18、第二壳体;20、壳体连接部;22、内腔;24、封口结构;26、半壳;28、连接结构;30、腔体;32、第一外壳;34、第一内壳;35、收容腔;36、避让口;38、遮挡部;39、子内壳;40、子外壳;41、第二外壳;42、第二内壳;44、发热面;46、保温件;48、固定件;50、固定部;52、胶贴件;54、安装壳;56、导线;58、安装腔;59、过线孔;60、第一安装壳;62、第二安装壳;64、安装壳连接部;66、电池;68、充电口;70、固定套;72、延伸部;74、控制按键;76、显示屏;78、温度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5以及图7,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暖装置10,包括壳体12、发热件14以及电路板15,发热件14位于壳体12内,电路板15与发热件14电连接,例如二者可以通过导线56电连接。发热件14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并能将热量传递至壳体12,当用户的某个部位例如手掌与壳体12接触时,电暖装置10就能将热量传递给手掌,以供用户的手掌取暖。
可以理解地,电暖装置10可以是用来给用户的手掌取暖,也可以通过腰带安装在腰腹部,以给用户的腰腹部取暖。
壳体12包括相对的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第一壳体16的外边缘和第二壳体18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壳体连接部20,且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和第二壳体18的壳体连接部20车缝连接。第一壳体16与第二壳体18之间形成内腔22,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和第二壳体18的壳体连接部20都位于内腔22内。壳体12上设有开口,该开口连通内腔22和外界。由于壳体12上设有连通内腔22与外界的开口,因此,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和第二壳体18的壳体连接部20可以先外露进行车缝连接,车缝连接完成后再通过开口将其往内翻,从而使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和第二壳体18的壳体连接部20都位于内腔22内,这样就能将二者车缝连接后的车缝线隐藏在内腔22内,避免其外露,使得电暖装置10更美观,并且还能延长车缝线与外界的距离,进而有效减少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通过车缝线向外扩散,减少了热量的流失,从而提升电暖装置10的取暖效果。
开口的具体数量不进行限定,可以是只设置在第一壳体16或第二壳体18上,也可以是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上都设置开口。
开口设有封口结构24,在组装过程中,用户通过开口将壳体连接部20往内翻转至内腔22内,然后再操作封口结构24封闭开口,以减少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通过开口向外扩散,进一步提升了电暖装置10的取暖效果,而且开口封闭后,还能起到保护内腔22内部的元件例如导线56的效果。
封口结构24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例如,该封口结构24可以是拉链结构,也可以是魔术贴或纽扣等结构。在本申请中,封口结构24为拉链结构,能够选择性地打开或封闭开口,该拉链结构包括两个拉链带和一个拉头,两个拉链带分别连接于开口的相对两侧,拉头滑动安装在其中一个拉链带上。拉链结构连接稳固,操作便捷,方便用户使用。
请参阅图1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包括两个半壳26,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配合形成两个半壳26,开口位于两个半壳26之间。
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相对两侧通过连接结构28可拆卸连接,开口位于该相对两侧之间。当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相对两侧没有通过连接结构28可拆卸连接时,其中一半壳26位于另一半壳26的一侧。当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相对两侧通过连接结构28连接时,其中一个半壳26相对另一个半壳26翻折,使两个半壳26堆叠设置,从而在两个半壳26之间形成腔体30。发热件14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先传递至壳体12,然后再传递至腔体30内,使腔体30内部的整体温度较高,因此,当用户将手伸进腔体30后,电暖装置10就能为用户的手提供更全面的取暖效果,也即,可以同时为用户的手心和手背提供取暖效果。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该腔体30位于两个第一壳体16之间。
连接结构28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拉链结构,也可以是魔术贴或者纽扣等。在本申请中,连接结构28为拉链结构,拉链结构包括两个拉链带和一个拉头,两个拉链带分别设置在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两侧,开口位于连接结构28的两个拉链带之间,拉头滑动安装在其中一个拉链带上。拉链结构连接稳固,操作便捷,方便用户使用。
发热件14的具体数量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本申请中,发热件14设有两个,两个发热件14分别设置在两个半壳26内。当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两侧连接形成腔体30时,该腔体30的相对两侧都有发热件14产生热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电暖装置10的取暖效果。
请参阅图4、图7及图8,第一壳体16包括第一外壳32和第一内壳34,第一外壳32的外边缘和第二壳体18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有壳体连接部20,且第一外壳32的壳体连接部20与第一内壳34的壳体连接部20车缝连接。第一内壳34位于第一外壳32的内侧,且第一内壳34与第二壳体18之间形成内腔22,第一内壳34与第一外壳32之间形成收容腔35,发热件14位于收容腔35内。第一内壳34不仅可以保护发热件14,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隔热的效果,可以减少收容腔35内的热量从第一内壳34向外扩散,减少了热量流失,有利于提升电暖装置10的取暖效果。
开口设置在第一内壳34上,第一外壳32上设有避让口36,该避让口36与开口相对并连通,开口通过避让口36与外界相连通。避让口36与开口相对并连通,以便用户操作封口结构24,即方便用户拉上拉链或拉开拉链。
避让口36的内侧壁上设有遮挡部38,遮挡部38覆盖封口结构24。避让口36位于开口的外侧,因此,在避让口36内设置遮挡部38,可以覆盖封口结构24,防止封口结构24外露,以提升电暖装置10的美观性。具体的,本申请中,避让口36相对的两个内侧壁上都设有遮挡部38,两个遮挡部38相向延伸。
本申请中,第一外壳32和第一内壳34都为布料,例如,第一外壳32可以是德绒布料,第一内壳34可以是无纺布料。布料结构结实,触感柔软,可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产品体验。
第一内壳34包括两个子内壳39,其中一个子内壳39位于另一个子内壳39的一侧,每个子内壳39都与第一外壳32配合形成收容腔35,至少一个收容腔35内设有发热件14,开口位于两个子内壳39之间,封口结构24的两个拉链带分别连接于两个子内壳39相向的两侧。
第一外壳32包括两个子外壳40,其中一个子外壳40位于另一个子外壳40的一侧,每个子外壳40都与一个相应的子内壳39配合形成收容腔35,避让口36位于两个子外壳40之间。本申请中,每个子外壳40与子内壳39之间的收容腔35内都设有一个发热件14。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8包括第二外壳41和第二内壳42,第二外壳41的外边缘和第二内壳42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延伸形成壳体连接部20,且第二外壳41的壳体连接部20和第二内壳42的壳体连接部20车缝连接。第二内壳42位于第二外壳41的内侧,内腔22位于第一内壳34和第二内壳42之间,第二内壳42进而第二外壳41之间也形成收容腔35。也即,电暖装置10的壳体12为双层结构,内层壳体12(即第一内壳34和第二内壳42)与外层壳体12(即第一外壳32和第二外壳41)之间形成收容腔35,内层壳体12形成内腔22,开口和封口结构24设置在内层壳体12上,避让口36设置在外层壳体12上。内层壳体12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效果,使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可以更多的传递至外层壳体12,以减少热量的流失,提升电暖装置10的取暖效果。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12也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即,该壳体12可以只包括外层壳体12,此时开口和封口结构24都设置在外层壳体12上。
请参阅图8以及图10至图12,在本申请中,发热件14具有发热面44,发热面44朝向第一外壳32。发热件14在工作时,发热面44可以产生的热量,发热面44朝向第一外壳32,可以使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更集中的传递至第一外壳32。
在垂直于发热面44的方向上,发热件14与第一外壳32之间的间距小于发热件14与第一内壳34之间的间距,也即,第一外壳32相比于第一内壳34更靠近发热件14。
收容腔35内设有保温件46,保温件46位于发热件14和第一内壳34之间。保温件46可以增加电暖装置10的膨胀性和柔软性,保温件46还可以吸收热量,可以进一步减少热量从第一内壳34方向向外扩散,减少热量流失,而且保温件46具有保温效果,因此,发热件14工作一段时间停止工作后,电暖装置10在一定时间内还能由保温件46提供热量,延长了电暖装置10的取暖时间。
发热件14和保温件46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在本申请中,发热件14为石墨烯发热片,保温件46为填充在收容腔35内的保温棉。
在本申请中,第一内壳34与第一外壳32之间的两个收容腔35以及第二内壳42与第二外壳41之间的两个收容腔35内均设有保温件46,其中,第一内壳34与第一外壳32之间的两个收容腔35内还设有发热件14。
电暖装置10还包括位于收容腔35内的固定件48,固定件48与发热件14的一侧连接。固定件48的两端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固定部50,两个固定部50相向延伸,固定部50与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车缝连接。具体的,固定件48与发热件14的发热面44连接。固定件48的固定部50和第一壳体16的壳体连接部20车缝连接后,可以将发热件14定位在收容腔35内,从而确保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能够均匀地通过第一外壳32向外散发。
电暖装置10还包括位于收容腔35内的胶贴件52,胶贴件52连接于发热件14的相对另一侧即远离发热面44的一侧,并与固定件48粘胶固定。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胶贴件52的宽度以及固定件48的宽度都大于发热件14的宽度,且发热件14连接于胶贴件52的中部位置,胶贴件52位于发热件14外的部分则与固定件48粘胶固定,最终使胶贴件52和固定件48包裹整个发热件14,以将发热件14固定在固定件48上。此种固定方式操作简单,而且不会损伤发热件14。
请参阅图5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暖装置10还包括安装壳54和导线56,安装壳54位于壳体12的一侧。安装壳54设有安装腔58,该安装腔58与壳体12的内腔22相连通,电路板15位于安装腔58内。第一内壳34上设有连通收容腔35和内腔22的过线孔59,导线56的一端与电路板15连接、另一端从内腔22穿过过线孔59后与发热件14电连接。
本申请中,第一内壳34部分凸出于第一外壳32外并与安装壳54车缝连接。连接结构28的其中一个拉链带连接于第一内壳34与安装壳54之间。可以理解地,该拉链带可以是固定在安装壳54上,也可以是固定在第一内壳34上,而且当第一内壳34没有凸出于第一外壳32外时,该拉链带也可以是固定在第一外壳32上,只要使连接结构28的两个拉链带分别位于两个半壳26相远离的两侧即可。
安装壳54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壳60和第二安装壳62,第一安装壳60的外边缘和第二安装壳62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安装壳连接部64,第一安装壳60的安装壳连接部64与第二安装壳62的安装壳连接部64车缝连接,第一安装壳60和第二安装壳62配合形成安装腔58,第一安装壳60的安装壳连接部64和第二安装壳62的安装壳连接部64都位于安装腔58内。使第一安装壳60的安装壳连接部64和第二安装壳62的安装壳连接部64都位于安装腔58内,可以将二者车缝连接后的车缝线隐藏在安装腔58,避免车缝线外露,有利于提升电暖装置10的美观性以及减少发热件14产生的热量通过该车缝线向外散热。
在所示实施例中,电暖装置10还包括电池66,电池66位于安装腔58内,并与电路板15电连接。电池66能够为发热件14提供电能,从而使电暖装置10可以脱离外界电源进行使用,使电暖装置10在户外也可以正常工作,拓宽了电暖装置10的使用场景。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安装腔58内也可以不设置电池66,此时的电暖装置10可以外接电源进行使用。
电池66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较佳地,安装腔58内电池66为可充电电池66,电路板15上设有充电口68。当电池66的电量不足时,用户可以利用充电器为电池66充电。
电池66的外侧套设有固定套70,固定套70设有朝向安装壳54内壁延伸的延伸部72,该延伸部72与第一安装壳60的安装壳连接部64车缝连接。具体的,延伸部72位于固定套70远离壳体12的一侧,并朝远离壳体12的方向延伸。通过在电池66的外侧套设固定套70,并使固定套70上的延伸部72与第一安装壳60的安装壳连接部64车缝连接,增强了电池66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54上设有控制按键74,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控制按键74,控制发热件14的开关以及功率。
安装壳54上显示屏76,显示屏76与电路板15电连接。设有发热件14并靠近安装壳54的一个收容腔35内设有温度检测器78,该温度检测器78与电路板15电连接。具体的,温度检测器78与发热件14接触,并能测出发热件14的温度,然后通过电路板15将该温度显示在显示屏76上,以供用户观看,使得用户能够直观的知道发热件14的当前温度,以便用户调节发热件14的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电暖装置,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可以先外露进行车缝连接,车缝连接完成后再通过开口将其往内翻,从而使第一壳体的壳体连接部和第二壳体的壳体连接部都位于内腔内,这样就能够将二者车缝连接后的车缝线隐藏在内腔内,使电暖装置更美观,并且还能延长车缝线与外界的距离,进而有效减少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车缝线向外散热,提升了电暖装置的取暖效果。同时由于开口设有封口结构,封口结构封闭开口后,可以减少发热件产生的热量通过开口向外散热,进一步提升电暖装置的取暖效果,而且开口封闭后,还能起到保护内腔内部的元件的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发热件以及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包括相对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壳体连接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内腔,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都位于所述内腔内,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外界的开口,所述开口设有封口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一内壳,所述第一外壳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一内壳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所述壳体连接部,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内壳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内壳与所述第一外壳之间形成收容腔,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具有发热面,所述发热面朝向所述第一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腔内设有保温件,所述保温件位于所述发热件和所述第一内壳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上设有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外壳设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开口相对并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包括两个子内壳,其中一个所述子内壳位于另一个所述子内壳的一侧,每个所述子内壳都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形成所述收容腔,至少一个所述收容腔内设有所述发热件,所述开口位于两个所述子内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口的内侧壁上设有遮挡部,所述遮挡部覆盖所述封口结构;和/或,
所述封口结构为拉链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安装壳和导线,所述安装壳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安装壳设有与所述内腔相连通的安装腔,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内壳设有连通所述内腔和所述收容腔的过线孔,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另一端从所述内腔穿过所述过线孔后与所述发热件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相对的第一安装壳和第二安装壳,所述第一安装壳的外边缘和所述第二安装壳的外边缘分别向内弯曲延伸形成安装壳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车缝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壳和所述第二安装壳配合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都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池的外侧套设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壳的所述安装壳连接部车缝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发热件的一侧,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壳体连接部车缝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暖装置还包括胶贴件,所述胶贴件连接于所述发热件的相对另一侧并与所述固定件粘胶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10700.XU CN218480669U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电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10700.XU CN218480669U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电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80669U true CN218480669U (zh) | 2023-02-14 |
Family
ID=8516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10700.XU Active CN218480669U (zh) | 2022-05-18 | 2022-05-18 | 电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80669U (zh) |
-
2022
- 2022-05-18 CN CN202221210700.XU patent/CN2184806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089738U (zh) | 电加热手套 | |
US20200138173A1 (en) | Luggage or Bag for Convenient Replacement of Charging Cable | |
CN218480669U (zh) | 电暖装置 | |
CN105589524B (zh) | 一种智能终端 | |
CN215020268U (zh) | 一种具有保温食品与移动充电功能的暖手宝 | |
CN218065058U (zh) | 电暖装置 | |
CN111135041A (zh) | 一种气压治疗仪主机可拆卸连接结构 | |
CN214047623U (zh) | 一种具有发热机构的服饰 | |
CN214180761U (zh) | 电暖套及具有该电暖套的暖宫带 | |
CN213188264U (zh) | 发热手套 | |
CN209375194U (zh) | 多用途移动电源装置 | |
JP6613530B1 (ja) | 保温シャツ | |
CN217118725U (zh) | 便于安全使用的暖手宝 | |
CN106453729A (zh) | 手机专用背夹及手机 | |
CN216602349U (zh) | 电热毯 | |
CN213426236U (zh) | 电热保暖手机套 | |
CN212834667U (zh) | 一种迷你无线电熨斗 | |
CN219700472U (zh) | 美眼笔 | |
CN109257895B (zh) | 电源线隐藏式收纳组件及冷风扇 | |
CN212175297U (zh) | 一种电熨斗 | |
CN215583236U (zh) | 电发热手套 | |
CN214758498U (zh) | 宠物背包 | |
CN213395520U (zh) | 一种取暖装置 | |
CN221044459U (zh) | 一种电热梳 | |
CN212815920U (zh) | 便携控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