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5217U -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5217U
CN218475217U CN202222289395.4U CN202222289395U CN218475217U CN 218475217 U CN218475217 U CN 218475217U CN 202222289395 U CN202222289395 U CN 202222289395U CN 218475217 U CN218475217 U CN 218475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ing
thick bamboo
fixed
support
microbial inocul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93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晓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s Yin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s Yin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s Yin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s Yino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93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5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5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5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支架上的混料筒和位于混料筒内腔底部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轴、电机和搅拌杆,所述支架的底侧固定有支腿,所述支腿的底端固定有防滑垫,所述支架的底侧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筒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该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通过在混料筒的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可首先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落入混料筒内腔底面后经搅拌机构再次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菌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利用多孔的物质作为吸附剂,吸附菌体的发酵液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剂。这种菌剂用于拌种或蘸根,具有直接或间接改良土壤、恢复地力、预防土传病害、维持根际微生物区系平衡和降解有毒害物质等作用。
在微生物菌剂的生产过程中,将微生物培养基接种菌苗后,经过搅拌,并配合合适的温度和氧气,使菌种不断繁殖。但是现有的微生物菌剂在进行生产搅拌时,大多仅仅依靠搅拌机构对其进行混合,导致混合效率较低,从而降低了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通过在混料筒的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可首先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落入混料筒内腔底面后经搅拌机构再次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支架上的混料筒和位于混料筒内腔底部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轴、电机和搅拌杆,所述支架的底侧固定有支腿,所述支腿的底端固定有防滑垫,所述支架的底侧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筒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穿过支架的底侧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侧面固定有搅拌杆;所述混料筒的侧壁上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两个进料管倾斜设置,所述混料筒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储料斗,所述储料斗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对应进料管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支架的底侧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均安装有手动阀门,通过在混料筒的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可首先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落入混料筒内腔底面后经搅拌机构再次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筒的内壁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混料筒的一端与对应进料管的底部连接,通过设置与进料管连接的支撑杆,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原料预混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的右侧固定有滑动连接在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刮料板,通过在转动轴的右侧设置滑动连接在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刮料板,方便对混料筒内混合后的物料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清理的麻烦,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所述混料筒的左右两侧内部分别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配合延伸至进料管内的进料挡板,所述进料挡板为“L”型结构,通过设置进料挡板,方便对经过进料管物料的量进行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混料筒的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可首先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落入混料筒内腔底面后经搅拌机构再次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通过设置与进料管连接的支撑杆,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原料预混时的稳定性,通过在转动轴的右侧设置滑动连接在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刮料板,方便对混料筒内混合后的物料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清理的麻烦,省时省力,通过设置进料挡板,方便对经过进料管物料的量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混料筒、3进料管、4储料斗、5搅拌机构、51转动轴、52电机、53搅拌杆、6支腿、7防滑垫、8出料管、9手动阀门、10刮料板、11支撑杆、12进料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支架1上的混料筒2和位于混料筒2内腔底部的搅拌机构5,搅拌机构5包括转动轴51、电机52和搅拌杆53,支架1的底侧固定有支腿6,支腿6的底端固定有防滑垫7,支架1的底侧安装有电机52,混料筒2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轴51,转动轴51的底端穿过支架1的底侧与电机52的输出轴连接,转动轴51的侧面固定有搅拌杆53;混料筒2的侧壁上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2内腔的进料管3,两个进料管3倾斜设置,混料筒2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储料斗4,储料斗4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对应进料管3的进料口连接,支架1的底侧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2内腔底面的出料管8,出料管8上均安装有手动阀门9,通过在混料筒2的的侧壁上设置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2内腔的进料管3,可首先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预混合,预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落入混料筒2内腔底面后经搅拌机构5再次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
混料筒2的内壁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支撑杆11,支撑杆11远离混料筒2的一端与对应进料管3的底部连接,通过设置与进料管3连接的支撑杆11,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原料预混时的稳定性。
转动轴51的右侧固定有滑动连接在混料筒2内腔底面的刮料板10,通过在转动轴51的右侧设置滑动连接在混料筒2内腔底面的刮料板10,方便对混料筒2内混合后的物料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清理的麻烦,省时省力。
混料筒2的左右两侧内部分别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配合延伸至进料管3内的进料挡板12,进料挡板12为“L”型结构,通过设置进料挡板12,方便对经过进料管3物料的量进行控制。
工作原理:将微生物菌剂原料加入储料斗4内,向上拉动进料挡板12,出料斗4内的物料经进料管3进入混料筒2内腔中,两个左右对称的进料管3可使两种不同的原料集中流至混料筒2的内腔中部,实现了对微生物菌剂原料的预混效果,预混后的微生物菌剂原料进入混料筒2内后,电机52通过转动轴51带动搅拌杆53转动,对微生物菌剂原料进行再次混合,混合后的微生物菌剂经出料管8流出,通过对微生物菌剂进行预混合,提高了对其混合的效率,大大缩短了对其混合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的生产效率,通过设置与进料管3连接的支撑杆11,提高了对微生物菌剂原料预混时的稳定性,通过在转动轴51的右侧设置滑动连接在混料筒2内腔底面的刮料板10,方便对混料筒2内混合后的物料进行清理,避免了人工清理的麻烦,省时省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4)

1.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包括位于支架上的混料筒和位于混料筒内腔底部的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轴、电机和搅拌杆,所述支架的底侧固定有支腿,所述支腿的底端固定有防滑垫,所述支架的底侧安装有电机,所述混料筒的底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底端穿过支架的底侧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转动轴的侧面固定有搅拌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筒的侧壁上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的进料管,两个进料管倾斜设置,所述混料筒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有储料斗,所述储料斗底部的出料口分别与对应进料管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支架的底侧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且延伸至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上均安装有手动阀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筒的内壁固定有两个左右对称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混料筒的一端与对应进料管的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右侧固定有滑动连接在混料筒内腔底面的刮料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筒的左右两侧内部分别开设有滑槽,该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配合延伸至进料管内的进料挡板,所述进料挡板为“L”型结构。
CN202222289395.4U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Active CN218475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9395.4U CN218475217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9395.4U CN218475217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5217U true CN218475217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6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9395.4U Active CN218475217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5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6188B (zh) 一种农业施肥装置
CN110268838A (zh) 一种小麦育种精密排种器
CN207435327U (zh) 一种畜禽粪污发酵装置
CN207322112U (zh) 一种玉米种植培养装置
CN218475217U (zh) 一种微生物菌剂肥料生产用混合搅拌装置
CN108863660B (zh) 有机化肥的加工方法
CN209049286U (zh) 一种微生物肥料生产用防粘壁搅拌装置
CN211734213U (zh) 一种有机肥生产设备
CN211329185U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料生产用下料斗
CN109370934A (zh) 一种养殖污水处理微生物菌剂
CN217868827U (zh) 一种微生物菌剂生产加工用反应罐
CN216058241U (zh) 一种农业种植用肥料播撒装置
CN216296151U (zh) 一种有机与矿物混配床土基质制备装置
CN207483629U (zh) 一种滚筒式好氧发酵设备
CN210752242U (zh) 一种生物有机肥生产用混合搅拌机
CN211274412U (zh) 一种具有搅拌功能的肥料生产装置
CN116730751B (zh) 一种具有搅拌功能的禽畜粪便有机肥发酵装置
CN208244626U (zh) 一种微团粒结构土壤调理剂的制造装置
CN208362208U (zh) 一种有机肥生产用原料混合装置
CN206881559U (zh) 家用肥料搅拌机
CN111778144A (zh) 一种微生物菌剂生产装置
CN211514255U (zh) 一种育苗基质搅拌机
CN107963918A (zh) 一种农牧有机废弃物制取速效液体肥料装置
CN211636344U (zh) 一种有机肥配比装置
CN108393011A (zh) 一种花卉种植用营养土搅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